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末法时期的过患
摘自《 唵嘛呢呗美吽 :证悟者的心要宝藏》顶果钦哲仁波切开示
{返回 顶果钦哲法王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0012

第一篇 末法时期的过患

顶礼三宝之后,巴楚仁波切开始正文的第一部分:

4、
大觉金仙能仁天神师,
依真实道得证真实果,
胜妙正道明示予众生。
是故称名大觉金仙欤?

在古印度,仙人是指蓄着长发、退隐山林的苦修者,他们接受任何能得到的布施来维生,始终远离家庭生活、买卖、耕种和其他世俗活动。他们被称为仙人,在藏文中称做『昌颂』,意指『正直』或『真实』。因为他们的行为正直真实,值得人们尊敬和推崇。

这些仙人有的是佛教徒,有些不是,其成就和证悟的程度也有极大的不同。有些人透过专注和禅定而得到各种神通,有的寿命长达一劫,有的具有天眼通,有的能飞行或轻易腾空。但即使是有如此成就的仙人,仍未断除烦恼的根源,所以依然有骄傲的弱点,会执着于他人的称赞和赏识。另一方面,佛陀――无与伦比的释迦族王子,在他证得菩提心的当刻,已全然拔除了我执的深根。他是如何做到的呢?这是因为他纯粹是为了利益他人而寻求证悟,故被尊称为大觉金仙。

当一千零二尊佛为利益众生而发愿时,释迦牟尼佛发愿帮助我们这些末法时期的众生。尽管这是五浊恶世,他并无惧于众生心智被粗重烦恼障蔽和强烈业风摆布,以致粗蛮难训的事实。正因如许崇高的愿力,在贤劫千佛中,释迦牟尼佛仿如一朵灿亮的白莲。

当菩提心自佛陀心底生起的那一瞬间,他就舍弃了所有自私的念头,只为他人的福祉着想。他在三大劫及数百次的转世里不断累积善业,以坚定的决心和无尽才智,竭尽所能地帮助众生。例如,有一世他曾是一位年轻的王子,走在森林遇见一只非常饥饿、虚弱得无法喂 哺幼虎的母虎。出于大悲,他将自己的肉布施给母虎,但老虎连吃的力气都没有。于是他切下手腕,用自己的血来滋养老虎;等到老虎恢复元气,再用整个身体喂哺他。

释迦牟尼佛因无比的悲心和坚毅的精进力,终于证得圆满佛果。他循着真理之路直达尽头,彻底断除了我执。为了利益众生,释尊就像一方旭日普照着寰宇。

他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利他,透过其圆满示现和无暇教授,使我们现今有机会将自己的心性与正法相融合,以证得佛果。藉着正确的发心,并依循正道,我们可以获致真实的成果;就像佛陀一样,不再自欺欺人。因为佛陀为真实者,所言皆是如实真理。对那些有过失的人,他直指其错误;对那些发愿终生奉献佛法者,他说:『离家而出家,穿上三僧衣,将自身融入闻、思、修中。』对在家众,他解释如何戒除十恶业和长养十善业。用这些方法,他让不同根器的人都能遵行正道过活,并如理修持佛法。

佛陀的追随者――不论是博学的圣者、有成就的禅定者或像我们一样的普通人――都应好好追随其道路。即使在尘世中,人们也同样尊敬心性、行为正直无欺的人,不诚实的人是不受任何人信赖的。

我们应该祈求上师清楚指出我们的错误和缺点。当他这样做时,我们必须心存感激地接受其指正,藉此去除己过。以下巴楚仁波切的开示,来自释迦牟尼佛法教的直接传承,也是佛陀的法语:

5、
嗟呼末法时期诸众生,
真性情义衰堕行谄诳,
是故心思乖违语歪邪,
狡诈欺人何者能信任?

在完美的黄金时期不需要阳光或月光,因为众生自身就会放光。他们可以在空中来去自如,无需任何固体食物维生,一切众生自然依止十善业。但随着时光流逝他们开始互相伤害、被私欲控制、偷窃、说谎。他们失去自身的光芒,而必须仰仗太阳和月亮的照明;他们失去飞行能力;开始需要固体食物的滋养。最后当自生稻和满欲牛消失后,他们就必须辛勤工作来生产食物。在今日这个时代,所有黄金时期的功德只剩下渣滓,如同豪华盛宴后令人胃口尽失的残羹剩饭。任何有智慧眼的人见到末法时期人们的悲惨境况,都不禁深感悲悯。

在这个争斗的时代,人们心怀恶意,极为狡诈。大家都把自己摆在第一,不顾他人的需求。凡是奉承者就是朋友,违逆或反对者就是敌人。这些心态渐渐扭曲了他们的行为、言语和思想,变得愈来愈偏颇扭曲,如同盘根错节的老树,直到心智堕落到完全丧失是非观念。

我们正处在由愤怒、渴爱、野心、愚痴、骄傲和嫉妒所控制的时代;是佛法的太阳沉落西山、多数伟大上师前往其他世界、修行者的修持堕入歧途、在家众和出家众皆不依法而行的时代。人们可能从这个时代误导的价值观中的,得到一些短暂的利益,但最终骗不了别人,只是欺骗了自己。

在此黑暗时代,人们心中充斥的有毒烦恼,是导致其在无尽轮回中徘徊流转的主因。要对治这些烦恼,我们必须不断保持警醒,如噶当派大师常说的:

吾握正念长矛立心门,
若当无明烦恼进逼时,
吾亦同样无懈威吓汝;
唯汝松怠吾矛方歇止。

6、
呜呼见此末法众生惑!
唉哉孰人之语孰人信?
犹如置身食人恶魔洲,
思惟自行惠己一大恩。

如果你发现自己置身在食人魔的土地上,很难放轻松,心知不论他们佯装得何等礼貌友善,很可能会随时攻击你,把你吃掉。同样地,尽管一般人看似和善,但假若你听从他们的劝告,势必惹上麻烦。若你试着给他们忠告,也只会引来麻烦。更明智的做法,就是只专注在自己的缺点上。不论缺点多寡,它们不会永远存在,你总是有可能转化它们。用信心和慈爱来替换恶念;用祈求来取代闲聊;用礼拜、经行绕塔来代替无意义的活动,就是在帮自己的忙。受特别解脱戒。礼敬上师,精进地闻、思、修,致力改善过失,就是帮自己一个难以估算的大忙。就像用一滴黄金能使整幅画改观,实践法教也能完全转化你的心性。

这种帮自己的忙,并不表示自己自私。它意味着与其让自己深陷于以爱、憎无明为根基的轮回中,使自己与他人的痛苦永存,不如慎思如何才是善用此生的最佳途径。菩萨的真正目标是帮助众生从轮回中解脱,但要这么做,必先自我救度才行;而要将自己从轮回中解脱出来,就必须先清楚了知轮回的过患。正如所谓的:

积集皆销散,
崇高必堕落,
合会终别离,
有命咸归死。

如同一堆燃煤、一窝毒蛇、一城恶魔,俗世生活无可避免地会带来庞大的痛苦。设想你身上有三百六十个洞,每个洞里都有一个点燃的灯芯,你所感受到的可怕痛楚,与地狱道中仅仅一丝火花所引起难以想象的巨苦相比,根本微不足道。不管我们现在经历了何种痛苦,都应该用它来唤醒悲心和爱心,以清除恶行与无明,并驱策我们在解脱道上继续迈进。我们必须了解轮回的本质,并了知唯一的对治法就是修学佛法。

7、
昔前吾之心识独漂流,
随业流转为此受今生,
旋如自酥油中拔发般,
弃诸所有孤零一人行。

小心!一个强大的敌人步步逼近了。那不是普通的敌人,而是无法被征服的敌人:死亡。不论我们如何滔滔雄辩或苦苦哀求,都不能说服死亡延缓几年,甚至连一秒钟也不行。即使是统领世上所有军队的最强悍的战士,也动不了死亡一根汗毛。死亡不可能被巨额财富贿赂,也不会为销魂美色所动。

你或许会想,最好花上十年时间试着在世界上找个地方,然后再花十年来修行佛法。但有谁能确定他可以再多活二十年?谁又能说他一定可以看见明天的日出?甚至谁能保证他会再吸下一口气?当你在山上闭关生火时,不妨想想:『不知道明天是否能再这样生火?』有些人在睡眠中死去,有些人在走路时死去,有些人在吃东西时死去,有些人死于战争,有些人英年早逝,有些人得享天年。生命的任何情境都可能造成死亡。百年之后,如今在世的又有几人还活着呢?

我们独自出生,也将独自死去。即使如此孤单,也仍有影子相随;在死后的孤独里,我们的心识仍有过去善、恶行为的影子随行。到了进入介于死亡与下次投生之间的中阴时才开始修行佛法,就太迟了。如果我们已经做好准备,对自己的修行有信心,而且知道如何前往净土,死亡之时就不会痛苦。

今天你好好活着,住在一个可以自由修行佛法的地方,没有人禁止你的信仰,或不准你念诵观世音菩萨的六字大明咒,因此现在正是为死亡做准备的时候。通常我们总是担忧未来,用尽心力去确保未来不会穷困或缺衣缺食。但在未来的所有事情中,死亡难道不是最关键的吗?因为害怕被暗杀,国王和总统有重重警卫保护,但对于能随时进出且无人能挡的最致命杀手,我们又该怎么办?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时,没有丈夫、妻子、朋友或同伴。现在我们有许多朋友旧识,可能也有很多敌人,但一旦死亡来临,我们就会抛下他们,像从一大块奶油中拔出的一根头发般光溜。朋友或亲眷都束手无策;我们毫无选择,只能独自面对死亡。我们的肉身原本连一个针刺或一丝火花的痛苦都难以承受,如今却要经历死亡;我们的肉身被如此珍爱着,却将变成亲友亟欲尽早处理掉的尸体。

在中阴时,我们将赤裸裸、饱受惊吓地带着过去行为的重负孤独踯躅,不知何去何从。在眼前,我们将面对深不可测的黑暗;在身后,有强烈的红色业风扫袭;在四周,有死神阎罗的使者围绕吼叫着:『抓住他,杀掉他!』在那时,如果我们能忆念上师,即使只有一刹那,中阴恐怖的历程都将消失,我们将投生清净净土,最起码也可再获人身。但如果我们的心背负着恶行的重担,无法运用任何曾学过的法教,那么投生善道的希望将全然破灭,如同从须弥山顶落下的一块石头,将无助地直堕三恶道。我们在这一生中,连最轻微的痛楚都难以承受,却将陷入永无止境的折磨中。

有权势的人可能用强夺得到财富;败德的人可能藉由强课重税或剥削他人而致富。这些财富、权力和影响力,以及此生所获得的任何短暂满足,都将被弃诸身后;而为达到这些目的所犯下的恶行果报将持续下去,招致未来的悲惨境况。临命终时,只有善、恶的业果随行,也唯有佛法能保护我们。如果我们现在忽视佛法,深陷在日常生活狭隘的俗务中,必然会被烦恼牵着鼻子走,不断累积业债。没有了佛法,我们将彻底无助。与其专务俗事,我们难道不该在此刻就尽可能地修行吗?

这是你人生中最重要的任务,不该犹豫不决。如果你想等以后有更多闲暇、年纪大些或找到更适合的地方再来修行,那么你可能永远都不会开始修行。如同帕当巴•桑杰所说的:

俟汝不再忙碌时,
永无修持佛法日;
值此当汝所思及,
听瑞老乡,速行之!

因此在临死之前,利用尚余的时日做些真正有益的事。如以下偈颂所言,我们必须将心转向佛法:

8、
自心对己不善绝不为,
自意对己不真绝不可;
自利不修佛法之心要,
自命岂非自故毁坏欤?

