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人格心理学--学佛智慧,圆满人格(30~39)
 
{返回 傅味琴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110

人格心理学 (30)
—— 学佛智慧,圆满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学 ~ 包括人的情绪、个性、作风、生活习惯、思想意识。

 生活中多观察,能出妙观察智

本次提要:
  ■ 世人把好朝自己推,坏朝别人推
  ■ 每个地方好人坏人都有
  ■ 不要离开生活去找佛法
  ■ 每个都会遇到吃亏和便宜
  ■ 成就可不是用数字买的
  ■ 请佛像竟然会遭到拒绝
  ■ 民间保存佛像经书,功德无量
  ■ 共同语言不等于要别人转向自己
  ■ 多在生活中观察,能出妙观察智

世人把好朝自己推,坏朝别人推

我这次在佛学苑讲心理学是头一次,从佛学,修行,结合起来给你们指导,这等于在指导你们如何做到在生活里修行。佛学不能脱离实际。我们常在生活里看到别人吵架,第三者好意劝导一下,可是常听到这句话:“你了解情况吗?”这句话意思就是“你了解我吗?”旁观者清,但说到你的时候,你就说:“你了解吗?”其实这句话也包括“你对他了解吗?”意思是:“他这么坏你了解吗?我这么好你了解吗?”好朝自己身上推,坏朝别人身上推。

每个地方好人坏人都有

有说:“宁波人最刁,绍兴人最坏”,你们说这话对不对啊?“不对”,那么你说呢?(一学生答:“他们都有坏的,都有好的。”)应该这样讲,这是很普通的道理。

不要离开生活去找佛法

所以佛法在世间,佛法在生活里,你自己不悟,偏偏要离开生活去找佛法,书是白纸黑字,那是纸张,是字,你不过是懂了这个字的意义。

每个都会遇到吃亏和便宜

你到生活里去找,哪个地方都有坏人好人,你身上有好的,也有坏的,他身上也有坏的也有好的,为什么好的全是你,坏的全是他?即使这件事是你对他错,可是有时候却偏偏是他对你错呢?这件事你吃亏了,可是在另外一件事上他吃亏了呢?或许他吃亏的时候一句话也没有,你吃亏了就哇哇叫。你能认识到自己的片面和我执就叫认识烦恼,能够去掉就叫修行,否则修行怎么修啊?

成就可不是用数字买的

一天到晚打坐,从不开悟,一潭死水;一天到晚磕头,头上磕出了疤来作为标志;一天到晚拨念珠,唸了一万两万,算什么?算作买路钱?靠这个通道,你以为有条路了,成就能用数字买吗?

请佛像竟然会遭到拒绝

修行修到老,众生的习气,众生的烦恼,贪瞋痴,有的原封不动,有的比年轻时候更厉害,叫“老气横秋”。有一天有个年轻人在路上告诉我,“我要请一张佛像,寺院里的老居士不给我请倒也罢了,还把我训了一顿。”我问他怎么训的,“他说我罪过!又说他吃了四十年素,一直在佛门里走的,说我家里没佛堂,请什么佛像!”意思就是:“我是老前辈,我是老修行,我是老吃素!(众笑不断)我是绕着佛门走到老!”其实他佛法不懂。弄得年青人气坏了,我请佛像还要遭到拒绝。

民间保存佛像经书,功德无量

十年动乱期间,红卫兵打佛像,烧经书,我在上海的时候,看到庙里全是火,佛教书店的经书堆得高高的,全在烧。可是佛像经书能够流传到今天,就靠保存在民间的功德啊!能够把法宝佛像请去,每个居士家里都保存一下,功德无量啊!即使家里没有佛堂你可以买一本庄严的照相册,把佛菩萨相片恭恭敬敬保存起来,多好啊!保存就是供养。供养不一定要烧香磕头,比如敦煌壁画,云岗石窟,保存到今天,后世才能看得到,你能说那些没有功德吗?你买一本精美的、庄严的照相本,干干净净地放在高处,要礼拜的时候请下来。家里来了客人,还可以把相册请下来给他看看,让他见见佛面,跟佛菩萨结个缘,有什么不好呢?还有的人“阿弥陀佛”的像要,其他佛菩萨像都不要,佛从来没有这么说过。

共同语言不等于要别人转向自己

“向内转——要别人转向自己”,例如有个女的对男的说:“你怎么老是跟我想法不同?我这么想,你那么想?我要这个,你主张那个?你照我的去想,照我的去做,我们才有共同语言呀。”这叫共同语言吗?这叫女皇命令。我曾听到一个女的在跟男的发脾气:“怎么你说话总是跟我想的不一样?咱们两个没有共同语言!”喔,跟你一样才叫共同语言?(笑声)

多在生活中观察,能出妙观察智

我不知道你们在生活中观察不观察,能够观察的话,就能出智慧叫妙观察智。妙观察智都是从观察来的,观察世间,观察众生,观察人生。你越观察多,再从佛法去理解,你会注意力外放,你会从只注意自己外放到周围的环境,周围的人们中去。
                            (2001.5.12 第七讲完)


人格心理学 (31)
—— 学佛智慧,圆满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学 ~ 包括人的情绪、个性、作风、生活习惯、思想意识。

 人格缺陷是由自我中心发展起来的

本次提要:
  ■ 人格缺陷是由自我中心发展起来的
  ■ 小我的人心量小,容易跟人闹矛盾
  ■ 勾心斗角结果抓了芝麻丢了西瓜
  ■ 善知识不等于一个只会上课的老师
  ■ 释迦佛没有办佛学院,弟子也培养得很好
  ■ 佛学院办得好,可以弥补不足,是件好事情
  ■ 进了佛学院,素质降低了,老一辈吓坏了
  ■ 学圆满的法,可以弥补宗派的不足

