[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49讲
 
{返回 菩提道次第广论·奢摩他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746

《广论奢摩他49》

讲授: 雪歌仁波切2008-11-07

闻法意乐

思惟利益遍满虚空的如母有情众生,因此无论如何一定要得到所能获得果位之中究圆满的佛果珍贵宝。就得到此果位而言,能得的方法是佛陀亲自所开示的佛法。对于佛法的部份,应该没有颠倒的了解,然后把这个意义经由思惟产生思慧、修慧,如此来实修的话,证悟就会按照次第逐渐逐渐的进步,之后当然就可以得到究竟的佛陀果位。

不过就此方面而言,实修的方式(观想的方式)假设不知道的话,不论自己或他人也好,大家往往会因为学习佛法之故,而走入颠倒的道路,不能趣入正确的道路,因此可能就会导致圣教衰损,或者使经论里好的传统毁坏、破坏掉,会有这种危险。如此一方面学习佛法,对佛教本身又不能发挥帮助,反而毁坏佛教,或者引其他的人进入颠倒的道路,对众生造成伤害,会有这么一个危险。

因此我们的方式应当追随至尊仁波切,就他无误没有颠倒开示的内容来学习,产生没有错误的了解,然后将此没有错误的了解,向他人讲说弘扬,引他进入正道,如果这样的话,那对自己和他人都能产生帮助,这样才是正确,如此思惟调整动机之后,来听闻教法。

复习

沉掉产生的时候应该怎么作?心专注在对境上面之后,假设昏沉掉举产生的时候应该怎么作?没有产生的时候应该怎么作?分成这二项。第一项,昏沉掉举产生的时候应该怎么作?这又分成二项来说明,⑴对于沉掉还没有认明清楚,它的对治就是应当去了解、认明清楚,⑵假设已经认明清楚沉掉之后,可是不把它断除掉的话也不可以,因此也要把它断除,所以不把它断除这个毛病的对治是什么也要说明。

我们现在进行到第二项。就是已经认明昏沉和掉举之后,若不消灭昏沉掉举(不去作),这就不对啦!应该要去消灭它,所以要作行。

作行又分成二项来讨论,第一项P368最后一行,此中分二,正明其思和灭掉沉掉的方法,因为前面有谈到要花力气去把沉掉消灭掉,花力气是指内心的思惟,要靠内心的思惟,沉掉是一种内心的状态,所以要靠内心的思惟才能够把它灭掉。

内心的思惟是什么呢?就是思心所。所以要先解释什么是思惟的心所,内心的思惟就是一种业,要把这部份认明清楚,然后把沉掉消灭掉,这个要作一个说明。(因此要说明内心的活动,这个思心所是什么样子,认明思心所之后,再去把沉掉灭掉。)

其次是运用思心所把沉掉灭掉,不仅仅是沉掉产生的时候,要把它灭掉,沉掉没有发生的时候,在它的因的时候,也要能够把它灭掉呢!所以接下来就要说明沉掉产生的因是什么?在因的时候也要运用思心所把它灭掉,这里要讲沉没的因是什么?掉举的因是什么?沉没的因讲解完毕了,现在讲解掉举的部份,这是引用《菩萨地》的经文来作说明。

正讲

P372L2掉举相者,前面引用《本地分》讲解完毕,对于里面一些重点不是很明白的地方(即字面上有点困难的地方),再作一个详细的解释。前面谈到掉举相,P371最后一行,「何等掉相」,这个「相」字要解释为「因」,即至尊仁波切谈到掉举相者,谓掉举因。」所以这里谈到的都是掉举的原因,跟前面谈到沉没的行相者,应当要了解行相这个字就是原因,它是一个同义词,所以是一样的道理。

再来解释「太举者,」P372L2,与此俱行欲等等四个项目同前面,太举是什么意思呢?「谓于可欣境太执其心,」对于美好的对境内心执取的太过强烈。

上次沉没谈到「懈怠俱行欲勤心观」四个项目,现在谈掉举还是这四个项目欲勤心观,但是变成内心太举,就是执取的太强烈,对于这个对境一心专注执取它,用很大的力气,太过精进,太大的力气去执取它。然后「于与此俱行欲等四法如前广说,」前面就讲过欲勤心观等四个法,因此「相」是什么意思?「太举」是什么意思?欲等四法也是跟前面一样,这些都有谈到过。

