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讲记(一)
 
{返回 太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432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讲记(一)

太虚

──二十三年六月在宁波育王寺讲──

   悬论
    一 缘起
     甲 近人学佛注重现生应用
     乙 中国名东震旦土即为东方世界
     丙 依药师琉璃世界建立新中国及人间净土
    二 释名题
     甲 分释
     乙 合释
    三 稽译史
    四 提纲要
     甲 智示药师依正行果
     乙 悲济像法转时有情
      1拔除一切业障
      2十二神将饶益有情
释经
    甲一 叙请分
     乙一 叙述证信
      丙一 闻时主处
      丙二 听众法会

     乙二 礼请许乐
      丙一 敬礼
      丙二 启请
      丙三 赞许
      丙四 乐闻
    甲二 正说分
     乙一 示体相
      丙一 总标依正体
      丙二 别陈行果相
       丁一 行愿
        戊一 总标大愿
        戊二 别陈诸愿
         己一 正报庄严
         己二 身光破暗
         己三 智慧资生
         己四 导入大乘
         己五 得戒清净
         己六 得身健美
         己七 安康乐道
         己八 转女成男
         己九 魔外归正
         己十 解脱忧苦
         己十一 得妙饮食
         己十二 得妙衣服
        戊三 结成妙愿
       丁二 果德
        戊一 说略指广
        戊二 举西喻东
        戊三 赞伴显主
      丙三 劝信愿生彼

     乙二 明机益
      丙一 药师加被益
       丁一 闻名利益
        戊一 灭罪益
         己一 灭贪吝罪得能施益
         己二 灭毁犯罪得持戒益
         己三 灭妒碍罪得解脱益
         己四 灭恼害罪得安乐益
        戊二 往生益
         己一 化生宝华益
         己二 或生天人益
       丁二 诵咒利益
        戊一 佛观病苦
        戊二 光中说咒
        戊三 持咒除病
      丙二 有情持奉益
       丁一 佛说消灾周
        戊一 释尊标示
        戊二 曼殊奉扬
        戊三 释尊重详轨益
         己一 开示仪轨
         己二 指陈效益
          庚一 获福益
          庚二 免难益
           辛一 百怪出现难
           辛二 一切怖畏难
           辛三 他国侵扰难
           辛四 犯戒堕落难
           辛五 妇女生产难
        戊四 阿难问增益

         己一 佛问信不
         己二 阿难正答
          庚一 答应信佛言
          庚二 明不信获罪
         己三 重详信益
          庚一 示不疑利益
          庚二 明希有难信
          庚二 结略说指广
       丁二 救脱延寿周
        戊一 救脱示延寿法
        戊二 阿难问仪轨
         己一 救身病以延身命
         己二 救国难以延身命
         己三 救诸难以延诸命
        戊三 答阿难问延寿
        戊四 救脱重劝修度
       丁三 药叉誓护周
        戊一 列药叉众
        戊二 感恩护法
 甲三 流通分
     乙一 结名奉持
          乙二  列众信受


  【悬 论】

  一 缘起
  甲 近人学佛注重现生应用

  人生在世之大事,莫过生之与死,而最难解决之问题,亦唯生死而已矣。是以诸佛兴世,无非将自己所证知的如何解决生死问题之经验与方法,宣扬开示,使一切众生依之实行,而得解决人生最难解决的生死问题。如释迦世尊之降生为娑婆教主,应此界之机,示现成佛说法等事;其所为之目的,即使吾人由之而对生与死之问题获得相当的或究竟的解决办法。故吾人称释迦为本师,通常皆目之为‘三界导师,四生慈父’,凡佛弟子,皆奉为根本之师,亦以现今世上所流传之佛法,皆导源于释迦佛也。但中国诸大丛林之大雄宝殿中皆供三佛:中供释迦,其左右兼供药师与弥陀者,正显释迦在此界为主中主,药师、弥陀为主中宾。主中主者,乃如如不动之无为妙体,虽无为而无不为,一切诸法莫不依止此,一切作为咸皆归向此,故能达生死本空而究竟解脱者,即为主中主而更不须他求。然对世界众生之未了生死者,从如如不二之妙体中,开出药师与弥陀之两大法门:将济生之事,付与东方之药师;度死之事,付与西方之弥陀。盖东方位四方之首,居四季之春,生长万物,故资生延寿之事属之。西方位四方之三,居四季之秋,万象萧条,故救死度亡事属之。是知药师、弥陀,乃从此界释尊全体所起之大用,虽有消灾度亡之别,摄用归体,咸不外乎无为而无所不为之释迦佛;而体用别论,亦不妨列有三佛也。中国自唐宋以来,于佛法注重救度亡灵或临终往生,偏向弥陀法门,故以弥陀法门最极弘盛。中国人有不知释迦与药师之名者,而弥陀则人人皆知;可见唐宋后之中国佛教,遍于度亡方面,信而有征矣。由此之故,社会人民往往有认佛教为度死人之所用,死后方觉需要,而非人生之所须,是甚昧于佛教之全体大用。近年以来,佛教渐普及于中国现社会各界人士中,种种经营建立佛教之团体,且依之修学者,不乏其人。尤其注重于应用到现代社会之新佛教精神,如办佛教孤儿院、义务学校、施医所等社会公益事业,改善家庭社会之生活,使一般人于现生中得佛法之益。过去偏重于荐魂度鬼之佛教,已一变而为资养现实人生之佛教矣。然此资生之佛教,即为释迦付托与药师之法门,而说明在此经中者。此于过去专重度亡之佛教,有补偏救弊之功能,尤合于现代人类生活相资相养之关系,故今有讲此经之需要。但人生依是药师、弥陀二佛,对于生死二事虽得相当办法,然究竟办法,仍在直达如如不动之主中主释迦佛;此即真如法界,人人本具,各各不无之天真佛也。若能契会于如如理,则真如境内本无生佛假名,平等慧中何有自他形相!涅槃生死,等同空花,是则第一义谛中尚觅生死了不可得,何有生死大事之欲待解决耶!良以无始不觉,飘堕于如梦幻泡影之生死海中,旋转无已,此诸佛所以出世,佛教所由建立也。由是而体达生死本空,了不可得,固毋须向外他求。若或生存之欲求未尽,则须仗药师法门而消灾除难,成就福寿,即此人生可得无上利乐。如由父母妻子之相资相生,即成家族;由各个家族相助相养,即成社会;由维持社会秩序,即成国家;乃至诸国互济相资,即成全人类世界。不但此也,即宇宙间之形形色色,动物植物,皆有相生相养相资相成之关系,而构成有情与器世间也。

