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62讲
 
{返回 菩提道次第广论·奢摩他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304

《广论奢摩他62》

讲授: 雪歌仁波2009-02-27

闻法意乐

为了利益遍满虚空的如母有情众生之故,因此要得到所能够获得的果位之中究竟圆满的佛果珍贵宝,就究竟的果位圆满的佛果而言,内心本身要能够在乐明无妄念这个部分,恒常进入在等智之中,安住在其中,而且进入在等智阶段的情况之下,内心又能够去利益众生,所以后得位的时候,利益众生的行为跟佛陀薄伽梵自己本身,经常等智在等持之中,这个都是同时发生的,一起,这个是圆满的佛果。这个时候,内心本身没有受到烦恼盖障、所知盖障的干扰,所以内心能够恒常安住在禅定–等持之中,可是同时呢,又能够利益遍满虚空像妈妈一样的一切的众生呢!能够做到这个样子的话,喔,这就是所要追求的佛果呢!可是要能够达到这一个果位的话,他的原因部分,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在学道位的那个阶段,做止观双运的修持、学习,之后逐渐逐渐的慢慢的进步进步,最后就能够得到等智跟后得能够双运,结合在一起的这种成效。所以要得到究竟的果位,等智后得双运的果位的话,现在修持上面要先做到止观双运的禅修,如果要做到的话,前面要先听闻了解,透过听闻了解,希望将来我能够做到止观双运的禅修,透过这个禅修,希望将来我能够得到等智跟后得双运的圆满的果位,调整自己的动机之后来听闻教法。

正讲

就我们的安止而言,安止的观修禅修方式,怎么样去做禅修,这个都已经讲解完毕了,讲解完毕了之后,由这个禅修的方式之后会得到安止,所以由修成办奢摩他的标准分三,显示成办奢摩他成办还是未成办界限在什么地方,第一项;显示依奢摩他趣道路总体的规矩;显示各别趣入世间的道路里面。现在我们进行到第一项,就是显示成办奢摩他成办还是未成办界限,这里面又分成两项,第一项显示正义,之后有作意相及断疑。现在在第二项有作意相及断疑,现在是断疑那个段落快讲解完毕了。

断疑这个部分,对方有什么疑问吗?对方的看法认为,在安止的那个时候,并没有伴随着无分别,因为对方的主张认为,在安止的那个段落,如果伴随着无分别的话,那会变成观修空性。但实际上并不是这个样子,不是的原因就引经据典来做说明了,引用了《解深密经》,引用了圣者无着的《声闻地》,引用了莲花戒所写的《修次第初编》,之后又引用了祥谛巴所写的《慧度教授论》这些典籍,不仅如此,后面又引用了《宝云经》来做说明。

引用了这些典籍之后,就谈到(389页第三行)「定量智者所造论中,」定量智者所造诸论典里面,就前面所引用的这些典籍论典,这里面可以当做定量、可以当做标准的,大家公认的,可以当做标准的经论里面有谈到,谈到什么呢?里面开示什么呢?就开示安止的段落,实际上是伴随着无分别的,但是你又主张说安止那个段落并没有伴随着无分别,不仅有伴随着无分别,而且在刚开始观修的人而言,无分别还非常重要呢!你却主张说没有,那个时候没有无分别,那不是的,应该是要有的。其实在胜观那个段落,观修的时候,禅修的时候,其实是有分析的,但是你却说没有分析,因为在修胜观的时候,如果内心去思惟分辨的话,那妄念会越来越多。不是的!在博士的经文里面都有谈到,在修胜观的时候,对于观修的对境,要进行分析呢!安止的时候,实际上是安住在无分别之中,这些你都没有承认,那你跟博士所写的这些经典论典就完全相违背啦!在经论里面怎么讲呢?定量智者所造论典中说,里面谈到两点,「说于新修奢摩他时,唯应止修无分别住,」要有无分别哦,这第一个主张。第二个「初修观时,」初修胜观那个时候,「以观察慧思择而修。」要做分析而禅修,这第二个主张。可是你的讲法都不是这个样子,所以你跟经论都相违背。

