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四十华严 第五卷 第72讲
 
{返回 海云继梦法师文集·四十华严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707
《四十华严》第72讲(2009年4月24日)A

我们今天开始要跟各位讲的是正式的五十三参。这个部分呢,在经文里我们传统是把它称为末会,前面的四卷经文我们叫做本会,本会末会就这样分开。再来就是善财童子面对善知识非常有名的“善财五十三”的这种人生旅途上面的最精彩的部分。

那我们呢,两千多年了,就这样带过去。各位知不知道本会里头在讲什么?我们花了两年半的时间,好长的一段时间讲了本会,那你有没有想过这里头到底在跟我们讲什么?那尔后,末会这个部分他又要讲什么?这是一个关键处,是个关键处。

各位每天这样听经,每天这样听,多一堂课、少一堂课都无所谓,反正那么多堂,不差这一堂,对不对?但是我告诉你,每一堂都很重要,就好像那铁链,每一节都很重要。你不要说“反正那么多节,少一节没关系”。我告诉你,少一节就断了,你就接不起来了。只要你有这种观念,那我告诉你生生世世都要重修,因为你断了嘛。你要就是要接断掉的那一节,那很奇怪,每一辈子来你就在那一节断了。这没为什么,因为你生命因素本来如此,你的DNA就少那么一个基因,你会说不要紧,下一辈子我把那个补起来。告诉你狗的基因就是狗,公鸡的基因就是公鸡,公鸡成不了狗。因为你老是那个地方差一节,所以你是凡夫,就永远是凡夫。

凡夫啊,佛经里叫做凡夫种性,成佛是如来种性。从凡夫种性到如来种性,那很简单嘛,像翻书一样翻过去就好了,你怎么老翻不过去呢?你知道为什么吗?你差了一个很重要的关键,就是菩萨种性。菩萨种性是架构你凡夫跟如来之间的那个桥梁。菩萨种性要承载的,他不是庞大的力量,他是要持久的力量

大家都有一鼓作气的这种庞大能量,可是你没有持久的能量。你听得懂吗?我是这样很简单地念过去了,这样讲起来我是很轻松啊,你听啊也很轻松啊,可是脑子里头、心里头啊就没有痕迹呀。告诉你,你不懂。

爆发力,人很有,勇猛心,有。很多同修都有勇猛心,一听好高兴啊,“哇”就迷了,迷了。“迷了”知道吗?这个我们叫做粉丝情结,“龙口粉丝”那两个字,“粉丝情结”。可是你不是“龙口”情绪,你是粉丝情结,对上师产生了一种迷恋。迷恋,迷就迷失了嘛。迷恋的这种情绪,那你就完了,你的生命会完全地爆发出来,然后到处去吹啊“这个上师啊这个师父啊这个怎么样啊,了不起啊”。可是一段时间以后,因为你爱不到,爱不到那个爱,有点不太一样的爱,你爱不到以后,你的粉丝很快、就“粉丝”嘛,fans很快就断了,断了你就掉到谷底了。人家是一年在眼前,二年回天边,三年回西天;你不是,你是一下子在眼前,两下子就掉到地狱去了。这个不行,这个不行。

你一定要耐久。要耐久那个耐力,那就不是热情的问题,它要理性,要理性。你没有理性是不行的。这个你一定要记得。学佛,你是跟师父在学佛,你记得“学佛、学法”,你不是跟师父在迷恋,“哎哟,师父走路飘飘的,穿长衫好美”。你神经哦?这个都不正常的,不正常的。弄清楚哦。

我要跟各位谈的是:你进佛门来以后,你了解不了解佛陀到底要教你什么?这是我从一开始就跟各位讲,你来学佛,你有没有搞清楚“佛陀到底在教什么”你知道吗?这个你要弄清楚。然后“我要跟佛陀学什么?”你要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主张的人,你应该有“我要跟你学什么”。假如你没有,那你也会说“你讲的那个,我愿意接受,我愿意跟你学”要有这两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

“你教的那个东西正是我要的”,那这个叫上上根器。

“你讲的不错,我也不知道要什么,不过那个东西值得我来学。”这个叫上根器。

假如你搞清楚佛陀要教你什么,那你自己认为说“那也可以,试试看吧”。中根器。

那你假如认为“讲是很好啦,等我有空再来啦”,下根器。

“你那个讲的不错,可是,我觉得我还要再求证,再找找看有没有别的”。这个叫下下根器。

假如佛陀讲了一大堆,你说“你在讲什么,我听不懂”,不是根器。这个算不算嘛,对不对?佛陀讲了半天,你说不知道到底讲什么,这哪是根器呀,这个一点相应都没有嘛。

那现在各位想想看,你应该不会不是根器吧?不是根器就不会来了。你是觉得:“还不错啦,听听看可以啦,反正今天也没事嘛,明天就放假了,今天不知道哪里去,打麻将的人又不找我,电视节目又不好看,听说这个法师讲得还不错,我来听听看。”那下下根器。不是说你哦,说到你是纯属巧合,情节绝对真实,你放心。

我要跟各位谈,你要是佛门中的老同修啊,呆了几年以后大概听过一句话:“佛以一大事因缘示现于世”有没有?听过吧?这是所谓经王《法华经》(《妙法莲华经》)上面的非常有名的一句话,也是天台宗所标举的高标准的标语。一大事因缘,对不对?示现于世,佛来世间是以这一大事因缘来的。现在我请问你:哪一大事因缘?不要看我,你已经听了很久了。那一大事因缘是什么?经典没讲。嗯,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对不对?开示悟入佛之知见,那请问你“佛之知见”是什么?“嗯~~”、“嗯~~”,那个都可以“嗯”,对不对?那就答案有无量无边。

“苦集灭道”,是不是?也是哦,对不对?你不能说不是嘛。“三法印”,也是嘛;“苦、空、无常、无我”,也是啊,对不对?那你说“三十七道品”,也是啊;“七菩提分”,也是啊;“八正道”,也是啊。那“一大事因缘”,一,一,一,讲一,讲一个出来,大家都能服的,有没有?你大概就讲不清楚了。那你就会发现,各宗各派所标举的都不一样。

即使是天台宗,告诉你,他也讲不清楚啊。这部经叫《法华经》,是天台宗里头所宗的根本*轮,根本经典。那么你有没有查过“一大事因缘”是什么?“佛之知见”是什么?你讲的到吗?我说你要知道你就自己讲嘛。你也可以讲“第一义谛”,“真谛”,可以嘛,对不对?“了生死、出三界”也可以嘛;“证阿罗汉、成佛”也可以嘛;《法华经》就是成佛的经啊,对不对?那到底在讲什么?这些都已经变成口号了,对我们这一代的人来讲啊,它已经没意义了。

但是在古代的人他听这些就开悟了,我们听了这些呀就昏了,昏倒的昏了,迷了。你不讲我还懂一点,“一大事因缘”就是我不懂的那个叫一大事因缘嘛,还有一点感觉我不懂的那个,那现在你一讲啊,那我更不懂了,本来就不懂,这下更不懂了,本来好像也有个东西在,现在经过你这么一讲以后,它就没东西了,他搞不清楚那是什么了。

现在这里我跟你讲,这一大事因缘很简单,也很清楚,我用现代的语言讲给你听。假如你把我的话转述出去给别人听,别人不认同啊,那我告诉你,不要跟他吵。因为世界上,在这个历史上还没有人这样讲过,你可以说那是我们贤首宗的定义。你接受不接受无所谓,但是仅供参考。

佛门中最忌讳的就是吵架,而佛门中最大的专长就是吵架。虽然他不打架,但是很会吵,这个吵得很厉害,尤其是华严宗跟天台宗,老唯识跟新唯识,他们就是以吵架见专长,为什么呢?因为吵了以后理论会很多,那有的是胡说八道,有的是很精湛。那有福报的就看到很精湛的,没福报的就看到口水战,这个在历史上这个公案很多。

我现在把这“一大事因缘”给你做一个定义,用现在的人你应该可以了解的语言跟理论来跟你讲清楚,我这个不是从哪里讲的,也不是谁讲的,你别查语出何处,你要查语出何处,那就是“海云法师的根本定义”。根本定义,我现在写了三分之二,还有三分之一还没写完。因为我只能够说有空的时间写一写,写一写。这个,本来写十八条我想够了,根本定义呀,现在佛教都没定义呀。

古代是不要定义,反正你不懂,我讲你就知道,知道就开悟。现在呢你都懂,而且外面一大堆人讲,就像春天的柳絮,跟杨絮一样,满天飞呀。你的根器比较温和的话,可能还会觉得好美,春天的特色;你的根器比较特殊的话,你可能就会过敏,你知道吗?过敏,为什么?杂讯使你过敏,它变成杂讯。一种杂质,对你的肺部会有伤害。佛法一两千年下来杂讯太多了,三教九流的,看到佛像就拜,逢庙便拜,里面已经变仓库了你也在拜,因为他写个什么字大雄宝殿挂在那里你就拜了,反正里面也没灯光,你也不知道里面放什么,结果里面是五谷杂粮你也拼命拜。那些都无所谓,但是你一吸收到那些杂讯,那就笑死人了。

那天我才听了一个事实,我们有个朋友到各大名山去旅游,就看到有个道士在个佛寺面前算命,他就去给他算了。算一算,他觉得他胡说八道一堆啊,他说:“那我要怎么办?”

