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慈悲(海涛法师选辑)
 
{返回 生命手册系列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6741

慈悲

海涛法师选辑

目录

慈悲

爱与慈悲

慈悲的生命

大慈悲法门

常拥慈悲心

慈悲与智慧

以慈悲为住

修行就是慈悲

慈悲之爱

慈悲就是戒

慈爱大师

空性大爱

爱的生命

正觉的爱

宇宙大爱

慈心无限

美丽身心

用爱感动你的心

禅心、悲心、佛心

真心、真意、真情、真爱

智慧之光

完成自我

大智慧

生命的智慧

生命之学

美德与智慧

奉献的生命

服务众生

增福增慧

福慧人生

放生问答

念佛与放生

戒杀放生

放生乐


慈悲

爱的升华为慈悲,慈悲的升华为大慈大悲。

有了大慈大悲的心,所有的功德都在里面。

慈悲

◎不带执著的爱,是唯一不夹杂恐惧的爱,这种爱才是清净的。带有执著的爱是枷锁,蕴藏了情绪的狂浪,往往制造一种看不见的铁链。

◎送一块翡翠给公主,不如送一个面包给乞丐。

◎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因为我爱得更多,所以我得到更多。

◎‘爱’最伟大之处,就是打开了人生的视窗。

◎没有能力爱人比没有人爱更可怜。

◎爱是学习付出,也是学习接受。

◎如果仇恨是一种疾病,爱是唯一的解毒剂。

◎依戒律的慈悲,才是真正的慈悲。

◎爱的升华为慈悲,慈悲的升华为大慈大悲。

◎一切苦的主要原因,源于自我珍爱的心,它的解药就是珍爱别人。

◎最甜蜜的声音,是仁慈的话,它永远带来阳光。

◎最难转让的东西就是仁慈,它总是又被送回来。

◎慈悲是你最好的武器。

◎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一切。

◎慈悲即如来。

◎无私的爱是最美的礼物。

◎有了大慈大悲的心,所有的功德都在里面。

◎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

◎吾爱万物而无遗,此即开悟之道。

◎向诸生物,恒起悲心,拔其苦;恒起慈心,与其乐。

◎吵架是弱者的武器。

◎真正的荣耀,属于那个愿意成为他人垫脚石的人。

◎胜者增怨仇,败者吃苦头,不争胜与负,和平成好友。

◎我恭可以平人之怒,我让可以息人之争。

◎胜者增怨仇,败者吃苦头,不争胜与负,和平成好友。

◎我们要有一颗对任何人都能合掌的心。

◎劝人息诤的是君子,激他起事的是小人。

◎意志是精神真正的支配者,当你心中充满著慈悲、平等以及宽恕时,所感应来的即是无诤的世界。

◎广厦千间,夜眠不过七尺。珍馐百味,日食只须三餐。

◎和平是桥梁,斗争是围墙。

◎能明白指出你黑暗面的人,便是善知识。

◎能逼出你内在无限潜能的人,叫做明师现前。

◎刺激我们的人,才是我们真正的指导者。

◎我们所憎恶的东西,会像我们所喜爱的东西一样控制我们,只是影响我们的方式不同。

◎你必须将你的喜欢和讨厌、你的痛苦和快乐都厌离。那就是法的精髓处。

◎每件事物都有两面性,快乐和痛苦是相互依存的。

◎当你看到某些事物的益处时,必须认知到不利之处。当你感到怨恨、憎恶时,你应该思惟爱和谅解。依著这种方式,你会更平衡,而你的心会变得更沉稳。

◎真正的智慧,一定是建立在慈悲的基础上。

◎痛苦是快乐的兄弟。

◎心灵之道是相当容易的,放下爱恨,然后顺其自然。

◎试著在你遇见的每一个人身上,发现美的存在。

◎一切美的基础,在于一颗和善而乐于助人的心。

◎勿以容貌的丑陋为耻,而应以内心之丑陋为耻。

◎最大的立功就是拯救众生陷淤的心灵,使众生离苦得乐。

◎懂得如何爱人,便完成生命的觉醒。

◎把内心摆平就是天下太平。

◎宁静就是天下太平。

◎宁静就是永恒。

◎能够管理大众的人,必须先做自己的主人。

◎人类必须消灭战争,否则战争将消灭人类。

◎真正的仁慈,必须付诸行动,接纳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西哲云:‘我不会把一个无故踩死一只小虫的人,列在朋友的名单里。’

◎自私者的心田里,开不出同情的花朵。

◎我们一生的任务,就是要以慈悲来行销这个世界!

◎要爱,但不要执著。单纯的去爱,让爱为我们带来的是喜乐而不是痛苦。

◎爱是消除仇敌最佳的办法。

◎‘慈悲’乃是一种能和蔼、温柔地对待一切我们所不喜欢的人、事、物的能力。

◎善良是付诸行动的爱。

◎‘悲’是去融入、去感同身受。

◎最勇敢的人,也就是最温顺的人,所以,唯爱人者方有大勇。

◎以慈爱来感化怨恨;以良善来感化邪恶;以施舍来感化吝啬;以真实来感化谎言。

◎学习去爱,爱是地球上最强大的力量。

◎生命无法以时间长短来衡量,心充满爱时,刹那即永恒。

◎一位具有爱心的人,满眼所见尽是惊奇与生命的喜悦。

◎善心慈爱是唯一不会垮的投资。

◎当一个人想谋杀一只虎时,他说那是游戏;但当这只虎要残害他时,他使说那是残暴了。

◎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是没办法去爱他人的。

◎心慈无嗔,猛狮亦驯;各安生理,天下归仁。

◎为人设想多,为己设想少,抑制私欲,实施慈爱之念,即构成人性之完美。

◎内心拥有愈多慈爱,‘自我’就会愈微弱;‘自我’愈是消除,内心就会显露出更多的爱。

◎若要终止感官欲望,可以将精神放在服务人群上。

◎是亦众生,与我体同;应起悲心,怜彼昏蒙。善劝世人,放生戒杀;不食其肉,乃谓爱物。

◎为人老实不诳夸,待人接物众欢喜;学佛慈悲无你我,善行功德如恒沙。

◎让动物受苦是完全缺乏慈悲的表现,对动物慈悲并不是因为人是万物之灵,而是人必须跟所有的生物共患难。

◎佛证入慈心三昧,所以对一切众生皆可降伏。

◎诚实才是道德的核心。

◎若以菩萨心来看众生,你本身就是菩萨。若以烦恼心来看众生,你本身就是众生。

◎众生以菩提为烦恼,菩萨以烦恼为菩提。

◎智者从师之长,愚者求师之短。

◎赌博就是‘什么时候停,什么时候赢’。

◎错误的知见是永恒的牢狱。

◎烦恼的除灭,必须先离欲。

◎心好处处好,心坏处处坏。

◎忏悔就是转念,将以往的恨心、忿心等皆转为清净心。

◎拜山的目的,是要越过你自己心中‘我慢’的山。

◎忏悔包括改过。

◎真求即是不求。

◎有智慧的忍辱是一种甘露,而无智慧的忍辱是一种压抑。

◎意志是精神的支配者,当你心中充满著慈悲、平等和宽恕时,所感应来的即是无诤的世界。

◎令生欢喜心,不生嗔恨心,是名真布施。

◎惟有藉著「宽恕’,我们才能从烦恼这座‘牢狱’中释放自己。

◎佛陀说:要用一颗宇宙的心,来过你现实的生活。

◎善心观心,必能入道。

◎戒为无相,名究竟戒。

◎生命的本质乃是喜税、欢喜、自在。

◎无常想者能建立无我想,圣弟子住无我想,其心能离我慢,顺得涅槃。

◎禅者不离开生活,并且醒著生活。

◎空性的极致,就是一切法无生。

◎要能掌握现在,才有永恒可言。

◎心为法界之家,亦为涅槃之宅。

◎忍辱第一道,先须除我人;事来无所受,即真菩提身。

◎有求皆苦,忘心即乐。

爱与慈悲

◎如果今天你只是个小角色,不需难过,更不应小看自己,因为神圣其实就在你的身上,只是你不懂去感激你所拥有的。

◎人往往不懂得尊重身边的事物,凡事只注重结果,而不去在意过程。谁会想过饭、菜、水的伟大?又有谁在用一张纸的时候,想过纸的奉献精神而去感激它?

◎有了了解,才能有爱,有慈悲。爱与了解是一体的。

◎如果一个人太在乎别人,就是没有‘信心’的人,因太在乎别人的‘肯定’,就会让快乐掌握在别人的手里。

◎人生活在无常而又短暂的世间,其实争不了名利,也带不走财富。重要的是要能觉醒真理,探索生命的能源,懂得追寻大我人生,懂得于日常生活中,随缘生活、随心自在、随喜而作,才能感受生命的无限光明。

◎心灵上的富裕,是一种自我的尊严与满足。

◎慈悲心的另外一种是‘爱’的表现。无我的爱,才是真正充满慈悲心的‘爱’,不求回报的‘真爱’。

◎容忍,是一种崇高和伟大的人生修养,要有很高的境界和修行,才能够做得到。

◎反省是认识自己的秘诀,当我们从镜子里看见自己时,就会发现自己与自己相遇,也就会发现在自己的里面,还有一个‘真实’的自己。

◎一切欲望,都是由一个非常微小的欲望引发产生的,所以在平时就要‘慎心物于隐微’。

◎生命的价值在于实践愿力。人生于世,唯有真心实践,才能舍出烦恼,才能转化心灵,当下即能享有生命的喜悦,并迈向璀璨美好的人生。

◎我们之所以生生世世不断地轮回、不停地造业,因为我们对自己的感受,总是做出习性的反应。如贪爱时,我们希望能延长这种快感。嗔恨时,我们一心抗拒,想把它排除,于是身口意就有‘行’的造作。

慈悲的生命

◎宽恕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

◎在实践忍辱的法门中,敌人是最好的老师。

◎将相顶头堪走马,公侯肚里好撑船。

◎临事肯替别人想,是第一等学问。

◎有了同情心,才能利人。有了谅解心,才能容人。有了忍耐心,才能做人。

◎唯有藉助同情的力量,来宽恕别人所甿的错误,你才能与他人和平相处。

◎一个不肯原谅别人的人,就是不给自己留余地。

◎量大,虚空装得下;心胸窄,自己容不下。

◎你看不到别人的缺点时,就能从别人的行为、语言、思想中,到无限的智慧。

◎小人乐闻君子之过,君子耻闻小人之恶。

◎以出世无我之心,行入世利他之事。

◎爱心和慈悲的发展,是一切修行的基础。

◎佛教出发的动机在慈悲,佛教施展的手段在方便。

◎大智心,不著我相。大愿心,广修善行。大悲心,救众生苦。

◎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我最大的愿望是绝不发怒、永远说真话、亲切温和、不责难任何人,以忍耐对暴躁的人,以善意对伤害自己的人。

