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天王品 4
 
{返回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妙境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700
我讲一个故事听听。
 
这件事是在《高僧传》上,应该是在隋文帝的时候;在隋炀帝之前,隋文帝的时候,就是南北朝的时候,隋文帝那个时候还没有统一中国。在四川,在益州绵竹县,在那个地方有一个山上面有个庙,有一位禅师叫法进禅师;佛法的法,精进的进,法进禅师。这个人,他天天坐禅,坐禅而不是在房子里面坐禅,就是在房子外边,在他这个寺庙的后面有竹林,他在那个竹林里边坐禅。有一天这乡村里面的人就是到山上来砍柴,就没有看见那个法进禅师在那坐禅,但是他坐禅用一个绳床,用绳来编的一个座位。那个砍柴的人看座位上有一堆清水;这个绳床,你若放这个水,这水就漏下去了,但是不,它那上面有水储存在那里。这个人在旁边拿两个白色的石头,就丢在这个水里面去了,丢在水里面就走了。
 
而这个法进禅师,他就是入定了,他修这个水观。现在说「观色无常」,水也是色法;但是他只是观水。他修成功了,别人看不见这个法进禅师的身体,只看见有水在那里。他从禅定出来以后,这个水就没有了;这个身体出来了,就感觉这后背痛。当然,他是有禅定的人,也可以说有神通了,他就知道了这件事。那么他就到乡村去对那个砍柴的人说:「今天你遇见什么事情了?」他就如此如此一说。法进禅师说:「明天你再去,看见水里头,把那两个石头拿出去。」第二天,果然是那个砍柴的人到那儿,这个水还在这里,就把那个石头拿走了。拿走了,这个法进禅师一出定以后,身体就正常了,就不痛了。
 
而这件事,《大佛顶首楞严经》有说这件事;但是《大佛顶首楞严经》,是在唐中宗神龙元年,《楞严经》出现在中国。这个法进禅师这件事呢,是在唐朝之前,隋以后才是唐,在隋文帝开元年间的事情。那么,这是说他这个人修行的境界。
 
这个时候,这个隋文帝有一个儿子叫做蜀王秀,封之为蜀王;汉王亮、晋王广,这都是隋文帝的儿子。这个人封为蜀王秀,秀丽的秀。蜀王秀这个人,这是隋文帝的儿子,封之为王,这还了得。他除了妻之外,还有很多妃,还有很多女人。那么其中有一个他爱的这个女人有病,就是感觉心和肚子痛,看什么医生也治不好。后来听说有个道士有神通,用这刀做成一个梯子,这个道士从这上面可以走过去,有这种本事;能够驱使鬼神,有这种本事。那么请这个道士来给她治病,也治不好。
 
最后听人说,益州绵竹县一个山上面有一个法进禅师,可以请他来治。那么蜀王秀当然就命令他的部下,也还是有一点地位的人,就来请这个法进禅师。法进禅师说:「我在这个山上住,向八十年,就是差不多八十年了,我不下山的,请你回去吧!不要请我去,我不下山。」他就回去了,就对蜀王秀一报告,那么蜀王说:另外再派更高级的官员,派了四个车,带了一百多人,又来请。这个法进禅师说:「我不下山的,我就在这山上老死了,我不下山,请你回去吧!」当然,这个人就回去了,对这个蜀王秀一报告,蜀王秀就火了:「我这样请你,你还不来,我自己来!」那当然手里拿着刀、拿着箭这些事情,带着来了。
 
一来到这里来,先到大殿礼佛、去拜佛。这个晋王广是信佛,和天台智者大师有关系;那么蜀王秀也可能信佛,所以到大殿肯拜佛嘛。但是,他一见到法进禅师的时候就害怕,这个蜀王秀就害怕,就出汗。他就不敢放肆,就向法进禅师很恭敬的要求:「禅师慈悲,我这个女人现在病痛很苦,希望禅师慈悲来救命啊!」不敢那么愤怒,都不敢了。这个法进禅师说:「你杀羊、吃羊的心,羊痛不痛?一切众生都是佛子,为什么对你这个妃子这么爱呢?你对那个羊,你就不管它痛不痛了,要杀羊、吃羊的心呢?」这个法进禅师就是诃斥他。这可见法进禅师有神通。那么蜀王秀立刻的向法进禅师忏悔:「哎呀!是弟子愚痴……」说忏悔的话,还是哀求他来给她治病。
 