他说:“你多诵经多吃斋,多诵经吃斋呀!”

他说:“你不是道士吗?”

他说:“是呀。”

“那道士怎么叫我去诵经呀、去吃斋呀?那不是佛家的吗?对不对?”

那道士好像马上警觉到:“啊,我就在佛寺门口讲,当然是叫你去诵经、去吃斋嘛。”

这个东西呀,在民间已经分不清楚了,是佛、是道搞不清楚。

也有个朋友说,他说,他有几个朋友,“刚吃完饭,想来看师父,你看好不好?”

我说:“他要来干什么?”

他再问我说:“师父会不会算命?”

我说:“会呀,你要做什么?”

“要请他来呀。”

我说:“不用,你叫他去死好了。”

为什么?杂讯。以为认为师父啊,师父要跟你讲你未来如何、如何。告诉你,你未来只有一个结论,死,非死不可。为什么要问这些呢?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我相信你再往前推三十年,谁敢问?我请问你,敢问吗?四十年前你敢问吗?文化大革命的时代你敢问算命吗?你不要命了。所以这些都是盲目跟迷信的。

我要告诉各位,佛陀告诉我们的这一大事因缘的“一大事因缘”的内容,就是让我们了解到,你在这个世间…世间知道吗?世间,你在这个世间里,你了解到这个世间的结构是什么样子吗?你在这个世间里,你知道这个世间人他的生命状态是什么样子,你知道吗?也因为这样,所以他讲到苦集灭道,讲到苦、空、无常、无我。有没有?讲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寂静涅槃,有没有?讲这世间,他告诉你要出离、要放下。

那有些人,就像各位,我们在座当中的某些人,一听到这个毛起来了,“冲啊”,赶快冲出去,好了,这叫“出三界、了生死、断烦恼,免轮回”,都没错啊,对不对,没错哦。冲出去以后,到哪里去?出三界,哇,没了,这就是一个问题了,就是一个问题了。这个问题我帮你保留了。

但是佛陀先讲这个部份,世间的结构,世间的生命。你记得啊,世间的结构,世间的生命。世间的结构叫做娑婆世界,叫做五浊恶世,有没有?世间的生命,七情五欲,有没有?是不是讲这些?关键就在这里呀。

这是第一个部份。一般从这部份来修学的,我们叫声闻乘,简称为小乘。他只讲这一部份,只有这一块。

另外一块,光讲这样子,你就会觉得它不究竟呀,对不对?佛陀要开导你的是另外一个世界,那叫法界。也就是法界的结构是什么样子?相对于世间的结构,法界的生命相对于世间的生命有什么不同?他这样对比。

那么法界的结构是怎么样成立的?它有几个条件跟因素;世间的结构是怎么成立的,它有它的条件跟因素。法界的人,那我们叫法身嘛,世间人,我们叫色身嘛,叫化身嘛。那么世间结构跟法界结构对比,让你知道说我怎么样放下这个世间,现在我们都在世间,然后怎么到法界,法界是怎么样。

那架构世间跟法界之间的这个转折状态呀,我以前是跟各位讲,它叫做象限转移,转过去。讲一讲啊,有一位数学博士来跟我讲,“师父你讲的不是象限转移呀”。我说:“那是什么?”他说:“那叫卦限转移”。我不知道在座有没有数学家哦,我不是数学家,因为我读到导函数,导函数只讲到象限转移,那导函数再上面的我就没读了。他说平面的转移叫象限转移,立体的转移叫卦限转移。所以呢,以后我们通通改为卦限转移。卦是八卦的卦,卦限转移。透过这个转移,你可以从世间的生命直接转到法界的生命。

“佛以一大事因缘”讲的是这个东西:要我们从这个世间迷惑颠倒、虚幻不实的这种生命,转变为真实的生命。所以早期我是讲是“虚幻的生命”跟“真实的生命”,现在就直接跟各位讲“世间的生命”跟“法界的生命”。这样子定义就很清楚了,就很清楚了。

那么,世间的结构跟世间生命是怎么诞生的呢?我们把这森罗万象、林林总总的现象通通归纳起来,它的基本因素就是六尘跟五蕴的相应。六尘跟五蕴的相应构成这个世间的结构跟世间生命的诞生。知道吗?这个很简单了,我已经帮你整理好了,你不用再去找了。

你要找也可以啦,假如你要找出这个结论来,大概要跟我一样花三十年以上的工夫。那从义学上面,义学上面来讲这些东西,其实你现在可以知道就好了,不必去找那些原因。我花了三十年,我不是叫你不要花三十年,因为我希望你把剩下的时间用在禅观上面,不一定用在义学上面。

你要知道,天台宗讲的是入,“入佛知见”,对不对?这是义学的领域呀。华严不是,华严叫入,也是入,“佛境界”,不是知见。这是华严跟天台最大的差别,差别在这里。天台重义学,华严重禅观。所以他要兑现佛陀的境界,不是进入佛陀的知见就好。知见,你确定以后,你的行啊,就不会偏差。但是你一定要行,行到佛的境界兑现。这是关键处,知道吗?

你真的想来跟我学的话…我是假设你不来呀,听一听就回去了,假如你要来跟我学的话,那这个知见可以,天台的这个知见是正确的,其他杂讯你要放下。因为你开始要行,那个行法的部分,对不起,不能夹杂。行法不能夹杂。

你要来,我们要把行法教给你的时候,那你首先要能够发愿,其他的行法全部放下。我不是说他不好,因为他会干扰,会干扰。你没有办法进入,没有办法进入,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即使进入你也会迷路。因为你是多重标准。你要从这种行法来的时候,那对不起,他只有一套标准,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元。方便的,你要到哪里去都可以,要怎么绕都可以,那是方便。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所以你真的想要朝这个终极目标,到达法界,证得法身,那你只有按照这一条路来。这是讲真实法,不是方便法。方便法什么法都对,我们没有否认,但是你现在要来修真实法,那只有这个方法。这是一个。

在知见上面讲法界的生命呢,他不是六尘跟五蕴的相应,他是愿力,菩萨种性的愿力与众生的业力相应,而产生法身。那你的愿力要怎么样锻炼,那你还得按照我们前面所讲的圆融道的方法,去锻炼你的愿力。没有愿力呀,你不能够透过圆融道直接入法界。所以我们在前面跟各位讲,圆融道入法界呀,那行菩萨道非常重要。那个愿力还是要行的,愿是要行的。只有愿无行的不算,那个叫开空头支票。你不能兑现,一定要去行,愿一定要行。所以在我们的领域里叫做普贤行愿,有没有?普贤愿行。愿跟行是合在一起的,它不是单一字,它是两个字,所以叫行愿行愿,《普贤行愿品》,有没有?那个愿是要去行的。

那么这里头它怎么联结,怎么架构,这个理论很多,前面我们已经都跟你讲好了。讲好了以后呢,而且你要留意到,我们这个系统很长哦!这个系统很长,从要入法界的这个地方来讲,就是现在你到善财童子的这个地方来讲啊,他就要入法界了。那前面所讲的,是指你到十信位圆满的地方,十信圆满。

各位要知道,一般你所知道的,证得初果…初果知道吗?阿那含,什么须陀洹,是吧。还有什么含啦?含到最后就念去声叫阿罗汉,有没有?含含含,斯陀含,阿那含,须陀洹,阿罗汉,是吧?这几个我是会念错的,你不要在意,回去把它调好就好。阿那含(须陀洹)是初果,斯陀含是二果,须那含是三果,阿罗汉是四果。初果是初信位。

