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访厚观院长谈印顺导师与人间佛教
 
{返回 人间佛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230

访厚观院长谈印顺导师与人间佛教

  日期:94年7月22日下午2:30  
  地点:福严佛学院续明法师纪念室
  采访:陈美玲、黄锦珍
  整理撰稿:风城法音编辑小组   
  印顺导师自6月4日上午10点7分于花莲慈济医院安详示寂之后,至6月12日舍利奉安于新竹福严精舍福慧塔院。这一段期间,海内外各地知悉此事前来吊唁者不计其数;国内报纸更是以头条新闻报导相关资讯,让识与不识者,见到一代佛学泰斗的追思盛况。 导师追思荼毗法会虽在短短一星期内结束,但是直到今日,佛教界仍不断地撰稿表达缅怀与追思之意。
  其中也有人对于未来如何推动导师的思想寄予关心,风城法音秉持著这样的心意,特别专访福严佛学院厚观院长,请院长就此课题作一番说明,以便了解导师承继太虚大师“人生佛教”之后,提出“人间佛教”思想的意旨,进而把握人间佛教的真谛,以及思考日后如何持续推动等等。在整个访谈当中,我们深切感受到院长肩负的重担,也希望藉此邀请同愿同行之师友们,各尽己力共同追寻导师的脚步,推展人间佛教。当然从访谈中也谈到导师的治学与观念,让我们更接近导师本人。


  缅怀导师
  ◎可否请院长谈一下从导师那里,获益最多的是什么?
  答:其实导师开示的许多观念早已融合在生活当中了,不知该从何讲起,只能说今天能够认识佛法到这样的程度,都是导师的引导。如果要进一步讲,那《成佛之道》建立了整个佛法思想的架构,对正确观念的确立是非常重要的,在这部著作中,对业力、世间正见,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到大乘不共法,以及大乘三系,菩萨的阶位等,清清楚楚的说明,让我们对佛法有一个全盘的了解,有了这样的架构之后,再学任何一法门或经典,我们会知道它在佛教教理及佛教史的定位,而不会起种种诤竞。与《成佛之道》相似的是《菩提道次第广论》,但《广论》没有提到“声闻阶位”、“菩萨阶位”、“如来藏系”等问题。
  再来,导师抉择诸多经论而整理出学佛的重点,如《学佛三要》里所讲的信愿、慈悲、智慧;在这么多的修行法门里,导师提出三心、六度、十善等重点,菩萨行的要义都帮我们点出来了,基本的观念,导师已经为我们建立,其他包括布施、持戒、禅定等要注意的事项,导师也在他的著作中一一为我们提示。
  佛法法门这么多,导师告诉我们佛教是经过演变的,有少壮,有老年,也有许多适应世间众生的成分,这样我们才不会以为越早越真,或觉得越后期越成熟,而是知道要怎么去抉择少壮的佛教,让我们知道龙树中观思想的妙处,如何兼顾智慧的深观与广大的菩萨行。导师给了我们这个方向,让我觉得很受用。因为,即使知道龙树学好,可是,《中论》很艰深,如果没有导师这样白话的引导,实在很难进入。 
  ◎导师赞叹龙树菩萨,缅怀导师,请院长谈谈导师与龙树菩萨有没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答:第一,导师与龙树菩萨都活一百岁! 第二,印顺导师与龙树菩萨,同样都兼具经师与论师之特性。从龙树菩萨的《中论》中,可发现龙树是位“辩才无碍的论师”;但在《大智度论》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许多生动的故事,对于众生循循善诱,兼具“经师随机方便而贯通”的特长。印顺导师于《中观今论》等论著中,立论严谨,条理清晰;而在《妙云集》下编之一般开示中,我们又可看到导师清新流畅的文笔,感受到导师善于诱导众生向学佛道的热诚。 第三、龙树所标举的佛法有综贯南方大乘经及北方阿毗达磨的特色;导师亦然,立本于根本佛教之淳朴,宏阐中期佛教之行解,摄取后期佛教之确当者,依此来复兴佛教而畅佛之本怀。 第四,龙树菩萨所处的时代,有婆罗门教等外道,也有《阿含经》的流传,以及诸多的部派,也有庞大的大乘经典,像般若、法华、华严、净土…等法门,在这纷杂的经论当中,龙树菩萨以四悉檀判摄一切佛法,除了著《中论》等抉择佛法深义,也注解《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成《大智度论》,注解《十地经》成《十住毗婆沙论》,阐扬菩萨广大行。导师所处的时代,除了传统中国佛教,还有中国的儒家、道家思想,也有南传、西藏等佛教思想,很复杂;导师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入经藏、注意佛教的流变与发展,而抉择出适应众生的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
  ◎导师治学的特色是什么?
