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我们用功修行的人,假设你从欲界定,到未到地定,再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或者再超过四禅,到了无色界的四空定,你的奢摩他的止有这么高深境界的时候,但是你若没有受持、读诵般若波罗蜜,你没有能深心入法中,你不能断怖畏相,你的恐怖心还是有,还使有的,还是有恐怖心的。那么我们现在大家在一起学禅,你也要这样子受持、读诵般若波罗蜜,深心入法中,我是时不见一切烦恼相,道理是这样子。
烦恼相,我昨天说过,我的话还没有说完,我再重说。我们自己知道的烦恼,就是我贪心来了。这是佛教徒、非佛教徒那另一回事,我们佛教徒因为学习过佛法,就知道我现在心里面有贪心了,这是烦恼,我心里面有瞋心了,有烦恼。贪就是爱,那么瞋就是恨,就是我现在心里面有爱,心里面有恨,所以有了烦恼,自己能觉知到。能觉知到,但是我感觉,我们若不细心的话,还不是完全知道。这个爱有微细的一部分,我们还不知道,有粗显的一部分是知道了,这微细的一分不知道。怎么知道有微细的一部分不知道呢?我举一个例你们听一听。
譬如说是这个人的脾胃很好,这个脾和胃都很健康、很正常,他现在饿了,吃过饭七、八个钟头了,他这个时候饿了,饿了他想吃东西,想吃东西,旁边的人就讲,包这个饺子,饺子用什么做馅,馅又是加上什么什么材料,这个皮子不是在街上买的,是自己杆的皮子,没有防腐剂。把这个包好了,熟行的人在锅里边把它煮熟了,煮的是水饺,不是蒸饺,把它拿来,那么饥饿的人听见了这个话,并没有饺子啊,不是事实有饺子,只是这么念,说是饺子,他就有口水出来。我们反省我有口水的时候,我虽然是饥饿了,但是我还并没有真实爱着这个饺子,这个爱着的心还没有出现,可是就有口水了。那表示什么呢?还是有爱出来的,就是食欲,欢喜吃这个饺子的这个心出来了,他才流口水,不然的话不会流口水啊。
那么从这个地方,我们反省自己,粗显的爱着我们知道,微细的爱我们不知道,那也是爱。这个爱之前,还有一点烦恼,就是执着,执着是真实的。这个爱烦恼我们知道一部分,另一部分微细的爱还是不知道,我们对于其他的事情的爱,亦复如是,有粗显的一部分、有微细的一部分。这个微细的爱之后,还有一个烦恼,那就是见烦恼,就是执着,执着什么?执着是真实的,执着这个饺子是真实的。先是执着真实的,而后这个爱才出现,这微细的爱以后,才有粗显的爱,它有这么一个差别。
我们平常的人,粗显的爱知道,微细的爱不知道,微细的前面还有执着,是更微细的,我们不知道,那个执着心我们不知道。那个执着心,我们汉人和印度的外道不一样,我们中国哲学没有明显地说有我见、我所见,没有明显地说到这件事。但是现在佛法里面告诉我们,就是微细的爱烦恼、微细的瞋烦恼,其他的一切烦恼微细的一部分之前,有执着心。这个执着心当然是与生俱来的,自己也不明白,自己感觉到我没有什么事情,没有什么分别,其实那个地方有更微细的执着心,执着什么?一切都是真实的。佛法把它分类,一个我执、一个法执,执着这个身心是我,执着一切法都是真实的,有这个执着。社会上的人,他们只知道去工作和享受,心里面有烦恼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也不认为是问题,自己有贪瞋痴的这些问题,也不认为这是问题,所以也更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也不想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我们佛教徒,听闻佛说法,说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所有的苦都是由内心的烦恼而来的,所以想要离苦得乐,要解决这个问题,解决这个内心的贪瞋痴的问题。
佛在世的时候,为众生说法,出家的佛教徒,在家的佛教徒,都修四念处。出家人由此而断除去粗显的烦恼和微细的烦恼,就得圣道了,就是圣人了,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得无生法忍的菩萨,是这样子。在家居士亦复如是,在家居士也修四念处,也能断除去粗显的烦恼和微细的烦恼,一切的我执、法执也能断,那么也就得圣道了。