◎人的价值在于奉献与牺生。

◎治疗自私与贪婪的唯一方法,就是牺牲。

◎当你将自己奉献出来的时候,你就真正的得到生命。

大慈悲法门

◎学佛就是要开发自己的真心,摘下自己的面目,诚恳地剖视自己、分析自己、认识自己。

◎法的修持,落实在‘观心’,而观心的始终要诀,在念念‘自知、自觉’中。

◎以弘扬佛法为已任者,应不是用来重复佛陀的教语,而是以行动来实践的。

◎知识是用学的,智慧是用悟的。要化导一个人,慈悲的言行、关爱的心怀,比任何都受用。

◎真正的布施,是把烦恼、忧虑、分别、执著,通通放下。

◎人世间的事事物物,从淡泊中滋生喜乐;从无求中,体验清净;从无我中,实践慈悲。

◎就修持而言,舍弃自我,是肯定‘真我’和显现‘生命’之悦乐自在。所以说,在舍弃自我之后,人才发现到最大的欢喜,就是‘实在’和‘恒常’的悦乐。

◎人,越是接近‘真理’,越能包容别人的过错。

◎良心,是每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因为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自己的良心。

◎用如来的心,吸取生活中的佛法,并自我进修,学习菩萨大无畏的精神,期许将来有朝一日,以积极的行为,普渡天下众生,实践佛门的大慈悲法门。

◎随缘是最好的性格,能随因缘,不计较、不比较、不执著,这就是佛法。

◎‘多闻’并不一定能够增长‘道力’,而是要善于观照,观照即修行,才能纠正自己的错失。

◎信仰的层次,必须藉著智慧、体悟的提升,是故听经闻法,乃修持上不可或缺的途径。

◎如果没有正见、正见,所有的佛法都是偏执唯有正知、正见、正念,才是真正的佛法。

常拥慈悲心

◎禅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并非外来物,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本心。

◎凡是向外追求而不反求诸己的,到最后都会空虚,进而执著自己的情感而产生烦恼。只要确立心灵的主体性,让心灵自由自在,不被外在的情感所牵绊,才是解脱之道。

◎宽恕,是可以解决万世仇恨的。如能包容、慈悲,将爱心升华、扩大,才能抒解心中的不平。

◎爱是理性的牺牲,而不是感性的占有。爱是无怨无悔,心甘情愿的奉献,爱是美化外在环境,净化内在心灵的源头,爱是慈悲的显现,也是修菩萨行、广披有情的甘霖法雨。

◎学佛修法最重要的是正思惟,我们的‘念力’就是决定业报的因,所以我们要时时观照自己的念头,不让它再造‘业因’。

◎人不聪明,愚笨没有关系,重要的是要有心,用心在佛法上,用心在道业上,用心在利众上,身心自然就能安住。

◎我们的‘心’就是被这种‘贪’,跟那种不喜欢的‘嗔’,还有‘无明’的这些不明道理、不正确的这些心态所左右。

◎学佛修行之可贵,在于常涌慈悲心,视万物与我一体,同体大慈力,同怀大悲心,即使在境界现前时,亦能超脱凡情、俗念,拂逆困厄,而不变道心。

◎般若智慧的前提,乃是大慈大悲之心,若只单修‘慧’而没有‘悲心’的话,你的智慧中就会夹杂著傲慢。

◎人间的一切事物、财富、名位、爱恨、情仇,无一不是如露如雷,刹那变灭。唯有不再执著,放下万缘,远离虚妄,才能生活在自立、自主、自由、自在的美好意境中。

◎财富是每一个人所追求的,为了便生活更美好、幸福,我们可以追求财富。但是不要忘了还有一个心灵世界,它比有形的世界更宽广更美丽。只要用心去融合即可实现。

◎不必企图改变世界,也不必把自己躲入黑暗之中。其实宽容与了解的心,是心灵平静的因素,而爱、忠诚与关怀,才是人生不渝的宝石。

慈悲与智慧

◎忍辱,是拥有‘希望’的唯一法门。

◎理想的净土,是落实于现实的人间。

◎认错,是对自己最大的包容。

◎菩萨道就是走向社会人群,以众生为根本的修行方法。

◎身体的勇敢,是动物的本能;精神的勇敢,才是更高超、更真实的勇气。

◎小偷,其实是向自己偷东西最多的人。

◎在道场中都有是是非非的,聪明的人看见之后,会毅然的离开道场。但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他就会以‘是’为学习,以‘非’为检讨,使整个道场运作不息,并且精进不已。

◎人生最大的财富,不是拥有土地、大厦、金钱及权势,也不是拥有知识、技能、学历及才华,而是拥有一颗‘诚实’的心。

◎真正的残疾,不是外在的身根不全,而是心里没有慈悲、包容。真正的缺陷,也不是环境的困顿,蹇厄,而是自己丧失信心。

◎当怜悯转为慈悲,当世情转为智慧,当一颗心与佛法澄然相映时,这蜉蝣过客般的人生,这感恩回馈的人生,才有了意义。

◎‘当下’,就是此时此刻,也就是一心不乱,也就是平常心,也就是正念相续,也就是不跟著五光十色的妄念走。只有‘现在’,不沉溺‘过去’,不幻想‘未来’的心境。

◎人生最大的牺牲,就是牺生享受;最大的享受,就是享受牺牲。

◎信仰是‘理智’的延绩,而不是‘感情’的作用。

◎世间人要对法律负责任,而修行人是要对‘因果’负责任的。

◎休息是为了走更远的路,而拥有却是为了做更多的付出。

◎慈悲是一种把感情升华,变成为众生的‘大爱’,而不是私爱,是一种平等的爱,而不是有选择的爱,也是一种只知付出,不求回报的爱,更是一种清净而没有染欲的爱。

◎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不在于自己有多高的学问,而在于自己有多少的‘涵养’,可以安顿自己,也可以清醒别人。

以慈悲为住

◎渡众利生,是一种义工圣职,也是一种生命的奉献,更是一种力量和时间的布施,所以严格说起来,义工是一位知行合一的菩萨行者。

◎承受业报,也是一种消业的方法,因为当一个人的业力重到无化解余地时,唯一的化解方法,恐怕只有承受业报才能消业。原因是自己的业力太重,又没有足够的福德可以转化业报的缘故。

◎真正的看透即是看破,是提起精神为大众服务,付出心血的。

◎嫉妒别人,仇视异己,就等于把自己生命交给别人,任人宰割一样。

◎感受清净、自在、万缘放下的轻安,是一种真正解脱的柔软心安。

◎不要用贪婪、嗔怒、嫉妒、愚痴的眼睛看这世界,别忘了你还有美丽、智慧、悲悯、宽恕的另一只眼。

◎贡献自己所学、所能,多为利益众生而尽一份心力,这才实在,因为一个人所能留给别人的,就是他曾付出的一切。

◎在生命的千变万化之中,没有未来,也没有过去,只有‘现在’,能够把握住了现在,同时也能掌握了过去和未来,这就是生命。

◎时间是无常的代名词,而执著是生命中最大的缺陷。

◎生死只是一种意识形态转变,并无‘真实’之体。

◎以道德为衣,以无为为食,以慈悲为住。

◎生死轮转如时钟,没有停止,要脱离生死轮回,必须要涅槃,从世间生死到出世涅槃,不外要修行。

◎你要知道,世间的一切都是众缘和合、众力所成,非独一人所能,是故应怀感恩的心。

◎宇宙间的一切现象,都是因缘生、因缘灭的无常变化,唯有放下内心的贪、嗔、痴,证悟真如法性,才能真正不受‘无常’的影响。

◎‘我’之存在,其确实性是一定的时间、空间,因果、行动、反应之间的关联。时光流逝,关联就会改变,所以,‘我’之所以为我,大部份也是现象的。

◎在因缘法则下,使我们警惕到人生的短暂无常,必须把握‘当下’,在有限的生命中,加紧修行,开发内在的美德,才能步入清净圆满的道路尽情地发挥生命无限的价值。

◎‘无我’方能与人共生、与人共体,才不会有纠纷争执。

修行就是慈悲

◎学佛须知三件事:( 1)深信因果。(2)恭敬三宝。(3)无限的容忍。

◎自己有过,高高兴兴地改过;别人有过,心平气和地劝导。

◎不肯布施是贫穷相;永远布施的人,永远不贫穷,因为至少他内心富有。

◎要显现空性,先懂得二种心态,( 1)感恩心。(2)柔软心。就具足忍辱。

◎要求别人很容易,要求自己太难了,这是大多数人易犯的毛病。

◎修行人就是要将有事化为无事。修行人就是要将烦恼化为无烦恼(菩提)。修行人就是要使自己安乐,也使他人安乐。

◎慈悲的对象不仅于人,也要普及于其它众生,乃至一切无情有情万物。

◎印度圣雄甘地说:从一个民族对待动物的态度,可以判断这个民族品质的高下。只有善待动物的民族才能建立伟大的国家。

◎令人尊敬的人有共同的特性;懂得照顾,能体察别人的感受;懂得谅解,能同情别人的处境;言语温和,行为有礼,常保自己美好的品质。

◎做为一个修行人必须先做后说,先实践再说,能说不能做,不是真慧、真修行人。

◎若闻苦恼悲伤事,必要观想:若闻苦声,当愿众生,离苦得乐,业障消除;若见病人,当愿众生,离苦得乐,业障消除;若见意外死亡,见亡者,当愿众生,离苦得乐,业障消除。

◎有一些语,只能存放在自己心中,作为智慧的教育,说出来好似在训导对方,反而显出自己的愚痴。自己要做好,也要尊重别人。

◎原谅别人,检讨自己,吃亏便是占便宜。

◎学佛最重要的是学大地的谦虚,学虚空的如幻、包容。人之伟大是由心量大小而定。

◎万法皆是由因缘所生起,应当广结善缘,普遍建立良好的关系,若能体会‘缘起’的道理,人才能生出一颗慈悲喜舍的心。

◎修行人要有度量,要广结善缘,怕因果要惜福。柔和谦顺,不起爱憎。利益他人,圆满他人,感动他人,心中无事,无烦恼,一切言行皆为报恩,只是尽本份而矣!无有功德可言。

◎要站在对方的立场说话,说话是一种责任,不是权利或享受,要尊重对方的自尊心。

◎讲话急促的人,修养一定不好,沉默微笑、从容,不要随便发表意见。

◎好好管教自己,不要管别人,看自己的毛病,不要看别人的问题,要求自己(严以律己),不要要求别人(宽厚待人)。

慈悲之爱

◎自美三寸舌头,一日改头换面,辗转吞食,那时痛苦恨悔,无人能释。

◎有人问:‘何谓慈悲?’大德答:‘无佛可成为慈,无众生可度为悲。’