  答:导师具有学术的涵养,但不是将佛法当学问来研究,主要还是替大家整理出一条实践成佛的方法,这与纯粹研究学问的论述是完全不同的。导师引导我们认识人间佛教,就是最后既不归向诸天,也不迷惑于鬼神当中,而是以人类为本的佛法,这种抉择在导师当时所处的环境中是很不容易的,而导师却在青壮年时期就已经确立了这一条道路,确实是很难得。导师说:“真正的人菩萨行,要认清佛法不共世间的特性,而适应今时、今地、今人的实际需要,多作利益众生的事。”许多人谈人间佛教或许多著重在“适应今时、今地、今人”的方便,但导师特别强调“要认清佛法不共世间的特性”,“佛法”并不完全等于“世间法”,像佛法的缘起无我、戒律都有不共世间的部分,要注意怎样适应世间又不失佛法本质,是特别值得我们深思留意的课题! 至于佛教学部分,有些论述导师已经起个头,比如《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或《空之探究》,在著作中,导师对许多的阐述只是点到为止,没有引用经论的全部,未来有待我们进一步深入。
  ◎导师的思想,已经成为学界讨论的题材,与传统佛教信仰修行的方法也多少相异,面对这些纷杂不同的看法,要如何一一回应呢?
  答:当然要阐扬正确的观念,不过也不可能一一回应所有纷杂的问题。去年老院长真华长老曾提到:“导师人间佛教的思想绝对会在未来产生很大的影响,但人间佛教对未来的影响是好是坏,目前还不敢断言。必须看大家是否真正体会导师的真义,所作所为是否与导师的言行风范相符!”这句话也让我深自警惕,未来人间佛教是否能朝向不失佛法真义的方向发展,也是我们应该多加观察留意的。
  ◎学界对导师思想做多方的讨论,其实不正也意味著一个思想的活力吗?
  答:当然诸多的讨论是值得欣慰的,导师自己也以四悉檀来判摄一切的佛法,对佛法的异说也保持很多宽容的态度。例如对如来藏的看法,有些学者或学派甚至认为如来藏不是佛法,必须排除,但是导师还是认为如来藏是大乘三系的一支。不过是了义还是不了义,还要厘清。以很简单的例子来说,导师说过迷信还比不信好,因为迷信至少还有因果观念,不敢作坏事,但我们可以说导师是赞成迷信吗?当然不是!导师非常强调正见的重要,有正见才有正信、正行!虽然世间各种学说有其“相对的价值”,但不能一味的圆融,不同的题材、定位,要弄清楚,不能混淆。所以不同的讨论乍听之下感觉人间佛教兴盛地发展,却也不一定是朝向正面发展,反而是要从基本原则上来检证,看看讨论的内容是否偏离了佛法的本质。
  人间佛教的阐扬
  ◎导师阐扬人间佛教,请问院长,关于导师理念中的人间佛教,到底有何特色?
