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人本欲生经序
释道安
译文
《人本欲生经》这部佛经的内容是,通过对人生「十二因缘」的洞察,达到对「四谛」的领悟。所谓「本」,就是十二因缘中的「痴」(即无明);所谓「欲」,就是十二因缘中的「爱」;所谓「生」,就是十二因缘中的「生死」。此经是略举十二因缘中的三项作为题目。人在生死轮回的长河中,无不流转于三世,飘荡于九有情居,受八种烦恼的缠绕。十二因缘在九有情居中,属于第一欲界中的人与天。
四谛所鉴察的,在于鉴察九有情居。八解脱处所要对治的,是对治八种邪妄。对治了八种邪妄,则心神无往而不恬静;鉴察了九有情居,则心神无往而不愉悦。心神无往而不愉悦,所以其洞照力能通达于各个方面。心神无往而不恬静,所以能神通变化、感应一切。神通变化、感应一切,则不见疾行而极为迅速。洞照通达于各个方面,则不用语言而实现教化。不用语言而实现教化,所以没有不被教化的人。不见疾行而极为迅速,所以没有不被感应的物。没有不被感应的物,没有不被教化的人,这就是禅智的作用。所以经中说:「按照禅智来修行佛道,能够达到涅槃」,这哪里是空话呢?实在是归向佛道的要旨。
此《人本欲生经》大概是安世高翻译为晋朝汉语的。其语言古朴而内容悉备,义旨微妙而道理委婉,观其幽堂之优美、宫廷之富丽,也许是少有的。道安我每次览阅经文时,总不知疲倦。我所乐于了解的,是其中三观的微妙;我所牢记不忘的,是其中关于以观想灭妄念的论述。利用余暇的时间,冒然地为此经作注解,其中对于意思相同而语言表达不同的地方,就没有加以注释。
原典
《人本欲生经》者,照乎十二因缘而成四谛也。本者痴也,欲者爱也,生者生死也。略举十二之三,以为目也。人在生死,莫不浪滞于三世,飘萦于九止①,绸缪②八缚③者也。十二因缘于九止,则第一人亦天④也。
四谛所鉴,鉴乎九止。八解⑤所正,正乎八邪⑥。邪正则无往而不恬。止鉴则无往而不愉。无往而不愉,故能洞照旁通。无往而不恬,故能神变应会。神变应会,则不疾而速;洞照旁通,则不言而化。不言而化,故无弃人;不疾而速,故无遗物。物之不遗,人之不弃,斯禅智之由也。故经曰:「道从禅智,得近泥洹。」岂虚言也哉?诚近归之要也。
斯经似安世高译为晋言也。言古文悉,义妙理婉,睹其幽堂之美,阙庭⑦之富,或寡矣。安每览其文,却疲不能。所乐而观者,三观⑧之妙也。所思而存者,想灭之辞也。敢以余暇,为之撮注,其义同而文别者,无所加训焉。
注释
①九止:即九有情居或九泉生居。意谓有情众生乐居之处有九种境界。这是在「三界」中,按照不同「有情」的喜爱,分为九种境界。第一为欲界之人天;第二为梵众天;第三为极光净天;第四为遍净天;第五为无想天;第六为空无边处;第七为识无边处;第八为无所有处,第九为非想非非想处。此九种境界是有情众生乐于居住处,除此之外,如地狱,则不是众生乐于居住处。
②绸缪:紧密缠绕。
③八缚:八种基本烦恼,无惭、无愧、嫉妒、吝啬、懊悔、睡眠、掉举、昏沉。
④人亦天:地上的人与天上的有情(天神)。
⑤八解:即八解脱处:㈠内心有物欲,观外物污秽不净,而不起贪心。㈡内心无物欲,而观外物不净,令进一步消除物欲。此二解脱为不净观。㈢净解脱,于禅定中已无不净物相,唯观光明清净光洁妙宝之物相,但亦不生贪心。㈣空无边处解脱。㈤识无边处解脱。㈥无所有处解脱。㈦非想非非想处解脱。㈧灭尽定处解脱,即断灭前七解脱处的境界,已无任何思想活动。
⑥八邪:与八解脱处相反的八种妄念。
⑦幽堂、阙庭:幽堂,深邃的堂屋。阙庭,宫殿。这里均指《阴持入经》的内容。
⑧三观:㈠观知识神传在十二因缘;㈡观知舍十二因缘,当得解脱;㈢观知造作十二因缘焉受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