人格缺陷是由自我中心发展起来的

我们讲到一切的人格缺陷都是由自我中心发展起来的,人格缺陷是心理病态心理障碍的基础,所以,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心理就不健康,或者说不符合心理卫生的要求。

小我的人心量小,容易跟人闹矛盾

在生活上他会过得很不愉快,因为他以自己为中心——我们所讲的自己就是凡夫、小我,因此心量就越来越小,经常容易跟别人闹矛盾,思想境界不广大,心理很狭隘。

勾心斗角结果抓了芝麻丢了西瓜

在心理上,他会发展各种各样坏的情绪。在社会上,如果这个人有一点专业技能,因为他心量非常狭小,或许会在专业上有点成就,可是希望他办成大事业,那是很难的,因为他以自己为中心,并不是以集体为中心。尤其是我们培养佛教人才,首先要克服,要改掉自我中心,因为要挑重担,要联系广大的众生,心胸不宽大,没有雄心壮志,做不成大事情,还会整天在佛门里边勾心斗角,怄气生病,结果抓了芝麻丢了西瓜。

善知识不等于一个只会上课的老师

自我中心是属于思想意识的问题,当然可以通过思想上的疏通、教育、改造来把它转变。虽然一个人的思想转变主要是靠自我教育,自我改造,但是也离不开别人的启发,别人的引导。佛门有句话:“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修行在个人,可你没有师父咋修行?还得靠师父领进门呀,所以一个善知识不等于一个只会上课的老师。

释迦佛没有办佛学院,弟子也培养得很好

现在的佛学院,基本上跟社会上的办学方式差不多。这样就跟原来师父带徒弟的培养方式距离太大了。以前徒弟跟师父生活在一起,师父看在眼里,听在耳里,随时随刻在教育弟子,增长善法,抵制恶法,这种教育方式本来是很好的事情。当年释迦佛在人间,没有办佛学院,弟子也培养得很好,很多证了阿罗汉果,那样不是很好吗?

佛学院办得好,可以弥补不足,是件好事情

后来为什么要办佛学院呢?因为这种师父收徒弟的方式到后来有了不足之处,想办佛学院来补足。佛学院办得好,当然是件好事情。

进了佛学院,素质降低了,老一辈吓坏了

据我知道,佛门里有些老一辈是反对办佛学院的,这不是办佛学院不好,是佛学院没有办好,老一辈一看,糟了,我把徒弟送过去,结果徒弟一回来,懂了一点佛法,素质却降低了,我慢贡高,作风败坏,对老一辈也不恭敬了,乃至还把师父赶出去,师父吓坏了,这是属于佛学院没有办好。办好了,当然能够弥补已经出现的不足。

学圆满的法,可以弥补宗派的不足

什么不足呢?我只能讲中国佛教的情况,至于其他国家佛教怎么样的,我不了解,我是中国人,当然对中国比较熟悉。

佛教传到中国来,在中国形成了宗派,当师父的往往片面的培养徒弟,结果培养出的徒弟懂的太少了,不全面。有人就提出来,各个宗派都要学,否则你咋度别的宗派的众生?


人格心理学 (32)
—— 学佛智慧,圆满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学 ~ 包括人的情绪、个性、作风、生活习惯、思想意识。

 老师成了拜金主义,是教育的悲哀

本次提要:
  ■ 当师的素质差,怎能培养出好徒弟
  ■ 要既培养人又培养才,不能搞成人才两空
  ■ 要去掉人搞出来的条条框框,否则就和不起来
  ■ 你改他加,搞得佛教不像样了
  ■ 老师成了拜金主义,这是教育的悲哀
  ■ 佛学院里不上课,到时拿个毕业红本本,出去挣个方丈、当家,这可不行啊

当师的素质差,怎能培养出好徒弟

可是有些师父他连自己本宗尚且不太懂,哪能懂别的宗派。又有的师父本身文化很低,据说中国曾经有个朝代凡是出家都要经过考试,没有文化出不了家。后来没有了,谁都可以出家,结果出家队伍的文化降低了,素质也降低了,因为放得太宽了。有些为生活所逼,就去当和尚。古时候,有的朝代,犯了罪的,你只要出家了,就没事,这些人都钻到出家队伍里来,这样出家众的素质越来越降低,有的简直是文盲,像这样的师怎么能培养出好徒弟来?因为他自己远远不够格嘛。

怎么办呢?佛门里有些发心的法师就想,办个佛学院,让他们来佛学院学吧。

要既培养人又培养才,不能搞成人才两空

佛学院发展到现在,可惜没办好,只培养才,不培养人,有的人才两空,佛教的传统在某些佛学院逐渐被演变掉,社会学校办学一般还挺认真的,而办佛学院的人有的自身素质很低,还比不上社会上的学校。

要去掉人搞出来的条条框框,否则就和不起来

人们有个感觉,在我嘴里总听不到好话,难怪我这个老师多愁善感,忧国忧民,这样过日子,没有发展到忧郁症已算幸运的,有的人就说我是操心过度。

一个真正的佛弟子全副身心都投入到佛教的菩提心事业里去,哪有不操心的?办佛学院是件好事情,可是尽量要保持要维护原始佛教的传统,佛教有什么好改革的?我有时候也主张改革,那不是改革释迦佛的教导,而是改革人搞出来的条条框框。能海上师很早年代写的《六和合义》,就有这样的话:六和必须要去掉戒律里没有的,是人搞出来的条条框框,否则就和不起来。

