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52讲
 
{返回 菩提道次第广论·奢摩他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347

《广论奢摩他52》

讲授: 雪歌仁波切2008-11-21

闻法意乐

现在的段落,我们是个别学习后二波罗蜜的这个段落,在道次地论之中是属于下册的部分。我们进行闻思,但是正如在闻思的前面,我们念颂皈依发心的课诵一样,用皈依发心的方式来调整自己的动机,这是正行所要做的部分,是对于开示止观方面的教法来进行闻思,因此之故,跟我们所闻思的内容有相关系的皈依发心,就应当要特别的、好好的想一想,思惟相关的皈依跟发心,到底有哪些内容?首先要认明清楚,皈依境三宝,一般谈到的是佛宝,道路的指示者;法宝,正式救度的道路;僧宝,救度方面的帮助者。这是一般我们所谈到的佛法僧三宝,一般通常是如此认定的。

不过现在配合我们正行的所做,关于止观开示的这个论点的内容,我们进行闻思之故,这个时候应当特别要做一些什么思惟呢?首先就法宝而言,让我们止观的证悟能够产生的方法或者是道路,以及止观的证悟本身,这就是法宝,这是正式救度的力量。一般教法的开示者,是佛宝,是开示者,但是现在个别而言,是止观禅修的方式,止观相关系的这些教法的开示者,这个是救度的开示者。其次帮助者僧宝,是一般佛法方面实修的帮助者,这个是僧宝。现在这个阶段,特别特别是在止观禅修方面的帮助者,帮助的僧伽,这个是僧宝。

三宝应当如此来认定了,总之,思惟皈依境三宝的时候,之所以要皈依,是因为总体而言,是对于轮回跟三恶道的痛苦产生恐惧害怕。但是现在之所以皈依,是因为个别而言,是对于止观方面的证悟没有产生,对于止观方面的观修方式不知道,这是一个毛病,对这个部分,个别而言呢,把这个部分思惟,产生一个恐惧害怕,希望能够救度离开这个恐惧,这是我们现在这个段落要思惟的。所以总体来讲,求取皈依是因为对轮回跟对三恶道的痛苦产生恐惧害怕,现在配合这个段落,是指对于止观的证悟没有,禅修的方式不知道,这个恐惧害怕,希望能够得到救度,那谁能够救度我离开这些恐惧呢?总体而言是三宝,个别而言呢,是跟我们这个止观的道路,止观的的教法,相关系的,前面所谈到的佛法僧的三宝,这个部分要特别思为一下,如果这样思惟的话,就变成一个特别的归依。

同样的道理,发心也是如此,配合这个发心呢,除了总体的发心之外,现在这个段落更要思惟一下,我现在闻思止观方面的论典,希望遍满虚空的、无边际的,像老母亲一样的一切众生,使他们的痛苦都能够消除掉,为了这个目标之故,我要得到圆满的菩提,这个是配合经论产生的发菩提心,这是总体来讲的发菩提心。现在的学习是希望利益遍满虚空的众生,因此我要得到菩提,这是总体总体,一般一般的发心。

但是现在,特别是配合我们闻思止观的论典,这个方面来讲的话呢,那发心应该是这样想,我现在把止观的闻思,好好的作好之后,将来我产生了止观的证悟,这些证悟我得到了之后,众生里面很多止观的证悟都没有产生,这些欠缺止观证悟的众生还有很多,他们不知道如何去实修止观的证悟的产生,这些毛病还很多呢,因此将来我把他们这些毛病去除掉,使他们得到止观的证悟,为此之故,我要好好学习这个教法,这个是特别的发心。

所以总体的发心是我要得到圆满的佛果,个别的发心是佛陀心续之中无与伦比的止观的证悟,我要得到,产生这样一个追求的想法,这是个别的发心。这个思惟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有这种思惟的话,一般的发菩提心也有啦,特别的发心也有啦,这个特别的发心是根据我们正行所做,止观论典这个学习的部分,所产生的一个特别的发心。这两种发菩提心,都是有必要的。

正讲

我们上次是讲到374页倒数第四行「广说如前」,对不对?这前面都解释过了。还没有解释?「若各分别是六过失」这个讲完了。对!

