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说弥勒大成佛经讲记(天佑法师)
 
{返回 弥勒菩萨专题·释义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773

佛说弥勒大成佛经讲记

天佑法师

前言

大家好,自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部《佛说弥勒大成佛经》。

关于弥勒菩萨,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在佛教典籍中,主要有三部经典,系统介绍了弥勒菩萨一生补处、当来成佛的情况,这三部经是:《上生经》《下生经》和《大成佛经》。

《上生经》主要讲的是阿逸多于释迦佛陀入灭前十二年,舍报生于兜率天善法堂,作最后的准备,成为一生补处的当来贤劫第五尊佛陀。并且经中还说,后世行者若未能亲闻法要,则弥勒将是当来之大皈依处;若今生不得解脱,则可发愿求生补处菩萨慈尊足下,待今世报尽,往生弥勒净土亲闻法教,乃至后世与弥勒一同下生,演龙华三会,得大解脱。关于兜率天四千岁后,弥勒下世成佛度生的情况,则在《下生经》中有明确阐述。

《下生经》与今天所讲的《大成佛经》意旨相同,只是《成佛》一经,内容更为丰富,对于弥勒菩萨于后来世,下生人间,风土时节,出家修行,成道受衣,龙华度生等情况的介绍,更为细致和详尽。所以,我们只要将这一部经通达了,则《下生》一经亦得掌握。此经译主罗什,大家应该都不陌生。此经属于《下生》之广本。所以在经题中加了一个“大”字,以区别于小本《下生》,故名《大成佛经》。

自佛法东来,弥勒净土很早就为人所共知的重要修行法门。考法门之始:东晋道安大师,一直到当代演培法师,历代传承大德无不在努力弘扬此净土法门。今时之“慈宗”,则为太虚大师所创,大师专门成立“厦门慈宗学会”,并宣讲弥勒三经无数次。这些大德,呕心沥血将此法门广宣。都是佛门中的龙象。我们时值末法时代,尚有幸能听闻到如此殊胜的法教,大家一定要珍惜。

我们都知道,菩萨名慈氏,虽然我们都已经习惯于称呼弥勒菩萨。可是,我们当明白,弥勒是菩萨成佛之后的佛号。比如释迦牟尼佛陀,等成佛之后,才用这个佛号。我们提前用这个称号,不代表菩萨已经成佛,而是我们希望能够早日闻佛法教。大家都知道,佛陀对于下一尊佛出世的受记,是在兜率天四千岁后。那么如何来折算人间的时间呢?由于所传译之经典的不同,结果在具体的年数上会有一些差异。其实,这年代的差异,我们不用关心。为什么呢?因为经典说得明白,弥勒下世时,国土庄严广大,人寿八万四千岁。所以我们在座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依此报身,等待弥勒下世。所以,若有人宣称,弥勒已经下生,则都是贻笑大方的糊涂话了。

历史上,有许多别有用心之徒,打着“弥勒下生”的旗号,进行非法非律的勾当。都是些附佛之流,名义上是在弘法,实质上却是在偷梁换柱,大伤正信之圣教。

所谓正法不彰,则邪法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部经,就是要将正信的弥勒法门广示大众,让大家明白,到底佛陀所说的弥勒下生,是怎么一回事。以此坚固的正确认识,增强对邪说之抵抗力,则外邪无以入侵,使正信的佛法能够纯正、持久得流传下去。

好了,关于弥勒法门的介绍就到这里了,如下开始讲正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摩伽陀国波沙山过去诸佛常降魔处。夏安居中与舍利弗。经行山顶。而说偈言。

一心善谛听 光明大三昧

无比功德人 正尔当出世

彼人说妙法 悉皆得充足

如渴饮甘露 疾至解脱道

此经出大正藏经部,故为“如是我闻”之“佛说”。

这个摩伽陀就是王舍城之所在地:中印度摩竭陀国。

关于“降魔”二字,我们如何理解呢?按照平常的习惯,我们总是理解为佛陀将魔王降伏,似乎神鬼大战一类的。当然,我们也可以采取另一种理解,就是佛陀降服烦恼之魔——心魔。其实,对于我们众生而言,最大的魔障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心魔。在哲学中有一句话: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我们说佛陀是无漏圣者,因为无懈可击,所以魔王对佛陀无能为力,所谓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故云“佛常降魔”。

夏安居,这是僧团制度。每年在夏季,印度雨期,长达三月。在这三个月,比丘禁止外出而居于一处以致力修行。此制度,原是婆罗门教所行。后为佛教所采用。

对于安居,我们中国人体会不深。所以呢,引那烂陀长老的介绍如下:“雨季大约从每年的七月十五日开始到十一月十五结束。雨季期,大雨倾盆、河流泛滥、道路淹没、交通中断。在这段时间里,出家人会发现外出行化极为不便。另外,无数农作物及昆虫将在不知不觉中被伤害。所有出家人,包括佛弟子在内,通常暂时中断了他们的行化活动,在一个安静的地方隐居下来。佛陀和他的弟子们都应邀在精舍或安静的花园里度过雨季。但是,有的时候,他们也退隐森林。人们成群结队,来到佛陀的住处,聆听佛法,尽可能地利用这一大好时机来亲近佛陀。”

如经中所言,在结夏时的某一天,佛陀和舍利弗在山顶经行。经行是禅修的一种,我们会发现,经行和禅坐同等重要,四威仪中,在在处处、时时刻刻都是禅修的好时机。佛陀与舍利弗二人,就在山顶上经行。有人说了,这两位都已经是无学位的圣者了,怎么他们还要修行?其实,根据僧团制度和习惯,有许多无学位弟子,还是在每日精进修学。如果四禅八定还没有自在任运,则努力修习。如果所有的功夫都通达了,比如佛陀的上首长老大弟子们,他们也会经常巩固一下。佛陀教导弟子们,当不放逸、不懈怠。于是佛陀身体力行,从来都是僧团,乃至于后世弟子们的楷模。

如上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然后佛陀说了一首偈言。佛陀很少不问自说,但有言教,总是应记、应时、应地。佛陀不会说无用话。我们可以看这一段偈子,是一首赞颂。

“一心善谛听,光明大三昧,无比功德人,正尔当出世。彼人说妙法,悉皆得充足,如渴饮甘露,疾至解脱道。”

这首偈言,很明显是在赞颂当来弥勒,万德庄严,善说法义。说弥勒菩萨,在后来世,下生此土,度众生无量。那时的众生,福德广大,不仅能值遇佛陀、亲闻法教。并且,堪能受持,奉行教化,得大解脱。这一首颂,可以说是此经的点睛之笔。其中,“如渴饮甘露”一句,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指如来善说,应机施教。另一方面,当时的人们,已经具足了解脱的资粮。就如同法将舍利弗,万般皆备,只待佛陀之一句偈颂,即得开悟解脱。于是这里说,如渴饮甘露,正是善说与善学的完美配合。

佛陀的诸弟子们,知道佛陀要说法,都集来一处。我们来看下去。

时四部众平治道路。洒扫烧香皆悉来集。持诸供具供养如来及比丘僧。谛观如来。喻如孝子视于慈父。如渴思饮。爱念法父亦复如是。各各同心。欲请法王转正*轮。诸根不动心心相次流注向佛。是时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鬼神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各从坐起右绕世尊。五体投地向佛泣泪。

四部众,分出家、在家二众。我们知道,在结夏的时候,常常会有在家人,作为近事男,为僧团服务。大家知道佛陀要讲法了,便各行自己的义务,安置场地。学生为自己的老师,安排坐具等。

等一切都安排好了,大家就开始等待佛陀说法。文中,形容大家的心态为如饥似渴。都摄心安住,把关注力放在佛陀身上,请佛陀转无上*轮。

其后,不但说了人间四部,还交代了天龙八部。其中,鬼、神通修罗,故不属单独一部。八部为天、龙、夜叉、乾闼婆(香神或乐神)、阿修罗、迦楼罗(金翅鸟)、紧那罗(非人、歌人)、摩睺罗伽(大蟒神)。如上总结两类,就是人类,和非人类,故云“人非人等”。

绕佛是印度礼仪,和顶礼同等,都是表示尊敬、恭敬和礼敬。大家乞请佛陀讲法,敬重于法教。大家看看哦,佛陀在世时,法尚需求。我们如今却是随处可见经教,然而我们的恭敬心,却大不如佛陀时代的弟子们。

打个比方,正如缺水的时候,我们才会珍惜、谨慎利用水资源。而当水资源丰富的时候,我们往往就不懂得珍惜,开始浪费使用。学佛同样如此。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学习条件也好了,似乎大家也都觉得,不“苦”了。这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今人被五欲束缚、麻醉,似乎苦集灭道是佛陀时代的事了,如今不苦了,然后佛陀所说的解脱道也就没有意义了。唉,人类总是如此,放松了警惕,让自己懈怠,结果只能是空有满嘴豪情。一无是处。