我们到初向位的时候,初向位叫做修行开始线。那在证初果是初信,二向位是二信,二果位是三信,那三向位是四信,三果位是五信,四向位是六信,四果位是七信。七信位的阿罗汉是破我执无明的阿罗汉。好,那么他再发心破法执叫做八信位,那破法执无明的话是九信位,剩下十信位。十信位呀他就要往上,这个时候叫回小向大,简单讲叫回小向大。这个回小向大的时候,他要做的工程很大。

假如你一开始学佛就想“我要先证阿罗汉了生死”,那这样的修行的人,到了九信位以后,要进入十信位,十信位大概要三大阿僧祇劫。知道吗?三大阿僧祇劫。然后三大阿僧祇劫以后再修百劫相好,然后才能进入法身位。

那你假如一开始修学就以普贤行愿来修,那破法执无明,进入十信位,大概一支香的时间就过去了,就入法界了。差别在这里,那就随你了。

这个,方便有多门,有的喜欢吃辣椒,有的喜欢吃糖醋。辣椒糖醋都会饱,但是呢,选择的方法不一样,不一样哦。你弄清楚吗?修学的时候心量一定要大。所以你到了第十信位的时候,就很快通过。你可能会感觉呀“那我前面很难”。前面不难,难的是你的信心,是你的信心。

所以,为什么大乘他在这个地方特别强调一定要普度众生,普度众生!广度众生,广度众生!原因就在这里。那么跟众生相处,你不要弄错,前边我们跟各位讲清楚啊,众生,不是众生不好,也不是众生要跟你捣蛋,你要弄清楚。问题是众生的心性有一个,有一个,我们叫要领啊,你要弄清楚,因为众生之所以为众生啦,他有一个特色,你知道是什么吗?因为所有的众生都自以为是,都以为他的认知是对的。这个就麻烦。当他认为他是对的时候,那很简单,你是错的。那当他认为你是错的,你想要度他,那你就知道你会遇到什么。知道吗?而众生他不承认他错啊,那假如他认为说“啊,师父我错,我要跟你学”,这很简单,这句话谁都会讲,可内心里头刚好相反,刚好相反!因为他有他的认知。那你要度众生,其实在学一个东西,你能不能够以他、以“众生的自以为是”为“是”而扭转他。能不能?关键是在这里。难是难在这里。

因为众生里头有牛、有羊、有马、有狗、有老虎、有狮子。那么当他是羊的那一种自以为是,跟老虎的自以为是不一样,对不对?羊呢,它会吃草,它看到草、水草就很高兴。老虎看到水草有时候就懒洋洋的,对不对?但是,它看到羊,它精神来了,对不对?听说羊肉汤很鲜哦,它马上…可是这个时候你会产生一种错觉,因为羊看到水草它很高兴,对不对?那么羊在水草边很高兴的时候,当老虎看到羊的时候,它也很高兴,那你这个”土包子菩萨”,有没有?有没有念过“南无土包子菩萨”?他看到羊很高兴,又看到老虎很高兴,你看,平等平等嘛,两个都很高兴,你就一直把它们赶到一起去了,你是不是害死了羊?那你造业了,你知道吗?你说:“没有啊,我是平等平等的啊!”平等吗?因为你不了解众生心,你也不了解众生烦恼,更不了解众生心念,对不对?所以呢,你就很高兴地行菩萨道,要让它们圆融,要让它们和谐,这都没有错,可是你的做法错了!错在哪里?错在你不了解众生心,不了解众生的烦恼。对不对?你想想看。当老虎看到羊在水草边,它很高兴,这没有错,可是当你一吆喝“羊啊,赶快过来”的时候,老虎也起烦恼,因为羊会跑啊,对不对?你不跑,我趴上去就有一餐了,可你这么一吼,你跟老虎结恶缘了,对不对?因为老虎追不到羊啊。第二个呢,你也让羊产生恐惧啊,因为你身边有一只老虎啊。它看到老虎它怎么样,它狂奔啊,它本来是向后转往路上跑,你这么一吼,它往水里冲,掉入泥沼里。你跟羊又结恶缘了。类似这种情况相当多,所以发心行菩萨道的这些土包子菩萨们,经常是两面不是人。到最后他只好灰心了,“众生难度啊”。不好弄,还是证阿罗汉好啊。

这是事实啊!我遇到很多,我这三十几年来,这多的是啊,多少是非,多少这些烦恼!

一个功德主跟你见面,你当时说:“好,你坐吧。”

那边就有一个人讲:“那个师父怎么可以跟女众坐在一起?”

好了,当然这样子,这功德主在,我说:“你不要坐这儿,你坐远一点。”

这功德主就讲:“那师父怎么这样,那么无情?”

有情啊,说“师父怎么那么色”。(众笑)那你不色一点,叫她坐远一点,他说你无情。到底你是有色还是有情?你说!?这个就是度众生难的地方。所以度众生,不是你要怎么度众生,只是要你了解众生心。

学佛啊,不求什么开悟证果啦,什么了生死、出三界,讲是这样讲,那一段过程里叫什么你知道吗?叫做磨,磨石子。把你的棱棱角角通通磨掉,磨得像鹅卵石这样。那个时候,你就差不多啦,差不多啦。那个土包子菩萨就会变成真正的菩萨。但是,不经过这一段不行,不行。即使你证得阿罗汉以后再来也一样,你一定要磨就对了,一定要磨。

那告诉你,我们在学佛的时候,真正要了解的是在这个地方。这两个世间是不一样的,一个法界的结构,一个世间的结构。再来就是菩萨种性。菩萨种性你要是有这一种认知,你的那种持久力、耐久力、坚韧的那种生命力,你才能够维系着,才能维系着。

这个坚韧的能力像什么呢?我举个例子看看。不知道去年、前年,看到在湖南有一条桥,就落成了,今天要剪彩,早上“啪”断了,有没有?那个巴基斯坦好像也有一条高架桥,弄到一半还没落成就“啪”断了,结果呢,桥墩很厚,桥基呀、那个架子很厚,里面没有钢筋,没有钢筋啦!那当然偷工减料,那我们不谈了,我要跟各位谈一个例子就是:你的爆发力很强的时候,就好像那桥梁的那个承载量很大,那是没有用的,没有用的!那就会像那个掉下来一样。但是你现在看到有很多桥梁,是用钢骨架起来,有没有?甚至上面连个水泥也没有,只有路面才是水泥过去,有没有?那就是耐久性,耐久性。

你必须要有钢骨的那种承受耐久的那种能力,而不是笨重的那水泥挂在上面就可以。水泥不行啊,一部卡车过去它马上掉下去呀。因为它那个笨重的地方,它没有承载、没有承受压力的能力。菩萨本身呢,第一个要培养的,第一个条件就是,承受压力的能力。

那现在我要请问各位:你在日常生活中,遭受种种挫折、逆境、不顺的时候,那个叫做承受压力的能力,你有没有?是不是马上喊出来的,那就是脾气、就是情绪、就是牢骚、就是抱怨。假如是这样的话,你不能行菩萨道。菩萨道行者不能抱怨,也不可以有牢骚,更不能情绪化,更没有脾气。但是他很有个性,个性不等于脾气。有没有?留意到喔!你这一点没有弄好,那就是一般讲的,你脾气一起来,火烧功德林,你的功德林都被烧光了。有没有?你可以有个性,不可以有脾气。你能拿捏吗?菩萨道好走吗?我告诉你啊,听说李白捻断三根须才想出一个字,菩萨道要怎么行,大概你胡子全部拔光。所以为什么要出家剃头啊?你会把头发统统抓光,我跟你讲。

菩萨道不是难行。所以,我们跟各位讲:第一个,人格性要健全;第二个,健康的家庭生活跟社会生活;过一段时间,你想到人生要怎么样活下去才有价值、有意义,那这个时候你就要学佛了,要开始修行。假如你没有这一段过程…当然这段过程,每个人表现的方法不一样,我用的语言是已经把它公式化了,你的体验是不一样,但是这三个条件是必须的,必须的。

你在很正常的这种家庭跟社会生活里,你过了一段时间,一定要过一段时间,然后你觉得“人生只有这样吗?朝九晚五,打卡、打卡,每个月就领这些薪水,就是这样子?人生就这样?啊,以后我还是就这样吗?就一直去打卡,早上打一次,下午打一次,那一辈子就这样吗?这样也不错啊。但是呢,人生就是只有这样吗?那应该要怎么样?”当你有这一种感受的时候,你真正的生命、你要追求真实生命的那个部份,你要追求法身的那个基本动力他已经发动了,已经发动了。你真正要找的不是谁,就是我。因为,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走入法界的那个部份了。