没有人会对自己心怀恶意。人们从不会想,若是自己生病有多好,也不会期盼自己残废、穷困或被抢劫;他们所想的是,他们多么渴望快乐,若是富有又安逸的话有多开心。但这些想法从何而来?它们来自于有个『我』的信念。因为这根深蒂固的信念,使我们自始就只顾自己的快乐。在这种心态下,我们永远不会满足。即使被加冕为寰宇之王,我们仍然希求更多的权力、财富和欲乐。

同样情况也发生在我们对亲近的丈夫、妻子、孩子和朋友的感受上。因为我们爱他们,看重他们远胜于其他人,如果有人称赞或帮助他们,我们就会感到特别高兴。但这并非真正的爱,而是基于『他们是属于我们的』想法。

虽然我们如此珍爱自己,但压根却不知如何寻求真正的幸福。我们就像疯子般对待自己,在名利中寻找快乐,无视于死亡将把它们全部带走的事实。在跨入死亡的门槛时,我们辛苦挣来的一切,甚至连一样都带不走。所有殚精竭虑的努力,最多只换掉短暂的欢乐――如此巨大努力所得的一丁点成果。

唯一能获得真正且持久幸福的可靠方法,即是单纯地从内心深处向上师祈求,并如法修行。透过因果的自然法则和三宝的加持,我们将在所有的来世中降生佛法兴盛之地,永远得遇善知识,并持续不断向证悟成佛迈进――如此一丁点努力所得的巨大成果。

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认为修持与行善了无意义,认为做错事无害;如果我们认为此生最重要的就是尽情享乐,那么我们一定会投生三恶道或连『佛法』这个字都不曾听闻过的地方。

一般世俗的想法使我们相信,关照我们亲近的人、试着征服不喜欢的人是最值得赞赏的事。但这是错的。如果你真的希望在这一生中做点有价值的事,就把自己奉献给佛法。

在修行道上的第一阶段,先将精力与决心放在自修上,而不要草率地去帮助他人,这点很重要。目前,我们离根除我执还差得很远;在我们尚未调伏自心之前,试着利他是很荒谬的。这也是为什么法教说:『证悟为一己,慈悲为他人。』经由见、修、行的修持,我们可以去除我执和烦恼,变得真正有能力去帮助他人。当我们用适切的戒律来调伏狂野的心时,所有的缺点会渐渐消失,菩萨的一切德行自会展现。如同龙树菩萨所说的:

若彼行径粗莽者,
转得细心与专注,
美若皎月出云端。

不论我执何等顽强,要从中解脱并开展出慈悲心,都是有可能的。

受持任何一种别解脱戒,是为修心提供一个稳固基础。透过律藏的清净戒律,我们培养出分辩修行道上何者应为、何者不应为的能力。此时我们要精通全部广大的佛法是很困难的,但若能找到一位具德上师,以正确的方法承事亲近他,接受其见、修、行上的法教,并照着实修,必将证得佛法精义。

如果你对上师有全然的信心,他的所有功德也将在你身上稳定地开展,如同生长在香山檀香树林里的林木,经过多年檀香树叶散发的香气浸薰,结果就带有檀木的芳香。然而,如果你不去找寻真正的善知识,而去依靠身心混乱的朋友,他们只会教你造作更多恶业,你将像一束掉落阴沟的吉祥草,难以洁净。这是为什么说:

先是审慎寻上师;
尔后审慎善承事;
最终审慎修法教。
依次三审慎行者,
解脱道上进无误。

在此末法时期,因为人们智力有限、缺乏决心,所以需要以精要的形式来修习佛法。视上师与观世音菩萨无二无别的虔诚心,配合六字大明咒持诵的修法,正符合此精简的需求。六字大明咒非常容易念诵,也浓缩了所有佛教经典的要义。它是观世音菩萨的心要,所带来的加持是无尽的。如果你把它当做主要的修持,那么人、天人、甚至伤人的鬼神,都会善加对待你,你将长寿而无病无殃。在下一世,你会投生普陀山的极乐净土,或至少生在佛法盛行之地。这是因为观世音菩萨的心咒含有诸佛无尽的加持与慈悲。

决心是任何努力得以成功的关键。如果你决心致富,即使刚开始只有一点小钱,终能成为百万富翁。如果你决心读书,假以时日你会变成博学者。如果你决心禅修,最后你将找到一条使自己全然自由而得以修持佛法的道路。这端赖于你是否选择了正确的目标。藉由佛法的修行,就像一个所向无敌的国王征服了宿敌,你将一劳永逸地征服曾在无数累世中不断折磨你的我执。

9、
末法所生思行极卑劣。
无能利吾谄诳且欺惑;
于焉吾亦难成利他行;
止却无谓竞逐不好耶?

在这个时代,即使是自己的父母,也不能依靠他们来指引我们如何依循佛法生活。家人和朋友认为值得去做的事――即使是出于最好的动机――最多也只是积聚财富、击败对手、保护自身利益而已。他们一直在追求这些价值,他们的念头是一条爱憎相续之流。他们老是想着父母病得有多重,子女多么不知感恩,房子多么需要修缮等等。如果我们的心不断绕着这些念头打转,我们早已失去对佛法的奉行。当然在常理上,我们应该关心父母亲人,尽力给予帮助,但重要的是使我们的身、语、意合乎善行,并尽量努力修持佛法。

遇到令人愉悦的经验时,即使如品尝一口美食这般小事,我们也只想留给自己,甚少愿意让别人取代自己来享用。事实上,这种自私的欲望毫无意义,不仅使别人痛苦,长久以往也会带给自己痛苦。只想到自己,就是背弃了菩萨的六度万行。依止一位善知识,放弃对财富、食物、衣服和友伴的一切自私迷恋,不是比较好吗?