  答:导师所谈的人间佛教是“以人为本”,是从人而发心学菩萨行,由学菩萨行而成佛。 特别提“人间”二字:不但对治偏于死亡与鬼,同时也对治偏于神与永生。佛出人间,人身难得,人是升沈之枢纽,是以三心(菩提愿、大悲心、性空慧)、十善为基本,以人身修菩萨行。 导师曾说:谈人间佛教,不应离开“佛教”的特色,否则只是“人间”而没有“人间‘佛教’”可言了!试想:其他宗教及一般慈善团体也有从事医疗、慈善救济或环保等工作,但他们可以称为人间“佛教”吗?佛教的特色是缘起、大悲、三法印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一般的慈善家或许也有慈悲利他的精神,但是否具有佛教三法印的特色?答案是否定的,因此,导师说:“凡不违反佛法的,一切都是好事。但从事于或慧或福的利他菩萨行,先应要求自身‘在佛法中的充实’,具足正信正见,以慈悲利他为先,以三心而行十善道为基础。确认肯定佛法有‘不共一般神教’的特性。否则,弘化也好,慈济也好,上者只是世间的善行,与世学混淆,以致佛法的真义越来越稀薄了!下者是泥菩萨过河(不见了),引起佛教的不良副作用。” (参见《华雨集第四册》p.63) 此外,导师愿生生世世在这苦难的人间,为人间的正觉之音而献身!导师本身就是人间菩萨行最佳的典范!有的人热心布施行善,可是对“人间佛教”的真义没有深刻的了解,没有发愿继续来人间修菩萨行,结果由于布施的善业而生到欲界天去享天福,这样可以说是“人间佛教”吗?因此要讲人间佛教的实践,就必须了解“人菩萨行”的内涵,才不会流于世俗公益,与佛法的本质不相应。
  ◎人间佛教的思想及实践,以目前蓬勃发展的现象,您如何看待?
  答:人间佛教虽然在台湾蓬勃发展,不过其理念与思想的正确性,还是必须被强调出来,这也是我近期不断思考的问题。其实对于人间佛教发展所衍生的问题,导师在世时已经看到,也曾说过:“现在的台湾,人生佛教、人间佛教、人乘佛教,似乎渐渐兴起来,但适应时代方便的多,契合佛法如实的少。……如果对佛法没有见地,以搞活动为目的,那只是庸俗化而已。有的以为佛法的解脱道与菩萨道不能合一,这是漠视般若与大悲相应的经说。有的不用佛教术语来弘扬佛法,表现出来却是一切神道教都无碍共存,无所不可圆融。有的提倡‘人间佛教’,却对佛法与异教(佛与神),表现出宽容而可以相通的态度,……这些或许对个人事业成功了,但是佛法的纯正化、现代化,不一定有前途,反而引起印度佛教末后一著(佛教为神教侵蚀而消灭)的隐忧。”(《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p.65-66)像这些问题,导师都看到了,也说出了正确的方向:“真正的菩萨行,要认清佛法不共世间的特性,以适应今时、今地、今人的实际需要”。尤其是“把握佛法不共世间的特性”更为重要,未来我们要推动人间佛教,必须维护人间佛教的纯正性,不能失去佛法的特质才行。 
  ◎听院长这么语重心长的说法,我们直接请问院长是否担心推广人间佛教产生问题?院长也直接契入人间佛教的要旨,澄清人间佛教不能一味地适应世间,而浅化或丧失了佛法的本质。
  答:人间佛教推展的单位很多,这对整个社会来说并不是坏事,不过令人关心的是人间佛教被广为推展时,是否把握住佛法的纯正性,若失去佛法的纯正性而沦为庸俗化或浅化,是未来值得注意,也是令人担心的问题。如导师说过的“牧羊女卖乳,一再加水之后,佛法的真味淡了,人间佛教最后也就没有了!”唯有大家不忘失人间佛教的真正内涵,才能契合导师提出人间佛教的真义。导师圆寂之后,其思想的影响力能保持多久,与大环境的因素有关,成住坏空的生命轨迹大家也都能了解,但是我们从导师的身上,也看到事在人为的具体呈现。想想看,导师当初身处的环境多么恶劣,佛法多么衰危,外有战乱,内有传统信仰抵抗,但是导师就在这样的环境中,理出一条道路。在这么多典籍学说当中,导师所选择的道路,让大家身心长久受用。因此我们的责任是希望能够延续人间佛教思想的纯正性,让实践人间佛教的大乘行者把握住佛陀本怀的无缘大慈、无常、无我、涅槃寂静,相信如此才能够阐扬导师思想的真义。
  ◎人间佛教在实践作为上,菩萨行者自己应该以何种标准来反省呢?