尔时大智舍利弗。齐整衣服偏袒右肩。知法王心善能随顺。学佛法王转正*轮。是佛辅臣持法大将。怜愍众生故。欲令脱苦缚。白佛言。世尊。如来向者于山顶上说偈。赞叹第一智人。前后经中之所未说。此诸大众心皆渴仰泪如盛雨。欲闻如来说未来佛开甘露道。弥勒名字功德神力国土庄严。以何善根何戒何施何定何慧何等智力。得见弥勒。于何心中修八正路。

法将舍利弗,是佛陀上首两大弟子,智慧广大。经典中,还有记载受佛陀许可,代佛传法。我们对于法将舍利弗的了解,可以参考向智尊者所着的《舍利弗传》。这里就略过了。

我们都看过南方比丘的着装,这就是标准的三衣:下衣,上衣,和大衣。舍利弗着下、上二衣,则右肩自然偏袒,以此表示恭敬。

法将请佛转法。然后经文中提到“前后经中之所未说”,这个未说,不是说没有提过弥勒,而是说,没有以“第一智人”这样的形容来赞叹慈氏菩萨。所以,法将请佛陀转法,为何如此赞叹弥勒?并且请佛陀说说弥勒的名字、功德、神力和国土庄严?后世之人,值遇弥勒,当修何种善根?持什么戒?如何布施?修何种定?何慧何等智力?并且以何心修八正道?

我们看,法将真是一个会问问题的人,因为一切问题,都恰到好处,周备完善,这样发问,得到了与会一切众生的共鸣。我们看下文

舍利弗发此问时。百千天子无数梵王。合掌恭敬。异口同音共发是问白佛言。世尊。愿使我等于未来世。得见人中最大果报。三界眼目光明。弥勒。普为众生说大慈悲。并八部众亦皆如此。恭敬叉手劝请如来。

大家都想知道这些问题,于是,异口同声,问白于佛。这里呢,我们可以说一些题外话。在印度之本土宗教,经过发展,最终到了佛陀时代,人们大多信仰大梵。也就是把绝对真理人格化,然后赋予其一个主宰的名义,对其产生信仰;人类都有一个不灭的轮回主体,叫阿特曼,那时的婆罗门认为,修行的目的,就是梵我合一;以此得到不死,解脱。

大家发现没有?这样的教义,很容易导致权威性、垄断性、神秘性。佛教的出现,则根本得否定了这种教义。佛教认为,哪怕梵天,都只是六道中的生态,虽然这种生态比较高级,然而终究也逃不出有为诸法的必然结果——轮回。

佛陀提倡,一切生中的最高状态,不是梵天。而是那些漏尽的觉悟者们。觉悟的圣者们,才是最终解脱禅缚,结束轮回的胜利者。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婆罗门主教们的权威性,提倡众生平等,哪怕当时被认为是无种姓的贱种奴隶,都有解脱的机会。于是,我们在佛教的经典上,常常能看到天人、梵王等高级生态众生来问讯佛陀。

我们发现没有,文中有两句话是形容于弥勒佛的。“人中最大果报。三界眼目光明。”这两句话,其实隐含了佛陀的十种号。为什么说人中最大果报呢?因为我们知道,菩萨一生补处,再进一步,则登圣位。故为人中最大。

尔时梵王与诸梵众。异口同音合掌赞叹。而说颂曰

南无满月具足十力大精进将勇猛无畏

这是赞佛功德的偈子。满月比喻佛陀福慧二足,如满月般无瑕无缺。佛之十力者:可参考《杂阿含经》(六八四、七0三)。谓如来证得实相之智,了达一切,无能坏,无能胜,故称为力。

处非处智力,佛陀于一切因缘果报审实能知,知是处、无有是处,称为知处非处。

业异熟智力,佛陀于一切众生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业缘果报生处,皆悉遍知。

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佛陀于诸禅定自在无碍,其浅深次第如实遍知。

根上下智力,佛陀于诸众生根性胜劣、得果大小皆实遍知。

种种胜解智力,佛陀于诸众生种种欲乐善恶不同,如实遍知。

种种界智力,佛陀于世间众生种种界分不同,如实遍知。

遍趣行智力,佛陀于六道有漏行所至处、涅槃无漏行所至处如实遍知。

宿住随念智力,又称宿命力。即佛陀于种种宿命,一切世如实遍知。死生智力,佛陀藉天眼如实了知众生死生之时、与未来生之情况。漏尽智力,谓佛陀于一切惑余习气分永断不生,如实遍知。

又赞菩萨,精进勇猛,大雄无畏。无畏者四:

一切智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为一切智人”。而无畏心。漏尽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断尽一切烦恼”。而无畏心。说障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惑业等诸障法而无畏心。

说尽苦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戒定慧等诸尽苦之正道而无畏心。

一切智人超出三有成三达智降伏四魔

第二颂赞佛胜用,一切智者,总破一切法中无明暗,了知内外一切法相之智。超出三有者,超出于欲、色、无色三界,彻底解脱缠缚。三达者,于三明通达。三明就是:天眼,宿命,漏尽。天眼达,就是知未来之生死因果。宿命达,就是知过去之生死因果;漏尽达,即知现在之烦恼而断尽之。降伏四魔者:降伏烦恼、死、五蕴、天之四魔。

经典增一阿含,还记录了,如何破此四魔:

彻底现观诸法如幻之相,明了苦谛,即能破阴魔;

了见诸法皆空之实相,即破烦恼魔;

了达诸法不生不灭之理,破除死魔;

灭除憍心、慢心,专注一心而不妄着于一切处,则破天魔。

总观偈颂四句,后两句乃胜用之因,前两句乃胜用之赞。更说明了佛陀乃满月十力,“人中最大果报。三界眼目光明。”

身为法器心如 虚空静然不动

于有非有于无 非无达解空法

这一句半颂,主要是赞佛陀之心性。于有非有者,谓佛陀心不取相,无人、我、众生、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于无非无者,修一切善法,于六度四摄,圆满修持,精进不懈。如此长劫累世,彻底断尽一切烦恼习气;所以说佛陀,身为法器,心如虚空,如如不动。

又达解空法者,我们取《瑜伽》大论中一句:“不以实有起增溢执,不以实无起损减执,不增不减,不取不舍,如实了知如是真如离言自性,如是名为善取空者。”又如《解深密经》云:“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

所以这六句颂,非常重要,希望大家重视。

世所赞叹我等同心一时归依愿转*轮

这一颂,总括赞叹,并重申请转*轮之意愿。

尔时世尊。告舍利弗。当为汝等广分别说。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汝等今者以妙善心。欲问如来无上道业摩诃般若。如来明见如观掌中庵摩勒果。

佛陀欲宣法教,让诸弟子仔细听讲。其中,“如来明见如观掌中庵摩勒果”一句,明佛陀具无漏智,能知如来无上道业摩诃般若。这个比喻就好像我们常说的“探囊取物”一般,比喻很容易得到。同样,佛陀彻见真谛,一如手中的果子,彻见无余。

告舍利弗。若于过去七佛所。得闻佛名礼拜供养。以是因缘净除业障。复闻弥勒大慈根本得清净心。汝等今当一心合掌归依未来大慈悲者。

这里提到一个七佛,据《长经大本经》中谓:乃过去庄严劫,最后三佛: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如今贤劫之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并且本师释迦牟尼佛。而如今的补处菩萨慈尊,则为下一尊佛,本师明宣佛佛相传之体系。这个体系,我们在《景德传灯录》中亦见,更录有这些位佛陀的传法偈,大家有兴趣可以看一下。

这里提到,一心合掌归依。我们今人,往往把这个皈依形式化,完全失去了所谓“皈依”的真正含义。我们说,佛陀是我们的大皈依处,那是因为,佛陀广宣无上妙法,作为渡苦之大舟,是为众生解脱生死苦海的唯一救助。所以,我们很多人所谓的信佛、皈依佛,无非就是取得一点心理安慰。大多也只是求得一个心安理得罢了。

关键问题呢,是我们不知道“苦”是什么。理论和实践脱节,因为我们现在对于佛法的学习,落于教条、本本,只会死记硬背,不懂得如何去体验。对于一些需要现观的实境,我们都只能假相。唉,这样子是很难——几乎不可能发心的。

试问,如果菩萨都不知道——苦谛——真正意义是什么。都说有漏皆苦,连苦在哪里都不知道,那么我们还如何去劝别人醒悟呢?所以呢,大家可以看佛陀并且诸上座大弟子们的事迹。有一个共同点——因为往昔的善根成熟,他们自己就发现了,这个世界的不圆满。所谓的万般皆备,只欠东风。道果成熟,就差最后的几步。

佛陀成功了,并将法义传播。于是,很多弟子们在一句一偈、一周一月、一年一生之内,都得解脱了。什么是上根利智,这就是!从哪里开始?——就从皈依开始。我们看经典,会发现有许多在家弟子们,皈依佛陀,得到大果报。然后我们如今似乎没有这种便宜好赚。

其实,不必去羡慕他们。我们扪心自问,皈依佛陀,我们的真正发心是什么?