法进禅师说:「你是大王下令,我不得不去。好!我来给你的妃子治病。」但是这蜀王秀说:「我们车预备好了,愿意坐车也可以,愿意骑马也可以。」法进禅师说:「我也不坐车、也不骑马,你们先走,我和你们一起到。」这个蜀王秀说:「我愿意和禅师一同走。」「不!不!你先走,我是出家人,我不和你们一起走路。」那么这个时候蜀王秀只好依教奉行,他就先回去了,走了两天才能回到家。他到家的时候,这个法进禅师已经到他家了。法进禅师那是有神通的境界,很快就到他家,直接就到他的妃子的那个房子里面去了,他那个妃子一看见法进禅师就出汗,一出汗,病就好了。
 
好了,这个时候蜀王秀就送给他五百缎绢,就是特别好的布,还有其他的东西送给他。法进禅师告诉他这个妃子洗洗手,你把手洗一洗,拿着这些东西,你发心把这些送给城市里的庙,送给他们;我不要,我在山上不要这些东西。然后这个法进禅师就走了;走了,这个蜀王秀和他的妃子看见他,他那个脚不着地的,大概有四寸、五寸以上,就是等于从虚空中走了,他脚不踩地的。那个传上面说,在大业十三年正月间,这个法进禅师圆寂了,是在这个时代的事情。
 
我说这件事是什么呢?我们现在这个文上说:「以无所得故」,我说这个意思。譬如法进禅师他初开始坐禅的时候,那你就是看见一个人坐在那里,你看不见水的;等到看见水的时候,就看不见他的身体了。但他若一出定呢,身体又出现了,而这个水就不见了,是这样子。从这件事来说呢,「以无所得故」,这个道理就是在这里。我这么推测,他那个传上只就说这么多,我这么推测,这个法进禅师,他一定是超过了欲界定、未到地定,到了色界四禅了,到这个境界。到这个境界的时候,他的水三昧才修成功;他心里面以水做所缘境,心里面明静而住的时候,这个水就现出来,身体就不现了。
 
身体为什么不现呢?我们的身体是由于前生的业力造成的这个身体,他这个时候能达到这个程度,使令这个业力暂时的不现行、不发生作用,这个业暂时停止作用,这个身体就不现了。但是他内心里面修水观,因为是色界四禅,力量是非常大的,他修成功了。你在修的时候,是栽培这个种子;种子成功了,种子发生作用的时候,这个水才能现出来。譬如说你自己在观想一个大莲花,你先看一个模型,或者是真实的莲花看完了,然后你心里面想,这个莲花就在你心里面会现出来,但是别人看不见。若别人能看得见呢,那要修成功才可以;你这个禅定有力量,才能把这个莲花现出来,别人才能看见的,这叫「定自在所生色」,才能这样子。而这个色原来是没有的,不管是莲花也好,或者是水也好,或者是修火三昧,现出火也好,你若达到成功的时候,这个定的力量要达到四禅才可以,欲界定也不行、未到地定也不行,要到达色界四禅的时候才能现出来。
 
但是他这个定力,若一出定的时候,就不现了,就没有了。那么这表示什么呢?表示那个所现的境界,本身是毕竟空寂的、是无所有的。我们是没有定的人,我们前生的业力一直在那儿发生作用,这个身体就一直的在出现,我们没有办法来控制这个业力,我们没有这个力量。我们也没有修禅定达到色界四禅,所以你修水三昧也好、修火三昧也好,现不出来。现不出来,这表示什么呢?这是我们的因缘没有成就。「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我们是「此无故彼无」,法进禅师是「此有故彼有」,他那个修观的毗钵舍那观,再加上禅定的奢摩他,这个因缘成就了,这个水就现出来;而水本身不能自己现,要靠因缘有,所以「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那么观察这个水,或者观察这个火,水、火的本身是什么也没有的,叫做「无所得故」,就是没有这回事的,都是因缘创造的,它本身是无所有的。
 
