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出三藏记集 5 安般守意经序
 
{返回 出三藏记集·白话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481

5安般守意经序 

谢敷
  译文
  人的意识活动,是产生各种痛苦的根基,是背离人生正道的本原。放纵情欲,无休止地寻欢作乐,追求安逸,如同狂妄之人不受任何管束;喜爱与忿恨充满于心,迷乱昏沉而不知节制,如同野蛮人没有君臣父子的礼仪制约。人的意识活动极其细微,触摸不到它的形像,追寻不到它的行迹,毫毛的末稍也不能比喻它的细微。意识活动又极为迅速,迁流易逝,变动不居,眨眼之间周遍宇宙,闪电也比不上它的速度,所以弹指之间就有九百六十种变化,一天一夜有十三亿意念产生。
  人的意念活动如同声响有回音一样,必然会有果报,从而播下生死轮回的种子。一个人的意念活动所播下的种子,会长久地起著作用。凡在世俗世界没有正确见解的人,都沉没于流转不息的生死苦海中,不能自我解脱。觉悟了宇宙人生真理的佛陀,以慈悲之心,为众生指出觉悟的智慧之路,防止带来恶果的根源,杜塞忿恨贪欲的苗头。因此,佛陀为众生开示「安般」这条重要门径,泯除意念的生生灭灭,达到寂静;申说「道品」以修习恬静,设立十种智慧,以逐步进入微妙境界;拴住九种意念奔逸的脚,严防七种意识活动,所以称为「守意」。
  如果说到那些克制思想情欲、排除烦恼繁累的人中,有一种以禅定为乐的人,他们闭目塞听以避开音乐和美色,希望以禅定来遏制尘世的欲望,在恬静祥和中,获得色天境界中的华美和享福。然而,这种人正确的志愿却为荣华享乐所荒废,往日的修习淹灭于交欢安逸之中。其结果是,得意执着的福田日见消失,贪瞋痴三种根本烦恼不断出现,罪恶跟着就来了,由此就会在地狱、饿鬼、畜生、人、天五道中轮回不已,亿万年也难以摆脱。被情欲之网缠绕,如同陷入深深的牢狱。这是因为没有智慧,仅仅乐于寂定的缘故,并不是佛教的修行之道造成的。
  至于通过智慧进入禅定,也有三个不同的层次。一是惧怕世间人生苦难而断灭物质欲望,以入涅槃为乐,志在自我解脱,但不利济他人,不帮他人解脱,此为声闻乘。一是仰慕希求佛的庄严美妙之相,顺有遣无,没有大慈大悲的宏愿,只是通过修习来断除诸因缘的缠缚,则叫做缘觉乘。一是菩萨乘,深深了达宇宙万有的本性,洞知因缘的本质是虚寂。所谓了达本性,就是知道一切存在的事物自身是空的;所谓洞知无,就是明了一切因缘本来是空寂的。万物出自于空,所以不需离开有而入于无;因缘本来空寂,所以不必断除因缘而归入空寂。把握空寂之理来对待宇宙万有,也就没有系缚,没有系缚也就无所谓解脱。
  若是心有得于佛法要义,一接触事物就能觉悟其空寂之理的人,则不须借助外在的修持形式来使内心寂静,不须依赖禅定来产生智慧,所以证得菩萨果位的人,不拘泥于四禅。若是情欲之尘垢遮蔽了真心,智慧不能常恒保持的人,就需要借助安般来制止意识的驰骋,好比农夫把田地里的草锄干净,把明镜上的尘污擦掉。然而农夫锄草的目的不是为了田地,目的在于草锄干净了,谷物才能生长;擦拭镜上的尘污,也不是为了明镜,而是因为把明镜擦拭干净,才能清楚地照见物像。
  因此开悟的菩萨修持禅定,不是为了专注于寂静,而在于使精神遨游于玄妙幽深的境界中。自从发心立下普救众生的宏大悲愿,就以灵活的方式积累功德,无休止地安顿众生。众生虽得到救济而未彻底解脱,于是应用废知去筌的禅定方式,这就是所谓菩萨不以灰身灭智来证入涅槃。以上声闻、缘觉、菩萨三乘虽然都借助禅,但他们最初立下的志愿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学人应该发大心立大志,并以此作为修行的开始。
  在汉代末期,有一位抛舍家庭的开悟之士,名安清,字世高,是安息国王的太子。他审知世间的荣辱如同过往的浮云,视死生为齐一,于是舍弃万乘之国王的地位,胸怀玄远之德而游历教化,宣扬佛道以启发蒙昧,显示神奇以取信于人。于此之时,社会英杰归于他的门下,放弃世间浮华崇尚佛教的人,如同禽兽跟从麒麟凤凰,有鳞甲的动物追随无角龙和大龟一样。
  安世高还广泛的了解各地的不同风俗,通晓各国的语言,传授《安般守意经》,翻译成晋朝的汉文。他传译的佛经有百余万字,探幽阐微,深奥玄妙,难以测度。这部《安般守意经》的文字虽然简约,但其中的义理牵涉到众多佛教经典,从浅显到精深,各种理法都有宣敷。以此作为首先要修习的重要佛典,谁能超越过此经呢?修习者要想使精神专一、反朴归真,以佛道周济天下众生,却不以此经中的理法为依准,这与断足者想登泰山、没有翅膀想飞向天空,又有什么不同呢?
