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十七讲 下篇
 
{返回 学修笔记·学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793
师父开示百法第十七讲要点笔记(下篇)
  
甲三、以三宝功德庄严内心
    我们这几天讲到皈依,讲到三宝。三宝清净庄严的形相,跟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识关系都很大。看到佛像的庄严,看到法宝的庄严,看到僧团的庄严,我们内心感受就不一样。
乙一、法功德
    现在请大家翻开广论104页。昨天谈到佛功德,今天我们谈法功德。
   “法功德者”,我们把这段念一下。“法功德者,谓由敬佛而为因缘,应作是念,佛具无边功德者,是由证修灭道二谛,除过引德,以为自性,教证二法,而得生起。如《正摄法经》云:‘诸佛世尊所有无边无际功德,从法生起,受行法分,法所化现,法为其主,从法出生,正法行境,依于正法,法所成办。’”好了。
    法功德怎么产生?首先由敬,念佛的功德,恭敬佛宝而为因缘,因为法是从佛来,法是佛讲的,所以他先对佛要有恭敬心。忆念、恭敬、思维,“应作是念,佛具无边功德者”,佛菩萨具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功德怎么来的?“是由证修灭道二谛”,证灭修道,“知苦断集,证灭修道”,要证灭,先要修道,修道的前提是要知苦、断集,断烦恼。“除过引德”,把所有的过失除去,才能够引发我们的功德。“以为自性”,为内在心里边的自性。我们心性本来就具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就是因为种种的烦恼尘埃,种种过失,所以我们迷失了自性,迷失了自心。“除过引德,以为自性,教证二法,而得生起”,过失没有了,烦恼没有了,问题没有了,教法、证法就能够生起。
 
【在现实修行中体会教证二法。】
    证法,是证到教法上面的这些内容,教法是引导我们达到证法。“佛正法有二,谓教证二法”,教正法、证正法。我们所有的经论都是教法,根据教法来修,然后得到的境界就是证法。所以我们学佛法,学广论,现在是听到、看到,是教正法还是证正法,是不同的。教正法是理论,证正法是实践的经验。实践的经验,什么意思呢?打比讲,你去学开车,先去上课,进行基础知识的培训,然后上马路去开,旁边有一个教练坐在那,他看你开得不对,他随便手给你动一下,他这个就是证法。他随便动一下,里面都有很多理论在支撑。你要动多轻多重,几度,摸一下就不会有问题。
    我们常常跟人家谈的心得体会都是教正法,不管用。汽车上了马路,怎么开,他不知道。你讲得没有错,但是他落实不了。你讲的东西,对方听了以后能够操作,能够落实,能够改变,这就是你修行的经验。所以讲法不是很简单,讲课就容易。讲课,你一个不会开车的人,你也可以跟人家讲这个车怎么开,肯定能讲,照本宣科,但是你自己去开呢,就会发生车祸。可能一个开车的人,开几十年车的人,他可能不会讲课,但他会开车。过去的禅宗很多祖师都是这样,你让他拿几本经,他讲不了,但是他能修行,他可以坐在那里一天不动,几天不动,很有功夫。他只是教法讲不出来,理论讲不出来,他有实践经验。当然最好的是以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或者说,我们自己这么做,你要能够讲出你的理由,为什么这么做,有原因的。
所以我们常常说,学习佛法不能理论化,为什么?理论化不解决问题,不解决修行的问题,不解决生死的问题,烦恼去不掉。你要断烦恼,必须要靠强大的境界,三宝的境界来熏陶。就像我们那天普茶一样,大家说说话,很多业障都消了,大家互相赞叹,都能消业障,不然把内心对立起来,那不行,这就是法来转业。你越诚恳,业障消得越快,你不诚恳,很造作,那可能起相反的效果,这跟人的心有关系。你做错事,就跟对方认错。认错,看你诚恳不诚恳,他看你很诚恳,他就能接受;你本身就没有想要向对方认错、忏悔的心态,对方肯定能够觉察出来,那你这个忏悔就起反作用,说你是虚情假意。所以人的态度很关键,态度都是能看出来的。那我们拜佛也是一样,对三宝一种虔诚恭敬的态度,表示我们的心。就是慢慢熏陶,慢慢修行,就是这样修出来。
    如《正摄法经》云:“诸佛世尊所有无边无际功德,从法生起。”他都是因为照着这套理论去做,修出来。“受行法分,法所化现,法为其主,从法出生,正法行境,依于正法,法所成办。”“受行法分”他是根据,法是圆满的,那么法分就是一个支一个支,一个部分一个部分,一个法类一个法类,去落实、去实践、去修,所以说“法所化现”,佛是法所化现,法身,法身所显现。“法为其主,从法出生”。
 