  复次、世界既有成住坏空,则众生栖息其中,亦有生老病死,死生生死,生死流转,故无生而不死或死而不生者。所谓:‘死者乃生之始,生者乃死之终’;此正明生死不断。而生时即有父母、妻子、朋友、家族、社会、种种关系,若能依此消灾延寿之法门,作种种资生之事业,则生之问题解决矣;然死后须随善恶业因,升沉于天上、人间、鬼、畜、地狱,若依出世三乘教法修行,即得超越轮回六趣;或依弥陀法门而得生净土,则死之问题解决矣。故人生时则有相资相生之关系,依佛教法,得消灾延寿之益;临命终时,则转生善道,或往生净土,乃至六亲眷属广作佛事,水陆空行超度亡灵;而人世之生死二大事均有办法矣。故于释迦佛法中,济生之事,须藉此经;度死之事,乃属弥陀等经。今欲将唐宋以来偏重度亡之佛教,变为适应今日现实人生之佛教,以逗近人学佛注重现生应用之机宜,乃提倡讲演此经之第一因缘也。

  乙 中国名东震旦土即为东方世界

  药师佛所住之东方琉璃世界,乃以此娑婆世界为标准而言。谓从此界东去经十万殑伽沙──恒河沙──世界,有一国土,名净琉璃,其佛名药师琉璃光。此以佛眼视之,十万殑伽沙世界外之世界,亦犹吾人视法堂前之舍利殿耳。而在凡夫观来,渺渺茫茫,不可捉摸,非特想像不能及,即言说文字亦莫能到,入于不可思议矣。但依佛法而随顺凡夫心量,不妨将广大之事,缩小而说:假如以释迦佛降生之中印度当为娑婆世界,则从中印度经东印度及诸小国,而至东震旦土──亦译支那,真丹。震旦者,八卦东方曰震,东方日出曰旦,皆符万物生长义──,则东震旦土即可视同东方琉璃世界也。不但此也,即此世界人类之思想、文化、道德观之,吾人所居之东震旦土,亦与东方琉璃世界之药师法门相符。盖吾中国之思想文化,如孔、孟、老、庄等学说,及尧、舜、汤、武、周公等古圣先贤,皆重于人生道德之修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皆现生之事。若由中印度而西之天方、犹太、埃及、希腊、罗马等古国视之,就其所倡之摩西、基督、回回等教,说世界人类为上帝所创造,人生在世无别事,只求死后回复到上帝之天国,故其对现实人生更不求办法,唯一之目的,在求上帝哀怜早生天国,故皆偏重于死事。由此将范围缩小观之,以中印度为娑婆,由中印度而东震旦土,宛然东方之药师琉璃世界也。且其注重资生事业,尤皆与药师净土极相符合;中印度而西至犹太、罗马等,偏于度死之事,正近似于西方极乐世界之往生法门。由是观之,今东方中华民族之东震旦国,其民族性,及古圣先贤之道德文化,皆与琉璃世界之药师法门相宜,乃提倡讲演此经之第二因缘也。

  丙 依药师琉璃世界建立新中国及人间净土

  依据前二义以合明之,谓此药师经中,释迦佛说东方有琉璃世界,其世界有药师琉璃光如来,其世界如何严饰,其佛因地时如何发大愿利乐有情而得此报,乃至于中有日光、月光等菩萨住其中。若近摄之为东震旦土,即可视为现今中国人民之理想国。如何实现此理想国?到佛教中所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依吾人心理中所想像之琉璃世界为模型,如工程师之先有计划图样,依之而施建筑工作,则此东震旦土亦即可成为琉璃世界。故愿吾国人民,应以琉璃世界为理想国,定为趋向之标准,依药师之本愿而发愿,使将来世界如何庄严集修众行,则因圆果满,琉璃世界实现匪遥矣。再推广言之,以今世交通所及之地球人类,概依药师如来如何发愿修行而成琉璃世界之方法行之,则人类之理想世界,亦不无实现之希望也。故今日之学佛者,应将药师如来如何发愿修行之方法牢记于心!孤掌难鸣,众擎易举,集众人之力量,方可转此污浊娑婆为清净琉璃也。以今日重重困陷于水深火热中之中华人民,尤宜急依此法以求安全之出路。即今全世界人类,斗争炽然,人命朝不保夕,亦唯依此药师消灾延生之法,乃能转祸为福。则提倡讲演此经之第三因缘也。

  依此药师经而作延生法事,虽尚流行于中国,然能讲解修行者,则如凤毛麟角。就吾数十年足迹之所至处,皆未遇见讲习此经者。今能于此释迦如来舍利道场之阿育王寺宣讲此经,亦诚为现代佛教中极可纪念之盛事也!

