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十七讲 上篇
 
{返回 学修笔记·学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298
师父开示百法第十七讲要点笔记(上篇)
 
 
【原文】眼识。
甲一、正明眼识
    什么叫做眼识?“依止眼根,缘色为境,以生了别,随所依根立名眼识;亦可随自所缘境立名色识。”这个就是眼识。那我们讲的眼睛,是眼根。活人的眼睛才能够看,才能够了别。如果人死了,就不能看,不能了别。眼识必须依止眼根,才能够产生了别色相的作用,所以是随眼根立眼识,也可以随自己所缘的境界,亦名色识,也就是说眼识也可以叫做“色识”,色受想行识的“色识”。
 
 
甲二、从眼识对我们的作用谈到根境识与修行的关系
    乙一、眼识在生活中的作用
     眼识对我们修行有什么作用?对我们人学习、生活、工作有什么作用?对解脱有什么作用?作用是很大的。
【喻1】我们常常,在日常生活当中,比如说,你看到一个人穿的衣服,他穿了一件白色的衣服,或者我们穿了一件黄色的海青,咖啡色的袈裟,为什么能够看到?看到的只是颜色而已。我们穿了黄海青,大家觉得很庄严,如果穿了一件白色的海青,你会认为说“怎么穿了一件白色的海青?”你就会觉得不庄严。
【喻2】我们看到这个墙壁,看到这个佛像,看到这个地板,看到这个天花板,觉得颜色很协调。看到这个柱子,柱子旁边有木头的边,觉得这样子搭配很庄严,这个木头的边你如果换成另外一个颜色,换成一个黑色,可能你的看法又不一样。我们这个木地板,如果这个颜色是红色的,那你看法又不同。我们后面的佛像前面的布帘,它里面有好几种颜色,有白色的,有红色的,有绿色的,很多人观感都不一样,有些人认为说白色的好,有些人认为说绿色的好,有人认为说红色的好。
【喻3】我们黄皮肤的人认为黄皮肤很庄严,看到黑人就不一定,他说黑人很难看,全身都是黑的,只有牙齿白,那黑人看我们黄色人,他可能说不好看,他认为越黑越好看,他既有公共的标准也有不同的标准。
【喻4】看人也一样,你又怎么能够认得这个人是谁?跟眼识也有关系。我们常常说你看这个人在走,后面看到前面人走路,你看这个影子,就认得前面什么人在走,他也是用眼睛看,看这个影,就知道什么人在走。
【喻5】我们在生活当中说,我们要看人家的脸色做事,这个“人家的脸色”是什么?人的脸部的表情。我们同参道友也是如此,你怎么知道这个人高兴不高兴,那就看他的表情,看他的脸色。他的脸色不好,就说明心里可能有事。他脸色很好,非常喜悦,喜笑颜开,就证明他有高兴的事情。这都跟我们人的眼睛有关系。我们说对人要和颜悦色,和颜悦色人家就会觉得非常亲切。
    眼根、眼识不可分离的,眼识依止眼根,眼根是我们人的窗口,人就是通过这个窗口来缘外在的色法的境界,然后意识再来加以分别,来判断好、不好、善恶、是非、美丑,就这么分别出来。
    我们一生当中都是很多受到世俗观念的影响,世俗观念认为好的,我们常常也会认为好。有些观念就受到佛教观念的影响。佛教认为好的才是好,有些观念是佛法与世俗相通的部分,共通的部分,那这个是不一样的。比如我们看到的灯光,灯光的种种颜色,跟世俗社会的这种(灯光)是不同的,他们灯光的布置、灯光的颜色,跟你家里面灯的安排就不一样,颜色也不一样。颜色不一样,就会造成氛围也就不一样,寺院里面的氛围,跟你家里面、单位的氛围就不同,都是有关系的。
 
