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华严金狮子章讲记 四 师父!到底什么东西在轮回?!
 
{返回 海云继梦法师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282

    师父!到底什么东西在轮回?!

刚才谈到三性,它是将缘起法界的森罗万象分为三大类,这部分跟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但这么说,可能有人会觉得太不够神秘了,宗教应该讲一些比较神秘的东西。当你这样想的时候已经错了,已经掉到牛鬼蛇神里面了。宗教一点都不神秘,事实上,宗教就是属于生命本质的东西,它是生命本质的一种全然的自在活动,应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但随着历史的演变,人类社会形成了重重无尽的束缚包裹着我们,使我们在框框里面不能超脱、不能自在,所以佛法要教我们解脱。

解脱什么?这就是问题了。它不是要你挣扎跳出去,而是在个人生命空间跟族群公约间取得一种平衡。解脱,并非要你「越狱」,越狱是犯法的;解脱虽然也是离开牢笼,但那是合法的;用世间法来讲,就像刑期满了,可以出去了,但若是再犯,又会被抓进来。当然,修行出去以后是不会再犯了,因为已经可以在族群公约跟个人生命空间之间拿捏得很好。

有个同修跟人讲,说我讲他开悟了,然后就有一堆人要拱着他来讲经,他不但不讲,还告诉别人:「有成就的人,不守戒律的约束。」是这样吗?那他要不要受法律的约束?真开悟解脱的人,就不受约束吗?都搞错了!开悟解脱的不受约束,指的是心理的部分。不然人家车子靠右开,你靠左开不受拘束看看。这都搞错了!不必一再地说开悟以后如何、要怎么样,重点是,从因向果这一条路要怎么走,必须清楚。因此,我们跟大家谈的,一定是从生命本质来看——那个本质的状态是什么;就像前面讲的三性,你要从人性的立场切入缘起世界来看。

这两、三年来,社会上流行一种全世界最贵的咖啡,说印度尼西亚当地有一种动物叫做麝香猫,吃了那种咖啡都不会消化,会整颗再拉出来,人们就把它捡起来晒干,再拿来出售。听说一磅要好几万台币,而且还缺货得很。从动物大便中捡出来的咖啡豆,还卖那么贵,消费者说好喝,品尝的行家也说「口感好极了!」这完全是情有。真有那么好喝吗?因为它价格已经拱上去了,不说好喝不行呀,否则就要亏大钱了。那是整个结构把你架在那个地方,情有本身是虚幻的,是意识形态。它会让你产生错觉,以为就是那个样子,这就叫做遍计所执性,是因于情绪所造成的现象。

现实生活里,很多人是活在那个状况中,不过这些人通常还有一些福报,如果没福报,想要跟人家一起疯狂也没办法。没事头发就去烫一下、染一下,今天染红色,明天染绿色,一天到晚跟着流行变来变去。流行本身也是法界的一法,但跟上流行的那些人,叫作迷惑颠倒。当然,偶尔疯狂一下,抒发一下情绪也没什么不好,那是教育,可以让你恢复正常,因为这个时代,乖儿子乖女儿很多,就像压在石头底下的小草,很多都已经被压的扭曲不堪,所以一定要去疯狂发泄一下,不过一定不能逾越道德律的范围,否则自身的罪恶感与伤害会更大,一定要在族群公约的范围之内,让你的生命空间有适当的发展。修行,也是在训练这个部分。

适当的约束一定要有,但不是那种会让人扭曲的约束;个人的生命空间也要有,但不是叫你去冲撞族群的和谐。你到道场来也是「和为敬」,群体生活重视「和」嘛!和敬共处是族群公约的部分。在和合的前提下,你个人生活的领域,我们尽量不干涉,还是让你保有个人的情况。但你不能说「我这个人,讲话就是这么大声,没办法改。」那不行,你要讲话像「狮子吼」,当然也可以,但那是在不影响别人的前提下。和谐是族群运作所必须的,你可以有个人的空间,但不能影响群众,群众也不会去抹煞你的存在,大家要留意这一点。