如果你跟随末法时期大多数人的样子,结果就只是像他们一样成了欺骗专家。你会浪费生命在追逐得不到的事物上。你会像忙于玩耍而忘了饥寒的孩童般,不知是日将尽,直到天黑才突然想起妈妈而开始哭号。如果你真正想要帮助众生,必先使自己完善。如果你拟定许多野心大计,要做生意、招揽信徒、自抬身价宛若上师,你将如蜘蛛般自陷网中。耗尽一生去织结这般的蛛网,你将难以察觉光阴正在飞逝,直到突然恍知死期已至。你将竭尽所有精力、历经各种险阻,但这些险阻并不像精神修行的试炼,丝毫无助于自我的提升。

尊贵的噶当派上师常用极谦卑的方式来修行,全然不顾舒适逸乐。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抛弃了王宫的享乐,苦行六年之久。既然我们是他的追随者,难道不该抛开俗务,忘却亲朋好友的无尽纷扰,全心全意追循一位真实上师的教导吗?

在轮回中打滚到底有何好处?轮回中的诸事不断遽变,百万富翁变乞丐,乞丐变百万富翁。不论发生什么事,人们永远不会满足――如果赚到一百万,就想赚两百万,如果赚了两百万,就想赚三百万。如此你怎么会满足?只有一件事你应该永远感到不足,那就是你的修法。要像一只饥饿的蛮牛吃草一般,永远凝视前方,看那里可以找到更多青草。照此方式修行,就不会失望。

假若在一生中,每件东西你都想得到的话,就永远不会有够用的时间。俗话说:『所有计划如同儿戏。若我们真要付诸实行,永远也完成不了;但如果我们撒手不管,它们霎时都结束了!』

10、
承侍上者难令其悦意;
养护下者难令其满意;
悲悯顾他他人不顾念;
思惟此理下定坚决心。

不管你做什么,都无法满足每个人。这世上有权势的人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不论你多么努力尝试去取悦、服侍他们,他们都不会心存感激。他们甚至很容易被一些小差错激怒而处罚你、鞭打你或把你关进牢里。而那些依靠你的人,不论你多么照顾他们,也无法永远让他们满意。不论朋友的动机是如何良善,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如果你依循他们的建议,只会在轮回中愈陷愈深。征服仇敌和照料亲人是永无止境的,全是在浪费时间。在利他之前先要使自己完善,而要使自己完善则必先切断以下三种束缚:服从权贵,无济于事地助人,以及人云亦云。

试图取悦权贵,只会引起情绪骚动。试图用此生的俗事去帮助他人,只是替轮回火上加油。不论这些方法能带来多少满足,充其量都只是暂时的;对死亡一点帮助也没有。事实上,这些是对慈悲的误解。真正的慈悲是将众生安顿在无死的、极乐的圆满佛果上。

深陷轮回中,你应当觉得自己像个被关在地牢里的囚犯,一心只想着如何脱逃。了知日常俗务的无谓,就像噶当派大师常说的:

安汝心于法,
安汝法于简,
安简于念死,
安死于僻穴。

安住在偏远的地方闭关,远离纷扰,是确保你会真正修行佛法的最佳方式。

难道我们不应把这些谨记在心,并且努力使自己完美吗?那是朝向真正利他的第一步。

11、
博学不圆教义增争辩,
修持不为利他多诋毁,
上位不理政事图谋乱,
思惟今世如斯悲厌离。

虽然伟大、证量高深的上师的确出现在此末法时期的迷惘人群中,但他们就像水银泻地般没入尘土。他们虽精通五明,并广为弘法,但多数人不是以邪见妄加批评,就是对佛法兴趣缺缺。即使有少数人真正听闻,但一、两天后就觉得乏味,不能了解受持这样的法教是如何地珍贵稀有。

如果有人接受了法教却不实修,他们可能得到浅薄的知识,这只会增长其傲慢心。他们可能展现出某种程度的持戒,但这只会助长他们对自身德行的迷恋。他们可能获得高位,但这只会滋生贪念、滥权和反抗之心。这样的徒弟不比普通人好;他们既未奉行佛法,也未能利益他人。

在过去,具德上师会无误地详述法教,进行经辨以厘清任何法义上的偏差,并撰写释论以说明其涵义。这三种佛行事业就像炼金的不同步骤,可以保存及弘扬法教,引导人们真正地修行,臻至证悟。但今日,这些佛行事业却引导各个传承到达骄慢与嫉妒的顶峰,使他们热衷于竞争、批评和敌对,破犯三味耶而毒害了真正实修的祥和氛围。

即使像莲师和无垢友尊者这样的完全证悟者,具有示现奇迹的力量并证得五神通,有能力带领那些仅是见、听或忆念他们的人走上解脱道,但还是有一些人吹毛求疵,怀疑他们成就的真实性并想着:『这都是谎言和魔法师的伎俩。』

在此末法时期,弟子有这般歪曲的行径,只会造成三味耶的破损。为此,大成就者可能无法完全利益他人,而佛法的弘传与兴盛也会受阻。

即使是那些以仁智治理邦国的人,仍遭到群起反对,甚至还被谋害。如俗话所说:『权位愈高,痛苦愈大。』

为什么连高度证悟者要利他时,也如此困难?下一个偈颂会加以解释。

12、
宣说真义不取做他解;
真心利他善意遭妄解,
今日邪谄视正如邪谄,
于焉无能利他断希冀。

在今日,当你要解说佛法时,人们会说:『真是个傻瓜!他是知道一点佛法,但对世俗生活却一窍不通。』如果你解释要如何获致真正的幸福、如何避免投生三恶道,人们根本就不相信。因为他们的猜忌和偏见会曲解你所说的每件事。在亮晃晃的大白天,当一群蒙着眼的人都同意是黑夜时,问题必定出在他们错误的认知上。今日人们普遍的心态阻绝了自身俱生的明智。