你改他加,搞得佛教不像样了

多年前我在南京说过:我想恢复原始佛教。我说的原始佛教不是小乘原始佛教,意思是佛教原来是怎么样,我恢复到怎么样,后人加上去的东西一律不要,你加一点,他加一点,加得不像样了。佛教到底被谁搞得这么乱?被谁搞得这么不像样?我看不是徒弟吧,应该是师父吧。徒弟听师父的,师父改一改,结果徒弟当师父了,他也改一改。所以全是那些师父搞出来的,因为这个徒弟这么做时他也当师父了。

老师成了拜金主义,这是教育的悲哀

我是极力主张培养佛教人才,培养佛教人才可以采取办佛学院的形式,可是在内涵上要保持佛教的传统,修行就是修身口意。社会上办学,还有德、智、体,三个方面,德就是道德修养,体就是身体健康,智就是学习文化知识。现在有的学校德智体可能也没抓好,德,老师也无能为力,社会风气就是这样,少管为妙,轻松一点;体,现在孩子都喜欢踢球,打球,也用不着老师操心;智,你付多少学费,我尽多少责任,所谓名牌学校,名牌教授,收费高得很啊!那是做买卖,我有学问,你有钱,咱们来个交换。现在老师收入很好,非但工资大,还分配住房,还可以晚上出去当家庭教师。如果教师成了拜金主义,我看这就成了一个悲哀。

佛学院里不上课,到时拿个毕业红本本,出去挣个方丈、当家,这可不行啊

我从1956年就开始讲课,年轻时候常听到一句话:如果在国外,一堂心理导引课会有多少美金的报酬。佛学院能这样办吗?把社会办学的方式完全照搬,那也不像佛学院了。现在办佛学院,有的思想没有端正好,进去的人图一纸文凭。老师跟老师观点互不相同,大家自管自讲课免得冲突,老师跟学生之间也逐渐有了距离。据说有的佛学院平时不上课,或者学生上不上课随你的便,来个参观团,立即通知僧装整齐去课堂上课,准备拍照,一学期也没上几堂课,结束时每人都发毕业证书。毕业证书一到手,无论你走东走西,红本本往桌子上一放,“你看着办吧”,意思是我佛学院毕业的,不当方丈么也该做个当家,这样搞下去可不行啊。


人格心理学 (33)
—— 学佛智慧,圆满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学 ~ 包括人的情绪、个性、作风、生活习惯、思想意识。

 最珍贵的是善知识的修行经验

本次提要:
  ■ 嗅觉被世俗麻痹,闻不到释迦佛的传统
  ■ 出家人淫戒第一
  ■ 在佛门里找对象,岂不拖人下水
  ■ 学生去朝山,老师当菜农,这个办学咋办呢
  ■ 最珍贵的是善知识的修行经验
  ■ 经验能使人在观察中作出快速度的判断
  ■ 直觉也是心理上的高速度运转

嗅觉被世俗麻痹,闻不到释迦佛的传统

初到这儿来的学生因为别的地方住久了,到这儿就不习惯了,这是你在自由散漫充满世俗气的地方呆久了,嗅觉麻痹,闻不到这儿有释迦佛的传统。培养人才,并不是照文字解说一下就行了,培养人才要从身口意出发,非但要管上课,而且要管你的身,管你的口,管你的意。我办学就是管头管脚,什么都要管,这是一个好的传统呀!师父不管徒弟,老师不管学生,那当师父、当老师的也太轻松了。

出家人淫戒第一

这儿对四众弟子都培养,但在男女接触上管理非常严格,在家人杀戒第一,出家人是淫戒第一,犯根本戒罪很重的。释迦佛不允许弟子犯戒,犯戒会下地狱的,但如果戒实在守不住,佛允许弟子还俗。还俗后,在家居士男婚女嫁,也是男女的淫爱,不过是正淫。

在佛门里找对象,岂不拖人下水

从前,有居士写了本书,主张佛化家庭,全家都要信佛,很好呀。有人就想,既然要佛化家庭,我就在佛门里找对象(众笑),两人都信佛,生下来小孩是小菩萨(众笑)。如果是出家众,你真打算还俗的话,也不能在佛门里边找对象,那岂不拖人下水。

学生去朝山,老师当菜农,这个办学咋办呢

以前有个寺院请我们去讲法,奇奇怪怪问题可多啊!结果咱们只能回来了。讲法通知发出去了,大家正发心要来听法,主持人突然又带着她们去朝山。整年累月地带着一大批居士去朝山,像一个旅游团团长(众笑),每人收两千元,忙得人影不见,说是跟居士结个缘,叫“引进法门”。又叫办学的同学种菜!我们都变了菜农了!(众笑)这个办学咋办呢?

最珍贵的是善知识的修行经验

一个善知识,最珍贵的就是他的修行经验,还有生活经验,尤其是到了老年,如果他过去的饭没有白吃,在人生的旅途中,他累积了多少生活的经验、人生的经验、教育学生的经验、修行的经验。这些经验,《佛学大辞典》里有吗?

起先人们以为我有他心通,说:“本来我有很多问题,听傅老师一讲,我什么问题都没有了,我想到哪里,傅老师就讲到哪里,这不是他心通吗?”这不叫他心通,这叫经验。

经验能使人在观察中作出快速度的判断

如果你坐着不动,像个木头人那样面无表情,我就无法判断你心里在想什么,如果你仪态表情一动,我就照我的判断对你说些启发的话,有时还很准的呢!有时我开玩笑地说:“你们不知道我是谁?”(众笑)我自己回答说:“我是研究心理学的。”就这么简单!

