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四讲 下篇
 
{返回 学修笔记·学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119
师父开示《大乘百法明门论》笔记要点(第四讲)下篇
(5月23日)
 
 
【原文】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我。
    此设疑问。意在欲人了悟。知一切法本自无我也。以问有五种。一、利乐有情问。谓菩萨知一切法无我。而众生不知。为欲利乐。故问于佛。使其了悟革凡成圣也。二、不解问。谓自己于一切事理不明。而问于人也。三、愚痴问。谓愚暗痴迷于理事不分。而问于人也。四、试验问。谓以己所知问于他人。以验他知不知也。五、轻触问。谓我慢无状。而戏问于人也。此菩萨设此一问。即五问中利乐有情问也。
 
 
甲四、释为何设问
       乙一、明示设问目的
    我们要去面对一切法,不是佛要说这么多法。
    这些法本来就是存在的,宇宙万物、世出世间本身就有这么多法。
    世间上科学对万法也有分类,例如矿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等,佛法也要对它进行分类,分类之后我们才有办法下手,用功、观照、转变。如果不分类的话,我们就无从学起,无从修起。所以,“此设疑问。意在欲人了悟。知一切法本自无我也。”知道一切法本来就是没有我。
 
    乙二、辨析设问动机
“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我?”此问为世亲菩萨自问,下面自答。
【问有五种】
1.  利乐有情问。菩萨知一切无我而众生不知。为欲利乐故问于佛。使其了悟革凡成圣也。古往今来的菩萨大德问问题都是为了利益众生,替众生问问题。凡夫问不出来这些问题,一般人没有兴趣、耐心来替众生问,我们都是为自己问。出发点不同。
2 不解问。谓自己于一切事理不明。而问于人也。自己不明白,向人家请教。我们不明白的问题太多了,多到我们不知道问什么好。
3.  愚痴问。谓愚暗痴迷于理事不分。而问于人也。理事不分,稀里糊涂。会做事的人一般理不明,会说理的人一般不会做事,通常是这样,因为(只对其中一个)相应。所以华严上面(才会说)要理事圆满、事事圆满。
理好说,事难做。
【喻1】盖楼,理上很好讲,实际去做就不那么容易了,要有地,要有设计、材料、工人等等。
【喻2】写字、画画。说起来很好说,书法家可以给你讲王羲之的字有多么好,但我们可能一辈子都写不到这么好。
【从教至证】佛法也是如此,不是我们听法师说了之后,自己就能做到的。要真正自己证到了,才是真正的成就,否则就只是种善根。
【次第进步】刚开始听闻,种善根,内心有印象,知道这个法好,不断熏习、希求,不断有鉴别的能力,不断知道生命的层次感在什么地方,慢慢去进步,不可能一下子就达到(证得)。
【错误现行】我们总觉得磕几个大头、念几遍咒语,就能大彻大悟。
有几个人敢讲自己大彻大悟?越有成就的人越虚心。
【师父破斥】越是讲大话的人,越是整天都是不切合实际的想法,都是对无我不通达的一个表现,总之要追逐外在的成就,没有认识真正意义上内心的成就。内心上面的成就就是要把种种的问题去掉。
 
4 试验问。谓以己所知问于他人。以验他知不知也。
【师父破斥】这是我们常常会犯的毛病,喜欢去考别人,看他懂不懂,这是非常不好的!有时自己明明知道,却装着不知道,去问人家,别人答不好心里就会暗暗嘲笑,这个心态很不好!如果长期去熏习这样的心态,将来自己就会遇到这种情况。
我们还常常对法师如此,去问法师,看看他的功夫有多高,这个心态是很不对的,不能以考验的心去问别人。
 