  二 【释名题】
  甲 分释
  1.药师  

  药师者,即吾人日常所诵之消灾延寿药师佛。药师、乃梵音“鞞杀社窭噜”之义译,亦可称为大医王佛。所谓佛为无上医王,拔除众苦,善疗诸病,故以药师为喻。药乃世间治病之物,例如药店中所陈列之药品。但以佛法言之,不惟人于得病时方吃药,凡世界众生无时不浸在惑业苦之病中,身心充满诸病。若身病,则有世俗药物可治;若心病,则须以法药对治之。在药之意义上说,药是治病之物,若无病则非药,故从无病非药之反面,而显有种种治病之药。然亦不外二种:

  一、治身病之药物,二、治心病之法药。

  物药者,即世间治身病之药。中国自神农尝百草制药以来,为物药之发源。但物药非唯草木等植物,即金土炭石等矿物,飞禽走兽等动物,皆为制药之原料。吾人试检店中所制之药,其要素原料皆不外乎此矿物、植物、动物之三种。但依药病之本义言之,则唯病时为病,药时为药,此属狭义。若广义言之,则寒而需衣,饿而需食,倦而需住,困而需行,乃至旅行惫倦以舟车代步,睡眠来时以床座歇息;此饥、寒、困、倦等无非是病,此衣、食、住、行等无非是药。总之、人生之有需要,无非是病;所需要者,无非是药。故众生充满诸病,宇宙万物莫非药也。此以普贤菩萨与善财童子之一段问答因缘,更可显明药与非药之义意:一日,普贤命善财入山采药,凡能为药之草木,皆可采来。而善财踏遍山岩,徒手而归。询之,则言满山皆药,无从采起。普贤又命入山,将非药者采来。善财依然空手而归。再诘之,则见满山,又皆非药,亦无从采起也。此其从是药之心视之,故满山皆药;从非药之意看之,故满山皆非药。是知药与非药,全在医生之得当与否,得当则砒霜亦可为药,不得当则人参亦能死人。故从广义言药,虽宇宙万物皆可为药之原料;若不经医生配制,矿植等物又皆非药。药须经医生制方配成,方可治病。又药中复有丸、散、膏、丹等已制成之药,此即所谓“祖传秘方”,‘配时虽无人识,良心自有天知’,随时可以治病者。综上而知物药不外三种:即有矿、植、动物等为药之原料;以之有按方制配之药;有丸、散、膏、丹等已成之药。

  法药亦有三种:一、经律论,二、五乘、三乘、一乘,三、陀罗尼。佛依众生而施设经律,皆为对治众生身心之病。众生堕无明惑,得业报身,充满诸病,佛说诸经、诸律广为医治;乃至菩萨、声闻结集经律,造论申义,真理重重,法门无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亦犹充满宇宙间之矿植等物,皆为药之原料。虽然、众生有八万四千病,佛说八万四千法门,对机施药,方能治病,故有五乘、三乘、一乘之教法。五乘:即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为人乘,则施五戒,十善之法,对治五逆,十恶之病;为天乘则施四禅、八定等法,对治散心位中诸病。此二为出世三乘之基础,是必经之阶梯,故亦说为五乘共法。推而上之,复说出世三乘共法,使声闻、缘觉,依四谛、十二因缘等教法,灭除三毒烦恼,解脱生死病苦。声闻等所行四谛等法,虽属二乘,而为大乘之所共行,故亦曰三乘共法。又为一类发菩提心修大乘行之机,遂直施一乘不共之教。佛对众生之根性差别,而施五乘、三乘、一乘之法药,亦犹世俗医师,对病人而制方配药也。陀罗尼者,此云总持,总持无量教法;亦云遮持,遮一切恶病持一切善法。此能治一切病,亦犹物药中之丸、散、膏、丹为祖传秘方,不可示人。盖总持咒语,义不可解,且亦无须推寻其义;若能依之修持,身密结印,口密持咒,意密观想,三密相应,便得遂愿所求,解除生死,消灭过患,得大妙用。如此经中之药师咒,若能依之诵持,亦可消灾获福,有起死回生之功效也。综上药与非药,列表于下:──

            ┌矿、植、动物
        ┌物药─┤制方配药
    药─┤     └丸、散、膏、丹
      │     ┌经、律、论
      │ └法药─┤五乘、三乘、一乘
      │     └陀罗尼
    非药────○○○○


  师者,正显其能以物药、法药善治众生身心之病,谓之为师。古谓药师,义兼医师。前明矿植动物之物药,与经律论之法药,皆须得师调制,方可为药;若无师,药亦无。唐黄檗禅师所谓:‘大唐国里无禅师’。复言:‘不是无禅、乃是无师’,故以师为最要。世俗如神农、扁鹊等以物药治身病,即为物药之师;佛以种种法药善治众生之病,故为法药之师。地上菩萨对地前人言,亦称药师,而对佛言,亦为病人,盖微细无明未尽,犹须佛之法药治故。地前菩萨对二乘、人、天言之,亦称药师,对地上菩萨言,亦为病人。乃至人天对邪外众生言,亦称少分药师,但推而上之,实是病人也。唯邪外众生,但属病人而非药师。又九界凡圣,皆为病人,唯佛界乃为究竟无上之药师也。若从非师边言之,则邪外、人天等皆为非师,二乘、菩萨少分属非师,唯佛不在非师中摄。又佛之法身,遍一切处,随物应生,神变莫测。而自受用身,住佛自果功德。现他受用,应地上机,为地上师。现大化佛,应地前机,为地前师;现小化佛,应二乘、人天之机而为师;现随化佛,应人天及邪外之机而为师;是故唯佛一人,乃为究竟药师。今复以表明之:

    師─────── 佛 ──────自受用佛┐法
    │       地上──────他受用佛│
    │       地前──────大 化 佛├身
    │       二乘──┬───小 化 佛│
    │        天 ──┘       │
    │        人 ──┬───隨 化 佛┘佛
    非師────── 邪 ──┘


  2.琉璃光  琉璃光者,合梵华方言,梵音为“薜琉璃钵拉婆喝啰阇也”。琉璃、具云薜琉璃,或吠琉璃。平常闻见琉璃二字,即想到大殿中悬于佛前之琉璃灯的体质,其实不然。琉璃乃顺梵音薜琉璃相近而译,其义为青色宝,──即宝石中之蔚蓝色者。宝石即同宝玉,其体透明,如天青之色,有晶莹之质,表里洞彻,内外相映;所谓琉璃光者,即此天青宝中所含之净光。其为相也,如万里无云蔚蓝深青之天空,充满杲日光辉,由光明清净故,更显其高远蔚蓝,由高远蔚蓝故,更显其光明清净,可以仿佛似之。此无云无障之清空,即显绝言绝相之如如第一义空;于此如如第一义空中,充满般若之如如无分别智光,由般若无分别智照第一义空之境,同时由如如境而显如如之智,境智如如不二,即是青色宝光之琉璃光也。又四宝所成之须弥山,其覆于吾人所居南阎浮提之上者,即吠琉璃宝,吾人对高日丽天迥无云翳障隔之晴空,即为吠琉璃宝所放之青色宝光。此显离垢真如,或出障圆明之如来藏。盖由天空一切障翳净尽,所显洁无瑕疵之吠琉璃宝光,亦犹以般若无分别智,扫空无明惑染而照耀真如法界如来藏性也。复次、此琉璃光义,与今日中华人民所欲实现之理想目标,亦极相符:盖孙中山先生以青天白日为建立中华民国之国旗,此青天即琉璃宝,白日为琉璃宝充满之净光。佛陀说法,无不契理契机,此琉璃光尤深契第一义空境智如如之理性,与中华民族建立民国之机宜也。

  3.如来  如来者,可综上药师与琉璃光二义而显之:如、即琉璃光,来、即药师。如即琉璃光者,不变不异谓之如;无二无分别,遍一切处,尽未来际谓之如。谓如如智契如如理,如如理冥如如智,理智泯合,故曰如如;亦即根本无分别智,证于根本无分别之真如妙性。此真如妙性,地前三贤、二乘未证,地上菩萨分证,唯十方诸佛究竟明证,犹吠琉璃宝光之纯净圆明也。来即药师者,诸佛契证真如妙性,自他平等,不可思议。但以十方众生,迷而不觉,妄想颠倒,未能证得。为欲令除颠倒之妄想,拨无明云雾而见佛日丽天,乃由大悲愿力,从真如性中来示成佛,应病施药,教化众生,此非来即药师乎!如来之梵音为“呾他揭多”;亦即余经‘多陀阿伽陀,阿罗诃,三藐三佛陀’中之“多陀阿伽陀”。总之、约证真如妙性,皆属于如;在现身说法教化众生之来去生灭行住坐卧等仪相,皆以来义摄之。故如来者,来即非来,非来而来。自其来义观之,若行、若住、若坐、若卧等,皆即如而来;自其如义观之,若行、若住、若坐、若卧等,皆即来而如。故不于行住坐卧等中见如来,亦不离行住坐卧等中见如来,金刚经所谓:‘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诸法如义,名为如来’也。