  我(谢敷)由于过去昏暗无知、浸染恶习,累世积累罪过,因此生在佛教的时代,却未能亲睹佛教神奇的教化。虽然有点微小的福分,得以禀受佛教的遗典,但是各种情识杂念尚存,修习佛道的根基尚不牢固。仰慕佛法之心一刻也没有停息,战战兢兢,忧愁不安。因此虔诚地讽诵佛经,以收敛情识恶习,每当遇到智慧高明的人,就向他请教疑惑和滞碍。然而玄奥的佛典已流传久远,对其义理的解释有微小的差异,因此搜集精华,编辑收藏。虽然说粗闻大要,但未领会之处很多。于是又调动愚钝的思维,推理检查各种法数,寻求明证,随后注解义理,并进而摘录《大安般守意》、《修行》诸经典中相应的事相,合抄在一起,或许可以使义理明显的和不明显的相互连接,略为减少搜寻的烦劳。
  佛经的道理宏大深奥,自然不是愚钝才浅的我能够切中精髓的,加上文意粗鄙笨拙,一万句也难以表达一种义理,只是给义理增加污秽罢了,怎敢说充分阐发融通了妙旨呢?其实只是想记录自己的理解,以备将来遗忘而已。倘若有阅读本书者,恳望指明不足之处,纠正其中的笨拙和谬误。

  原典
  安般守意经序
  谢敷①
  夫意也者,众苦之萌基,背正之元本。荒迷放荡,浪逸无崖,若狂夫之无所丽②。爱恶充心,耽昏无节,若夷狄③之无君。微矣哉,即之无像,寻之无朕,则毫末不足以喻其细。迅矣哉,偾④蹻⑤惚怳,眴⑥匝⑦宇宙,则奔电不足以比其速。是以弹指之间九百六十转,一日一夕十三亿想。
  念必响报,成生死栽⑧。一身所种,滋蔓弥劫。凡在三界⑨倒见之徒,溺丧渊流,莫能自反。正觉慈愍,开示慧路,防其终凶之原渐,塞其忿欲之微兆。为启「安般」之要径,泯生灭以冥寂;申道品⑩以养恬,建十慧⑾以入微;絷九神之逸足,防七识⑿之洪流,故曰「守意」也。
  若乃制伏粗垢,弗(拂)刬漏结⒀者,亦有望见贸乐之士,闭色声于视听,遏尘想以禅寂。乘静泊之祯祥,纳色天⒁之嘉祚。然正志荒于华乐,昔习没于交逸。福田矜执而日零,毒根迭兴而罪袭。是以轮回五趣,亿劫难拔。婴罗⒂欲网,有剧深牢。由于无慧乐定,不惟道门使其然也。
  至于乘慧入禅,亦有三辈。或畏苦灭色,乐宿泥洹,志存自济,不务兼利者,为无着乘⒃。或仰希妙相,仍有遣无,不建大悲,练尽缘缚者,则号缘觉⒄。菩萨⒅者,深达有本,畅因缘无。达本者,有有自空;畅无者,因缘常寂。自空,故不出有以入无;常寂,故不尽缘以归空。住理而有,非所缘(缚),非缘(缚)故无无所脱⒆。
  苟厝心领要,触有悟理者,则不假外以静内,不因禅而成慧,故曰阿惟越致⒇,不随四禅也。若欲尘翳心,慧不常立者,乃假以安般,息其驰想,犹农夫之净地,明镜之莹刬矣。然即芸(21)耨不以为地,地净而种滋;莹刬非以为镜,镜净而照明。
  故开士(22)行禅非为守寂,在游心于玄冥矣。肇自发心,悲盟弘普,秉权积德,忘期安众。众虽济而莫脱,将废知而去筌矣。是谓菩萨不灭想取证(23)也。此三乘虽同假禅静,至于建志,厥初各有攸归。故学者宜恢心宏摸,殖(24)栽于始也。
  汉之季世,有舍家开士安清字世高,安息国王之太子也。审荣辱之浮寄,齐死生(25)乎一贯,遂脱(上竹下走)(屣)于万乘(26),抱玄德而游化,演道教以发蒙,表神变以谅之。于时儁义(27)归宗,释华崇实者,若禽兽之从麟凤,鳞介(28)之赴虬(29)蔡(30)矣。
  又博综殊俗,善众国音,传授斯经,变为晋文。其所译出,百余万言,探畅幽赜,渊玄难测。此《安般》典,其文虽约,义关众经,自浅至精,众行具举。学之先要,孰踰者乎?行者欲凝神反朴,道济无外,而不循斯法者,何异刖(31)夫之陟(32)太山,无翅而图升虚乎?
