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现灭诤品 17
 
{返回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妙境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159
是人自不杀生,教人不杀,赞不杀生法,亦欢喜赞叹不杀生者。自远离不与取,亦教人远离不与取,赞远离不与取法,亦欢喜赞叹远离不与取者。自不邪淫,教人不邪淫,赞不邪淫法,亦欢喜赞叹不邪淫者。自不妄语,教人不妄语,赞不妄语法,亦欢喜赞叹不妄语者;两舌、恶口、无利益语亦如是。自不贪,教人不贪,赞不贪法,亦欢喜赞叹不贪者;不瞋恼、不邪见亦如是。自行檀那波罗蜜,教人行檀那波罗蜜,赞檀那波罗蜜法,亦欢喜赞叹行檀那波罗蜜者。自行尸罗波罗蜜,教人行尸罗波罗蜜,赞尸罗波罗蜜法,亦欢喜赞叹行尸罗波罗蜜者。自行羼提波罗蜜,教人行羼提波罗蜜,赞羼提波罗蜜法,亦欢喜赞叹行羼提波罗蜜者。自行毗梨耶波罗蜜,教人行毗梨耶波罗蜜,赞毗梨耶波罗蜜法,亦欢喜赞叹行毗梨耶波罗蜜者。自行禅那波罗蜜,教人行禅那波罗蜜,赞禅那波罗蜜法,亦欢喜赞叹行禅那波罗蜜者。自行般若波罗蜜,教人行般若波罗蜜,赞般若波罗蜜法,亦欢喜赞叹行般若波罗蜜者。自修内空,教人修内空,赞内空法,亦欢喜赞叹修内空者。乃至自修无法有法空,教人修无法有法空,赞无法有法空法,亦欢喜赞叹修无法有法空者。自入一切三昧中,教人入一切三昧中,赞一切三昧法,亦欢喜赞叹入一切三昧者。自得陀罗尼,教人得陀罗尼,赞陀罗尼法,亦欢喜赞叹得陀罗尼者。自入初禅,教人入初禅,赞初禅法,亦欢喜赞叹入初禅者;二禅、三禅、四禅亦如是。自入慈心,教人入慈心,赞入慈心法,亦欢喜赞叹入慈心者;悲喜舍心亦如是。自入无边空处,教人入无边空处,赞无边空处法,亦欢喜赞叹入无边空处者;无边识处、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亦如是。自修四念处,教人修四念处,赞四念处法,亦欢喜赞叹修四念处者;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亦如是。自修空、无相、无作三昧,教人修空、无相、无作三昧,赞空、无相、无作三昧法,亦欢喜赞叹修空、无相、无作三昧者。自入八背舍中,教人入八背舍,赞八背舍法,亦欢喜赞叹入八背舍者。自入九次第定中,教人入九次第定,赞九次第定法,亦欢喜赞叹入九次第定者。
 
「是人自不杀生,教人不杀,赞不杀生法,亦欢喜赞叹不杀生者」,前面的一段文,是「恶灭善增」的利益,学习般若法门的人,虽然说是观一切法空,但是不做恶事,他欢喜做种种利益人的事情。下边的一段文呢,是说这位修行人「具足众善益」,他又能成就很多很多的功德,说这件事。
 
「是人自不杀生」,这位学习般若波罗蜜多法门这个人,他是有慈悲心的,所以他自己不杀害一切有生命的众生。这个不杀害众生这件事,人与人是同类的,当然我们应该爱护,不应该杀害,这个不同类的其他的动物,我们也同样不应该杀害。当然佛法是说,我们人是应该有慈悲心的,爱护一切人、爱护一切物。人和一切众生都是愿意他很自在的活下去,不愿意他的生命中断了,那么你若杀害他呢,他是不同意的;佛法又是特别地提倡慈悲这件事。孔夫子也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自己不欢喜的事情,不要加在别人身上,这句话也符合佛法的道理,我自己爱护我的生命,我不高兴别人伤害我,我怎么可以伤害别人呢?所以自己不杀生。
 