如果你以最纯净的动机给予人们殷实的忠告,他们会以为你不过是用较聪明的手法来利用他们罢了。如果你告诉人们要修行佛法,他们会想:『这会断送了我的工作和家庭生活,最后我将一无所有!』他们甚至不能理解你是在试着帮助他们。如果你教得很多,人们只会说:『噢!他真是能言善道,不是吗?』却不会思索你话语的真正涵义。他们不能察觉何者就长远来说对他们最好,以为你是在伤害他们。他们扭曲地就像歪斜的老树,心中所认知的任何事物也都是扭曲变形的。

在过去的黄金时期,当父母提出忠告时,子女就会照做。现今的情形就不同了,所以最好缄默。很少有人试着把上师的教导付诸实修。大部分的人都忙着赚钱,把工作做好,努力获致高位。受到这些目标的诱引,人们被执着和恶毒的野心层层包围。为了跻身前茅,他们欺骗别人,只考虑自己自私的意图。如此邪谄之人又要如何互助呢?

如果你仔细检视这些令人悲哀的状况,就会很清楚轮回里所有狂乱的作为是多么空洞和了无意义。你会益发确定,唯一值得追求的就是专注于精神的修持。如同米勒日巴尊者斩断所有世俗的羁绊专心一意在人迹罕至之处闭关,修行佛法。追随如此的榜样,难道不是最好的吗?如果你也这么做,你所获得的,将是任何人都拿不走的东西。

我们该如何修行佛法?伟大的噶当派上师认为,最珍贵的法教便是空性与慈悲不二。藉由一次又一次地培养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利他的能力会毫不费力地生起。这些大师以坚持如法的修持而闻名。他们自我训练的方式,是先仔细研读佛法,然后以禅修来直接体验。这是在解脱道上向前迈进的正确方法,能够达到究竟佛果的无上胜乐。

尊贵的班智达阿底峡是噶当派传承的创建者,被尊称为『第二佛』,将菩提心与修心的法教带到雪域西藏。在自身的修持中,他不断培养至诚的慈悲心。如果我们也像他一样,以悲悯众生而发心,我们将建立为了利他而寻求证悟的坚定愿心,也就没有不能成就之事。如果没有这样的愿心,我们的悲心只不过是对真正悲心的惨淡模仿罢了。所谓:『希冀别人快乐,即使对那些想要伤害我们的人也是如此,就是极乐的根源。』最后当我们到达了这个层次时,对众生的悲心自会毫不造作地生起。

当佛陀在兜率天即将成为此劫的四尊佛时,他宣布:他化身在南瞻部洲、示现佛陀诸善行的时候到了。众菩萨和天人都试着劝阻他:现在是黑暗时期,遍地充斥着异端邪说。但佛陀回答,他确信能够实现利生的誓愿。为何他拥有如此的信心?那是因为他的悲心无限,且他深知以悲心之力,无事不可成。因此,他吹奏海螺以为证,其音色之美妙庄严,超乎了所有天人合奏的一切乐声。

为了开展庞大的悲心,我们必须舍弃世俗的做法,并致力驯服顽固、狂野的心。如果试着把佛法的修行与世俗的追求混在一起,我们的证悟将不完美,如同一块沾有污点而失去光泽的黄金。与其仓促从事、仅稍稍反映真正菩萨事业的行为,不如先努力修心。然后,当我们证悟到空性和慈悲不可分时,便能自在地效法诸佛菩萨的步履。

如果仔细审视支撑你追求世俗目标的一般价值观,并试着去发掘它们从何而来,你会发现那是因为无法正确探查事物所致。通常我们是在迷妄的假设下行事,认为万物有几分真实、具体的实体性。但当你更仔细观察时,会发现现象界就像一道彩虹,鲜明绚丽,却没有任何实质的存在。

我们对现象界本质的迷惑,可依现象的不同种类区分为:物质性、言语性和心理性。关于物质性的迷妄,原颂如是表示:

13、
『观见万法如幻』诸佛语,
今日幻化犹胜昔日幻,
狡诈术师施设幻术者,
今是如幻垢行戒慎之。

轮回与涅磐无尽的现象,就如同魔术的幻影。遍宇宙找不出一个永恒、本俱存在的实体。从未有过一个国王可以永远保有其王国;从未有过生而不死之人;从未有过不会消散的群体。一切就像出戏,戏里演员们扮演着战争、情欲和死亡。凡事就像场梦,有时是美梦,有时是恶梦。

在此末法时期,我们已经到达幻象的顶点。人们早已遗忘黄金时期的纯净。他们不管来世,只顾眼前即刻的满足;他们诡谲而不可靠,把佛法葬送在堆积如山的有害恶行里。世界和众生每一刻都在改变方向,就像麦秆随风摇摆,早上是真的,到晚上就不真实。不按时令的雨、雪、冰雹、炎热和寒冷,扰乱了四时节气的自然历程。看到这一切,我们必须了解当好事降临时不须特别欣喜,因为它可能随时会变成相反的境况;我们也必须了解,在恶劣环境下也不须过于沮丧,因为相较于三恶道中无数众生的苦难,我们的困顿实在微不足道。

魔术师从不会被自己的伎俩所骗。当他幻变出马群、牛群、车乘或任何幻象时,不论有多么惟妙惟肖,他都知道它们并不真的存在。如同魔术师不会被自己创造出来的幻象所愚弄般,一个已经证悟万法空性的菩萨,认清世间所有的追求都属虚幻,即使他过着在家居士的生活,也不会受烦恼或我执影响。他了解一般世俗行为空的本质,既不受其诱惑,也不会为之害怕。他既不希求成功,也不惧怕失败,因为他对自己的闻、思、修具足信心,不论做什么,都会使他愈来愈接近彻底的解脱。