我们想一想,在印度,这个高度自由的思想王国,有那么多老师存在,他们教导不同的方法,而且他们的教理都有一定的互通性,所以他们彼此之间的地位都平等。佛陀,作为一个全新理论的传播者(这种理论,几乎颠覆印度本土的原有宗教信仰及教理),正如圆月般,在群星中格外显目。

于是,有人礼拜佛陀,供养佛陀,如法正信的供养,当带来无上的福报——解脱并解脱知见。我们不要盲目给一个荒唐的理由——解脱是佛陀给的。

其实,佛陀的所作所为,对于他人而言,只是增上缘罢了,我们礼拜佛陀,正是在增长我们的道果,道果成熟,佛陀顺手摘下,也就OK了。

有些人,他们得以亲近于佛陀。有些人,他们疏远、并且反对佛陀。为什么会这样呢?还是一个“自由意志”的问题。因为大家都是自由、平等的,所以人们有自主选择的权利。真的在那个时候,我们还会选择“佛教”么?扪心自问,我觉得,有很多人不愿意解脱。他们所需要的,仅仅是福报罢了。

如果我们身处这样的境地下,我们还会选择佛教么?我知道,有许多人所谓的相信佛教,无非就是佛陀会保佑我们平安。这句话我们如何理解呢?如果认为佛陀是因缘的主宰者,那就是附佛外道。

佛陀的圣法印、四圣谛乃至于八正道,都是教导我们解脱的方法。如果我们如法行道,则当然能得世间并且出世间的大果报。

于是,我们说,我们当正信于佛教,正信皈依于佛、法、僧三宝。这才是真正的入门。

我当为汝广分别说。弥勒佛国从于净命无诸谄伪。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得不受不着。以微妙十愿大庄严。得一切众生起柔软心。得见弥勒大慈所摄。生彼国土调伏诸根。随顺佛化。

这一段,简介弥勒佛国。

净命就是八正道之正命而活。并且戒、定、慧三学等持,以无所着而修一切善法。所以呢,自然无诸谄伪。

八正道的内容,大家都知道么?正见,也就是符合真理的如实知见。

正思惟,就是对于正知见深入思考。

正语、正业、正命,属于身、口律仪。

正精进,就是三十七菩提分中的四正勤。

正念,就是具足正见,时时提起,念念不失,对治于贪、嗔、痴三毒。

正定,成就初禅乃至四禅,为道果之近因。

如上八法,大家看,这一段经文中,已经具足。

另就“大慈所摄”。我们知道,常修慈心,功德无量。可见于佛说的诸经中,赞叹慈心功德。弥勒菩萨,号为“慈氏”, 以慈心可治贪、嗔、痴三毒故。另据《增支》载,慈心还有十一种功德:卧安、觉安、无恶梦、天护、人爱、毒不侵、兵不侵、水不侵、火不侵、盗贼不侵、得生梵天。是故经中所言,一切众生起柔软心。生彼国土调伏诸根。随顺佛化。

舍利弗。四大海水面各减少三千由旬。时阎浮提地纵广正等十千由旬。其地平净如流璃镜。

从这一段经文开始,具体阐述弥勒佛土之境况。

从文字看,是说明,当时的地理环境:土地平整,无诸山洼;而且比如今的土地面积要大。关于这个“十千由旬”,大家不必拘泥具体数字,大家只要有一个概念就可以。

大适意华。悦可意华。极大香华。优昙钵花。大金叶华。七宝叶华。白银叶华。华须柔软状如天缯。生吉祥果。香味具足软如天绵。丛林树华甘果美妙极大茂盛。过于帝释欢喜之园。其树高显高三十里。城邑次比鸡飞相及。皆由今佛种大善根。行慈心报俱生彼国。

说明了当时的地产,及为丰富。具体的我们可以看原文,就说其中的一句:“过于帝释欢喜之园”,可见景况之盛。

此文最后,“皆由今佛种大善根。行慈心报俱生彼国”一句,说明感得如此殊胜的果报,都是由种大善根之成就者。这些成就者不是别人,都是蒙本师释迦牟尼佛之教化,修诸善法的佛弟子们。

由于种种原因,虽然努力修行,然而在当时未得解脱。正如我们如今身在这样一个环境中,违缘不断,障碍颇多。在这样的条件下,即身解脱,确实有一些难度。然而只要我们努力修行,那么总不会白费。所谓因果业报,丝毫不爽,正如当日提婆达多,分裂僧团、出佛身血,感得地狱的业报。然而毕竟通过努力修行,于将来世,还是会得辟支圣果。所以呢,只要我们如今努力修行,则一定会于未来,感大果报,得大解脱。

又后一句言“行慈心”,谓与弥勒之慈心相应,修诸慈心法门者;在业处的修行中,有与四无量心相应之业处。在净土法门中,有专求兜率净土的弥勒法门。如此等等,常与菩萨之慈心相应,则当遇此殊胜报境。

智慧威德五欲众具快乐安隐。亦无寒热风火等病。无九恼苦。寿命具足八万四千岁无有中夭。人身悉长一十六丈。日日常受极妙安乐。游深禅定以为乐器。唯有三病。一者饮食。二者便利。三者衰老。女人年五百岁尔乃行嫁。

这一段描写当时人民的生活情况。首一句,说当时的人们,虽然受诸五欲,然而毕竟智慧威德具足,故快乐、安稳、无病、无恼、寿命极长、生活稳定。而且平日,以习定为家常,这一点很重要!

我们看诸经典中,大凡在一句、一偈下开悟者,大多都是在闻法之前,具足了禅定的功夫。我们说,正定是道果的近因,所以游深禅定,则成为龙华三会之必要准备。

我们说六道轮回之众生皆为有漏,我们人道众生,总逃不过几个问题:饮食、便利、衰老。这就是不圆满、不究竟、苦。

其实,三世一切诸佛,他们所共证、共宣的唯一真理,就是三印、四谛、八正道。除此之外,更无其他。为什么呢?我们说。导致苦的根源,就是不圆满、无主宰。觉悟的圣者,发现了这个问题,并且积极取证,将此问题圆满解决,那么也只有唯一途径——四念处。

因为这个世界是如此得不究竟,而且客观如此,无法改变。于是,我们就面对它!正确对待!善巧解决。就这样,摆脱于束缚与无明,以达到究竟解脱的涅槃。

有一大城名翅头末。纵广一千二百由旬。高七由旬七宝庄严。自然化生七宝楼阁。端严殊妙庄校清净。于窗牖间列诸宝女。手中皆执真珠罗网。杂宝庄校以覆其上。密悬宝铃声如天乐。七宝行树间树渠泉。皆七宝成。流异色水更相映发。交横徐逝不相妨碍。其岸两边纯布金沙。街巷道陌广十二里。悉皆清净犹如天园扫洒清净。有大龙王名多罗尸弃。福德威力皆悉具足。其池近城龙王宫殿。如七宝楼显现于外。常于夜半化作人像。以吉祥瓶盛香色水。洒淹尘土其地润泽譬如油涂。行人往来无有尘坌。是时世人福德所致。巷陌处处有明珠柱。光喻于日四方各照八十由旬。纯黄金色。其光照耀昼夜无异。灯烛之明犹若聚墨香风时来吹明珠柱雨宝璎珞。众人皆用服者。自然如三禅乐。处处皆有金银珍宝摩尼珠等。积用成山。宝山放光普照城内。人民遇者皆悉欢喜发菩提心。有大夜叉神。名跋陀婆罗赊塞迦昼夜拥护翅头末城。及诸人民洒扫清净。设有便利地裂受之受已还合。生赤莲华以蔽秽气。

这一段,说明翅头末城之殊胜。

这里提到一个如三禅乐。也就是四禅八定之色界第三禅。三禅天,名定生喜乐地,由深妙之禅定,引生身心之快乐。三界九地之中以此地为乐受之限,三禅乃最乐。有人会问了,四禅不是更高么?为什么三禅最乐?因为在此已上之天处,唯有舍受。所以只有三禅的乐受,是三界中最第一。

其实,有很多经典,有用这样的比喻:《悲华经》卷二:“身心快乐,无有疲极,譬如比丘入第三禅。”另外,《涅槃经》卷二十一也有类似比喻:“有佛世界名曰不动,若有众生闻其华香身心安乐,譬如比丘入第三禅。”

