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欲乐与法乐的省思 7
 
{返回 学修笔记·学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006
《欲乐与法乐的省思》课堂笔记之七
(2月8日  中)
【一、思惟闻法意乐】
1、忆念佛菩萨对我们的饶益。
    我们用心去感受,可以感到诸佛菩萨从来没离开我们,生生世世在引导我们离苦得乐。佛菩萨怎样利益我们呢?就是菩提心。生生世世引导我们发起菩提心。什么是菩提心?就是自利利他,自己离开痛苦、也帮助别人离开痛苦。
2、菩提心与听法意乐。
(1)我们首先要学会自利,自己离开痛苦,下一生离开恶道、得生人天,进一步,要解脱生死轮回,解脱是自利得到了,还要进一步利他,希望一切有情都能够解脱生死。
(2)如果生生世世修菩提心,我们就能很快成佛,这是诸佛菩萨告诉我们的最快的离苦得乐的方法。现在我们没有真实的菩提心,也要发起造作的菩提心,说我一定要发、一定要发菩提心。
 
【二、修行体悟与讲课的关联】
1、感悟人生。
    觉得这种讲法有点象真正的感悟人生,来上课之前基本不知道要讲些什么,讲出来的是自己学佛过程中的感悟。因缘是不可思议的,不知道什么缘会激发灵感。
2、学佛因缘。
(1)我们很多人很有善根,怎样能被启发出来,就要靠三宝的加持和自己的努力。不是我们自己想象的,绝对是三宝的加持。
(2)我最初接触佛法是看《佛陀的启示》这本书,它把佛法的理论框架,苦集灭道全都讲了出来,但对自己的生命还没有起到帮助作用。对自己生命有帮助、对佛法有感觉,是在碰到了几位修行人之后,有居士也有法师。
3、善知识的影响和摄受。
(1)第一次碰到一位居士,快八十岁了,见到他让自己对佛法生起了信心,因为看到佛法可以让人的气质这样好。一般七、八十岁的人,很多都老年痴呆了,但是他慈悲安详,让自己生起了一点希求心,也想让佛法在自己身上发生这样的作用。
(2)出家后碰到几位法师,有一位法师威仪具足,我可能是比较感性的人,你有没有证量我要感觉一下,经常在嘴上和他辩论,内心是观察和不服。有天晚上他让我坐在他旁边,坐了一会儿,因为一直和他辩论,没有在他身旁坐过,忽然感觉身心安稳,内心发现佛法居然会让人有这样的感觉,他有这样的磁场,能让你被摄受住。
(3)做净人的时候,也遇到一位法师。那时主要是做事培福,有一次要发八千份《法炬》,要把地址录入电脑、打印出来、剪下来贴信封、粘好、邮寄。当时是很头疼的,找了义工来帮忙,录地址、剪纸条、粘浆糊、贴信封,每天很糊涂地去做,贴的时候心很急躁,八千份嘛,把地址贴歪了,刷浆糊没刷好,一擦把纸也擦破了。看其他的人也是同样,而且还把贴坏的扔掉,让自己很生气。就做这么一件事,自己心情就这么急躁。看到一个法师在旁边贴,动作非常平缓,看他贴纸条、刷浆糊、粘信封,一推,就平了。
这一幕让自己看到一个人内心平静会有这样的效果。他内心平静,事情做得好、自己也快乐,我是又急躁又苦,事情又做得不好。师父也总是很安详的,这是内心平静的体现,我们能平静吗?很难。
【三、师父开示内容】