  答:大家共同实践人间佛教,初发心都是来自好的信念,我们也都要赞叹,只不过也要不断提醒自己,是否契合了佛教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特色?是否以无私无我的态度从事利他的事业?时时反省:我执、贪、嗔、痴、慢、疑等烦恼是否日渐微薄了?所谓“涅槃寂静”,即是指贪、嗔、痴等烦恼永断的意思,这是不共世间的。我们必须以此三法印作为检证的标准,否则就像学术研究,撰文讨论是很好的事情,但若为了争个输赢而谩骂不休,或私心自利,这就与涅槃寂静不相应了。”

  缅怀导师
  ◎关于人间佛教的实践也就是菩萨行,我们再次请问院长,导师对菩萨行的看法。
  答:导师对修学人间佛教提出要发《般若经》中的三心,即菩提心、大悲心、空性见;并且要净治身心、利济有情、弘扬正法,像这些观念,就是随时要提醒大家的,深植人间佛教行者的心中。
  ◎修菩萨行与人间有什么特别的关联?
  答:人间苦乐参半,最适合修行。天人不易体会苦、空、无常,天上也没有需要帮助的众生,因此对修菩萨道的大乘行者来说,天上并不是个好环境。因此菩萨特别发愿来此苦难的人间,修习菩萨行乃至成佛。
  ◎许多人有这样的疑惑,就是一生从事佛法义理研究的导师,是不是反对修持禅定?作为一个菩萨行者修持禅定应该要注意什么,才不会落入二乘,乃至漂流于佛法门外呢?
  答:禅定是共世间法,就禅定的阶位来讲,基本上离不开未到定、四禅、四无色定。至于菩萨行者进行禅修,他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即使修禅,还是心不舍众生,这是重要的前提。大乘菩萨修禅要与菩提心、大悲心、无所得空慧相应。
  菩萨修禅定,悲心很重要,没有悲心,修禅定很容易落入小乘。导师不是反对修禅定,导师说:在修禅定之前有些基本观念要先确立,不然有很多“美丽而险恶的歧途”。有人误解导师,以为导师不主张修禅定,不强调修行。其实,导师没有坚决反对修禅定,而是强调修禅定要有基本前提。首先,要确立正见、持清净戒、长养悲心,否则容易引起副作用,问题相当严重。禅病不来则已,一来就没完没了。禅定本身是一种很强的力量,因为没有确立正见,有人得了定,以为就是得道,会造成这种假相。如果这一生没有得到见道,而又不舍禅定,最后临终时会随禅定业去往生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天……等天界。问题是到了禅天之后呢?像长寿天寿命很长,那里的众生只享禅定乐,以一个修解脱道的人,像得三果的圣者生到那还好,但是对于一个修菩萨道的人,到禅天就没有什么好处,你度什么人呢?自己有禅定,禅天那边的众生也都有禅定,没有饥饿贫病的人,也没有痛苦,不需要你去度化,没有机会修利益众生的菩萨行。所以,禅天对修菩萨道的人来说绝对不是个好的地方,菩萨修持禅定要注意,是否妨碍了以利益众生为主的菩萨道。
  在《般若经》中也有提到,有一类悲心深重的菩萨修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以方便力故不随禅定生于禅天,而是生于欲界等有苦难众生之处。而在《大智度论》中,龙树菩萨也特别注意这一点而加以阐述,强调悲心深重的菩萨其可贵之处,这样的观念与导师的人间佛教思想中的菩萨正常道是吻合的,不止在《大智度论》讲,《瑜伽师地论》乃至于许多的大乘经论中也有说到。

  ◎行菩萨道者应该如何抉择禅修法门,才不会妨碍自己利益众生的悲愿?
  答:导师在《成佛之道》中有说,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是不错的选择,至少不会舍离对众生的悲心。要经常发愿,发不舍众生以上求佛道之愿是非常重要的,如此在禅修乃至于平常的修行才不会走错了路。”
  ◎导师的人间佛教思想,引用了哪些经论?只有《增壹阿含经》中的:“诸佛皆出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也。”这一句吗?