然而,这样的了悟如今很少见了。迷妄日积月累,就像滑稽的猴子相互模仿般地激增;这种迷妄深到让我们难以找到一条全身而退的出路。我们已丧失看清事情真相的能力,因此要我们不浪费生命是很难的。但就像过去诸佛所说的:『万法皆是有为法,凡有为法均无常,无常即苦。』所以我们应认清世俗价值是什么;放下所有对财富、衣、食的思虑;不再占他
人便宜;努力使我们的心与佛法相融合。如果我们能够舍弃所有忙碌的世间活动,在佛法上的修行便能持续地直趋目标。佛法的修持和种种善行也如梦如幻般不真实,但透过这些如幻的功德,我们将得到如幻的证悟之果。

我们必须以世俗谛和胜义谛这两种真理来理解万物的本质。简言之,世俗谛就是现象显现的范畴,由一连串相互依存的因、缘和合所产生。既然一切万象是以此方式互相连接,在世俗谛的层面就无法避免因果法则的作用;善或恶的行为必然会产生快乐或痛苦。一旦因缘现前,就不能阻止果报的产生;就像春天土壤里的种子,若有阳光的煦照和雨水的滋润,就会长出花和果实。这就是我们应该连最微小细行的潜能,也要一直保持警觉的原因所在;我们也应该明了,能够有机会修持佛法是多么稀有珍贵。现在我们手边可能拥有这个机缘,但随时都有可能因死亡而失去。我们不应该再浪费时间了。不断思惟无常会激励我们修行。正如怙主佛陀所说:『一切足迹中,象印为第一;一切思惟中,念无常第一。』

了知一切事物的无常,即是了悟万法空性本质的关键。这就是胜义谛,唯有那些已全然证悟的人才能明了。究竟而言,这两种真理无二无别,显空不二。

关于言语性的迷妄,原颂说道:

14、
『观见万语如响』诸佛语,
今日回响犹似空回音,
所言所想不等空谈响,
于此诡谲空响厌憎生。

轮回生活里的所有言语和态度,不管是可喜或可憎、友善或批判,都只是空谷回音。如果你站在悬崖边,不论是侮辱或谄媚的喊叫都会回传给你,又有什么理由沮丧或得意呢?火、风、水、野兽的叫声、人类的话语等宇宙的声音,都没有任何的实质,它们只是无法抓住的空响罢了。

我们在述说过去的故事、谈论现在的情况与商讨未来的计划时,绝大部分都是无意义的爱憎表达。话语来来去去,毫无实据,无迹可寻。你可能听到有人上午被称赞,下午就被斥责。人们心存恶念时,可能说着甜言蜜语;相反地,当他们心怀善意时,所言可能冷酷无情。如果你将一切的言语当真,必定被误导。所以不要理睬世俗的闲谈,改以念诵祈祷文和咒语,并大声读诵佛经。

由赞美和批评所产生的快乐和痛苦瞬间即逝。被恭维时,不要骄傲,把赞美当做在梦中或幻想时所听到的某种东西。告诉自己被赞美的不是『你』,而是那些经由修行所培养的美好德性。事实上,只有那些证得解脱之人,才真正值得赞美。

被批评时,把它当成一个认识自己潜藏过失的机会,以增长谦卑。诚谓:『责难与恶劣对待,是禅修之花的根源。』它们是你的上师,用以摧毁执着和渴爱。若将恶语和苛责当做修行道上的逆增上缘,将激发修行,使你持戒更加谨严。你要如何报答这样的恩惠呢?

对一个已经明了言辞如幻本质的菩萨而言,批评和毁谤只会增进他的禅定修持。无论遇到好的或坏的情境,两者都会增长他的福德与智慧。他从不会任由烦忧和欲望摆布,因为他的心安住在无扰的圆满正见中。他舍弃了所有世俗的价值,却得到未曾追求的尊崇。

对我们来说,即使一心一意付出所有,企求名闻天下,总还是会遭人诋毁;纵使我们因勇气、美貌或权力而成名,所获得的声名毕竟还是暂时的。

所以当你受到恭维时,想一想这只是因为你实践了佛法的教授而已。当你受到批评时,用它来提醒你增长对别人的悲心,舍弃轮回的行为方式。

15、
所见非是人者是骗徒,
所说非是话语是谎言。
与焉今日无人可信倚,
吾人孑然一身任悠游。

生活在这个时代,就像困居在食人魔聚集的岛上,绝不能放松警戒。我们遇到的任何状况,很容易转变为悲惨境遇的来源;我们遇到的任何人,也很可能把我们引入歧途。唯有一件事可以确定;只有善知识能给我们有效的建言。这点必须谨记在心。

既然心这么容易被物质现象的妄念愚弄,又很容易被世俗妄语搅扰,那么远离这些到僻静之处禅修不是比较好吗?这是开展对众生慈悲心的最好方式。如果你日复一日如是修行,最后就能以菩萨的无尽悲心来行事。

全心全意修持菩提心,直到明白此生的活动是何等令人受挫和毫无意义,是非常重要的。你会为这黑暗时期众生的微脆而感伤,并生起强烈出离轮回的决心。如果这些态度能真正深植于心,大乘佛法的功德与成就一定会应运而生。如果出离轮回的真正决心并未根深蒂固,那么你的佛法修行将永远不能全然展开。

16、
身行正法所行逆众人;
言说正语所言怒众人;
善心真诚纯净反遭忌。
是故适己韬光养晦时。

现下让别人明白我们真正内涵的时机尚未成熟,也不是给予劝告、期待他们变得更好的时候――那只会激怒他们。此时反而是检视自身过错,并对症下功夫的时刻。

我们只活在人心错乱的时代;人们所做或所说,很少跟他们真正所想一致。人事快速变迁,使我们无法依赖任何人事物。事实上,除了具德上师,没有人能给我们可信赖的忠告。

在过去,任何人受了出家戒,穿上僧服――佛陀法教的光荣表征,并正确修持佛法,就会得到大家的赞同、尊敬和支持。现在,如果有人这么做,人们会以为他不是在自我炫耀,就是人格不健全,而无法适应这个世界。