当然这里头有很多细节啦,当然你要到这里来,那大概很快,很快,要真正进入实际修行的那个阶段是很快的。

那么,这个部份呢,前面刚才讲那三个条件:人格性健全,跟健康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还要过一段时间你开始发起那种出离心,就是人生到底是怎么样才正确的,这个叫做人格性健全的部份。我们叫做最初资粮道。最初资粮道,它是前行的资粮道。前行的资粮道,那么你就可以进入前行。

前行以后,你要进入正行,那有一个正行的资粮道,前行是正行的资粮道。这个资粮道到达净识,参禅金三角,这个时候呢,叫做修行开始线,也就是到了初果向,不是初果位,初向位的时候是在这个地方。到了这里叫做正行的资粮道。

正行资粮道以后再来正行,就是证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破我执无明、破法执无明,七信到九信,然后进入十信位圆满,这个叫正行圆满了。开始要进入了我们一般修行者来讲叫做妙行了,其实不是,它是法身位。正行是法身大士的资粮道、资粮位。知道吗?所以这样算起来就有三个资粮啊,三个资粮道,资粮道就分有三个阶次,三个阶次。

一般有人研究那个叫什么,《菩提道次第广论》,有没有?上面不是有下士道、中士道,还有什么上士道吗?你知道上士道在讲什么吗?大概没人知道啊?下士道就是那个前行的资粮道,中士道是正行的资粮道,上士道是法身的资粮道,你留意到哦。真正修行的部份这里都没讲到,都没讲到。而我们要跟各位真正讲的,这个地方,这个地方,现在善财童子要进行五十三参的部分,是已经进入法身喽,所以你前面,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是要已经具足了,才能进入法身里面。

那么在法身里头要进行的部份,那我们现在要告诉你,先有一个叫做入三昧的工程要做,这个也就是实际修法。你要留意到,实际修法已经超越了。那你现在都没有修,你知道吗,你当然不知道。所以进入法界以后的状况基本上你是不知道的,而这里头的语言,所讲的语言,通通是我们这个世间结构里头的语言,可是他所讲的境界完全是法界里头的境界。你知道吗?这个就很难哦。

我们用我们世间的语言来表达,表达的是法界里面的东西。而你没有法界的经验,更没有入法界的资粮跟基础,那我请问你法界里面在讲什么你知道吗?很多人喜欢引用《华严经》的这种经文,但是你用不上。这些经文所讲的跟你所要表达的之间呢,那距离差太远了,差太远了。

所以好多人有这种情况,我跟各位讲,为什么说,你假如想来参加我们的行法的时候,你必须要能够放弃,放弃你外面所学的一切行法,因为那些东西在这个地方来讲它是有毒素作用。不是它不好,但是跟我们的行法它会产生干扰跟破坏作用。

所以你假如要到这里来修行,有四个基本工作,至少我是假设你下士道的资粮已经具足了,我是假设你下士道,就是前行的资粮道已经具足了,要来修前行的部份,有四个,叫做四修法。四修法:

第一个,华藏工程你要参加;

第二个,听经,像现在这样听经,或者听光盘,或者看电视,都可以,要写笔记,要写笔记;

第三个,基本教材,一定要做,这个功课一定要做。

而这整个功课是在共修里面分配给各位的,三个月一期、三个月一期。

这些功课你根器要够的话,那大概三个月;根器要差的话,要三年;根器普通的话,要一年。你是哪个根器我不知道,但是你要交作业,就对了,要交作业。

为什么要进行这些功课呢?这四修法,这四个功课是在架构我们共同的语言模式跟思维模式。假如我们没有共同的语言模式跟思维模式,那你没办法;要入三昧呀,进不去;要能进去呀,你也迷路。然后呢,讲什么你也不愿听。啊,我不喜欢跟你吵架,因为你的境界我知道。

因为你当然会说“那个,我很清楚”,我知道你很清楚,就好像你做梦一样,我在做梦当然我知道啊,当然你做梦我知道你做梦你知道,可是梦是虚幻的啊。你知道吗?所以你不能接受这一点。那我们没办法教,因为你迷路了,你迷路了。

迷路你知道吗?你有没有迷路过?迷路就赶快打电话:“我在哪里呀?”

人家说:“你在哪里呀?”

“啊,我在这里呀!”

“你那里是哪里?”

“啊,就在这里呀!啊,我就真的在这里呀!”

那个人怎么知道你在哪里呀。你真的不知道。

北方啊,我们这里算北方啦,还不够北,我到温哥华比我们这里北一点,对不对?那一天,我记得是已经到八点半,晚上八点半。晚上我自己开车呀,温哥华,往北边一直开,太阳还在半空中,“师父啊,回来吃饭呀”。我说:“好好,回来吃饭,现在几点了,天还那么亮?”他说:“八点半了”。我说:“八点半,噢。”早上八点半?晚上八点半?还没搞清楚啊。一看,噢,晚上八点半,吃晚餐了。

“你在哪里?”

“我在这里,一边是山,一边是海。”

他说:“温哥华到处都是一边山,一边海啊。啊,你往哪边走啊?”

“我往前边走啊!”

“你到底在哪里?”

“我在这里呀。我在哪里。”

我告诉你,迷路了你都不知道。

“你赶快回来啊!”

是呀,我也想回去呀!怎么回去呀?

迷路的人很难接受指导,因为你肯定你所在的地方啊。他不是在黑森林里头迷路,你会有恐惧,因为这种迷路你是很光明的,你不会恐惧的,而且尤其是当你进入舒服禅的时候,那是很麻烦的事。哎呀,禅修这么好啊,病又好了,我又怎么样,然后,我不想出去。没烦恼嘛。对不对。啊,我就这样。好了,那你永远以为你是对的。尤其舒服禅又有一点特异功能的时候那更糟糕,更糟糕。所以迷路是很麻烦的。所以你想要进到我们这里来修法,我们第一个告诉你,你一定要抛弃你的杂讯,要有统一的,不要说统一啦,要有这个共识,师徒之间要有共识,这个共识就是语言模式跟思维模式要一致。

这个我们跟各位讲,我光是跟各位讲这个初果是初信位,二果是三信位,三果是五信位,四果有二个,七信位跟九信位。我告诉你,这世间还没人讲过,没人跟你讲过。他只知道证阿罗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啊。他不知道他位阶在哪里,他有位阶就是初果到四果。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体系里头,这个是很严谨的,甚至于你怎么证初果,他有标准,你证二果要有标准,不是师父高兴就说你三果、你四果,等一下忘了说你五果,你六果,对不对?那搞不出来的话就你水果他苹果,不是,他有一定的标准,有一定的标准。为什么只有到四果,没有五果,对不对?人家有标准的,佛陀不会那么糊涂啊,他不会只算一二三四,五,连五都不会算嘛,对不对?那为什么有四果没有五果?为什么四果分两个?你要了解到真正的意义呀!所以我们在学佛那个觉知是绝对重要的,它不是含糊笼统过去的,它标准一个就是一个,二果就是二果,三果就是三果,他要有一定的标准。因为那个都已经在行法中的东西,不是我们义学上的部分,所以一般来讲他是不讲的,但是你到这个地方来你要了解,要透过这个部份,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关键。

我提醒各位,来到这个道场,我们希望你真正进入的是行法,修行。透过实践直接兑现,改造你的生命,转凡成圣。不是只有知见而已,知见固然要正确,但是呢,去实践,来兑现那个知见,那才是我们真正的目标。今天,这个部分先跟各位讲到这里,我们休息一下。

 

《四十华严》第72讲(2009年4月24日)B

好,我们有关行法的部份,那就由实际修法中再谈了。现在我们就要开始就经文的部份来跟各位做说明。

前面我们跟各位做一个简单的开导,是说这个情境是有所不同,你不要执着在语言文字上。那在前面我们也跟各位讲过,经文在翻译的过程里,你是不能够看现在的这种辞典来对翻,它是一种生命情境的一种描述,你要如实了知生命的境界,这个才是重点。因为语言在翻译的时候,在印度,他有的社会现象跟我们所拥有的社会现象是不一样的。那么他引用的这些原始材料,包括器世间的,还有他们社会文化所形成的那种认知,跟我们的器世间的基本条件有所不同,尤其是文化背景更有不同。那么在这个时候,你要把他们的东西如实地翻过来那是不可能的,尤其在古代的社会,交通不方便,信息来往不方便,尤其是个封闭的时代里,那么那边的认知跟这边的认知很显然会有不同。

我举个例子你看看,你们我不知道有没有看过日本人吃面?你知道吗,日本人吃面跟我们不一样,我们吃面是要静静地吃,日本人吃面啊,一定要“咝、咝、咻”,对不对?那个面好吃哦,你要翻过去,那个情境就完全不一样。我们中国人说乌鸦是不吉利的鸟,对不对?你喜欢的是喜鹊。日本人说喜鹊是不吉利的鸟,他们喜欢的是乌鸦。好了,那当你正在翻译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大的矛盾,对不对?这个不是翻错。因为他只要把那个情境表达出来,什么鸟是吉祥的就好了。是不是这样?我只要表达吉祥啊,我不是要表达乌鸦还是表达喜鹊嘛。对不对?