我们常讲社会里有一些「乖儿子」跟「乖女儿」,就是这一点拿捏不好,总是一直压抑、一直压抑,然后就萎缩了。之后,他这一辈子就「失踪」了。我说「失踪」的意思是,他虽然有来这个世间,但因为很乖,不敢顶撞这个社会跟族群,因此一直躲在壳里面,出不来,这辈子算白活了。人应该适当的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随也会顶撞,但范围应该不大,自己可以做修正,然后慢慢的适应,把你的个人的生命空间放大,而且是放到最大。换句话说,你要能够舒展的最开,但不会顶撞到群体。其实,个人的生命空间可以无限扩大,而且在扩大时是跟族群公约相互交叉,不是彼此碰撞。

所以我们一再谈这个问题,你要带疑情就是这样;第一要承担,第二不要怕错,第三要完全投入。许多人一旦「完全投入」,就会别人通通错,只有自己对,大家全得听你的。怎么是你一完全投入,别人就要完全萎缩?不是这样!所谓完全投入是,你选择了某个区块投入,在这个区块你可以全然发挥,并且勇于承担,但在别人的区块,则是噤若寒蝉才是。留意啊!这就是修行人的工作。这并不是要你跟人相处,就必须扭曲自己,而是要忍,但不是「委屈」。忍是一种智慧,在自己的区块,无限发挥,处在别人的区块,则是一句话也不会逾越。所以,从修行人的立场来说,个人的空间无限大,而那个族群的公约也无限大,这两个无限大和谐的交融一起,才叫做解脱。很多人都以为,解脱就是谁也管不着你了,错!这是对法界不了解。各位,修行人的生命是非常华丽、灿烂的,慢慢地去留意,他不是只能吃素菜淡饭,这当中有它非常殊胜的一面。

前面是针对「情有」的部分作补充;情有是感情、感官享乐的一种意识不清楚的情况,大家要留意。我们接着来讲「依他起」的状况。依他起则是脑筋很清楚,而且功利性很强。所谓功利性,就是他会有一种对比买卖的交换条件,然后一步一步的推进,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切都弄得很清楚。另外,还会有另一种状况,就是当他在计较时,他所发展出来的是一种经验主义。经验主义是知识性的,他会一再地去研究经验、判断。通常这种人缺少欣赏的能力。

我们平常形容有些人是「老夫子」,意思是说这些人很会读书,但是很没情调。为什么?这表示他在知识性的领域很专精,但生命没有弹性,不太会欣赏。即便舞文弄墨很有一套,也会写诗、写小说,看起来好像蛮有情趣的,实际生活里却不会欣赏。比如你跟他说这茶好喝,他一喝,马上「嗯!甘、甜,回味喉韵二分钟。」他马上跑出数据来,开始将逻辑跟理论一个一个套在这件事上。欣赏画作时,就会把对比、对称等各种理论搬出来,用理论在看画作;理论读过的他会啊,但对现前的东西不会用心欣赏!会理论跟会欣赏不一样。欣赏是直接的,欣赏本身即是生命;用理论欣赏是间接的,那会像一具尸体。

欣赏的本身是个生命,没有那个对象,他不起欣赏的状况。假如没有对象,自己会油然而生,那就是圣人了;因为他可以不需媒介,而自然地产生那种享受的情境,这是已成就者;那是一种生命力,他欣赏的不是那个假相,不是狮子相虚那个部分,而是透过那个虚,看到里面的实体,那才是真,才叫作欣赏。