  “我说这个话的意思是,我们如何来对五欲的境界的认识。长期以来,我们对这些东西的认识,总是把它觉得是好的、是快乐的、是圆满的,它里边所包含和具有的问题,没有认识到。刚才谈到,从这些东西的竞争性到它们的不确定性,都是一步之遥,随时都有可能发生,那么如果是佛法、如果是智慧、如果是一个人的慈悲心,这些作用和力量,它永远不会消失,它永远会给自己带来利益和快乐,它永远不会去损害到别人的身心。它不存在排他性,它不存在竞争性,它不存在不稳定性、不连续性和不确定性。排他性、竞争性、不稳定性、不连续性、不确定性,都是世间烦恼的标志,都是无常的特征,都是痛苦的根源,都是要不得的,都是我们需要对治的地方。我们人想拥有财富、名誉、地位、权力,而苦苦追求,孜孜以求。那么这种的贪欲的心理火焰,是非常猛烈的。我们本来就有贪欲的烦恼,那么自己的内心又向这样子一个强烈的境界上面去追逐,无疑是火上浇油。因为你在火上浇油,这个火就越烧越旺,自己的痛苦也就越来越多,越来越强烈。柏拉图曾经说过一句这样子的话:“贫穷不仅是个人财富的减少,乃是个人贪念的增加”,我看很有道理。不少的人为了要过上好日子,他所采取的手段,往往是用拼命赚钱的办法来满足,用拼命工作的方法来追赶自己增长得那么快、那么主观的一种欲望的需要,而不是自己实际生活上的需要。就自己去工作赚钱,自己在世间上面所作所为,为了要满足自己在欲望上的名誉、权力、地位、财富,而不是自己生活实际上的需要,那么这些都是我们学佛法的,障碍的,很重要的原因。”
   “有些人非常聪明,非常有能力,但是把自己的能力、聪明、资质用在规划自己的私欲上面去,也就是以自己的私欲的,作为规划自己一生的主要目标。反过来说,自己一生所作所为,就是为了要满足个人的欲望,就像刚才所谈到的,在世俗社会上面那一些的成就,而不是在佛法上面的那一些的成就,这是非常不应该的,也是非常要不得的,更是我们很大的障碍。当然我们也并不是要强调,每一个人一定勉强去抑制自己的欲望,或者说,假装自己没有欲望,这都起不到很好的作用,也收不到很有效的一个结果。我们只有逐步不断培养对善法的欲望,就是我们常常所提到的善法欲,才能够去对治个人的私欲,以及个人为了满足私欲,在社会上面所做的种种的成就。长期以来,我们都是忙着自己的一个小我。因此,自己的生命就会变得非常局限、非常琐碎、甚至非常的无聊。如果把我们自己生命的方向转到佛法上面去,转到对善法的希求上面去,转到对佛法的欲求上面去,那我们的希求心就会越来越广大,我们的虔诚、我们的恭敬、我们的包容、我们的慈悲,就会不断在增长。这样子的人生,是非常美好的、善良的、有意义的,也是佛法要告诉我们这样子做的。”

【法师引导】
1、请同学谈对这两段的感悟。
    欲望不是假装没有的,这样起不到作用。今天中午有位师兄来供饼,做得非常好吃,自己之前就很希求吃,今天吃到了,很欢喜,吃了一个,师兄问吃了几个,我说吃了一个,师兄说你再吃两个吧,我就又去吃了两个。知道自己有贪欲,就思惟,要是把对饼的希求转到对法的希求,这种欢喜的感受可能是一样的,是目标不一样。然后下午听课前就思惟对法的希求、对法乐的希求,听的效果就和以前有点不一样,很欢喜,很难形容的感觉。
    法师:同学的感受很好,从吃饼体会到佛法,我们吃饼靠的是贪欲,学佛法用的是我们的佛性,离苦得乐的本能。
2、我们到底要追求什么?
(1)我们的方向错了就会很痛苦,为什么方向错?