时世人民。若年衰老。自然行诣山林树下。安乐淡泊念佛取尽。命终多生大梵天上及诸佛前。其土安隐无有怨贼劫窃之患。城邑聚落无闭门者。亦无衰恼水火刀兵。及诸饥馑毒害之难。人常慈心恭敬和顺调伏诸根。如子爱父如母爱子。语言谦逊皆由弥勒慈心训导。持不杀戒不啖肉故。以此因缘生彼国者。诸根恬静面貌端正。威相具足如天童子。复有八万四千众宝小城以为眷属。翅头末城最处其中。男女大小虽远若近。佛神力故两得相见无所障碍。夜光摩尼如意珠华遍满世界。雨七宝花。钵头摩华。优钵罗华。拘物头华。分陀利华。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花。曼殊沙花。摩诃曼殊沙华。弥布其地。或复风吹回旋空中。时彼国界城邑聚落。园林浴池泉河流沼。自然而有八功德水。命命之鸟鹅鸭鸳鸯。孔雀鹦鹉。翡翠舍利。美音鸠雕。罗耆婆阇婆快见鸟等。出妙音声。复有异类妙音之鸟不可称数。游集林池。金色无垢净光明华。无忧净慧日光明华。鲜白七日香华。瞻卜六色香华。百千万种水陆生华。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香净无比。昼夜常生终无萎时。有如意果树。香美无比充满国界。香树金光生宝山间充满国界。出适意香普熏一切。尔时阎浮提中常有好香。譬若香山。流水美好味甘除患。雨泽随时。天园成熟香美稻种。天神力故一种七获。用功甚少所收甚多。谷稼滋茂无有草秽。众生福德本事果报。入口销化。百味具足香美无比气力充实。

这一段明风土、民风。大家看,像不像共产主义社会?似乎更好。当时的人民,因为持八正道法,所以才感得如此殊胜果报。物质丰富,衣食无忧,然而大家都不会贪着于此;虽然五欲充满,但还是智慧威德具足。

其国尔时有转轮圣王。名曰穰佉。有四种兵不以威武治四天下。具三十二大人相好。王有千子。勇猛端正怨敌自伏。王有七宝。一金轮宝。千辐毂辋皆悉具足。二白象宝。白如雪山七胑拄地。严显可观犹如山王。三绀马宝。朱鬣髦尾足下生华七宝蹄甲。四神珠宝。明显可观长于二肘。光明雨宝适众生愿。五玉女宝。颜色美妙柔软无骨。六主藏臣。口中吐宝足下雨宝两手出宝。七主兵臣。宜动身时四兵如云从空而出。千子七宝国界人民。一切相视不怀恶意。如母爱子。时王千子各取珍宝。于正殿前作七宝台。有三十重高十三由旬。千头千轮游行自在。有四大宝藏。一一大藏。各有四亿小藏围绕。伊钵多大藏。在乾陀罗国。般轴迦大藏。在弥缇罗国。宾伽罗大藏。在须罗吒国。穰佉大藏。在婆罗奈国古仙山处。此四大藏。自然开发显大光明。纵广正等一千由旬。满中珍宝。各有四亿小藏附之。有四大龙。各自守护此四大藏及诸小藏。自然踊出形如莲华。

以上这些说的都是转轮圣王飞行七宝、四大宝藏、无数小藏随身。对于这个转轮圣王,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没有这个观念。为什么会叫转轮王呢?

因为在印度的文化中,大凡转轮王即位时,由天感得轮宝,转其轮宝,能降伏四方。在增劫,人寿至二万岁以上,则出世;在灭劫,人寿自无量岁至八万岁时才出世。

轮宝有金、银、铜、铁四种。然后分别可以统领四、三、二、一个大洲,即金轮王统治四洲,而铁轮王则只统治南阎浮提洲一洲。我们看这一位穰佉王,就属于金轮王。

文中提到,转轮圣王具足七宝: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又称主藏宝)与主兵臣宝(又称将军宝)。

《长阿含经》有云:增劫中,有轮王出世。以一增一减为一小劫。人寿增至八万四千岁,经过百年,此后每百年寿减一岁,就这样渐渐减少到十岁,那么这个递减的阶段,就叫做减劫。然后又经过百年,再每年增加一岁,那么这个阶段就叫做为增劫,就这样增长到八万四千岁的时候,就有金轮王出生。在王家继位、举行灌顶仪式,在十五日香汤沐浴,受持斋戒,升高台殿,臣僚辅翼。这时候,东方有金轮宝现,舒妙光明,来应王所。若王欲往东方,轮即东转,王则将诸兵众,随其后行。金轮宝前,有四神导引。轮所住处,王即止驾。南西北方,随轮所至,也是如此。于四洲天下,普劝人民修十善法,而具足七宝。

金轮宝、又名胜自在,天匠所成,非世所有也。

白象宝、又名青山,身白首杂,口有六牙,能飞行,一日之中,周遍天下。

绀马宝、又名勇疾风,鸣声远闻,能飞行。一日飞遍天下。

神珠宝、又名光藏云,夜悬空中,随国大小,明照内外,如同白昼。

玉女宝、又名净妙德,同诸天女,无诸不净。

典财宝、又名大财,转轮圣王欲得七珍宝,典藏臣随处可令出。

主兵宝、又名离垢眼,转轮圣王若欲得四种兵,不管要多少,都能立时令现,整装待发。

无央数人皆共往观。是时众宝无守护者。众人见之心不贪着。弃之于地犹如瓦石草木土块。时人见者心生厌离。各各相谓而作是言。如佛所说往昔众生为此宝故共相残害。更相偷劫欺诳妄语。令生死苦缘展转增长。堕大地狱。

唉,这一段说得好。刚才说了,当时的物质条件极丰富,然而人们却不贪着。我们可以想一想,我们如今所执着的一些财宝,其实,无非就是些矿石、金属罢了。这些东西的价值,是人为赋予的。然而我们却为了这些东西,三毒炽盛,彼此恼害。就好像地狱中的众生一样,彼此杀戮至死,等风吹恢复,继续再彼此杀戮。

我们说,无明是轮回的根本。对于假相的东西,贪着不放,这只能让我们自食苦果。

不过说句老实话,那时已经不需要再用一般等价物来换取生活必需品,那么这些财宝,自然就如粪土。而且那时的人们,依佛教导,思维贪着众宝之种种过患,则自然心生厌离。又,加上经常修习禅定,禅定功夫好了,自然也就对于五欲的东西,不再贪着。所以能够做到:弃之于地,犹如瓦石、草木、土块。

翅头末城众宝罗网弥覆其上。宝铃庄严微风吹动。其音和雅如扣钟磬。演说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

佛陀教导我们,当少欲、知足、知惭愧。对于五欲的贪着减少了,则自然会走上灭苦的正道。所以,当时的国土,已经是人间净土了。人们勤修诸善、令恶不生,则自然心净土净。

时城中有大婆罗门主。名修梵摩。婆罗门女名梵摩拔提。心性和弱。弥勒托生以为父母。虽处胞胎如游天宫。放大光明尘垢不障。身紫金色具三十二大丈夫相。坐宝莲华。众生视之无有厌足。光明晃耀不可胜视。诸天世人所未曾睹。身力无量。一一节力普胜一切大力龙象。不可思议毛孔光明。照耀无量无有障碍。日月星宿水火珠光。皆悉不现犹如埃尘。身长释迦牟尼佛八十肘。胁广二十五肘。面长十二肘半。鼻高修直当于面门。身相具足端正无比成就相好。一一相八万四千好。以自庄严如铸金像。一一好中流出光明照千由旬。肉眼清彻青白分明。常光绕身面百由旬。日月星宿真珠摩尼。七宝行树皆悉明耀现于佛光。其余众光不复为用。佛身高显如黄金山。见者自然脱三恶趣。

从这一段开始,说弥勒化现人间、八相成道。

尔时弥勒谛观世间五欲过患。众生受苦沉没长流。在大生死甚可怜愍。自以如是正念观察苦空无常。不乐在家。厌家迫迮犹如牢狱。时蚁佉王共诸大臣国土人民。持七宝台。有千宝帐及千宝轩。千亿宝铃。千亿宝幡。宝器千口宝瓮千口。奉上弥勒。弥勒受已施诸婆罗门。婆罗门受已即便毁坏各共分之。诸婆罗门观见弥勒能作大施生大奇特心。弥勒菩萨见此宝台须臾无常。知有为法皆悉磨灭。修无常想。赞过去佛清凉甘露无常之偈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这一段,写菩萨观五欲过患、知诸行无常。

最后的偈子又叫无常偈,十分重要。我们说,一切有为诸法,皆为有漏,刹那生灭、相续不断。这一切都是因缘和合,缘起缘生,并无主宰、亦无真常本体;所以,彻见真谛,斩断轮回三毒,熄灭了贪嗔痴,这就是永恒快乐的涅槃。