这部份就像上次《修次中编》云「若时如盲」,就好像眼睛闭起来,对于内心的部份如果太紧绷或专注的话,这是沉没的原因。P366最后一行《修次中编》云「若时如盲或如有人趣入暗室或如闭目」闭目就是指这个意思,闭目就是沉的原因,就是眼睛闭起来对于内心太过于专注,一心紧绷在那里,这是沉没的原因。

太举也是指内心太过专注,发太大的力气。即指内心对于喜欢的对境,一心太过专注,发太大力气去抓它的话,这样以后要作禅修的时候,因为心再三再三追逐的缘故,会不断不断的产生掉举,所以把这个列入掉举的原因。

由是,」就是由前面的原因之故,就是由前面所讨论到的内容,前面引用《本地分》做根据,解释把沉没的原因灭掉,把掉举的原因灭掉,沉没的原因、掉举的原因前面都已经谈到,之后,由前面所说的内容来了解,「前说未修中间防护根门等四,于灭沉掉极为利益,」不过在前面所谈到防护根门等等四项,对于安止和胜观的产生非常有帮助,(但)在下座实修的时候防护根门等四项,所谈到对于安止和胜观的产生,很有帮助只有防护根门,并没有谈到饮食知量,夜的初分、后分不要睡觉好好的精进作实修,而这个部份会产生什么帮助呢?并没有特别解释。但是这里有谈到,等等的四项,在灭掉沉没和掉举的方面极有帮助。

根据《本地分》的引文来看,说明这四者是有关系的,在灭掉沉和掉方面而言,这四者都有必要、都很有帮助。

防护根门等等,下座实修的时候所要作的四个项目,首先在灭掉沉没方面有很大的用处,由这个方式而言,对胜观的产生就很有帮助。在灭掉掉举方面这四个项目也有帮助,也就可以推理得知,在产生安止这方面就有所帮助。

因此之故,下座的时候所要实修的四个项目,就非常重要,有必要努力去做,它的反面就是不能够防护根门,饮食也不能够知量,而且不能够正知而行,更不能够做到夜的初分后分不睡眠精进瑜伽(夜的初分后分也睡眠不精进瑜伽)。这四个反面都会变成沉没产生的原因,掉举产生的原因。既然是沉掉产生的原因,当然就有必要把它排除掉。不仅这四个项目,而且前面有谈到很多其他的原因,对于其他原因是什么也要有所了解,然后把其他原因也都要消灭掉,如果这样努力的话,当然就有办法把沉和掉消灭掉。

因此「沉掉虽微,皆以正知正觉了已,悉不忍受毕竟灭除。若不尔者,名不作行。就是不要说沉掉产生之后,这是粗分,就算沉掉没有产生粗分没有产生,它的前面有它的原因要出现嘛!那时候沉掉还是很细分,原因出来的时候,就算在那个时候,正知也要马上察觉,了知它是沉的原因,掉举的原因,不能够接受它,立刻要把它消灭掉,一分一秒也不要放纵它,也不要使它产生,也不要使它继续存在,立刻就要把它灭掉,所以在微细微细的时候就不能够放纵,就应当去察觉而把它灭掉,这要靠正知。

(「《辨中边论说是三摩地过。」)所以不要说沉掉产生了要把它消灭掉,就算它的原因出现,才刚要引发出来,很细分很细分的时候,也要立刻把它消灭掉,这是辨中边分别论所谈到。这样我们就了解什么是不作行,不作行的意思,就是指沉掉的原因出现的时候,在还非常微细非常微细的时候,不以正知察觉,不把它消除掉,继续忍受接受它的话,就称为不作行,即不采取手段把它消灭掉。不作行是安止产生的一个严重的障碍,因此不能够这样子做,这是说明什么叫做不作行。

前面已经说明什么是不作行,而且辨中边分别论也有谈到这是等持产生的一个障碍,这都讲完了。故,因此之故「故若有说」,有人这样讲微细掉举及散乱等初时难断,舍而不断。」这是一种说法。「又谓彼等若无猛利恒常相续,微劣短促不能造业故不须断,」可见这有二种情形。第一个是微细掉举和散乱等初时难断,散乱要解释为沉没,因为散乱解释为沉没前面也出现过。

P366倒数第五行,「《集论》亦于说随烦恼散乱之时说其沉没,然彼说散乱亦有善性非定染污(不一定是烦恼的类型)。」谈到随烦恼的时候里面也有一个散乱,这个散乱也说就是沉没,所以把散乱解释为沉没。因此P372故若有说微细掉举及散乱等初时难断,此散乱要解释成沉没,因为前面集论已经把这个字解释成沉没,可以这样解释。