我可不是研究书本上的心理学,我是从观察人生中得来的经验!是从你的姿势,表情,言谈举止中作出的判断。这种判断速度要快,熟练以后似乎能成为一种本能,如果速度太慢,别人会把你看成傻乎乎在发呆,迟钝的判断会使两眼发直。熟练以后,即使一张照片,也能作出判断。当年觉得好玩,研究研究,如今老了,没时间玩这种了。

直觉也是心理上的高速度运转

年轻时,有一次我去作客,因为他家喜欢听我讲佛法。那天他家有客人,主人跟她介绍:“傅老师很会看人!”客人说:“你看我是哪个地方人。”我回答她:“你是东南方向的人。”这用不着统计,这种判断往往来自自然,也许在心理学上叫直觉。其实直觉也是通过心理上的高速度运转。

我年轻时在医院工作,有一天中午休息时,有个面熟陌生的人特地来告诉我。我三年前对他说的话一点不错啊,这只鸟飞走了!哦,我才想起三年前,我在一个地方给年轻人讲佛法,他也在,讲完了他掏出两张照片来给我看。因为他老婆死了,想再娶一个,一张年轻漂亮的,一张年纪比较大的。我说那张年纪比较大的可以。那张年轻漂亮的,我说:“她好像一只鸟,在你身上停一会儿要飞走的。”过了三年,他来跟我说;“果然飞走了!”(众笑)


人格心理学 (34)
—— 学佛智慧,圆满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学 ~ 包括人的情绪、个性、作风、生活习惯、思想意识。

 累积修行经验,就能打破修行的神秘感

本次提要:
  ■ 累积修行经验,就能打破修行的神秘感
  ■ 要遍知有情心,至少也要学点心理学
  ■ 自我中心的形成,童年环境是主要因素
  ■ 小时摔跤打地板,成年闹矛盾,是你不好
  ■ 受宠爱的人,谁都不好,只有我师父好
  ■ 让说话产生功德,不要背罪过

累积修行经验,就能打破修行的神秘感

我年轻时,我看你的脸色、眼神、坐的姿势,就知道你胃下垂或者鱼吃得太多了……那个时候,有人觉得我很神,实际上说穿了不值一分钱,这是心理学、形态学,你们学过了也会懂的。我说这一些,主要是想打破某些人对修行人的神秘感,要从生活中多去累积修行的经验。

要遍知有情心,至少也要学点心理学

菩萨度众生要遍知有情心,我们至少也要学点心理学。其实,来报名的新同学,有的我知道她留不长,但仍然鼓励她留下来学习,结果白费心机。这是出于修行人的慈悲心、菩提心呀!修行就是修一个慈悲心、菩提心。

自我中心的形成,童年环境是主要因素

一个人假如以自我为中心就达不到这个水平,因为你只观察自己,注意力都在自己身上。当然,你观察自己的缺点,这倒也好,但自我中心的人,往往以自己为老大,以自己为核心。这种心理,父母的遗传是次要的,本人前世的习气也不见得小时候全会暴露出来。幼年、童年期间的环境是主要因素。就像我上次讲到,自我中心的人向外转转到别人身上去了,怪别人不理解自己,一出口就是“你不理解我”。向内转呢?“你应该跟我要有同样的语言,你跟我一样不好吗?”这种自私的心态跟童年的培养是分不开的。

小时摔跤打地板,成年闹矛盾,是你不好

我年轻时候住在上海,石库门房子虽然没有72户人家(过去上海相声演员有个节目,叫“72家房客”),我看十几家可能有。那边有一个小房间,住着一个阿婆,因为儿子死了,媳妇又嫁了人,她把小孙女留下来自己领养。小女孩经常到我家房里来玩,有一次一不小心摔了一跤,奶奶宠爱她,一听到哭声就抱起她来说:“地板不好!我打地板!”(众笑)奶奶真的去打地板了:“地板最坏。”自己摔倒说地板最坏(众笑)。不会教养孩子,结果害了孩子,这个孩子长大了,脾气会很不好,凡是闹矛盾,“是你不好”,从来不会想“我有什么地方不对”。

所以儿童心理是一门很重要的科学,牵连到千千万万儿童长大后的个性、脾气、心态和知见,也影响到他们的品质修养。父母,师父,老师,长者,如果对自己的徒弟,对年轻一代非常宠爱、溺爱、包庇,会害得他们以后只要心理上一有触动,马上怄气:“是你不好”。

受宠爱的人,谁都不好,只有我师父好

我们办学初期,有些人留不住,在她们看来是老师不好,办公室不好,同学不好,全是别人不好。那么谁好呢?只有我师父好(众笑),因为从小受师父宠爱,师父从没有说过我不好,这就害了下一代啊。自我中心就是这么形成的。

让说话产生功德,不要背罪过

刚才举的例子只是说明外在环境的作用,最容易背罪过的就是嘴巴,所以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语言负责,说话要产生功德,不要背罪过。下课。(2001.5.26 第八讲完)


人格心理学 (35)
—— 学佛智慧,圆满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学 ~ 包括人的情绪、个性、作风、生活习惯、思想意识。

 自我中心的人,往往由片面形成偏见

本次提要:
  ■ 自我中心的人,往往由片面形成偏见
  ■ 闹矛盾、生气、自认委屈形成心理障碍
  ■ 为求他人与己一样,怪罪他人,不见己过
  ■ 为掩饰自己的错,盼他人亦犯,其罪极重
  ■ 希望别人和自己一起抽烟,这样的心态平衡,岂不更坏
  ■ 吃东西的爱好也要求相同,就是我执偏见
  ■ 怕亲人因学法而分离,是世俗人情味

自我中心的人,往往由片面形成偏见

自我中心的人表现在只对自己发生兴趣,样样以自己为中心,形成了很多的偏见,考虑问题都很片面,有利的就朝向自己,有害的就推给别人。

闹矛盾、生气、自认委屈形成心理障碍

一旦跟周围的环境,周围的人际关系失去了平衡,周围的人很难跟你相处,也很难接受你这样片面的观点,结果闹矛盾。你格外容易生气,总觉得自己受了很大的委屈,慢慢就形成了心理上的障碍。上次我们讲过这种心态的人向外转向内转,全都不恰当。向外转容易怪别人不理解自己,向内转经常要别人转向自己,什么都得依顺自己。