说此偈已。出家学道。坐于金刚庄严道场龙花菩提树下。枝如宝龙吐百宝华。一一花叶作七宝色。色色异果适众生意。天上人间为无有比。树高五十由旬。枝叶四布放大光明。尔时弥勒与八万四千婆罗门俱诣道场。弥勒即自剃发出家学道。早起出家。即于是日初夜降四种魔。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一段,明出家、成佛二相。

即说偈言

久念众生苦 欲拔无由脱

今者证菩提 霍然无所碍

亦达众生空 本性相如实

永更无忧苦 慈悲亦无缘

本为救汝等 国城及头目

妻子与手足 施人无有数

今始得解脱 无上大寂灭

当为汝等说 广开甘露道

如是大果报 皆从施戒慧

六种大忍生 亦从大慈悲

无染功德得

说此偈已默而住。时诸天龙鬼神王不现其身。而雨天花供养于佛。三千大千世界六变震动。佛身出光照于无量。应可度者皆得见佛。

这一首偈子,乃弥勒成道偈。佛陀说,大地震动,有大事因缘,有佛成道是为其一。

最后一句:应可度者,皆得见佛。佛法中讲因缘生法,我们如果有缘,那么自然会相见。当然,善缘则善会,恶缘则恶会。这里说得明白,如果可度,则得见佛。

我们很多人会有一种错误认识,认为,到时候,人人都可以得度。这句话是没有道理的,因为众生不可能度尽。所以佛陀度生,也要看你是否具足了福德因缘。我们如果翻看一下原始佛典,我们会发现,其实,佛陀所亲度的。不过几千而已。当然,也是考虑到一个客观因素,就是环境,和寿长。然而这却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要有缘。我们说,佛陀是二足尊,他是人天导师、调御丈夫,这却不假;然而如果有人,尚未曾听闻佛陀的名字,那他如何才能得度那?所以,佛教中有八难,其中之一,就是生诸边地国家。这些地方,佛名尚且不闻,那就不要说解脱之法了。所以,佛陀也无法掌握,控制因果。不能说,因为佛陀觉悟,有神通,所以任何人都能度。这一句话还是有问题地。

尔时释提桓因护世天王。大梵天王无数天子。于花林园头面礼足。合掌劝请转于*轮。时弥勒佛默然受请。告梵王言。我于长夜受大苦恼修行六度。始于今日法海满。建法幢击法鼓吹法蠡雨法雨正尔。当为汝等说法。诸佛所转八圣道轮。诸天世人无能转者。其义平等直至无上无为寂灭。为诸众生断长夜苦。此法甚深难得难入难信难解。一切世间无能知者无能见者洗除心垢得万梵行。

请佛转法。转什么法呢?刚才说过的,就是八正道。

所谓缘起甚深,非业障众生所能领悟、证知。所以,一定要导师,帮助我们建立一定的导向,在有效的指导下,我们才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解脱。

所以经文说得明白:“诸佛所转,八圣道轮。诸天世人,无能转者。其义平等,直至无上无为寂灭。为诸众生断长夜苦。”三印、四谛、八圣道,这些是三世一切诸佛所共通共证共教的,一切教法,皆不出这些内容。

说是语时。复有他方无数百千万亿天子天女。大梵天王乘天宫殿。持天花香奉献如来。绕百千匝。五体投地合掌劝请。诸天伎乐不鼓自鸣。时诸梵王异口同声。而说偈言

无量无数岁 空过无有佛

众生堕恶道 世间眼目灭

三恶道增广 诸天路永绝

今日佛兴世 三恶道殄灭

增长天人众 愿开甘露门

令众心无着 疾疾得涅槃

我等诸梵王 闻佛出世间

今者得值佛 无上大法王

梵天宫殿盛 身光亦明显

普为十方众 劝请大导师

唯愿开甘露 转无上*轮

说此偈已头面作礼。复更合掌殷勤三请。唯愿世尊。转于甚深微妙*轮。为拔众生苦恼根栽。远离三毒破四恶道不善之业。尔时世尊为诸梵王。即便微笑出五色光。默然许之。时诸天子无数大众。闻佛许可欢喜无量遍体踊跃。譬如孝子新丧慈父忽然还活。大众欢喜亦复如是。时诸天众右绕世尊经无数匝。敬爱无厌却住一面。

这一段,更多的有情众生,来到佛陀处,请佛转法,求诸解脱法门。

尔时大众皆作是念。虽复千亿岁受五欲乐。不能得免三恶道苦。妻子财产所不能救。世间无常命难久保。我等今者于佛法中净修梵行。作是念已复更念言。设受五欲经无数劫如无想天寿。无量亿岁。与诸婇女共相娱乐受细滑触。会归磨灭堕三恶道受无量苦。所乐无几犹如幻化。盖不足言。入地狱时大火洞然。百亿万劫受无量苦求脱叵得。如此长夜苦厄难拔。今日遇佛宜勤精进。

大家看,这些与会大众,真是大善根人。他们已经证知于苦。这是非常可贵的。我们如今的众生呀,今日有酒今日醉,整日里被五欲所迷,不能自拔。

我们常常被魔罗的糖衣炮弹击中,被粗糙的欲乐所迷惑。这个不圆满的有漏世界,一切五欲之享乐,都不稳定,很不牢靠。我们能够看到其过患么?打个比方,好像一条毒蛇,我们如果去抓蛇头呢,或许很快就会被咬。但是如果我们去抓蛇尾呢?或许当下不会受苦,然而很快,你就会知道,苦是必然的,不苦是昙花般不稳定的。

如实彻知于苦,精进修行,这才是解脱之路。

时穰佉王高声唱言

设复生天乐 会亦归磨灭

不久堕地狱 犹如猛火聚

我等宜时速 出家学佛道

说是语已。时穰佉王。与八万四千大臣恭敬围绕。及四天王送转轮王。至花林园龙花树下。诣弥勒佛求索出家。为佛作礼。未举头顷须发自落袈裟着身。便成沙门。

我们有很多人,在求生天道。大家看,在佛法的教义中,认为高级众生,同样被轮回所困。所以真正的解脱,并不是从这个火炉,跳去那个火炉子;而是应该彻底灭尽苦的根源——熄灭贪、嗔、痴三毒。

那时的人们,已经深深体会到了这一些,于是他们都舍弃世间,落发出家,精进修道。

时弥勒佛共穰佉王。与八万四千大臣诸比丘等恭敬围绕。并与无数天龙八部。入翅头末城。足蹑门阃。娑婆世界六种震动。阎浮提地化为金色。翅头末大城中央其地金刚。有过去诸佛所坐金刚宝座自然踊出。众宝行树。天于空中雨大宝华。龙王作众伎乐。口中吐华毛孔雨华用供养佛。

弥勒佛陀即将宣讲无上法义,众弟子们共会一处,礼敬佛陀。

佛于此座转正*轮。谓是苦苦圣谛。谓是集集圣谛。谓是灭灭圣谛。谓是道道圣谛。并为演说三十七品助菩提法。亦为宣说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等。

佛陀转正*轮,三时一切诸佛,所说的法要,不外乎与此。因为这些是得大智慧、大解脱之唯一无二的道路。

尔时大地六种震动。如此音声闻于三千大千世界。复过是数无量无边。下至阿鼻地狱。上至阿迦腻吒天。时四天王各各将领无数鬼神。高声唱言。佛日出时降法雨露。世间眼目今者始开。普令大地一切八部于佛有缘皆得闻知。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乃至大梵天。各各于己所统领处高声唱言。佛日出世降注甘露。世间眼目今者始开。有缘之者皆悉闻知。时诸龙王八部。山神树神药草神水神风神火神地神城池神屋宅神等。踊跃欢喜高声唱言。复有八万四千诸婆罗门。聪明大智。于佛法中亦随大王出家学道。复有长者名须达那。今须达长者是。亦与八万四千人俱共出家。复有梨师达多。富兰那兄弟。亦与八万四千人俱共出家。复有二大臣。一名梵檀末利二名须曼那。王所爱重。亦与八万四千人俱。于佛法中出家学道。转轮王宝女名舍弥婆帝。今之毗舍佉母是也。亦与八万四千婇女俱共出家。穰佉太子名天金色。今提婆婆那长者子是。亦与八万四千人俱共出家。弥勒佛亲族婆罗门子名须摩提。利根智慧。今郁多罗善贤比丘尼子是。亦与六万人俱。于佛法中俱共出家。穰佉王千子唯留一人用嗣王位。余九百九十九人。亦与八万四千人。于佛法中俱共出家。如是等无量亿众。见世苦恼五阴炽然。皆于弥勒佛法中俱共出家。