佛法也同意,你这个人有困难,生活有困难,要学这个布施波罗蜜,我们帮助他,如果有病也是去看医生,做医院也是对的,在社会上做了很多慈善事业是对的,但是这是佛法里面边缘上的事情,不是佛法的中心思想所在。佛教的中心思想所在,是要用般若波罗蜜解决内心的烦恼,这是中心,最重要的事情。至于说是用其他的方法,解决生活的困难,你有病去找医生也是对的,做个医院也是对的,但是不是核心,不是重要的部分。因为那件事解决的问题是临时的,我为你看病,假设是看好了,是暂时好了,过了多久病又来了,那个不是一个究竟的方法。究竟的方法是:「我若受持、读诵般若波罗蜜,深心入法中,我是时不见怖畏相」,这是究竟的,这时候把内心的烦恼断掉了,这是究竟的解脱了,这件事是重要的,做这件事。这件事,在家佛教徒我们不说,说我们出家的佛教徒,你一出家就要做这件事!说你因为什么要出家?说有人要跟我出家,或者跟那一位善知识出家,你为什么要出家?我想了生死,所以出家。好!这句话说得很对,但是出家以后你做什么事情?你做这件事没有,「我若受持、读诵般若波罗蜜,深心入法中,我是时不见怖畏相」,你做这件事没有?出家以后你做什么事情?我听人说,倒不是我自己直接看见这件事,是听人说,说打禅七的时候,善知识说:你在这里干什么?他说:修无我观。说:不可以!要看话头。我听见这个话,我们今天的佛教是这样的。
「深心入法中,我是时不见怖畏相」。为什么不见怖畏相呢?这个怖畏相是在色声香味触的这些因缘和合的这一切幻化相上,你不知道是幻化,认为是真实的,所以生怖畏,害怕,或者生欢喜心,或种种的烦恼。现在我深心入法中的时候,此中无有少法可得,所以没有怖畏相,也没有贪心、也没有瞋心,也没有我见、法见,我执、法执,一切都没有。因为这个地方,不是烦恼发起的地方,所以「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其实《金刚经》这句话是两句话,就是一切贤圣都是学习无为法而成就的,这是第一句话。第二句话,你学习的成就有深浅,所以有差别。这句话是两句话,「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什么叫做无为呢?就是深心入法中,这里这个「法」字,就是无为法,你入于无为法中的时候,这个地方就没有烦恼了,这个地方没有烦恼。你若契合这个地方,一切烦恼都不动了,一切烦恼都不动了,而且能够断烦恼。《显扬圣教论》,还有其他的经论上,乃至《维摩经》也都是,你深入诸法实相的话,就能灭除一切烦恼,不然这个烦恼不能断。这个时候怎么样深心入法中,这底下说了。
何以故?世尊!是深般若波罗蜜无相无貌,无言无说。
这就是一个原因,所以你「深心入法中,我是时不见怖畏相」。什么理由呢?释提桓因又招呼世尊,「是深般若波罗蜜」,这个「深般若波罗蜜」的这个「深」字是什么?就是离一切文字相的诸法毕竟空,但是离一切文字相,我们不用文字讲,大家也不会明白的,所以释迦牟尼佛还是要假藉文字来表达,所以叫做「深般若波罗蜜」。就是经过了修行,经过闻思修,这个长时期地修止观,你就契证、证悟了深般若波罗蜜的境界了。我们在文字上学习,这都是浅的,这不是深,要离了文字相,这时候是深的,是这么个意思。就是圣人成就了无分别智,所见的第一义谛,叫做深般若波罗蜜,叫做「深」。
华严宗的贤首国师,他解释这个《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那个「深般若波罗蜜」,贤首国师他解释,我空是浅的,法空是深的,他这么解释。贤首国师也是大智慧人,但是我不这样解释。我空也是很深,我空的空和法空的空是一样的,这里还有其他的问题,暂时不说。「是深般若波罗蜜」,是离文字相的般若波罗蜜,叫深般若波罗蜜。就是你证悟了诸法实相的智慧,叫深般若波罗蜜。这个深般若波罗蜜所证悟的第一义谛,是「无相无貌」,是这样子。