◎讲道容易修道难,杂念不除总是闲;世事尘劳常挂碍,深山静坐也徒然。

◎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

◎行住坐卧总是禅,万般计较皆是空。

◎一家饱暖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冤。

◎知足常乐,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麝因香重身先死,蚕为丝多命早亡。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佛是宇宙平等的原理,法是宇宙差别的现象,僧是宇宙和合的状态。

◎师长以五事敬祝弟子:( 1)顺法调御。(2)诲其未闻。(3)随其所问,令善解义。(4)示其善友。(5)尽以所知诲授不吝。

◎心灵之道是相当容易的,放下爱恨,然后顺其自然。

◎想要快乐,就是想要‘生’;要沮丧,就是要‘死’。这个从此刹那到下一个刹那的‘生’与‘死’,就是无止尽的轮回。

◎怨由亲生,无亲则无怨。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乃凡夫之爱执,圣人不然,圣人‘无缘大恶,同体大悲。’

◎无所得就无所失。

◎佛陀的心中没有敌人。

◎将顶礼变成一种对你周遭世界关怀的方式。

◎寂静是形成一切伟大事业的基本要素。

慈悲就是戒

◎贪心犯戒,其罪尚轻。若嗔心犯戒,其罪甚重。何以故?因贪犯戒,尚摄众生。因嗔犯戒,弃舍众生。

◎食众生肉者,即失一切慈心,断于信根。是故大慧菩萨,为护众生信心,戒一切诸肉悉不应食。何以故?世人食肉,多不信三宝。杀啖众生,如恶罗刹,断我*轮,灭绝圣种。一切不善,由食肉起故佛弟子乃至不应生食肉想,何况食啖。《入楞伽三昧经》

◎佛告阿难:人生世间,祸从口出。当护于口,甚于猛火。猛火炽然,烧世间财。恶口炽然,烧七圣财。《大报恩经》

◎犯戒有五衰耗:一者、所愿不遂。二者、设有所得,日当衰耗。三者、身所至处,众不爱敬。四者、丑名恶声,流闻天下。五者、身坏命终,当入地狱。《阿含经》

◎破戒有五过:一、自害。毁戒之人,身口意业,悉皆不净,常受贫穷,善神远离。二、为智所诃。毁戒之人,诸善比丘皆悉诃责而常畏避如恶死尸。三、恶名流布。毁戒之人,三业不净,与不善人共住,善人不喜见。不善之名,闻于远近。四、临终生悔。毁戒之人,老死临期,恶境现前,追悔无及。五、死堕恶道。毁戒之人,既亏梵行,全无善因,福尽苦至,即堕恶道。《四分律》

◎尊者目连,佛弟子中神通第一,洞见六道报应,善恶不爽。时恒水边,有一鬼问尊者言:我举身溃澜,苦不堪忍,何罪所致。尊者答言:汝为人时,喜咬诸肉,杀害众生,今受华报,果报在地狱。一鬼常患头痛,男根溃败。闲言是何罪报?尊者言:汝为人时,于塔庙清净之地而行邪淫,今受此报。一鬼常在不净中嗽食秽物,臭恼缠身,问因何故?尊者曰:汝生为婆罗门,不信佛法,尝以秽食,施持戒沙门,以是因缘,受此臭恼苦报。《饿鬼报应经》

◎若有众生,于过去世或毁于法,或谤圣人,于说法者或作障碍,或抄写经法洗脱文字,或损坏他法,或暗藏他法,由此业缘,今得盲报。《大集经》

◎昔有沙弥,贪食乳酪,其心时常恋著酪味,思念不离,命终堕为酪瓶中虫。沙弥之师,得罗汉果,值僧分酪时,其师言,汝等食酪,莫伤酪中沙弥。僧言:此是虫,何言沙弥?答曰:此虫生前是我沙弥,不守戒,心贪爱酪味,随念堕为酪瓶中虫。《大智度论》

◎诸天报满,命终时。若先世有偷盗业,尔时见诸天女夺其所著庄严之具,奉余天子。若先世有妄语业,闻诸天女所说,生颠倒解,谓其恶骂。若先世以酒施持戒人,或破戒而自饮酒,临终迷乱,失其正念,堕于地狱。若先世有杀生业,寿命短促,疾速命终。若先世有邪淫业,见诸天女皆悉舍己,共余天子,互相娱乐。是则名为五衰相也。《正法念处经》

◎妄语之人,口气常臭,入苦恶道,无能救者。当知妄语为诸恶本,毁清净戒,死入三途。《大宝积经》

◎今世恶业成就,或因贪欲、嗔恚、愚痴应堕地狱,受其罪报。是人若能悔悟,修心、修身、修戒、修慧、所得重罪,现世轻受,不堕地狱。《涅槃经》

◎未来众生,欲度生死,发心修习禅定智慧,多为宿世恶业所障。宜先修忏悔之法,以宿世恶心猛利,以至今生必多造不善,毁犯禁戒。若不忏悔清净,而修禅定智慧,必多障碍。若戒根清净,则诸障自消。《占察善恶业报经》

慈爱

没有爱的生命,才是空虚而孤独的。

把别人给你的爱,当作温暖;

把别人给你的恨,当作磨炼。

慈爱大师

◎学佛就是要善加化解烦恼。

◎要和睦人间、和群人生,才是真正学佛。

◎别人批评时,要问心是否无愧?无愧则心安。

◎一个双手健全却不肯做事的人,就等于是没有手的人。

◎做一切好事要把握时机,也要把握因缘;因缘消逝才想做,就来不及了!

◎任何人都是自己行为的镜子!看他人的优点,自我鞭策;看他人的缺点、反省自己。

◎心如果像滴水穿石,再大的困难与阻碍也能冲破。

◎心不专、念不一,做事就难以成就。

◎心如要常常保持快乐,就必须不把人与事当成是非。

◎要想让家庭吉祥和睦,就要常常起欢喜心。

◎懈怠的人是一定会堕落的。

◎把贪的念转为满足,把满足的念换做慈悲。

◎勇气不可失、信心不可无;世间没有能与不能的事,只怕不肯!

◎精神上如能常知足,就是最幸福的人生。

◎讲话要温和轻柔,态度要谦诚亲切。

◎能惜福的人,就懂得行善;懂得行善的人,必能时时快乐,这就是幸福的人生。

◎改变自己是自救,影响别人是救人。

◎灾要自己消,福要自己造。

◎什么人都可以原谅;唯有不诚实的人,不可以原谅。

◎人与兽之间,以道德为界;道德沦丧,社会必乱。

◎能‘舍’才能认清自己。

◎爱心是无尽的财富。

◎想过去是杂成,想未来是妄想;最好是把握当下的时刻。

◎平安是福,快乐是慧;施比受更有福。

空性大爱

◎人最怕‘苦’脸,不带笑容,也最怕‘美’言不说,说怨言。

◎孩子的命运是由父母所创造或养成的。而父母的德行,却是孩子最好的遗产。

◎爱憎、取舍、美丑、好恶以及是非盘旋于心,怎得自在?所以说:要解脱倒悬情结之苦的唯一法门,就是‘割舍’。

◎一个修行的人,如果能培育正确的思想、高尚的情操、优雅的谈吐、恢宏的气概,又能积极建立乐观进取、奋斗不懈的人生观,则可塑造成为一位甚为健全人生的现代修道士。

◎‘忍’是一种力量,一种承担,一种功德,更是一种智慧。

◎遭到现实人生苦果的直接原因是业,而间接原因就是无明、执著、欲望等烦恼所致。

◎不执著的人,溶化在宇宙洋溢的喜悦中,对事物没有执著或憎恶,只是在爱中享受著喜悦。

◎我们需要一个很长的寿命,那就是法身的‘慧命’。法身需要‘福德智慧’来培养延长,就像色身需要衣、食、住、行来保护一样。因此,我们除了照顾色身的寿命之外,更要为未来的法身慧命培养延长,使‘爱心’永留人间。

◎人生之所以有这么多的痛苦、烦恼病根,只在于‘我执’。因为有了自我的坚执,才产生诸多颠倒妄见,认虚为实,以假作真,随著幻生幻灭的外境打转,因而迷失了常住不易的本性。

◎佛的悲愿,是要使人人及一切众生,都能成为和自己一样的至善、至上的佛陀,所以在佛的眼光中,一切人类及众生,同具佛性,一律平等。

◎佛陀所讲的‘空’,就是教我们要以‘空的思想’作基础、作准绳,好让我们在‘有’的世界(物质世界)里,空掉心中被外境所迷的各种心态,如自私心、怀疑心、忌妒心等等不良的心理,才有可能让自己生活在无染及纯净的清醒状态。否则起心动念,都会为自己带来痛苦。

爱的生命

◎人要学习包容、调心、转境,生活就会过得更心安理得,法喜禅悦更充满。

◎有一念的惭愧,就有一念的善根。

◎没有‘爱’的生命,才是空虚而孤独的。

◎我执放下,菩提心流露,道心就出现了。

◎修道的功夫,就是在缩小自我,扩大心胸,也是走过生命的考验。

◎生命的幸福是一种无欲与奉献,它是一种超越欲望后的安稳与宁静。

◎尊重是建立在平等的真理之上。

◎我们为这个世界服务,最大的收获,就是得到道德上的历练。

◎真正失败的人,是向环境屈服的人。

◎逸乐和痛苦,都是伟大的老师,人从善恶中学到很多宝贵的教训。

◎宁静,并不是寂静无声,而是‘无我’之境。

◎人生的意义,是肯定一个人一生中的价值,不在于你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而在于你为别人所做的一切。

◎与其说你赚钱,不如说你被钱所赚,因为‘钱’赚走了你的青春、时间、体力和宝贵的生命。

◎要精进,就要先自觉,自觉以前的点点滴滴有何不对,任何偏差都要以决断的真心,确实改进、改变,进而提升自我。

◎看破,不是逃避现实,而是要超越现实。所以说真正的看破,是提起或振起,积极地为大众服务。

◎学道是一个思想,一种信念,也是一种信仰,不是一句话说说而已,而是一种身体力行,一生所要奉行的一种修行。

◎‘忍’是勇气、担当、奉献、负责的表现,有‘智’的人才会忍,有‘慧’的人才会忍。

◎融和是一种容人的雅量,一种平等的对待,一种尊重的言行。

◎人心须在不断的行动中学习所学的,才是实用的能力。务必在实务中历练拥有的智识,才会化作生命的力量。光凭空想思考,不能实地解决问题的人,是注定要失败的。

正觉的爱

◎保持现状就是退步,安于现实即为落伍。成功的秘诀,不在方法,在于不断努力的随机应变或转型,如此,才能得到美丽丰富又满足的人生。

◎唯一不犯错的人,就是那些从来不做任何事情的人。

◎完美的人生是无止境的理想,追求此一理想,必须不断地超越自己,并提升自己。

◎修禅悟道,就在所有日常环境中。因为‘实相世界’就是我们生活著的世界。因此,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或具体世界中的每一见、闻、觉、知,都可以成为‘悟’的契机。