  敷染习沉冥,积罪历劫,生与佛乖,弗睹神化。虽以微祚,得禀遗典,而情想繁芜,道根未固。仰欣圣轨,未一暂履(33),夕惕(34)战惧,怒(35)焉如懤(36)。是以诚心讽诵,以锺(37)识习,每遭明叡,辄咨凝滞。然冥宗已远,义训小殊,乃采集英彦,戢而载焉。虽粗闻大要,未悟者众,于是复率愚思,推检诸数,寻求明证。遂相继续撰为注义。并抄撮大安般修行诸经事相应者,引而合之。或以隐显相从,差简搜寻之烦。
  经道弘深,既非愚浅所能裁衷。又辞意鄙拙,万不畅一,祇增理秽,敢云足以阐融妙旨乎!实欲私记所识,以备遗忘而已耳。倘有览者,愿亮不逮,正其愚谬焉。

  注释
  ①谢敷:字庆绪,晋时会稽人。性清净寡欲,隐入太平山十余年,官府召他为官,不就,人称「吴中高士」。
  ②丽:缠绕、束缚。
  ③夷狄:古代对少数、未开化民族的称谓,东部为夷,北部为狄,认为他们愚昧落后,不知君臣、父子之礼仪。
  ④偾:奋起,动也。
  ⑤蹻:快速变动。
  ⑥眴:眼珠转动。
  ⑦匝:环绕一圈(周)。
  ⑧念必响报,成生死栽:佛教认为一个人的思想、言语和行为,构成一定的「业」,必然招致相应的果报。现世的身心是前世之「业」招致的果,现世的爱染及「业」又招致来世之果。
  ⑨三界:世俗世界中有情众生的三层境界。第一层为欲界,是具有淫欲和食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包括人、畜生、饿鬼、地狱等所处的境界。第二层为色界,是已脱离淫、食二欲望,但尚未脱离身体、宫殿等物质(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是禅定中的一种境界。第三层为无色界,是已脱离身体、宫殿等一切物质,唯以心识住于深妙之禅定的境界,是禅定中较深的境界。佛教认为处于此三界中的众生,均未摆脱生死轮回的过程。
  ⑩道品:意译为觉支、菩提分。即为追求智慧、进入涅槃境界之修行方法。有三十七道品,具体是四意止(四念处)、四意断(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意(七觉支)、八正道,为达到涅槃的三十七种方法。
  ⑾十慧:数息、随息、止、观、还、净和四谛。
  ⑿七识:这里指的是痛、痒、思、想、生、死、识,这七种感受和意识。
  ⒀漏结:烦恼之异名。意谓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漏泄烦恼,使身心被系缚。结,系缚之意。
  ⒁色天:即三界中的色界之天。在色天中,身体、宫殿等皆殊妙精好。
  ⒂婴罗:缠绕、纲罗。
  ⒃无着乘:修得阿罗汉果的道路。《出三藏记集》卷一(大正五十五·页五上)云:「旧经无着果(亦应真、亦应仪),新经阿罗汉,亦言阿罗诃。」阿罗汉是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具有断尽烦恼、应受人天供养、证入涅槃不再轮回等含义。
  ⒄缘觉:由于观察因缘生灭(十二因缘)而达到觉悟,故名。缘觉为辟支佛,不劝化众生,欲己独解脱。
  ⒅菩萨:菩提萨埵的略称,意译为觉有情。发大心立宏愿,进入佛道,并用佛道使众生得解脱者,或者说自觉觉他者,称为菩萨。