「无相无貌」怎么讲呢?这个相貌也可以解释,就是说我们的眼,乃至到我们的心,所见、所闻、所思惟的一切法相,那么就叫做相貌。或者解释这个「相」,相是能观察的,能观察的分别心,能观察的分别的智慧;「貌」是所观察的境界。这个深般若波罗蜜也没有能观的相、也没有所观的貌,就是没有能、所,也可以这样解释。譬如说是观这个色法,这个色受想行识这个色法,这个房子是地水火风造成的,有墙壁,还有柱,还有梁,也有盖,还有地基,做好了,这是个房子,这是一个色法。这个色法是因缘有的,它就是自性空的,在自性空上,这个房子不可得,就是这样意思。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受也是因缘有的,它就是自性空的,自性空里面受不可得,受的相貌不可得,想行识亦复如是,也是这样子。是深般若波罗蜜觉悟了色受想行识都是自性空的,自性空里面没有色的相貌、没有受想行识的相貌,是离一切相的。
说是禅宗的庞蕴居士,他问马祖禅师:「不与万法为伴侣,是何等人物?」「不与万法为伴侣」,这句话就是深般若波罗蜜,是「无相无貌,无言无说」,是这个意思。我们平常人,我们的心,不能够深般若波罗蜜,没有能够悟入深般若波罗蜜,所以都是有相、有貌,有言、有说的。若是你闻思修的时候,你从因缘有,自性空,从这个地方悟入那个毕竟空境界的时候,就不与万法为伴侣了,心就离一切相了。我那天说过,不受一切法,得阿罗汉。不受一切法,就是他心里面不受。这个话是什么呢?我们心是受的,我们心里面,譬如说是这个东西令我满意,我要接受它,这个东西我不满意,我不接受。你不接受,他一定要给你,你就愤怒了,你要排斥它,我们凡夫是这样子。但是站在这个不受一切法、得阿罗汉的立场来说,我们凡夫欢喜的也受、不欢喜的也是受。如果你能够不受,你就不会有不欢喜这件事,不会有。
讲到这里,我心里有个故事要讲,这是出在《大毗婆沙论》也有、《大般涅槃经》上也有,说这么一个故事。说是有这么一家人家,就是有这么一个人,他在房子里面坐着,外面有人在敲门,他就去把门开开看看,一看,是有人敲门。这个主人就对这个客人说:你叫什么名字?我叫大功德天。是一个美女,非常美的这么一个女人。这个主人一看这个女人,就问她:你叫什么名字?叫大功德天。说是:你有没有丈夫?我没有丈夫。你到我这里干什么?到你这里来,我送给你无量无边的金银财宝,无量无边的财富,我送给你无量无边的如意,令你快乐。啊!是这样子,好,欢迎你进来。你们听见过这个故事没有?可能听见过。这个时候当然就请她进来,就是招呼在里面。可是随后又听见有人敲门,这个主人就去开门,一看也是个女人,但是这个相貌非常得丑陋,非常得恶。就问她说:你叫什么名字?我的名字叫黑暗。说:你来我这里干什么?我是来破坏你一切的财富,破坏你一切的如意,令你苦恼。说:我不欢迎你来。前面刚才到你家来那个女人是我的姐姐,我是她的妹妹,她到什么地方,我就到什么地方,我们是不能分开的,你要欢迎她,就得欢迎我。你要欢迎她,不欢迎我,你愚痴!不可以,你欢迎她,就得欢迎我,我和她不分开的。这个主人就回到房子里来,说是:门外那个人说是你的妹妹,她说和你分不开,若欢迎你,就得欢迎她,是不是这么回事?这个大功德天说:是的,她是我的妹妹,我到什么地方,她就到什么地方。这个时候这个主人说:若这样子,请你们两个都走,我都不欢迎。不欢迎,当然这大功德天就走了。走了,就是到另一个家去敲门,另一家的主人也是来看一看,好!欢迎你进来;另外又有人叫门,又看了以后,这两个人都接受。我实在是接受这个大功德天,是不愿意黑暗女的,但是为了爱这大功德天,黑暗女也只好接受。
我感觉这个故事非常有意思,正是形容我们凡夫,凡夫就是有一些如意的事情,爱着这个如意的事情。但这个如意的事情,一定是带来个不如意,一定是这样的。所以爱这个如意,只好也接受这个不如意,也忍耐着,我们凡夫就是这样子。而前面那个不接受,请她们两个都走,那是佛教徒,佛教徒修学圣道的人,都不接受,可爱的境界不接受,不可爱的不接受、可爱的也不接受。有什么办法不接受呢?「是深般若波罗蜜无相无貌,无言无说」。你悟入了深般若波罗蜜,就「深心入法中,我是时不见怖畏相」,我是时不见欢喜相,我是时不见一切烦恼相,一切烦恼都不见了,就是表示这个意思。表示这个意思,你一定要观察一切法自性空,从这里可以悟入,悟入的时候,就不见一切法相了。不见一切相的时候,贪也没有了、瞋也没有了,一切烦恼都没有了。因为离一切相那个地方,不是烦恼生起的地方,它不会生出烦恼来。我们只有在有为法的色声香味触上,你去执着、去分别,才会引起烦恼的,是这么回事情。所以你一定要学习,你学习佛法,我想要不要有苦恼的事情。这个苦恼的事情,我刚才说,我是小孩子出家,社会上的生活我没有经验过,你们年纪大的人可能会有经验,在社会里头生活久了,你们的心情感觉怎么样?这个话说得对不对?是不是那么回事?