所以呢,现代有很多无知的人,常常批评古人经典翻译错误,告诉你,不是错,是你错了,不是他错。因为他掌握到生命的要领在翻,你只是抓到辞典对翻而已啊,知道吗?就像现在你要把这中文的经典翻成英文,你也没有办法这样直接翻译,你不能照着辞典翻。古代在翻译的时候是没有辞典的,辞典是依于经典才立下来的,你知道吗?所以你再倒翻回去、现在要倒翻回去,基本上是全错了。是你错,不是古人错。古人在翻译这些经典有他的原则,有他的标准。这个你不要弄错,我们前面已经跟你讲了,因为他有这样的状况。

好,现在我们来看经典。第一段经文里头我们就很多重要的桩要跟你布下去,文字的内容我不需要怎么讲,但是呢,这个语言模式跟他的思维模式你必须要架构起来,不然往后的经典你完全看不懂,完全看不懂。

好,这个经,我们是归类为《华严经》,所以第一行的标题是《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个品名呢,是《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在《八十华严》跟《六十华严》里头啊,他是叫做《入法界品》。那么这个《普贤行愿品》,这个《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我们是简称为《普贤行愿品》。所以一般讲的《普贤行愿品》是讲这四十卷,可是现在所指的是最后一卷,第四十卷,不是全部四十卷。第四十卷的那个部份应该要讲,叫做“十大愿王”。按照清凉国师的话讲叫做“重示普因章”,重示普因,广泛的因,因行嘛,叫重示普因。重新再宣示一遍,叫重示普因。

那各位假如要区别,一定要弄好第四十卷。通常你在读诵的净土五经里头的“普贤行愿品”是叫做“十大愿王”,不能叫“普贤行愿品”。“普贤行愿品”是指这四十卷。是有差别的,不是没差别。

大家就将错就错,错得一塌糊涂。那个完全不一样。这个你就可以看到,那些人在做这一种糊涂事的时候,你就可以知道他们对于佛法的了解是很麻烦的事,是很麻烦。你还没有办法去纠正他,他说那一卷的经文就叫“普贤行愿品”。那这四十卷你要怎么叫?你要怎么叫?所以那是第四十卷,假如你要讲那一卷哪,就应该讲“十大愿王”,不宜叫做“普贤行愿品”。这个弄清楚。

好,现在我们看这个经文:

爾時,善財童子漸次南行。往勝樂國,登妙峰山。

这一句话,直接讲到善财童子直接到妙峰山来了。这个前面我们都讲过,“尔时”这个字,尔时就是那个时候,对不对?哪个时候呢?哪个时候?每次我们都讲到“这个时候”。这个时候是指文殊菩萨叫善财童子往南去拜访吉祥云比丘,那以后呢,那善财童子就走了,就去找了,那个时候,对不对?这个是你用大脑的想法。这个“尔时”就是佛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朗然大悟的那个时候。知道吗?懂吗?就是同一时间。这个“尔时”两个字,它告诉了我们过去、现在与未来是同时显现的,同时显现。

所以我们跟各位讲说,你在看《华严经》啊,就像看后面这幅画一样,后面这一幅画。画是同时显现的,你不能像看电视一样,一幕一幕过去,跟那个不一样。这幅画就同时出现在那里。所以你在讲这边、在讲那边,其实都是同一时间,对不对?所以那个“尔时”是讲这个同一时间,这幅画,就是佛境界现前的那个同时。可是我们在看的时候,是有一个次序,先看这里,再看那里,然后再看这里,再看那里,一共是七处九会嘛。所以这个时间上的关系先弄清楚,这个叫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共一时,三世啊。过去、现在、未来是同时显现。所以华严里头叫做“一时秉然齐现”,同时现前。这个观念有没有?没有哦。没有,你要学华严,你就要训练,要有,不能没有。过去、现在、未来同时现前。

好,他讲的是“渐次南行”,他没有说直飞,直达。有没有?没有。渐次,所以“渐次”两个字就告诉我们一种动态感,动态。他可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也可能经过很多很多坎坷,在空间上,时间空间上他都经历过。最重要的是,他经过了很多的磨练。各位要留意,生命的成长一定是有挫折,有磨练,那种生命才叫精彩。

我们都希望,像苏东坡讲的,这个,我跟各位举例的时候你不要太在意呀,我这个历史上人名记太多,现在都颠三倒四了。他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啊,这个看到圣贤的人,都希望子女怎么样,不过最好还是平平安安,长大就好。那个词很有意思,但是我告诉各位,人生是真的要经过锻炼才有价值、才有意义。要不然,你每天打卡、打卡,领薪水、领薪水就好了,为什么有人会耐不住,想出去冲一冲,结果头破血流,遍体鳞伤。为什么?假如你认为那是痛苦啊,那你就错了。人生是必须经过历练,绝对没错,而历练不保证你成功,你要知道。你想出来历练啊,那你就记得准备满头包。那佛是满头都是包,所以他才成佛。你看每一尊佛像都是头上都是包,有没有?当你人生的历练不够,还缺一个包还没揍下去,你就不能成佛。你要度众生啦,就是这样,你要学佛,要训练啊,要历练自己,你就是这个样子。

只是我们自己在人生的旅途里,你接受历练常常是心不甘、情不愿,而在佛门中告诉你,接受那个历练你必须心甘情愿。知道吗?所以,我们在做这种训练的时候,我们不以当下的成就为目标,我们是以一种成功不必在我,我都在为众生服务。只要以后的众生大家都能享受福利,那我遭受什么挫折,其实不是重点,那你挫折就会欣然接受嘛。

可是你要知道啊,你在世间是不一样的,“我有投入就要有产出啊。”“可是我怎么搞的?投入那么多,一点产出都没有?”那你就很窝囊了,你失败了。对不对?可是谁告诉你说,你投入一定会有产出呢?你不要看那些大企业家,都很会算呢,投入都一定产出,到最后一个金融海啸,你看全部蒸发掉了。他也很会算,很会算、很会算都是掉大坑的,你知道吗?我们不会算,我告诉你,你我都是掉小坑的。那些华尔街的金融天才,有没有?你看他们掉大坑的,而且把公司搞倒了,他退休金照拿,政府补助他的,他还是先发,发薪水、发红利,不是很会算吗?算到倒闭了。你看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美国汽车,哪个CEO不会算啊?都是天才呀,怎么经营都倒闭。你不要看日本那些企业啊,他只是比较狡猾。SONY是不是日本的?SONY,索尼呀,对吧?他总部在哪里你知道吗?在哪里你知道吗?伦敦。他是狡猾。他害怕日本会倒闭呀,赶快移开,没想到伦敦这一次受灾更重。还有哪一家我忘了,移到冰岛去,冰岛不是破产嘛,对不对?你看嘛,你会算,哎呀世间就是无常啊。你要记得啊,世间每一件都无常,只有一件永恒,那永恒的名字叫无常。所以你别算了,越聪明掉进去的坑越大。还是像…你可能聪明,像我笨笨的比较好,常常就碰壁,所以满头都是包。

“渐次”,你要记得这个意思,就是在人生旅途当中,有很多的历练,不是时空的问题。因为在法界里我跟各位讲过,它不是六尘五欲间的关系,它是菩萨的愿力跟众生的业力关系,所以这个地方讲的都是那种关系。知道吗?不是时空的关系,因为从时空上面来讲,“尔时”我就跟你讲过是时空关系嘛,但是真正的重点它要的是人生的历练、生命的磨练。“渐次”指这个。

那各位你在人生的旅途里,遭受种种的挫折、压力、失败、不如意等等,你能不能够欣然接受?安慰一下。说这不是我失败,我在接受考验呢。所以失败不以失败为苦,能吗?各位想想看,假如你这样一想啊,你一定心里就会打开了。失败当然失败,钱是要不回来了,被骂就被骂了嘛,对不对?难过也难过了,可是当你这心境一转的时候,跟各位讲,海阔天空,海阔天空。你现在有没有那挫折?想一想,人家给你的难看?对不对?你就转说:“哎呀,这是一种磨练嘛。”这么一转的时候,你心境就开了,满天的乌云马上就是风和日丽。希望我们的同修每天都在和风旭日当中。你绝对要这样讲、要这样想、要这样转!