  4.本愿功德  药师果上所成之功德庄严,皆出本因地中行菩萨道时所发之大愿;由此本因地中所发大愿而成果德庄严,故名本愿。但诸佛菩萨因地所发之愿,有通有别:通愿者,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之四弘誓愿;亦可加‘福智无边誓愿集’为五愿。然此第五愿已在第四‘佛道无上誓愿成’中摄尽,盖所成之佛道,即福智两足尊也,故毋须再立第五之愿。此为十方诸佛菩萨所发之通愿。其于通愿中各有别愿者,即如弥陀之有四十八愿,药师之有十二大愿,乃至其余诸佛所发之八愿四愿等,皆为别愿。而诸佛菩萨所发通别之愿虽无量无边,不妨弥陀以四十八愿为本,药师以十二大大愿为本,乃至一一佛各有其根本愿,以摄其余诸愿为枝叶,故本愿又即根本愿也。所谓发愿者,即普通所谓立志,志既立定,则抱有志者事竟成之决心,虽赴汤蹈火亦所不辞,以达到其目的为止。如普通人入学校、进教会等,亦须立志愿书,方能允可。志之所在,为成功建业之本因,故立志愿者,诚人生先决之问题也。诸佛菩萨因地发愿,亦复如是,誓愿既定,虽经艰难困苦而必具不屈不挠之牺牲精神,实现其所志之目的。但其所以与普通立志不同者,以诸佛菩萨因地中发上求佛智、下化迷情之愿,皆从清净心中出发。谓由五遍行中思心所,五别境中欲心所、胜解心所、慧心所,十一善中信心所等以成,非但别境之欲也。又称为誓愿者,誓为誓约,正明志愿既立,复以誓约束,则非志愿完成不可。故平常所谓人之患者,患不立志,若志既立,必定成功。今菩萨既立众生无边誓愿度等志愿,虽经若干波折违碍,亦必有达到目的之一日。如江河百川之水,虽经山丘土石之阻而终汇于海,所谓‘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也。故自诸佛菩萨之通愿观之,其所发誓愿无量无边,而本此誓愿修行所证之果,其施设普济群生之法门,亦无尽无滞也。自其愿上之誓以观之,例如弥陀之愿成佛时,名称普闻,若闻我名皆得往生,若不得成,誓不成佛;则今日弥陀既已成佛,其所誓亦必成矣。又如水陆仪轨上每有‘惟愿不违本誓’,此不违本誓,为保持人格信誉之要素,若违背本因誓愿,则即为自欺矣。即如中国古来之圣贤,凡有所为,务必躬行实践,成其志行。故学佛者,亦须先发誓愿,范围自己,督促自己,鞭策自己也。

  复次、虽有本愿,必藉功行圆满,方使其本愿之得遂;如发众生无边誓愿度等四弘誓,则须修六度、四摄等诸胜行,功成果圆,方能实现众生无边誓愿度之理想;若无功行,有愿徒然!故平常谓发菩提心,修菩萨行:此菩提心,即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此菩萨行,即四摄六度等万行。四摄者: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六度者,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必藉此等功行圆满,方得果位庄严妙用,是即所谓功德也。功德、谓功家之德;但有功所显德,与功所生德:所显德者,即无为性德,如如本具,但因妄想执著覆蔽而不能彰显,若修六度等功行圆满,扫荡无明障翳,即显于本然性德也。所生德者,即如修六度万行,由布施故,得种种法财珍宝,乃至由禅定故得种种自在妙用。故由功行有所显德,亦由功行有所生德;而此二德,咸由本因地誓愿所起功行而成就者。故药师琉璃光如来之依正庄严果德,亦由因地本愿策发功行以圆满焉。

  5.经  梵语修多罗,或素怛缆,此翻为经;直译其义为线。如布帛须经纬线而织成,散乱之花,线能贯穿;正喻法界诸法,生佛平等,不增不减,而众生迷故散乱忘失,不成体系,诸佛如证而说故,如握网之纲,贯穿而显现也。又、修多罗广则总包一切经典,狭则唯局十二部中修多罗部之直说者。又、佛时藉音言以闻法,初无写本,佛后由众弟子之结集,贯穿佛语,犹线串花而成经本也。经在中国训常,训法。盖古圣先贤之言教,足令万世奉为圭臬,而四海效作模范者,则谓之经;此与佛之修多罗相当,故译为经。又译契经,有契理、契机二义:契理者,佛之说法,皆与真理契合,为实相印与三法印印定,方可称经,否则、说同魔外。契机者,佛所说法为使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若不能悟他,等于废话,故须契机方得其用也。

  乙 合释
  1.药师琉璃光  药师琉璃光,正是此佛之别号;虽是别号,而此药师琉璃光,亦正为一切佛及菩萨共证共修之悲智。由大悲心故,倒驾慈航,应病施药,而为大药师,度无明颠倒之众生,出生死险恶之苦海,故成其为大悲药师。但独悲不能成事,须藉琉璃光之无分别妙智,方可成满因中不思议之本愿,而发生不思议之德用。由不思议之大悲,起无分别之妙智,由无分别之妙智,成不思议之大悲,则药师琉璃光之义彰矣。此以药师与琉璃光为并列之悲与智,即六合释中之相违释;若药师之琉璃光,即依主释;若药师即琉璃光,亦持业释。

  2.药师琉璃光如来  药师琉璃光如来者,药师琉璃光,为此佛别名;如来,为诸佛之通号。其能有被称为如来之资格者,皆已五住究尽,二死永亡,位登妙觉极果,化被九界群机者。而此药师琉璃光,于诸佛自觉觉他之本领,应具尽具,故亦称为如来。但药师琉璃光为别义,如来为通义,摄通就别,依别名通,故今言药师琉璃光之如来,乃依主释也。

  3.药师琉璃光如来之本愿功德  药师琉璃光如来之本愿功德者,正显此经乃说药师之本愿功德者;谓本因地中所发之誓愿而成果位之万德庄严,此亦为六合中之依主释。故经中文句,可合可分,分则每一文句各自独立,以表其义;合则如线串珠,可贯穿摄持也。