为求他人与己一样,怪罪他人,不见己过

能海上师说过:众生只求别人和自己平等,却很少知道自己应该去跟别人平等,这就是众生的心态。换句话说,别人姿态高大,你应该学习别人的榜样啊,可他不是,他心理很不平衡,总觉得自己矮了一段,所以就产生这种心态:“我没错,他算什么?他为什么不跟我一样?”或加上讽刺、挖苦、取笑,“人家是劳动模范呀”,“人家是为了得到表扬呀”,“你们是利根,我们是钝根呀。”最好大家都成了钝根,那么跟我一样(众笑)。

为掩饰自己的错,盼他人亦犯,其罪极重

又譬如自己想赖床,就说:“你这么匆忙干什么呀?再躺一会儿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又不是一个人迟到,我也迟到了,你也迟到好了。”这在日常生活中是经常发生,经常看到的事,这种人的罪很重啊,好比犯盗罪的人,如果自己偷盗,还希望别人也偷盗,希望个个都犯盗罪,目的是为了不要把我暴露出来,这罪很重!

你们都不迟到,就是我一个人迟到,这也太醒目了。你们为什么不迟到呢?你也迟到,我也迟到,大家都迟到,大家平等,我也不是很突出,众生这种心态很普遍。

希望别人和自己一起抽烟,这样的心态平衡,岂不更坏

一个抽烟的人明知道抽烟不好,心里却希望别人也抽烟,别人不肯抽,他就说:“抽烟有什么关系,不会就学学,我也抽,他也抽,你不抽烟不像男子汉。”非要跟他一样。自己朝坏的方面去做,为了掩盖自己的缺点,希望“大家都是这样”,那这个社会岂不越来越坏了?

吃东西的爱好也要求相同,就是我执偏见

吃东西也是这样,自己喜欢吃的,就强调这个东西特别好,希望你也喜欢吃。假如你不喜欢吃,他就会说:“你这个人真怪,这么好吃的东西竟然不喜欢吃,你这个东西有什么好吃呀?”他觉得你不跟我一样,就是不肯跟我平等。甚至于连修行也是这样。

怕亲人因学法而分离,是世俗人情味

我年轻时在一个居士的家里讲法,她家两个年青人听得高兴,问我修的什么法,我说我修的是《文殊法》,又问这《文殊法》有啥好处?我说开智慧。一听开智慧,她们高兴了,就也要学《文殊法》,她母亲背后就说闲话:“糟了,本来我们全家都要往生极乐世界,现在学了《文殊法》,女儿、媳妇往生不了了,咱们全家要分散了。”最好全家都搬到极乐世界去,娑婆世界有人情味,到了极乐世界大家再在一起,你仍然是我女儿,她仍然是我媳妇(众笑)。


人格心理学 (36)
—— 学佛智慧,圆满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学 ~ 包括人的情绪、个性、作风、生活习惯、思想意识。

 带着烦恼发菩提心,就难破我执、法执

本次提要:
  ■ 带着烦恼发菩提心,就难破我执、法执
  ■ 要用尊重、赞叹来修自己的平等心
  ■ 和合团结是为了达到一个良好的目标
  ■ 不遵守制度的几个人在一起很投机,这才叫小团体
  ■ 不要为了争个面子,以歪理去压人
  ■ 女人常以压倒男人为胜利

带着烦恼发菩提心,就难破我执、法执

有人自己学这个法门,就认为别的宗派都不好,这些人带着烦恼发“菩提心”,叫人家都不要学别的法门,只学我这个宗。看见学别的法门的佛弟子就另眼看待,把他们看成是异教徒。再发展下去,分裂、排挤、打击,全干出来了,因为到底是个凡夫呀。进佛门,法不懂,也不听,烦恼不断,也不想断,哪会不在烦恼堆里转呢?真正的平等心应该是,你学的宗派也好,他学的宗派也好,我学的宗派也好,只要学的是正法,大家都好。我执法执是最难断的,众生执着“我”,又执着“法”,自己还不知道,拼命要让别人的一切都跟自己一样,来达到平等,众生的平等心就是这样。

要用尊重、赞叹来修自己的平等心

一个妈妈有几个孩子,别人说,“老二真像你”,她就特别喜欢老二,因为像她,和她平等。所以对社会上的人,你们别看表面,有的家庭看起来好像挺像样,哪里呀!有烦恼哪能平等得了?我执这么重!样样依我就是好!样样都依我,我也有面子,“我多有福气,娶了一个贤内助。”“我嫁了一个样样听我话的丈夫。”那么你是老大。其实这样子,你的心态就不平等了,所以众生的这种平等心不是佛门的平等心。佛门的平等心,最开始就要修尊重别人,要用尊重赞叹来修自己的平等心。

和合团结是为了达到一个良好的目标

众生怕自己被别人压低,所以反常地处处把别人压低,把别人压低了他就高兴,常会不分青红皂白。为什么有歪理十八条?就是用十八条的歪理把一条正理压下去。他不想一想,虽然你有你的道理,但你这道理普及开去,可不好啊。如果你能放弃,按照适当的、必须要的,应该遵守的原则去做起来,不是很好吗?如果每个人都要以自己的道理为主,不服从,不听话,强调理由,孤高,顽抗,那你最多团结一些观点跟你相同的人,那不是逐渐形成小团体了吗?如果能按照大路走,就不叫小团体,因为是为了达到一个良好的目标,这才是大众的和合团结。