另外解深密经也有谈到,「…当知是名内心散动。」p366L8,散动就是散乱,解深密经也是作这样的解释。因此在解深密经和集论的经文里,都有谈到散乱这个字要解释为沉没。

因此之故,若有说微细掉举和散乱产生的时候,就是指微细的掉举、沉没还有产生的时候,可是这个时候会产生什么想法呢?就是微细的掉举和沉没刚产生的时候,心里会想,沉没和掉举才刚刚出现还这么微细,而且我才刚开始作禅修,因此不必去管它,还这么微细,抱着一种放纵的想法,不去理它没有关系,它还细分,我现在才刚开始要实修,不用去管它,有这么一种想法,这就是不作行。

「又谓,」另外一种想法,这时候沉没和掉举的原因出现还很细分,又不是威力很强大,又不是持续很久,现在的沉没和掉举只是一个小小的无关重要,没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呢?因为它不会累积业,如果要累积业的话,一定要内心思惟很多,力量比较强大的时候才会去造业,现在沉没和掉举还很薄弱,又不是持续很久,因此不会累积什么业,如果不会引发累积什么业的话,将来不会成熟出什么异熟果报,所以没有关系不用去管它,因此在断掉它的方面也不去作,这都是不作行,因此不作行有这二种原因。「为断彼故而不作行,」不用把它断掉有这二种情形,这二种都是不作行。

此皆不知修习清净三摩地法,」前面这些主张说法,对于清净等持的产生的方式是什么完全不知道,可是「诈现为知,」不懂装懂,认为我很会,装作这样一个样子,然后「欺求定者,」去误导一些想要追求等持禅定的人,去作这样一个教导,引入颠倒的道路,如果是这样作的话,「以舍慈尊等所抉择修习三摩地之法故。

为什么说他们是一种欺骗,是一个错误,不懂装懂呢?因为不作行而言是安止等持产生的一种障碍,现在又说它不是一种障碍,是可以作的,可是从广大行道次第,即从至尊慈氏传到无着等等历代的广大行持上师,他们所抉择出来的这个广大行的道次第,被你这样一讲就将之丢掉了,不须要嘛!因为慈尊以来广大行道次第都谈到,不作行本身是等持禅定产生的一个障碍,现在你又说它不是障碍,那就是把广大行道次第丢掉嘛!

而且不作行的时候,认为我们是一个初学者,现在只要去灭掉粗分的沉和掉就好啦!这个细分的部分现在不必去灭掉,这不是我们要作的事情,不必嘛!还这么微细,有这么一个说法。第二个说法,现在力量还这么薄弱,又不会累积业,所以没有什么关系,这种说法都是不对的。

不作行本身是一个毛病,要把不作行这个毛病去除掉,那就是作行!作行应该怎么作呢?下文就要说明,首先最初的毛病应该都是掉举,这是最初要出现的毛病,所以掉举出现的时候应该先把此毛病消灭掉,之后慢慢变得比较好,接着再把沉没的毛病去除掉,沉没去除掉,接下来又会产生掉举,跟前面不一样的,又会出现了,这时候再把它消灭掉,然后已经消灭掉之后,又会产生另一个沉没,又跟前面不一样,再把它消灭掉。这样反复进行之后,逐渐逐渐到最后任何类型的沉没、掉举全部都没有,这时候才是一个非常纯净的等持,什么类型的沉没掉举全部都没有,才能够做得非常的纯净,所以不作行本身是一个毛病,当然它的对治方式就是要去作行、要去对付,要怎么去作呢?下文就谈到。

「如是灭沉掉时(即作行),多因掉举散乱为障先励断彼此散乱不能再解释为沉没了,此散乱要解释成胡思乱想,属掉举的类型,但因掉举是属于贪恋之心,有时后内心胡思乱想念头很多,但不一定属于贪恋之心,不过还是属于类似掉举的类型。