  答:大家熟知的“诸佛皆出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也”,这是出自《增壹阿含经》没错!这一句主要是说成佛是在人间成佛,是要表达不鬼化及神化。而导师心目中的“人间佛教”除了强调“人间”之外,还特别强调“菩萨行”。探讨菩萨行的典籍,比《阿含经》谈得畅快的是《大智度论》及《十住毗婆沙论》。尤其《大智度论》在导师心目中的地位是非比寻常的,它的内容包括深观与广行,还有对四悉檀的判摄等,导师在几本性质不一样的书中都有引用到《大智度论》。所以如果说导师的人间佛教思想的经论依据,不应该只有《增壹阿含经》,还有《大智度论》等大乘经典。导师所提到人菩萨行的精神,基本上是从《大智度论》及《十住毗婆沙论》中提出来的。导师的思想其实很开阔,整个人间佛教思想的全貌除了大乘的深观还包括菩萨的广大行,这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菩萨应以三心(《般若经》中所说的菩提心、大悲心、无所得的空性慧)行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波罗蜜),不离众生而在长在世间度众生,累积福德、智慧资粮,直至圆满成佛。”
  ◎对于菩萨的这种伟大的精神,该如何学习?如何实践?请院长可以再详细说一点吗?
  答:导师《印度之佛教》〈自序〉曾提到,菩萨真精神可学之处有三:忘己为人、尽其在我、任重致远。1、“忘己为人”是说虽然声闻乘、辟支佛乘、佛乘等三乘都是共入无余涅槃,同样得解脱,但菩萨不忍圣教衰,不忍众生苦而发大菩提心,重于慈悲利他,于利他中完成己利。2、“尽其在我”是抑他力为卑怯,重自力而不仰赖他力,其精神为“尽其在我”。龙树菩萨有淡化他力的倾向,这也是导师所赞叹的。3、“任重致远”这就是关于要经历多少时间才能成佛的问题,菩萨发心代无量众生受三恶道苦,于无量阿僧祇劫度众生,直到所有众生入无余涅槃之后,菩萨才自种善根,经无量百千亿阿僧祇劫方得成佛。菩萨这样的发心,才是真是“任重而道远”!这些思想的来源,多与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等思想相合。
  展望未来
  ◎导师尽其一生对佛法做了深入的探究,也提出极为精辟的见解,未来,除承继导师的思想之外,是否要注意到佛法研究的继续深入或是开创性呢?在学界有人提出不只要照著讲,而且要接著讲,院长的看法如何?
  答:要照著讲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导师的话语大家都做了不同的解释,哪几位照著导师的本意恰当的诠释了呢?导师深入中观、唯识、如来藏大乘三系的思想,要融会贯通照著讲本身就非常不容易。我认为正确了解之后,再继续开创,这才叫“接著讲”,否则你从哪里“接”呢?如果没有正确了解导师的真义,自己讲自己的,怎么能说“接著讲”呢?你怎么讲都没关系,重要的是要合乎佛陀的本怀,合乎人间佛教的真义。
  导师写书从来不担心是否有人看,导师的个性是做他该做的,对无法掌握的因缘,他是不操心的。导师跟你讲,你会听,他就讲,他知道你不会听的话,他干脆就不讲了。有时候他笑一笑,是不置可否,并不代表赞同,千万不要会错意。
  ◎真要接著讲,院长提醒我们几点可做未来佛法研究的展望:
  答:第一就是承续导师的心愿,把龙树菩萨对整个佛法的理解整理出来。导师在《华雨集》第五册当中提到:“对于《大智度论》,用力最多,曾有意写一专文,说明龙树对佛法的完整看法。但因时间不充分,只运用过部分资料,没有能作一专论。”而导师在《印度佛教思想史》中也说:“龙树是大乘行者,本于深观而修广大行的,所以更应从《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去理解大乘的全貌。”从这些我们可以见到导师未完成的宏愿。而导师对《大智度论》的用心,我们也可以从导师的“《大智度论》笔记”当中得知,那是导师依循著古人勤勉治学的方法,老实地将一百卷的《大智度论》逐字阅览全文,并贯通其义理,而后所汇整出来的笔记,这些都非常值得后学参考深究并加以发扬的。目前大家的研究进度是小部分进行,等有一天像导师一样具有全面的了解,建立恢弘的气度,就可以正确的加以发挥了。
  第二是在导师诸多的著作中,有些论述导师只是点到为止,没有引经据典详细论证,这部分我们可以对于导师的诠释再深入了解,引出经论出处,作增注本也可以。此外,像大乘三系,导师也只讲了几部重要的经论,还有一些导师没有讲的部分值得我们再深入研究。
  第三,以学术研究来讲,导师认为中国佛教还有可研究之处,是在早期的竺法护、支娄迦谶等所翻译的汉译佛典,从这里可以找到初期大乘佛教起源的线索,这部分从巴利佛典无法知道,从后期的西藏佛教、梵文经典也没办法了解。但早期的汉译佛典不好阅读,翻译的原因是其中一个。
  ◎关于导师的“《大智度论》笔记”是导师早年阅藏时,亲笔整理多年逐一写成的,它伴随著导师漂洋过海来台,后来,导师将笔记赠予研究《大智度论》的院长,这份珍贵的笔记,院长在2003年进行扫描、转写并制成光碟,以保留珍贵的法宝并流通于世,关于此,其意义如何?
  答:《大智度论》笔记是福严学生作讲义的武林秘笈,当论典的内容看不懂时,对照导师的《大智度论》笔记就一目了然了。从导师的笔记当中,可见到导师治学的方法,与今日仰仗电子佛典检索得到的结果,两者意义上是大不相同的。毕竟,对于肩负弘扬正法续佛慧命的修学者,更需要的是扎实地深入经藏,才得以转化出如海的智慧。虽然目前数位化日益普及,可以藉著关键词检索到若干片段资料,但却无法作整体的归纳与统合。因此导师笔记之公开,不但可以呈现当代佛学泰斗之治学方法,也可以从中窥见其读经之心得,这可以说在电脑时代,提供给大众极为珍贵的资产,其意义是非常深远的。
  ◎在人才培育方面,未来福严佛学院的课程,还是以导师的思想作为学习的主要依据吗?
  答:除了导师的著作之外,我们还安排了许多经论导读的课程,如《阿含经》、《大毗婆沙论》、《俱舍论》、《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瑜伽师地论》……等,主要是希望培养同学们解读经论的能力。导师曾提示过,初学佛应该先对整个佛教的基本教理及佛教史有个通盘的了解,再从自己有兴趣的部分著手深入,这样才能了解自己所学经论、所修法门在整个佛教思想当中的定位,了解自己所学的只是佛法大海中的一小部分,对别人所探究的领域也能够予以尊重,才不会以为自己所学的就是最高的法门,而随意轻视别人。
  不过说实话,导师的著作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不但有组织架构完整的基础佛学著作,也有重要经论的讲记,不然深奥的经论到底要从哪里入手,是很令人头痛的问题。
  ◎那么福严佛学院最基本的佛学课程是甚么呢?
  答:就是以《成佛之道》、《学佛三要》、《佛法概论》等导师的著作为基础课程,这也是导师帮大家整理出来的方便路径,学生在这当中建立研究经、律、论的基础,有了扎实的基础之后,再继续开展下去,对经论的研究就比较能够深入了。
  ◎福严的推广教育班开办至今已有四年半共九期的课程,吸引不少新竹地区乃至外地的信徒前来学习,探讨导师的著作或是佛教经论。关于这种对信众推广佛法的教育是否会继续办理?院长还有哪些计画?