「教人不杀」,也劝化他人,不要杀害生命。「赞不杀生法」,也赞叹不杀生这件事,这件事是有功德的;「亦欢喜赞叹不杀生者」,也欢喜赞叹不杀生的那些人,这一共是四种,这四种善法。
 
我们头几天曾经讲过杀牛的这个问题,杀害牛,以后又被牛杀了。我们这个凡夫肉眼是不知道,很多很多事情不明白,只有佛菩萨、有神通的圣人,知道很多我们凡夫不知道的事情,它现在是牛,你知道它过了多少以后,他是国王;你现在看他是国王,他过了多久多久以后,变成猪了;所以按佛法的道理,仍是六道轮回,就是这样子变化,但是应该有慈悲心呢,就不要杀害这件事。
 
但是说每一个众生都爱护他的生命,我们杀了他,他不高兴,那究竟会有什么不好呢?刚才说杀那个牛,那个牛有机会它会报仇的;那么在佛法里面说,杀害生命这件事,将来会到三恶道去走一走的,到地狱、到饿鬼、到畜生世界去受苦的。从三恶道出来,再来人间的时候,事情还没有完,你还会要受一点苦恼,什么事情呢?多病、短命,有这两件事。就是你这个生命体,常常会有病,这是一个苦恼事;再来就是寿命短,就是杀害生命的余报。这个佛菩萨的大慈悲告诉我们这件事,所以我们不应该杀害生命。如果每一个人都有慈悲心,互相都爱护的话,那我们这个世界应该是很和平的,应该是很快乐的事情。
 
「自远离不与取,亦教人远离不与取,赞远离不与取法,亦欢喜赞叹远离不与取者」,这是第二项,是「远离不与取」,这个不与而取,他没有给你,你就拿过来了,或者偷偷的拿去了,或者当面抢去了,那么就是偷盗,就是盗。这个盗,多数是盗人的财富,这个财富是第二个生命,人的生命能够生存下去,就是要依赖财富才能生存,所以你盗取他的财富,使令他生活困难,这也是不应该、不合道理,也是不慈悲。现在学习般若波罗蜜的这个人,他自己远离这件事,「不与而取」,他不做这件事,「亦教人远离不与取」,也劝化他人远离这件事,不与而取的事情不要做,赞远离不与取的这件事,这件事是非常有慈悲的,人与人之间能和平共处,是安乐的一种方法,亦欢喜赞叹远离不与取的人,赞叹这个人特别是有道德了。
 
这个不与取,弘一律师他已经不在了,他说这个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五条戒里面,这个不与取很难清净,很难守护清净的。我们一般人,有一点品德的人,都认为不与取很容易,很容易受持清净,其实不与取不是太容易,就是通常说向政府不纳税,这个就是不与取,这就是盗戒;或者你和人家共同的做生意,你偏多拿一点,那你就是不与取,这个很多的问题。
 
我讲一个故事,说这个不与取的事情,在这个隋炀帝大业八年的时候,在宜州这个地方,我查那个字典上,宜州是现在广西,中国的广西,宜山县的这个地方,那个地方在乡村里面有一个人家姓皇甫,有四兄弟,大哥哥和小弟弟都勤于生业,就可能是种田吧,都是很勤劳的做这件事,对于父母也都很孝顺的。那么这个二弟,这个老二名字叫做迁,叫皇甫迁,这个人就是他不去种田,一天就什么事情不做,就是各处跑,和那些品德不好的人在一起,做各式各样的放逸的事情。
 
那么有一天,他的母亲拿六十文钱,六十文钱就要去准备买东西,当时就把这个钱放在床上,她自己就到房子后边,后院里面做事;这个时候这个老二,这皇甫迁从里面进来一看,床上有钱,周围看看没有人,就把个钱拿过来了,拿过来以后就走了。那么这个母亲从后院回来一看,看不见钱了,就是问她家里面的人,我没有拿!都说没有拿,这个老太太就火了,拿着杖把全家的人,不管是大的、小的、男、女,通通都是打,所以全家的人都恨这件事。
 