 
乙二、佛法如眼目,引导我们的修行之路
    丙一、修行之路面对种种境界
    每一个人在这个世间都是一个迷路的人,因为我们不知道哪里是解脱。迷路的人不一定自己清楚自己是迷路的人,不一定知道自己在迷路。其次,如果有人告诉说“你正在迷路”,他可能也半信半疑。有些人认为确实路走错了,有些人不会认为我自己路走错了。我们走一个地方去,到印度去,西行求法,走到一半,人家告诉你说你这个路走错了,他有可能相信,也有可能不相信。反过来说,进一步说,即便说你知道、相信别人告诉你真的是迷路了,不等于说你下一步就不会迷路。你可能再走20公里,这个告诉你的人不在,你又遇到一个三岔路口,可能又迷路了。这个意思是说,我们不仅仅要培养、树立走上正确道路的信心。(仅仅)有信心,不一定就能够走出迷途。信心是很重要的,为了要走到目的地;(但只有信心,)不等于就能够走到目的地。这种迷途,是时时刻刻都会发生的。就跟我们修行一样,时时刻刻,随处随地,可能都会有困惑,困惑一来,人就迷茫,人就迷惑,就迷路,就不知道应该怎么办。比如说我们这一个礼拜共修,8号完了以后,要干嘛?我就不修了,信心就没了,没有了就等于迷路了,反正说,到时候再说,你自己就不会那么认真去准备。
    我们修道,都是一个过程,就犹如我们走路一样,会遇到种种的顺境、逆境,都是必经之路,必由之途,肯定会有种种的境界。
 
 
【以法会为喻,简述面对境界的不同作意。】
    在法会期间也是如此,我们从早到晚,早上4点,晚上10点,有些人说动得太多。动得太多,看怎么比,至少没有工地上面工人动得那么多,我们工地的工人一天都在干活,我们最多从见行堂走到云水堂,根本就不多,这个就看我们怎么比较。你内心寂静,就不会觉得动得很多;你内心不寂静,你自己就会觉得动得很多。你念经的时候,如果内心很寂静,一个字一个字看,就不会觉得很累,如果自己在起烦恼、躁动,自己就会觉得辛苦。
 
 
丙二、面对境界,内心作意决定身语行为
【吃饭喻:眼根摄入境界,意识产生分别,决定多吃还是少吃。】
(烦恼的产生)往往同我们的眼根也有关系。眼根,我们看到种种境界,然后产生了别,意识再产生判断。首先第一步,了别,就会有问题,了别的时候,我们就会产生分别心。比如说我们中午吃饭时,一看,这里到底是面条、米饭,还是馒头?看就有分别。菜,一看,这是什么菜,这是白菜?或者是萝卜?这个是土豆,这个是豆腐,你看到,首先你就分别:土豆我不喜欢吃,你就吃不下去;黄瓜喜欢吃……这都是人的意识在起作用。你喜欢吃就会多吃,你说这个不喜欢吃,(就不会多吃)。反过来说,我就喜欢吃这个不喜欢吃的东西。
    有些同修同学,就专门吃别人吃不完的东西,他说这个福报大。那你肯定不敢吃,你没这个作意,都是不卫生,会闹病。这个根本都在(作意),一旦思维了,就会起作用。好多刚刚参加法会的人不知道,饭菜打多了就吃不下去,有时候我们义工就帮他吃,当然我们不是来鼓励这种行为,但实际上是有这种原因,跟人的作意关系很大,很多都是我们自己的一种习惯。因为每个人都是人,为什么他能吃,你不能吃呢?
    人都是很挑剔的,有时候。很挑剔,就是不能随遇而安。
    工作也是如此,在这个地方可能就愿意工作,给你换一个场地,到西跨院去工作,他可能就不喜欢去。这个工作在东边,可能就愿意工作,在西边你可能不愿意。就是说,你愿意去表现的时候,就希望在一个比较显眼的地方,让人家知道;你愿意偷懒的时候,就希望安排一个工作,在别人不知道的地方。这个跟眼睛都是有关系的,关系都很大。
 
 
【两种作意:怨天尤人与自我反省。】
    我们遇到这些境界,我们常常会去埋怨环境,常常会去责怪别人,责怪别人说,你今天怎么给我安排到这个组里面去,我本身就不喜欢做这个组的工作;埋怨环境,就是说这个环境这么差,条件都不具足,或者说种种的问题,各方面的困难,所以我自己不愿意去,或者说自己工作做不好,是因为种种的原因。这些都是不对的心态,在佛门里边,不对的心态,错误的心相,没有去自我反省。如果能够自我反省,那情况就会不一样。如果有自我反省,才能够净罪集资,才能够知道种种的问题都是自己的业障、罪障,种种的问题都是因为自己的资粮不够,产生皈依心。如果我们内心平静,内心安详,内心和乐,那外在的境界你也不为所动。如果我们内心没办法平静、安详、和乐,那么我们的心就随着这个境界走。随着境界走,是随着我们的习性走;随着习性走,就是随着我们的习惯走;随着习惯走,就是随着我们过去生、过去世,或者说前几年、前几十年的习惯走,心随境转。
 
