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八 (6)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156

辰七、缘起相应增上慧住(分二科) 巳一、问

云何菩萨缘起相应增上慧住?

现在是第七科「缘起相应增上慧住」,也就是第六地,第六是现前地。这里分两科,第一科「问」。「云何菩萨缘起相应增上慧住?」怎么叫做菩萨观察十二缘起相应的大智慧,安住在第一义谛?这是「问」,下面第二科是回答。回答分二科,第一科是「略说」。又分两科,第一科是「别辨相」。分十一科,第一科是「十法平等性成满得入」。分三科,第一科是「指经说」。

 

巳二、答(分二科)午一、略说(分二科) 未一、别辨相(分十一科)

申一、十法平等性成满得入(分三科) 酉一、指经说

谓诸菩萨先于诸谛相应增上慧住,已得十种法平等性,当知文辞如经广说。

「谓诸菩萨先于诸谛相应增上慧住」,谓这么多的菩萨在现前地之前,就是在缘起相应增上慧住之前。「于诸谛」,于苦集灭道的四谛。「相应增上慧住」,于四谛法门的止观的增上慧相应的时候。「已得十种法平等性」,已经成就了十种法平等性的止观。「当知文辞如经广说」,这个十种法平等性,你要知道它们的文句在《十地经》里面已经广说了。这个话,就是这里不说了;你想知道,你去读《十地经》。

 

《披寻记》一五九六页:

已得十种法平等性等者:《十地经》说:若菩萨已善具足第五地道,欲入第六菩萨地,当以十平等法得入第六地。何等为十?一者、一切法无相平等故,二者、一切法无想平等故,三者、一切法无生平等故,四、一切法无成平等故,五、一切法寂静平等故,六、一切法本净平等故,七、一切法无戏论平等故,八、一切法无取舍平等故,九、一切法如幻、梦、影、响、水中月、镜中像、焰、化平等故,十、一切法有无不二平等故。论一一释,此应准知。

「已得十种法平等性等者:《十地经》说:若菩萨已善具足第五地道,欲入第六菩萨地」,假设这位菩萨,当然这是圣位的菩萨。「已善具足」,就是已经善巧地圆满了第五难胜地的圣道、止观,第五地的止观已经圆满了。「欲入第六菩萨地」,他要继续向前进,所以想要证入第六现前菩萨地。怎么办法能成就第六现前地呢?「当以十平等法」,十个平等法,「得入第六地」。「何等为十?」这是问。「一者、一切法无相平等故,二者、一切法无想平等故,三者、一切法无生平等故,四、一切法无成平等故,五、一切法寂静平等故,六、一切法本净平等故,七、一切法无戏论平等故,八、一切法无取舍平等故,九、一切法如幻、梦、影、响、水中月、镜中像、焰、化平等故,十、一切法有无不二平等故」,这是十种平等。「论一一释」,这个《十地经论》对这十种平等,一样一样都有解释。「此应准知」,在这里,你若想要知道,你去看《十地经论》好了。这个文就这样略过去了。

这是第一科「指经说」,下面是第二科「明得入」。

 

酉二、明得入

如是十种法平等性,成上品故、极圆满故,超过前住得入此住。

「如是十种法平等性,成上品故」,这个第五难胜地,他对这十种法平等性,经过止观的修习,「成上品故」,他逐渐地进步,达到上品,他的止观是很有力量了。「极圆满故」,这十种平等法修学的止观到极圆满的程度了。怎么叫做「成上品故、极圆满故」呢?「超过前住得入此住」,这个成上品与极圆满就是这样子,它超过了前面那个「诸谛相应增上慧住」,超过那个前住。「得入此住」,得入这里的缘起相应增上慧住,就是由第五难胜地进步到现前地了。这是「明得入」。

 

酉三、释略义

谓于一切法,由有胜义自性无相平等性故;言说造作影像无相平等性故;即由此相自然不生平等性故;因亦不生平等性故;自然与因皆不生故;毕竟本寂平等性故;现有体事能取正智,离诸戏论平等性故;远离一切取舍造作平等性故,即此烦恼众苦杂染离系解脱平等性故;分别所执境界自性如幻化等平等性故;无分别智所行自性有无无二平等性故;当知是名此中十种法平等性略分别义。

「谓于一切法,由有胜义自性无相平等性故」,这下面是第三科「释略义」,就是解释前面引这个《十地经》的这十种平等性,解释它的要义,「释略义」也就是说它的要义,简要的大义。

「谓于一切法,由有胜义自性无相平等性故」,就是解释那个第一个「一切法无相平等故」,解释第一个平等性。第一个平等性怎么样解释呢?「谓于一切法」,也就是一切有为法。「由有胜义自性无相平等性故」,这一切有为法都是如梦中境、如水中月,是如幻如化的、是因缘有的。因缘有的,它本性就是毕竟空寂的,但是这个毕竟空寂的境界是胜义。这个「胜义」,「胜」是指智慧说的,指佛菩萨那个无分别的智慧、殊胜的智慧。这个「义」就是境界。那个离一切相的毕竟空寂,是佛菩萨无分别智的境界,叫做「胜义」。「自性无相」,那个胜义它本身是没有行相的。这个因缘所生的,也就是唯心所现的这一切法,各有各的相,这个高山是一个相,海水是又一个相,太阳、月亮,乃至人、天,心法、色法,各式各样的,烦恼有烦恼的相,智慧有智慧的相。但是这一切法,毕竟空寂那个地方是无相的,它没有这一切的差别相。「自性无相平等性故」,一切法是不平等,各有各的相貌,但是那个自性是无相的那个地方,是无差别的。但是那个无差别相是胜义,是佛菩萨无分别智的境界。而这里说这个「胜义自性」这个词,和《中观论》那个自性不同。这个是说,每一法本身的体相就可以名之为自性的,是这样意思。用这样的词句「由有胜义自性无相平等性故」,解释那个第一句「一切法无相平等故」,就这样解释。这是第一句。