对治此等为八断行,对治懈怠有四,谓信欲勤安,」信心,欲求,勤是精进,安是轻安。「对治此等」就是前面谈到的有五种过失,那现在要去对付这五种过失,怎么去对付它呢?对治此等就是前面谈到五种过失它的对治,对治的部分是什么?对治的部分有八断行,那怎么样八断行?八个怎么去对付五个呢?所以首先,对治懈怠的部分,要分成四个力量。就是信心,欲求,精进,还有轻安。这个部分在前面就谈到过了,在前面生起无过失的等持那个部分,349页「引生无过三摩地法」就这个地方,倒数第三行「故灭懈怠为初切要」灭掉懈怠,在最初的段落,初,一开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灭掉懈怠。这里谈到灭掉懈怠,怎么灭掉呢?它从果开始谈。

我们现在是这里谈的,是从前面谈,但它这里是从果开始谈。349页「若能获得身心轻安」这个谈到了,轻安已经讲到了,就是那个安。「喜乐增广,昼夜行善能无疲厌,懈怠尽除,」可是呢「然生轻安」需要什么呢,「须于能生轻安之因妙三摩地,恒发精进。」也有谈到了精进。「然生精进,须于正定具足恒常猛利希欲。」所以欲求就谈到了。「欲乐之因,须由观见正定功德生坚信心,」信心又谈到了。「故应先思正定功德,数修信心。」所以349页谈到的时候,是从果,后面的果开始谈。要有轻安,轻安可以把懈怠灭掉,轻安的因要有精进,精进的前面要先产生希求、欲求,然后欲求的前面又要再产生信心,这349页有谈过了。

可是我们现在374页谈的时候,它是从前面谈过来的,有没有?对治懈怠,要怎么对治它呢?要先有信心,之后要有欲求,之后要做到精进,之后要做到轻安。

这是第一个毛病,懈怠的部分如何去对付它呢?对治的方式就有四项。再其次,因为前面谈到五种过失嘛,所以后面还有四个过失,四个过失就是忘念、忘失,再过来沉掉,之后不作行,再过来作行,这还有四个呢!(「对治忘念、沉掉、不作行、作行」)所以对治、对付这四个毛病,「如其次第,谓」按照它的顺序,按照前面所谈到的顺序,「念,」忘念的对治就是忆念,回想起来了。「觉了沉掉之正知,」沉掉产生的时候,它的对治就是能够察觉沉掉产生的这种正知。然后不作行的对付的方式,就是用「作行之思,」。作行这个毛病,它的对治方式是「正住之舍,」就是平等舍。这四个毛病,分别有四个对付的方式,加上前面四个,就八断行了。「广说如前。」是指在前面谈到,以忆念如何去对付忘念,以正知如何去对付沉掉,以作行之思如何去对付不作行,以等舍如何去对付作行。这一些「广如前说」,前面都已经详细讲解过了。不仅如此,懈怠如何用「信欲勤安」去对付第一个毛病–懈怠,这个也在前面都详细讲解过了。之后对治忘念,对治忘失教诫呢,怎么去对付它呢?要靠忆念的力量,如何运用忆念的力量去对付忘失?这个是在我们第二个大纲里面的,359页,就是「心于彼缘如何安住分三」有没有?「一.立无过规. 二. 破有过规.」就这个部分。

「第二心于彼缘如何安住」这个篇幅里面所讲的,全部都是如何培养忆念的力量,如何培养念力的内容,这是第二个大纲。一直到第三个大纲,就是365页,「住所缘后应如何修」。第二个大纲整个的内容都是在讲如何培养忆念,所以如何培养念力去对付掉忘失这个毛病,就是在第二个大纲里面详细解释过了。