真的欣赏一定跟「存在」有关,没有存在,他不会欣赏。但是,如果只用审美理论的标准来看时,那就看不到那个「存在」。用假相去欣赏,也只能看到假相,那完全错。如此,他去欣赏一个美人的画,就会只看到那个「尸体」,因为就用那几个标准规格来看嘛!不是这样,你要能看到它的生命,那个生命就是存在。这个依他起性,本性是性无,依他是似有。若只会透过他的媒介、那个相来取证,而没有抓到他的本性,那就没办法欣赏,这种人的生活其实很苦啊,谓之愚蠢、愚痴,因为他不能感受生命,没有办法去体验。

第三个是圆成实性,它是存在;理上来讲是有,就好像我们讲「懂了、知道了」。懂了、知道了,不算,这个叫理有相无;相没有的那个无,你要感受得到。无是有,无不是没有;他那个有叫作无,你去感受那个存在,其实都是存在。所以,这里要做个结论——这个存在就是生命,生命就是存在。这个定义是相当广泛的。不管我们称呼他为真理、主、上帝或者至尊,不管叫什么名相,假如它是指那个终极目标、最究竟的源头、宇宙的源头,那就有一个问题,任何宗教都不宜直接去探讨它,因为没办法探讨,他就是一切源头的源头。

对于这个问题,只有印度和佛教可以做得到。怎么说?印度教,他也一再地强调源头。例如《薄伽梵歌》里面,至尊主克里希那就是一切的源头,源头那个部分不能探讨。在一般讨论的印度教系统,它就演变出大梵天、毘舍奴、湿婆神三个主神。这三个不但可以讨论,而且是有区隔的,大梵天是创造神;毘舍奴是保护神;湿婆神是毁灭神。印度教把那个不可说、妙高山头不容商量的部分,退下来讲这三个。如此,宗教才有存在的余地。人的大脑常常要去看最后源头的背后是什么,那里是无法探讨的,因为大脑达不到那里,只能达到这三个地方。这就是印度教的方式,就生命来讲,生命是这样存在的,其它宗教没办法探讨。

另外,佛教是怎么做得到?佛教生命最高的源头就是法身,也就是毗卢遮那佛,这个也不容探讨。他没有为什么,他只是存在,所以你没办法去探讨他。印度教把它拟人化以后,就造成人家的模仿跟攻击,佛教不拟人化,而说是法身、清净法身,他只是存在。当他只是存在的时候,你就没有办法去探讨了,只能从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来探讨。所以华严三圣可以把毗卢遮那佛往后提升,不探讨他,而是探讨普贤菩萨、十一面观音跟文殊师利菩萨。这三个系统跟印度教的三个神有一点雷同之处,也许是同一个文化体系的东西。

从佛教的立场来讲,法身等于法界,两者完全一样。法身是从智正觉世间来讲的,在智正觉世间中,法身存在何处?法身因为是本体不无,所以必须约色以明,他要透过一切相来显现;那么,缘起法界所看到的一切通通算。所以,缘起法界所看到的一切,没有一个不是如来法身。就这一点来说,他就穷尽了。

所以从法界来看,可以证入法界;但是你证法身——法身就等于法界——法身在哪里?看法界就知道了。问题是,你不知道法界,因为没有证入。那么,法界又是什么?事实上,法界就是你现在的世界。之所以叫作世间,那是因为对立,假如能转对立为圆融,那就是出世间了。在世间叫做世界,出世间叫作入法界。所以从生命的源头来看存在的时候,所有一切法界的存在都是法身,都是你生命中的一部分。

这一点你很难体会,那是因为你的觉知力不够、智慧不足,所以感受不到。比如,我讲「最近」,可能就是近几百年,但我前面讲咖啡豆的事情,也是「最近」发生的,那个「最近」,讲的是近二、三年。这时候,你就要先弄清楚他「时间标的」讲的是什么,跟你所认知的不同,这个叫做「长短自在」。同样是「最近」,这个最近叫一刹那,那「刹那入长劫」是三百年,「刹那入短劫」是三年,你就要能圆融。没办法圆融,就会说「怎么会这样讲?」那你就被语言、文字给骗了,这是常有的情况。