第二句「言说造作影像无相平等性故」,这是解释那个第二句「一切法无想平等故」,解释那个第二句的。「言说造作」,这个「言说」,「名为先故想,想为先故说」,这个「言说」就是内心的思想,内心思想才能够有言说。你内心在思惟、分别,就是「造作」。这个一切法的胜义的境界,那件事的本身是无相的,那为什么有相了呢?就是你心在思惟分别了,它就现出影像来,就是这么意思。那个「影像」,就是你内心的分别,你或者是发出来言说,或者发出来活动。由于你内心的分别就现出影像来,现出影像就有差别了,是由内心的想而现出来的像。现出像,当然这个想,「四缘生诸法」,这个心的动是由四种缘:种子是因缘,还有所缘缘、增上缘、还有等无间缘,心才能动。心若动,就是现出影像来了,就像镜子里面那个影像似的,不是真实的。但是这个影像,如果你心若不动的时候就没有,就没有影像了,所以也还是「无相」的,所以也是「平等性故」,是平等的。那么这是解释那个第二句「一切法无想平等故」,这个想能变现一切法;「无想」,心若不想,不想什么也没有,无有少法可得,所以也是「平等性」。

「即由此相自然不生平等性故」,这是第三句,解释经上的第三句:「三者、一切法无生平等故」。「即由此相自然不生平等性故」,就是你的言说,你内心的思想现出来一切法,就像镜子里面的影像似的。「即由此相」,就是由于这个影像,也就是一切法,一切法就是影像。「自然不生平等性故」,一定要有因缘,一定是因缘、次第缘、所缘缘、增上缘。没有因缘,是「自然」,一切法是没有的。所以在自然这一方面来看呢,无有少法可得,是不生,也不现前的。这个不现前的,也还是「平等性」,也是毕竟空寂的。这是用《瑜伽师地论》的第三句,解释《十地经》上的第三句。

下面第四句:「因亦不生平等性故」,这是《瑜伽师地论》的第四句,那么《十地经》上的第四句是「一切法无成平等故」,是第四句。「因亦不生平等性故」,这个「因亦不生」,「因」就是每一法的因缘。按唯识的教义来说,就是种子。你没有其他的因缘,没有所缘缘、增上缘、等无间缘,因也是不能生的。你只有种子,你的心还不动;不动,这个法就不现前。那也是「平等性」的,也是无差别的。这个「一切法无成平等故」,就是用这个「因亦不生」。刚才我们的解释是约种子说,单是种子它是不能生。另外一种说法呢,「因亦不生」,「大自在天为一切法的因」,这是一个错误的说法,大自在天不是万物之因,所以「因亦不生平等性故」。这个「一切法无成平等故」,因是能成,法是所成;因是能成立的,法是所成立的。而这个因是不能成立的,所以是「一切法无成」的时候,因缘不具足的时候,也就是不能成立。这个因是人的虚妄执着,它实在不是万物之因,那么当然也就是没有这回事了。

下面是第五句:「自然与因皆不生故;毕竟本寂平等性故」,这是两句,但是有两种说法:就是把它合而为一算一句,这一个说法;一个是分成两句。我们还是分成两句。「自然与因皆不生故」,这是第五句,那么经文的第五句「一切法寂静平等故」。「自然与因皆不生故」,前面第三句和第四句,第三句是「自然不生」,第四句是「因不生」,现在把这两句合在一起。自然也不生,因也不生,「自然与因皆不生故」,这是第五句,就是「一切法寂静平等故」,《十地经》的第五句:「一切法寂静平等故」。一切法若得到因缘的时候,一切法现前的时候,就有生有灭;有生有灭就是动。现在说自然也不生、因也不生的时候,法不现前就没有生灭,那就叫做「寂静」,一切法寂静是平等故。

「毕竟本寂平等性故」,这样说这个就是第六句,第六句是说「一切法本净平等故」。「毕竟本寂平等性故」,这是怎么样解释呢?就是本来是毕竟空寂的,为什么不是空寂呢?就是我们有烦恼了。我们心里面有杂染的烦恼,心就动了,所以一切法现前了,这个生死的境界出现了,这个流动的境界苦恼一切众生。但是本来是没有事情的,所以「毕竟本寂平等性故」,这是第六句。那么经上的那个第六句「一切法本净平等故」,我们因为有了烦恼,才有种种苦恼的境界、污秽的境界出现,你知道吗?一切法本来是清净的啊!没有这些污秽的事情,所以「一切法本净平等故」。这是第六句。

下面是第七句,「现有体事能取正智,离诸戏论平等性故」,这是第七句。看经文上第七句,「七、一切法无戏论平等故」,就是这么解释。「现有体事能取正智,离诸戏论平等性故」,这个一切法有两种,一种是有体,一种是没有体性的,有这么两种差别。两种差别,这个没有体的事情,很多的事情是没有体的,但是我们不知道,我们认为是有体。我们也是常讲的,譬如说是我心里面想这屋子里有条龙,我心里想有条龙,这龙在这空间里面飞。这只是自己的妄想,实在没有龙,就是这个龙是没有体性的。我们也常说到一件事,这光线不好,那么有绳子,麻绳,用麻组成绳盘在那里,光线不好,远一点看,看见是一条蛇在那里。那么我说那里有一条蛇,你们眼睛好的人看那里没有蛇,所以我说有条蛇,这是没有体性的。你们说看那里有条绳子,说绳是有体的,是有那么一件事;我说有条蛇,是不对的,那蛇是没有体性的。但是我们世间上的事情,在我们凡夫的境界,很多很多的事情都是虚妄分别,没有那件事。

现在这上面说「现有体事」,不是无体,是有这么一件事,是有体性的。那有体性是什么事呢?「能取正智」,这个能取是正智的作用,它有这个作用。这个「正智」就是我们的分别心经过佛法的锻炼,成就了般若波罗密的智慧,成就了无分别智的智慧。这个智慧成就了,它就能见到那个胜义,见到那个「胜义自性平等性」,所以叫能取。其实这个地方就是能证悟,能证悟胜义的那个正智,这件事。这个正智现前的时候,「离诸戏论平等性故」,就和我们没得到智慧的时候,我们没有相信佛法的时候,我们虚妄分别的时候,就都是戏论。我说那里有条蛇,这句话是没有意思嘛!根本是说错了嘛!这叫戏论。我说那个人在骂我,这也没有这么一件事;说那个人在赞叹我,实在也没有这件事,但是我们认为是这么一件事,我们认为有这么多的事,这都是戏论。现在成就智慧了的时候,「离诸戏论」,没有这些虚妄分别了。没有虚妄分别的时候,也就是你成就正智的时候;成就正智的时候,是离一切虚妄分别的,那个时候也是平等无差别的境界。那么这是第七句,解释经上那第七句「一切法无戏论平等故」,也是相合的。