◎尽心,就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有缘相叙,应说些有益对方的话;无缘相聚,必以安祥祝福对方。

◎知足是一种智慧,礼让是一种修养。抛弃以物质、名利为主体的生活方式,以无私、无欲作为生活的原则,从俗务里培养出超拔世物的操守,忘怀自己的形骸,追求超越的精神领域,让自己的心灵空间无限的扩大,甚至超越宇宙、融会宇宙。

◎真正的忘我,就是无私的境界。

◎‘难行能行’的苦行,并非仅指色身的忍饥耐寒,而是要求自己降伏其心,净化贪、嗔、痴,去除愩高、我慢。

◎天下没有十全十美的事,在这些因缘或机遇中,正是给予我们磨炼、修行的好机缘。

◎修行要有‘雨天聆听雨声,晴天沐浴阳光’的心境,不论顺境、逆境,都能处之泰然,也就是要心不执著、随遇而安、知足常乐。

◎我们因为有‘我’而产生自私,因为自私而犯他,也因为许多的犯他,而造下无边的因果罪恶。

◎去宽容你的朋友,并不能说明你的大量;能正确地去谅解你的敌人,那才算是到达了‘宽容’的真谛。

◎没有‘舍’,那有‘得’。在布施的过程中,就是种法喜,就是福田,更是金钱无法取得的快乐。

◎世界上最近和最远的距离,是心与心之间的距离。

◎求‘知’到底,才能求乐到底;求‘行’到底,才能求生到底。

◎思想关系著我们一生,正确的思想乃是‘修身’之要题。我们要以思想来修习自己,只要正确的思想一天不离开我们,我们就会乐观进取而富有创造力。

◎‘坚持到底’,是一种成功的万能钥匙,这种成功因素还没有找到代替品,它是那些能够成大功、立大业的人物的特殊性格。

◎尊重他人的权利,就是道德的一种表现。实践自己的义务,就是尽职的一种表现。

◎绝对不要把知识与智慧混为一谈,知识可以帮助你谋生,智慧可以令你不枉此生。

◎我们要多求智慧,不要只顾著求财富,因为求智慧可以令人一生快乐、一生受用不尽,求财富只能令人快乐一时。

◎善于利用时间的人,将拥有更多的财富,懒惰的人,才是真正的贫穷。

◎真正的自由,是心灵上的自由。心灵自由了,就没有人、事、物可以来束缚你了。

◎把别人给你的爱,当作温暖;把别人给你的恨,当作磨炼;把别人对你的疏忽,当作训练自己独立精神的好机会。

◎成功的重要条件,除了自己努力之外,还要加上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

◎天才出于苦心的努力,奴才基于思想的自卑。

◎要抱持兴趣的态度,才能学到心得;要抱持乐观的态度,才能求到心安。

◎学问要从‘静思’上著力,道业要从‘活动’中著力。

◎修行法门在于戒(道德的生活)、定(意念的制衡)、慧(心灵的净化),落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当中,以觉知与平等的心去面对一切,使自己能够真正作自己的主人,不作习性的奴隶。

◎即使是个平凡的人,也有足够的力量去关怀别人,因为他的生命,由承受父母与亲友的关怀而茁壮;他的心灵,自然也以关怀为基本动力。表面上看来,关怀是一种付出,其实是无可比拟的收获,是自我实现的光明大道。

◎犯错是平凡的,能够改过自新或原谅别人,能是超凡的。

◎在修行的人生中,如果有一个不肯妥协、势不两立的敌人,不是别人,恰恰就是你自己。

◎天堂在那里?天堂就在‘饶恕的爱’里面,一颗有爱的心,一个有爱的家,一个有爱的社会,一个有爱的世界,就是天堂。

◎欲望过分放纵,将使自己成为奴隶。若能培养正直、纯净、善良的意志力,将可把欲望净化成为建设生命的力量。

◎快乐的秘诀,不是做你喜欢做的事,而是喜欢你做正确的事。

◎无明和烦恼,是人类所有的病症之中,最顽固也是最具有‘破坏性’的心病。

◎成熟的人生观,必须要多方面去了解人生、面对众生,产生一种悲悯与恕道。

◎美不是出现在自己的镜子里,而是出现在别人的眼睛里。

◎认可人间必有痛苦,这就是‘豁达’的开始。

◎生命的美,不在它的绚烂,而在它的平和;生命的动人,不在它的激情,而在它的平静。惟平和,才见生命的广大;惟平静,才见生命的深远。

◎岁月可以赢去我们的生命,却赢不去我们一路上所留下来的美德,也就是无限的慈悲,无尽的关怀。

◎从淘金者手中流过的沙,可以堆成山丘,而纯金却只能一粒一粒地积累。读书研经好比淘金,博览经书,宝贵的真知与智慧,才会一滴一滴地获得。

◎当你发现自己幼稚的时候,说明你已经开始走向成熟。

◎爱他人胜过爱自己的人,可敬;爱自己胜过爱他人的人,可怜。

◎在产担下安居的,其会是麻雀,绝不可能是鹰。

◎一旦把‘爱’视为生命活动中必不可缺少的部份,它就会长期助你耕耘。而那些与岁月同步增长之‘爱的智慧’,就是你持之以恒的收获。

◎知人难,知己更难;知己又能处处把握好自己,则难上加难。

◎只有重重地跌倒了,人才会知道真正呵护自己的,并不是空中的高枝,而是地上的小草。

◎人生在世,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只有两种,一是健康,二是功德与罪过。能真正带得走的,只有功德与罪过了。

◎在书本里可以寻找知识,但不能找到‘智慧与真理’,因为智慧和真理,只能自己亲身去体验。

◎误解了别人,第一是反省;被别人误解了,第一是宽容。

◎太阳的仁爱和宽厚,在于他懂得给月亮让路。

◎给小草以一寸泥土,是比给巨松以一座高山,更大的仁慈和善良。

◎容貌可以苍老和粗糙,但心灵却不能浑浊和黯淡。

◎痛苦可以检验一个人的生存能力。强者和弱者的区别,在于强者敢于面对痛苦;智者和愚者的区别,在于智者知道如何升华痛苦;胜者和败者的区别,就在于胜者战胜了痛苦。

◎不重覆犯错误,错误就成了功德。

◎产生悲剧,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没有很好地战胜痛苦,二是没有很好地把握幸福。其实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不能征服痛苦的,必定被痛苦征服;不珍惜幸福的人,怎么会长久地拥有幸福呢?

◎只有自身生命达成和谐的人,才能与这个世界达成和谐。

◎最苦恼的不是丑人,也不是漂亮的人,而是认为‘相貌’比什么都重要的人。

◎不知后悔是个错误,只知后悔而不知改进,更是个错误。

◎如果你能知足,并拥有丰富的内在美,虽然没有财物,你却拥有至宝。

◎如果你对任何事物都懂得尊重及感恩,甚至包括一杯水、一碗饭,你的生命将充满尊重的能量,届时,你一定会受到尊重,因为所有你所尊重的东西,将会回给你同样的尊重。

宇宙大爱

◎人的思想,有时候就像一只杯子,盛满著自己的看法、想法,如果不事先将自己之杯子空掉的话,就是再好的佛法,也听不进去的。

◎你今天做对也好、做不对也好,在那遥远的‘未来’,有一个‘果’,在等待你去接受。

◎修行,是为了众生来承受苦难的,因此必须坚忍,才能完成道业。

◎‘持戒’是修行上不可或缺的精进法门,经由戒律来衡量自身的言行、善恶之标准或对错。

◎当你真切地修行之同时,由于信仰深、愿力大、有佛法,内心深处自然染不上世俗的情爱了。

◎修行可以让我们修出谦虚,修出包容,修出慈悲,修出智慧,修出光明的人生,修出清净的心灵,修出欢喜的性情,更可修出一辈子的感恩。

◎布施、宽容、慈悲、欣赏和无嗔,是开悟心理生活的法门,能孕育性情的醒觉,能开发真空妙有的性情,是悦乐情怀之所寄,是迈向净土路径的指标。

◎修行的目的,是要打破你我彼此的界限,也要超出一切事物的相对现象,更要超越时间与空间的束缚,进而达到与宇宙的大我合而为一的绝对自在境界。

◎学道者应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要发菩提心、慈悲心,随缘随份的给人方便。但方便不是随便,也不是‘离群索居’,而是要在众生的身上行方便,因为离开了众生,也就没有方便可言了。

◎信佛而不去学佛,就是迷信;拜佛而不学佛,也是迷信。学佛是要学得像‘佛’一样。如能再进一步地去学佛的修养,去学佛的慈悲、学佛的智慧,并且实际认清自己,体会宇宙的真理实相,如此的学佛;也就是像佛了。

◎慈与悲,并不是感伤的体谅与救助,而应该是快乐的宽恕与导引。慈悲,如果不是天性的话,也应该要把它养成一种习惯才好。

慈心无限

‘无’并不是没有,而是无限,

我们应该要有无限的慈心、

无限的悲愿、无限的热诚、无限的亲切,

才能广度无边、无际的众生。

慈心无限

◎解脱,是不因得而喜、不因失而悲,不执著于天下万事万物的变化,一切顺其自然的进入‘无我’之境。到如要保持快乐,唯一不变的原则,就是不问环境是逸乐、是失意,胸中自有‘主宰’,吾心不随环境转移,自然保持著纯洁、光明和宁静。

◎能欣赏人间一切美丽清香的人与事,对人间万象抱著更宽容、更喜爱的胸襟,把‘空’提升到更高的境界之美,这种意境,就是‘空即是色’了。

◎‘无’并不是没有,而是无限,我们应该要有无限的慈心、无限的悲愿、无限的热诚、无限的亲切,才能广度无边、无际的众生。

◎‘空’并不是否认万物的存在性,而是透视它的不永恒性。

◎生活的本身即是修行,才能表现万德庄严的本质,也能流露生活之美的源头。

◎‘平凡’是人生最好也是最难演得好的角色,而‘慈悲’是你待人接物最好的贴身武器。

◎布施之实义,就是凡以自己的财物分布给他人,名为‘布’。以人之忧为忧,以人之苦为苦,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心,克己待人,谓之‘施’。

◎请你不要用贪婪、嗔怒、愚痴的眼睛看这个世界,别忘了,你还有美丽、智慧、悲悯、宽恕的另一只眼。

◎‘忍辱心’之广义而言:是‘不忍众生苦,不忍圣道衰’的大悲心。

◎真正的自由,是没有任何人、事、物可以来束缚你。

◎人生的道路,平稳舒适的路也许难求,但至少我们可以掌控自己的心,使自己永远保持一颗平稳的心,如此就可不必管它是顺境或逆境、快乐或悲苦,都将成为生命中的调味料,不再是生命约主角了。