【法贵在实践。】
    那因为这个法,是修行的境界,是佛的境界,是祖师大德的境界,这种境界是修行经验的累积。我们学这些祖师大德的传记也好,他们的注解也好,听他们的录音带也好,我们要得到是一种修行经验的启发和引导,遇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怎么解决?就像开车一样,遇到这个困难,遇到问题怎么解决?那么我们遇到问题、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能不能现起说,佛、菩萨,或者说祖师大德当时是怎么告诉我们的?我们遇到问题时,我们就忘记掉,忘记掉说,这些师长、前辈们是怎么告诉我们的,起不来,这个法还是不受用。我们高兴时,给人家说,或者高兴的时候说,“我看这个经典,听录音带挺受用”。你去看的、你听的,都纯粹是理论,“写得不错”,应该怎么做也好,车怎么开也好,现在遇到障碍的时候,遇到困难的时候,遇到问题的时候,遇到逆境的时候,就没有办法。所以他需要团体的保护,需要同行善友对我们的帮助,对我们的支持。不然我们到困难时,到困惑的时候,当心力低的时候,就很难起来。佛都是根据法来修。法,在任何时候都是能够体悟的。他是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能够让我们启发生命的意义,能够让我们转变自己的心意,能够让我们从烦恼的深渊走出来,所以要念法的功德。
 
乙二、僧功德
    僧功德是怎么说的,那我们念下一段。“僧功德中,正谓诸圣补特伽罗,此亦由念正法功德,由其如理修行门中,而为忆念。正摄法经云:‘于诸僧伽,应如是念,谓说正法,受行正法,思维正法,是正法田,受持正法,依止于法,供养于法,作法事业,法为行径,法行圆满,自性正直,自性清净,法性哀愍,成就悲悯,常以远离为所行境,恒趣向法,常白净行。’”好,僧功德。
 
【破斥常见错误现行:观僧过失。】
   “正谓诸圣补特伽罗”就是贤圣僧。贤圣僧、佛菩萨,我们是看不到的,我们看到了也不一定认识,分辨不出来。你又怎么会分辨得出来?你走到大街上面去,你走到西单,走到王府井,你能够看得出来哪个有学问,哪个没有学问吗?你能够看出来哪个有钱哪个没有钱么?你肯定认不出来,不能分辨。更何况佛菩萨的境界,这是很难分辨的,是不是?僧功德,因为僧是根据法来组织的,僧团,所有的僧团是根据佛法来组织成一个整体,至于说一个僧团的素质有多高,人数有多少,他做的怎么样,是第二个问题,他首先是根据法来组织的,根据佛法来组织。你说道士,他也是一个团体,他不是根据佛法来组织,他根据道教来组织,基督教根据基督教的法来组织,那么,出家人根据佛法来组织的,他根据佛法的标准、佛教的戒律来组织。他这个也是有正法的功德,“由其如理修行门中,而为忆念”,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常常会去看僧团当中某一个人的过失,这本身就有毛病,我们要念僧功德,僧功德和某一个人的过失是两个概念,不一样。某一个人的过失是某一个人的问题,他一个人不能代表僧团,不能代表僧。
   《正摄法经》中说,“于诸僧伽,应如是念,谓说正法”。他讲的都是正法,根据佛法来的,他有可能是教正法,也有可能是证正法,但至少是佛法。修行层次怎么样,但他讲出来是正法。“受行正法”,也就是照着正法修行,修到什么程度,第二个问题,“思维正法”,应该去思维正法,“是正法田”,是正法的代表,“受持正法,依止于法,供养于法,作法事业,法为行径”,以这个法作为我们修行、行事的境界,所缘境。“法为行径,法行圆满,自性正直,自性清净,法性哀愍,成就悲悯,常以远离为所行境,恒趣向法,常白净行。”这个是说对法的一个实践,对法的一个落实,这是僧的功德,僧众的功德。佛宝、法宝都要靠僧宝来体现,僧宝来落实,修行的出家众。
 