下面是第八句,「远离一切取舍造作平等性故」,这是第八句。《十地经论》上第八句「一切法无取舍平等故」,是这么一句。「远离一切取舍造作平等性故」,这个取舍,什么叫做取舍?看下一句,「即此烦恼众苦杂染离系解脱平等性故」,这两句是合成一句来解释经文的第八句,就是「一切法无取舍平等故」。「烦恼众苦杂染」,就是我们现在的境界,我们心里面有贪烦恼、有瞋烦恼、各式各样的邪知邪见的烦恼,因此烦恼而有很多的苦恼。我们的心也并不是污染的,但是有这么多的烦恼就杂染了,就污染了。而这些烦恼的相貌就是「取」,什么事情都是真的、都是执着,叫做取。「离系解脱」,我们来到佛法里相信佛法了,我们学习戒定慧的时候,我们就断了烦恼,再没有烦恼来系缚,我们得大自在了,那么这就叫做「舍」。前面「烦恼众苦杂染」是「取」,「离系解脱」是「舍」。

现在这个地方说「远离一切取舍造作平等性故」,我们也不取也不舍,因为你用戒定慧的大智慧来观察烦恼,烦恼是无所有的、是毕竟空寂的,那就是没有取,没有取也就没有舍。没有烦恼可取,也就没有烦恼可弃舍,所以「远离一切取舍」,这个时候就是正智的境界。取舍就是造作,现在是远离取舍的造作,这个平等性就现前了,所以这个第八句是「一切法无取舍平等故」,这样解释。所以「远离一切取舍造作平等性故」这句话怎么讲呢?「即此烦恼众苦杂染离系解脱平等性故」,就是用这句话来解释这句话。这两句话合起来就是第八句。

「分别所执境界自性如幻化等平等性故」,这是《瑜伽师地论》的第九句,看这个《十地经》的第九句:「九、一切法如幻、梦、影、响、水中月、镜中像、焰、化平等故」,这个「焰」就是阳焰,这一共是八句,是八个譬喻。这个《瑜伽师地论》第九句「分别所执境界自性」,「分别」就是我们这个明了性的心,它接触一切境界的时候,它就分别这是好的,这是不好的,这是有利益的,这是有损害的,这是大的,这是小的,各式各样的分别。而这些分别不但是分别,里面还有个执着,执着自己的分别是真实的。这样的分别的境界,都不是真实的,就像那个幻化等。「如幻」,如幻术所变现的境界都是假的。「如梦」,如梦中境也不是真的。「如影」,就是你遮碍了光明就出现一个影。「如响」,这空谷里面,你在这边说话,那边就有个回声,这是响。如水里面的月,如镜子里面的影像,如阳焰,阳焰是春夏之交,天气稍微热一点,这个地面上的湿气被太阳一蒸发,我们远远的看就好像有水似的,叫做阳焰。「如化」,就是有神通的人变化各式各样的事情。

这八种譬喻,是有这么一件事,但是不真实。那么这在《摄大乘论》上是譬喻这个依他起性如幻如化、不真实。当然,若是我们内心执着这遍计执的境界,我们也认为是真实的,但实在就是没有了,是没有这件事。「平等性故」,这一切法都是如幻如化,都是虚假的,每一法都是虚假的,虚假和虚假也是一样的,所以叫「平等性」。前面是说空,这地方是说有,这个有是假有,是这样意思。

「无分别智所行自性有无无二平等性故」,这是第十句,经上的第十句「一切法有无不二平等故」。这无分别智现前的时候,无分别智在诸法上相接触的时候,「所行自性有无无二平等性故」,有,也是无二的;无,也是无二的。这个「有」,譬如说这个遍计执,遍计执我们执着这个有,或者那里是绳子,我认为是蛇,我认为是有一条蛇,是有,实在蛇是没有的,这「有、无」是不二相。我们认为无一切法,我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是离一切相的、是毕竟空的,这个地方是不可思议的,也是「有无无二」的。这个「无分别智所行自性」,无分别的时候,实在遍计执是不现前了,没有遍计执,只有依他起和圆成实了。圆成实,也是「有无无二」;依他起,也是「有无无二」,在这里无分别的境界,这也是「平等性故」。这一共是有这么十句。这下面「论一一释,此应准知」。

「当知是名此中十种法平等性略分别义」,前面这十句就是经上的十种法平等性的大意,这样意思。

 

《披寻记》一五九七页:

由有胜义自性无相平等性故等者:如次配释十种法平等性应知。于中即此烦恼众苦杂染离系解脱平等性故者,当知此即释前远离一切取舍造作名平等性。谓即烦恼众苦杂染名之为取,离系解脱名为舍故。此即经说一切法无取舍平等略分别义。余如文知。

「由有胜义自性无相平等性故等者」,这是牒这个文。「如次配释十种法平等性应知」,就是用这十句来配那个《十地经》的十句,就是用论的十句解释《十地经》的十句。

「于中即此烦恼众苦杂染离系解脱平等性故者」,就是刚才两句合成一句来解释那段文。「当知此即释前远离一切取舍造作名平等性」,就是解释这一句的话。「谓即烦恼众苦杂染名之为取」,就是我们处处执着才有烦恼。「离系解脱名为舍故」,我们若是常常修四念处,破除去贪瞋痴的时候,不取着一切法的时候,就没有烦恼的系缚了,我们就自在了,就得解脱了。这就叫做「舍」,舍实在就是弃舍烦恼的意思。

「此即经说一切法无取舍平等」,这两句合起来也就是《十地经》那句话,「一切法无取舍平等略分别义」。「余如文知」,其他的,你自己想想好了。

 

 

申二、觉悟缘起生解脱门

如是菩萨住此住中,于诸有情增长悲愍;于大菩提生起猛利欲乐希求;于诸世间合散生灭,以一切种缘起正观,观察了知;依缘起智能引发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

