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学佛同学共同的问题
 
{返回 净空法师·开示集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562

学佛同学共同的问题

清净、欢喜、智慧是性德,消除贪嗔痴三障之冥:清净消除贪欲,欢喜消除嗔恚,智慧消除愚痴。我们有幸在这一生中得人身、闻佛法,有没有消除三障?我相信每个学佛的同学都想消除自己的业障,为什么除不掉?我们遵照经典的教诲,佛菩萨的教化,天天在修持,诵经、念佛、拜忏、做好事利益社会大众,消除的业障似乎并不多,甚至可能还增长了业障。为何会使贪嗔痴慢疑增长?因为我们修学的不如法,修学的果德没有现前。果德是什么?就是本经经题上所讲的清净平等觉,欢喜是平等,智慧是觉。我们修行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清净、欢喜、智慧没现前,于是对佛法的怀疑愈来愈严重。

这是现在许多学佛同学共同遭遇的问题,修行出了问题,我们不能不深思其原因与解决方法。佛的指导是绝对正确的,戒定慧三学,不能躐等。我们都知道‘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却疏忽了要下功夫在戒律上。这些年我们走过许多地方,见到许多在家同修疏忽了《十善业道经》,没有真正讲究、奉行十善业,所以功夫不得力,业障消不掉;出家的同学疏忽了出家人的根本戒《沙弥律仪》。没有做到沙弥律仪、十善业道,不是佛的出家、在家弟子;换言之,我们今天称佛门弟子是有名无实。

如何补救这一门课,这件事极为重要。从哪里补起?净业三福是修净土最高的指导原则,三福第一条为‘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中国古代的祖师大德教我们用中国传统儒、道扎戒律的根、行门的根,比学小乘还容易。儒家行门的根是五伦、五常、四维、八德,世尊在小乘经也是教伦理、道德、因果。我们现在不学小乘,改用儒家的《弟子规》、道家的《太上感应篇》。《弟子规》只有三百六十句,一句三个字,总共一千零八十个字,内容教导五伦五常、四维八德,就是戒律的大根大本,中国人从小家教就学习这些内容,扎根深厚,所以他入佛就不困难。《太上感应篇》是讲因果,善有善果,恶有恶报,总共举了一百九十五件善恶报应的例子,对应净业三福中的慈心不杀。以这两科做为修学十善业的基础,十善业道就四平八稳,坚固有为。

今天我们问题就在没学《弟子规》、《感应篇》,所以十善业也就不起作用;如果有《弟子规》、有《感应篇》,十善业就起作用了。即使无法像阿罗汉那样的清净,也比社会一般大众清净许多,清净心的受用在生智慧,少清净心生小智慧,大清净心生大智慧。所以学佛从严持戒律学起,有优良的基础再学菩萨的六波罗蜜——放下贪欲,是布施之德;放下恶行,持戒之德;放下嗔恚,忍辱之德;放下懈怠、懒散,精进之德;放下心浮气躁,禅定之德;放下愚痴,智慧之德。欢喜心现前了,欢喜心是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便身心自在,就是离苦得乐,灾难就能化解。这是佛光普照,佛光对我们的加持,真的帮助了我们。

 


{返回 净空法师·开示集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下一篇:用念佛来除妄想
 不要被社会风气所染污
 念佛要把妄心念掉
 没有一个现相是真的
 如何将念佛堂的功夫,落实到生活中
 吃肉吃大蒜喝酒能否往生西方
 傲不可长
 你不修因,又怎么会得果报呢
 修行的总纲领
 阴境的两个意思
 布施是要把烦恼舍掉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禅修的理论与实践 第五讲 观察缘起[栏目:林崇安教授]
 第四章 归戒释疑[栏目:上座部佛教在家居士须知]
 那先比丘经 第四十三问 第七梵天距娑婆世间多远?[栏目:那先比丘经·白话文]
 饶益有情戒[栏目:达真堪布]
 僧教育欤?俗教育欤?——关于僧才培养的现代性思考(段玉明)[栏目:佛教与教育]
 法句经讲记(十八)[栏目:传道法师]
 藏传佛教在新疆的早期传播(李进新)[栏目:西藏佛教·观察与研究]
 贪婪与舍弃的区别[栏目:慧语禅心]
 念佛的三种根性[栏目:慈法法师]
 般若品易解句义释·净水如意宝 第15课[栏目:净水如意宝讲记·圆春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