在这上说这个意思呢,就是「念色无常,念色苦,念色空,念色无我,念色如病,如败痈疮、如箭入身,痛恼衰坏,忧畏不安」,这是我们钝根人,我们要这样观察;若是菩萨是利根呢,观察一切法都是空无所有的、都是毕竟空寂的,是这样意思。这样子呢,就没有这些事情了,这些事情都不可得了。这是利根人这样修行,我们钝根人这样观不来;这个身体是事实存在这里嘛,这个灯,实在有这么一个灯在这里,怎么能是无所有呢?我观不来,我观不来这件事,就不能这样观。但是你若能够「念色无常,念色苦,念色空,念色无我,念色如病」这样观,消除了烦恼,智慧增长,也就能观了,也可以观无所得,也就能观了。
 
譬如说是,我们汉文佛教古代的大德,为什么不弘扬这个般若法门,劝我们念阿弥陀佛呢?原因是在这里,我们学习不来。所以到阿弥陀佛国去以后呢,这件事就成功了。到阿弥陀佛国,能念这个无所得,能观这个无所得。我们到阿弥陀佛国,听阿弥陀佛说法,或者听观世音菩萨说诸法实相,就是说般若波罗蜜,那个时候可以,念色是无所得的,那么就得无生法忍了;得无生法忍就是圣人了,不是凡夫了。「以无所得故」。
 
前面这一段,是以色做所缘境,这样观察。
 
受想行识亦如是。
 
这个「受」,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接触色声香味触法的时候,有的时候是苦受,有的时候是乐受,感觉到苦恼,有的时候感觉快乐,有的时候也不苦不乐。这个「受」就是这个因缘有的;这个「受」也是无常、也是苦、也是空、也是无我,也「如病,如败痈疮,如箭入身,痛恼衰坏,忧畏不安」,也是这样子,也是「无所得故」。想、行、识亦复如是,也是作如是观。
 
这样观察呢,这就是般若波罗蜜。般若法门怎么样修行?就是这样修行;须菩提尊者这样开示法会大众。你要这样明白什么叫「般若波罗蜜」?这就是般若波罗蜜;这样开示。
 
眼耳鼻舌身意,地种、水火风空识种,观无常乃至忧畏不安,是亦无所得故。
 
「眼耳鼻舌身意,地种、水火风空识种」,「眼耳鼻舌身意」,前面是五蕴,这底下说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这眼耳鼻舌身这五根是地水火风组成的,这意根不是地水火风,它纯是心法。这些也都是因缘生法,就是我们前生造的业力得现在的果报,这是一种果报。你的眼耳鼻舌身意是那样子,我的眼耳鼻舌身意是这样子,他又是一样,人与人很难是相同的。就是前生的因,造的业力不同,所以现在得到不同的果报,这可以知道都是因缘生法。这些法呢,也是无常、苦、空、无我,「如病,如败痈疮,如箭入身,痛恼衰坏,忧畏不安」,也是这样子,也是这样观察。
 
「地种、水火风空识种」,这是六界。地、水、火、风、空、识,是六界。前面色受想行识,色是物质,地水火风;受想行识是心法。色是生理的,是属于物质,受想行识是心法。而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眼耳鼻舌身就是色,受想行识都包括在意里面,是这样子。这样说呢,六根再把五蕴里面的色扩大了,把它分成眼耳鼻舌身。五蕴里边的受想行识,合而为一,成为「意」,这样子。
 
「地种、水火风空识种」,这六界。六界,地水火风也是物质,前面这个眼耳鼻舌身就是地水火风组成的。五蕴里面的色也是地水火风,地水火风通于内身、通于外面的世界,但是主要是内身的这个生命体。这个「空」,地水火风里面都有空,另外还要有个识,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六样组合起来成为我们的生命体,就是这样子;这也是我们的身体。「地种」,「种」者,因也;我们的生命体因此地、水、火、风、空、识,六种成分组成的,就是这样意思。
 
「观无常乃至忧畏不安,是亦无所得故」,这就像前面那五蕴一样,也是修无常观、修苦观、修色空、无我,「乃至忧畏不安」,也是这样子;这是钝根人这样修观。利根人呢,「是亦无所得故」,这是大智慧人,能直接观这一切法是毕竟空寂的,令心无所得。譬如《金刚经》上说:「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无所得的意思。能够这样修观,是名般若波罗蜜;这般若波罗蜜法门就是这样子。
 