「如是菩萨住此住中,于诸有情增长悲愍」,前面是第一段「十法平等性成满得入」,现在是第二段「觉悟缘起生解脱门」。「如是菩萨住此住中」,说这位菩萨,就是缘起相应增上慧住,就是这位菩萨,这时候是第六现前地,这位菩萨。「住此住中」,住在缘起相应增上慧住,住在这里。「于诸有情增长悲愍」,这位菩萨安住在这里,那是大智慧境界,这个大智慧境界,但是他并不是自私自利的,他自己的生死大事已经到了很高的程度,他还不忘众生苦,所以「于诸有情增长悲愍」,这个有情在生死里流转,而这位菩萨他的悲愍心比以前还要增长,一定要度化众生的。这是有悲愍心。

「于大菩提生起猛利欲乐希求」,他对于众生有大悲心,和凡夫不同,而这位菩萨对于佛陀的无上菩提。佛陀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叫「大菩提」。「生起猛利欲乐希求」,他的清净心里面现出来很猛利的,就是很勇猛的,「欲乐希求」,欢喜成就无上菩提,这个心情也非常的强。这个是上求菩提,那个是下化众生。不像我们烦恼重的人,得不得菩提,成不成圣道,无所谓,这心情不一样。

「于诸世间合散生灭,以一切种缘起正观,观察了知」,这个前面这两句话,一个是表示这位菩萨有悲愍心,又表示这位菩萨猛利的欲乐希求无上菩提,这下面又说他的大智慧。「于诸世间合散生灭」,对于「诸世间」,就是凡夫的世间。「合散生灭」,这个合就是因缘和合了,没有因缘没有这件事的;但是有因缘,因缘若不合还不行,要具足了才可以。具足了,这个法才能现前,所以叫做生。如果这个因缘被破坏了,离散了,那个法就息灭了。「于诸世间合散生灭」,这句话就是这位菩萨的大智慧观察众生的缘起,观察世间众生的合散生灭的现象。「以一切种缘起正观,观察了知」,他怎么观察呢?「以一切种缘起」,就是很广博的,很多的事情;很多的事情都是因缘生起的。若观察一切法是因缘生起的,那就叫做「正观」,而不是说是大自在天创造的,不是这一切法没有因缘就有这件事,所以以一切种缘起来观察一切世间,这叫做「正观」。「观察了知」,用这个正观的智慧,在禅定里面观察一切法的时候就明白了。明白的情形会怎么样呢?「依缘起智能引发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依这个缘起的智慧,一切法都是缘起的,用这个智慧来观察呢,就成就了三种功德,就是能引发空三昧、能引发无相三昧、能引发无愿三昧。这三种三昧能解脱生死大苦,是见第一义谛的门,从这个门可以证悟第一义谛的。这一段文就是说明这三件事。

 

《披寻记》一五九七页:

于诸世间合散生灭等者:有情自体,是名世间。烦恼系缚众缘和合,是名为合,合故有生。若彼烦恼众缘断坏,是名为散,散故永灭。于此一切依缘起支顺逆观察得如实智,名以一切种缘起正观观察了知。由观缘起二无我性,是故能引空解脱门。观彼有支一一还灭,是故能引无相解脱门。观彼流转不生愿乐,唯除大悲不舍众生,是故能引无愿解脱门。此解脱门唯出世摄。如《显扬论》别释其相应知。(二卷十六页)

「于诸世间合散生灭等者:有情自体,是名世间」,这个「于诸世间合散生灭」,什么叫做世间呢?就是有情的自体。这个众生他有一个自体,他有这么一个果报体,这个果报体就是色受想行识。有色,也有受想行识;有受想行识,也有色,是名叫做「世间」,就是五蕴世间。器世间、五蕴世间。

「烦恼系缚众缘和合,是名为合」,这世间这个词解释完了,现在解释这个合字,合怎么讲呢?「烦恼系缚」,这个系缚是烦恼的作用,这个烦恼能绑住你。这个烦恼,我们通常说烦恼,就是贪瞋痴是我们的烦恼。实在来说呢,还有一个我、我所也是烦恼,有我、我所的执着,有贪瞋痴的执着。有这个执着的时候,你遇见什么境界,这个境界就绑住你。「烦恼系缚众缘和合」,烦恼系缚是一个因缘,还要其它的因缘,所以「众缘和合,是名为合」,才算是合的。「合故有生」,这个众多的因缘都凑合在一起了,你这一念心才能现起的,也就是每一法也这样才能现起的。

「若彼烦恼众缘断坏」,若是他内心的我、我所和贪瞋痴的烦恼,被你修四念处的时候把它灭掉,无我、无我所,没有贪瞋痴了,断坏了,「是名为散」,这个因缘就没有了,不能会合了。「散故永灭」,若是你的我、我所的见烦恼、贪瞋痴的爱烦恼,爱见烦恼还有爱见烦恼的习气,如果都是破坏了的时候,那个所生法永久地不会再生起了,也就是不生不灭了。

「于此一切依缘起支顺逆观察得如实智,名以一切种缘起正观观察了知」,这是解释下面这一句,就是「以一切种缘起正观观察了知」这句话,这句话怎么讲呢?「于此一切依缘起支」,就是在这一切的所缘境这里,生命所存在的地点,完全用缘起支来观察。「缘起支」就是十二有支,是十二缘起支,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那个十二缘起支。「顺逆观察」,顺着观察,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这是顺着去观察。下面说是「逆观察」,就是无明灭则行灭……生灭则老死灭,有灭则生灭,这样子逆它的次第去观察,就没有了,这件事就结束了。这个观察,顺观察,或者是逆其次第的观察,「得如实智」,你就能成就,得者成也,能成就真实的智慧。从那个缘起能观察我不可得,观察一切法是缘起有,也都是毕竟空寂的,所以你能得到这个清净的智慧。「名以一切种缘起正观观察了知」,这句话就这么讲。