如果你以纯净的心去帮助别人,他们会怀疑你一定想愚弄他们。如果你说真话,必然点出人们的缺点,没有人喜欢如此。与其这样,不如隐藏你真正的内涵,像灰中余烬般过活。下一个偈颂便解释要如何去做。

17、
寂静山林独居以藏身;
息交绝游少言以藏语;
专倚注视己过以藏意;
此即所谓秘密瑜伽士。

一旦你受制于各种纷扰的活动,就永远不能从妄念中解脱;所以,单独住在远离世俗享乐的地方是很重要的。没有一个地方比鲜为人知的幽僻山谷洞穴更适合栖身了。那里只有野生的鸟、兽为邻。在这种环境下,你的慈爱与悲心将会增长,贪爱与嗔恨会从内心消失,而你的禅修也不会受干扰而分心。

嘴巴是罪恶之门。虽然话可以从口中轻易溜出,但它所带来的后果却深远而严重。多数的闻谈只是贪爱和嗔恨的表达而已。如果你说得太多,将惹上麻烦,就像一支鹦鹉落到被关在鸟笼的下场。所以应舍弃不必要的闲谈。

是心让我们在轮回里徘徊流转;是心不断地产生贪、嗔、痴、慢、疑五毒;心必须为遍布三界的妄念负责。与其让这个爱惹麻烦的猴子心性恣意地糟蹋我们,不如持续细察自己的过失,只要恶念一生起,就采取适当的方法来对治它。举例来说,增长无私来对治贪爱;增长慈爱来对治嗔恨;思惟十二因缘如何造成轮回来对治愚痴。善行的关键就是修心,这就是为什么说:

苦行要旨善护心;
除此,苦行有何益?

不断检查心境是否与法教一致,或已被烦恼入侵。如果心能守戒并保持明觉,身和语自然就会跟进。这种心的内在修持,就是真正的上师,佛法是随时都可以运用的,否则它又有什么用?

隐匿的瑜伽士是不会跟他人厮混,也不涉入世俗活动的修行者,既不求名也不求追随者。他对修行有一股不可抗拒的灼热渴望,并抓紧法的根本――出离轮回的决心。现在你可能会想:『若我现在舍弃了所有世俗活动,以后会怎样?我要如何找到食物、住所和其他东西?』如果你让这些迷妄的疑虑和不安支配余生,只会使轮回的网愈扯愈紧。一旦这些根深蒂固的习性持续,痛苦也会延续下去。除非你真的厌恶世俗生活,并满足此刻所拥有的一切,否则你不会是一个好的佛法修行者。

18、
无一可信是故起厌憎,
无一具义是故悲惆怅,
所欲时不我与坚决心;
恒念如斯三事得裨益。

我们经常把对我们友好的人当做朋友,把那些挡我们的路的人视为敌人,但这些判断相当不可靠。那些我们现在认为是朋友的人,将来可能轻易地变成敌人,反之亦然。从没有一件事是完全固定不变而牢靠的。

轮回中的种种事物,终将如水塘上的指划般不留余迹。这一生不管我们多么努力奋斗以求取成功与幸福,甚至工作到精疲力竭,也将毫无所获,因为在我们跨入死亡门槛时,又能带走什么?

当我们投入一些计划时,内心充满着过去和未来的种种思绪,失去当下的念念分明;这样要从情绪的羁绊中获得自由,是非常困难的。总之,在这一生中即使想要实现所有计划和想法的一半,也不够时间去完成。认知到这一切毫无实义,并对今生所有的世俗活动感到嫌恶和疲惫,我们不就应该坚持修行佛法吗?

从没有人不死。即使是已证悟的觉者、释迦牟尼佛具足佛的三十二相和八十随形好,也示现肉身死亡以提醒众生无常。即使是梵天、帝释天及其他轮回中最高天界、寿命长达一劫的天人,也终究难逃一死,因为他们尚未根除烦恼障,必再投生下三道。试想我们拥有这个诸多不完美的脆弱人身,又该当如何?

如果你自以为了不起,稍有不适就发怒,那么你绝不会是个真正的修行者。直到现在,我们都只想着自身的舒适、成功、家庭和朋友。无数累世以来,我们只想到自己的幸福;现在是开始想想什么对他人最好的时候了。我们现今的喜悦或悲伤,正是过去世种下的果报,因此对苦乐存有希望和恐惧是毫无意义的。相较于无数众生的福祉,自身的苦或乐根本不重要。所以,欣然接受痛苦以提醒自己轮回的不完美,用它来激励修行,并做为消解他人痛苦的时机。同样地,用快乐去滋长你的力量,努力趋向证悟,并增长慈爱之心。

思惟这一切,悲哀、厌离和决心就会自然生起;目睹众生的境况,你却无能为力而伤悲;想到在堕落的轮回里持续漂流,就感到厌离;于是决心藉修习佛法来做点事。

19、
乐时不再欢乐有时尽;
不欲痛苦依法断离苦。
无论苦乐知昔业力作,
是故于此毋须希惧尔。

此时此刻,你或许正体验着各种幸福欢愉,但这些都不会久长,所以不要执着。今生你必会经历各种困难、疾病和其他麻烦;重要的是从这些经历中,了知法教的真实意义。

不论何时我们经历痛苦或快乐、不幸或满足,都是过去行为的结果。如果你现在健康、有名或富裕,那是因为你过去所行的善报;如果你因疾病、障碍或重重困境而受苦,那是你过去恶行的果报。不管身处何种环境,你都可以净化自心。受苦时,你可以发自内心深处祈求,愿你的苦能代替别人的苦,让他们所有的痛楚和苦难永远了脱。你受的苦愈多,就愈能实践替一切众生承担痛苦的修行。

以这种方式来经历困境,把它当做修持佛法的一种激励,它们会成为助力而非障碍。伟大的米勒日巴尊者就是用这种方法,将他所受的痛苦和艰难全部转向证悟之道,成为最完美的例子。难道我们不应该像他一样,放弃对此生舒适、快乐的一切考量,欣然接受所遭遇到的任何状况,做为修行的资粮吗?