◎没有‘自尊心’的人,即近于‘自卑’。而对人‘恭敬,的人,就是在‘庄严’自己。

◎欲服务大众,必先调服自心,所以,学佛就是在学习如何做人。

美丽身心

◎个人解脱的戒律无害众生,不起贪嗔。

◎菩萨的戒律:( 1)作善去自私。(2)发展内心帮助别人。

◎个人解脱和戒律的修行,能够培养忍辱和耐性。佛陀说:耐性是苦行的最高形式,由此可以到达涅槃。

◎注意自己对食物、衣服及住宿的执著,在居家日常的生活里,实践出家人的知足修行。运用多余的闲暇时间来做禅定,如此就可以克服更多的困难。

◎真实的止灭(涅槃),是经由修行戒律、专注的禅定及智慧等实修道路而达成。

◎在身体或语言上,培养一种避免伤害他人的强烈欲望,无论你是否受窘、被侮辱、被斥责、被使唤、或者被打。

◎修持个人解脱的戒律,有助于增强正念和内观。

◎生命中最大的危机是什么?那就是对别人或众生失去慈悲。

◎仁慈是心理和平的基本条件。

◎证悟,就是身心达到完展发展,以期服务他人的一种状态。

◎什么是证悟之道—获得内心平静,以及更大的慈悲能量。

◎为了要成就一种友善的态度、一颗温暖的心,对他人权利的尊敬,以及对众生福祉的关怀,我们必须训练自己的心。

◎慈悲是生命,更是全球的必要粮食。

◎对全人类来说,心中的平静是一个基本需求而建立一种健康、慈悲的动机,乃是心灵成长的基础。

◎没有其它的方法代替慈悲,来认清人类的价值和人性的一体性。这是达成永续幸福快乐的唯一方法。

◎修持慈悲和爱,也就是真正去感受四海之内皆兄弟,众生皆平等,这乃是宇宙的法则。

◎修行的最高目标就是转化自己的态度,让自己走向和平、慈悲、平静的专注,以及智慧。表现出轻声细语,微笑宽容。

用爱感动你的心

◎恨怒有如刀的两刃,能伤害别人,也会伤到自己。而爱心、宽容,如香水能够自香,亦能使人常闻到香味。

◎学道修行,不但要学会顾念相关的人类(如世间人道的救渡),也要推及一功的众生(如法界之间还有无数的众生等待救拔),这就是‘众生无边普愿度’的写照。

◎以群体的智慧与护持精神,共同改善众生的心灵品质,是对人心‘从根救起’的第一步。也是修福同时修慧的高尚道德,及高品质功德。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世寿的长短及色身的强弱,而在于善自利用有限的生命,为众生谋取福利,为世界留下贡献。

◎有德行的人,受人尊敬、称赞,本人更加会谦虚。万一被人诽谤、损毁时,本人更会加强检讨。

◎在每一个人的内心中,可能都会隐藏著不为人知的‘深水’,有时这些水会化为奔腾的激流,不断溅起飞沫,而以弯曲的形态,流注到‘情欲’的泥沼中。

◎佛陀一再的说:人生是‘苦’,是很有道理的,那‘苦’的感受,正是生命觉醒的原动力。人必在‘受苦、受难’的环境中,‘人性’最高的‘情操’,才会被逼显出来的。

◎常怀惭愧、谦卑的心,你会发觉自己是多么地幸福。惭愧心使你心地庄严,人生更光明、更喜悦,而怀谦卑之心,则使你丰富了人生的旅途。

◎恨就是牢狱,被囚禁在里面的人是我自己,而非我所憎恨之人。

◎身为修道人,是不能有退休的念头,或有罢工的行为。那就是人心用事,是不屑一顾的。

◎烦恼固然是众生苦厄的根源,而执著同样是一个人受苦的主因。

◎为了保持某种‘形象’,而去装模作样、失去天真,这种伪装自己的人,实在可怜。

禅心、悲心、佛心

◎待人,不管别人好不好,自己要做得好。处事,不管别人对不对,自己要做得对。

◎抱著「爱心,来对待世间上的一切,生活是快乐的,世界是美丽的,娑婆就是净土。如果对世间充满了嗔恨,清凉的佛土也会变成火宅。

◎人,很容易随著外界的变化而患得患失,感到痛苦。所以,想要快乐、欢喜,内心的‘定力’是非常重要的。

◎‘心’,要自己去掌握,做自己的‘主人’,才能终生受用不尽。

◎参禅修道,除了开拓福德、智慧外,更要能长养慈悲心,而以禅心、悲心加上佛心来净化心灵。

◎禅,是要我们自我肯定,肯定自心本无一吻,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洒脱淡泊、自在无碍地,把自己的生命走出一片坦荡晴空。

◎人生就是放不下,所以只好把执著、烦恼背在心上,流浪生死,无有休期。

◎如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请将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份剥除,使生命回归于清纯及空虚,让历尽折磨的精神,超越了世间的名利价值,得到真正的自在与超脱。

◎成功者,有赢取别人掌声的决心,也有给别人掌声的雅量。

◎‘戒’是做人的根本原则,可以修身,提起正念,培养身心,是一种心灵的提升,让人在自然欢喜中遵守。

◎如能体悟‘缘起性空’的真理,就能了解到事物虽有千差万别,当体即是‘空’。于行、住、坐、卧中即能自在无碍,并由无尽的烦恼中得到解脱。

◎时间是实现理想最根本的资源,要好好把握与利用。

◎受戒,并不是桎梏,而是保护自己、稳定自己、增长智慧,进而圆满生命的‘地基’,圆融修行的‘梁柱’,也是实践佛法的‘梯阶’。

真心、真意、真情、真爱

◎‘心’,是我们最险的敌人,也是最好的朋友,能将‘心’跳出物欲的固固,再用佛法来庄严身心,那我们的人生道路,将会越走越踏实。

◎‘因果观’是肯定人生方向、上进及修行乐观进取的真理。因此,我们应该正视因果法则,广植善因,必能为此生或来世带来‘福慧’圆满的人生。

◎‘我执’是修行者的最大敌人,它能障碍智性、蒙蔽真理。如果没有透过克服我执的修持,你可能还是随波飘荡在宿命的生死海中,做了‘我执’的忠实奴隶,而与‘大自在’绝缘。

◎世间的一切功名富贵,是人之所欲,拥有是一种‘福报’。而放下,却是智慧与心境的升华。

◎丰富的生命,乃是一个体现的生命,乃是大我完成而非小我的成就,也就是大公无私的奉献牺牲。

◎修行的功课,是在日常生活当中,也就是说你于日常生活中,怎样去与人、事、物相处。

◎知足常乐,就算人生拥有再多的金钱、物质与财富,也买不到一分真正快乐和真心、真意、真情、真爱,进而深深觉得人生最富有的,或许就是拥有一分‘清贫’的滋味吧 I

◎修行,若非趋向于‘智慧的开发’、‘烦恼的断除’,那么一切所谓的修行,都不是佛法的修行。

◎世界上最大的财富是知足,一个知足的人,他内心充满著安祥与快乐,而一个不知足的人,他的内心则充满著埋怨与不安。

◎一位真正在修道的人,定会在受苦当中去感恩、去忏悔,而不会去埋怨。

◎拥有‘正观’的人,即使受苦,也能够因为自己光明而正确的人生观,让受苦转成福报,转识成智。

◎戒律不是一道围墙,也不是隔阂,戒律应该是一艘船,一艘前往自己心中理念的船。

智慧之光

慈悲的慈心要用智慧滋养,

唯有智慧才能庄严真正的爱,

而在智慧的引导之下,

爱心才能发挥真正的善行,

也唯有用智慧,才能免除那伪装的爱心。

智慧之光

◎皈依‘自性佛’,是对自己的一份承诺与自信。承诺的是从皈依的那天开始,自己必须用心恒长的学习,佛陀之精神与教诲,为自己行为的依止。而自信的是,必将因此而超越,提升自性,相信自己不会轻易受外在的影响而迷失。

◎‘悟’得从身心开悟,认清‘我相’只是因缘假合而已,不是真正的自我,当‘真我’醒觉时,自可觉悟。

◎修行,是美好的事,因为生命将有转机而美好。修行也是一件苦差事,要能一次次地扫除心尘念垢。

◎修行人与没有修行的人之不同处,在于为人处事上,都先要有因果观念及慈悲精神,并且能任劳任怨。这必得每一个修行人所建立之‘戒定慧,的内在涵养在内。

◎‘悟’的本质,就是看出因缘、因果,‘悟’要不断的看出因缘、因果关系的过程,也就是说,能看出因缘、因果关系,才能衍生‘智慧’,才能得‘悟’。

◎修学佛法要先学著放下俗世的种种执著,才能了悟生命的真理,而一个完全觉悟的人,是在放下、了悟之后,还能承担宣扬真理的重责,继续行走人间。

◎‘我’是痛苦的根源,人生的苦本。‘我执’不除,与大家不能和谐共处。须知‘我’是无法独处的,世间的一切都要靠众缘和合所成就的。

◎就佛法的观点来看,真正的主宰,即人的‘觉性’,是一颗清楚明了的心,当心清楚明了,不受尘染时,触目遇缘皆能流畅自在,并生智慧。可惜众生的心多半是蒙尘的,被污染的,心生病了,就失去判断和正确的觉知了。

◎生命的主宰,是来自内心深处的智慧,而内心深处的智慧,是由‘放下’开始作起。

完成自我

◎若要完成佛性的觉悟,就要把一切众生都当成菩萨。永远不要看众生的过失,那么心的频率就与诸佛菩萨相同,自然就是佛了。

◎学道进德,应该以‘缘’为师,才能从体会与领悟之中进步。而所谓的‘缘’,就是在平常生活当中,观摩学习中,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而观摩学习,是提升进步的原动力。

◎禅者说:‘日出方知天下明,无油怎点佛前灯’,如果你心中没有‘慈悲’,没有‘觉悟’,那怎么能够进入佛法深处呢?