在博士的经论里面所谈到的这两项,就是修安止还伴随着无分别,修胜观的话也会做一个分析,这在书本里面都有看到,都是如此开示的,可是你的主张却违背了,不是这样子讲了。在你的主张里面,认为一切的分别念头,若执一切的分别妄念,都是谛实成立的执着,都是实执。不要做任何的思惟分析,因为凡是任何思惟分析,内心的想法思惟分析,都是谛实成立的执着,因此都应该全部把它丢掉。你的想法是这个样子的,不过实际上不是嘛!譬如说在胜观的时候所做的思惟分析,这不是谛实成立的执着,这不能把它丢掉了!但是你的想法却是这些凡是内心的分别,都是谛执的话,都应该全部把它丢掉。如果这个样子的话,那观修的时候怎么观修的呢?就是把这些分别都丢掉之后,就变成不思惟,不做任何思惟,这个就是观修的方式。

但是呢,不去想它不做任何思惟,不能说得到无我的见地嘛!因此「若执一切分别,皆是实执。舍此一切,即违一切定量经论。未得无谬无我正见,凡无分别,皆说是修甚深空义毗钵舍那,」违背经论的说法,即使内心没有得到无我见地,对空性不了解,但是又说在观修甚深的空性,那怎么观修的呢?因为内心都没有任何思惟嘛!所以凡无分别」没有任何的分别思惟的话,说这个时候就是观修甚深的空性。其实没有得到无我的见地,但是只主张说这个是观修甚深的空性,所以「纯粹支那堪布修法,」这个跟支那堪布的传轨修法的方式,那完全一模一样嘛!「细观三编修次第中自当了知。」《修次第三编》就是特别破除支那堪布的宗风而写下来的,所以你好好的去研究分析看看,你的想法跟支那堪布的想法一样不一样,看看就会了解的。

现在这个段落在断除疑问,那断除疑问里面这个有疑问者是谁呢?就是产生疑问的这些人,到底是哪些人呢?这些人应该是接受莲花戒主张的人,而且对于支那堪布的说法不接受的人,对方应该是这样的一个人,所以这里才会引用《修次第初编》等等,用《修次第编》的主张去讨论这个问题,就表示说这个有疑问者,前面提到这些疑问,内心有疑问的这些人是哪些人呢?应该是内道佛教徒,在内道佛教徒里面,是追随莲花戒主张的人,而且是反对支那堪布主张的这些人,这种类型的佛教徒,如果我们再大概大概来猜测猜测的话,那就是西藏的内道佛教徒,那在内道佛教徒里面,再大概猜测猜测的话,因为现在是宗喀巴大师要去破除对方嘛,那就表示这个人是不接受宗喀巴大师主张的一个人,大概是这样的一个人,这个是疑问。或者是问说,那谁有这些疑问呢?大概这种样子的人了。

(仁波切国语讲述:)【我有时候想支那堪布的这种主张,现在应该还有吧?现在就不止有而已,很多人,是吧?所以有一点不方便讲(仁波切与学员均笑),另外一边藏传也有跟支那堪布比较一样的这种想法、这种主张,也有嘛,我们这里看得出来,藏传里面有一些教派的解释,跟我们汉人比较相应的也有,应该这样子说,因为(跟)支那堪布的想法比较一样的,刚刚这里看得出来,本身就是我们都可以参考,都可以学习。】

第一个大纲讲解完毕,第一个大纲是了解了修安止的方式,之后去实修,那到底安止成功不成功,界限在什么地方,就讲解了,之后要讲第二项,就是显示依奢摩他之后趣总体道路的轨则怎么样子来进行,那第三项是各别来说明,各别说明世间的道路怎么去走。第二项总体说明的意思就是指,在这个段落里面要把世间的道路怎么样走,简略讲一讲,出世间的道路怎么样走,也简略的讲一讲,所以总体总体都要说明一下,就是得到安止之后,然后以这个基础,我世间道路要怎么走,我出世间的道路要怎么走,两者都要讲一讲,总体总体全部都简略简略讲一讲,所以叫做总体的说明。其次各别的说明就只有把世间的道路个别个别来做一个说明,380页大纲谈到,显示依奢摩他趣总体的道路怎么讲,简略世间跟出世间都讲一讲,之后各别来讲的话,世间的道路怎么走,这个别个别做一个说明。