(这样子了解吧?)前面懈怠的毛病;还有忘失教诫这个毛病谈完了之后;还有第三个毛病对治的力量是正知,第三个毛病是不能够察知沉掉,对付沉掉而言,它的对治方式是正知;还有不作行的部分,它的对付的方式是作行之思。这个就是看365页,「第三住所缘后应如何修分二. 一.有沉掉时应如何修. 二.离沉掉时应如何修.」首先「初又分二. 一.修习对治不知沉掉. 二. 修习知(沉掉)已,为断彼故,对治不勤功用.」这个部分要观修它的对治。这里面分二的第一项「修习对治不知沉掉」,这个部分整个的内容要讲的就是第三个对付的方式,就是正知,这是正知的培养方式。(「修习对治不知沉掉」的这个段落里面,整个全部要讲的,都是如何去培养正知,以正知去对付不知道沉掉这个毛病。)所以这个又是一项,第三项。

之后第四个不作行,它的对付方式,是作行之思,就是后面那一项,第二项「修习知已」修习一个对治,对治什么呢?知道了之后「为断彼故」,知道了沉掉之后,为断它之故「不勤功用」,这个「不勤功用」的对治,要做一个观修,观修什么呢?就是观修作行之思,所以这整个段落要讲的都是第四个方法,就是「作行之思」,就第四个毛病的对付了。这就讲了四个毛病,已经讲了七个方式了嘛,还有一个毛病,对不对?八断行里面还有一个,就是前面谈到的,就是「离沉掉时应如何修」,对不对?第三个「住所缘后应如何修」不是分两项吗?「有沉掉时应如何修」前面已经讲了两个嘛。之后「离沉掉时应如何修」这个部分呢,谈到的就是作行这个毛病,这个毛病的对付方式就是不作行,就是等舍。这样子是五个毛病断除的方式八断行。

如此对这个内容应该要有所了解,就是对这个项目,要能够清楚哦!就是五种毛病,五种过失是什么呢?五种过失,首先是懈怠,然后是忘失教诫,第三个是沉掉,第四个是不作行,第五个是作行,这一共有五项。这五个项目要知道哦!对付。这五个项目,它的对治方式:八断行。八断行是哪八个呢?有信心,欲求,精进,轻安这四项,再加上忆念,正知,作行之思,正住之舍。这个项目要能够想的出来哦!

作为对治的八种断行,如何去对付五种毛病呢?八项要去对付五项。首先,第一个项目,懈怠的毛病,对付的方式就用掉四项。

之后,第二个毛病忘失教诫的这个部分,用的是第五个方式,八断行的第五项,就是忆念。不过关于这个项目,有一点要厘清的,至尊仁波切明白的作了一个开示,把它厘的很清楚,就是一些人认为所谓的忘失教诫。不要忘记的意思是指,把上师交待我的教诫,能够记得清楚,能够了解,能够记住,这就称之为不忘失教诫,没有忘失。不过关于这个部分,至尊仁波切明白开示,这个以前有谈到过了,可能大家是忘失教诫,忘记啰!(哈!哈!哈!)这个地方在忆念的解释那里,前面有一个部分,关于忆念的解释,修念知法,361页第一行,至尊仁波切特别作一个厘清,「此中谓不忘所缘」有没有?这是不忘失教诫,「言不忘者」这什么意思?这个地方就特别做一个解释,有没有?「言不忘者,非因它问或自思察,仅能记忆」上师所开示的内容,内容是如此如此,能够记的起来,不是这个样子!「非因」怎么怎么,就是不是这个样子,是什么呢,「是须」应该是这个样子,「是须令心安住」在「所缘」上面,持续明白的去记住它,「无少散动,能生散乱其念便失」,所以不忘失教诫的意思是什么?这里至尊仁波切厘清楚之后,不忘失教诫的意思不是说我上师的教诫是什么,别人问我之后,我能明白给它答复,我都没有忘记嘛!这个称之为不忘失。不是这个意思。不忘失的意思是指,心专住在所缘上面的时候,假设心散乱掉,离开了这个所缘的话,这就称之为忘失。如果心能够继续的、持续的,一直安住在所缘上面的话呢,能够忆念,能够记住所缘,一直安住上面的话,这就称之为不忘失,不忘失是指这个意思哦!忘失教诫呢,它对付的方式就是靠忆念,忆念就是让我的心一直继续在对境上面,有忆念,一直想到它,没有离开嘛,这就称之为忆念,所以用忆念来对付忘失教诫。