◎佛学是生活的学问,目的在学习正确的生活。学佛也是为了圆满人格,目标是在学习过著正确完美的人生。

◎我们必须时时修戒定慧,以‘空观’来看待世俗的过眼云烟之成就,以‘止观’来对治一切染执,进而过著「中观’的生活,以现大乘菩萨之行。

◎‘佛学’是研究佛的学问,是在研究上下功夫,也是‘知’的开始。而‘学佛’是学习佛的行为,是在心地上下工夫,也是‘行’的实践。

◎一个未了悟人间事理的人,倘若心系外物,必为物欲所困,得失之间,终将为烦恼所困。而长久于名利堆中打滚的人,也势必罪业满身,而为‘业力’所拘束。

◎人生的痛苦,来自‘无明,,对‘我’和‘我所有’的盲目攀缘,因此,只要放下‘我’和‘我所有’,就可证得涅槃。

◎修行的人要学习‘认命’,真正去体会认清生命的本质,以及自然的规律。知命的人,他会利用时间去充实自己,由积极修为中获得满足。这也是一种法喜。因为痛苦中,自有获得痛苦的学习代价—法善充满。

◎以智慧为究竟,便能以正念为宗,应物照形。倘人我、是非、恩怨足以影响原本清净的心灵,生起无谓的痛苦、烦恼、执著,此为业力现前,当断然舍去,莫生憎爱,可免再次的堕入无边的苦海。

大智慧

◎佛理,是以自觉、觉他为最高原则,更由此而达到觉行圆满为究竟,其意义是要解脱人生的苦恼,其价值是要使人生得到无限的安乐,因此吾人如果要充实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便应该明了佛理,更应该研究佛理。

◎金钱只可化妆你的外表,但是佛法却是能够启悟你的内在。

◎爱欲的缠缚,是生死轮转的根源,但是没有佛法的大智慧,又有几个人能够真正的割舍出离呢。

◎佛法的布施,真理的指引,才能净化心灵,才能拯救法身慧命,使人断除烦恼,了生脱死,其影飨可及于生生世世。

◎修行是‘逆势’的,逆著世间一般的观念和习俗,逆著自己累世以来的积习。而众生都是顺势而行,顺著累世的习性,顺著共业环境的运转。一个运转已久的大轮盘,要它停下来,决非易事。要它朝著反方向运行,更是困难重重。

◎当一个人能把‘有’的观念摆开时,才能看出事事物物的本来面目,才能发现真理,一切自在洒脱。

◎虚言和妄语,就如同我们躲在围墙后面生活,这是便生命堕落及虚假和不自在的原因。

◎我们要感恩‘逆境’,逆境就是我们的‘名师’,也是促使我们成就佛道的‘逆增上缘’。

◎归依自性,就是诚恳的接纳自己,实践自己。

◎布施的确是修行人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因为布施是在培养自己的供养心、喜舍心,从欢喜供养、舍去爱执中,拓展心量、广结善缘。因为心量大,善缘广了,福德因缘俱足了,才容易与佛法相应。因此之故,布施其实是进入佛道的前行方便法门。

◎我们应慎于一念,时时在起心动念处观照反省,将自己当下的每一念,都要住在慈悲、般若、大众、佛法中。

◎修身的意义,是在自己生命成长的同时,也能尊重众生的生命成长。

生命的智慧

◎罪福由心而分,果报由心而异。

◎学佛是让你更懂得关心自己,照亮别人。

◎迷叫做灵魂,悟叫做本性。

◎忍辱是修身养性的根本,能忍即有德,人见先欢喜,亦可感化他人。

◎布施不是为了回馈,是为了升华自己的内在。

◎迷时师度,悟时自度。

◎万物皆无常,有生必有灭;不执著生灭,寂静安乐生。

◎三种话不能听:( 1)著私恩,不知大体,妇人之言也。(2)贪小利,背大义,市人之言也。(3)横心所发,不知礼义,野人之言也。

◎用一颗感谢的心可治好万病,这是信仰真理者的体验。

◎‘爱’必须伴随著永远的宽恕,而‘喜欢’常会为了自己的快乐而牺牲对方。两者大不相同。

◎要实现真正永久和平的世界,必得恢复‘人类本来互为一体’的自觉。

◎利己主义必将孤立于‘全体的生命’之外,不会有好结果;人不应自私。

◎心中常默念:‘你我是弟兄,应彼此相爱,放弃各自的利己主张吧!’

◎贤者留德子孙,其益感天;愚者留财子孙,其害无穷。

◎圣人不责人至于无过,惟多方诱之改过。

◎一言足以召大祸—慎言。一行足以辱终身—慎行。

◎天下有两难,登天难,求人更难。

◎地上有两苦,贫穷苦,病死更苦。

◎凡责人甚于责己,不足与同谋共事。

◎亏人是称,饶人是福;圣贤言语,神钦鬼伏。

◎一人传虚,百人传实。

◎人贫志短,马瘦毛长。

◎灭却心头火,胜点佛前灯。

◎钟不扣不鸣,人不劝不善。

◎百世修来同船渡,千世修来共枕眠。务请珍惜因缘。

◎宁向直中取,不可曲中求。

◎水太清则无鱼,人太紧则无智。

◎贫居闹市无人识,富在深山有远亲。

◎外无所求,内无所著,悟道近矣。

◎无位非贼,无耻乃为贼;无子非孤,无德乃为孤。

◎把自己太看高了,便不能长进;把自己太看低了,便不能振兴。

◎自奉(享受)必减几分方好,处世能退一步为高。

◎守身必谨严,凡足以戕吾身者宜戒之。养心须淡泊,凡足以累吾心者勿为也。

◎起初我们造‘业’,来世‘业力’牵引我们。

◎心在名利船上的人,身体想不摇是不可能的。

◎众生最可悲的事,乃是生时摆不脱欲望的枷锁、烦恼的缠缚;死后拖著那以‘业’为素材的灵魂出没六道,沉沦业海。

◎看破是其精进,放下是真功夫。

◎活著就是为了众生,不要想到自己。

◎有勇气自杀,为什么不拿自杀的勇气继绩活下去。

◎‘善’是至宝,一生用之不尽;‘心’作良田,百世耗之有余。

◎戒怒恼、节色欲、调饮食、慎风寒、少言语、可以延年。

◎护体面,不如重廉耻;博声名,不如正心术。

◎口中常‘能许则许’,如其德厚焉;口中常‘不满抱怨’,如其德薄矣。

◎生活中如果没有爱,就是生活在罪里。

◎佛前多劫兴供养,所积广大之福德,一念嗔心才兴起,尽焚彼福成灰烬。

◎佛教的忍辱波罗密需要忍让、耐苦、坚毅和宽恕四种德行,缺一不可。

◎我人之恶民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民过高,当使其可从。

◎菩萨一切悉舍,心无贪著,是名布施波罗密。

◎以心住空性的超脱境界来行入世的悲济众生之事业。

◎持己当从无过中求有过,非独进德,亦且免患。

◎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

◎喜闻人过,不若喜闻已过;乐道己善,何如乐道人善。

◎众生皆有佛性,所以我们要信佛、学佛、念佛、成佛。

◎善心,功德不够,就好比提炼的火候不够、业力、习气就无法彻底转化。

生命之学

◎发心修行,是人中的‘上品’,而修行能与正法相应,是人中的‘菁英’,修行能证果,修行能入三摩地,立大宏愿,广渡众生,才是佛门中的‘龙象’。

◎人一旦太执著于‘色相’,太迷恋于‘我相’、爱争面子,必然非常介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凡事在意的结果,便会感到别人都在注视著自己,自己的言行举动,即刻变得不自在、不自然而不快乐了。

◎追求人生的幸福,不在于‘物欲’做无理的要求,应从‘知足’、‘感恩’中,喜舍奉献上去获得。

◎佛陀要我们‘自净其意’,也就是要净化自己的意念,只要意念清净,所作所为皆是‘善’,反之,若意念污浊,则一切作为都是‘恶’的。

◎‘无我’是摆脱各种束缚的唯一途径。人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达到逍遥自在的境界。也只有‘无我’的人,才是精神造诣最高境界的人。

◎什么是‘空’?难舍能舍,看得破、放得下,即是空。能‘空’即能自在安祥。

◎修行,就是要改变自私、自利的心态,演变到行善利益大众却不自知的境界。所以,修行就是要修出一份‘功德’来,有多少功德,就有多少的解脱能力。

◎学佛是要学佛的慈悲、般若、智慧、安住、解脱、自在、忍辱,而非神通。

◎佛学是属于生命之学,不容易懂,要从信仰、慈悲、发心、愿力中去体会。

◎皈依佛就是觉悟,皈依法就是平等,而皈依僧就是清净。

◎学佛的修养,是要每个人都能保持平等心,以平等心看人生,修养到看见任何人都起欢喜心,用佛心看人,人人都是佛。

美德与智慧

◎欲望是众苦之本,人之所以生死疲劳,均从‘贪欲’而引起,唯有少欲无为,才不致为根尘所累,身心自然就会获得大自在了。

◎慈悲的慈心要用智慧滋养,唯有智慧才能庄严真正的爱,而在智慧的引导之下,爱心才能发挥真正的善行,也唯有用智慧,才能免除那伪装的爱心。

◎修行到底是个人的事,我们应该关心的是自己要如何修行。如果去议论别人到底有没有修行,实在是很无聊的事。

◎不要做自己喜欢的事,应该用心去做应该做的事。

◎成熟的人生观,必须能从多方面去了解人生,而对众生产生一种慈悯与恕道。

◎与其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永远别想把别人雕塑成你所希望的那样。

◎我的生命,如果有一个不可妥协的,或势不两立的敌人,不会是别人,恰恰就是我自己。

◎真正的快乐,是无忧无虑的,人唯有在不断的牺牲奉献与行善中,才更能体会得出其中的滋味。

◎‘真诚’是生命中最好的德行,也是生活中最佳的品质,而虚伪就是低俗。

◎伦理是一种自发性的能力,不是一种外与的信条,它是从学习中得来的,也是透过明白事理表现出来的道德行为。

◎心灵成熟,是要把自己训练成一个具有美德与智慧,使其依赖这永恒不变的真理,引导我们至完善光明的境地。

◎能付出爱心就是福,因为有慈悲就没有敌人。能消除燥心就是慧,因为有智慧就没烦恼。

◎一句温暖的话,就像往别人身上洒香水一样,自己也会沾到两三滴。

奉献的生命

◎改变自己是‘自救’,影响别人是‘救人’。

◎修行是在每个起心动念处观照,动静、闲忙都不离善念、正念,这就是最好的护身符,亦唯有慈悲心、精进心、平等心等菩萨心境,才能点亮自性的光芒。

◎能提起是‘大愿’、是‘福德’,能放下是‘大行’、是‘智慧’。修行是为了解脱,解脱狰狞虚伪的面目,与自己本来面目相认。

◎放下,就是看得透世俗的名利、权势,只是一时的荣耀,不足为念。也因为放不下,所以只好把执著、烦恼背在心上,而流浪生死。

◎修行要击缘修心,藉事炼心,随处养心。

◎一颗充满慈悲利他之心,自然尘心渐远,佛心显现,便能与道相应。

◎无常的色身,可以是贪、嗔、痴、老、病、死的奴隶,也可以是行菩萨道的利器。在这短暂的生命中,可以在爱恨情仇中消磨殆尽,也可以将此身心奉献众生,换得永恒的佛果。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因此理应爱护环境,尊重生命,俭朴知足,惜福感恩,布施利他,和平共处,共创人间佛地净土,才是每一位修道者的崇高使命。