「由观缘起二无我性,是故能引空解脱门」,这下面解释「依缘起智能引发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解释这句话。「由观缘起二无我性,是故能引空解脱门」,由于你在奢摩他里面去观察「二无我性」,就是补特伽罗无我性、一切法无我性,你这么观察的时候,这两个我都是没有的。这个法的现起,都是法与法的关系,不是有我的关系。说怎么会有老死呢?生缘老死,因为你生所以才有老死,不生就没有老死。为什么会有生呢?因为有有,有缘生。为什么会有有呢?取缘有;你有爱取,所以就有有。为什么会有爱缘取呢?受缘爱。为什么会受?因为触,触缘受,受缘爱。如果没有触也就没有受,没有受也就不会有爱,没有爱也就没有取,没有取也就没有有,没有有也就没有生,没有生也就没有老死。所以这样子去观察的时候,就把一切法都观空了。所以从这个观察里面,观察根本没有我这件事,所以我是空的;一切法也是没有真实性,也都是空了。「是故能引空解脱门」,你能观察我不可得,一切法也不可得,那你就不被一切法所系缚了。

「观彼有支一一还灭,是故能引无相解脱门」,「观彼有支一一还灭」就是刚才说的有灭则生灭,乃至到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触灭,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这一切法都没有了。「观彼有支一一还灭」的话,「是故能引无相解脱门」,就是一切法都不可得了,没有相,「无相解脱门」。

「观彼流转不生愿乐,唯除大悲不舍众生」,若是观察你不是能够有灭则生灭,你不是,你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那这样子,这样子就现出来生死流转的苦恼境界。这个苦恼境界现前了的时候,你不高兴这个境界,所以你有二无我的智慧,又有无相解脱门的智慧的时候,这观察生死的境界「不生愿乐」,心里不欢喜,不欢喜生死流转的境界,「不生愿乐」。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这事没有这件事,就是无愿,不欢喜了。「是故能引无愿解脱门」。

「此解脱门唯出世摄」,这个解脱门: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愿解脱门,这是出世间的境界,不是世间的境界。在世间上生活是创造苦恼的门,这个门能令你苦恼。现在出世间是解脱一切苦恼的,是不一样的。「如《显扬论》别释其相」,就解释这三解脱门的相貌,「应知」。在《显扬圣教论》的「二卷十六页」那个地方。

 

申三、一切邪想皆不现行

由是因缘,所有自他作者受者有无等想皆不复转。

这个第二科是「觉悟缘起生解脱门」,觉悟了十二缘起就生出来三解脱门,就到第一义谛那里去了,这是第二科解释完了。现在第三科「一切邪想皆不现行」。

「由是因缘,所有自他作者」,由于你观察十二缘起的关系,你就得到大智慧了,得到无我的智慧,得到无相的智慧,得到无愿的智慧了,所以所有的「自他作者受者有无等想皆不复转」,这样子呢,你观察我不可得,不会再说是「这是我的,这是我」,没有这个分别;「这是我的」,也没有这个分别。就是在这个色受想行识里面,顿生顿灭之中,不执着有我可得。每一个众生的生命体里面都没有我,所以不会「这是我的,这是你的」,没有这个分别。所有的「自他」,自己的分别、他人的分别。「作者受者」,说我现在在拜佛,拜佛者不可得;我说在这坐禅,坐禅者不可得。说我在吃饭吃得很香,受者不可得;说天气很热,感觉热,受者不可得;感觉冷,这感觉者也不可得,都是寂灭相的。「有无等想」,说这件事由无而有,由有而无,这个有无的变化,你也没有这个分别,不取也不着这些境界。「皆不复转」,不再会在你心里面来执着这些事情,这种种的分别都不现起了。

 

《披寻记》一五九八页:

由是因缘等者:经说菩萨修行三解脱门离彼我相,离作者受者相,离有无相,如是离三种相,如其次第三解脱门为其因缘,是故此中亦作是说。

「由是因缘等者:经说菩萨修行三解脱门离彼我相」,没有我相,不执着有我,离彼我相。「离作者受者相」,也远离了这样的执着。「离有无相」,离有无的这些分别。「如是离三种相」,离彼我相、离作者受者相、离有无相,这是一共三种。「如其次第」,就是文的这个次第。「三解脱门为其因缘」,它就能作三解脱门的因缘,三解脱门的智慧就现前了。「是故此中亦作是说」,「由是因缘」,由于前面你已经成就三解脱门,所以你的「自他」这个分别心不转,「作者受者」的分别也不转了,「有无等想」也不复转。

 

申四、顾念有情摄受生死

菩萨如是善于胜义顾念有情,

这是前面「一切邪想皆不现行」,前面得了三三昧之后,就不会有这么多的不如理作意了,这是第三科。现在第四科「顾念有情摄受生死」。

「菩萨如是」,这位菩萨观察缘起成就了三解脱门,远离一切虚妄分别,所以「善于胜义」,他能够善巧地通达第一义谛了。「顾念有情」,但是还有大悲心,感觉众生很可怜啊,还有这个悲心的。

 

《披寻记》一五九八页:

善于胜义顾念有情者:此显菩萨不染生死,不舍生死,智悲增上,故作是说。

「善于胜义顾念有情者:此显菩萨不染生死」,这个善于胜义就不染着生死了,在胜义上不感觉有生死可得。「不舍生死」,但是菩萨有大悲心,还不弃舍生死,他还在这里来饶益有情的。不像阿罗汉要入无余涅槃,没有这回事!「智悲增上,故作是说」,这位菩萨的智慧也非常殊胜,大悲心也非常殊胜的。所以「善于胜义」是智增上,「顾念有情」是悲增上。

 

如理通达烦恼系故、缘和合故、有为诸法自性羸劣,离我我所无量过失污染而转;非离一切烦恼系缚,众缘和合。

「如理通达烦恼系故、缘和合故、有为诸法自性羸劣」,他成就了智增上,大智慧殊胜啊!所以他能通达第一义,通达缘起的道理,「如理通达」。「烦恼系故」,通达什么?众生为什么会流转生死?就是烦恼的系缚,就是你心里面有贪瞋痴、有我我所的系缚你。但又不是单纯的烦恼,还需要其他的因缘同它和合才行的,「缘和合故」,才有生死流转。「有为诸法自性羸劣」,说是每一法都是众多的因缘和合,这一法才出现的。说是不需要众多的因缘和合,它本身就能做这件事吗?不能,它「自性羸劣」,它本身的力量很软弱。说是我们内心有烦恼种子,烦恼种子力量不大,要其他的因缘帮助它才可以。只是内心的烦恼,这件事不能做成,所以「自性羸劣」。「离我我所」,世间上一切法的出现,生灭变化,不是由我我所来造成的,是你的烦恼造成的,众多因缘和合造成的。「无量过失污染而转」,世间上的事情就是有很多的过失,「污染」,污染你的心,你的心有很多的过失污染,就是这样子活动。不是单独你的一念心能成就这件事的,还有很多的烦恼污染你的心,这件事就是这样活动下去了。

