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无著(Asanga 约4或5世纪)
 
{返回 古印度佛教人物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697

Wuzhu

无著(Asanga  约4或5世纪)

古印度佛教哲学家。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理论体系的建立者之一。生于北印度犍陀罗国的布路沙城(意译丈夫城),属婆罗门种姓。初习小乘,在说一切有部出家;又从宾头卢学习小乘空观理论。其后在中印度阿 陀国改信大乘,弘扬《瑜伽师地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辨中边论》、《大乘庄严经论》、《分别瑜伽论》等。其主要的佛学思想,概括在他的《摄大乘论》一书中。该书根据《大乘阿毗达磨经》对唯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明,认为阿赖耶识是一切诸法的根本,也是生死轮回的主体,具有能藏、所藏和执藏三种性质。能藏,即把一切事物生成的原因藏于自身,它保存一切种子,形成宇宙万有的潜在状态,并和宇宙万有的显现状万言书互为因果关系;所藏,指阿赖耶识是宇宙万有潜在力的所藏所;执藏,是针对唯识论中的第七识——末那识而说的。阿赖耶识是常恒流转的识,它被末那识所爱执。另外,为了阐明“一切唯识”、“境无识有”,他还提出三性说,他认为从认识上看对宇宙万有可分析为三笥,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遍计所执性是一种虚妄的丰在,是由于人对外界事物的迷妄而赋与它的名称;依他起性是一种相对的存在,事物本身并非永恒的存在,而是由因级或条件引起的;圆成实性是一种绝对的存在,它最完满、最真实,排除了各种妄执而达到的一种存在。无著为了证得他所单有的一切保证识和三性的理论,还提出了一套修行实践的方法。他主张戒、定、慧三学,勤修“六婆罗蜜”(波罗蜜意为达到彼岸,六波罗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把证悟的阶段分为“十地”,最后达到“无住处涅槃”的境界。此外,他还证明佛有三身,即自性身、受用身和变化身。这些理论进一步发挥和重新组织了前一个时期大乘经典的教理和实践,从而奠定了瑜伽选派的基础。

此外,无著的批驳数论、胜论、顺世论、佛教说一切有部和中观派的过程中,在方法论上运用了因明,由于重点是同别人辨别是非,所以采用论议的形式,总括为七因明即论体性、论处所、论所依、论庄严、论堕负、论出离、论多所作法。七因明虽然不是无著首创,但是他继承了前人的学说并吸取了正理论的精华,构成了自己的方法论,成为唯识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其主要著作约有汉译、藏译30种。除《摄大乘论》外,最重要的尚有《顺中论》、《金刚般若经论》、《显扬圣教论》、《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六门教授习定论》等。

(黄心川   宫静)


{返回 古印度佛教人物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月官(Candragomin约7世纪)
下一篇:提婆(Deva 约3世纪)
 寂天(Santideva 约7世纪)
 提婆(Deva 约3世纪)
 迦腻色迦(Kaniska)
 龙树(Nagarjuna 约2/3世纪)
 清辨(Bhavaviveka 约490~570)
 戒日王(Siladitya 约590~647)
 释迦牟尼(Sakyamuni)
 月称(Candrakirti 约7世纪中叶)
 十大佛弟子
 阿育王(约公元前268~232年)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 普眼章[栏目:智谕法师]
 前行讲记 第一百九十七讲 前行备忘录-皈依-皈依分类-生圆次第[栏目:大圆满龙钦宁提前行引导讲记]
 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六编《儒典研究》《孟子课》叙[栏目:欧阳竟无居士]
 法云法师-诗歌[栏目:法云法师文集]
 有智慧就有清净圆满[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4年]
 法句经要义 第二品 不放逸品 大迦叶尊者 智者无欲不执著[栏目:法句经要义]
 关于风景区内的佛教活动场所如何办好的大会书面发言[栏目:明奘法师]
 儿童有不良的嗜好应处罚父母[栏目:观念·圣开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