因为无始以来我们串习的都是五欲的习气,我们并不是天生要追求这些的。例如湖南、四川人都爱吃辣椒,他是从小不断串习的,但他以为自己是天生爱吃的。
(2)佛法是一个新的东西,我们串习佛法习惯了,也会离不开。
    ①《入行论》中说:“困难不应退,皆由修力成,先闻名生畏,后无彼不乐”。刚开始感觉是很困难,要早起、上殿、出坡,一天要背五千字书,真难;象师父要管很多事,不是会很累的?所以有困难,心不要退,要生生世世努力,今生不成来生再来。
    ②佛菩萨也是修来的,刚开始我们听到这些功德都是很害怕的,说这怎么可能?后来串习久了,叫我们离开我们就活不了了。菩萨就是要利他,快乐都来自于利他。我们现在是“先闻名生畏”,一个人的成就跟他的所求是很有关系的,内心的所求决定了一个人的层次。
    ③佛法讲意乐,造业求的是什么?求对了你就会非常笃定你走的是增上生,会越来越快乐。
3、佛法是要来改变自己的,改变自己以身教弘法。
(1)举例:
    前两天到政府去开各大宗教的年终总结会,作为龙泉寺的负责人去作报告,有五大宗教和一些社团参加,我们代表佛教,会上有七、八十人。我已经去了四次了,前几年感觉我们出去的法师不敢讲话,搞不清楚状况,记得去年我发言时,感到胆战心惊。今年改变了,我发现感觉完全变了,因为把发言当成跟坐在这里差不多,下面的人很安静。
    下午分组研讨,佛教和道教、天主教一组,三个小时,十几个人。研讨是什么气氛呢?以前都是发泄自己的抱怨,佛教很少发言、没什么好抱怨的。往年大家对佛教的印象是古板、木讷,但不会抱怨。这下机会来了,我就开始讲,先观察了一下讲什么,讲些让大家开心的就好,讲了半个小时,讲了我们四川赈灾、我在外语交流会上的演讲等,主持人的眼睛从圆的变成了一条线,还有人开始来给我拍照,其他人抱怨插不上了,主持人说先听佛教的事情,结果天主教也引起了兴趣。中间休息时间都来问,说你们佛教的变化太大了。我提出了几个要解决的困难,说现在只通一路公共汽车,太少了,以后人来多了,车会挤爆的,结果其他人都很支持,说一定要解决。
    你能明显感觉到大家对我们的态度差别太大了,为什么?一是我们确实做了很多实事,师父带我们做了很多实事,给社会做了贡献,造了很实在的业;我们去了八位法师,如果法师都垂头丧气、苦大仇深的样子,人家感觉会不会好?为什么发言的效果好?就是在这里练出来的,所以你们大家也很有功德。
(2)所以,佛法是要转变我们的生命、改变我们的气质,这样让别人感受到,别人感受到了生起的信心才是坚固的。就象开头我讲到的几位法师有修行的功德一样,假如你本来有忧郁症,隔了几天别人看到你很光明了,就会问你是怎么回事。所以怎么样是弘扬佛法?就是实践佛法改变了我们的生命、我们的气质,去影响周围的人,他们看到我们羡慕、愿意来学,你就把佛法弘扬出去了。所以佛法是要改变自己的。
(3)道理好讲,做起来不容易,我们多少时间在改变自己、多少时间在要求改变别人?改变自己真正得益的是自己。改变自己是很不容易的,要常常反省自己。
    我们的习性很重,时时刻刻都会现形,顺境逆境能不能用佛法改变自己,路才能走稳、才不会偏,否则一旦违缘业障来了,我们就会怨天尤人、嫉妒,看不到自己的问题,得势时全是我的功德,忘乎所以,习性暴露,到恶业感果那天就来不及了。
    慢心放不下,你的进步就停在那里,就成三世怨。你觉得靠的是自己、不是三宝的功德,你下一生会很有福报,也更有力量造恶业,结果就堕落。所以要时时刻刻以佛法反省自己。
4、快乐来自于利他。
    我们常常都是忙一个小我、都是自私的,佛法是既自利也利他,是一致的,最好的自利就是利他。你要快乐就不要被小利益所骗,我们要真实的快乐,要希求解脱、发菩提心,我们带给他人快乐,自己就越快乐,就会是一个良好的圆满的循环。
 
5、对佛法的希求和对承担的认识很重要。
(1)对佛法的希求,高僧大德都会重视我们对佛法有没有希求心,希求心怎么体现呢?