但是过了多久,这个老二皇甫迁死掉了。死掉了,就投胎他自己家里面的母猪的肚子里面去了,投胎做猪了。过了三五个月就出胎了,那么又过多久,就有人来买猪,那么正好就把这个猪,皇甫迁变的这个猪就卖掉了,六百文钱,卖了六百文,他偷的是六十文,现在卖了六百。
 
那么这天夜间,天黑了,大家休息了,这个皇甫迁有个太太做个梦,梦见一个猪,用嘴在触动她,就说话了,这个猪会说人话,对她说:我是你的丈夫,我因为偷母亲的钱,六十文钱,使令全家都受到母亲的责罚,我感觉很对不住,我现在变成猪来还债来了。说今天卖了六百文钱,人家把我拿走了,明天要杀我,他们家里祭祀祖先,要用我来祭祀;你是我的太太,你能够忍得住我被人杀啊?你可不可对母亲,对家里的人说一说,来救我呢?然后梦就醒了,心里面很惊,那有这样事情?哎呀!这做梦未必是真的,又睡觉,睡觉还是做这个梦,再做梦,好像是不能不相信了,那么就穿上了衣服,就起来对这个婆婆,对这个皇甫迁的母亲就说这件事,他母亲说:我也做这个梦了!于是乎找他的哥哥、弟弟,大家都是做这样的梦,然后这个心里都不舒服,想睡觉也睡不着了。
 
然后,这母亲终究是母亲,拿一千二百钱给她大儿子,和这皇甫迁还有个儿,派他们两个人,拿这个钱赶快去,骑着马到那个买他猪的地方,把它买回来,六百文他不卖,给他加倍,给他一千二百。那么这是大儿子,和皇甫迁的儿子,一个是伯父,一个是侄子,两个人去了,到那去的时候,和人家一说,不卖!我们现在就要用它,就要杀它、用它,不卖!怎么说也不卖,给一千二百也不卖。哎呀!这怎么办呢?但是这老大认识一个人,就是以前做过县长的,现在退下来了,去托他,托他的时候,就向这个退休的县长,就是真实地说了这件事;那么这个退休的县长受到感动,就来给他说情,勉强地算是把它买下来了。买下来了,就把它赶到旷野里面,哥哥就对这个猪说:如果你真是我弟弟,我们一同回家去!那个儿子也对他说:如果你真实是我父亲,我们一同回家去!说完这个话,这个猪就是顺这条路,就一同回家去了。
 
但是这件事没有很久,周围的邻居都知道,见到他们家里的人:你是猪的儿子、你是猪的母亲、你是猪的哥哥,使令这家里的人很没有面子,心里面也很痛。后来隔多少天的时候,就是没有别人的时候,就私自和这个猪说话,这儿子和这个父亲说:因为父亲你在世的时候做这些事情,今天我们的邻居,周围的邻居耻笑我们,使令我们抬不起头来,那么你在生存的时候,你和徐贤这个人是好朋友,能不能你到他家去住,我们供给你的生活,给你送饮食去,可不可呢?那么这个猪就流泪,因为流泪,就是到徐贤家里面去了。到那去呢,不在这里住了,其实,我看也没有用,人家照样还会讥嫌。
 
那么到了大业十一年,这个猪就死掉了,这件事怎么流传出来呢?当时长安有个弘法寺,就是寺庙里面有个静琳法师,他和这个皇甫迁是邻居,亲自看见过这个猪,看见这个事情。那么他出了家,在长安弘法寺,在那住,这件事是在《法苑珠林》上记载。《法苑珠林》的作者叫道世,是道世法师,和道宣律师是兄弟,那么这位静琳法师就把这件事告诉了道世法师,他就把这件事记录在《法苑珠林》里面。这样我们现在才知道这件事。
 
