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突破个人中心主义 3
 
{返回 学修笔记·学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111
突破个人中心主义
——师父开示要点笔记(3/6)
(7月22日 上)
 
【要点导读】:
◎ 为什么对境时内心会疲倦、会懈怠?
◎ 什么样的人,佛菩萨比较不好度化?
◎ 怎样做才能不远离善知识?
三、造业动机依业果·如法行持趣内涵
【认识问题】:
[喻]:有时候,一个老人家,一个小孩子,他可能拿出十块钱、二十块钱,来供佛,哪怕虽然只有十块钱、二十块钱,但是,这十块钱、二十块钱就代表他的一切了,因为他一共也只有十块钱、二十块钱,就意味着,他自己把所有的都供养了,内心里边没有挂碍,内心里头没有保留,内心里头完全都清静了。
——那么我们岁数大了,我们有很多自己的观念以后,就不容易这样子作意了。
——我们更多的作意是在自己的分析,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判断:哪些要去做?怎么做?做多少?就是会去规划,对现实生活当中的各个层面进行规划。
——这些规划的目的,有些是为了自己的生活的方便嘛。方便就是你在世上呢,要去应酬、待人接物,需要花钱,需要用东西。
——那么有些人到这个佛门里面来,也是一样的。他要去规划,我要做哪些事情,我要供养多少钱,我要留多少钱等等。
——那么心里的这些状态,同一个小孩子没有任何保留的一种内心的状态和动机,是不一样的。
 
【世间见解】:
——所以我们修供养,他最重要的是一个供养的心。因为我们有供养的心,才是最为重要的。
——而不是用世间上面的那些常识、那些观念、那些想法,来分析、来判断、来指导自己日常生活当中的所作所为。
——那这些是世间的见解了,世间的知见了。
——世间的知见,它只是有相对的对跟错,有相对的是跟非,有相对的善跟恶。
——实际它本质上都是从烦恼出发,都是错的。
 
【佛法知见】:
——佛法,它是从哪里出发呢?
——从业果出发,是从行为的动机出发,是从做这一件事情的性质出发的。
——这个事情是一个什么样性质的事情?我们是什么样的动机?这些事情会引发什么结果?
 
【如理辨析】:
——人的动机、人的发心又是根源于佛法的教授而来的,
——它绝对不会说是无缘无故来的,无缘无故不是一种真正的发心。
——不只是说,我看到你拜佛,那我也来拜佛;我看到你听经,我也来听经;我看到你供花,我也来供花;你供水,我也来供水,这不是了。
——因为你不知道它里边的道理,你没有起决定解,你不是根据佛法的教授来做的。
——所以你虽然有发心,但是你发心的内涵跟他发心的内涵是不一样的,不可同日而语了。
——就同样一件事情是不一样的、绝对不一样的。
[喻]:就犹如我们一部电脑一样,你这个小孩子,他不知道如何来操作,他可能顶多用来打字、打游戏;那如果一个懂行的人、专业的人士,他可以用电脑来管理社会、用电脑来办工、用电脑来帮助和指导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一切的一切都是能够发挥作用的。所以虽然做同样的一件事情,虽然同样都是在按电脑的这些键盘,但实际上,他的行为的结果是不一样的,这完全不一样的,甚至是相反。
 
『附录·思考题』:
世间知见和佛法知见的出发点有何不同?
 

{返回 学修笔记·学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突破个人中心主义 4
下一篇:突破个人中心主义 2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十五讲 下篇
 如何对治现世贪着 4-1
 漫谈修学佛法的重要性 1
 如何对治现世贪着 3
 华严札记(十四)
 依师——修学佛法的铁门槛
 认识人生之二 5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七讲 下篇
 突破个人中心主义 3
 楞严感悟系列篇之三 《楞严经》和大乘经典的当机众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放生念佛病愈福至(悟能)[栏目:念佛感应]
 现代人的宗教迷失[栏目:噶玛天津仁波切]
 十八届:上殿、礼佛、过堂礼仪及注意事项(道智法师)[栏目: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
 刺血写经[栏目:普陀遗珍·印光大师开示精编]
 Sit perfectly still.[栏目:The Chan Hand book]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