我常讲,这个山不转路转嘛,路不转人转嘛,人不转心转嘛,对不对?我们何必转那么多转,我们一个心就转了嘛。管你山转不转、管你路转不转,我转了就过去了。转了,就好。你要朝这个地方转。人生的挫折、灾难是一定不可免,一定不可免,但是呢,你要懂得会转。就算那个汶川大地震要是你碰到的话,你不要以为没碰到,我们在921台湾的大地震没碰到,结果到都江堰去就碰到了。有的人是两次都碰到。那个不用在意。

当你碰到那个说被压住在下面,你心里转就好了,绝对走过去。因为你的心境一开朗以后就过了。但是你在那里面要挣扎,你一定痛苦,一定痛苦。该死你也是死,何不高高兴兴地死?对不对?

你看那小孩子啊,每一次大地震,几乎你都可以找到,那一种婴儿压在那里面,过一个月都还活着,因为他不会紧张,他没有那个压力,知道吗?他就跟像在妈妈的肚子里面一样,可是我们不一样啊,你的意识形态呀,你会恐惧呀,会紧张呀,所以那你就完蛋了,死得快,而且死得很痛苦。当你这个心不管是在什么状况之下,到那最紧急的时候,你把心一放开,放开,不要纠结在那里,一转,过了。这是一种人生的历练,我欣然接受。那该死也会死得很漂亮,不该死呀就会活起来。

医生说:“你死定了。”

我说:“不死可以吗?”

“哼哼!”他还不屑地跟我笑笑。在他的手中啊,百分之百非死不可,宣布我死,剩下21天,我就说不死可以吗?他就“哼哼”。

过一个月,我去跟他要:“给我开个假条”。

“诶,你怎么没死?”

我就:“哼哼。”

再过一个月,“诶,你怎么可以不死?”

我说:“哼哼,假条。”

然后他开假条,因为我在经济部上班嘛,不去上班就要请假嘛,请假就要他写证明嘛。

第三个月再去,“诶?”

我说:“怎么样,本山人自有不死之法!”

他就说:“我退休以后跟你去布教”。

就是这样转一下。这个是很重要的。你不要以为我在讲经说法,不是。这是生活中每个人要有的一个基本的一个涵养。当然你要尽力地去奋斗,可是到最后真不行的时候,那就全部放下,全部放下。那一关你绝对是会发现一生当中最幸福、最灿烂的时刻。真的。

好吧,渐次两个字讲那么久。

他“往胜乐国,登妙峰山”,这个用词是非常简练,直接就去了,就好像我们搭飞机,北京下来,就到广化寺一样,对不对?

於其山上,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周遍求覓,經於七日,竟不能見。

他就在妙峰山上,直接就上去了,东南西北、四维、上下,这十方嘛,整座山都找遍了就对了,经过七天,没找到。那八天会找到吧?十天可以找到吧?为什么七天呢?这个就是他用字的表达方式啊。

那么这种经文,跟各位讲,它的原文不一定这样写,我跟各位讲,这个原文不一定这样写,原文可能就讲啊,因为以印度人的文学标准来讲啊,他可能找遍全山,经过多日,找遍全山,而找不到,可能原文是这样。那我们呢?因为在印度是文学化的经典,来到中国啊,它已经是意识化的经典,所以呢他就把它变成这样,他用十方来表达有他的用意,用七天来表达也有他的用意。你看,东西南北加四维是八个,再加上下,这个就是《华严经》在描述十方的基本语言模式。

他讲十方啊,是指穷尽的意思。他这个“找”啊,不是只有问,他的穷尽不是空间的部份而已,是人生的一种历练。它是指什么?指摸索,人生的一种摸索。他在这座山上,要跟善知识见面之前。

山是什么?你知道吗?妙峰山啊,山是一个生活区,一个生活区。这个生活区是高的。中国人的字,你想想看,我讲你想就好,人在山上叫什么?“仙”;人在谷底叫什么?“俗”。那你就知道啊,他到山上去,这个人是仙嘛,对不对?人在山上。那今天以这个立场来讲,我要见一个仙人,当然不轻易见到啊,对不对?仙人哪那么容易被你找到?那么容易被你找到就俗了嘛,对不对?俗才是轻易会找得到啊。像我们现在到处贴广告,对不对?“免费服务电话”,打电话来还免费的哦,为什么?俗啊。你要找这个在山上的人,你打电话再贴金子给他,他都不愿意跟你见面。他是表达这一种意境。不是真的山不山啦,世俗的山没什么了不起,土堆出来的都叫山嘛。他是那种生命的意境,高而不俗,他在不俗的情况之下你要如何去求他?经过七天。这是一种你要到这里来见这位善知识,那你就必须先有那种什么――熏习,熏习呀。

很多人来找师父,“嘣”,就找来,

“师父,我找到你了,呼呼。’

“又怎么样?”

“很高兴,我好激动。”

“又怎么样?”

“没有啊,我就想看你一面。”

“又怎么样?”

“没有啦。”

“我说又怎么样,你要找我要干什么?”

“没有啊,想看你啦。”

“我说看我要干什么?”

“没有啦,就是想看你啦。”

不是神经嘛。

不是,他要先有那个熏习。熏习以后你才能入味,要不然不对味,不对味。所以我刚才跟各位讲说,你学佛绝对不要激动,不要一股狂热,那叫粉丝啊,那个都不好。粉丝情结也好,上师情结也好,都不好,一定要带着几分理性,你才有那个韧性、持久。这个就表达这种情况。你要到这位善知识这里来,你必须在他的生活圈里,他的语言模式、思维模式上先架构起来。一个正确的“七”是七菩提分的意思。在法上架构好那一套语言模式跟思维模式。这是非常重要的,要是没有的话,你是没办法、没办法进行。知道吗?这个,语言就在这个地方差别。

所以我刚才很笃定地跟你讲,这个语言,印度原文未必如此,但是呢,翻成《华严经》以后,它的语言是这样定调,这样定调。你要到这个团体来,有很多同修想要出家,我告诉你,你要先到道场里面常住一段时间,东南西北四维上下,周遍求觅,为什么?对这个道场的生活要有所了解。

你不要一开始就蒙着头“师父我要出家”,出家怎么样?头发剃掉还不简单,但问题是这一下来你不习惯呢,你不习惯呢。

有个人来,说要出家。我说:“好呀,你去吧,跟大家共同生活。”早上四点起床,一天而已,到下午就不见了。要走的时候,我说:“你要干嘛?”

“每天呢……”

我说:“每天怎样?”一天24小时当然每天啊。

“四点要起床?”

我说:“是啊。”

“这怎么活下去啊?”

我说:“那你要出家你以为出家怎样?”

“我以为八点半起床就好了”。

我说:“去死啊,早点去早点去!”

你根本不了解,你以为出家是什么?我出家没事干啊?成天就伸懒腰?出家没薪水,四点要起床,要挑柴,要煮饭,还要出坡,还要种菜。你以为日子那么好过?出家人?根本就不对。这个就是指这部份啊。

七日,你看七日指七菩提分“竟不能见”,具备七菩提分还没办法,还要更高层次。因为他已经什么,入法界了,已经入法界了。这个已经表达很清楚,这个标准是很高的,很高的。

“由”、由就是因为嘛,由于嘛。

“為了勤求善知識故,捐捨身命,無飲渴想,正念觀察,心安無退。“

这个要命了。要求善知识捐舍身命。各位你找善知识有这样吗?哎呀,找两次啊,两通电话打不通啊,算了,没缘了。我在高雄有一位同修,这同修很有意思。他不是学佛的,他是拜神的。台湾跟我们这里不一样,我们这里没有什么神庙,台湾神庙到处都是啊。那个小土地公庙有五万间,台湾那个“嘣”一个炮弹就打过头的地方,它竟然小土地公庙就有五万间,大大小小的不知道多少,最小的土地公庙是在玉山顶的那个土地公庙,只有一个这个盘子那么大而已,最大的土地公庙还蛮大的。

他是拜神的。他拜哪个神我不知道。那,有一天他跑来了。

“呵”很喘,他说:“师父你好难找。”

我说“那不是找到了吗。”

他就讲他来道场的原因。他在拜神拜神,突然呢那个神告诉他,我也不知道神怎么告诉他的,叫他去找海云法师。他在高雄市找了半天,找了差不多一个礼拜,他又去问神说:“海云法师是什么东西呀?”因为他不是学佛他不知道。他说:“他是个法师啊”。他说:“什么法师啊?” “他是个佛教和上法师”。“噢,那到哪里去找?”他说“他就讲《华严经》啊”。华严华严,华严寺,你去找。

他又去高雄市找了半天,找差不多一个月呀,又去问神“华严寺,海云法师到底在哪里呀?”他说:“就在自由路跟博爱路之间,你去找就有了。”那个神也很厉害呀。那就自由路、博爱路,他就开着奔驰汽车这么绕了、又绕了一个礼拜,他想一想,不管了,下来问人,问神也讲不清楚,干脆问人,把车子一停,哇,华严学会。怎么刚好就停在那里,华严学会。他想一想,华严,那是不是呀?就上去了。就看呢。我们都在楼层上,我们是新道场,跟你们想象这种道场不一样,是挂在半天空的。他上去了,就问问,问到了。

他说:“是啊”。

我说:“你知道你怎么会把车停在那里?”