第二显示依奢摩他趣总道轨。」第二显示依奢摩他趣总体的道路,应该怎么走呢?「如是已得如前所说无分别三摩地作意,又有明显无分别等殊胜差别,唯应修此无分别耶?」如同前面所谈到的无分别的等持作意,内心已经得到了无分别的三摩地作意。一般来讲,得到无分别的三摩地,并不一定是得到安止,但是假设得到了无分别三摩地是非常纯粹的话,那就是安止了,这个时候的无分别,应该非常的纯粹,那就是内心丝毫都没有任何的涣散,而且还能够非常的专一,这个部分都要到达非常纯粹,所以这样子的一个人,那「又有明显无分别等殊胜差别」明显无分别就是我们再最前面谈到无过失等持的时候,无过失等持要具足两个条件,就是有力量的明分,有力量的住分,这里谈到「明显」就是有力量的明分,后面那个「无分别」就是有力量的住分,这两个条件都齐备,具有这两个殊胜条件的,「唯应修此无分别耶?」后面那个「无分别」就是等持,就是一个无分别的等持,它具有前面那两个条件嘛,这我们以前有谈到过了,对不对?如果这个样子已经得到了的话,这样子的一个人,现在就这么一个问题了,「唯应修此无分别耶?」那他就是这一个等持呢,继续一直不断不断的修下去吗?持续修下去就好了吗?是不是这个样子呢?问了这么一个问题。回答不是的,修安止的目标示是因为靠着它要产胜观嘛!

「答」,先看一下倒数第四行「故当更修毗钵舍那」,毗钵舍那是胜观,有没有?这个是所立宗,从「答」底下开始,是能立因,就分成两段,之所以这样子做,是因为要修毗钵舍那,这个当所要成立的结论,前面当原因,因为有必要这样子去做,因为要修胜观嘛!

答于相续中引发如此妙三摩地,是为引生能断烦恼毗钵舍那。若不依此,令生毗钵舍那,」若不靠着安止来生胜观的话,那「任如何修此三摩地,」前面那种无分别的三摩地,继续继续修下去的话呢「尚不能断欲界烦恼,况能断尽一切烦恼,」那就根本不用说了,因此之故,这个当原因,当做能立因,因为这些原因之故,所以「故当更修毗钵舍那。」这里面的意思主要要成立的是,回答是当然不能就一直在这里这样修下去了,一定还要更进一步的去修胜观,为什么一定要修胜观?修胜观的目标是因为要断掉烦恼,那要断掉烦恼的话,当然这个胜观本身要具有力量,这个胜慧本身要具有力量的胜慧,要靠着它才能够断掉烦恼,如果没有它的话,那就不能断掉烦恼了。要靠着胜观去断掉烦恼之故,所以前面先修止,修止的目标当然就是为了要引发胜观,引发胜观是因为要靠胜观去断掉烦恼,假设没有胜观的话,那不能断掉烦恼,它的内容主要的意思是这个样子的。

这里面谈到既然产生胜观目标是要去断掉烦恼的话,那断掉烦恼,当然先断欲界的烦恼,所以「尚不能断欲界烦恼」。要断掉烦恼的话,先断欲界烦恼,当然不可能说我先把色界、无色界的烦恼断掉,那不可能嘛!首先断掉欲界的烦恼,之后才断掉上面的烦恼嘛!所以断掉欲界的烦恼,任何的烦恼要断掉,都要靠胜观呢!那色界的烦恼要断掉,那不用讲了,那更要靠胜观呢!无色界的烦恼要断掉,那根本不要讲了,那更要靠胜观呢!所以要断掉欲界的烦恼,断掉任何的烦恼,都要靠胜观。因此之故,「故当更修毗钵舍那。」要靠着安止之后要进一步去修胜观。