【如理认识三宝功德,至心供养。】
    《四十二章经》里谈到,“奉恶人百不如奉一善”,你布施、供养一百个恶人不如供养一个好人。为什么呢?你供养一百个恶人,他吃饱饭要去做恶事,要去造恶业,你虽然也有功德,你帮忙,他肚子饿可能不会造恶业,他吃饱了去造恶业。所以布施、供养一百个恶人,不如供养、布施一个善人。“奉善人千不如奉一持五戒”,你供养一千个好人,不如供养、布施一个持五戒的人。“奉五戒万不如一个须陀洹,奉百万须陀洹不如奉一斯陀含,奉千万斯陀含不如奉一阿那含,奉亿阿那含不如奉一阿罗汉,奉十亿阿罗汉不如奉一辟支佛,(就缘觉),奉百亿辟支佛不如奉一三世佛,奉千亿三世佛不如奉一无念无主无修无证法身佛”,法身大士,无念、无主、无修、无证,我们讲的法身大士。法身大士就是法身佛,三世诸佛,过去现在未来,他都是化身,哪有法身?法身就是法。所以我们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都有非常大的功德。
    首先我们自己要了解、要明白、要知道这些意义、这些功德,要知道、要相信。如果我们不知道、不相信,我们的行为的意义就不大。因为我们知道,我们相信才说明我们有这个心,我们不知道,别人怎么做,我也跟着怎么做,别人磕头,我也跟着磕头,别人烧香我也跟着烧香,你没这个心,你烧香也没什么意思,你有这个心,烧的香就不一样,供的佛也不一样,意义就不同。所以佛法的差别就在这里,就在我们的心,就在我们的智慧,都有关系的。智慧支配我们的身语意,还是烦恼在支配我们的身语意,这些都是有差别的。在烦恼中能不能觉悟,能不能超越,达到觉悟的境界。
    唐朝有一个律师,道宣律祖,他精通、严持戒律,天天中午的时候,都是天人给他送供,他不用厨房,别人给他做饭,天人给他送饭,每天天人给他送饭。后来有一天,道宣律祖说“到底在世间上做什么事情功德最大?”天人说,“斋僧功德最大”,天神就告诉他这个。佛宝、法宝,要靠出家人来传持,你看看,一个寺庙恢复成宗教活动场所,有出家人住,这个庙、这个道场就兴隆,没有出家人,这个道场就不行。我们龙泉寺没有开放前,没有出家人,来的人就很少,出家人住进来了,马上就兴隆,对不对?你说僧宝有没有功德?就是有功德。旁边这个庙,没有出家人住就不行,香火就不旺,虽然他也有佛,它佛可能还更大,香火就不兴,去的人就不行。即便你可以找很多社会上面的人去搞各种各样的活动,你都兴旺不起来。所以出家人具有功德,并且有很大的功德,他是佛法的实践者。
    在隋朝的时候,隋炀帝有一天斋僧,要供养一千个出家人,千僧斋。时间到了,所有的人都来吃饭,皇帝请客可不是小事情,非常严格的。后来算算,怎么多了一个?他很奇怪,我们本来一千个都有名单,怎么忽然有一千零一个?后来办事的人去寻找,弄了半天,供品都不够,差了一份,不知道怎么办。里面有个人说,多一个是智者大师,这个时候智者大师已经圆寂了,他就去智者大师的神龛打开,哎呀,里面确实没有了,他就相信是智者大师。棺材里面打开,里面是空的,没有智者大师,智者大师跑出来应供。所以说供千僧斋,里面都有圣者出现,一般人看不出来。有时候我们参加法会,说这个人不认识,我们大家不认识,不知道从哪里跑出来的,你不能说我们不认识这个人就轻慢他,说不定是哪位菩萨来。所以我们对出家人好,我们俗众的同修也好,佛门里面跟在社会上面不同,都是有很多不可思议的现象。人不一定是胎生的,他也会变化,人也有变化,化生,变化出来的。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
 

{返回 学修笔记·学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十八讲 上篇
下一篇: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十七讲 上篇
 从现实业果看,珍惜当下因缘 5
 初入佛门的“黄金五年”
 细心体会佛法 5
 认识人生之六 2
 《如理听闻是趣入佛法的先导》(7-9讲)
 认识人生之四 5
 认识人生之一 4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八讲 下篇
 从内心寻找苦乐源头 二、无始生死求真我·和合增上行大乘
 认识人生之二 1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天心明月 8.独裁与奴才[栏目:果煜法师]
 掌中解脱 第二十一天 奢摩他[栏目:掌中解脱]
 印光大师说故事 104、夫人往生 信报纷至[栏目:灵岩故事]
 楞严经白话解卷第十六 第四十四章 情想多寡 分生六道[栏目:楞严经白话解]
 四无量心如何观修?[栏目:太桥旦曾堪布]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略释愿海舟[栏目:益西彭措堪布]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 (1)[栏目: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1.水上泡[栏目:海涛法师说故事]
 随在你:放心的智慧(吉噶·康楚仁波切)[栏目:其它善知识]
 永明延寿“禅净双修”之探讨-以《万善同归集》为主(洪樱娟)[栏目:永明延寿大师思想研究]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