20、
求人者众逢人皆微笑;
己欲者多样样皆必备;
算计能作所作心希惧;
从今随缘行止不作矣。

为了财富和权势,你必须取悦权贵,笑得谄媚又伪善,只求达到目的。一旦你踏入权力和富贵的世界,你的心就会充满忧虑,经常萦绕着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种种。

到最后,不论我们变得多么显达富贵,似乎永远都不够。我们对自己所拥有的从不感动满足。正如俗话所说:『贪欲就像一支饥饿的狗。』就算能尝到天人的珍馐美馔,我们还是会希求更美味的食物;即使能穿到天人华美的服饰,我们仍会渴求更精致的衣着。所以不要无谓地自我虚耗,像个追索彩虹尽头的小孩!世俗的目标完全无益;开展为帮助一切众生而修行佛法的信念,才是生命中唯一有价值的目标。

佛法的基本要点就是远离生命中对苦乐的恐惧和希求。在荒野独自生活,满足于你所拥有的,就会免受各种需索的折磨。没有许多障碍、分心事物或冲突,修行就容易多了。反之,穷毕生之力试图得到世俗成就,就像在干涸的河床上捕鱼一样徒劳。清楚了解这一点,立定决心,不要让生命去追求这般毫无意义的目标。

21、
今日既死无悔轮回法,
长命百岁无喜韶华逝。
是故死活今生有何义?
唯修佛法诚为来世矣。

如果你已修行佛法,你的生命就很有意义,即使今天突然被雷电劈死,也毋须有任何遗憾。

如果你不曾修持佛法,至少有一件事不用担心:你没有任何机会远离轮回;你现在就置身其中,而且还会在里面耽留生生世世,像一支被困在罐子里的蜜蜂,飞上飞下却无处可逃。如果你继续浪费时间,不论再多活几年或上百岁,到头来都没什么差别。

至今,或许你已浪费许多时间,但一旦你开始修行佛法,那么不论你活多久,每一天的每一刻都是和上师相处,接受他的教导,并全心全意修持直到死亡降临的无比宝贵的机会。那时你会清楚知道,没有一件事比佛法更值得;并且明白,为使自己完善而修持,是今生和来世的一项珍贵投资。

觉察整个现象界是多么梦幻无常,当死亡来临时,你就会像对待老友一样地欢迎它。犹如无可匹敌的冈波巴大师所说:在死亡时,已除尽轮回习气的最上乘修行者会融入大明光中;中等的修行者虔信自己会直登净土而了无畏惧;修持了一些佛法的下品修行者至少也没有悔恨,知道自己将免于投生三恶道。

即使你强烈执着于今生的事物,也无法留住它们。青春及伴随而来的欢乐匆匆而逝;没有佛法,就算活到百岁也只是延长年老的痛苦而已。只要你的心仍被八风所染污,就没有任何闻、思、修能让你获得解脱。世俗的目标是永无止境且没有实益的。纯为利他而追求证悟的修行,才是最崇高和最有价值的立志目标。这就是菩提心,一切修行道的精髓,能成就一切法门。

每件事都有一个恰当的时机。农夫知道何时应该犁田、播种或收成,从未错失从事每件工作的适当时机。现在你拥有健全的身心功能,已经遇到上师,也接受了他的法教,你要让解脱之田荒废吗?

大多少人做了很多未来规划,但他们计划的未来,只不过是今生的短短数载,这是极为短视的。我们还有来世的漫漫长路要走。死亡只是一个必须独自跨过的门槛,唯有对上师三宝的虔信和对修行的信心,才能帮助我们面对死亡。亲戚、朋友、权势、财富和其他我们习于依赖的任何事物,到时都不复存在。所以,如果你现在把生命浪费在无尽的次要工作上,可以确定你在死时必将悔恨哭泣,并被强烈的不安侵袭,就像一个小偷刚被丢入监牢,不安地等待刑罚。亦如米勒日巴尊者对猎人奇惹瓦•贡波•多杰所说的:

暇满人身诚可贵,
如汝之人非如是。

一个人或许会发觉自己没食物吃,没衣服穿,没房子住,但如果内心充满对上师和三宝的信心,那么此人不管是生或死,他的心一直都是喜悦和自信的。

结语

第一篇是从世尊初转*轮、传下四圣谛的法教开始,相当于三乘教法的第一步:小乘。概括来说,它指出轮回的过患,特别要激励我们厌离此末法时期的恶行。这样出离轮回的决心是一切佛法修行的基础。而第二篇将解释对治轮回的方法:大乘佛法的见、修、行。 
 


{返回 顶果钦哲法王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如何修学此教法
下一篇:发菩提心
 生起次第
 关于魔障的开示
 
 每日的大圆满修持
 心的真相
 觉醒的勇气--阿底峡之修心七要
 让心安住于明觉
 觉性
 让修行融入生活之中
 修行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对川北震灾的省思[栏目:梦参法师]
 154.云峰文悦禅师悟道因缘[栏目: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
 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目录 自序[栏目:张朋]
 听经同时落实《弟子规》,是否如法?[栏目:学佛学经·净空法师问答]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八(一二七一)[栏目:杂阿含经]
 喜乐的曼达拉 弘法(八)[栏目:喜乐的曼达拉]
 杂阿含经卷第七(一六七)[栏目:杂阿含经]
 第三章 第三节 从《阿阇世王经》谈起[栏目:藏传佛教宁玛派大圆满法初探]
 灵隐寺方丈上《CEO Club》 畅谈引领“时尚”[栏目:佛教视野与观察]
 我刚开始打坐时,总觉得气往头顶上冲...怎么办?[栏目:法清法师·问答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