◎不埋怨,就是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金钱、地位与学历是无法帮助我们建立‘品格’、增进‘智慧’,唯有一颗感恩的心,才会在苦难中学习到这宝贵的功课,即品格的成长,智慧的成熟。

服务众生

◎人与人之间,完全是互相依存的关系,协和则双利,分争则两害。每个人都以感恩情怀的心情去对待他人,社会一定安乐祥和,世界一定太平。

◎征服世界并不伟大,一个能真正征服自己的,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守五戒,实质上只是守一条戒,即‘不侵犯戒’而已。

◎戒律是一种对人对己的包容。

◎人的生命有二种,其一是外在的,有形的肉体生命,其一是内在的,无形的心灵生命,可惜的是,大多数的人都迷昧的追求外在的肉体生命,而忽略了内在的心灵生命。

◎真正的欢喜,从服务众生身上求得;真正的欢喜,是从真理中发觉自己内心的宝藏。

◎能怀著一颗‘感恩心,的人,必定能忘记别人的缺点和错失。

◎执著,不但是生命成长中的绊脚石,更是生命的休止符。

◎人,因为修行才显得尊贵,只有牺牲及奉献,才能丰富你的内在。

◎放生,即是人类于其它生命面临淩虐、苦迫,甚至于死亡时的及时救援的悲悯。

◎要能具足现代学道者的见识与风范,才能做到同体的慈悲人、融和的五觉人、明理的智慧人、包容的忍耐人、布施的结缘人以及清净的修道人。

◎一个警觉自己无知的人,才能开启真正的智慧之门。现今世上有很多自认为有智慧的人,其实顶多只是一些世哲辩聪而已,并不是真正的智慧。

◎要为享受生命而工作,不要只为生活而工作。

◎气质,乃是发自内心的修养。

◎无精进修持的信仰,终必停留在哲学的阶段;缺乏修行法门的修持,有如入宝山而空回。

◎世上以事情成败为主而在真理法界内,是以心念之正确与否为主。

◎修道的目的,使人格可以提升,道德得以完成,身心更能净化。

◎‘一念之间’何等珍贵,智者能以师心为己心,追随大善知识,见贤思齐。愚者却自傲自私,不肯向人学习,而自以为师。

◎惜福的方法:只字必惜,贵之根也。粒未必珍,富之源也。片言必谨,福之基也。微命必护,寿之本也。

◎‘动’是生命的活力,人生的意义在于能‘动’,因‘动’才有思想,才有感情,才有活力。

◎修道人的生命幸福,是一种无欲与奉献,它是一种超越欲望后的安稳与宁静。

◎服务,是心存感恩,愿与众生分享的高尚工作,也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神圣情操,更是进德修身的初步阶梯。

◎忏悔,是可以藉真理法水净化人心,是可让人‘脱胎换骨,,重整心理、健全人格的。

◎清贫不是一般的贫穷,而是由自己的思想与意志,积极创造出的简朴的生活形态。

◎服务人群,其最大的目的,就是在缩小‘自我’、扩大心胸,也是走过生命‘考验’的历程。

◎低声下气,你才能学习到更多的东西,先把自己里面的东西抛弃掉,才能容纳更多的智慧。

◎当你的意见和别人发生矛盾时,不要‘贪’恋自己的面子,不要‘嗔’目恶语相向,不要‘痴’执一己之念,应该转移立足点,摒弃眼中的细沙,发挥心中的至爱而与人共事。

◎把所有的需要缩到最小的限度,精神活动才能自由。心为所有欲所夺,良心的动势就会受到阻碍。

◎就生命性而言,能服务人就是一种‘福报’,也是一种令人赞叹的‘喜悦’。

增福增慧

◎生活本身,即是服务人群,如此才能表现出万德庄严,也是流露生活之‘真’、修行之‘善’、进德之‘美’的一种至高无上真善美境界。

◎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抵得住‘笑’的攻势,也唯有由内心发出之‘诚实的笑’,才是化戾气为祥和,导事情解决的方法于正轨的良方。

◎把一切众生都看成善知识,能引导我们走向光明的坦途,把自己所接触的人、事、物,皆视为我找的好老师,则能时时观照自己,不使其自大、自负、自夸、自傲,自命不凡的自以为是,就能远离我慢之过患,方可免堕生死轮回无穷之苦楚。

◎有钱是一种‘福报’,懂得正确的使用金钱,则是一种‘学问’与‘智慧’的结晶。

◎人间最好的美德,是惭愧、感恩与愿力。

◎修苦行,就是对一切‘粗’、‘贱’的工作,都要无分别的去做,主要在于磨灭我们的傲气,消除业障。有‘苦’才有‘行’好修,没苦就没有道行可修。

◎平常心不是刻意的造作,而是建筑在忍辱与智慧的基石上。

◎经过痛苦的洗礼,人往往会更懂得谦让学习,更知道珍惜和感激,更能领悟幸福与人生的真谛。

◎给人责骂而心不去计较,必能增福、增慧。受人赞美而竟自鸣得意,一定时伏危机。

◎苦是乐的种子,乐是苦的根苗。

◎烦恼重的人,即使是芝麻小事,也会令他烦恼。想解脱自在的人,再天大的事,都束缚不了他。

◎世上的一切快乐和痛苦,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是由很多事情结合起来,才形成今天的痛苦或快乐。当你面对苦或乐的时候,能以‘慈悲关怀,、或从‘感恩知足’、或以‘冷静思悟’来面对它,甚至用‘观缘起法’来面对它。那么我们必能超越在‘苦’、‘乐’之上。

◎越是接近真理,越能包容别人。

福慧人生

◎人活著唯一的任务,就是要净化自己,发掘生命的唯一真实。

◎智慧是从内心深刻地体悟而得,而聪明是由知识之累积而得。

◎学习佛法的最根本课题,就是要自我突破。

◎真正瑰丽的人生,并不在于己身自度成佛、自行的解脱,而是要能谦虚的再回向到一切有情的众生,使他们也能够继续成长,一起承担苦难,一起快乐欢欣,一起走向解脱之路。

◎一个人是否成功,就要看其所承受挫折、难堪,侮辱的耐力有多少。

◎要求,是一种自我要求,并不是别人所要求你的,或是你要求别人。

◎凝聚生命力,不再浪费于日常生活琐事中,也不再空费于人际的是非烦恼中。对于世上许多的名闻利养,能以一颗云淡风清的心相应,人世间的炎凉冷暖,更能用透明的心眼来观照,对于生命的无常幻灭,必有一番铭心的体悟。

◎本身自私,才会认为别人有私心,本身多猜忌,才会认为别人对不起你。

◎一切的磨炼,都是叫修行者进一步的了解自己,产生大悲心,尽本份来救渡众生而已。

◎把自己看成珍珠的人,则有被遗忘(弃)的痛苦,请把自己当成泥土吧 I让众人踩成一条康庄的大道吧!

◎将佛法融入生活中,如此才能真正获得佛法的妙用。

◎修行,需要有赞叹别人的言语布施,因为适度的赞美,能够激发别人的向道心,增长菩提心,使人心生欢喜,是广结善缘的秘诀。

◎对于人生的痛苦,只有承担、化解与宽容。承担痛苦,是因为不可避免的事实存在。化解痛苦,是因为不能脆弱地被击倒。宽容痛苦,是因为悲悯的定力发生了大智慧。

◎修,是实践的代名词,有条的人生,才会圆满我们研发的‘愿’。才会增长我们的‘福慧’因缘。

◎真正的修持,是要从生活行为里,表现出‘戒、定、慧’,一切举止言谈之中,没有‘贪、嗔、痴’。

慈心放生

大慈与一切众生乐,

大悲拔一切众生苦。

放生可长养自己的慈悲心肠,

悲悯众生,视万物生命如己出。

放生问答

◎生为一切物命之所爱,死为一切物命之所悲。

◎当遵慈仁,普惠恩及群生,视天下群生身命,若己身命。《佛灭度后棺敛葬送经》

◎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大智度论》

◎佛心者,大慈悲是也,以无缘慈,摄诸众生。《观无量寿经》

◎大慈大悲,名为佛性。慈即如来,如来即慈。(涅槃经》

◎慈心即是一切安乐之因缘。《优婆塞戒经》

◎菩萨应生佛性孝顺慈悲,常助一切人生福生乐。《梵网经》

◎贪他一脔脔还他,古圣留言终不伪;戒杀念佛兼放生,决到西方上品会。—佛印禅师

◎若无财者,其发慈悲心,亦是福德,或劝他人放生,或见人放生,赞叹随喜,增其善念,亦是福德。

◎人之生日到来,应当持斋戒杀,或是买命放生,或是诵经念佛。修桥砌路煮荼,随意奉行善事,报答生身父母,乳哺三年大德。—真歇禅师

◎诸放生者,或增福禄,或延寿算,或免急难,或起沉病,或生天堂,或证道果,随施获报,皆有征据。—莲池大师

◎放而不杀,与物无冤,非惟安乐今生,以此善根,当来之世,长寿永福,乃至成佛,万类有情,倾心归附。

◎今更立简易一法,佐使并行,不拘时日,见即买放。于某月下书某日放生若干,巨生以个数计,细生以觔数计,岁终总算,存以自考。

◎须知放生一事,实为发起同人,普护物命之最胜善心。—印光大师

◎古圣先贤,莫不以仁慈济物,博爱利生,是如凡为人者,要当以仁存心。—谛闲大师

◎放生一事,原为启发人之善心,以期戒杀茹素,普令含识各得其所,各尽天年。近之则息杀因,远之则灭杀果,小则全吾心之纯仁,大则弭世界之杀劫。

◎近来世界人民遭难,杀劫之重,皆是果报所遭;每每劝世人要戒杀放生,吃斋念佛者,也就是要大家免遭因果轮回之报;诸位须当信奉,种植善因,成就佛果。—虚云老和尚

◎疾病癌症,灾难不幸之所以会发生,就是缘于我们以前所造的杀业感召而来的业报。解决之道就是放生,藉著出钱出力赎命放生,来偿还以前我们所欠无数的杀债。—圆因师父

◎每一个众生最宝贵的是自己的生命,杀了他,他最恼恨,冤仇结得最深,所以说杀业最重,每一个众生最珍贵的还是自己的生命,救了他,他最感激,福善积得最深,所以说放生第一。—圆因师父

◎出家以来,每年力行放生,本会乃以莲池放生会为名,当以佛教慈悲,儒宗恻隐,而作护生运动,实为天下无上吉祥善事。—圆瑛大师

◎所有的善事中,没有比放生更彻底更完美的。

◎放生最重要的是皈依以及念佛。物命在经过三皈依仪式后,承佛法僧三宝加持,畜生报尽,不再沦入三恶道中,得以转世超生,并且物命亲闻南无阿弥陀佛圣号。六字洪名盈盈入耳,既植道种,他日因缘成熟,必能值遇佛法,念佛修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永断六道生死轮回,此乃放生中之大放生,是放生中最重要的意义。

◎希望社会诸君,勉力行之,即遇寿辰、结婚、生子,是自己求生,庆生吉祥之事,均宜戒杀放生茹素,以善因而求善果也。—圆瑛大师

◎放生最容易消业障,但放生所遭受的阻挠最大,所引起的批评最多;这是因为众生业障深重的缘故。因为业障深重,众生物命无福值遇善人受救免除死难,因为业障深重,人们无福救赎生命,偿还杀债。

◎将我心比他心,把自己设身处地当做异类畜生来想,我们就可以体会到,放生的功德是多么地大,批评阻碍放生的罪案是多么地深!