但是佛菩萨现在告诉我们,你若想要真实的安乐自在的话,就是得要「深心入法中」,观一切法空如实相才可以。「是深般若波罗蜜无相无貌」,所以「是时不见怖畏相」,是这么个意思。因为深入诸法,是离一切相的,是毕竟空的境界,没有令你恐怖的事情,也没有人来令你迷惑的事情,所以安乐的事情没有,恐怖的事情也没有,一切事情都没有,这个地方是个大安隐自在的地方、安乐的地方,诸佛菩萨都集会在这里,一切圣人都在这个地方安住,常乐我净,就是在这个地方。所以「是深般若波罗蜜无相无貌」。
禅师语录上,是洞山禅师到龙山禅师那里去参学,一看龙山禅师非常得瘦,但是道貌不得了,一看见他就生恭敬心。那么洞山禅师就问他,说是:您得到什么消息,您就到这里来住山修行?洞山禅师问龙山禅师。龙山禅师就回答说:我见两个泥牛斗入海,迄今无消息。(原文:「我见两个泥牛斗入海,直至于今绝消息」。)用泥做的牛,两个牛,这两个牛斗,斗,斗,斗到大海里去了,到现在没有消息。这个话什么意思?两个泥牛,用泥做的牛,它们会斗,然后都掉落大海里面去,水若一泡,还有牛吗?这个泥牛也没有了。这个话什么意思?就是无相无貌的意思,就是能观察的智慧不可得、所观察的境界也是不可得。我们读《金刚经》:「是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就是这个意思。般若波罗蜜不可得,般若波罗蜜所契证的一切相也不可得。「两个泥牛斗入海」,就譬喻能观察的智慧和所观察的境界,能所就是两个泥牛。你深心入法中,证悟了无为的真理的时候,也没有能、也没有所,所以无相无貌。是这样的意思。
「无言无说」,这个无言无说是什么意思?「无言」,言是能诠显的文句,或者是分别心;「说」,就是所说的道理。一个能诠、一个所诠,和这个无相无貌,意思是相等的。但是若说这个相和貌,也是在一个境界,相就是貌、貌就是相,这么解释也可以。但是「无言无说」这个地方你一定要解释,能诠显真理的文句叫做「言」;「说」就是所说的道理,一个能诠、一个所诠,也是不可得的,「无言无说」。
这个「无言无说」,我再讲一个禅的故事你听,禅师的故事。这个赵州禅师,我看那个禅师的语录是古代的禅师,不是后来的禅师。古代的禅师我认为是真实开悟了的圣人,这真是有修行的人,不是平常人。有一个跟他学禅的人,向他告假要走了,那么赵州禅师说:你到什么地方去,你离开这里到那儿去呢?他说:我到雪峰去,就是到雪峰禅师那里去,就是到福州,福建省有个雪峰那个地方,到那儿去。说:你到那儿去,雪峰禅师若问你从什么地方来。你当然说从赵州禅师这里来,那么他可能问:赵州禅师有何言句?他怎么样的讲开示给你听?你怎么回答呢?他说:我不知道怎么回答?还是请和尚您说。和尚就说:「冬即言寒,夏即道热」。如果是夏天,他就说热,冬天他就说冷。赵州禅师有什么言句?就有这个言句,就是这么说好了。但是你若这么回答他,他可能还要问第二句,问什么第二句?他说:「毕竟事作么生?」就是冬即言寒,夏即道热,这是随着时节因缘这么说话,这是方便之谈,这个究竟的、重要的部分应该怎么讲呢?他就说:毕竟事作么生?在究竟的那个地方他怎么说的?告假这位禅师说:我不会说,不知怎么说。说是你这么说,你就说:我「亲从赵州来,不是传语人」。我从赵州禅师那里来,但是我不能传话,赵州禅师他的法语我不能传,我不能传给您听的,你就这么回答他。那么他就记住了,这个禅师就到雪峰禅师那里去了。到那里去,雪峰禅师说:你从什么地方来?我从赵州禅师那里来。赵州禅师有何言句?说:「冬即言寒,夏即道热」,就是说这么一句话。雪峰禅师说:「毕竟事作么生?」果然就是这么讲了。这个禅师就说:「亲从赵州来,不是传语人」。他就这么一句话,雪峰禅师就说:你这个话也许是赵州禅师才会说,你会说吗?他说:是的!都是赵州禅师叫我这么说的,我的确不会说这个话。