  ⒆住理而有……无所脱:此句疑衍一「无」字。如《道行般若经》卷一有「譬如空,无着、无缚、无脱」之句(见大正八·页四二七下)。
  ⒇阿惟越致:Avinivartaniya的音译,意译「不退转」。菩萨果位之名,经历长期的修行,到达此位后,继续向佛位修行,不退堕恶趣及二乘地,故名不退转。
  (21)芸:通耘,锄草。
  (22)开士:菩萨之别名。开,明达之意。指开正道,以引导众生者。盖菩萨明解真理,能开导众生悟入佛之知见,故有此尊称。
  (23)不灭想取证:即不以证得无余涅槃为目标。以身心俱灭,无一物余留于世间,而入涅槃,称无余涅槃。已证入涅槃,而身心尚存于世间,以便继续教化众生,为有余涅槃。菩萨以解救众生为己任,故不证无余涅槃。
  (24)殖:同植,种植也。
  (25)齐死生:先秦庄周的思想。庄周作〈齐物论〉,认为从具体事物的差别来看,大小、美丑、是非、死生是有差异的;但从「道」的角度看,这些差别又是相对的、相立依存转化的,因而是同一的、没有差别的,生即是死、死即是生,因而执着生死的差别,贪生恶死,是无知的、无意义的。
  (26)万乘:万辆兵车。周代的制度: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百里,出兵车千乘,故以万乘为天子。万乘是天子、帝王的象征。
  (27)儁义:才能出众的人。
  (28)鳞介:泛指有鳞和介甲的水生动物。
  (29)虬:传说中的无角龙。
  (30)蔡:占卜用的大龟。
  (31)刖:古代断足酷刑。
  (32)陟:登上。
  (33)暂履:暂时停住脚步之意。
  (34)夕惕:语出《周易》干卦:「君子终日干干,夕惕若厉。」形容戒慎恐惧,不敢怠慢。
  (35)怒:忧思。
  (36)情:忧愁貌。
  (37)锺:集中、收敛之意。


{返回 出三藏记集·白话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出三藏记集 6 阴持入经序
下一篇:出三藏记集 4 安般注序
 杂阿含经选集 二、法 法界常住
 《因明正理门论》讲记十四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四(六○九)
 大乘大义章 8 第十一章次问念佛三昧并答
 杂阿含经卷第十六(四一八)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一(九○○)
 那先比丘经 第二十九问 人能预知将投生於来世吗?
 佛说罪福报应经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一(五六五)
 佛说譬喻经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大品第八 颠倒论[栏目:无碍解道·大品]
 地藏菩萨本愿经概说[栏目:东初法师]
 两只红鞋[栏目:日常的佛心]
 一百、一向专念是修持的重要关键吗?[栏目:基础佛学常识100问]
 中台禅寺八十六年度暑期教授精进禅七 86.7.10─86.7.17[栏目:惟觉法语]
 无死的金刚心 第7章 太阳走了[栏目:无死的金刚心]
 《显扬圣教论》中的因明[栏目:因明学参考资料]
 写清流[栏目:明贤法师]
 断恶[栏目:法藏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