  4.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之经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之经者,此以能诠之言教为经,所诠之义理,为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所诠义别,唯局此经;能诠教通,通于经律论三藏中之经藏;依别名通,依主释也。若从广义言之,一切诸佛之教理行果,皆名为经;故此所说药师佛之义理行果,亦即是经。如此、则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即经,亦持业释,故曰: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三 稽译史此稽译史,即考此经译来之历史。佛经皆须考其译史者,明其来源,方可证信。中国之佛经皆出翻译,因佛降生于中天竺,当时以音声说法,原无经典,后经弟子结集,始有梵本文字。又印度文字,亦极复杂,而其古来最通用者,厥唯梵文,故中国经典,多译自梵文。但亦有其他文字,如南方之巴利文等。故中国之经典,有自梵文译来,有自巴利文译来;而大乘经典,多译自梵文。亦有从印度先传丘慈、于阗等国,而间接译来中国者,由梵语而成华言。但此经在中国曾经五译,今此流行本言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正为五译中之第四译。今略明五译之概史于左:甲、晋帛尸梨密多罗译  在六朝之初,东晋之时,有西域三藏名帛尸梨密多罗者,此云吉友,──善友之义──初翻此经,名佛说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但无独立本,乃附于佛说灌顶大神咒经中。此经古有十二卷,今在清藏合订六卷,而属于最后一卷。此帛尸梨密多罗三藏,为中国密宗经典初翻之人。普通谓密典至唐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等时始有,其实唐前已有;如大灌顶神咒经,大孔雀王经等,皆属密部。又谓唐前为杂密,言其未成系统,但此为唐人言论;其实、东晋吉友等翻大灌顶等经,亦为中国密典之丛书;而此师为中国唐前之极重密宗者,亦见其所从来之西域,其时密部已极流行。故翻译时,将此药师经,亦摄入大灌顶神咒经之最后品。故此大灌顶经,亦犹大宝积经之糅集多经而成,在此师译附于大灌顶经观之,固视为密宗之经典也。

  乙、宋慧简译  此在东晋后,南北朝之刘宋孝武帝时代,有慧简法师,在鹿野寺再翻此经,名药师琉璃光经,今藏经中已佚此本。但古大藏目录中,尚载其名。又在达磨笈多第三译之序文上,亦叙述其事,故信有此译也。

  丙、隋达磨笈多译  在六朝之末,隋文帝大业十一年时,达磨笈多复翻此经。达磨译法,笈多译行,即法行三藏所译。法行为主译,尚有余人为助译,故其经上表法行等译。名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序因慧简之译,于梵文、华文未善,故作第三译云。

  丁、唐玄奘译  今本题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即此第四译是。玄奘三藏于唐太宗贞观初年间,因感经典义理残舛,发愿入印求法,所谓策杖西游,周历诸国,居印度十七年,遍学大小乘教典,至贞观二十年外,重回中原,从事译经。在中国译经史上,翻译最多,亦最正确。今此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即其所译。玄奘其名,三藏法师乃所称之德号;以其能通彻经律论三藏之法,依此为师,且能将三藏法广为宣扬为人天之师,故名三藏法师。其译经历唐太宗、唐高宗两朝。奉诏译者,即奉太宗或高宗之诏,建立译场。其翻译时,有度语者,笔受者,证义者,润文者多人,而以唐三藏为主,故标以斯名耳。

  戊、唐义净译  自唐太宗后,经过唐高宗,至武则天朝,约在玄奘三藏后二三十年间,有义净法师者,踵法显之芳躅,慕玄奘之高风,遍游印度,归而复译此经,名曰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然玄奘既译此经,义净何须再译?其所以重译者,药师佛虽与奘译相同,而余六佛,则为奘译所无,故须重译。其译本今在藏中,上下两卷,七佛本事,备述其中。总观其全文,初亦由曼殊室利菩萨,请佛说诸佛名号本愿功德,释迦佛乃告曼殊室利:东方去此,过四殑伽河沙佛土,有世界名曰无胜,佛号善名称吉祥王如来,彼佛国土,清净庄严,乃至初发心时,发八大愿等;此为第一大段之文。复告曼殊室利:东方去此,过五殑伽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妙宝,佛号宝月智严光音自在王如来,乃至彼佛初发心行菩萨道时,亦发八大愿等;此为第二大段之文。复告曼殊:东方去此,过六殑伽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圆满香积,佛号金色宝光妙行成就如来,乃至彼佛初发心时,发四大愿,及见众生苦恼,为除业障,即说神咒等;此为第三大段之文。复告曼殊:从此东去,过七殑伽河沙佛土,有世界名无忧,佛号无忧最胜吉祥如来,乃至彼佛世尊,行菩萨道时,发四大愿等;此为第四大段之文。复告曼殊:从此东去,过八殑伽河沙佛土,有世界名法幢,佛号法海雷音如来,乃至彼佛行菩萨道时,发四大愿等;此为第五大段之文。复告曼殊:东方去此,过九殑伽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善住宝海,佛号法海胜慧游戏神通如来,乃至彼佛行菩萨道时,亦发四大愿等;此为第六大段之文。以上六佛,初二佛各发八愿;后四佛,各发四愿;此总为卷上之文。其卷下之文,即从此娑婆东去,过十殑伽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净琉璃,佛号药师琉璃光如来,从初发心,即发十二大愿,且有咒语,皆与今本相同;惟药师佛说咒后之经文,较今本稍异。今本咒后之文,明闻药师佛名所获之利益,而彼则皆明闻七佛名号之利益,此其不同一也。又彼于药叉神将,闻七佛名号已,发愿卫护是法。时诸天人之众,有疑惑不信者,佛知彼等心念,即入惊召一切如来甚深妙定,十方世界六种震动,七佛应召来会证盟其事,为今本所无,此其不同二也。复次、七佛既来,即异口同声,说大神咒,其咒名如来定力琉璃光,亦为今本所无,此其不同三也。其后、执金刚菩萨与释梵四天,复说一咒,亦为今本所无,此其不同四也。最后执金刚菩萨复说一咒,又为今本所无,此其不同五也。是故彼经共有五咒:即初、香积佛说除业障咒;二、药师佛说消灾咒;三、七佛说咒;四、执金刚与释梵四天说咒;五、执金刚说咒是也。今大清龙藏中,尚有番字药师七佛本愿功德经,考其文义,与义净所译相同。昔人认作梵文,实为西藏文本,此谙藏文者一见即知也。此西藏番字本,亦译自印度梵文,故与义净之译相同,今存藏中,即在净译之下。今听讲所用民国十一年之宁波版本,其说咒语,与旧本不同者,即自番本中录出。以其误认番本为梵文,故抄录之,然实非梵文也。如以“薄伽筏帝”为“八葛瓦帝”等,与西藏音相近,是其明证。又奘译无咒,其咒乃自净译中添入,而义净译自梵文,故知今所诵之咒,乃唐译梵音。如上所言五译之同异,其药师佛之文旨大同,而与七佛详略差别。又中三译无咒,前后二译有咒,复加西藏之番字本;此为本经译传中国之略史。由是观之,初帛尸梨密多罗所译有咒,且属大灌顶经之一品,则此经属于密部。自第二、第三、第四,三译观之,既无咒语,复无说咒之文,则此经即近于净土经典。迄至义净之译,前后五咒,则此经又属密部无疑矣。由此五译之相异,亦可窥见佛教流行变迁史之一斑。盖帛尸梨密多罗来自西域,想其时西域密教已甚盛矣,而在印度、中国则未极流行。以宋、隋及唐玄奘时,印度中国皆大乘性相,法幢高建,故其译此近净土经也。及义净时,印度密教复盛,故其译时多添咒语,则此复属密部焉。此在佛经翻译史上,佛教因各处地域之异,各时趋势之别,亦随之而变易,然吾人亦正由是而可知佛教变迁之历史与情势矣。由上说来,知今诵讲之流通版本,非全出玄奘所译,其咒乃从义净译本增入;即文句亦间参揉净译,故今本可说奘净二译之合订本。且民十一年之宁波版本,尚误刊“厌”、“魔”等数字,及在观世音菩萨等名上,增添南无二字,较诸旧流通本,不无出入。此乃总稽本经译史之概要也。