    ①观察一下大家对法师的希求,常常讲亲近法师,但有的人亲近法师不一定是为了法。有的人见到法师就说我苦啊,我的工作不满意、能不能换一个,我这个地方缺人啊,每个人的业相不一样,一种业的等流,不同的人反应不一样。
    ②什么叫真正的法师?这个名称很美,以法为师,出家人自己也要学法。有的人脑袋里有种观点,认为法师你们是佛、不用学习,这是不对的,佛菩萨、大德都是学来的,法师也是要学习的。他还要如法行持,其实他做的事就是说法,他学了、做了,把实践出来的体会告诉大家,我们听了就得益、少走弯路。
    ③我们看到法师能不能说我亲近法师是为了学习佛法?这个概念也是要学习的。
    有的人对法师也很恭敬,但却让人不习惯。法师喜欢的不是能力强的人,而是如法修行、如法行持的人。
    你能力强、脑袋聪明只占修学的一部份,你若心地纯厚、信心具足,你的进步会比脑袋聪明的人快,你信不信隔一段时间看,别人的进步会比自己快得多。
    世间上的人认为一个人聪明有能力就值得崇拜,你有能力你聪明,但你烦恼调伏不了,到处伤害人、造违缘,还在法师面前不断展示你的能力,法师怎么会凭能力来判断呢?你有一颗善良的心,为别人好、代人着想,你的能力可能差一点,但这不是最重要的。
    所以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有希望的,这是佛法不可思议的地方。不是当了一个组长就不一样了,你心地善良,在任何地方都到感到佛菩萨的功德。
(2)如果你说都是一样的,那我就不承担了,干点小活吧,那你又错了,因为要集资粮快,就要承担。
    承担就要带动一批人,承担中境界非常多,平时躲着偷个懒、睡觉也没人知道,承担时事情多,到处会有问题、会有脸色、困难,你要调伏自己,克服困难,你就会对人越来越了解,你会体悟到原来佛法讲的是这个。喊口号谁都会,喊了你以为你就是菩萨了?在承担中,会发现众生原来很难度,发现佛菩萨的了不起,对佛菩萨的功德才有一点体会,所以我很感谢你们。要主动承担,善知识安排的更是没话说,你承担的多,与善知识的互动也就多。
 
【四、师父开示内容】
   “欲的概念:于所乐境,希望为性,勤依为业。”所乐境就是那些自己比较好乐的境界,自己比较喜欢的境界,自己觉得这些境界能够给自己带来利益、带来快乐的境界。它以希望为性,希望得到它、希望拥有它、希望不要失去它。而实际上,外在的势力的作用,它是非常强大的。我们内心对外在的境界,是没有办法去选择的、没办法去决定的、是非常微弱的。那么也就是说我们只有不断增强善法的力量,才有这种可能和力量来面对外在那些杂染的境界,才能够认识得清楚。如果内在里边佛法的力量增长不起来,肯定会随着自己的习气走,随着自己的好乐走,自己好乐的东西就是去追逐;自己不好乐的东西就不去管它、不去理它。那我们所好乐的是欲望、是私欲、是问题,自然而然我们所获得的,也就是问题,也就是烦恼,也就是自己生命不需要的东西。所以这种对个人私欲的满足,它是根本烦恼之一。对善法的希求,就不同了:勤依为业,它是引发自己精进的主要的根据和动力。自己对善法有希求,对佛法有希求,才会努力去做,才会精进。如果我们对佛法,对善法没有希求心,不想得到它,不想拥有它,精进自然无从谈起。不要说精进,我们要坚持都是很难的。我们内心里面能够发起这样一个心,说自己要用功修行,都是很不容易的。只有在自己内心非常清楚的时候、心态非常平稳的时候、情绪非常稳定的时候,才能够认识到说自己需要佛法。而自己在起烦恼的时候、在工作的时候、在生活的时候、在与人相处的时候,我们的身语意三业,完全都是世间法、完全都是世间的习惯,都是在习惯当中打转,都是跟着自己的习惯走,跟着习惯在学习、工作、做事。“习惯”用佛教的语言来讲,就是习气;习气用社会的语言来讲就是习惯。所以我们要养成好的习惯,不能养成不好的习惯,我们要好的习气,比如说喜欢念经、打坐、看经、做好事、说好话,诸如此类,就是很好的一种善法等流、习惯,很好的一种习气。如果不是这一些,那么就是世间的习惯和习气。