「非离一切烦恼系缚,众缘和合」,这个众缘和合,但是也不能离开一切烦恼的系缚。只是众缘和合不行,还要有很多的烦恼和众缘和合,这样才能出现这件事的。所以「如理通达」,就是这样通达,通达是这么回事。但是从这里面看出来呢,烦恼是非常重要的;这一切有为法,生死的流转,烦恼的力量很强。

 

《披寻记》一五九八页:

有为诸法自性羸劣等者:色非色蕴,是名有为诸法。各别生因,名彼自性。自不能生,待缘方生,是名羸劣。又复诸识自性不能染他,然为他染,故名羸劣。由是当知有为诸法无量过失污染而转,唯由一切烦恼系缚众缘和合,不由我及我所而有所作,以我我所性无实故。

「有为诸法自性羸劣等者:色非色蕴,是名有为诸法」,这个色蕴和非色蕴,非色蕴就是受想行识,受想行识就是非色蕴。受想行识是心法,它没有这个青黄赤白,也不是地水火风。那个色蕴就是地水火风,名之为色。「非色蕴」就是受想行识。这样这句话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是名有为诸法」。世间有为诸法,明白一点说,就是色受想行识,这是有为的一切法。

「各别生因,名彼自性」,每一法都有它特别的一个因,你这个受心所、想心所、识心所,它有各别的一个种子,那个就是叫做「生因」。你的现起以它为因,才能现起的,这就叫做「自性」。这和《中观论》说自性不同。

「自不能生」,单独的那一点因缘,它不能现起,这力量不够。「待缘方生」,要等待和它的因缘相合的,它才能现起的,不然是不行,不然这件事不能出现,「待缘方生」。这个譬如说我们这一念心,这个明了性的心它有自己的种子,但是要待所缘缘。有了种子是因缘,还要有所缘缘;没有所缘缘,你这个心不能活动。所缘缘还不够,还要有增上缘,没有增上缘不行,没有等无间缘也不行。就是因缘,还需要有所缘缘、有增上缘、还有等无间缘,这样才可以,没有这样不行。其中有一个重要,其实每一样都算重要,你没有它就不行。

其中一个重要的,就是不如理作意、如理作意,这件事也很厉害。说我现在生了染污心了,就是有不如理作意。这不如理作意是增上缘,你这一念染污心得到不如理作意的增上,这个分别心就起来了。说这个境界是污染的,你自己是有烦恼的,但是如理作意,染污心就不起,所以要待缘。从这里看呢,烦恼是有,但是有办法它就可以不动,烦恼不动。所以这样看呢,我们是可以修行,是可以修行的。你只要抓住这一点,遇见一切境界的时候如理作意,就没有事。说是我有很大的烦恼,我不能够出家,这不一定。你若如理作意,就没有事,可以出家。所以这上说「待缘方生」,要等待外缘的帮助,这件事才能现起,「待缘方生」。「是名羸劣」,就是它本身的时候不能出现,这件事不能成就,一定要有缘才可以出现的,所以它本身力量很软弱,「是名羸劣」。

「又复诸识自性不能染他」,这段文说的微细了一点。又复我们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主要是这个意识,现在说很多的识。「自性不能染他」,这个识的本身不能染污其他法,其他的一切法,因为什么呢?这识就是个明了性,它不是烦恼,它没有烦恼,它不是贪瞋痴,它是无记的,它也不是善也不是恶,它是个无记性的明了性,所以它不能去染污其他法,不能。「然为他染」,但是它为烦恼所污染。贪瞋痴的烦恼,我、我所,这是烦恼,这是污染的,它把你这一念明了性的心变成污染的了,变成污秽的了。「然为他染」,它不能拒绝。你这一念分别心,它也不是染污,也不是清净。它不是烦恼,但是它不能拒绝烦恼,烦恼和它要合作的时候,它就同它合作。就像一个人,坏人他也合作,好人也是合作。我一定同好人合作,它没有这个智慧,这个心没有这个智慧,所以是「然为他染」。若是你内心来到佛法里面学习戒定慧的时候,就拒绝烦恼的合作,那就不为他染。但是我们没有学习这个智慧的时候,不行!没有学习这个智慧,他不知道那是个坏事情,他就同烦恼合作,就去做坏事了,所以是「然为他染」。「故名羸劣」,所以就是你这一念心很软弱。

「由是当知有为诸法无量过失污染而转」,这从事实上就看出来嘛,你就可以知道这些有为的诸法,就是因缘生法,色受想行识,因缘生法,它会为无量过失的污染而转,也就是无量的烦恼来污染它,就这样就发动了很多的事情在活动,就是这样意思。「唯由一切烦恼系缚众缘和合」,我们这一念心就是很多的烦恼来系缚你这一念心,你这一念心没有智慧,被烦恼绑住了,还有其他的因缘的和合,就会造业,受苦了。「不由我及我所」,不是说是有一个常恒住的我和我所才做事情,不是的!就是你的心来做一切法,一切唯心造。唯心造,就是你的心为烦恼污染,肯同烦恼在一起。烦恼是个坏蛋,这个心同这个坏蛋在一起做很多恶事;若是遇见戒定慧的善法,他也肯和它合作,就作种种功德,就是这么回事。但是我们初开始学习佛法的时候,你内心里面假设过去善根不够的话,你这个心愿意同烦恼合作,而不肯同戒定慧合作,这问题就是在这里。「以我我所性无实故」,为什么不承认是「我」有力量去作恶、去作善呢?「以我我所性无实故」,因为我们所执着那个我我所,根本没有那回事情,没有我、没有我所,没有那回事,只是虚妄分别而已。

 