◎当一个人身患重病,遭遇急难的时候,自己立下誓愿,愿意广行善事,弥补罪业,藉以延长自己的寿命,方法就是放生。

◎我们自己赶快去放生,短短的时间内,即可满足我们的愿望,短短的时间内,马上会得到成效。

◎想要自己所行的善事既深又广,真的非放生莫属。所以说,放生功德最为第一。

◎戒杀放生,长养慈悲,是佛陀金口告诫我们终身力行之事。

◎放生是转移命运浩劫的大运动。

◎印光大师亦云:一切生命,佛皆视之如子,救一物命,即是救佛一子,诸佛皆大欢喜。

◎放生可长养自己的慈悲心肠,悲悯众生,视万物生命如己出。

◎放生功德广大无边,不可胜数:( 1)无刀兵劫,免战争杀祸。(2)长寿、健康、少病。(3)免天灾横祸,无诸灾难。(4)子孙代代昌盛,生生不息。(5)多子宜男,所求顺遂。(6)官禄亨盛,一帆风顺。(7)合天心,顺佛令,物类感恩,诸佛欢喜。(8)解怨释仇,诸恶消灭,无忧无恼。(9)喜气吉祥,四季安宁。(10)得生天上,享无极之福,若兼修净土,直可往生西方极乐国土。

◎印光大师云:世上刀兵大劫,皆由人心好杀所致。人人戒杀放生,则人人全其慈悲爱物之心,而刀兵劫运,亦自消灭于无形,此转移世运之绝大运动也,深望大政治家,大教育家,大农工家,注意于此,力为提倡,必有绝大效果。

◎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嗽,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千百劫,常在生死。又云:杀彼身命,或食其肉,经微尘劫,相食相诛,犹如轮转,互为高下,无有休息。—楞严经

念佛与放生

◎戒杀最好的方法就是吃素,断绝一切肉食,因为佛陀早在《楞伽经》上告诉我们,食肉与杀同罪,吃肉就等于杀生,每天吃肉就等于每天杀生,三餐吃肉就等于三餐杀生。

◎戒杀放生是一体的二面,须要相辅相成,相管齐下。

◎一个是全部命丧黄泉,一个是万千中一二不幸死亡,一个是锅鼎中挣扎,痛苦含冤而死,一个是有众多法师居士为其恳切念佛,超渡脱生,其间的差异,有如天渊之别,实不可相提并论。

◎每一个参与放生的人,都是有智慧,有大福报的人。

◎放生的居士们终年累月不怨不倦地放生,救命危旦夕的物命,活命无数,放生的过程中,更为物命说法皈依念佛忏悔,不只救了众生的生命,而且救了众生的慧命,这真是放生中的大放生啊!放生的居士真的可以说是菩萨了。

◎我们在放生的过程中,事实上受益最大的还是自己。因为在放生的行为中,自己不仅偿还了宿世的杀债,而且物类感恩,龙天护持,诸佛欢喜。

◎在放生的仪式中,我们自己也跟著物命一起皈依,一起忏悔,一起念佛,激发了自己本具的菩提种子与慈悲心,更为自己无形中创造了无数的福德因缘,藉此功德,正好作为自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资粮。

◎诸佛以慈悲为心,放生救赎物命,就是唤醒每个人原本具足的慈悲佛性,放生就是长养吾人的大慈悲心。常行放生,则常养慈悲,常行放生,与佛心更相契,与佛更容易感应道交,常行放生,自心充满了慈悲,自心就是佛心,焉有不成佛的道理?

◎吃素放生应该同时并重,既不再造杀业,又能偿还杀债,如此修行最为圆满。

◎印光大师在《复愚僧书》曾云:彼必期于万无一失。方肯行放生。则令世人尽寿皆不行戒杀放生之事矣。其人将来必膺万无一人能救已于将死也。哀哉痛哉。印祖所言,乃今日阻挠批评放生的所有人士一大警语。

◎阻挠批评人家放生,其罪过就等于杀生。

◎《楞严经》云:食肉者,所求功德,悉不成就。

◎放生就是我们见物命众生受擒受抓,失去自由,行将被砍被杀之际,一如见到自己父母手足妻女般,不忍见其苦难,遭受杀戮,发起慈悲心,予以救赎,还其自由,放其生命,如此而已。

◎放生就是积最大的福;放生就是行最大的善,积福行善,所有功德,莫过放生。

◎每天拜八十八佛求忏悔是必备的功课,在礼忏的同时,身礼佛,口念佛,意识专注在一句佛号上,真正达到身语意三业清净,以清净心忏悔,其功德不可思议!

◎吃一次肉,造一次杀业,给一次怨仇;吃十次肉,造十次杀业,给十次怨仇。

◎善导大师云: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

◎《金光明经》云:所谓金光,灭除诸恶,千劫所作,极恶重罪,若能至心,一忏悔者,如是众罪,悉皆灭尽,我今已说,忏悔之法,是金光明,清净微妙,速能灭除,一切业障。

◎《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是佛陀说法四十九年的最最精华,是捷径中的捷径!是妙法中的妙法。

◎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等于总诵三藏十二部经典;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禅,《大集经》云: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

◎《华严经》云: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

戒杀放生

◎莲池大师云:疾病之由,多从杀生中来,故偏重放生也。

◎印祖云:瘟疫水火诸灾横多,戒杀放生者绝少遭逢,是如护生,原属护自。戒杀可免天杀、鬼神杀、盗贼杀、未来怨怨相杀报。

◎戒杀之众,善神守护,灾横消除,寿算绵长,子孙贤孝,吉祥种种,难可具除。若更随力放生,加持念佛,不但增崇福德,必当随愿往生,永脱轮回,入不退地。

◎印光大师云:戒杀放生者,来世得生于四王天,享无极之福;若兼修净土者,直可往生于西方极乐国土,其功德实无涯矣。

◎凡有愿家门清泰,身心康宁,天下太平,人民安乐者,请皆于戒杀放生、吃素、念佛中求之,则求无不得矣。

◎人惟愿眷属团聚,寿命延长,身心安乐,诸缘如意,正应发大悲心,行放生业,使天地鬼神,悉皆愍我爱物之诚,则向之所欲,当可即得。

◎我今幸承宿世福善,生于人道,固宜解怨释结,戒杀放生,令彼一切有生命者,各得其所。又为念佛回向净土,令得度脱。

◎凡大圣大贤,无不以戒杀放生,为挽杀劫,以培福果,息刀兵,而乐天年之基祉。

◎圆瑛大师云:吾人当学佛之大慈大悲,实行戒杀放生,才是学佛之行。是以学佛者,不仅持律戒杀,尤当竭力放生方合我佛慈悲宗旨。

◎《经》云:戒杀放生之人得二种福报,一者长寿,二者多福多寿无病。

◎《契经》:戒杀放生,得长寿报,又戒杀放生,可解怨释结,长养悲心,润菩提种。

◎《梵网经》: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本体,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常住之法,教人放生。若见世人杀畜生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

◎《分别善恶报应经》:何业获报长命?有十种业。何等为十?一、离自无杀。二、离劝他杀。三、离庆快杀。四、离随喜杀。五、救刑狱杀。六、放生命。七、施他无畏。八、慈恤病人。九、惠施饮食。十、幡灯供养。如是十种获长命报。

放生乐

◎放生就是给物命众生一个机会。一个重获自由,重拾生机的机会;一个皈依三宝,听闻念佛的机会,千万不要因为任何的毁谤阻挠,让受苦受难的物命,一点机会都没有。

◎放生也是给我们自己一个机会。一个救生赎命,偿还杀债的机会;一个广积福德,清除业障的机会,千万不要因为任何的讥议批评,让业重福薄的我们,一个机会都没有。

◎救众生如同救一佛子,更等于救一未来佛。

◎吃素而不放生,以前欠的杀债还是有果报的;放生而不吃素,所赚得的功德,又因为吃肉杀生都赔光了。

◎修行人以念佛为正行,以放生为助行。

◎虽有许多批评阻挠,我们更要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与承担去放生,坚定放生,信愿放生,用一辈子去放生。

◎放生三施俱全。

◎别让知识学问匡住了慈悲心。当我们真正放生时,所有一切的知识学问都应舍掉,都应放下,只留那一念我们对待众生清清净净的慈悲,这才是放生真正的意义。

◎鸟站一如等待大赦的囚犯集中营,不要有如果我们不放,他们便不会去抓的想法。

◎放生,正是佛陀亲口告诫我们长养慈悲灭罪消愆的最好方法。

◎跟随佛陀,跟随历代诸祖大德,跟随善知识的步伐,努力实践,终生不悔不倦。

◎但愿所有世人,力行放生;更愿所有念佛人,常行放生,因为放生功德,最为第一,舍此不行,是谓痴狂!

◎父母教子女,老师教学生,记者赞放生,作家弘扬放生,出版商提倡放生,明星现身说法带放生,政府首长鼓励放生,富翁用钱放生,盖放生园,弘法人开示放生。


{返回 生命手册系列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护生手册(海涛法师)
下一篇:(新)素食主义
 慈爱手册~爱与智慧的心灵小品~ (海涛法师编选)
 学生手册──小学生与国中生 (海涛法师编著)
 慈悲(海涛法师选辑)
 修行笔记上册(海涛法师编著)
 真理手册(海涛法师编著)
 素食主义(海涛法师)
 (新)素食主义
 护生手册(海涛法师)
 真爱手册(海涛法师编著)
 青年手册(海涛法师编著)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与菩萨为友(马明博)[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工作忙,只有晚上有空,身体很累,打坐后精神好又睡不着,是否有其它方法帮助睡眠?[栏目:海云继梦·禅修释疑]
 怀念惟贤长老[栏目:黄夏年教授]
 学佛法得真自由[栏目:宣化上人]
 学习与嫉妒[栏目:人生加油站·迷悟之间]
 One Essence, One Law, One Aim[栏目:The Gospel Of Buddha]
 三乘佛法心要·金刚乘·禅修的主要障碍[栏目:创古仁波切]
 禅的起源[栏目:禅宗文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