这个话什么意思?就是深般若波罗蜜无相无貌,无言无说,因为第一义谛那个地方,是没有名句的,没有名言、没有句、没有文字的,离文字相的,也是离思议相。有文句,你才能思议,你才能思惟、说话。如果没有名句的时候,你不能思惟、也不能说话。所以叫「无言无说,无相无貌」。我刚才说这有两个过程:第一个有能诠的言句、有所诠的义,有能、有所;第二个部分是无言无说,无相无貌的。就是能诠的文句也不可得、所诠的义也是不可得,也是不能说。你用文句来说诸法皆空,这是说空,等到离了文句的时候,空也是不可得的,没有这句话,这也是方便的这么开示你,真实你证悟那个地方,一切言诠都是没有的,所以说无相无貌,无言无说。
这个地方我们应该注意,就是「我若受持、读诵般若波罗蜜,深心入法中。」就是假藉文句,假藉有文字的佛法,入于无文字的佛法,是这么回事。如果一开始就没有文句,这不行,没有办法悟入,没有办法明白这个道理的。所以释迦牟尼佛出世了他要说法,假藉这个语言文句来表达佛法的真义,要这样子。这样子,由有文字入于无文字的境界。
而这个禅师,我现在又有口过了,禅师的门这个地方,你到他这儿来,你一开口就打你香板。当然这个地方无相无貌,无言无说,你偏要说,就是错了。但是这个地方,我认为这样的禅师只对了一半,也可以说完全是不对的。因为释迦牟尼佛的道理,就是先要「受持、读诵般若波罗蜜」,然后才能「深心入法中」。这个《金刚经》上说:「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从此经出。」这个话的意思是说,一切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佛所证悟的最高、最圆满的第一义谛的境界,从《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出,就是要从文字般若来悟入的。你要受持、读诵文字的般若波罗蜜,就是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这个修所成慧通于有漏、通于无漏,才能得无生法忍的。
所以这个地方呢,我们看佛菩萨为我们说的佛法,是我们凡夫,由凡夫入圣,由凡而圣的一个阶梯,渐次这样悟入,和禅师说法不一样,禅师认为这个无言无说,那才是最高,你一有言说都是戏论;这样子,谁能够悟入第一义谛?没有办法悟入的。何况参话头禅,参话头禅怎么能悟入第一义谛!当然我说这个话,尽管我说,你们愿意参话头,还有你们的自由,我说的话你们相信就信,不相信就不相信。
但是从这一段文我们可以知道,不可以离文字相,假藉文字入于离文字的第一义谛,这个经过就是这样,你没有文字入第一义谛,是不能入的。你停留在文字的般若波罗蜜上,也是不能悟入第一义谛;你离开了文字,也不能悟入第一义谛。所以还要假藉文字的学习,从闻思修,得无生法忍,这个次第就是这样。
所以这一段文你看,我认为有很多的意思。我若受持、读诵般若波罗蜜,这是文字般若;深心入法中,入于离文字相的第一义谛。我是时不见怖畏相,一切恐怖相、一切贪欲相、瞋恨相,一切烦恼相,都不可得了,就能断惑证真,就能转凡成圣了!「何以故?世尊!是深般若波罗蜜无相无貌,无言无说」,所以不见怖畏相,不见一切烦恼相。
世尊!无相无貌,无言无说,是般若波罗蜜,乃至是一切种智。