5.  轻触问。谓我慢无状。而戏问于人也。就是漫不经心的状态,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对我们要请教的对方很没礼貌,很不用心,这也是我们常犯的毛病。
【结示】世亲菩萨在这里是利乐有情问。
【师父策励】我们学习这段的目的,(是要认识到)若我们所想、所问都考虑到一切众生,都是为利乐有情,目标不同,发心不同,起心动念不同,我们感果也就不同。 
 
甲五、法之释义
    我们前面谈到“我”的特性:常、一、主宰。
主,国主、皇帝;宰,宰相。我们能不能做自己的皇帝呢?我们能不能主宰自己呢?不能。我们既不能主宰自己,也主宰不了别人。都是无我、无常,怎么主宰呢?
但无常也不能混为一谈,无常是法。法义有通、有别。
【法之通义分四】
①佛所说教。即三藏十二部佛所说法。
②法是轨则。有其规范性。
③真如法性。
④宇宙万有。
【法之别义唯一】持、轨范。释义有三:
①任持自性,轨生物解。
②能持自性而不变,以为规范,与他了解。
③有其自己之特性,能为吾人认识之对象。
【喻】火车的铁轨,我们一看到铁轨,就知道这是火车行驶的轨道。同样,我们看到柏油路、水泥路知道这是汽车跑的高速公路。
【释】任何一个法都有他的形态、外相,保持了外相才能让众生产生规范的理解。任何一个法都有差别的体相。
【喻】茶杯有茶杯的体相,茶壶有茶壶的体相,衣服有衣服的体相,都是它的轨则。
【一体两面】(法)既讲无常也讲轨则,如果只讲无常不讲轨则,就是混乱的;如果只讲轨则不讲无常,就着相了。要在相上体会无常。
【错误现行】学佛如果学错了、学偏了,对世间的相没有兴趣了,放弃了世间上的种种成就,不作为心中追求的目标了,但是佛法的相又没有树立起来,两头无所得,造成内心无所缘。
【对治方法】(只有对三宝建立信心才能避免这种现象。)
【体悟三宝】三宝,佛、法、僧。佛(的塑像),不会说话;经典(法),也不会说话;僧,才会说话。只有出家的法师才会说话。如果对会说话的(出家的法师)都不能产生信心,怎么可能对不会说话的(佛、法)产生信心呢?这是不可能的事。佛法二宝,赖僧弘传
【信心根本】我们如果对僧宝,对法师、善知识生不起信心来,就很麻烦。
【反显】(如果对僧宝没有信心,就无法很好的学习佛法,无法认识到万法的轨则),内心当中已没有轨则,然后自己内心生起一套轨则来,乱想出一套轨则来,(就会学偏、学错)。
 
 
 
甲六、统摄阐发
    乙一、依法提升
    任何一个法,大到宇宙万物,小到一草一木,都是有因有缘的,我们怎么在这种时空因缘下体现生命的价值、提升自己生命的品质?
【三宝功德】三宝具足无量神通变化,神通就是智通,他告诉我们方法,我们照着这种方法去做,问题就解决了,解决了他就变化了。
【如理认识】变化不是无中生有,不是变魔术。
【错误认知】我们常常认为神通就像变魔术才叫变化。
【喻】人变化了就变化了,平地变出一个大楼,也是变化。
【无常使然】变化需要种种条件,并非无中生有。通达了无常、无我,才能改变,而不是变魔术。
【师父破斥】神通不是变魔术,变魔术这种侥幸心理,不是我们佛法要的,那种东西是迷惑世间的。
【智慧为依】我们佛法所谈的神通变化靠我们智慧,在这个无常变化过程中成就种种庄严。我们只有看到法性,只有证悟到不生不灭的状态才有办法做到。这些都是离缘受相,离名实相,离心缘相,不是靠语言能够表达的,不是靠文字能够叙述的,不是靠我们想象能够想象出来的。他是我们一种体会,是生命最深层次的答案。
 