佛转*轮,众生普受法益,欢喜异常。同时,又有许多佛子,加入僧团。

尔时弥勒佛以大慈心语诸大众言。汝等今者不以生天乐故。亦复不为今世乐故来至我所但为涅槃常乐因缘。是诸人等皆于佛法中种诸善根。释迦牟尼佛出五浊世。种种呵责为汝说法。无奈汝何教殖来缘。今得见我。我今摄受是诸人等。或以读诵分别决定修多罗毗尼阿毗昙。为他演说赞叹义味。不生嫉妒教于他人令得受持。修诸功德来生我所。或以衣食施人持戒智慧。修此功德来生我所。或以妓乐幡盖华香灯明供养于佛。修此功德来生我所。或以施僧常食。起立僧房四事供养。持八戒斋修习慈心。行此功德来生我所。或为苦恼众生深生慈悲。以身代受令其得乐。修此功德来生我所。或以持戒忍辱修净慈心。以此功德来生我所。或造僧只四方无碍斋讲设会供养饭食。修此功德来生我所。或以持戒多闻。修行禅定无漏智慧。以此功德来生我所。或有起塔供养舍利念佛法身。以此功德来生我所。或有厄困贫穷孤独系属于他。王法所加临当刑戮。作八难业受大苦恼拔济彼等令得解脱。修此功德来生我所。或有恩爱别离朋党诤讼极大苦恼。以方便力令得和合。修此功德来生我所。说是语已。称赞释迦牟尼佛。善哉善哉。能于五浊恶世。教化如是等百千万亿诸恶众生。令修善本来生我所。时弥勒佛如是三称赞释迦牟尼佛。而说偈言

忍辱勇猛大导师 能于五浊不善世

教化成熟恶众生 令彼修行得见佛

荷负众生受大苦 今入常乐无为处

教彼弟子来我所 我今为汝说四谛

亦说三十七菩提 庄严涅槃十二缘

汝等宜当观无为 入于空寂本无处

这一段明值遇弥勒佛之因缘。并称赞释迦牟尼佛陀,教化众生,另生弥勒佛所。

尔时弥勒佛以大慈心语诸大众言。汝等今者不以生天乐故。亦复不为今世乐故来至我所但为涅槃常乐因缘。

从这一段开始,大家要注意了。为什么呢?因为接下来弥勒佛说了种种值遇佛陀的因缘。首先一点,就是不乐升天。

很多人,他们求大福报,求升天。这我不能说不好,因为至少,这能暂时避开一些世间的痛苦。然而,这却不是究竟灭苦。因为暂时的躲避,并不能导致业的止息。也就是说,暂时的回避,毕竟不能长久。所以,佛陀称赞不以生天乐者。

其次,不求升天者,也分两种;一种呢,就是不信因果,或者以此有漏世间为乐,不思灭苦,沉迷五欲;另一种呢,就是愿遇佛陀,愿闻法教,为求圣道,乃至于为求解脱。这些人,佛陀也称赞,就是不为今世乐,但为涅槃常乐者。

于是我们当知道,我们当具足如何的目标。平时,我们说发愿,很多人的理解呢,就是找到一篇愿文,然后似懂非懂得念颂几次。那么我们说,这是丝毫不起作用的。因为真正的发愿,当要清楚我们的愿,到底是怎么回事。佛法到底讲了些什么,导致解脱的方法,并且所谓的得大解脱,到底什么才是解脱?这些问题,希望大家都能够认真思考一下。

大家看,弥勒佛陀宣说佛法,首先明确的,就是我们当如何才能值遇佛陀。

是诸人等皆于佛法中种诸善根。释迦牟尼佛出五浊世。种种呵责为汝说法。无奈汝何教殖来缘。今得见我。我今摄受是诸人等。

非但我们要具足正确的愿,还要具足正确的知见。我们如今,值遇本师释迦牟尼的圣教,真是百千万劫难遭遇的殊胜机缘。我们当要认真学习圣教,努力修习于业处。如此就是种诸善根。

正如释迦牟尼佛陀初成道后,遇到的第一个梵志,佛陀对他宣说法义,他却并不听信佛陀的。那么这种人,我们说,就是无诸善根。

所以我们绝对不能懈怠。很多人认为,只要我们能够遇到佛陀,那就一定能够得度。这是未必哦,我们不能存在侥幸心理,还是当脚踏实地,因为在解脱道上,是不可能投机取巧而得胜利的。

或以读诵分别决定修多罗毗尼阿毗昙。为他演说赞叹义味。不生嫉妒教于他人令得受持。修诸功德来生我所。

对于释迦牟尼一代圣教,我们当认真学修推广。闻、思、修、宣,循序渐近,紧密结合。这四关缺一不可。因为一切佛法,都需要我们去实践。佛法是现量可证的、即时可得法益。如果我们不去实践,则很难得到受用。为什么呢?如果没有去操作,则一切法要,都只是文字、学识、理论罢了,不得任何受用。

比如,有人怀高慢心,自恃高妙——我终于掌握了“无我、无常、苦”的真理,别人都不懂。或者看到别人取得一些进步,则心里不舒服。我们说,这些人,他们根本不懂得丝毫佛法。对于这些人,只是鹦鹉学舌罢了,因为他们根本不懂自己学了些什么。

只有真正彻见真理的人,他们实践真理,他们将得到法益。

或以衣食施人持戒智慧。修此功德来生我所。或以妓乐幡盖华香灯明供养于佛。修此功德来生我所。或以施僧常食。起立僧房四事供养。持八戒斋修习慈心。行此功德来生我所。或为苦恼众生深生慈悲。以身代受令其得乐。修此功德来生我所。或以持戒忍辱修净慈心。以此功德来生我所。或造僧只四方无碍斋讲设会供养饭食。修此功德来生我所。

当我们真正得到法益,我们将对佛法生起、并且具足圆满的信心。

于是,我们将贯彻落实种种善行,布施、持戒、修习,这样我们的智慧将得以增长。如实智慧,彻见于真理,使得我们再不会对佛、法、僧三宝产生任何怀疑,于是,我们供养三界之中最值得供养者,我们礼赞、供养、承事于以佛陀为代表的整个僧团。这将为更大的进步,打好更为坚实的基础。

记得有一部经,叫《佛说三归五戒慈心厌离功德经》,当我们具足了皈依、布施、戒律、慈心、忍辱和厌离心,我们会得到无上的利益,因为这些是导致解脱的必然途径。

或以持戒多闻。修行禅定无漏智慧。以此功德来生我所。

我曾听到一种很奇怪的说法,认为,如果我们现在修禅定,那就会减少念佛的时间,这样将遇不到佛陀,那就不能亲闻法教了。大家来看这段经文,我们大可以放弃这种顾虑。其实,我们的目的,是值遇佛陀,那么当我们亲身于正法的实践。这就是种诸善根呀。

这里呢,我想查一段题外话。如今有一些人专弘极乐净土,这本无非。然而人们的习气,就是喜欢比较。然后非要厚此薄彼,来一些武断的说法。那么这里呢,我想就现实的一些情况,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极乐净土的念佛法门,专求往生,不求其他。所以,但能万缘放下,老实念佛,一门深入,精进专心,这就能在临命终时,有比较大的把握,在舍报之后,值遇阿弥陀佛。

而今天我们所说的弥勒佛陀佛国呢,则不同。因为是将来世的佛国。所以,我们如今的努力重点,是在积累福慧资粮之上。所以呢,目的不同,导致了方法的不同。

就此简单比较,大家看看,是否可以呢?说实话,我不提倡对彼此净土进行比较,因为待到弥勒成道之后,则此处彼处,都是佛国净土,无有好坏的差别。至于有人会拿如今的兜率内院净土,与极乐净土比较,我觉得,这是没有意义的。大家不必生分别心,按彼此的因缘和心性,选择自己的道路,那么我们说,我们的目的是解脱,所以,千万不要舍本求末,浪费时间在无谓的戏论之上。

或有起塔供养舍利念佛法身。以此功德来生我所。或有厄困贫穷孤独系属于他。王法所加临当刑戮。作八难业受大苦恼拔济彼等令得解脱。修此功德来生我所。或有恩爱别离朋党诤讼极大苦恼。以方便力令得和合。修此功德来生我所。

这一段,给我们这些未曾亲见佛陀的人们以信心,当我们对真理生起信心,我们自然会对真理的传播者们产生信心。于是,我们供养舍利,将得到同样的福报与功德。

佛陀并不需要我们给他什么,佛陀也不需要我们称赞他。然而,佛陀鼓励我们这么做,因为这将对我们有好处。因为对真理的信心,将导致我们去实践真理,这也就是佛陀讲法的目的——让更多的人苦灭。

至于济度众生,我们说这个话还太早。我们常常会将“度生”挂在嘴上。其实这很不理性,为什么呢?因为度生对我们而言,还是一个良好的愿望罢了。扪心自问,我们尚不能彻见真理,那么如何才能宣说法要而保证无有错误呢?佛陀说,为人说法,实在是困难的事。