之后,第三个毛病是沉掉,沉掉它对付的方式,就是能够察觉沉掉的正知,这八断行里面的第六个项目。

然后五过失里面的第四个毛病是不作行,对付的方式,要靠八断行里面的第七项,就是作行之思。

第五个毛病就是作行,作行要靠八断行里面的第八项,安住的等舍(正住之舍),平等舍。

这里面关于忘失教诫,忘失的部分,要培养自己忆念的力量,用这个方式去对付它,这个内容大家了解了。沉掉开示到呢?359页谈到,「此中所修妙三摩地具二殊胜. 一.令心明显具明显分. 二.专注所缘无有分别具安住分. 」就是此中所修的妙三摩地,要具足二种殊胜。这个具足二种殊胜,接着要讨论的内容,就是谈到如何去止修自己忆念的力量,修自己的忆念,培养忆念。在这一个部分呢,如何达到所修的三摩地具足二种殊胜,如何去培养自己的忆念,这里面的讨论就分成三项:「一.立无过规. 二.破有过规. 三.示俢时量。」等等,这里面所谈的,都是如何去培养念力的方式。

之后是沉掉产生的时候对付的方式,是要修正知,能够察觉的正知。以能够察觉的正知去对付沉掉。这个内容在什么地方谈到的呢?我们前面谈到培养念力的方式是在359页第二项,「第二. 心于彼所缘如何安住分三. 一.立无过规. 二.破有过规. 三.示俢时量。」这地方谈到的,都是「心于彼所缘如何安住」这个当然是靠忆念的力量,所以培养念力就在这个地方谈到的,这个都是心安在住所缘的时候怎么做,把这个部分讲完了。

讲完了之后,这个是指具足二种特色,内心在具足二种特色的情况之下,要安住在对境的上面,这个讲的都是如何去培养念力,忆念的力量,这个讲完了。讲完了之后,具足这二种特色的内心,已经安住在所缘对象上面,过了一段时间之后,那当然沉掉就会产生了,所以接下来才会讨论第三项,365页「第三. 住所缘后应如何修」这是指前面已经有忆念的力量,具足二种特色的内心,已经放在所缘的上面,已经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所以住于所缘之后,「后」是这个意思哦!已经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当然沉掉就会产生。沉掉产生的时候,要怎么做呢?那就要先了解,什么称之为沉?什么称之为掉?它的性相是什么?这个要做一个说明来先了解一下,不仅是了解,在观修的时候呢,还要能够去运用它。

前面谈到沉掉这些内容,在观修的那个段落,还要能够去运用它,运用这个正知去察觉沉掉的时候,还要把它消灭掉。所以第三项「住所缘后应如何修」才会分成「一.有沉掉时应如何修. 二.离沉掉时应如何修. 」有沉掉的时候应如何观修里面又分二「一.修习对治不知沉掉.」这个部分就是有沉掉产生的时候,我不知道它,这是一个毛病。要对付它的话,当然要修具有侦查能力的正知,所以这个项目里面讨论的是,具有侦查能力的那个正知,就在这个部分讨论到的。这是第六项,就是沉掉这个毛病产生的时候,对付的方式是具有侦查能力的正知。这一个部分的篇幅,就是「修习对治不知沉掉」。这整个讲的都是正知,要到368页结束哦,对不对?368页倒数第五行那里,「如摄波罗蜜多论云:『独修精进自苦边,慧伴将护成大利。』」对不对?到这里为止。这整个都是在讨论如何修正知。

再过来已经察觉之后「二. 修习知已」就是正知已经察觉了沉掉产生之后,可是不管它,不勤功用,不去管它,不把它灭掉。如果正知已经察觉沉掉的时候,当然接着就要把沉掉灭掉嘛,可是现在正知察觉之后,却不勤功用,就是不对付它,这是一个毛病。这个毛病就要修习对治的方式,对治的方式就是作行之思。所以不作行这个毛病对付的方式,就是八断行里面的第三项作行之思。作行之思就是第二项要讨论的,368页后面那个「第二」那个篇幅里面谈到的,「第二.修习知已为断彼故对治不勤功用」要修习不勤功用的对治。不勤功用就是五个过失里面的第四项,第四个毛病称之为不勤功用,或者是称之为不作行。这要修如何对付不作行,修对付不作行就是修作行之思。所以这整个大纲,第二项「修习知已为断彼故对治不勤功用」这整个篇幅讨论的内容,都是开示作行之思它的实修的方式,一直要到372页最后面「而起希求」,这整个才开示完毕。一直到这里,讲的都是作行之思要怎么实修,怎么做。