不遵守制度的几个人在一起很投机,这才叫小团体

比如说按照规章制度,学员守则办事,这就是为了达到一个良好的目标。可是有几个不遵守,不服从,强调自己理由的人搞在一起,谈得非常投机,就把整体性的和合团结破坏啦,那才叫小团体。小团体是指不好的方面,不是到处都可以用得上的。

不要为了争个面子,以歪理去压人

众生的心态,感到自己有点理时,总有一种习气,心里不愿意,也不肯被别人压倒。哪怕自己是错的,也不愿承认,如果我承认了错,我岂不一句话也没了,这会没有面子的。为了争一个面子,就拿出歪理十八条去压人家,这种面子观念,众生特别强。

女人常以压倒男人为胜利

我年轻时候,一个常与我通信的人,他来信诚恳地希望我有到大连的机会,一定要到他家去。那一次我好不容易找到他家门号,门一开见到一个小老头,我刚刚开口要问,里屋马上出来一个白白胖胖的女的,一出来,就把小老头推开,意思就是“你进去,进去”,她挺了出来,我问了她,她朝我笑笑:“刚刚你看见的那个人你认得吗?”我说不认得,“你说的那个人,你找他有什么事情啊?”我说:“因为他从前写信给我,叫我有机会到大连时,一定要到他家里来。”“他不在。”肯定她心里挺高兴,因为她胜利了。男的看见她出来,一句话也不敢讲,(众笑)他是老二。这种事情从古以来都是这样。
  

人格心理学 (37)
—— 学佛智慧,圆满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学 ~ 包括人的情绪、个性、作风、生活习惯、思想意识。

  不可以傲慢去压人,也不要做感情的奴隶

本次提要:
  ■ 能力强的男人,在老婆面前就发挥不出来
  ■ 选女婿竟然也以自己称心的为好
  ■ 在家庭里常因显示傲慢而压制人
  ■ 以一方受委屈来达到平衡,并非真平等
  ■ 不吵不闹是否真的因互相尊重而平等了
  ■ 不可以傲慢去压人,也不要做感情的奴隶
  ■ 要恒顺众生,但要恒顺善法不恒顺恶法

能力强的男人,在老婆面前就发挥不出来

拿这个例子来说,男人也难做,有一种男人,表现非常好,但家里也不安定,因为他被女的看不起,经常要挨训:别人家的男人哪像你这样没用?还有一种男人呢?能力很强,当他希望发挥自己能力的时候,家里又吵开了,因为这个女人最喜欢的男人就是怕老婆,你不怕我,我还有面子吗?这些在家人的心态,可真是奇形怪状!

选女婿竟然也以自己称心的为好

还有一次,我在电视小品上看到,女儿有两个男朋友,母亲呢特别喜欢那个小伙子,女儿嘛有点偏向另一个,所以常跟女儿争吵,母亲就说:“这个有什么好啊?还是那个好!你看我跟他说话,他样样听我的,百依百顺的人还不好啊?”电视拍得很风趣,那个男朋友到了她们家,妈说:“你来了,这件衣服你去洗洗。”他回答“噢”,“洗好了以后你晒出去。”“噢。”变了她家的男佣人(众笑)。

在家庭里常因显示傲慢而压制人

三十年代的文艺小说有的还是挺不错的,在拍出来的电影里,一个女的在教育她的儿子,为了让人看到,我这儿子多听我话,多孝顺我啊,她像个女皇帝一样,一点点小事情,“你给我跪下来!”真有点歇斯底里,女性的傲慢大发作,儿子只好两腿笔直地跪下来,表示她教育有方。

以一方受委屈来达到平衡,并非真平等

男人呢?在农村里有句话:不打老婆不叫男子汉(众笑)。你想在世俗里找平等,哪儿找得到?世俗的家庭生活里,一般都是以一方受委屈来达到平衡的,如果你要想取得真正的平等,除非天天吵架,吵架也吵不出平等来。

不吵不闹是否真的因互相尊重而平等了

我从前工作场所在上海河滨大楼。有时我也住在里边,隔壁邻居家就是靠一方受委屈来达到平衡的,女的一回家,“唉呀,累死了!”就往床上一躺,当然也不说话也不吵,男的就忙厨房,洗衣服(众笑)。还有一次,我在路上看到,一个男的自行车一停,忙着给怀里的小孩喂奶,衣袋里放的是奶瓶,脚踏车车把上挂了两包小孩子的尿布(众笑),我们实在看不过去,也许是他的妻子回娘家去了。

不可以傲慢去压人,也不要做感情的奴隶

可是我们佛弟子应该要有觉悟,不要把人压低,把人压低的时候你就心有傲慢,不应该以傲慢为自己的痛快,争一个虚伪的面子。从前有这么一回事,有个女的上班,丈夫每天在单位门口等她下班,等她一走出来,丈夫马上递上一块毛巾给她擦擦汗,又拿出一把扇子给她扇风。这个女的可高兴了,别的女的都羡慕她有这么一个好丈夫。所以人世间全是做感情的奴隶,做烦恼的奴隶。这个男的假如不是被逼,而是自愿的话,那就因为他有感情。

要恒顺众生,但要恒顺善法不恒顺恶法

因为众生不知道自己应去跟别人平等,所以普贤菩萨叫我们修恒顺众生,恒顺众生的意思就是叫我们去跟别人平等。当然佛法度众生的原则是善法,善法要恒顺,可不能恒顺众生的恶法、恒顺众生的烦恼。例如有人叫你打牌,你想我不去打牌他会不高兴,这就错了。佛教是最最讲原则的,是非好坏都不分,佛弟子就没有斗争的精神了。我说的斗争可不是私心杂念,为名为利,为气恼的斗争,是要跟不合理的,愚痴的,歪风邪气的,封建意识的现象作斗争。


人格心理学 (38)
—— 学佛智慧,圆满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学 ~ 包括人的情绪、个性、作风、生活习惯、思想意识。