是故我今为自防护,应令一切烦恼系缚众缘和合皆悉断坏,为益有情不应永灭一切有为。

「是故我今为自防护,应令一切烦恼系缚众缘和合皆悉断坏」,所以菩萨这样观察这个缘起,世间上的事情就是这样子,那么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处理事情呢?「是故我今为自防护」,所以我们佛教徒应该自己保护自己,保护你自己。「应令一切烦恼系缚众缘和合皆悉断坏」,要灭除一切烦恼,灭除一切染污的因缘,要做这件事。做这件事,那就是要有智慧。要有智慧,从什么地方来?从闻思修来的,从闻思修增长智慧,用智慧破除一切烦恼,事情就是这样子。「为益有情不应永灭一切有为」,说是你自己修学戒定慧、修学三十七道品,能保护自己的清净,成就无量功德,但是你还要想一想,众生还没得解脱啊!你要发慈悲心饶益一切有情,「不应永灭一切有为」,不应该永久地灭除去这个色受想行识的。你没有这个身体在这里,你怎么样来度化众生呢?所以你还应该保留,是这么意思。

这上面说,初开始用功修行,你的能力不够,不可能去度化众生。那么你一定要得了圣道,你才有智慧,烦恼少了,你才能度化众生的。但是有的时候可能会到佛世界去了,你没有在众生世界,那你不能度化众生。有的时候,也可能这一生跑到天上去了,在天上住了八万大劫,住了两个劫,那也不度众生。但是有的时候这样,也不算是过失。但是,你总而言之要发大悲心,「不应永灭一切有为」,要到众生的世界饶益有情的。

这是第四科「顾念有情摄受生死」,当然这个文是说第六现前地菩萨的事情,是这个意思。现在第五科「无着般若智住现前」,分二科,第一科「标名」。

 

申五、无着般若智住现前(分二科) 酉一、标名

如是菩萨住此住中智悲随逐,名无着智现前、般若波罗密多住现前。

「如是菩萨住此住中智悲随逐」,说这位菩萨,就是第七「缘起相应增上慧住」,六现前地,这是第七住,这位菩萨住在缘起相应增上慧,住在这里。「智悲随逐」,这个大智慧和大悲心随逐他的心,和他的心在一起而不分离。「名无着智现前、般若波罗密多住现前」,这个大悲心就是后得智,那个智那就是根本智了,它是无分别,它能与第一义谛相应。但是还有大悲心,就是后得智了。这样子说,就是「名无着智现前、般若波罗密多住现前」,这个「无着智现前」就是根本智,不着一切法,就是根本智现前。「般若波罗密多住现前」,这就是后得智。这是两种智慧。

 

《披寻记》一五九八页:

名无着智现前者:谓于生死、涅槃平等证得无二智故。

「谓于生死」,生死是流转生死的虚妄分别境界;「涅槃」是离一切相的境界。由于你这个无着智,就是不见生死可得;由于般若波罗密多住现前,就是大悲心,他又不住涅槃。所以这个生死和涅槃是平等,而不偏于生死,也不偏于涅槃。「证得无二智」,它们两个是统一的,是无二相的。

这是「标名」,下面第二科「释相」,解释它们的相貌。分三科,第一科「不染世间」。

 

酉二、释相(分三科) 戌一、不染世间

由此住故,于一切世间行无染而行。

由于你般若波罗密多住现前,由这个住,住于般若波罗密多这里,对于世间的有为行「无染而行」,虽然是在世间度化众生,世间这些染污法不能染污你。这是解释这个「不染世间」,那么这一句话应该指无着智说。

 

戌二、有猛利忍

又即此住有猛利忍,于第七地有加行行边际菩萨忍,当知是彼随顺忍摄。

「又即此住有猛利忍」,这是第二科。第一科是「不染世间」,第二科是「有猛利忍」。「又即此住有猛利忍」,他有很猛利、有强大力量的忍,安忍不动,这个忍力很大。忍力很大,这个由两方面可以解释,就是他能度化众生的时候,众生难度,但是菩萨有猛利忍,他就不介意这件事,也可以这么解释。

「于第七地有加行行边际菩萨忍,当知是彼随顺忍摄」,说这位菩萨有猛利忍,这个猛利忍是怎么回事啊?「于第七地」,现在是第六地菩萨,对那个第七远行地,第七远行地菩萨是什么境界呢?「有加行行边际菩萨」,到这个第八地是无加行、无功用,第七地是有加行行的边际了,过了这里就没有这个加行的事情了,所以第七地是有加行的边际,「菩萨忍」。那个第七地他的忍要高过第六地的,那么现在这个第六地的猛利忍是怎么回事呢?「当知是彼随顺忍摄」,这个猛利忍是那个第七地的无生法忍的随顺。这个「随顺」什么意思?就是能引出来;你有猛利忍,能随顺地生起第七地菩萨的无生法忍,就是这个意思。或者说,「随顺」是因义;你第六地菩萨的猛利忍,是第七地菩萨的猛利忍的因。就是第七地的无生法忍,以第六地菩萨无生法忍为因,是这样意思,它随顺它,它不会障碍它的。

这是「有猛利忍」,第三科是「不住二边」。

 

戌三、不住二边

又此无着智现前、般若波罗密多住现前,能引能引菩提众缘,于诸世间有为诸行,住而不住;虽于寂灭见寂静德而亦不住。

「又此无着智现前」了,就是这个无分别智现前了。「般若波罗密多住」也「现前」了,就是后得智也现前。这两个智慧现前有什么好处?有什么作用呢?「能引能引菩提众缘」,有这个作用。这个「能引菩提众缘」,这个「能引菩提」,菩提就是无上菩提;能引菩提的众缘,就是三十七道品。那么现在这个无着智、般若波罗密多住,这两个智慧,是能引众缘的能引,就是菩提分的能引,它能引出来菩提分,由菩提分能引无上菩提,就是这个意思。

「于诸世间有为诸行,住而不住」,你成就了这个智慧的时候,「于诸世间」,就是流转生死的众生的世间,都是有为的诸行,都是有生灭变化的诸行。「住而不住」,你是在这里住,但是又不在这里住。你有慈悲心,就是在众生世界这里住;但是你有般若,那就是又不染着,这个意思。「虽于寂灭见寂静德」,说这位菩萨对于大般涅槃的那个寂静的境界,感觉到非常殊胜,有种种的功德。「而亦不住」,但是有大悲心,所以他不到涅槃那儿去住,他还在世间住。在世间住,但是他有般若波罗密、有无着的智慧,他还不受染污,所以叫做「不住二边」。不住世间的一边,也不住涅槃的一边;但是也没有离开世间,也没有离开涅槃。