修安止的目标要朝向断掉烦恼,但是就断掉三界任何任何的烦恼而言,都要靠胜观,如果仅仅靠安止自己本身这一个项目的话,那三界烦恼里面,任何的烦恼都不能断掉,三界的烦恼里面,最粗糙最粗糙的,就欲界的烦恼,仅仅靠着安止自己一个项目的话,连这个最粗糙的烦恼,都不能消灭掉呢!所以无论如何,安止得到后,还更进一步的一定要去修胜观,因为修了胜观之后,才有办法去断掉三界的烦恼。但是就算是靠着胜观去断掉三界烦恼的话,那又还有两种情况,有一种方式是把烦恼里面,现前出现的这个部分先消灭掉,然后逐渐逐渐把种子的部分也消灭掉。有一种是消灭的时候,连同种子就一起消灭掉,。所以这两种情况。「此复有二,(一能暂伏烦恼现行,趣世间道毗钵舍那。二能永断烦恼种子,趣出世间道毗钵舍那。除此更无上进方便,)」「此」是靠着胜观去消灭烦恼的时候,又有两种情况,一个是暂伏烦恼现前的部分,暂时把它调伏,之后逐渐逐渐灭掉种子,这个是趣世间道的毗钵舍那–胜观。第二种是能够永断烦恼的种子,一起连种子都断掉,这个是出世间道的毗钵舍那,除此更无进步的方法、方便,所以就有这两种情况。

总之,如果要把烦恼现前的部分,把它先灭掉的时候,那没有胜观也是不能够达成的。如果说要一次断掉,连种子一起灭掉的这种情况,那当然不用讲了,也是要靠胜观,没有胜观也是不能够办到的。所以「除此」假设没有胜观的话,其它道路那就不能够断掉烦恼的。除此更无进步的方法,除此之外,那就没有在道路上,使道路更加进步的方法就没有了,这个道路上要更加进步,一级一级升上去的话,那主要要靠内心烦恼减少,把这个烦恼减少减少的时候,内心的道路就会更加进步、更加进步。假设内心的烦恼不能减少的话,这个道路不能进步,一直会在原地踏步而已,不能往上面更上一级,假设烦恼没有减少的话。但是烦恼减少,要嘛就是把现前的部分先消灭掉,烦恼会逐渐的减少,要嘛就是连种子一起拔灭掉,当然烦恼也逐渐的减少,这两种的类型里面的任何一个,都要靠胜观,没有胜观都是不能达成的,那就表示所实修的道路要一级一级往上面进步的话,要靠把烦恼减少,把烦恼减少的话,就前面谈到两种情形,这两种情形里面的任何一种都要靠胜观,假设没有胜观的话,那就没有办法让实修的道路更加进步,那就不可能了。

在前面暂伏烦恼现行,烦恼出现现前的这个部分,要把它消灭掉而言,在安止的时候,烦恼没有现前出现,但不是说把它断掉了,这个要讲止跟观二者的差别,在安止的那个段落,烦恼现前这个部分是没有,但不是断掉,在安止的时候。到了胜观那个时候,会面对面去对付烦恼的现前的部分,那个时候才有能力去把它断掉。所以断掉跟没有这两件事情,完全是不一样的,在安止的时候,烦恼现前这个部分是没有,但是没有把它断掉。那就把烦恼现前这个部分把它断掉、消灭掉而言,安止没有这个威力,安指不能够达到这个目标的,因为安止的情况是把烦恼跳过去了,省略不谈跳过去了,没有说面对面去对付它,没有这个能力,它只是跑掉了,跳过去,是这样一个情况而已,就安止而言。

我们要参考一下前面的文章、一个段落,在337页第六行,《般若波罗蜜多教授论》里面谈到,前者为胜观所断除,后者为安止所断除,这里又说安止能够断除啊?不是这样一个说法吗?现在又说不能断除,那就好像很奇怪了,就会发生这么一个疑问。我们现在说安止不能够去断掉烦恼现前的部分,可是在337页里面又谈到安止又能够断掉一些,那又说能断掉,又说不能够断掉。这个要了解一下,就是337页这里所谈到的时候,仅仅只是使它暂时现在没有,让它现在没有,现在没有的意思不是说把它断掉,然后我们现在389页这里所谈到的断除,才是真正的断除,「尚不能断欲界烦恼」那个「断」是指真正的使它完全的断灭掉,用「断除」这个字,但是在337页谈到那个断除,是指使它现在没有。