当然这个地方讲的比较简单,因为初开始……,佛菩萨对我们说法,我们从经论上看,佛菩萨非常慈悲,不令我们为难的,令你容易了解。提高了你的智慧以后,他可能说一些更深妙的法门;不然的话,总是让你容易明白。而不是说表示我有智慧,我说的法叫你听不懂,不是这个意思,不是这种。佛菩萨大慈悲、大智慧,能这样的为我们宣说佛法。我们这样子学习佛法,我们才能够听得懂,然后我们开步走,向前修行。你说得太妙,固然你说得妙,你有智慧,但是我听不懂,你等于没有说;你教我怎么修行,我不明白这件事,这事做不来的。所以我们若读经的时候,感觉到佛菩萨有大慈悲心,同时也是大智慧,才是真实的是我们的善知识。
 
观色寂灭离,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受想行识亦如是。
 
看这个文义,前面这一段,就是昨天讲的这一段:「菩萨摩诃萨应萨婆若心,念色无常,念色苦,乃至是亦无所得故」,这一段文它的大意,应该说是从无常观转入无所得观,应该这么说。下边「观色寂灭离,不生不灭」,以下这一段,就是不必修无常观,直接的观察一切法空,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毕竟空寂。这是前后这两段文不一样。
 
昨天曾经说过,我们学习佛法的人根性有利、有钝。钝根人先修无常观、修苦观、修空观、修无我观,乃至如病、如痈、如箭,忧畏不安;先这样观察的时候,逐渐地会增长智慧,会减少了烦恼。然后,「以无所得故」,再修诸法空观、毕竟空观。这是钝根人这样修行。但是这里说的钝根人,还是属于大乘佛法的学者,就是他是发无上菩提心的人。
 
刚才念的这一段文:「观色寂灭离」,这是大乘佛法里面的菩萨,是利根人。他的智慧高,智慧深,他不需要先观察无常、苦、空、无我,不需要这样观察,他直接能够观一切因缘生法毕竟空寂的。就是前后这两段文是不一样的。
 
「观色寂灭离」,这个「观」是属于智慧,就是能观察的智慧。这个「色」是所观察的境界,下边曾经说到受、想、行、识,就是色、受、想、行、识是所观察的境界。怎么样观察呢?在这个所缘的境界上怎么样观察呢?观察它是「寂灭离」,观察它是寂灭的、观察它是离的,观察它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的,这样观察。
 
「观察」这句话,我刚才说了,就是智慧。但是这个智慧是在奢摩他里面发挥它的作用的,不是我们散乱的分别心,这样去分别观察的。散乱心也可以去思惟分别,也可以观察「色寂灭离,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也可以这样观察;但是现在这个文不是这个意思,是在禅定里面观察的。在禅定里面观察,和不在禅定里边,散乱分别心的思惟观察,同样是观察「色寂灭离,不生不灭」,但是还是不一样。有什么不一样呢?就是你若是修奢摩他的止,达到一个程度的时候,你再观察「色寂灭离,不生不灭,受想行识亦如是」的话,它能够改善自己的思想,改善自己的行为,能提高自己的品德,能使令自己不是凡夫了,是圣人了,能有这个作用;所以和散乱心的思惟分别不同。譬如说我们学习佛法,不管是在家居士也好、出家的法师也好,或者我们在一个佛学院、佛学的团体,跟老师学习,或者是自己有能力去学习,你学习一百年,你还不能改善自己的思想,也不能改善自己的行为,你还是贪瞋痴的,各式各样的烦恼还是和没有学习佛法的人一样,无差别。为什么这样子呢?是没有力量;这个散乱心的思惟分别没有力量,它不能够发生转凡成圣的作用,没有这个力量。
 
所以我们释迦牟尼佛的大智慧,告诉我们在持戒的基础上,安住净戒的基础上,要修定,修奢摩他的定。修奢摩他的定的同时,也是可以作如是观的。但是作如是观的时间,可长、也可以短。可长可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譬如说我们若是参加过禅七的人,打禅七的人,或者没有参加禅七,你自己欢喜静坐,学习静坐的人,你会有这样的经验:就是静坐的时候,心里面还是妄想;本来是把妄想停下来,叫它明静而住,但是办不到,它就是要妄想。那么这样子静坐,自己也不欢喜,那怎么办呢?你要改变。怎么办?就思惟法义,思惟佛法的真理,思惟这个「寂灭离,不生不灭,不垢不净」这个道理。你这样思惟呢,思惟它……,你预先要把这件事准备好,就像我们做事似的,预先都安排好,然后按照安排的次第去做;你修止观亦复如是,也是预先安排好。这样子去思惟,思惟它五分钟也可以,或者思惟它一刻钟也可以,思惟它三十分钟也是可以,但是不要再多了。然后再修奢摩他,就容易寂静住。
 