如是灭沉掉时,首先掉举的部份障碍在前面要先灭掉,因此先灭掉举和散乱(胡思乱想),此散乱和前面谈到的散乱意思不一样。P372L6故若有说微细掉举及散乱等初时难断,此散乱要解释成沉没,现在这里不解释为沉没,要解释成为掉举的类型但是属于胡思乱想。因此将之并列在一起,解释成掉举的类型,所以一样的字,但是往往有不同的意思,这要依上下文来判断了解,所以一样的字有时候好几个意思,不容易了解。这里不能跟前面一样解释为沉没,要解释为掉举的一种类型即胡思乱想,即掉举和胡思乱想,这是前面遇到的障碍,要努力将之断除掉。

由此励力便能止息粗显掉散(掉举散乱),获少安住。此时住分就会得到一点点。「尔时应当励防沉没,励力防慎沉没之时,又有较前微细掉动障碍安住把沉没灭掉之后,又有比较微细的掉举、散乱(动)出现,又会障碍住分安住。断彼故又应策励,掉退灭已住分转增如果把掉举去除掉,住分就会越来越强烈,如此不断的进行。

「尔时又有沉没现起,故于断沉又应励力,总散掉时应当录心总结散乱掉举时应当收心,「住内所缘而求住分,」把心收回来,住分就会越来越强烈,不过当住分产生的时候,心好像会沉下去,会有这种毛病产生,所以要励防沉没,为防止沉没之故,要让内心很明晰,不过当内心明晰,又会引发掉举,所以又要去对付掉举,又要收心,所以「住分生时励防沉没令心明了。此二转转修习无过胜三摩地,」如此即是修无过等持的一种方式。

因此至尊仁波切作一总结,当掉举、胡思乱想很多的时候,把内心收摄回来,去除掉举,此时心的住分就会增强(即掉退灭已住分转增),不过当神识完全安住在对境上的时候,神识会好像沉没掉下去一样,会发生这种情况,故言尔时沉没现起。排除沉没的方法就是令心明了,让内心转为明晰,但是当内心转为明晰的时候,慢慢又会引发掉举,此时再像前面一样把心收摄回来。故言此二转转修习,此二项目轮来轮去不断的禅修,这种禅修方式才是修无过失三摩地(等持)的方式。

因此「不应唯于澄净住分全无持力俱行明了而起希求不应该希求只有安住的部份,内心只有有力量去执取对境(住分的部份),只有这个。全无持力俱行明了,即明晰的部份(清澈的部份)不存在,这个不可以。就是有力的明分也须要,心也要可以安住在上面,这二个条件都有必要。

已经认明沉掉之后,应当要努力消灭它,但是现在不作,称为不作行。而不作行的对付方式就是作行,因此作行是对治的方式,首先要了解对付的对象是不作行,不作行是什么意思?前面有说明不作行的意思,不作行是指细分的沉掉产生时,以此原因来想,认为我是一个初学者,去灭除细分的部份不是我现在要作的工作,这是第一种想法。

或者现在产生沉掉细分的部分力量又不是很强大,又不是持续很久,不会累积业,因此也不必消灭它,有这种想法因此不去作、不去消灭它,此即称为不作行。

去除不作行的方式当然是作行,作行又是如何去作呢?即要如何消灭呢?灭掉沉掉就是一种活动、一种行为,应该要去作这种行为,到底要如何做呢?即最初细分沉掉产生的时候,也要用正知去察觉,已经察觉之后还不能够放纵它,要花力气去消灭它,要花力气好好努力,此即称为作行。

能够努力去作消灭它的活动,这个能作者是谁呢?即内心的思心所,此亦称为业。一般而言,谈到作行的行,即是十二缘起的第二分支无明、行分支,此行分支和作行是同义,通常解释业的时候,行也被解释为业,所以行的意思即是作一些行为,但是(能作者)是谁去作这些行为、作这些事情呢?即是内心的一个心所‑‑‑‑‑思心所。当然我们现在讨论思心所、作行不是要讨论十二缘起的内容,但是作行这个字却是同一个字呢!

十二缘起里谈到行,是讲轮回中不断的流转,这个果是如何形成,就是透过作了某些活动形成此果,故作了许多活动就是作行,因此作行就是思心所。我们现在当然不是讨论轮回的过程,现在是讨论不要让细分的沉掉产生,产生了要如何将之灭掉?灭掉的时候还是要透过一些内心的活动,内心去将之灭掉的活动,即称为作行。能作者即是思心所­‑­‑‑‑思惟的心所,我们现在最主要讨论的内容即此。因此大纲里就分成不作行的对付方式,正明思心所及灭沉掉的方法,这二个并在一起讨论,因此先解释思心所,然后再运用思心所灭除沉掉。