在337页里面谈到,前者为胜观所断除,后者为安止所断除,那个后者讲的就是烦恼现前的部分,要看前面那一行「言粗重者」这个段落谈的,就是前者,再下去有一个「相」者,指的就是后者,就分成前者跟后者,所以「言粗重者」那个部分是胜观所断除,后者「谓于外境前后所生颠倒习气」这个讲的就是烦恼现前的部分,这个部分被安止所断,所以后者为止所断,不过后者为止所断那个「断」的意思,要把它解释成让它现在没有。可是在我们后面这个部分,389页谈到那一段,才是把它断灭掉。

前者,就是「言粗重者」那个项目,不是指烦恼现前出现的部分,「言粗重者,谓心相续中(涌进内心里面)所有的习气,增长内心颠倒堪能,」就是我的烦恼要现前出现,可是还没有现前出现的时候,内心是不是应该要有一个习气去推动它,使它能够现前出现?那去推动它的习气就称之为粗重,由这个粗重去推动它,因此烦恼现前出现了,就是那个「相者为于外境前后所生颠倒习气」那个是烦恼现前的部分。所以这里又说后者为止所断,烦恼现前的部分被安止所断,可是在我们刚刚看到的,389页又说安止不能够断,一定要靠胜观,前面说可以,后面又说不可以,那不是有矛盾了吗?有违背了吗?所以如果好好读这个书的话,一定会产生这个疑问,就是好好看一看这个书,如果回去没有好好看书,那没有关系,现在告诉你,有这个疑问,哈!哈!哈!… 那你也要产生这个疑问,哈!哈!那这时候要区分清楚,前面谈到的那一段,就是让它现在没有的意思;可是后面所谈到的那一段,才是把它消灭掉的意思。

引经据典,要根据出处在什么地方,引用《声闻地》来做说明的,389页倒数第三行「声闻地云:已得作意诸瑜伽师,已入如是少分乐断,从此已后唯有二趣更无所余。』」这个是指,要断掉烦恼的话,没有任何其它的道路,只有两种道路,就是一种现前的部分把它断除掉,一种是连种子,种子的意思就是指连根拔灭的意思,一切断掉了,所以「唯有二趣更无所余」只有两种方法呢!没有其它的方法,「何等为二?」两种方法是什么呢?(「一者世间,二出世间。」)一个是指世间的方法,一个是指出世间的方法。

这个世间跟出世间的部分,至尊仁波切把它认明就是胜观,所以前面才会谈到世间道的毗钵舍那,还有永断烦恼种子的是出世间道的毗钵舍那。毗钵舍那–胜观这个字,在《声闻地》上面虽然没有直接出现,不过可以把它认定就是毗钵舍那。但不管是谁,靠着前面所得到的安止,之后趣入世间道路的胜观的话,那就能够去断除烦恼现前的部分;如果是趣入出世间道路的胜观的话,那就能够把烦恼的种子,连同种子一起也把它断掉。所以首先、最初,那当然先要得到安止,不管是谁都是有必要这个样子的,「如是已得正奢摩他,或作意者,」这样的一个人,这样的一个行者,他已经得到安止了,这样的一个人。所以前面要先做,就是已经得到安止,(「或欲修习世间道毗钵舍那,或欲修习出世道毗钵舍那,」)然后这个人他修世间道路的胜观,或者是修出世间道路的胜观,「皆于先得奢摩他道应多修习。」对前面曾经得过的安止,都要再三再三的观修。把这个段落分配一下,就是「已得正奢摩他,或作意者」这是前面先要做到,先得到安止。之后他就观修世间的道路,或者是出世间的道路。然后在观修世间的道路也好,出世间的道路也好的那个时候,都要把前面已经得到的安止,还要反复反复再三的练习,还要再多修习呢!