所以一个人用功不用功,修行不修行,固然是内在的境界和功夫,但是从外在也是能够看得到的,就是自己的等流习惯是什么,也是常常会表现出来的。如果我们对听经闻法不好乐,对用功不好乐,对积资粮不好乐,这肯定跟佛法不相应。如果天天喜欢谈天说地、谈论是非、喜欢攀缘、喜欢讲无义的话,这肯定跟世间法相应。世间法同佛法,它的分水岭,它的区别也就在这里。这从我们自己心上面去判断的,而不是从外在去判断。声闻乘的人,修行佛法的时候,常常强调无常。米勒日巴尊者曾经说过,进入佛法之门的第一步就是学习无常,佛陀由四门看到老病死和出家沙门,这四种人,从那个时候起,他就真正了解到了无常。”

【法师引导】
1、 有善法欲才能抵挡外在不好的境界。
(1)外在的境界是非常强的,内在的善法欲不够,肯定会随外境所转,要想精进修行就很难。
举例:我刚出家时进一趟城心就很乱,回来后睡几天才能恢复,你们一说进城就两眼发光,这都是为什么?被外境所转。以前最排斥到外面开会,但越排斥,佛菩萨越加持你。每次出去开会住宾馆,大电视,诱惑就来了,就忏悔、很不好受。现在发现境界变了,电视在旁边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了,对自己没影响了,因为我一天要做什么都排满了,要看书、学习、做善行,外面的境界就挡住了,世间的境界能挡,寺院的境界就更不用说了。
    所以你的善法欲起来了就能挡住了,别人是能感受得到的,有善法欲的人不会愁眉苦脸吧。
    僧团里有种叫勇猛增长业,如果每个人的善法欲都起来了,我们待在里面就很受益,真正的善法欲起来后,我们就能体会到内心的快乐。
(2)人最可怜的是不知道自己要追求什么,自己生命的方向是什么?没碰到师长前自己是不知道的。
举例:我研究生毕业时,同学要么出国、要么开公司,但我很苦,因为我不知道为什么出国、为什么开公司,后来所幸的是出了家。很多人湖里湖涂过一生,还有的人就是找不到,他也有需求,想了解生命的本质、人生的追求,但他找不到人来解答。
2、 我们要希求圆满善知识和希求法。
 

{返回 学修笔记·学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欲乐与法乐的省思 8
下一篇:欲乐与法乐的省思 6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十二讲 上篇
 深信业果 依法行持 7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七讲 上篇
 认识人生之一 3
 不被六根蒙蔽 4
 感念师恩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十六讲 下篇
 汾阳在哪儿,小武是谁?
 如何分享同行善友的功德与经验 四、分享三宝悲智力·体悟佛法赖师友..
 佛教是系统完整的生命教育 二、无限生命无常观·识心修心智慧生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算账[栏目:和自己竞赛·迷悟之间]
 蒋阳龙朵加参尊者传记 第一部 共同外传[栏目:蒋阳龙朵加参尊者传记·外内密三部]
 往生论注讲记(七)[栏目:益西彭措堪布]
 甘露珠蔓·菩提道次第禅修手册 10.六道共通苦况[栏目:甘露珠蔓·菩提道次第禅修手册]
 曲女城的由来[栏目:佛教故事选萃]
 七十二世 义云兴禅师[栏目:佛祖道影·再增订版]
 佛教所说的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为什么先皈依佛?[栏目:传喜法师·信众问答]
 五十七世 宗照莲峰禅师[栏目:佛祖道影·再增订版]
 定持大师联集[栏目:佛教楹联集]
 《佛教入门:历史与教义》参考题(二)[栏目:郭耀华博士]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