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好山
 
{返回 公案100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841
大好山
  
  某僧问兴善惟宽禅师:「如何是道?」惟宽说:「大好山。」僧云:「我问的是道,你为什么说好山?」惟宽答:「你只知道好山,哪里达得了道?」
  
  僧人去见惟宽禅师,问他:「如何是道?」希望从他那儿得到一点消息,做为用功或开悟的着力处。这样的问话在禅门里经常听到,但是很难回答。当时惟宽禅师可能看到一座山或心中浮现一座山,就随口回答「大好山」。这句话本身并无意义,但他答对了。
  
  「道」不离任何时间与空间,顺手拈来都是「道」。「道」不会须臾或离任何有形、无形、能让人接触或揣摩的东西,但任何有形、无形、可让人接触或揣摩的东西都不是「道」,但也就是「道」。易言之,「道」的本身不是具体的东西,但也不离任何具体的东西。所以,当僧人问:「如何是道?」,何尝不能答:「你看到那座好大的山吗?」或者:「那座大山真好耶!」僧人可能尚未开悟,无法体会,所以质疑:「我问的是道,你为什么答好山?」僧人也可能故意找碴,既然什么都是道,为什么你答的是大好山,而不用其他的话做回复?惟宽对此评曰:「你只知道好山,哪里体会得了道?」未悟的人和已悟的人对话时,往往不相应、不相契,不能心心相印。
  
  如果要问「道」,唯有自己体会,任何人都无法告诉你什么是道,即使他大费唇舌、精密推敲,你也无法从中得到道的消息。因此,禅师会用看来毫不相关的一句话或一个动作来回应,藉此促成问话者另一种体验或心理反应,此时可能激出智慧或开悟的火花。这是本则公案的精髓。
  
  在日常生活中,能否运用类似的模式做沟通?对生活背景、教育程度有别的人,这种模式可能行不通,牛头不对马嘴,必然产生误会。如果成长环境相同、生活背景相似、教育水准相当,这种对话方式则显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富于谈话的艺术。比如美国人讲的幽默话,只有在美国社会长大的人才听得津津有味;而中国人的歇后语,只有具中国文化背景或通达中国文化的人才会会心一笑。有时不必用直接的、硬生生的话来训勉人,不妨旁敲侧击、轻松诙谐地把话题扯开,而听话的人依然知道对方的暗示,这样效果更好。但若遇到对牛弹琴的情况,最好不用这种方式,否则误会丛生。

{返回 公案100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不落阶级
下一篇:不为人天来
 众生心里出
 非干我事
 唤院主
 不知最亲切
 业识茫茫,无本可据
 师姑原是女人作
 不饥不饱
 公案100 前言
 只图遮眼
 身缘在路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降伏其心 二 万物皆是同一体[栏目:万行法师]
 圣者言教 第八课(七)净观非常重要[栏目:圣者言教]
 不可思议的法门[栏目:大安法师·微教言]
 何谓禅定?[栏目:佛光·禅修释疑]
 觉受非证悟[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微教言]
 第七章 学僧天地 - 僧教育运动[栏目:归程·圣严法师自传]
 如何将苦「交给」阿弥陀佛[栏目:法藏法师]
 明末中国的戒律复兴 四、明末的出家戒[栏目:菩萨戒指要]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九卷[栏目:净空法师]
 如何学习才算老法师您的师承弟子?[栏目:学佛学经·净空法师问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51La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