一样的道理,五蕴里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此中的行也是此处所言的行,也用了行的词句。五蕴的情况是首先遇到色声香味触的对境,故要先说明色蕴,遇到色声香味触这些对境之后,内心接触后,内心就会产生许多感受,快乐、不快乐等等许多感受,因此接下来就有受蕴(感受),感受已经产生了,接下来就会下判断、决断,判断这是好的、这是不好的,此判断就称为想蕴。判断完毕(想蕴已经结束)后会如何呢?对于我已经判断为好的部份假设现在没有拥有,想要去拥有它;假设已经拥有将来想要继续拥有它,不要离开它,此时也要进行一些活动。

还有我判断为坏的、不好的这个部分,假设现在我已经拥有,就想要进行许多活动要丢掉、离开它;如果现在认为坏的部份而现在我也没有,未来我也不要遇到、不要产生,还要进行很多的活动,所以接下来就要进行很多的活动、很多的行为,这些活动就称为行(行为、活动)这些活动行为即是业,故行亦称为业。

进行了很多的活动,就累积了许多的业,这些活动(业)会不会消失不见?不会,会变成一个习气,这习气会被神识带着走,不会消失的无影无踪,所以接下来有识蕴,因此就有色受想行识五蕴,五蕴是这些内容,所以五蕴里的行就是活动,进行许多的行为、活动的意思,所以用行这个字。

十二缘起的第二分支“行”也是进行一些行为、活动的意思,现在谈到作行也是进行一些活动,都是同样一个字,同样的意思。

P365谈及整个大钢,心专注于所缘对境后应该如何作?⑴有沉掉时应如何修⑵离沉掉时应如何修。有沉掉时应如何修又分成二项,这二项已经讲解完毕。沉掉产生的时候要先察觉,察觉之后要把它灭掉,这在前面已经都作完了,当沉掉都已经没有了,如果还要想办法把沉掉灭掉,那就不对了,所以用作行的方式把沉掉灭掉,沉掉灭除之后就不须要作行了,可见二个不一样,因此要分成二项来讲,有沉掉时应该如何作?无沉掉时应如何作?没有沉掉的时候,作行应该停止了,不要再作行了。接下来就讨论第二项即第二离沉掉时应如何修?

「第二离沉掉时应如何修?」如前,是指前面的二个大纲,这些都讲完了。即按照前面的大纲努力去作(「如前勤修」)就会「断除沉没掉举,」连微细的部分都会断掉。按照前面的大纲,即使是细分的沉掉出现,也不能够放纵,用正知察觉,察觉之后不放纵它,用作行将之断除,所以沉也没有掉举也没有,「则无沉掉令(心)不平等,」这些都没有了。令心不平等,心不能够平衡,不是掉在沉没一边就是掉在掉举一边,没有在中间的状态(不偏沉没或不偏掉举的情况),「其心便能平等运转此时心就能够完全平衡,不掉在沉没边,也不掉在掉举边。

我们现在的心都是不平等,我们现在的心没有走在中间,不是掉入沉就是掉入掉举。没有沉没、没有有掉举的情况,对我们而言根本就没有,所以这里谈到按照前面的方式努力去作,就不会这个样子了,沉掉都消灭掉,心完全平衡了。

但是心刚好走在中间完全平衡的时候,「若功用行是修定过,」如果花力气再采用作行的话(功用是花力气,行是作行),这是修禅定等持的过失,此时内心已经平衡了,在平衡的情况下又采用作行花力气,其实这是一个毛病,对于这个毛病而言,「于此对治应修等舍

作行运用的方式即五种遍行(受、想、思、触、作意)中的是思心所,作行的时候要观修思心所,运用思心所把沉掉的原因灭除,主要是运用思心所,若已经运用思心所把沉掉都灭掉了,在此时如果还要去运用思心所那就不对了。所以现在这个时候就不能再去运用思心所,前面去观修思心所有它的目的、作用,这些都已经作完了。现在就要把思心所放下来,那现在要运用什么呢?于此对治应修等舍,在此时要采取的是等舍,等舍是指要把前面的思心所放下来,因为不须要用到了,沉掉都灭掉了,此时要运用的是等舍。