把前面曾经得到过的安止,还要再三再三的观修,这样做的话会有什么好处吗?就是轻安会增长增广,安止的坚固的部分,安住的部分,力量也会越来越强大,(「如是修故,所有轻安心一境性皆得增长,其奢摩他亦极坚固。」)所以「所有轻安」这第一个项目,「心一境性」专一「皆得增长」会往上面不断的增长,「其奢摩他」也能够达到「极坚固」。就安止而言,当然对于所缘的对境,心要能够很专一的安住在上面,这个特色专一安住,「心一境性」是专一安住。专一安住的条件一定要齐备,假设专一安住的条件不齐备,哦,那就表示安止衰损了,不仅心要专一安住,而且还要能够安住很长久,假设想要安住很长久的话,那要靠有轻安,如果说得到轻安的话,那要安住在对境上面,要安住多久都可以达成,因为已经有轻安嘛!因此之故,假设不继续实修的话,这里谈到「皆于先得奢摩他道应多修习」就是要再三观修,再三观修,假设不继续持续观修的话,没有办法得到轻安,那就表示长久安住的能力慢慢没有了,这个时候安止会衰损掉。

所以得到安止之后,安止会造成衰损的,假设不继续持续观修的话,安止会衰损掉的,所以要继续持续,再三的持续。再三的持续持续之后,会得到什么好处吗?会能够得到轻安,要安住多久就可以安住多久,而且这个专一安住的能力,还会越来越增强,越来越增强的。之后靠这这两个条件,就是靠着前面轻安跟专一安住的心一境性,这两个条件增长增广之故,所以安止就会得到极坚固,安止本身就会到达非常的坚固。那就是说,如果不这样做的话,安止会逐渐逐渐的衰损掉,修安止的目标是朝向以后要修胜观,所以安止得到之后,进入胜观做禅修,进入胜观做禅修的时候就说,我已经到胜观了,前面安止不用再修了吧?把他丢掉了,那这是不对的,不可以的,要再三再三的做观修呢!

不仅如此,之后对安止跟胜观的相,也要善巧精通,「又应善巧(精通)止观众相,」这个「相」要把他解释成原因。我们谈到三解脱门的时候,有没有谈到?三解脱门:空性的解脱门,还有一个无相的解脱门,无愿求的解脱门,那个无相就是原因的部分,所以这个「相」要把他解释成为原因,那就是说对于止跟观「又应善巧止观众相」它的原因是什么,原因的这些成份也要非常重视去精通它,也不可以把它丢掉。说我在修胜观了,对于止跟观的那些原因是什么,这些不重视把它丢掉,这也是不可以的。「又」,这里面所谈到的「又」,「又应善巧止观众相」,谁应善巧止观众相呢?就是前面谈到那个「已得正奢摩他」的这一个人,他要修世间的道路,或者出世间的道路,那个人都应该对于先得到的安止,不断的再多修习,有没有?应该再三观修、再三观修,这样的一个人,又应该要去善巧止的原因,胜观的原因,这些他都要精通。

所以对已经得到安止的人,他去修胜观的时候,这样的一个人,他要把安止再三观修、再三观修,这样的一个人,他也有必要把安止的原因深入的了解,胜观的原因深入的了解,这些都有必要的。不能说我现在修胜观的这个段落,这是已经到胜观的段落嘛,我在修胜观的段落,对于安止的原因是什么,这个没有关系,不重要,把它丢掉了,胜观的原因是什么,没关系,不重要,把它丢掉了,这个都不可以,也要去重视原因的部分,要善巧精通。因此之故,现在的这一个人,现在哦,他正式实修的时候,正式要做的是胜观的段落,就正在观修胜观这么一个段落,可是除了他正式观修的部分是胜观之外,不是正式的事情,很多都要做呢!首先就是前面已经得到的安止,还要复习,再三做、再三做,然后这样的一个人,还要把安止的原因是什么,胜观的原因是什么,又要深入的去做一个了解,这些都要做呢!因为安止再三观修、再三观修,也会得到坚固了。对止观的原因,好好的善巧精通,慢慢的也会得到坚固了。