  法法平等,只有正跟邪不能平等

本次提要:
  ■ 没有为真理斗争的精神,佛教事业也就慢慢地被消灭了
  ■ 不关心广大众生,只关心几个亲人,就会越变越渺小
  ■ 不能被温情主义蒙蔽得是非不分
  ■ 搞宗派小团体,都是凡夫知见,私心杂念
  ■ 《楞严咒》是降魔,有人不敢听,岂不也成了魔
  ■ 法法平等,只有正跟邪不能平等
  ■ 要多听,哪有听一遍就能当法师的
  ■ 你尊敬我,我尊敬你,这才叫平等
  ■ 修好平等心,就要互相尊重、恒顺

没有为真理斗争的精神,佛教事业也就慢慢地被消灭了

没有斗争精神,听到世俗的话,退心的话,你就会糊涂、动摇。比如你起先听到一切众生皆父母,应该广度众生,想想对啊,就发心赶快放下一切世间上的追求,赶快进佛门修行提高自己,乃至于发心出家。却又听那边人说:“你这么做,你的亲戚朋友都对你有看法了,人家都对你有感情,你这么做,会引起多少人对你不满意,以后你就很难去度他们了。”那么难道佛的话讲错了?四弘誓愿讲错了?这种话听多了,佛教事业也就这样慢慢地被消灭了。

不关心广大众生,只关心几个亲人,就会越变越渺小

抛弃了伟大的事业,抛弃了广大的众生,抛弃了树立法幢,那么你整天地陪着有缘的人一起过世俗生活,说几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靠你这几句话能度众生了生死吗?结果你会变成对佛教事业漠不关心,只关心几个亲戚朋友,越变越渺小。每个人都像你这样,谁来弘扬佛法?

举世间上的革命例子说,当年参加革命的人,救人民于水火之中,这当然也会引起亲属的不安,和离别时的难受,难道他们因此就错了?难道孙中山推翻腐朽的清王朝错了?那么人们怎么称他们是伟大的人物呢?

不能被温情主义蒙蔽得是非不分

现在的佛教全被这种温情主义蒙蔽得是非不分。佛弟子为弘扬正法辞亲出家,儒教却讲“父母在,不远游”,好像是挺有道理,因为父母有恩啊,照他这样子下去,出家人都没有了,一定要等到父母死了,那么凡是来剃度出家的全是老头子。

搞宗派小团体,都是凡夫知见,私心杂念

恒顺众生就是要你去跟众生平等。例如,你不修净土法门,但也喜欢听讲《佛说阿弥陀经》,喜欢唸佛名号,那岂不平等了吗?修西方净土法门的,也诵《药师经》,也持“消灾延寿药师佛”名号,有什么不好呢?我讲戒定慧,大家也来听讲戒定慧,戒定慧有什么错呢?可是请都请不到。原因是你们是修戒定慧,我们是唸阿弥陀佛,两家,好像戒定慧里不要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不要戒定慧,有这么说吗?佛门现在也不平等了,连法上也不平等了,都是被凡夫知见,私心杂念,搞成宗派小团体。

《楞严咒》是降魔,有人不敢听,岂不也成了魔

以前法师在居士林讲《法灭尽经》时说过:“有人以为唸观世音菩萨的《大悲咒》是杂修,怕自己不能往生就不敢唸,有人连听也不敢听,听了也算杂修。要进大殿,一听里边在唸《楞严咒》,不能听,赶快要躲起来,等到《楞严咒》唸完了,方才敢进去,听到了也算杂修,《楞严咒》是降魔的呀,你一听到《楞严咒》就害怕得躲起来,你不是也变成魔鬼了吗?”

法法平等,只有正跟邪不能平等

听法师讲法也要有平等心,不能这位法师我喜欢,他讲法我听,那位法师我不喜欢,他讲法我不听。只有正跟邪不能平等,如果说法的人把法说错了,邪掉了,偏掉了,为了不受他影响,那么可以不听。正跟邪怎么能平等?佛法跟外道,佛法跟魔道怎么能平等?你跟他们平等,他们就把你消灭了。不能拿原则作交易,要依法不依人啊!不能因为你是法师,你讲错了,我仍依人,只要是你讲我就来听。要依法呀,讲得没错,哪怕是居士讲也应该听,哪怕自己同学在讲法,也应该听。

要多听,哪有听一遍就能当法师的

听说你们现在有个讲座,都是你们同学在讲,我还没来听过,不是我傲慢,我是很想来听,老师不听学生讲,怎么培养学生呢?因为我实在太忙。有说“我懂的”,懂了再听听熟,将来好当法师嘛。假如没听熟,你当起法师来:“啊呀,我怎么想不起来了,大概是……。”有些人自己懂了就不想再听了,其实多听几次才能记熟。想当法师的人,哪有只听一遍,听一遍你记得住啊?有人说,如果听熟了,讲出来的话像背书那样,这也太死板了。那么同一个题目,我每次讲的内容怎么都不同。我告诉你,所有的不同都是从熟中来,熟能生巧,你不熟,绕了一个大圈子也不知道绕到哪里去了,海阔天空地随你飘,结果飘出去了拉不回来。要搞熟了才能够进入自由王国,即使说得多么广大,仍然三句不离本行。

你尊敬我,我尊敬你,这才叫平等

所以修平等心不要老希望人家跟我平等,要修我跟人家平等,即使你知识多受人尊敬,即使他身份没有你高,懂得很少,大家也不一定尊敬他,你作为一个佛弟子也应该尊敬他。你尊敬我,我尊敬你,这才叫平等。