  四 提网要

  未讲经文之义,先提纲要者,如网得纲万目皆彰,如衣提领全襟齐直。闻者能握得此宗要,则全经文义,自可了然。通常解释经题,如天台之五重玄义,贤首之十重玄谈等,今在此经之释名题,考译史,提纲要亦可摄之。盖隋唐前诸德开讲玄要,本无固定的呆板方式,亦不斤斤乎五重或十重。其讲解时,每就各经之所宜,悬谈大义,今提纲要等,亦与其理相合也。此经之总纲,可作两大段观:一、智示药师依正行果,二、悲济像法转时有情。

  甲 智示药师依正行果
  此经之纲宗,可由曼殊与佛之问答中显示。如金刚经须菩提问佛:‘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由此两大问题,引起佛之解答,已将金刚经纲宗,昭然如揭。本经云:‘尔时曼殊室利法王子,承佛威神,从座而起,偏袒一肩,右膝著地,向薄伽梵曲躬合掌,白言:“世尊!惟愿演如是相类,诸佛名号,及本大愿,殊胜功德”。此以曼殊之大智上求佛道,故作此问。由此问故,佛说药师佛之名号国土,及其本因地中行菩萨道时所发十二大愿,与夫果德圆成之依正庄严。此一大段文义,为本经上半部之纲要,亦即“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之所由立名也。乙 悲济像法转时有情曼殊之问,含有二义,初以大智感佛说药师本愿行果功德。次曰:‘令诸闻者,业障消除,为欲利益像法转时诸有情故’。此由曼殊之大悲下济有情,故发斯问,感佛说药师本愿功德,使诸问者得大法益,拔除业障,消灾安乐。此皆由曼殊之大悲心所驱使而发问,故佛赞许言:‘曼殊室利!汝以大悲,劝请我说诸佛名号本愿功德,为拔业障所缠有情,利益安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故此一大段文,为曼殊大悲恩济像法转时之有情,为本经下半部之纲要。但此大段文中,又可分为两段:一、拔除一切业障,二、十二神将饶益有情。

  1 拔除一切业障
  (一)、如来加被  此言闻说药师名号,本愿功德,依之修习,即可拔除一切业障,得大利益安乐,蒙佛加被,消灾延寿,故此经亦名拔除一切业障得度生死经。但此中亦可分二段言之:一、闻名灭罪往生,二、诵咒除病离苦。

  闻名灭罪往生者,即诸愚痴无智众生,阙于信根,生造诸不善业,死招三途极恶之报,但由闻此药师名号本愿经故,使得灭罪往生。如云:‘尔时、世尊复告曼殊室利童子言:有诸众生,不识善恶,惟怀贪吝,不知布施及施果报,愚痴无智,阙于信根,多聚财宝,勤加守护,见乞者来,其心不喜,设不获已而行施时,如割身肉,深生痛惜!复有无量悭贪有情,积聚资财,于其自身尚不受用,何况能与父母妻子奴婢作使,及来乞者?彼诸有情,从此命终,生饿鬼界,或傍生趣。由昔人间,曾得暂闻药师琉璃光如来名故,今在恶趣,暂得忆念彼如来名,即于念时从彼处没,还生人中’。此等经文,皆明由闻名灭罪,并得转生善道或往生净土者。诵咒除病离苦者,上言闻名故蒙佛加被,拔除业障,得生善处。今明若能念诵药师真言,即可消除病苦,延年益寿。如言:‘曼殊师利!若见男子女人有病苦者,应当一心,为彼病人,常清净澡漱,或食,或药,或无虫水,咒一百遍,与彼服食,所有病苦悉皆消灭。若有所求,志心念诵,皆得如是,无病延年。命终之后,生彼世界,得不退转,乃至菩提’。此言于此真言若自诵,若教人诵,皆得消灾获福者也。