 

《披寻记》一五九九页:

能引能引菩提众缘者:菩提分法能满大菩提果,是名能引菩提众缘。今此无着智现前,般若波罗密多住现前,能引一切菩提分法,是故说言能引能引菩提众缘。

「能引能引菩提众缘者」,来解释这句话,这就把它标出来。「菩提分法能满大菩提果」,这个三十七道品这个菩提分法,「能满大菩提果」,你修学三十七道品能圆满无上菩提的果,圆满无上菩提的佛果。「是名能引菩提众缘」,这样这个菩提分法是能引菩提的众缘,由这个三十七道品的众缘能成就无上菩提。「今此无着智现前,般若波罗密多住现前」,这两种智慧现前的时候。「能引一切菩提分法」,能引出来,能引发你的三十七道品的大智慧现前,「是故说言能引能引菩提众缘」,这句话解释完了。

 

申六、证无量定(分二科) 酉一、举空三摩地

如是菩萨方便般若智所随逐,能入空三摩地,令十百千上首三摩地门皆现在前。

一共是十一科,现在是第六科「证无量定」,这位菩萨能成就很多的三昧,分两科,第一科「举空三摩地」。

「如是菩萨」,说这位菩萨,「方便般若智所随逐」,方便智和般若智,这样讲呢,方便智就是后得智,般若智就是根本智了。他这一念心有这两种智慧的随逐,「能入空三摩地」,就是我也不可得,一切法也不可得,能住在这个三摩地里面。「令十百千上首三摩地门皆现在前」,入这空三摩地,不只是这么一个三摩地,它还能够成就十百千上首的三摩地「皆现在前」,也都现前了,不只是一个空三摩地,还有无量无边的三摩地,都能现前。这是「举空三摩地」,下面第二科「例无愿无相」。

酉二、例无愿无相

如空三摩地如是无愿、无相三摩地,当知亦尔。

如空三摩地这样子现前,如是无愿三摩地、无相三摩地,「当知亦尔」,也是这样子。

 

《披寻记》一五九九页:

令十百千上首三摩地门等者:经说十种空三摩地门为其上首,百千万空三摩地门皆现在前。准彼应释。下说无相、无愿各复有十为其上首,如经应知。

「令十百千上首三摩地门等者:经说十种空三摩地门为其上首」,百千三摩地以十种空三摩地为上首,为最重要的。「百千万空三摩地门皆现在前。准彼应释」,就是看经上说的就知道了。「下说无相、无愿各复有十为其上首,如经应知」,也是这样子相似的。

 

申七、证不坏意乐

由此上首三摩地门现在前故,意乐不坏。

这是第七科「证不坏意乐」。「由此上首三摩地门现在前」,就是从这个《披寻记》引经上的话,就是有十种空三摩地为上首、十种无相三摩地、无愿三摩地为上首。由此上首三摩地门现前的原因,使令这位菩萨他的意愿不可破坏。

 

《披寻记》一五九九页:

意乐不坏者:谓彼意乐坚固不退,是名不坏。此有九种差别,如经应知。

「意乐不坏者:谓彼意乐坚固不退,是名不坏」,就是他这个大智慧、大慈悲的境界是不退转的,不会失掉的,就叫做「不坏」。为什么不坏呢?他有这个三摩地的关系,有三摩地保护他的意愿。这样的三摩地,是定,但同时里面也有智慧。有这样的定慧保护你,你的大悲心、你的智慧不失掉,所以也不退转于无上菩提了。「此有九种差别,如经应知」,这上面说有九种不同,如经里面说的就会知道了。

 

申八、魔怨无夺

于一切种诸佛圣教,一切外道及诸魔军圣教怨敌,不能引夺。

这是第八科「魔怨无夺」。「于一切种诸佛圣教」,说这位菩萨他对于「一切种」,诸佛的圣教有一切种类,有很多的差别。「一切外道及诸魔军圣教怨敌,不能引夺」,这位菩萨对于无量无边的佛法的通达、证悟,一切的外道、一切的魔军、一切的圣教的怨敌,都不能够引夺,不能破坏他的。

 

申九、善根清净(分二科) 酉一、总辨善根(分二科)戌一、指同前

余如前说。

这是第九科「善根清净」。分二科,第一科「总辨善根」。分二科,第一科「指同前」。

余如前面说,像前面的初欢喜地所说的。

 

戌二、喻差别

此差别者:谓如世间善巧工匠,以所炼金作庄严具,琉璃宝珠莹饰厕钿,一切余金不能映夺。如是此中菩萨善根清净殊胜,如先所说不能映夺。

「此差别者」,在这里和前面还是有点不同。「谓如世间善巧工匠,以所炼金」,所陶炼的黄金「作庄严具,琉璃宝珠莹饰厕钿」,或者是琉璃宝珠来庄严你这个金庄严具,这个金庄严具里面还有琉璃宝珠的庄严。「一切余金不能映夺」,其他的黄金不能够影响这个黄金。「如是此中菩萨善根清净殊胜」,前面等于是个譬喻,这下面正面的说明菩萨的功德庄严。如是此中菩萨的善根清净特别地殊胜,「如先所说不能映夺」,像前面说的一切外道不能映夺。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八 (5)
下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八 (7)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三 (16)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 (8)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一 (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六 (5)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二 (15)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五 (6)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九 (5)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 (5)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 (10)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一 (4)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莲宗宝鉴》译注 卷二之二[栏目:妙心法师]
 明治佛敎学者之海外进出[栏目:东初法师]
 心经广义 第三章 般若妙用 第二节 诸佛境界[栏目:冯达庵居士]
 No Ajahn Chah《022》[栏目:何来阿姜查 No Ajahn Chah]
 念佛法门为什么是总持法门?[栏目:印光法师·问答汇编]
 第五章 佛是解脱 无怒则无敌[栏目:日常的佛心]
 念诵助印药师经感应[栏目:药师佛感应录]
 学佛问答 第四卷[栏目:学佛问答·净空法师解答]
 在家居士可以持八关斋戒吗?持八关斋戒的注意事项,比如睡衣上有白花可以吗?[栏目:妙祥法师·开示问答]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一(一一二四)[栏目:杂阿含经]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