 
丙三、修行就是在心上做功夫
    我们修行、修心的目的就是要去除、扫除我们内心当中的尘垢,解决内心里头的问题。要解决内心当中的问题,通过外境、通过眼识,都能够得到检验。因为我们的心不深细,或者说我们对佛法的了解不够,常常把外在的相,外相当成真实相,然后不能自拔,不能解脱。比如说,你非常喜欢的东西,再喜欢的东西,它都是身外之物,对不对?所有的物跟你的身体都是不能比,都是有距离的。哪怕我们穿在身上的衣服、珠宝,所有的一切都是身外之物。身外之物,物不能跟我们人的身体比,身体不能跟心比,你说身体重要还是心重要?那肯定是心重要,心比身体重要,身体比物重要。物,物就是境界,身、心。心在烦恼的状态,你说我们人,心在烦恼状态好,还是在没有烦恼的状态中好?那肯定是在没有烦恼的状态中好。那么怎么样做到没有烦恼的状态?就需要修行。所以修行就是修心,修心比人身要重要,很多人花很多时间去研究人身怎么能够长生不老,那不可能。人身比你去储藏很多很多的财物更重要。我说这段话的意义就是说,我们参加法会,到庙里边来,学佛法,本身就能够改变、净化我们的心态,提升我们自己生命的境界,这就比世间上所有的东西都重要,这可以得到验证。
 
 
【佛法团队与世间团队的比较:用心做事和用身体做事。】
 
    比如说我们来到寺庙里边,团体,我们常常说师法友和合增上的团体,团体是很多的,世间上有各种各样的团体,各种学术的团体,经济的团体,文化的团体,各种各样的组织。那么佛教的是一个什么团体呢?以自我完成、自我提高、自我觉悟为目的的团体,自利利他、提升生命,这在世俗社会是难以做到的。这个团体都是以教育、培养、凝聚这些以自我认识、自我反省、自我提高、自我觉悟、自利利他、提升生命的境界(为目的的人),就是做这些事情的。(做这些事情的团体)不容易,很难。我们在社会上面做事情,都是我们的身体在做,在以自我提升、自我认识、自我反省、自我觉悟(为目的的)佛教的团体做事情,我们是用心来做事情,用身体做事情和用心做事情是不一样的,这就是我们的佛教的团体和世俗团体不一样的地方。很多人说,到庙里边做事和在家里做事也没什么区别,他不了解,团体与团体是不一样的,做事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这也就是说,我们在庙里头,为什么做事,用什么用心,跟自己在家、在单位的时候,有什么不同。
 
    在世俗社会,你在工作,要去实现自己的价值,要得到别人的肯定,要有相应的报酬,其实不知不觉,慢慢不断在增长自大,直接递增的价值就是不断在自大,这样我们看到不喜欢看的人,听到不喜欢听到的话,接触到不喜欢接触的境界,我们内心就会波动,就会埋怨,就会混乱,其实这样子与佛法的状态就远离了,佛法告诉我们都是要在根境识上面做功夫,在我们自己的眼根、眼识,六根、六识,在心上面做功夫。
 
 
丙四、树立佛法正见,令心分明有序
 
    通常的人,他不了解说我们人是一个假相,对不学佛人说,说你是一个假相,他听了肯定不高兴,是不是?他为什么不高兴呢,因为他听不懂你说这个假相的定义是什么,含义是什么,你要跟他解释清楚,你说这个假相他就会接受,那我们学佛法的人知道假相,唯识,他是知道的,他不会说这个假相是一个不好的词,对不对,那不学佛,他认为假相是一个不好的词,不仅仅人不会认为说人的身体一个假相,就是人连自己的情绪都认识不到,就是自己的烦恼都认识不到。社会上面一般人说,这个人的脾气不好,他认为都是人的脾气,你脾气不好,就是人的烦恼了。为什么有些人脾气就好,有些人的脾气就不好呢?有些人他脾气非常随和,有些人他脾气就非常古怪。为什么会有平和跟古怪呢?都是人的一种烦恼,你烦恼少,人就随和,就平易近人,和颜悦色,你烦恼重,就古怪。
 