他说:“我也不知道,我开一开我想就停在这里。”

我说:“那就是神告诉你,就在这里啊。”

他说:“他每次都跟我讲话,这一次怎么不讲?”

“他不讲你才会找的到,讲你又找不到了。”

“为什么?”

我说:“他讲你听,经过你听以后是经过大脑,对不对?那现在不跟你讲,直接叫你停,那你就停下,就到了,那就好了嘛。”

这个有许多东西你是没有办法的。他一个人为了找这地方,他也不知道呀,一找来以后就把那书啊、光盘啊一共买了五、六万块,就搬回家去。

过了一年,我问他:“你有没有看?”

他说:“看不懂。”

我说:“看不懂,买那么多干嘛?”

他说:“我的神叫我来说要护持你。”

我说:“要怎么护持?”

“我不知道。你看要怎么护持?”

我说:“经书你再买一些回去”。我说:“买回去不要光放在那里呀,送给大家看,有缘的就会来。”

这个就是你在追求善知识的时候,当然他不是什么善知识,他也不懂嘛,反正神叫他来,他就来了。那个神是什么,可靠不可靠?要护持我,当然可靠嘛,对不对?但是我告诉各位,你要求善知识,真的要有耐心,要有耐心。没有耐心是不行的,是不行的。甚至于要捐舍身命。

我们不要把善知识当作轻而易得,或者是应当的,当然的,没有那回事。因为这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项因素,没有善知识,无法启发你的法身慧命。那你那个真实的生命要怎么启发出来,你是要靠这个善知识的。所以你在求善知识啊,必须要以绝对的殷重心,就是诚心,而且还要很慎重、很笃定。现在我们是到处跑,法王啦、活佛啦、大和尚啦、大修行者啦,好像观光一样到处跑,不好,不好。

我常跟各位讲,我不拜访名山,不是我瞧不起那些成就者,是名山里头没圣人,所以我才不去。我们要拜访的是圣人,以绝对的殷重心去拜访圣人。你找到圣人要完全臣服,完全服从,不能有丝毫的“我”存在。那你能不能具备这样一个条件?

那要这样子,这几个字就很重要,你看“捐舍身命,无饥渴想”,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正念观察,心安无退”。各位要留意啊,注意善知识,“正念观察”。当然讲那种狂热啊,造成那种粉丝情结、上师情结,都不是正念观察,心不安,你得到的,你就占为已有。然后到处去吹牛,“我跟这个师父照相,你看看,他头上放光哦,或怎么样”。神经病啊,对不对?都是这种,这个哪有正念观察?哪有心安无退呢?你想想看!这是经里讲的,不是我讲的。你依止善知识要有这种心境,不要一股狂热,“噢”怎么样去蜂拥而上,那都不对啊。这样子,我告诉你一个成语叫做“飞蛾扑火”,你这个生命跟蛾一样,往火堆里头送,非死不可。这还小事,你死了就算了,你在制造魔王,制造魔王啊。人家可能是一个发心想要修行的行者,可是被这一种狂热一拱上来以后,他可能会变成宗教野心家,而丧失了他求道的精神。你要留意到,那你这个罪过就大了,这个叫做出佛身血。假如他是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人,你叫做出佛身血。假如他修行已经证果,证初果、二果以后,你这个叫杀阿罗汉,你已经把阿罗汉的那个目标,把人家阻断了。所以,狂热是非常不好的,你自己飞蛾扑火,要死掉就算了,你反正算老几嘛,对不对?你不过凡夫一个,迟早你要死,早死晚死怎么死而已嘛。可是你杀了阿罗汉、出佛身血啊,这个是阿鼻地狱业。

那你不学佛还没事。对不对?不学佛的人谁会跟你蜂拥而上,去搞什么什么,不会呀。但是你一学佛了以后,就拱出一个什么那个魔头来,什么叫什么“*轮大法”,那个都完了。你都完了,一定非常糟糕的事。这个是不当的,那叫狂热,那叫狂热。我们是绝对禁止这些的!一定要正念观察,心安无退!学佛不能够狂热!

所以我跟各位讲,我不是说你到哪里去拜访谁不好,你假如去放假,去度假,刚好遇到那里有个大德,那就应该进去拜访一下。但是你没有必要专程跑去到处找。跟你讲,你跟一个师父都跟到丢了,你跟一堆师父,到时师父都走了,剩下你一个,你还是薄地凡夫啊。你跟一个师父,好好跟他学,学他的法,知道吗?

师父不是你的财产,你也不是师父的财产。很多人常讲,这是我的弟子、谁是我的弟子。我从不讲谁是我的弟子,我也从不讲我弟子有多少,因为他们不是我的财产。可是大家呢?谁是我师父、谁是我师父,他是你财产啊?是吗?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心不安啊,爱炫耀。你哪是学佛呢?对不对?不是学佛啊。

你要依止善知识,你看看,对善知识“捐舍身命,无饥渴想”,而这个不是狂热啊,是宁可赴汤蹈火,在死不辞,但是呢,须正念观察,心安无退。这两个条件是同时的。两个条件,第一个,你必须完全臣服他;第二个,你还要正念观察,心安无退,没有狂热啊,有没有?这两个条件是一体的,偏一边都不对。偏前半段的,一定是狂热,偏后半段的很冷漠,他进不了门,有没有?注意看看。后面这个条件,正念观察,心安无退,也不是那些所谓信科学教的,信科学教啊。

现在这时代有二种人:

一种是信科学的,自以为他是科学家,这种人好像倾向这边,这是不当的。

另一种是信八卦教的,信八卦啊,知道吗?狗崽当教主。是不是,你们是不是这样讲?啊?八卦教系知不知道?怎么突然间没声音了?我好像走到外太空去了。进到佛门中到处探听啊,他不是问法、不是求道,他是看谁出包、谁有绯闻、谁有是非,那这个你最好是少跟他来往。因为那不是佛法,那是八卦教。

科学教是什么都不信。你不管问什么,讲什么,他都是到处乱反驳的,那个都不是。

后面这八个字经常会跟它混在一起,前面那八个字是跟那些宗教狂热者混在一起,宗教狂热者会产生像*轮功那一种狂热的状况。这个后面的这种状况,它容易产生科学教、八卦教的这种情况,这个都不当。

所以我们在想要修法的时候,你绝对是宁静的,心情是宁静的,在宁静中去接受,宁静中去求道,要成就,非常快,知道吗?要成就,非常快。

我跟各位一样,都是这个时代的人,接受这时代的教育,那么这时代的状况是什么样子,我们都很清楚。那么,为什么有人会成功、有人不成功,关键就在这个地方。这是告诉我们一个坦坦荡荡的一条大路,但是,这里头告诉我们,它有两个陷阱,你不要踩进去。尤其各位,您在求善知识、求正法的时候,更要留意这一点。

好,我们再看,你看这种经文:

“過七日已”,前面讲七天不能见,那过第七天。

“見彼比丘,在別山上,徐步經行”。

这很奇怪啊,自己的山不住,住到别的山去了。有没有?不是“往胜乐国,登妙峰山”吗?那结果在别山,不在妙峰山,在不妙的峰山上面呢。对不对?这表达什么?你看啊,这个时空都是这里哦,“过七日已”,他在第几天?他没跟你讲啊,他也没讲是第八天、还是第九天?那干脆讲第八天不就好了,对不对?那第九天你就讲第九天嘛。为什么“过七日已”,那到底是什么意思?所以这根本就不是时间的问题,有没有?这不是时间的问题哦。对不对?