那么从这件事看出来,人死了以后没有断灭,还继续有生命的存在,这是一;第二、做善有善报、做恶有恶报,你在生存的时候,做了恶事,你要到三恶道去,他这是到畜生道里面去;第三件事,父母的钱,你也不可以偷的,不与而取还是有罪,还是盗,你一定得到父母的同意,你才可以拿,人与人之间都是要经过同意的,说我们做事要向政府申请,那父母虽然不是政府,你也要取得他同意的,不取同意,就是犯盗,这个盗就是有罪过的。
 
当然是我们若不学习佛法,也可能是感觉到不是合道理,但是也只此而已,不知道将来还有后患这件事,但是佛法里面说得明明白白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真实不虚的,所以恶事是不可以做。我刚才说,我们头几天讲那个杀牛,牛不可以杀、老鼠也不可以杀的,人的生命体是不一样,但是这个心都是明明白白的,都是明了的,都是很明了的,你杀它,它是不同意的。
 
所以,现在经上说这件事,尤其是这个《般若经》是观一切法空的,在一切法空里面无有少法可得,容易引起误会,那么也没有善恶果报了,都空了嘛!实在不是这样说的,善恶果报还是有的,但是也是诸法空,诸法空和善恶果报是不相障碍的、不相妨碍的,所以不应该不与取。
 
「自远离不与取,亦教人远离不与取」,这是慈悲啊!菩萨对我们这样说,这是菩萨的慈悲,佛对我们这样说,这是佛的慈悲。「赞叹远离不与取法,亦欢喜赞叹远离不与取者」,这个人不与而取,就是不要做这种事。昨天、前天,我曾经说一句话,譬如说是我们受了戒,不说谎话,说你们出家人在庙里面生活,不说谎话也应该比较容易;但是我们在社会上做事,可是不简单的事情,我若说一句妄语,我能赚十万美钞;你若说真实话,这十万美钞赚不到,那么你是说真实语?你是说谎话?这是你要注意的地方,你可能感觉到困难,不说谎话很难,我说真实语很困难,说谎话很容易,很容易的事情。
 
但是如果你对于佛法里面讲的善恶果报,有信心的话,我宁可不赚这个十万美钞,我要说真实语,我不说谎话,这样子将来没有后患,将来没有后患的。现在我没有这十万,我的生活还很正常嘛,不要紧;但是你若贪求这十万块钱,你去杀、盗、说谎话,将来受苦的时候,你后悔也来不及了,你后悔也来不及了,所以佛菩萨慈悲,告诉我们不要杀生、也不要不与取,这样子。
 
那么第三节是「自不邪淫,教人不邪淫,赞不邪淫法,亦欢喜赞叹不邪淫者」,不是夫妻,你不应该有这种事情,你这样做呢,就有问题,现在好像没有什么,其实现在也容易有问题,不过不是今天,也可能明天就有事,也可能后天就有事情。这个现实,你若这样泛滥的话,越轨了,将来还有问题的,你这个生命结束,将来还有问题,将来有问题的,但是我们肉眼不知道,只看现在,所以,很苦很苦,所以不应该这样做。
 
「自不妄语,教人不妄语,赞不妄语法,亦欢喜赞叹不妄语者」,我在三藩市讲经的时候,我也说到不净观的这件事,这个居士就是明明白白的向我抗议:你们出家人修不净观,我们在家居士不修!其实呢,我感觉在家居士也不妨修一修,你修一修,把这欲心降低一点,你就不会越轨,不越轨嘛,家里面也和乐,在外面也没有些不名誉的事情,不是很快乐吗?当然也有的人,我不修不净观,我也很规矩,当然这样的人也有,当然也有的时候,也有特别情形的。所以在家居士也不妨修这个不净观,来约束自己好一点。我刚才说这个不妄语,这地方说了。
 