    再进一步,很多人有一些自己的思想的观念,自己认为应该怎么做,自己该怎么做好,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样与人家打交道,等等观念,思想观念。这些思想观念和人的情绪是交织在一起的,往往他都分不清楚。我们佛法就让自己的观念首先要从(情绪分开),跟情绪分开,就跟烦恼分开,烦恼分开,你认识烦恼,才知道哪些是自己的知见,哪些是自己的烦恼,然后要来培养自己对佛法的信心,树立佛法的正知见,那么我们思想当中的这些观念,是你的情绪,才有办法解脱。烦恼和观念分辨不清楚,混合在一起,就是人的妄想,就是人的妄念,妄念纷飞,有很多很多的妄想,这些妄想就是你的观念和你的情绪混合在一起,就象我们看电视一样,一幕又一幕,它光电视里面就很多人的观念在支配,但是里面也有人的行为和很多情绪在支配。前几天我听说一个人,做梦,他能够像演电视一样,今天晚上什么事,明天晚上接下去,后天晚上再接下去,这个人很有功夫(笑)。
 
    那这些,我们认知不清楚,我们认为都是很正常,人做梦,人打妄想,都很正常,他不知道这些都能够一样一样分清楚。就犹如我们到厨房里面一样,到库房里面一样,厨房里面的东西很多,米啊,面啊,油啊,调料啊,你随便买过来,往里面一堆、一放,乱七八糟,你认为说本来就是没办法,如果一个会摆放的人,他就知道,他给你分类,米放什么地方,油放什么地方,菜放什么地方,什么菜放哪里,干净的放哪里,不干净的,没有洗的、没有捡的、没有切的,他就分类。法也是一样,需要分类,分类就清楚,我要拿什么东西就拿得起来。我这个时候需要什么东西,需要味精啊,需要酱油啊,需要油啊,需要面啊,需要米,他一下就拿出来。你不分类,你怎么拿呢?分类就是有序。库房也是一样,整理得整整齐齐,每样东西堆放有序,一进去马上拿出来。图书馆也是如此,教室也一样,你要分类,一排两排三排,第一位第二位第三位……人,也要分类,眼耳鼻舌身意,各司其职。但是问题到我们的心,到我们的思想,我们就混在一起,就一片无明,就分不了类。分不了类,就是所有的外境、烦恼、观念混合在一起,不能解脱,绞和在一起。
 
    所以在修行、用功的时候,让我们的心静下来,静下来后才能够认识到我们的心到底是一个什么状态,才能跟外在的境界分明,分辨清楚,否则的话,就不能解脱,不能对佛法产生真实的感受,这个觉受无法生起。我们常常说要有正知见,要正知正念。正知正念,正见,就不会有妄想、妄念。那么,正知、正见、正念,不是说你要有就能够有,你怎么做到保持正知见,这就是一个修行的功夫,需要时间的累积,需要不断的培养,需要经验的指导,这是很难的。保持不了,就走不出谜团。
 

{返回 学修笔记·学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十七讲 下篇
下一篇: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十六讲 下篇
 华严札记(十二)
 舍利弗的功德 2
 从现实业果看,珍惜当下因缘 4
 深信业果 依法行持 4
 深信业果 依法行持 5
 认识人生之二 1
 不被六根蒙蔽 1
 华严札记(五)
 《明确宗旨 建立目标 不忘发心》课堂笔记之二十三(之三)我们这个团队力..
 佛光普照众生心 3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入“其德汪洋” 救恶道之苦[栏目:传喜法师]
 愚者利益自己时,直接去为自己[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1年]
 华雨集第二册 中编「大乘佛法」第二章 大乘「念法」法门[栏目:印顺法师]
 为震华法师起龛法语[栏目:守培法师]
 有人说,现在学佛的人这么多,为什么社会越来越乱呢?[栏目:济群法师新浪微访谈问答]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五一集[栏目: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一二 第二贞淑女天宫[栏目:天宫事经 一 椅子品]
 不是每根竹子都能做出笛子[栏目:淡定的人生从舍得开始]
 诵戒的意义?[栏目:佛教徒基本问答]
 世界三大语系佛教有什么异同?[栏目:藏传佛教疑问解答300题]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