我遇见很多人,欢喜静坐,但是坐下来只是修止而不修观,结果修、修,就不修了;因为心里面妄想太多,不感觉到有意味,就没有兴趣就放弃了。实在你这种情形,就是你对于静坐的方法不具足。如果你改变,修止不合适,你就修观,那就有可能会合适。当然也可能也不合适,也还是有可能的,那就还有其他的办法来补救的。这文上虽然没有明白的这样讲,但是有这样的义的。
 
「观色寂灭离」,这个「色」我们昨天曾经讲过,虽然也包括了山河大地、花草树木这个色,但是主要是我们生命体的色,我们生命体的这一大块;这个眼耳鼻舌身,这是地水火风组织成的,这个生理的这一部分是属于色。这个色本身的情形,是有生灭变化的。譬如说从婴儿开始,变成一个童子,童子变成一个少年,少年变成一个壮年,壮年就变成老年了,后来就死亡了。这个身体的活动,由小而大,它是时时的在变动的,就是有生灭变化的。有生灭变化的这个生命体,这个身体,当然是因缘有的;因缘有的,我们观察它是空的。这个空和前面说的那个空不一样;这个「寂灭离」,实在换一句话说,就是空的意思。这个空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刚才说,我们这个生命体有这么多的差别的变异,是没有的,没有这个差别变异,就是这么意思。但是这句话,我们很难承认这件事,我们明显的看见有这么一个活人在这里活动,怎么能说没有呢?这是很难相信这件事。但是佛陀的大智慧,他会说出一个道理来,的确是没有这回事,的确是这样意思。
 
我昨天曾经讲过「以无所得故」,但是我昨天讲得略,没有详细讲,就是准备今天要讲,所以昨天就是略说的。我昨天曾经说过,「此有故彼有」,说这件事有,所以才有那一件事;那一件事它不能够自己就有,要依靠这件事有了,才有那件事。这句话简单说是这样意思。但是「此有」,这个「此」是指什么说的?「此有故彼有」,这个「彼有」的「彼」是指什么说的呢?这个「此」是指因缘说的;那个「彼」是因缘所生法,指所生法说的。这个「此有」,由因缘有了,才有「彼」所生法;若没有因缘的时候,那个所生法是没有的,所以「此无故彼无」。这话是表示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所生法,它不能自己有;没有因缘的时候,那个所生法不能自己就有,它本身是无所有的,是没有的,这叫做「空」,「空」的意思是这样意思。
 
我们举一个例子,譬如这个房子;原来这个地方是个空地,没有房子。那么这个房子为什么有了呢?有因缘。就是有人,那个人心动了,他要计划造房子,要请建筑师同你谈一谈,造什么房子,然后他把它画出来。那么你有足够的资金,向政府申请批准了,然后同建筑公司也订了合同了,然后就动工。从开始动工到最后落成,这个房子出现了。房子出现了,这个房子就是所生法。你心有这个需要,你同建筑师、同政府、同建筑公司,这些事情都做好了,开工了,这些都是因缘,当然还要加上时间。这些因缘具足了,中间没有其他的障碍,或者有障碍,也冲破了障碍,不能障碍,那么这个房子出现了,这是因缘所生法,就是这个「此有故彼有」。
 