之后八断行里面还有剩下一项,就是第八个项目是等舍,正住之舍。这个正住之等舍是什么的对治呢?五个毛病里面的第五项,作行。作行的对付的方式,那用这个等舍。作行的等舍,它的内容我们上个礼拜大概都全部讨论完毕了,这内容大部分都讲解完毕了。不过讲完之后,要做一个归纳,上一次就讨论到这个归纳的部分,上一次已经把这个等舍都讲完毕了。一直到373页倒数第三行,「修等舍之时,亦如彼云:『云何舍时?谓止观品所有沉掉心已解脱。』」到这里为止。后面谈到「如是引发无过三摩地法,是依慈尊辨中边论,如云」。一直到「如是引发无过三摩地法」的前面为止,讨论的都是等舍,讲的都是等舍的内容,所以已经讲完了。讲完了之后,底下要做一个说明,就是前面所讨论的这些内容,至尊仁波切做了一个详细分析,这些内容都有根据。「如是」是指前面讨论的「引发无过三摩地」的法,所讨论的这些内容,都是有根据的。后面就根据什么经论、什么经论,做了一个说明,这些内容都有根据的,所以这里面大致上都没有再做讨论,后面那里「如是引发无过三摩地法」后面,大概都没有再做解释的说明,只是说这些讨论是从什么、什么经文里面出来的。

我们把前面的这个段落,每一个段落、每一个段落,做了一下区分清楚,每个段落、每个段落,第几页到第几页,这个大家也许觉得好像非常复杂,但是不得不讲,因为至尊仁波切讲的嘛!

374页倒数第四行,不是讲「广说如前」吗?是不是?广说如前」就是前面都已经详细解释过了。既然已经谈到「广说如前」,那到底在前面是哪个地方广说呢?所以我们就要解释清楚,每一个项目是从第几页到第几页,在哪一个大纲,这个都要说明清楚嘛!因为这里不是讲「广说如前」吗?所以就把哪个段落在第几页、第几页,都给大家做了一个明白的解释。看起来是非常的复杂,一方面给大家做一个复习,一方面也会知道在前面到底是哪一个段落、哪一个段落谈到的,这样大家也会有所了解。

而且因为373页至尊仁波切谈到,从《辨中边分别论》做根据,373页倒数第一行,《辨中边论》里面谈到「依住堪能性,能成一切义」,之后「由灭五过失,勤修八断行。」所以要针对八断行去灭掉五种过失,那就心于所缘,心要安住在所缘上面,心于所缘安住的时候,前面应该怎么做?正在安住的时候,应该怎么做?已经安住之后,应该怎么做?这每一项、每一项都详细做了一个解释,到底哪个篇幅在第几页到第几页,我们也都给大家做了一个明白清楚的说明了。(太复杂了,我们修习一下吧!哈!哈!)

刚才张志平同学有谈到这么一个问题,相信大家也有这么一个疑问,这个疑问要如此来做一个回答,就是对付懈怠要用信心、欲求、精进跟轻安。这里面就谈到了要先实修信心,之后慢慢产生欲求,之后产生精进,之后产生轻安。当轻安产生的时候,当然懈怠就全部、完全把它消除掉了。这个部分都是系心于所缘的前面应该怎么做,前面应该怎么修,所以前面实际上谈到的是如何去实修信心。实修信心的方式,这里面有讨论到,可是欲求、精进跟轻安,就没有另外特别做一个说明,不过应该是信心不断的实修,不断的修信心,使信心的力量逐渐逐渐强大;因为信心的力量逐渐强大之故,欲求之心就会越来越强烈;欲求之心强烈,精进就会越强烈;精进越强烈的话,轻安就会产生,轻安就会越强烈。所以可以知道,根本之处是信心。所以信心观修的方式是什么,按照那个方式好好去做之后,逐渐的欲求就产生,逐渐的精进就产生,逐渐的轻安就产生。因此呢,没有另外再特别的做一个说明。