后于二道随乐何往,」这样的一个人,对于世间的道路也好,出世间的道路也好,看他的内心欲求什么,乐求什么,「即于彼道发起加行。」就开始去进行他所要修的道路。如果是得到胜观之后要修世间的道路,世间的道路也分成很多,就可以开始直接去进行了。但是假设他要走出世间的道路,那就是我们经常谈到的五道十地,也按照那个次第开始进行做观修。这里谈到「后」,又应善巧止观的众多原因,然后,是指坚固之后,得到胜观之后马上就进行世间道路的禅修,出世间道路的禅修,这显然应该是不可以的,就是现在安止得到了之后,也要好好的去善巧精通安止的原因是什么,就是要好好的去了解一下,对我的安止、胜观,有帮助的是什么,没有帮助会造成干扰的是什么,这些都要把他区分清楚。所以不是仅仅知道而已,还要能够去善巧专精,有帮助的我要再三的去引用,没有帮助造成干扰的部分,想办法把它排除掉,这些都要善巧精通。这样善巧精通止跟观的原因之后,把安止又再三观修,然后胜观也努力去做的话,慢慢慢慢,安止跟胜观的证悟就会到达很坚固,到达很坚固之后,才是这个然后,已经坚固了,然后才开始「即于彼道发起加行」,「发起」是开始,才开始进行所要走的道路,世间的道路也好,出世间的道路也好,这个时候才开始要去做呢!「发起」就开始,才开始要去做呢!那可见假设没有得到坚固就开始去做的话,那还会退回来的。譬如说这个房子,总是要把地基盖好,地基没有盖就开始盖一楼二楼,就盖上去了,慢慢的越来越沉重,那整个房子就垮掉了,这样的一个情况嘛!

引经据典,根据之处就是《声闻地》,「声闻地:『彼初修业诸瑜伽师,由有作意,或念我当往世间趣,或念我当往出世间趣。』」内心想是这样子的想,这个修业的瑜伽师心里面想的,我要走世间的道路,或者说我要走出世间的道路,心里面想是这样子的想,但是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呢?『复多修习如是作意,』前面已经得到了安止,还要多次多次反复的作观修呢,「如如」就是不管有做多少,『如如于此极多修习,』把安止修了有多少,『如是如是所有轻安心一境性。」得到了轻安跟心一境性,就会越来越强烈的,『经历彼彼日夜等位转复增广。』就是如此如此修有多少的话,那轻安跟心一境性,就会如如于此不断的增长增广,『若此作意坚固相续,强盛而转,发起清净所缘胜解,于止观品善取其相,』这样子的话,使这个安止坚固,增长增广,再下来对于这个「发起清净所缘胜解,于止观品善取其相,」这个「其相」就是前面谈到的「善巧止观众相」,就它的原因,『彼于尔时或世间道或出世间道,随所乐往,即当于彼发起加行。』对于止观品要善取其相,就是它原因的部分,止跟观原因的部分,到底对我的止跟观有帮助的是什么什么条件,会造成破坏的是什么什么条件,这些都把它区分清楚之后,要做到断跟取,干扰的部分要把它断除掉,有帮助的部分要把它取得,这些都要好好的去做到,之后在这个情况之下,「彼于尔时或世间道或出世间道,随所乐往,即当于彼发起加行。」最后至尊仁波切前面谈到的,再过来之后,然后才开始去进行世间的道路或者是出世间的道路,所以引经据典,根据的就是《声闻地》。

前面谈到说「彼于尔时或世间道或出世间道,随所乐往,即当于彼发起加行。」这样子世间的道路是什么,出世间的道路是什么,那当然就应当要了解,要做一个说明,心里面想着要往世间道,要往出世间道,那它到底是什么?后面就要说明了,「其中世间毗钵舍那」胜观,是指「修粗静相,」(「谓观下地粗性上地静性。」)谓观下层下层的地是粗糙的性质,上层上层的地是寂静的性质,这是世间的道路。「其出世间毗钵舍那」胜观,是指如「《声闻地所说者,谓于四谛观无常等十六行相,」主要是证悟补特伽罗无我的这样一个见地(「主要通达补特伽罗无我正见。」),这个是说明世间的道路是什么,出世间的道路是什么,这样一个内容。