  答:由于福严、慧日的住持已提早改选,明年七月之后上任。新当选的福严佛学院院长是净照法师,我将被调到台北接任慧日讲堂住持。我想福严推广班的方式依然会继续维持,我的理想是分成初、中、高班,初级班每一期都要开,帮助大家确立基本的正见,打下佛法的良好基础。高阶班最好也能开,帮助有基础的学员继续提升。净照法师认为推广班还可以加个暑期班。
  我预计在台北讲四年《大智度论》,我这样想,既然导师的人菩萨行跟《大智度论》关系密切,深入这部论是有必要的。我记得在福严开始要教《中论》的时候,导师说:你不要只讲《中论》喔!我想:教《中论》不讲《中论》,那要讲什么?导师说:要配合《大智度论》讲,这样才会有有深观与广行,才是整个龙树学的全貌。像导师这样全面性的思想家,真是稀有难得!
  对于导师思想的宣扬,不知道院长想以甚么方式,继续在未来传递这些理念?
  答:对于导师思想的弘扬,希望赞同这个理念的人大家一起来推动。以前导师在世时,也曾跟我们谈起推广的步骤与方式,首先纠集志同道合的人,慢慢由小的团体开始,这也是导师稳健的行事作风。就像盖寺庙一样,先从小规模做起,慢慢扩充,不用好高骛远,才不会一下子掉入自己无法控制的局面。也就是先宣传理念,聚集一些志同道合的学友一起慢慢做,就像当初我们成立“印顺文教基金会”的时候,导师也说能做多少算多少,量力而为。但这并不表示没有理想,就如“成佛”,你能说这个目标不高远吗?但实践起来,还必须脚踏实地,生生世世累积福德智慧资粮才行!
  在作法上,当然也是要考虑因应这个时代的方式,引用现代科技来架构一个以导师思想为主的网路平台,现在网路的速度很快,消息纷杂,导师刚圆寂不久,连论导师功过的讯息都出来了,当然这也是网路特色,我们希望能提供一个具有正确知见的管道,结合各地弘扬导师思想的团体,包括台湾、马来西亚、美国……等,作为跨国的平台机制,来传递正确清晰的讯息,也让有疑问的人有咨询的管道。只要大家对人间佛教思想有疑问,就可以在此获得解答,也由这个平台建立起海内外学友的沟通管道,这个平台目前已经在计画当中,希望能快一点建立起来。
  另外,也希望将平常授课的讲义挂上去,方便有心研读的人下载。此外,或许还可以组成读书会,研读导师的《成佛之道》、《人间佛教思想论集》……等,彼此共同研讨、交换心得,这也是我们近期筹画的目标。
  院长百忙之中与我们深谈了一个下午,相信会让大家更了解到印顺导师人间佛教思想的特色及未来的展望。院长期许大家,除了能够正确理解导师的思想之外,也希望志同道合的学友,不忘挺身互助,为导师思想的传承延续,尽一分心力,让正法久住,长留人间。


{返回 人间佛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印顺法师之“人间佛教观”略探(释会慈)
下一篇:人间佛教的智慧与时代社会并进(慧文法师)
 人间佛教与普世伦理(蒲长春)
 人间佛教 真俗不二(李向平)
 太虚与人间佛教的理论建设(麻天祥)
 佛教的超人间性与人间佛教(李利安)
 四众归仰的人间佛教导师(超定)
 太虚大师三教关系论与人间佛教(许颖)
 人间佛教的现代转换及其意义(李向平)
 《坛经》中人间佛教思想对中国佛教发展的影响(高振农)
 人间佛教与生活儒学(龚鹏程)
 从“寺庙”到“教团”——太虚大师人间佛教构想及其制度实践(李向平、马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夫妻生活的事理二障[栏目: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
 如何理解《金刚经》中“无有定法,如来可说”?[栏目:藏传佛教疑问解答300题]
 印光大师说故事 61、纯心念佛 灯出舍利[栏目:灵岩故事]
 佛教与健康(曾智泉 黄美瑜)[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二十二集[栏目: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讲记·净空法师]
 第四十三 有明大经[栏目:第一篇 根本五十经篇]
 成佛路上的考试[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三]
 怖心难生,善心难发[栏目:法门寺佛学院·学僧园地]
 二谛双运才是成佛的因[栏目:达真堪布]
 可以供养十戒女吗?办法和供养尊者的一样吗?[栏目:玛欣德尊者答疑]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