这个段落是系心于所缘之前,应该要怎么样子修,在这个段落里面谈到,349页「故懈怠为初切要」,灭懈怠为初切要就要靠轻安,还有精进、希欲跟信心,所以「故应先思正定功德,数修信心」,这里谈到,要先思惟正定的功德,再三再三的思惟,再三思惟就是观修了嘛!所以要先思惟等持–正定的功德,这样子再三再三来修信心。所以他谈到了信心怎么样子做观修,后面就谈到呢……这里面有一个「先」字,349页倒数第二行,「故应先思正定功德,数修信心」有没有?要灭掉懈怠的话,要靠四个,可是四个里面,要先修信心。怎么修信心呢?又谈到实修的方式,就是先思惟正定功德,这样子再三观修呢,会产生信心,这个要放在前面先做。之后350页第二行,「此中所修正定功德」那在这个时候,所要实修再三思惟正定的功德是什么呢?「为由获得奢摩他已」,后面就讲这个正定的功德。所以把这个正定的功德,再三思惟、再三思惟,做实修之后,信心就会产生,接着精进之心、希欲之心,轻安就会逐渐产生了。

我们讲到现在,讲了四个字,就是「广说如前」(哈!哈!哈!)四个字解释完毕了。(哈!哈!哈!广说如前!)

至尊仁波切是非常伟大的大博士,所以把这个修止、止修的方式,根据《辨中边分别论》的句子,详细详细的做了阐述,阐述了多少内容啊!这里面还引经据典,引用了《修次第》、《经庄严论》等等的很多的书,来做广大的阐述。主要根据的内容呢,就是373页倒数第二行,「如是引发无过三摩地法」,是依慈尊《辨中边论》里面谈到的。这里面谈到「由灭五过失,勤修八断行。」这是根本之处,就是五种毛病(过失),怎么样用八种断行把它断掉。这五种过失的每一项、每一项,八种断行的每一项、每一项,详细详细做了一个说明,到前面为止,都全部把它讲解完毕了,是不是非常详细?非常广大,详细详细做了开示啊!所根据的内容呢,主要根据就是「由灭五过失,勤修八断行」《辨中边分别论》的内容,所以前面谈到「如是引发无过三摩地法」这些内容根据是什么?主要根据是《辨中边分别论》,然后把这个内容做了一个解释,一直解释到「广说如前」这里为止,都是解释说明,这个无过三摩地是根据什么来做解释的,把它做了一个详细解释的说明呢!所以这是非常广大的。

后面要讲,为什么要广大的做一个详细的说明,前面不是说「广说如前」吗?就前面的这些内容呢,非常详细的做了一个解释,从373页倒数第二行,「如是引发无过三摩地法」,一直到「广说如前」,都是解释前面的内容,都是根据《辨中边论》而来的,之后再引用其它的论典,把五种过失,八种断行的内容,做了一个说明来源出处。

为什么要这样解释呢?为什么要详细的来做一个说明呢?原因何在呢?底下讲了,「此即修定第一教授,」前面所谈到的八种断行去对付五种毛病,这种修持的方式,是实修等持–禅定里面,最殊胜、最好的教授,确实是这个样子,为什么确实是这个样子呢?因为「」讲原因,因为「莲花戒论师于三编修次」第里面也这样开示了,不仅如此(「及余印度诸大论师.」)印度很多的大博士,在它们的论点里面,也都曾经讨论过,八种断行如何去灭掉五种过失,(「于修定时」)「皆数宣说。」也都有详细开示过。(「道炬论释于修止时亦引宣说」)而且《道炬论》的注解里面谈到,修安止的时候,把八断行断掉五种过失的这些内容,也都有详细的做了一个开示。因此之故,因为印度这么多的大博士曾经开示过之故,所以「道次先觉」这个地方就到西藏了,这是道次第的前辈圣者,西藏修道次第的人,西藏这些修道次第的前辈圣者,「亦皆说其粗概次第,」因为印度大博士有详细解释过之故,所以西藏许多修道次第的前辈圣者们,也把这个的内容,粗略的做了一个解释。粗略做解释的意思,就是指没有详细的要做解释,因此之故「然见乐修定者,」就看到有许多喜欢修禅定的人,「犹未了知应如何修,」对禅修的这些内容呢,细分细分的部分不知道,印度的大博士虽然经开示的非常详细,然后西藏的道次第前辈圣者,也做了一个粗略的介绍,可是因为没有详细的介绍之故,所以现在喜欢修禅定的人,对它详细修的方式,并不了解,没有了解的非常深入,「故广抉择。」因此之故,才要做一个广大详细的抉择,接着就是至尊仁波切了,要广大详细的做一个说明。