这件事是很平常的事情嘛,那么怎么叫做「空」呢?就是佛菩萨乃至阿罗汉,这佛教的学者观察它是空,就观察这个所生法不需要因缘,看这个所生法是什么面貌?是什么体相?是什么体性?什么相貌?不需要所生法的时候,那么这个地方只有空地,没有房子。房子是各式各样的,这是窗户、这是门、这是梁、这是柱,各式各样的情形。但是在虚空那个地方,没有房子,空那个地方,什么也没有。这是佛菩萨告诉我们就这样观察一切法空。这个「有」是因缘有的,观察那件事的本身不需要因缘,它自己有没有呢?自己是没有的,犹如虚空;这个「空」就是这样意思。很明白的、很清楚的是「有」,但是观察那件事不需要因缘,它本身是什么样子?什么也没有。就是这样意思,就是观察它是空的、无所有的。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我们寺庙里面有敲磬这件事,还有敲钟这件事。那么敲这个磬的时候,它会发出声音来。这个敲磬,如果你用一个铁的棒子去敲,或者用木头的槌子去敲,或者这个铁上面放一块胶把它包起来,然后去敲,这个声音都不一样。这表示什么?因缘不同,因缘所生法也不同。声音发出来是要靠因缘,才能发出声音来;也还是一样,因缘所生法,也还是这个意思。如果也用这样的原则去观察的话,就观察这个声音,不要依靠因缘,这个声音是什么样子呢?声音是什么也没有,没有声音。有声音的时候,这个声音有生、有灭。在声音本身是犹如虚空,根本没有声音,那个境界里面也没有生、也没有灭,就是空无所有了,就是这样意思。这是说这个声音。
 
我们刚才说房子,现在又说声音,现在我们说一个人。这个「人」,在佛法里面讲,怎么忽然间有一个人呢?也是因缘所有。因缘所有,佛教是说有业力。譬如说那有一条狗,它也有生命,它也是色受想行识。那个狗,它怎么有了它的生命体呢?也是业力。它是罪业,由罪业的力量;它也是有父母,然后父母的帮助,就有了狗的生命了。我们人和狗相对来说,人是善业,人不是造罪,是造的善业。就是你有一念好心,不是为自己的利益,我是为了你好,我无条件的来利益你,解决你的困难;或者是用心力,或者是用体力,或者是用财力;总而言之,你发出来一个作用,对他人有利益的,你没有其他的心机的话,你这件事就是功德。这经上说,天气热的时候,你能够布施一个扇子给人,你纯是一个好心的话,将来你会生天,有这种事情。说是这个阿罗汉来了,我给他一杯清水,你有恭敬心给他一杯清水,将来你就可能会生天;这就是功德。
 
我们人和狗相对来说,狗是前生它造了罪业;造了罪业,加上父母的帮助,就得了狗的生命了。我们人是前生有了多少功德,那么就加上父母的帮助,就得了这个生命了,这也是因缘所生法。每一个人的生命体都不一样,我和你不一样,你和我不一样;有的大富贵的人,我们是贫苦的人,彼此也不同。但是原则上来说,都是因缘所生。只要是因缘所生法,你若看它没有因缘,那个「离」就是离了因缘,它本身是什么样子?离开了因缘,那件事本身是什么样子?什么也没有。就看那个人,那个人是有眼耳鼻舌身意的,有色受想行识的,但是离开了因缘,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什么也没有,犹如虚空,就是这样子,犹如虚空了。
 
这件事,我们再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观察呢?他是有嘛!他在这里很活泼的,会走路、也会说话、也会骂人、也会做好事、也会做坏事,为什么要观察他空做什么呢?是有原因的。因为我们若不观察他是空,我们看这个人顺眼的时候,心里生欢喜,由欢喜心也可能造罪,也可能会做功德。若是不顺眼的时候,我不高兴,不高兴也可能造罪,可能多数是造罪了,也可能做功德,也不一定。有的人,譬如说是:「你能做那个事,我比你强,你算老几呢?我比你强!」这种高慢心也不是功德,但是因高慢心而做功德,也可能会这样子。
 

{返回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妙境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天王品 5
下一篇: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天王品 3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15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道树品 7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4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5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下 7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种善根品 9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现灭诤品 19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2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道树品 8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种善根品 7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了义明灯 下篇 大手印前行法 第二章 第五节 关于不共四加行实修的说明[栏目:大手印前行法]
 圣者言教 第十六课(十四)语之要义[栏目:圣者言教]
 四大天王灌顶开示 第八世德颂仁波切[栏目:密乘之门·灌顶开示选]
 珍惜大地——我们的依报[栏目:觉真法师]
 谈梦[栏目:太虚法师]
 什么是声闻戒、菩萨戒?[栏目:在家居士律仪五百答]
 杂阿含经卷第十三(三三九)[栏目:杂阿含经]
 问56:尊者,那些您相信证得涅槃的人如何描述涅槃的?[栏目:马哈希尊者访谈 An Interview with Mahasi Sayadaw]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