  (二)、有情奉持  此言若人信受奉行读诵此经,即得获福免难与救命延寿之二种功德。
  获福免难者,若能依教修行,受持此经,即于现实人生,获福免难。如云:‘复应念彼如来本愿功德,读诵此经,思惟其义,演说开示,随所乐求一切皆遂:求长寿得长寿,求富饶得富饶,求官位得官位,求男女得男女’。此言读诵此经故,即于现生遂愿所求,获大福利。又云:‘或有水、火、刀、毒、悬险,恶象、狮子、虎、狼、熊、罴、毒蛇、恶蝎,蜈蚣、蚰蜒、蚊虻等怖,若能至心忆念彼佛,恭敬供养,一切怖畏皆得解脱’。如是等文,皆言持诵此经,即得免除种种患难也。救命廷寿者,上为佛说消灾周,此乃救脱延寿周。救脱菩萨为利有情故,示现种种延寿之法,使诸有情寿命相续。如救脱菩萨答阿难言‘大德!若有病人,欲脱病苦,当为其人,七日七夜受持八分斋戒,应以饮食及余资具,随方所办,供养苾刍僧,昼夜六时礼拜行道,供养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读诵此经四十九遍,燃四十九灯。造彼如来形像七躯,一一像前各置七灯,一一灯量大如车轮,乃至四十九日,光明不绝。造五色彩幡,长四十九搩手,应放杂类众生,至四十九日,可得过度危厄之难,不为诸横恶鬼所持’。此为救身病以延身命者;复有救国难以延身命,及救诸难以延诸命等文,皆救命延寿之法也。

  2 十二神将饶益有情
  此即药叉誓护周。十二药叉神将,因闻佛说此经功德,即发愿于后末世,拥护此经,利乐有情。所谓:‘我等今者,蒙佛威力,得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不复更有恶趣之怖。我等相率,皆同一心,乃至尽形归佛法僧,誓当荷负一切有情,为作义利饶益安乐’。是故此经,亦名十二神将饶益有情经,不无所以也。以法临像季,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行者因魔障故,唐捐其功;故先以曼殊之智悲感佛说法,复得药叉神将拥护是法,诚难事也。昔之讲者,往往将十二神将之文判入流通,实则应归正宗:盖像法转时,荷负是法甚仗药叉神将,饶益有情;况释尊定此经亦名十二药叉神将饶益有情,理宜归属正宗分也。上来所言两大段文,由曼殊之大智,示药师佛之依正行果;复由曼殊之大悲,济渡像法有情;而此悲济像法转时有情文中,复分拔除一切业障与神将饶益有情二段,则此全经之总纲彰矣。前来释名题,稽译史,提纲要之三科,可为经前之玄谈,但尤重于提纲要。盖提其纲要,则全经段落章句,昭然分晓矣。且菩萨之法,不外上求无上菩提,下济有情诸苦,故遍一切大乘经旨,亦可于此曼殊之问而显之也。又如菩萨造论,意在自利利他,故经论中言其缘起时,皆曰‘为正法住世,利乐有情故’。所谓正法,即诸佛菩萨因中所发之誓愿,籍此修行而得证佛果依正庄严;亦使闻者依此修持而得佛果者是。如此经所明药师因果功德,吾人依此修行,亦可同证。又菩萨不同凡夫自私自利,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皆以利乐有情为前提,普为众生,方是菩萨发心。故菩萨之行位愈高,其悲愿愈切,末世众生愈苦恼,则菩萨愈显其悲济之能事也。通常所谓‘好医门前病人多’,菩萨亦复如是,病苦之众生愈多,愈为其深切悲愿之所关也。复次、像法多魔,不特出世善法不易建立,即世间善法,亦受邪魔外道袭击与觊觎而欲毁灭之。故此经实由诸佛菩萨之悲愿,与夫药叉神将之护持,得以建立世出世间善法于今日,使众生依而修持。自其属净典观之,则为随愿往生修行不退于琉璃净土;自其属密典观之,则可拔除业障消灾延寿于娑婆当人,故此经乃兼具净土、真言、无量法门之功德者矣!
 


{返回 太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讲记(二)
下一篇:地藏菩萨本愿经开题(附大科)
 论王阳明
 论宋明儒学
 律仪之研究
 答罗普悟问(五则)
 大乘入楞伽经释题
 王阳明格竹衍论
 辞佛学院院长书
 学佛的下手方便
 书释大勇告全国佛教徒文后
 潮音草舍诗存续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八 一、明四缘依十五处立十因[栏目:韩镜清教授]
 花开的时间[栏目:延参法师文集]
 为正法服务的价值[栏目:葛印卡老师文集]
 禅宗之解悟与证悟略议[栏目:吕建福教授]
 禅宗与道家(上)[栏目:南怀瑾居士]
 入定和出定的方法[栏目:慈诚罗珠堪布]
 乩童说自己是神明的代言人,真的吗?[栏目:教育孝道·净空法师问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