    乙二、结合现实因缘,破除邪妄分别
【轮回本质】我们长期以来在六道当中轮回,都是一种虚妄、分别的心态。因为虚妄分别的这样子心态,所有无法看透人世间的种种的关系。
【究其原因】我们用我们自己的观点解释万法,而不是用佛法来解释万法。
【师父破斥】我们以自己虚妄分别的心态,去看、解释、认识种种外在的问题,就会越认识越错,越认识越远,这就是造成我们禅定智慧缺乏的根本原因。
虚妄分别不是真分别,不是通过法类来分别,是通过种种世间的名利、是非、得失、计较来分别,这是很要不得很要不得的!
【向内用功】我们要得到佛法,要得到快乐,要远离痛苦,只有从内在方面做功夫,只有从无贪无嗔无痴上面去努力。
彼此之间,诸法都是因缘和合,而不是一种竞争。
【对比认识】
◇世间上面所学的知识,所接受的教育,都是培养一种成就感。成就感,即自己比大部分都要厉害,能够战胜别人,很有竞争力。竞争过别人就洋洋得意,输了就垂头丧气。世间肯定有输有赢,外在成就有得有失,所以心就不平。
◇佛法告诉我们:彼此之间不要竞争,要和合。和合才有太平,不是要突出个人。
◇世俗社会给我们种种身份,如医生、老师、科学家、学生,等等,我们在这些身份上要尽自己的责任。
◇修行人是在人的身份上去用功,这是不同的。
【师父破斥】我们太注重外在的身份,这是很不对的!
【应机譬喻】我们到法会当中,给你当组长你就高兴,当组员就不高兴;组长上面还有很多(更高的职位),总是当不到,苦恼就多。总是觉得我在佛门当中要有个什么身份,要比别人高一点,这都是不对的!身份、职位都是工作的分工,不是说在基层就没有功德。
【莫向外求】我们不能在外相、假相上虚妄分别,在虚妄分别上追逐成就,更多的要在诸法的实践上面、在真实的成就上面来用功。
【随自意乐】另一种误区:认为我非要做组员,非要做什么事情,这也是不对的,是不和合的。这都是我们学佛人常常遇到的问题,常常说自己喜欢做什么,不喜欢做什么。
愿意去做,只有一个理由,就是成佛。
不愿意去做,可以找出一百个理由还要多。
【如理认识】世俗社会的身份是要完成社会责任,佛门里的责任是要成佛。所有外在种种事相都是为了历事练心,在高位、低位,任何位置都能干,才是对的。
【融入团队】在任何时候,做什么事我们都是一种欢喜心,做什么事自己的业都能够跟众人的业和合,大家相应,这才是对的。今天你在前明天我在前,今天他在后明天他在前,众缘和合。
【认识自心】(我们修行,就是要)透过外在的种种事相、种种境界,种种外缘来看我们的内心。
【错误现行】(我们常见的心理:)这个法师怎么不欣赏我?这个法师怎么看不到我这么能干?这个法师怎么不知道我?好像自己有很大的冤枉一样,有很大的委屈一样,这都是不对的,不是学佛法的基本心态。
【平常心是道】学佛法(要保持)平常心,平常心是道。
这些都是需要去分析的,分析才能够改进,改进才能够好。
 

{返回 学修笔记·学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五讲
下一篇: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四讲 上篇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十一讲 中篇
 如何对治现世贪着 3
 从现实业果看,珍惜当下因缘 3
 深信业果 依法行持 28
 做为佛教徒应该如何防火呢?
 信心——庄严内心快速成就的根本
 华严札记(四)
 《明确宗旨 建立目标 不忘发心》课堂笔记(二)
 《明确宗旨 建立目标 不忘发心》课堂笔记(九)
 认识人生之六 3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1890 华严一乘成佛妙义(新罗 见登之集)[栏目:09 注述讲记]
 云何为「修行」[栏目:果煜法师]
 世尊说万法是为引一切机宜同入佛法[栏目:普陀遗珍·印光大师开示精编]
 现在就要转变[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2年]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