这个般若波罗蜜就是无相无貌,无言无说,乃至到一切种智,就是四念住、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乃至佛所证的一切种智,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都是无相无貌,无言无说的。因为这都是因缘生法,因缘生法它本性是毕竟空的,毕竟空中是无相无貌,无言无说的,是这样子。
我们初学的人,由文字悟入第一义谛,你长期这样学习,学习,学习,那就能断除一切烦恼,就证悟第一义谛了。证悟了第一义谛的时候,你再回到世俗谛来,你得到了无漏的无分别的智慧,就是证悟第一义谛那个智慧,就是无漏的无分别的智慧。这个智慧来到世俗谛,来到色声香味触上的时候,这个心是清净的,色声香味触不能影响这个无分别智,不能。他就是从禅定出来的时候,心里也是清净的,这世俗谛不能够影响他,不能污染他。当然最圆满是到佛的境界,佛在自己的自受用那个第一义谛一真法界的境界上,但是为了大悲心度化众生,他又来到世俗谛的境界,但是他的心随时和第一义谛相应的。
这个佛,二谛是无二相,入第一义谛也就是世俗谛,世俗谛就是第一义谛,是无二相。但初开始得无生法忍的,不能;他入第一义谛就是离开了世俗谛,他若来到世俗谛,那就不是第一义谛,初开始得圣道的人有这件事。但是他证悟了第一义谛,成就了无分别的智慧,世俗谛还不能决定地影响他,有的时候初得无生法忍的人,有的时候还有点烦恼,他也是有的。但是他那个无漏的智慧,随时会把那一点烦恼灭掉了。不像我们凡夫,来了烦恼的时候,很久很久这个烦恼不过去,或这两个人不对劲分开了,过了多久再见面还不高兴,还是不高兴,就是愤怒还在那里。但是圣人不是这样,圣人他有问题的时候,就是初得无生法忍的人,或是初果、二果这种圣人,他也有一点烦恼,但是一剎那间它就灭了,和凡夫不一样。
所以说「无相无貌,无言无说」就是般若波罗蜜的境界,就是禅波罗蜜的境界,乃至是布施波罗蜜的境界,乃至四念处、四正勤,乃至一切种智,也都是无相无貌的,都是离一切相的,都是这样的。所以我们在学习如来禅的时候,你就要这样学习,把这个道理要弄清楚,弄清楚,这个佛说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他也说到,怎么叫做自性空呢?是一切因缘生法本性空寂,就是简单的一句话。那么《大智度论》就把它解释得详细一点,所以我们应该去读《大智度论》;或者应该读《中观论》,他也会把这个空的道理说得很详细的。我们去读这个书,你才能明白这个毕竟空的道理,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就这样修行,有止有观、有观有止,这样用功修行,修行,修行,久了,就能证悟到第一义谛,那你就是圣人了,你就是圣人,因为圣人就是这样子。
观一切法如幻如化,不是凡夫境界,我们凡夫不知道一切有为法都是如幻如化,只有圣人才知道一切法是如幻如化,都是假的,都是如梦中境、如水中月那样子,都是不真实的。而且观这一切幻化法都是因缘有,都是毕竟空的,那是第一义谛的境界,圣人是这样。我们凡夫不见第一义空,也不见一切法如幻如化。所以圣人不只是见一切法毕竟空,同时他也看一切法如幻如化的。这如幻如化,就是善恶果报,六道轮回的境界,乃至修学圣道,得这个阿罗汉、得辟支佛道,乃至得无上菩提,这三乘圣人,都看见它是如幻如化的,圣人是这样子。我们凡夫不是,看见什么都是真实的,做梦也是真的,若做恶梦,多少天都不欢喜,担心有什么事情吗?这若按佛法来说,就是自己的虚妄分别,你有点忧虑,就是由虚妄分别来的。若是你知道一切法都是毕竟空、如幻如化的,就没这个事情,就没有这个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