好了,那就有一个问题来了,这个一句话里头告诉我们是一个非常广阔的,它超越了你的意识形态。七菩提分是标准的嘛,那么我们扩大来讲,所有的戒律道德都在里面。道德,包括戒律都在这里面。那他讲“过七日已”,是超越了这个部分。妙峰山是他的国土嘛,他的范围嘛,可是他又在别山上,这个时空的观念已经告诉我们,他超越了这个时空。有没有?

你现在对佛法的认知、对生命的认知,其实你是受到四种现象的限制跟障碍。哪四个?第一个,心理现象,以及心理现象扩大出来的社会现象,这个是知识分子最严重的问题;第二个是生理现象,生理,你的身体。以及生理现象扩大出来的物理现象。科学家死在物理现象里,知道吗?这些高级知识分子死在社会现象里,道德家死在社会现象里。一般的凡夫死在心理现象跟生理现象里。他跳不出这个框框,完全被框住了,完全被框住了。

那么他呢?这个善知识啊,这个比丘,“见彼比丘”,在别山上,他已经超过。你看,时空他都超越了,超越时空。“在别山上”,不在这个框框里头,他能够在框框外面呢“徐步经行”,很安详、很自在。各位你敢不敢跨越你的已知范围?所谓凡夫就是在已知的范围里头生活,你在已知的范围里头打滚,很正常。因为已知嘛,所以我很安全,到未知的领域里你会恐惧,你会恐惧。

第一次,不管你到哪里去,第一次,就算我们国内,不要说出国啦,你到一个其他的城市去,你就会发现有很多生活习惯跟你不一样,你很难适应。第一次到重庆,吃水煮鱼,看呢,怎么吃啊?红红的辣椒一堆,我说:“好了,不要吃啦”。他说:“不会,很好吃啊”。我说:“不要吃了”。哎哟,看他还没有开始吃就已经冒汗了,他说“不会,很好吃了”。又那么诚意,吃一个吧。吃一个,那就差不多吃掉半锅了。第一遍真的是,不是不能吃,不敢吃。因为你讲到辣,你就已经辣成一团了。结果一吃下去,它不是辣,而是一种香。那这个时候就不一样了。

那个有没有吃过榴莲?我们北方人大概少,南方人应该很多啊。榴莲听说是水果之王,水果中最好吃的一种水果。那大概在三十年前,台湾刚进口的时候,就有个同修说“来来来,榴莲,榴莲”。哇,我跑了十公里去吃一个榴莲。“榴莲啊,你赶快吃一个”。拿到这里呀,我就把它放回去了。为什么呢?第一个,那个颜色,我刚刚好帮小孩子换尿布,在换尿布的时候,他还要拉肚子。就那个味道,怎么我在家里跑了十公里来这里,又那个味道出来?从此,我榴莲等了三十年。一讲榴莲就“别讲!”就想那尿布那一堆啊,怎么吃啊?

在前两年啊,每年我都到槟城、到吉隆坡、到新加坡去,那都是盛产榴莲的地方。有一次他们就拿了一堆我也不知道,就拿来就吃了。“诶,这个还蛮好吃的,这是什么水果啊?”“榴莲。”哇,差一点全部吐出来。我说“怎么榴莲都没有味道?”“它很香啊。”这个时候再想“嗯,果然很香哦。”好与不好吃其实是你的意识而已呀。

你就是不能够走出那个已知的范围,知道吗!那个未知你始终有一种恐惧,在不小心的时候,你尝试到了一个你能接受的,那你的生活领域才会扩大一点。但是这种扩大非常慢。你看,你要等三十年,要等三十年。但是一个行者,他是向未知迈进。所以我常讲说一个人是不是修行人,你看他什么,他敢不敢挑战未来,敢不敢迈向未知?敢的话,他就具备了修行人的性格。你要知道,迈向未知不一定成功,那倒头栽,你知道吗?一踩空,就是摔进去了,那头往下栽下去的,这种经验是常有的。当他爬上来的时候,他会很高兴。

你去看小孩子,在玩的时候,掉到水里头去,起来啊,就站在那边哭的人,通常这个孩子会遵守道德律,他不敢冒险,因为,他跌下去起来会哭。但那个孩子掉到水里头去啊,那起来“啪…,哇…”,然后很好玩,然后把你推下去的,那这个孩子具有冒险精神,我跟你讲,成功的机会特别大。因为你看小孩子就好,他在玩,他遭遇挫折,起来他觉得很好玩,那个孩子修行一定会成功。那个孩子遭遇挫折以后,就哭啊、怎么样啊,要人家去同情啊,那完蛋了,这个孩子顶多是当个乖儿子、乖女儿可以,你最好不要鼓励他去冒险。

你从小就看性格,那你现在反省你自己,你是不是适合修行的人?你想想你小时候是不是这样的?假如是这样,赶快来修行,最好来出家。那掉一次水起来,就要气的要死,再也不玩水了,那个就不必了。那个还是在世间好好赚钱养家。

你去留意到,修行性格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看到哪些人最适合修行呢?运动员,你去注意看看,艺术家、推销员。推销员适合,知道吗?那勇敢,而不是一种愤怒、报复的那种勇敢,那个不叫勇敢,那个叫嗔心,知道吗?勇敢去迈向未知的人,去挑战未来的人,他是一种好玩,一种好奇,那才是修行人。知道吗?这个要弄清楚啊,这是不一样,他是有明显的区别。

那么各位在禅修的过程、禅观的过程里头,我们在调整你的也是跟这个东西一样,它一对一对的,因为有佛有魔,有佛有魔在一起呀,你要拣别出来。你是佛还是魔?就在这里呀。师父的功能其实是在这个地方。

但你一直都不能往前进的时候,那师父没办法跟你讲。因为你老是那个样子,老是在标准的条件之下,老是在已知的范围之下。告诉你,你讲什么,“师父你看我这样、我那样、我这样…”,师父讲“很好很好”。为什么?因为没差别嘛,没差别当然就很好嘛。修行是要你迈向未知的时候,到底是佛是魔那个时候才是师父的工作啊。当你不迈向未知的时候,都没有师父的事,关键在这里呀,你要留意到。所以你不要把师父当作一般的算命的啦,当私人财产一样,好像戴玉一样,高兴拿起来看一看,不高兴就放在盒子里头,不是。你要记得这个地方,他谈这个部分。

善财童子在这段经文里头已经告诉我们,善财童子见到善知识,这个善知识他是,怎么讲,非常开朗,因为这是在法界里头。跟你法界内的那种束缚的是不一样,因为你法界内里面的是按照苦集灭道这一条路,声闻乘的这一条路走的,现在他进入法界了,他完全不在你这个世间的六尘五蕴的相应这边,他完全是愿力与业力的相应这边,这完全不一样。所以,他超越时空,超越已知的范围,有没有?不在妙峰山,而在他山上,别山上。但是在别山上他还是徐步经行,他没有恐惧,对不对,没有慌张。所以他才能徐步经行嘛,对不对?在那个你的已知范围以外的地方,他还是安然事态。有没有?是这样的情况哦,你先把这个背景先给弄清楚。这个没弄清楚,你下面你完全不懂,不懂讲什么。我看今天只能讲到这里,下面明天再讲。

好,我们来回向,回向之前,我们把今天大家听经讲经的功德回向给吴晓林同修的母亲刘碧。刘碧老菩萨已经九十岁了,在医院里,我们希望她缘尽了,能够安然往生,缘未尽,能够赶快恢复过来。好。


{返回 海云继梦法师文集·四十华严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四十华严 第四卷 第71讲
下一篇:四十华严 第五卷 第73讲
 四十华严 第二卷 第33讲
 四十华严 第一卷 第22讲
 四十华严 第一卷 第11讲
 四十华严 第三卷 第44讲
 四十华严 第五卷 第76讲
 四十华严 第一卷 第17讲
 四十华严 第一卷 第23讲
 四十华严 第四卷 第62讲
 四十华严 第一卷 第20讲
 四十华严 第三卷 第51讲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05-091无常是通往解脱的路[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5年]
 瞽目转经重明[栏目:药师佛感应录]
 佛教[栏目:远凡法师·禅的世界]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84-85卷[栏目: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日常法师]
 佛教里有“相”和“心”这对概念,请问“相由心生”是什么意思?[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般舟赞讲记(益西彭措)[栏目:般舟三昧念佛法门]
 五百罗汉 236、断业尊者[栏目:五百罗汉]
 高级佛学教本 第十五课 法相宗 (二)[栏目:高级佛学教本]
 慧净法师讲演集二 因果自然──大年初二谈话[栏目:慧净法师]
 Samma Samadhi - Detachment Within Activity[栏目:Ajahn Chah]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