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七 (7)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065

戌二、于他有情

于所应作利有情事,策励思惟,方能修作;未能任性哀愍爱念。或于一时于诸有情,由身语意发起邪行;或于一时于诸境界,发起贪着;或于一时,于资生具,现有悭吝。

 

酉二、在意乐 (分二科)   戌一、别辨相 (分二科)

亥一、于三宝等 (分二科)  天一、自内无知 (分二科)  地一、标

信他诸佛菩萨而行,未能自内了知真实。

我们昨天是讲到这里。

 

地二、释

谓于如来、或法、或僧、或真实义、或有情事、或佛菩萨神通威力、或因、或果、或应得义、或得方便、或于所行,皆随他信。成就狭小闻所成智、思所成智,而非无量。

这是第二科,前面第一科是标,「信他诸佛菩萨而行,未能自内了知真实」,未能自内,就是这位胜解行地菩萨,他自己没有成就,法无我的智慧,所以他自己心里面,没能够通达胜义谛,所以要「信他诸佛菩萨而行」,这一段是标,下边第二段解释。

「谓于如来、或法、或僧、或真实义、或有情事」,这下面说他没能通达世俗谛,也没能通达第一义谛,「谓于如来、或法、或僧」,这就是三宝,他对于三宝的真实功德也不了知。「或真实义」,就是法无我性,就是真如,也没能证悟。「或有情事」,众生的事情就是惑、业、苦嘛,惑、业、苦他也不真实明了。「或佛菩萨神通」的」「威力」,我们前面曾经学习过,神通威力就是圣威力,「或因、或果」,「因」就是一切法,由因缘生,但是前面的文说有十种因,就是:随说因、观待因、牵引因、摄受因、生起因、引发因、定别因、同事因、相违因、不相违因,一共有十因。「或果」,果就是:异熟果、等流果、离系果、士夫果、增上果,这我们前面都学过了,对这个也不是通达的。「或应得义」,应得就是应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义。「或得方便」,得无上菩提的前方便,就是六波罗蜜。「或于所行」,或于自己内心所行的境界,《披寻记》有解释。「皆随他信」,前面列举的这么多的,都是随顺佛语,相信佛语的这样解释,不是自己证悟了大智慧,通达这件事。「成就狭小闻所成智、思所成智」,这位胜解行地菩萨,他成就了狭小的闻所成智,你没能证悟第一义谛,心有所得时候,境界都是狭小的,这个狭小指什么说的呢?就是闻所成智和思所成智,「而非无量」并不是特别广大的第一义谛境界,那么这是说他信佛语而行,未能自内了知真实,这是自内无知这一段。下边第二段或时失念。

 

天二、或时失念

又即于此,或时忘失、有忘失法。

这个胜解行地菩萨,他有闻所成智,思所成智,由这两种智慧也通达多少道理的,但是「又即于此」,他所闻所思的事情,有的时候呢,他就忘掉了,这个念力不圆满,「有忘失法」,就是忘掉了。

 

亥二、于大菩提

成就菩萨苦迟通行。于大菩提,无猛利乐欲,无炽然精进,无有甚深牢固净信。

他也不是一无所成,他也有多少成就,成就是属于什么呢?是菩萨的「苦迟通行」,这个「苦迟」,苦什么意思呢?就是没得到色界四禅,虽然他也用功修行,他没能成就色界四禅,所以他的觉受是属于苦的,这个「迟」就是迟钝,迟钝就是根性钝,在这个利钝的根性上看呢,他是钝根人,所以是迟钝,运转的缓慢,就是没能够成就色界四禅,是个钝根人,这样的用功修行、修学圣道,这个圣道就是通行,能通到涅槃那里去,他是成就,就是这样子,是这么一个范围,这是「或时失念」。

「于大菩提,无猛利乐欲,无炽然精进,无有甚深牢固净信」,这下面是第二科,「于大菩提」。前面第一科是「于三宝等」,这是「于大菩提」。「于大菩提,无猛利乐欲」,就是对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无上正等正觉,没有猛利的乐欲,「乐欲」就是愿,这个愿不是那么勇猛,但是也不是没有愿,只是愿不猛利就是了。「无炽然精进」,精进是属于行,前一句是愿,这一句是行,他的用功修行,没有那个炽然精进,不是特别的勇猛,也用功修行,但不是特别的精进。「无有甚深牢固净信」,这个「甚深牢固」,牢固实在就是坚固,甚深的牢固,那就是通达第一义谛那样的净信,就是「甚深牢固净信」,他没有通达第一义谛,所以没有这样的信心。

 

《披寻记》一五六九页:

于大菩提无猛利乐欲等者:〈成熟品〉说:若时菩萨住中品成熟,尔时便有中品欲乐,中品加行。此尽第二无数劫边际,炽然无动觉品善法已得相应、即于此中性淳厚故,极猛盛故,能有上品广大果故,大胜利故,名为炽然。不转还故,不退堕故。常胜进故,名为无动。(陵本三十七卷二十六页)今胜解行住菩萨住下品成熟,唯有下品欲乐,下品加行。由是说无猛利乐欲,炽然精进。有转还故,有退堕故,非为无动,由是说无甚深牢固净信。

「于大菩提无猛利乐欲等者:〈成熟品〉说:若时菩萨住中品成熟,尔时便有中品」的「欲乐」,「中品」的「加行」。若这个时候,这位菩萨他修行的境界,是属于中品成熟的程度,那么他是安住在中品程度的时候,他在佛法的功德,所成熟的,「尔时便有中品欲乐」,那个时候呢,他就有个中等的欲乐,就是前面说「于大菩提,无猛利乐欲」,说这个人他有中品的欲乐,中品的加行,中品的愿,中品的行,这个中品,究竟是什么程度呢?「此尽第二无数劫边际」,这句话说明白了,从发无上菩提心,解胜行地开始,到得无上菩提,一共有三大阿僧只劫,三无数劫,现在这里说中品,就是第二无数劫,那个第一无数劫呢,那就是下品了,就是软品,这个第二无数劫就从初欢喜地开始计算,直到第七地,这都是第二无数劫的边际,在这个时候,就是已经见第一义谛的人了。