修好平等心,就要互相尊重、恒顺

从前我有个学生老跟气功界有联系,老学生就对她很不满,说我老师太慈悲,还说“她来,我们就不来了。”我只好暂停通知她,有一次我路过她工作的学校,进去看她,她哭着说:“老师,你不要我了?”我说:“不要你,我怎么来看你?”她说:“老师,同学们都听你的话,只要你一句话就行了。”我说“你真不懂,学生固然要听老师话,老师也得听学生话,这才叫平等啊。因为大家对你有意见,你自己向同学们认个错,今后改过一下,我才好帮你说话呀。”

我举了那么多例子,就是为了说明要互相尊重才叫平等,恒顺众生才叫平等。下课。
                           (2001.6.2 第九讲完)


人格心理学 (39)
—— 学佛智慧,圆满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学 ~ 包括人的情绪、个性、作风、生活习惯、思想意识。

  在人道里,我们应该有所作为

本次提要:
  ■ 在人道里,我们应该有所作为
  ■ 古今中外,有成就的大都是穷人家孩子
  ■ 释迦太子因为有觉悟,所以不喜欢歌舞伎乐
  ■ 福气是给我们修行用的
  ■ 人总喜欢做对自己不利的事情

在人道里,我们应该有所作为

今天继续讲人格心理学。我们既然成为一个人,在人道里,我们应该有所作为。小孩子都会长大,富人家小孩子会长大,穷人家小孩子也会长大,比较起来还是穷人家小孩子长大后会好一点。富人家小孩子说起来他有一个优越的生活条件,可是如果不给他良好的教育,这孩子就很容易傲慢、贪享受、贪玩乐,他过不惯一般的生活,更受不了贫困,你鼓励他,他容易奋发上进,但遇到了不高兴的事,他又很容易泄气,这跟从小到大条件好,娇生惯养有关系。

古今中外,有成就的大都是穷人家孩子

穷人家孩子呢?他从艰苦的生活中奋斗出来,只要他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他的成就就不会差。他懂得人生的苦,懂得生活的艰辛,生活能够有一点改善,他就觉得很满意了,不像富人家的孩子,一味地为自己的生活考虑,为自己的利益考虑,结果往往到处不满意,所谓叫“身在福中不知福”。穷人家的孩子即使遇到一些困难,遭受到一些挫折,可是他顶得住,因为他这种生活过惯了。从历史上来看,古今中外事业上有成就的,大都是穷人家孩子。富家孩子靠父母、亲戚、朋友,大家把他捧着,如果没有风暴的话,他安安稳稳地度过一生;有风暴的话,他比穷人家孩子更要苦。

释迦太子因为有觉悟,所以不喜欢歌舞伎乐

从佛教的历史来看,以前的高僧大德往往出身贫苦。我不是否定从富裕的家庭中出来的,如果他们能看得破,能接受教育,猛烈地改变自己,也会有很好的成就。福气大是一件好事情,但关键还要看他对于享受的环境是迷惑还是觉悟。例如释迦太子,他是觉悟而不是迷惑,王宫里的享受非常的快乐,宫女天天为他歌舞伎乐,还有净饭王的宠爱,可是他一点没受迷惑。一个人一旦受到迷惑,他就会下堕,迷惑得越深,就越难跳得出来。

福气是给我们修行用的

所以说福气给了我们一个良好的环境,一个安定的生活,前方的路就看我们自己了。如果在这样良好的环境,安定的生活里能够接受教育,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这条路就是好的道路;如果在良好的环境里保持自己的习气,发展自己恶劣的情绪、错误的观点,那你吃亏了,吃什么亏?你没有经过苦难的磨练,你把握不住。“福气是给我们修行用的”,这是有智慧的人说的话;如果福气被我们用来发展自己恶劣的情绪,不良的个性,那可危险了,因为你有福气,周围的人会奉承你,哪怕你做错了,照样会有人在你的周围支持你,这就助长了你恶劣的情绪和个性的发展,必然会造很多恶业,这是很可怕的事。

人总喜欢做对自己不利的事情

我们到了人这一格,变好变坏全靠我们自己的一颗心,所以要讲一讲人格心理学,目的就是要让大家觉悟,能有一个幸福的人生。事物都是一分为二,人也是一分为二。人有优点也有缺点,一个人接受别人的批评,接受别人指出你的缺点,比接受别人的表扬,接受别人给你的温暖,要困难得多,所以佛说众生愚痴。我年轻时讲课,也经常讲到这句话:“人总喜欢做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明明不利,但是他喜欢做。在生活的各方面都能找到这样的人,都能发现这样的事情,所以说众生愚痴。


{返回 傅味琴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人格心理学--学佛智慧,圆满人格(40~49)
下一篇:人格心理学--学佛智慧,圆满人格(20~29)
 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90~99)
 《金刚经》四句偈的开示
 觉悟从智慧悲心来
 业力、法力、师力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30~39)
 恭礼弥勒不败尊 慈心常与众生乐(2007年弥勒菩萨圣诞开示)
 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30~39)
 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70~79)
 人格心理学--学佛智慧,圆满人格(50~55)
 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40~49)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禅门骊珠集 第一篇 禅宗以外的禅师 僧稠禅师[栏目:禅门骊珠集]
 人物志忆(十三则)[栏目:太虚法师]
 Things as They Are - To Be an Inner Millionaire[栏目:Maha Boowa]
 低姿态[栏目:生活的情趣·迷悟之间]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五十三集[栏目:阿弥陀经疏钞讲记·净空法师]
 慷慨[栏目:开悟·证严法师的生活禅心]
 比丘尼传 5 梁 乐安寺惠晖尼[栏目:比丘尼传·白话文]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 第四章 唯识性 唯识实性──真如性[栏目:成观法师]
 佛教的科学性[栏目:传喜法师]
 降伏其心 二 如何对治昏沉散乱[栏目:万行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