从这个地方来看,就理论上来讲那个真实的本身,圆成实性就接近无为法了,但理有不算,相无,你要留意到这里。理有的「有」叫不有。就色空二相来讲,狮子跟金子这两个东西,是「金子不无,狮子不有」;从圆成实性来看理有是「不有」,来看那个本体是「不无」,所以这个部分就区别得很清楚。

现实生活中,那些活在情绪化疯狂、跟着流行走,以及情绪感官享乐的人,通通是情有理无,都是凡夫的状况。另一种人,虽然做什么事,都会经过理性的判断和选择,但这个理智其实是一种经验性、知识性,这也是凡夫。例如,同样功能的东西,不同的牌子,一个五十元,一个六十元,他就会很理性、很实际的就功能、外观、特性等去做比较,之后再下判断、做选择,这种理智其实就是功利性。其实,五十元和六十元,通通嘛有人买,平等平等啊。总之,不管是因为广告的运作或是实际的比较,他已经用了理性的判断和选择,其实是「似有性无」,但是他心甘情愿。

当我们处在「分别」的状况时,就会产生这么多东西出来;同样的东西,你是要用知识、经验,还是理性判断?比如,现在的便利商店,每间几乎都有卖茶叶蛋,冷气房里却放一个电火炉在那里烧,这根本不理性嘛!可是经过那些企业家的规划、消费者的理性选择,就衍生了这种既矛盾又冲突的产物。你说这社会疯不疯狂?

还记得二十几年前我读大学时,政府奖励使用免洗碗筷,说这样比较卫生,当时投资设厂生产的厂商还有奖励;现在咧?政府说要取缔。这都是人类大脑运用的状况。一般家庭这种矛盾的现象也很多,家里冷气开得很强,然后盖着厚厚的棉被睡觉。这样有理性吗?难怪生活痛苦指数愈来愈高,这就叫共业。社会的整个方向都走歪了,这是因为对人性、对生命的不了解。这就是为什么佛法不鼓励从政,因为那个只有脑筋的理性斗争,根本没有内在体验。况且,有些政策一看就知道错了嘛,怎么参与?所以,一个生命内在的体验,是民族传承的根本、依据,使民族得以永生不息。哪天这些社会疯狂的思惟架构崩解时,唯有靠这些有内在体验的人,帮我们重新架构整个社会的族群公约,不然这个社会族群公约一定崩溃。

感受生命内在最深沈的那一个存在,叫做体验,假如这部分没有办法去体验,「法身」是什么就不会懂。你会常常这样问:「到底轮回的是什么?什么东西在轮回?」哪有什么东西在轮回!「怎么会没有?不是有过去、现在、未来,这辈子造恶业,下辈子受报……。」这部分没办法用讲的,内在这个最深沈的存在,若不自己去体验,就会一直处在这些矛盾之中。所以,从圆成实性上来看,那个理是有,但你要体会到那个相是无。用知道、理性去感受可不可以?可以,但那个叫「知道」,知道不算,做到才算,做到,你就感受到了。

佛法不叫哲学,它叫实践学,就是要你去做,做一分得一分,做十分得十分,一定要去做就对了。你说,「哎呀,搞了老半天,什么也没有!」那就做到了!你要真的去感受那个。很多年轻人,搞了老半天,什么成就也没有,「气死了!」虽然说气死了,但他感受到了。就是必须让小孩去体验这些,不要怕他失败。现在流行爱的教育,一旦小孩做不起来,爸妈就偷偷地在后面垫他一下,哇!成功了。成功了吗?事相上是成功了,但他一定失败!因为你垫他的地方,他不会,知道吗?