当初,当世尊住在桥赏弥城的佝斯达园时,优陀夷尊者正在为围绕于他身边的居士说法。刚巧阿难看见了,就去告知世尊。

世尊说:“阿难,要为他人说法的确不容易。在为他人说法时,应先确定五件事。那五件?说法时,想着:我将依层次逐渐由简入繁地讲说,我将以那目标为说法的题材,我以慈爱之心说法,我不为求取利益而说法,我的说法不会为自己或他人带来灾害。阿难,要为他人说法的确不容易。所以在为他人说法时,应先确定这五件事。”

所以,我们只要有这样良好的愿望就可以了,因为不切实际的理想,将有强大的心理暗示作用,导致慢心增长。这个问题就说到这里吧,大家可以私自抉择一下。

经文中,还提到了“六和敬”。所谓家和万事兴,我们如今呀,总是斗争太多,和合不够。佛教僧团中,有灭争制度,其根本精神,就是要和睦相处,互帮互助。所以说,如法如律的僧团,将是我们所有佛弟子们的楷模和典范。经文中特别提出了,我们对于一些斗争和矛盾,要令得和合。大家莫要忽视哦。

说是语已。称赞释迦牟尼佛。善哉善哉。能于五浊恶世。教化如是等百千万亿诸恶众生。令修善本来生我所。时弥勒佛如是三称赞释迦牟尼佛。而说偈言

忍辱勇猛大导师能于五浊不善世

教化成熟恶众生 令彼修行得见佛

荷负众生受大苦 今入常乐无为处

教彼弟子来我所 我今为汝说四谛

亦说三十七菩提 庄严涅槃十二缘

汝等宜当观无为 入于空寂本无处

大家看,如上这些值遇未来佛陀的方法,释迦牟尼佛陀都已经告诉我们了。所以,弥勒佛陀称赞本师释迦牟尼佛陀。我们说三世一切诸佛,悉皆平等,所以经常会彼此称赞。这个我们在经典中,会经常发现。

这一首偈子,分上下两部分。上一个部分,称赞释迦牟尼佛陀的功德。下一半六句,明弥勒佛陀的圣教。三世一切诸佛的圣教,无二无别。因为本师释迦牟尼说过,导致解脱的唯一无二的方法,就是四念处。八正道法是四种沙门果的唯一途径。

说此偈已。复更赞叹彼时众生于苦恶世能为难事。贪欲嗔恚愚痴迷惑短命人中。能修持戒作诸功德。甚为希有。

学佛,最忌讳妄自菲薄。因为这都是不如实知见的表现。我们说,学佛的最重要的基础品质,就是如实。首先我们不能欺骗自己。有许多口称三宝的人,他们并不真正希望解脱。所以,真正发心,求解脱法,欲断三毒的行道者,将是无比稀有珍贵的。

弥勒佛陀赞叹生在如今时代的这些行者,因为身在苦恶之世,在贪欲嗔恚愚痴迷惑短命的人道中,还能够持戒、修行,这样的人物,真是人间大雄,甚为稀有。

尔时众生不识父母沙门婆罗门。不知道法。互相恼害近刀兵劫。深着五欲嫉妒谄佞。曲浊邪伪无怜愍心。更相杀害食肉饮血。不敬师长不识善友。不知报恩。生五浊世不知惭愧。昼夜六时相续作恶不知厌足。纯造不善五逆恶聚。鱼鳞相次求不知厌。九亲诸族不能相济。

看了这段经文,大家会不会惭愧呢?

知惭愧者,这是很可贵的。少欲、知足、知惭愧,这是非常难得的品质,因为这种品质导致进步。

再来看看如今的现实,不敬沙门,不知法义,那么这个还是比较高的要求,很多人做不到也罢了。再来看看最基础的道德准则,我们能否做到呢?互相恼害近刀兵劫。深着五欲嫉妒谄佞。曲浊邪伪无怜愍心。更相杀害食肉饮血。不敬师长不识善友。不知报恩。生五浊世不知惭愧。昼夜六时相续作恶不知厌足。纯造不善五逆恶聚。鱼鳞相次求不知厌。九亲诸族不能相济。大家惭愧么?唉,能知惭愧就是好事,所谓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大家若能真正生起惭愧之心,那总还不晚。

这里,需要敬告各位。如今常常有人喜欢把眼睛看到别人身上,然后自己就把自己放在“裁判”的位置上。到处做公、检、法一条线,喜欢指责别人,还判定别人会下地狱。唉,总是无事生非。我们说,这样的行为,没有任何利益,反而会让自己变得更加狭隘,导致的结果,就是助长贪、嗔、痴——并且还更加使自己麻痹。自以为修得很好,这样就再也听不进任何建议,这会非常麻烦,因为哪怕他们亲见佛陀,他们都不愿意放弃自己的见解。希望大家千万要注意了。

善哉善哉释迦牟尼佛。以大方便深厚慈悲。能于苦恼众生之中。和颜美色善巧智慧。说诚实语示我当来度脱汝等。如是导师明利智慧。世间希有甚为难遇。深心怜愍恶世众生。为拔苦恼令得安隐。入第一义甚深法性。释迦牟尼三阿僧只劫。为汝等故修行难行苦行。以头布施。割截耳鼻手足胑体受诸苦恼。为八圣道平等解脱利汝等故。

弥勒佛陀,再次赞叹释迦牟尼佛陀。

时弥勒佛如是开导安慰无量诸众生等。令其欢喜。彼时众生身纯是法。心纯是法。口常说法。福德智慧之人充满其中。天人恭敬信受渴仰。时大导师各欲令彼闻于往昔苦恼之事。复作是念。五欲不净众苦之本。又能除舍忧戚愁恨。知苦乐法皆是无常。为说色受想行识苦空无常无我。说是语时。九十六亿人不受诸法。漏尽意解得阿罗汉。三明六通具八解脱。三十六万天子。二十万天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天龙八部中。有得须陀洹者。种辟支佛道因缘者。发无上道心者。数甚众多不可称计。尔时弥勒佛。与九十六亿大比丘众。并穰佉王八万四千大臣比丘眷属围绕。如月天子诸星宿从出翅头末城。还花林园重阁讲堂。时阎浮提城邑聚落小王长者。及诸四姓皆悉来集龙花树下花林园中。尔时世尊重说四谛十二因缘。九十四亿人得阿罗汉。他方诸天及八部众六十四亿恒河沙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住不退转。第三大会。九十二亿人得阿罗汉。三十四亿天龙八部发三菩提心。时弥勒佛说四圣谛深妙*轮。度天人已。将诸声闻弟子天龙八部一切大众。入城乞食。无量净居天众恭敬从佛入翅头未城。当入城时。佛现十八种神足。身下出水。如摩尼珠。化成光台照十方界。身上出火。如须弥山流紫金光。现大满空化成琉璃。大复现小如芥子许。泯然不现。于十方踊于十方没。令一切人皆如佛身。种种神力无量变现。令有缘者皆得解脱。释提桓因三十二辅臣与欲界诸天。梵天王与色界诸天。并天子天女。脱天璎珞及以天衣。而散佛上。时诸天衣化成花盖。诸天妓乐不鼓自鸣。歌咏佛德密雨天花。栴檀杂香供养于佛。街巷道陌竖诸幢幡。烧诸名香其烟若云。

这一段,又是释迦牟尼佛陀在描述当时的情景。弥勒佛陀广宣法义,另诸众生各得解脱。

十分着名的龙华三会,真是太殊胜了。由于当时的众生,早就做好了解脱的准备工作,所以在佛陀亲教之言下,当即解脱。

世尊入城时。大梵天王释提桓因。合掌恭敬以偈赞佛

正遍知者两足尊 天人世间无与等

十力世尊甚希有 无上最胜良福田

其供养者生天上 未来解脱住涅槃

稽首无上大精进 稽首慈心大导师

东方天王提头赖吒。南方天王毗楼勒叉。西方天王毗留博叉。北方天王毗沙门王。与其眷属恭敬合掌。以清净心赞叹世尊

三界无有比 大悲自庄严

体解第一义 不见众生性

及与诸法相 同入空寂性

善住无所有 虽行大精进

无为无足迹 我今稽首礼

慈心大导师 众生不见佛

长夜受生死 坠堕三恶道

及作女人身 今日佛兴世

拔苦施安乐 三恶道已少

女人无谄曲 皆当得止息

具足大涅槃 大悲济苦者

施乐故出世 本为菩萨时

常施一切乐 不杀不恼他

忍心如大地 我今稽首礼

忍辱大导师 我今稽首礼

慈悲大丈夫 自免生死苦

能拔众生厄 如火生莲花

世间无有比

如上,是诸天王,以偈赞佛。

尔时世尊次第乞食。将诸比丘还至本处入深禅定。七日七夜寂然不动。弥勒佛弟子色如天色。普皆端正厌生老病死。多闻广学守护法藏行于禅定。得离诸欲如鸟出[谷-禾+卵]。

大家看,所有的佛陀,都保持乞食之传统,哪怕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弥勒佛国,同样如此安排作息。大家乞食,食食,其后则各自修行。