这位学习般若的人,自己不妄语,教人不妄语,也赞叹不妄语的事情,亦欢喜赞叹不妄语者。虽然观一切法空,还是相信有因果的,所以不敢做恶事,这是不妄语。
 
「两舌、恶口、无利益语亦如是」,也分这么四种,也就是自不两舌,教人不两舌,赞不两舌法,亦欢喜赞叹不两舌者。两舌就是离间语,那两个人感情很好,但是对我有伤害,我从中用妄语来破坏他的感情,然后我从中得到利益,就是这样子。这个「恶口」,恶口就是骂人,说一些粗暴的语言来伤害人,这件事,就是人愤怒的时候,就会说出这种语言。
 
这件事,我想说一个故事,说个故事听听。这个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有一天在说法的时候,在大众听佛说法的时候,来一个狮子,来一个狮子就卧在佛的旁边,那么这时候,这个大众就感觉奇怪,怎么狮子来了呢?佛这时候就说出来四句话:「不眠夜长,疲倦道长,愚生死长,莫知正法。」这是《法句经》上有这四句话。「不眠夜长」,你夜间睡不着觉,你失眠了,就感觉到夜间很长。如果一睡睡到大天亮,就不感觉到怎么特别长,不眠是夜长;「疲倦道长」,走路感觉到疲倦了,就感觉路很长,怎么走了老半天还没有到,疲倦了会有这种感觉,若是不疲倦,没有这种感觉,这是怎么回事情呢?就是佛回到祖国,佛成道以后,回到迦毗罗卫国的时候,就是佛这个时候在王舍城,在各地方宣扬佛法,很多的外道随佛出家得阿罗汉果;但是这些外道多数是修苦行的人,看上去又瘦又黑,那么净饭王一看,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个大庄严的境界,但是佛的弟子看上去就不庄严,其实是看表面上,但是这都是阿罗汉,是圣人,那是庄严,但是他只是看表面上。说是这样,这个净饭王出主意,就是释种姓里面,很多都是富豪,富豪家的子弟又白又胖,就劝他们出家,有五百个王子出家。
 
出家,这时候佛就命令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两位阿罗汉带这五百个弟子到王舍城去,从迦毗罗卫国到王舍城去,就远离他自己的家乡到那边去教导他们修学圣道。修学圣道的时候呢,佛就说出这句话:你在家的时候,白天就是各式各样的玩乐的事情,夜间睡大觉,一睡睡到大天亮,现在出家了吃饭吃得少一点,要精进用功修行,夜间睡觉睡得不那么多,就是不眠夜长。在家的时候,都是富豪家的人,很少徒步走路,都是坐车。坐车,当然自己坐那里很舒服,现在出了家,托钵乞食的时候,就感觉要走路,疲倦道长,有这种感觉。「愚生死长」,这个人若糊涂呢,他的生死就会很长,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没有个完,就会很久很久在生死里流转,所以「愚生死长」。「莫知正法」,不明白真理,这句话呢,就指这个狮子说的。
 
佛说在毗婆尸佛的时候,毗婆尸佛出现在世间的时候,也和释迦牟尼佛一样,也到处地宣扬佛法,教化众生的,那么很多人信佛、修学圣道。那么当时那个地区有一个婆罗门很有学问,在社会上很有地位,很多人都尊重他、恭敬他的,这个婆罗门;他当然也知道这件事,知道毗婆尸佛出现世间,他本身是个读书人,有学问,也是有智慧的,说是毗婆尸佛有大智慧,这个智慧是怎么样?我去看看他,听听他说话,看看智慧是怎么样呢?于是乎是他来了,他到毗婆尸佛这儿来的时候,毗婆尸佛正为这些比丘说法,很多的比丘听毗婆尸佛说法。说法的时候,大家很注意的听法,他来了大家不知道,没有注意,不知道他来;不知道他来,照理说也应该没有什么事,有事情!这个婆罗门因为在社会上有地位,国王、大臣,很多的人尊重他,所以他到什么地方,都受到人家的尊重,礼敬于他的,今天到毗婆尸佛这里来,没有人睬他,他心里面愤怒了,就说出一句话来,骂这些出家人,说出一句话来,骂这些出家人是秃驴,骂了这么一句话就走了。
 