有些小孩玩魔术方块,剩最后一个最难,干脆撕下来贴过去,那他的智慧就只到「撕下来贴过去」那个地方而已。一定要让他自己去体验,重新再来、没有成功不打紧,重点是他已经知道用心的方法,不一定要有结论。生命本身没有什么结论的,它只是存在而已,要去留意这一点。你去奋斗再奋斗,失败再失败,到最后就成功了。那个成功,不是事相上的成功,而是你经历过整个失败以后,跨越了整个过程就成功了:不是大脑想象的那个成功,是你真的这样走过,这就是圆成实性的东西。

人生就这么三个,看整个世界也就这么三个;三个再浓缩一下——就色空两个;再透彻一点——一切缘起。森罗万象不外乎如此。现在你经历过这些,回过头来,那就是无相;你抓住那个本体是什么,感受那个存在,然后,安住在那里,再来看法界一切相,无相就出来了。你看这世间的缘起森罗万象,它是不有,因为它是似有。似有也好,不有也好,无相就出来了。对于有心体验这部分的人,这个行法,到这个实际体会无相的存在,已经证得空性,破无明了。这个行法好哇!但知道不算,你要做到!

从理论上、从慧门来讲,到这个地方已经证得空性了;到无相这个地方,已经舍识用根、转识成智。但这不是用讲的,要做到才算。怎么做呢?你要用密法或禅法来修都可以。怎么修的那个部分,叫作教相;现在讲这些理论给你知道的部分,叫作教理。教理、教义都可以用讲的,但唯有实践才能到达。至于怎么实践,我们在实际修法的时候,再详细说明。

有人说,「我提着疑情在生活中来历练,可不可以?」可以,提着疑情在生活中来历练,那叫三摩地修法。那就会洗碗洗一洗,然后,愣在那里了,三摩地入定了。我们不是讲假装的那种情况,他是真正在修行,因为你带着疑情在求证,身是随缘而动,而整个心是走在那个境界里,到某一个很短的时间里,你会想加紧油门一样,噗!往前进冲过去——那个时候,外缘的境界停住了,心入定了。

生活中很多时候,你都可以提着疑情来历练,不过做危险工作时不要参,很多人是初学,自己搞颠倒的话就麻烦了。这是实修的部分,不要忘了,一定要实修。以上是从教义、教理上来谈,实践的部分,自己一定要去进行。

说无生第五

谓正见狮子生时,但是金生,金外更无一物。狮子虽有生灭,金体本无增减,故曰无生。

刚才讲无相,是指已经舍识用根、转识成智。这个部分,我们要跟你重新定义,他跟你在外面学的不一样。舍识用根是破「我执」无明,转识成智是破「法执」无明;所以前面讲的「无相」,即是双破我、法二重无明;我执、法执二重无明全破,然后一分保衽,证根本智,入法身位,证圆教法身大士;从这里开始——初住位,经过七住位。圆初住到七住,根本智转成后得智。从后得智开始以后,整个就是转成自受用法乐智跟他受用法乐智。自受用法乐智,要一直到十回向位圆满;他受用法乐智,要从登地到七地位才圆满。

这里讲的「无生」,是指「无生法」,无生法是在七住位以后的事。留意,无生法,不是「无生法忍」;无生法忍叫作无生法智,是经过无生法的训练以后,才会产生无生法忍的智慧。接着我们来看经文,看它无生法是怎么训练的。「正见狮子生时」,当你看到狮子的时候,「但是金生」,就是金生,而不是狮子生。这里的「正」,指的就是「第一念」。他这地方指的第一念,其实是我们讲的「第三念」,因为当你发现它是「狮子」时,已经是「受」(色、受、想、行、识的受);接收到狮子生时,那时已经是第三念,其实,它就开始要流过去了——照讲,这个狮子生时,应该是讲「识」已经成立了,还不是第三念的问题,而是「受」了以后,也就是第六意识接受以后,再经由第七意识到第八意识,第八意识再传回第七意识,然后再到第六意识的这个「受」,这个受已经是「识」,也就是,第一个识成立的时候,但他还不是第三念的受——第三念的受是指心性念产生相;因为无明起作用到色,接受色的时候叫「受」;「正见时」,其实是指这个受经过六七八转一圈出来,经过受想行识绕一圈出来,已经在五蕴里面了,这时确定「狮子生」时,就好像从色尘境界进来。