前面谈到的修持方式都是在显教方面,以八种断行去对付掉五种过失,都是谈到显教方面实修的方式,因此有人就这样子想了,哦,八断行断掉五种过失,这恐怕只有显教方面要这么去做吧!密咒乘门的实修应该不必这样子做吧!有人也许会这样想,这不对的!不仅是显教乘门,连密咒乘门里面,在进行修持的时候,也要靠八断行去断掉五种过失,这个部分也需要的。所以也许有这些人有这个主张,这种主张是不对的,不可以的!原因何在呢?底下要做说明了,「故广抉择」底下讲这个,去除疑问。「此乃一切以念(跟)正知远离沉掉修三摩地心一境性共同教授,不应执此是」(「相乘别法,」)经教性相乘门个别的法,「非咒所需,」不是密咒乘门所需要。有人有这样的主张,八种断行去对付五种过失,这个是经教性相乘门个别个别所需要的,不是密咒乘门所需要的,这种主张是不可以的!

不可以原因何在呢?因为这是共通的教授,这是一切的实修教授之中,共通的部分而已。既然是共通的部分,就是大家共同都所需要的。所以这是显教乘门需要,密咒乘门不需要,这种主张是不可以的。为什么这些是共通的部分呢?八断行断掉五种过失,为什么是共通的部分呢?这底下讲了「无上瑜伽续中亦说是所共故。」所共通之故。所以在无上瑜伽续部里面,也这样开示呢!也开示要靠八断行去灭掉五种过失,这个部分也曾经做了开示,在无上瑜伽续里面也谈到呢!

八断行里面其实主要的内容就这两项,就是忆念跟正知,心正在系于所缘对境的时候,靠的是忆念的力量;已经维系在所缘上面之后,靠的是正知。所以用八断行去对付五种过失,实际上讲的就是,正在安住的时候靠念力,已经安住完毕之后要靠正知,这是修持的方式。这种修持的方式,无上咒乘里面也开示过了,也有谈到呢!什么地方谈到呢?要举例说明了,所以后面讲了「如三补止」续部「初章第二品」里面就谈到了。

(学员提问;……)

(仁波切中文回答)就是,不可以说永远不要修,可能一个众生,他有阶段、根器不同的,可能那个阶段,他就不相应。不可以说我永远不要修,这样讲是不对的。他暂时不相应的话,也可以不修。但是这个不相应,有时候只是认为自己不相应而已,实际上没有试过有没有相应,这是另外一个事。真正不相应的话,那就可以这样做。我们今天讲述到此。


{返回 菩提道次第广论·奢摩他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53讲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51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10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41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67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61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23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2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63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51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54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55讲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四届:在闭营式上的讲话(夏泽红)[栏目: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
 前行讲记 第一百五十四讲 普贤上师言教-因果不虚-一切为业之自性[栏目:大圆满龙钦宁提前行引导讲记]
 真俗无碍、慈悲利他[栏目:黄国达居士]
 在家修行没有受过居士戒,如精进念佛能否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栏目:大安法师·开示问答]
 为父母寿辰祈愿文[栏目:家庭·伦理篇]
 漫说《中阿含》(卷二十六)~C 三、愿经[栏目:界定法师]
 活得快乐[栏目:拈花说禅]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九卷[栏目:圆瑛法师]
 《坛经》讲“不思善、不思恶”,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教法是否对立?[栏目:济群法师问答]
 烹茶[栏目:鸡足山随缘诗话生活禅]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