这里面有谈到「如《声闻地》所说者」这里面的语气,就是不太信赖的意思,因为《声闻地》是属于唯识宗的典籍,就是唯识宗的见地,唯识宗的见地里面谈到,出世间的胜观,不认为说,譬如说我们经常谈到无自性,无谛实,这个把它列入了空慧,在唯识宗里面不把这个当做是了空慧。就中观应成派,无谛实的部分当然是了空慧,但是唯识宗不认为如此。整体的中观来讲,无谛实是了空慧,中观应成更将无自性也是细分空性的意思。所以这个部分的了悟,当然是属于出世间的道路,可是这种说法,唯识宗当然也不会主张,所以《声闻地》里面是这样谈到的,这里「《声闻地》所说者」,就是《声闻地》里面仅仅止是如此谈到,不是这样的情况那还有呢!

这里面谈到世间的毗钵舍那,还有出世间的毗钵舍那,世间的胜观称之为世间,就是在世间里面,认定某一些世间它是粗糙的,有毛病的,是有过患的,是不好的;之后认定某一些世间它是好的,没有毛病,没有过患,它是寂静的,是有功德的。所以把世间分成粗糙的跟寂静的,这样子去做禅修的话,它的果会怎么样子呢?当然还是进入到另一个世间嘛!进入到另一个世间的话,那还是在三界里面,轮回里面,所以继续继续下去。透过这个禅修,轮回仍然继续持续下去,所以称之为世间道路。这种方式的实修,安止也好,胜观也好,都只是再进入另外一个世间,所以没有办法超越世间,因此是世间的道路。所以把下层的世界看成是粗糙的,有毛病的,是有过患的,我应当要把它丢掉的,这样子禅修之后,上层的世界是好的,从上层的世界来看,会把下层世界的烦恼现前的部分当然是断除掉,但是不能够超越轮回,因为这个禅修只是轮回继续流转的一个原因而已,还继续轮回在世间里面嘛!所以称之为世间的道路。

出世间的道路是修四谛无常等等十六个行相,这样的一个观修,这个观修本身彻彻底底把整个的轮回都做了一个说明,就前面的二谛说明轮回的情况,后面的二谛,灭谛跟道谛说明果位解脱的功德,然后还有能得的道路方法,都做了开示说明,因此是出世间。如果好好把四谛做一个观修的话,会脱离轮回得到解脱,所以四谛十六行相的禅修,是属于出世间的道路,为什么要加上一个出?离开世间,出世间的道路。那就表示这个禅修不会使轮回继续继续流转下去,它能够脱离轮回,主要的原因是靠着前面的两个项目,苦谛跟集谛解释整个轮回的毛病,这个跟前面世间的道路不一样,因为世间道路是把某一些世间譬如说欲界,把它当做是坏的,不好的,有过患的,可是把另外一个世间譬如说上二界,认为它是好的,是我要追求的,这是世间道路。可是出世间的道路,四谛十六行相的时候呢,苦谛集谛把整个的轮回全部做了一个说明,整个轮回都有过患,靠后面二谛讲解脱的果位跟能得的道路,因此之故这样的禅修,就不会使轮回继续流转,它会脱离轮回得到解脱的,所以是出世间的道路。我们今天讲述到此。

 


{返回 菩提道次第广论·奢摩他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63讲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61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20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28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63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13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59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27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36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48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42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14讲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六祖坛经》录要 三 坐禅[栏目:禅门修证指要]
 人生头等大事[栏目:万行法语]
 甘露与净瓶的对话 第20课 爱不一定要有相对的回馈;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平等的付出[栏目:甘露与净瓶的对话]
 香蕉的好处[栏目:素食与健康]
 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求——以《维摩经》中维摩与文殊的对话为中心[栏目:王雷泉教授]
 48.寄宿小旅店 Staying overnight at a small inn[栏目:虚云老和尚传]
 寄语我的上师(二十一)[栏目:圆满人生·佛子心语]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三三九集[栏目: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The Human Condition / Stop the Train[栏目:A Collection of Buddhist Stories]
 智慧非取相修得[栏目:慧光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