比如,我们「听到水声」,当「水声」产生的时候,他已经在你的五蕴里头绕过一圈,这个时候已经不是第二、三念了,已经要讲第十一念了,统称叫第十一念。为什么?因为「识」已经产生一个。所以这「正见狮子生时」,其实就跟那个十一念的情况一样,因为它已经在五蕴绕过一圈了;从最初看到狮子,他在你的脑子里头产生「狮子」概念时,其实已经是第十一念了,我们用十一念来代表。其实,你真从入定的立场去看,他不知道绕过多少圈了,你要留意到。

「正见狮子生时」,不管怎么讲,都不是我们讲的第一念、第二念的东西,它是从第三念开始;这时候色受想行识已经绕过一圈了。十二因缘法里头,它从「无明」开始到这里已经走了一段了。「但见金生」,就是狮子这个念头一产生时,要知道,他不是狮子,他是金生。金是本体,狮子是相。所以,当你看到相的时候,应该是看到本体,而不是看到相。这里面又产生一种状况——凡是看到相生的人通通是凡夫,能够看到本体存在的人才是行者。这个行者是已经是很有成就的,因为大多数的人都看不到。

告诉各位,你看到任何一相时,记得那是相,相存在的时候有本体,本体看不到,你要带疑情。比如,眼前这个炉有看到吧,当你「正见炉生时」,看到它存在的相时,炉的本体也已经是存在了。能不能看得到?你说:「啊,我就只看到炉……。」看不到不要紧,带疑情!

这是一个行法,炉在这里,相,你看到了,但当你看它的时候,这里讲「但是金生」,就是本体生了,炉的本体出现了。本题在哪里?那个本体是不无,而你看到的这个「有」,相生的这个有,它是不有。你若说:「他明明就有,怎么会不有?」那就去拜一百零八拜,因为这是你的业。不有,你没有看到。没有看到没关系,要带疑情,「明明就有,师父说不有……。」你若以这样的情况来拜忏,要证体空很快。修行就是这样修。你要是说:「我明明没错,为什么要去拜?」明明没错还火气那么大,就是业,要能看到业相,这就是修行!


{返回 海云继梦法师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华严金狮子章讲记 五 浪漫情人节?!
下一篇:华严金狮子章讲记 三 约三性——情有;似有;圆成
 习气,性德,解脱门 华严经世主妙严品卷三讲记 - 九 主昼神众——发挥..
 华严禅行法之《华严六科-华严禅行法》第六集
 耳根圆通章 第十二集
 解心——心要法门讲记 二、人生的四个阶段
 普贤行愿品 昆明开示 第九集 (2011年元月)
 耳根圆通章 第二十一集
 耳根圆通章 第十一集
 华严经经首 第十六集
 华严禅行法--《禅修正行》第九集
 佛说阿弥陀经 马来西亚槟城开示 第七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分别与执著[栏目:菩提道次第修学札记]
 杂谈《杂阿含经》的涅槃思想(明远)[栏目:涅槃思想研究]
 父母如何教孝?[栏目:蔡礼旭老师]
 藁城妙量念佛堂佛七开示 一[栏目:妙量法师]
 第二章 掂一掂萧张师徒的份 第二节 哗众未必可以取宠[栏目:般若锋兮金刚焰]
 观世音菩萨灵感事迹1000例 一、示现 木石现相[栏目:观世音菩萨灵感事迹1000例]
 传统戒律与现代世界[栏目:菩萨戒指要]
 前行讲记 第三十一讲 普贤上师言教-六垢之外散[栏目:大圆满龙钦宁提前行引导讲记]
 请法师开示,泡药酒行不?[栏目:妙祥法师·开示问答]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附录三 菩提道次地内修法简授速修次第科判(即马车科判)[栏目:昂旺朗吉堪布]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