大家不要小看乞食哦,因为比丘的含义,就是真正的乞食而活者。因为他们不拥有丝毫的财产,所以他们必须以每日的乞食,来正命而活。当然,这也是众生培植福报的良好机会。

尔时释提桓因。与欲界诸天子。欢喜踊跃。复说偈言

世间所归大导师 慧眼明净见十方

智力功德胜诸天 名义具足福众生

愿为我等群萌类 将诸弟子诣彼山

供养无恼释迦师 头陀第一大弟子

我等应得见过佛 所着袈裟闻遗法

忏悔前身浊恶劫 不善恶业得清净

这一段是释提桓因与欲界诸天子,礼赞佛陀。

尔时弥勒佛。与娑婆世界前身刚强众生及诸大弟子。俱往耆阇崛山到山下已。安详徐步登狼迹山。到山顶已举足大指蹑于山根。是时大地十八相动既至山顶弥勒以手两向擘山如转轮王开大城门。尔时梵王持天香油灌摩诃迦叶顶。油灌身已击大揵椎。吹大法蠡。摩诃迦叶即从灭尽定觉。齐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着地长跪合掌。持释迦牟尼佛僧迦梨。授与弥勒而作是言。大师释迦牟尼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临涅槃时以此法衣付嘱于我。令奉世尊。时诸大众各白佛言。云何今日此山顶上有人头虫。短小丑陋着沙门服。而能礼拜恭敬世尊。时弥勒佛诃诸大弟子莫轻此人。而说偈言

孔雀有好色 鹰鹘鹞所食

白象无量力 师子子虽小

撮食如尘土 大龙身无量

金翅鸟所搏 人身虽长大

肥白端正好 七宝瓶盛粪

污秽不可堪 此人虽短小

智慧如练金 烦恼习久尽

生死苦无余 护法故住此

常行头陀事 天人中最胜

苦行无与等 牟尼两足尊

遣来至我所 汝等当一心

合掌恭敬礼

说是偈已告诸比丘。释迦牟尼世尊。于五浊恶世教化众生。千二百五十弟子中。头陀第一身体金色。舍金色妇出家学道。昼夜精进如救头然。慈愍贫苦下贱众生。恒福度之为法住世。摩诃迦叶者此人是也。说此语已。一切大众悉为作礼。

尔时弥勒持释迦牟尼佛僧伽梨。覆右手不遍才掩两指。复覆左手亦掩两指。诸人怪叹先佛卑小。皆由众生贪浊憍慢之所致耳。告摩诃迦叶言。汝可现神足并说过去佛所有经法。尔时摩诃迦叶踊身虚空作十八变。或现大身满虚空中。大复现小如葶苈子。小复现大。身上出水身下出火。履地如水履水如地坐卧空中身不陷坠。东踊西没西踊东没。南踊北没北踊南没。边踊中没中踊边没。上踊下没下踊上没。于虚空中化作琉璃窟。承佛神力。以梵音声说释迦牟尼佛十二部经。大众闻已怪未曾有八十亿人远尘离垢。于诸法中不受诸法得阿罗汉。无数天人发菩提心。绕佛三匝还从空下。为佛作礼说有为法皆悉无常。辞佛而退还耆阇崛山本所住处。身上出火入般涅槃。收身舍利山顶起塔。弥勒佛叹言。大迦叶比丘是释迦牟尼佛于大众中。常所赞叹头陀第一通达禅定解脱三昧。是人虽有大神力而无高心。能令众生得大欢喜。常愍下贱贫苦众生弥勒佛叹大迦叶骨身言。善哉大神德释师子大弟子大迦叶。于彼恶世能修其心。尔时摩诃迦叶骨身。即说偈言

头陀是宝藏 持戒为甘露

能行头陀者 必至不死地

持戒得生天 及与涅槃乐

说此偈已。如琉璃水还入塔中。尔时说法之处。广八十由旬长百由旬。其中人众若坐若立若近若远。各见佛在其前独为说法。

此一段记录了释迦牟尼佛陀之上座大弟子,摩诃迦叶尊者,传承法衣之情况。文义浅显,大家看过即可。

弥勒佛住世六万亿岁。怜愍众生故令得法眼。灭度之后诸天世人阇维佛身。时转轮王收取舍利。于四天下各起八万四千塔。正法住世六万岁。像法二万岁。

此一段,明弥勒佛陀之行化时限。

汝等宜应勤加精进。发清净心起诸善业。得见世间灯明弥勒佛身必无疑也。

此一句,乃佛陀鼓励众弟子们,如果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在当世得解脱者;当发清净心,修诸善业,那么总还有再次亲闻法教的机会。我们看,佛陀多么慈悲,为我们考虑得多么周到。

当然,又有人说了,既然如此,那么我们现在也就不要修行了,等弥勒佛陀就好了。这话总是无智了胡说。如果我们今生能够得度,那又何必再待来世?佛陀时代,有些弟子未能得度者,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前世的业力,导致今世虽修诸善,仍不得解脱,那么这些人,在将来值遇未来的佛陀,则总还有解脱的可能。如果是另外一种人,他们是因为懈怠、懒惰、邪见,而导致了道业的荒废,那么这些人,哪怕值遇将来的一切佛陀,他们都难以得道。因为任何佛陀也不能强加一个解脱给我们,一切教导,都需要我们来身体力行,这样才是真正导致解脱的关键。

佛说语已。尊者舍利弗。尊者阿难。即从座起为佛作礼。胡跪合掌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斯经。云何奉持之。佛告阿难。汝好忆持。普为天人分别演说。莫作最后断法人耶。此法之要。名一切众生断五逆种净除业障报障烦恼障修习慈心与弥勒共行。如是受持。亦名一切众生得闻弥勒佛名必免五浊世不堕恶道经。如是受持。亦名破恶口业心如莲花定见弥勒佛经。如是受持。亦名慈心不杀不食肉经。如是受持。亦名释迦牟尼佛以衣为信经。如是受持。亦名若有闻佛名决定得免八难经。如是受持。亦名弥勒成佛经。如是受持。佛告舍利弗。佛灭度后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八部鬼神等。得闻此经受持读诵礼拜供养恭敬法师。破一切业障报障烦恼障。得见弥勒及贤劫千佛。三种菩提随愿成就。不受女人身。正见出家得大解脱。说是语已。时诸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礼佛而退。

佛陀最后嘱咐于大众,若要值遇弥勒,则要断五逆种,受持读诵礼拜供养恭敬法师,净除业障、报障、烦恼障,修习慈心,破恶口业,心如莲花,慈心不杀不食众生之肉。以此因缘,得见弥勒佛陀,并能得种种果报:必免五浊世不堕恶道,得见弥勒及贤劫千佛。三种菩提随愿成就。不受女人身。正见出家得大解脱。所以大家要增加信心,勤修诸善,止灭诸恶,莫生懈怠。

今天,和大家在一起,学习了这一部《佛说弥勒大成佛经》,这一部经主要还是在描写,于将来世,弥勒佛国,龙华三会之景况。与《上生经》不同,《上生经》则是说如今兜率天善法堂中的情况,往生内院之方法。下一次,我们就结合《上生经》的学习,来讲这个问题。谢谢大家。

2003年6月20日

 


{返回 弥勒菩萨专题·释义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说弥勒下生经直解(如证法师)
下一篇:《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讲记(天佑法师)
 何谓弥勒法门信仰
 弥勒菩萨的兜率净土
 兜率天宫介绍
 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讲要(太虚大师)
 慈宗法门介绍
 佛说弥勒下生经直解(如证法师)
 佛说弥勒大成佛经讲记(天佑法师)
 兜率净土与十方净土之比较
 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讲释(常照法师)
 《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讲记(慈能居士)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你的能知与被知的界限在哪里?[栏目:探究真心·圆觉文教基金会]
 善入佛法 进修无懈──西方去华严吉祥法会过堂开示[栏目:宽运法师]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五七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六集]
 六 儿童鬼事[栏目:饿鬼事经 第四 大品]
 于“见修成正比”与“见比天高,行比海低”,应如何理解才互不相违?[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8 糖饼[栏目:石头路滑]
 井然有序[栏目:万行法语]
 禅定──护心之道·见性之本[栏目:温金玉教授]
 感想杂记[栏目:菩提洲·佛子心语]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七)~I 1040经与1039经大体相似,有一位婆罗门来拜见佛陀...[栏目:界定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