等舍列在十一个善法中,这也是心所,心所中的十一善心所,等舍即是其中的一项。十一善心所:信心、不放逸、轻安、等舍、知惭、知愧等等共十一项,等舍即是其中的一项,因此在进行禅修观修的时候,让我们的心要越来越好,越来越进步,而要让心越来越进步,一定要好好的去运用心所,即在什么段落要运用什么心所,要刚刚好拿捏到分寸,在那个时候刚好运用这种心所,如此做的话内心就会越来越进步,所以好好了解心所就非常重要了。就如这里所谈到的,现在要运用的就是等舍,等舍不是感受当中的舍受,后面还会再解释等舍的意思。

此时应当要修等舍,作行要把它放下,不能够再用啦!此是指心平等的时候就应当要修等舍,要先将作行放下,下文要引经据典说明,引「《修次第中编》:若时见心俱无沉掉,』即按照前面的方式,把沉和掉都灭掉了,且已经看到内心有此情况的时候,就应当『于所缘境心正直住,』对于所缘境内心已经完全安住在上面的时候,『尔时应当放缓功用,』在此时应当把花力气去作行对付这些先放下来。

功用即花力气,p365大纲已经谈到了。二、修习知已为断彼故对治不勤功用。不勤功用的对治方式就是要勤作功用,就是要花力气去作行(用思心所),此时已经作了、发了力气,也把沉掉都灭掉了,已经没有了。此时前面花力气、功用对付的活动要放掉,故要放缓功用是指这个意思。

此时要做何事呢?修习等舍。放缓功用是不必发任何(大)力气,可是沉掉也没产生,因前面已将之灭掉了,故现在不必发大的力气沉掉也没有产生,此时应当『修习等舍,如欲而住。』内心能够安住在所缘上多久就安住多久,以此方式进行。此是能立的原因,说明来源出处。

此时所要破除的部份,是什么呢?作行和发功用,即此处所谈到的要把作行和发功用破除掉。我们运用等舍要破除的部份,作行是什么?功用是什么?这个要先认识、了解,才有办法把它去除掉,因此就要知道功用、作行会产生什么毛病?这个要先说明要先了解,为什么要把它破除掉?

请看文,「何故作行或有功用为过失耶?此由心掉则摄录,沉则策举由心掉举则把内心收摄回来,内心沉没则振奋内心,如此来反复防护修习。有时,就是某一个时候,到了一个适当的时候,沉掉俱不现起,沉也灭掉掉举也灭掉,即前面谈到心平等的时候。「若仍如前,」若在此时仍然如同前面一样为了去除沉没掉举之故「防沉防掉策励而修,」发很大的力气而修,「反令散乱。」如此反而会引发内心的散乱。

现在所谈运用等舍要破除的有功用或作行是指什么意思呢?即此处所谈到的,内心沉掉都不会产生的时候,又像前面防止沉没、防止掉举采取很多的行为,这些作行是要破除掉的部份。为什么呢?它有何毛病呢?「反令散乱。」如果在没有沉掉的情况下继续作行、功用,反而会产生散乱,此是「修次第次后二编云:(都谈到的)『心平等转,若仍功用,尔时其心便当散动。心已经平稳没有沉掉的时候,如果还是有功用,还是作行的话,那时候内心就会引发散动。因此在此时就应当将之去除,不要再采用作行了。

接下来至尊仁波切作一详细的区分,「故于尔时须知放缓,此是放缓防慎作用(放缓功用),非是放舍持境之力。」现在谈到要修等舍。要放平缓要放松掉的是前面所谈的功用还有作行,这部份的力气要放掉,但非是放舍持境之力、有力的明分,执取对境要有力气(明分),此力气不能放掉,若放掉此力气就变成细分的沉没,放掉的部份是什么呢?至尊仁波切详细作了此分析。


{返回 菩提道次第广论·奢摩他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50讲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48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31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58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43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18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69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35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70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56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34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32讲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第二篇:心法要义 壹、开见示修 四、转妄除障[栏目:智敏慧华上师开示录·圆觉心法指归]
 理性与感性[栏目:开仁法师]
 敬钟如佛[栏目:佛网文摘]
 佛法与生活——素全法师访谈实录[栏目:佛教人物访谈]
 无量寿经玄义讲记 二 本经体性[栏目:净空法师]
 无门直指 第七十一节 应否道破[栏目:程叔彪居士]
 过好每个日子[栏目:禅诗诠释]
 七十世 瑞白明雪禅师[栏目:佛祖道影·再增订版]
 将心比心[栏目:生命的密码·迷悟之间]
 蝴蝶之恋[栏目:智空和尚讲禅]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