释迦牟尼佛说他过去这么一件事,他死了以后就变成了狮子了。变成狮子了,从毗婆尸佛到释迦牟尼佛,在时间上说,九十一个劫,做了九十一个劫的狮子,就是那一句话,那个瞋心,发动出来骂辱诸比丘这句话造成的业力,使令他九十一劫做狮子,「愚生死长,莫知正法」。
 
佛教这个道理呢,就是因为什么会有生死呢?就是你的业力,你的业力,你这个果报结束了,你的业力使令你又得个果报,当然这个业力有轻、有重,他这个瞋心发出来这句话,有这么大的力量,在九十一劫这么长的时间内,一直的做狮子,他这个业力能创造它狮子的生命,这个狮子的生命由这样的业力创造的,那就是恶口;这个恶口,当然实在里面有恶心,才说出来这暴恶的语言,创造出来这么多的狮子的生命,这件事。所以佛的慈悲告诉我们不要恶口,你不要愤怒,不要发出这种恶口,发出恶口将来不好,将来有问题的,有后患。所以恶口也应该是「自不恶口,教人不恶口,赞不恶口法,亦欢喜赞叹不恶口者」,这无利益的语言也分这么四种,「亦如是」。
 
「自不贪,教人不贪,赞不贪法,亦欢喜赞叹不贪者」,这下面是意业,前面是身业和语业。心里面呢,这个学习般若法门的人「自不贪」,看见别人的事情,他不贪,也教导别人不要贪,赞叹不贪的法,亦欢喜赞叹不贪者;「不瞋恼、不邪见亦复如是」,邪见,就是他的思想有错误,不相信有善恶果报,做善没有善报、做恶没有恶报,那么就是邪知邪见了,邪知邪见也是各式各样的。譬如说世间上的事情,都是世间众生自己的业力创造的,但是你若说这是梵天创造的,那么就是邪知邪见了,就是不合道理,「亦如是」。
 
「自行檀那波罗蜜,教人行檀那波罗蜜,赞檀那波罗蜜法,亦欢喜赞叹行檀那波罗蜜者」:这个「檀那」翻到中国话是布施,自己行布施波罗蜜,就是纯是利益人的心情来做这件事,要这样子好,那么你得到的功德就好一点。也教别人行檀那波罗蜜,「赞檀那波罗蜜法,亦欢喜赞叹行檀那波罗蜜者。」
 

{返回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妙境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现灭诤品 18
下一篇: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现灭诤品 16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道树品 4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阿难称誉品 1 (1997年于纽约慈音寺)..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现灭诤品 4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经耳闻持品 8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3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七喻品 6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阿难称誉品 3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天王品 5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集散品 2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下 2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禅林风雨 14.暖冬的启示[栏目:果煜法师]
 永不退票 永不退票[栏目:往事百语]
 玄奘精神 第66节:第十章 学海无涯,自胜为疆(3)[栏目:玄奘精神]
 天台山茅蓬[栏目:佛网文摘]
 学习慈悲与包容 - 真正的柔软[栏目:从心沟通]
 《楞严经》轻松学 卷三(之七)[栏目:楞严经轻松学·超然法师]
 如何才能做到从心底谅解一切众生呢?[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对《坛经·般若品》中有关问题的思考(廖乐根)[栏目:戒幢佛学研究所2000级学员文集]
 2010年1月15日正觉沙龙开示[栏目:仁达法师]
 那您是否执著对真理的追求和对内心的塑造?这样的执著是否会对您造成痛苦?您是否应该放弃这样的执著?[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