「炽然无动觉品善法已得相应」,这个第二无数劫边际的菩萨,满了第二无数劫的时候,他的这个愿、行,相貌是中品的,中品的又是什么样子呢?「炽然无动觉品善法已得相应」,这个「炽然」就是勇猛的意思,他修六波罗蜜广度众生的时候,是非常勇猛的。「无动觉品」,这个无动就是不退转的意思,只有向前进而不会向后退的了,无动的觉品善法,「已得相应」这位菩萨已经相应了。「即于此中性淳厚故,极猛盛故,能有上品广大果故,大胜利故,名为炽然」,这上面解释这个炽然。「即于此中」,就是在第二无数劫里边,他已经见第一义了,这个人「性淳厚故」,他的心非常的淳厚,这个「淳厚」是什么事情呢?就是他的慈悲心非常强,无论遇见什么境界,他的慈悲心先动,就是对前面的人有慈悲心,不管前面的人怎么恶,但是他是慈悲心的,我们应该这么学习,不要一下子眼睛就立起来。「此中性淳厚故」,就是慈悲,很忠厚,就是慈悲中也是有智慧的,因为这是见法性的人。

「极猛盛故」,他这个大悲心发动的六波罗蜜,特别的勇猛、特别殊胜,「能有上品广大果故,大胜利故」,他这个修六波罗蜜,修六波罗蜜是有为法,是有因果的,他在这个世、出世间上有上品的广大果,如果在世间上说呢,那他有大富贵的境界,因为常常的修布施波罗蜜,他就是有很多的财富。有戒波罗蜜呢,他的身体很高贵,还有这个忍波罗蜜就是他不是一个孤独的人,他会有很大、很尊贵身份的朋友,他自己很尊贵,他的朋友也很尊贵,「有大朋党、有大眷属」,所以这是上品的广大果故。精进呢,就是如意的大果报是不断绝的,一个果报一个果报,无穷无尽的这些如意的果报,是精进波罗蜜的果。禅定,他是修禅定的人,所以他的身体是不可以损坏的,没有人能伤害他的身体的。般若,般若这个上品的广大果,就是诸根猛利,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和一般人不一样,特别猛利,「多诸喜悦」,喜悦的事情,「于大人众中得自在」,他有这个上品广大的果报。说这位菩萨,这是见第一义的菩萨,他有这种境界。「大胜利故」,这个大胜利什么呢?就是有广大的神通,有神变的威力,「名为炽然」,这个炽然是这样意思,这么讲。

「不转还故,不退堕故。常胜进故,名为无动」,这解释这个无动,炽然讲完了,这个无动觉品,无动是什么意思呢?「不转还故」,他不会向后退,又回到初发心的境界。「不退堕故」,他现在成就的功德,不会退失的。「常胜进故」,他是向前进的。「名为无动」,这个无动是这个意思。(陵本三十七卷二十六页)那里有解释。「今胜解行住菩萨住下品成熟」,现在这一大段文主要是介绍胜解行住菩萨的境界,这位菩萨是安住在下品成熟,就是没得圣道,还在那个资粮位、加行位这个时候。「唯有下品欲乐」,他发无上菩提心这个愿是下品的。「下品欲乐」,下品的加行,他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是下品的一种境界。

「由是说无猛利乐欲」,所以说于大菩提无猛利乐欲,没有炽然精进。「有转还故」,这个胜解行地菩萨他有退还的事情,有转还,有退堕的事情。「非为无动」,没有这个无动的功德,「由是说无甚深牢固净信」。看这个文的意思,他只有说他有闻慧和思慧,还没说他有修慧,没有成就修慧这么个境界,没有成就修慧,那应该是外凡的境界,他还没到暖、顶、忍,这里;暖、顶、忍应该是有修慧的人了。

 

戌二、随难释 (分三科)   亥一、标

于其三处,有忘失念。

这下面呢,随难释,前面是别辨相,辨出来这个胜解行地菩萨,只有闻、思慧没有修慧的这位菩萨,就是这样的相貌。下面第二科随难释,分三科,第一科是标,「于其三处,有忘失念」,这位胜解行菩萨在三个地方有忘失念,就是记不住了,这个念失掉了。这是标,下面第二科是列。那三处呢?

 

亥二、列

一、于境界可意不可意色声香味触法中,或于一时其心颠倒,忘失正念。二、于受生彼彼身中既受生已,忘失前生。三、于所受所持诸法,久作久说,或于一时有所忘失。

「一、于境界可意不可意色声香味触法中」,就是这位菩萨他所遭遇到的境界,有的境界是可意的,有的境界是不可意的,可意不可意的色、声、香、味、触、法里边,「或于一时其心颠倒」,或者一个时候,他不能向第一义去理会了,就是有所得了,有所执着了。「其心颠倒」就不与第一义相应了,就是迷惑了,「忘失正念」,他这个正念也失掉了。

「二、于受生彼彼身中」,这是前面第一个境界,第一处,现在第二处,「于受生彼彼身中」,就是他这个生命结束了,他又来生……或者,在人间有各式各样的不同,或者是生到天上去,这可能是指人间的境界。「彼彼身中既受生已」,既然得到一个新生命以后,「忘失前生」,前生怎么回事不知道,有这一个事情。

「三、于所受所持诸法,久作久说,或于一时有所忘失」,第三个地方是什么呢?。「于所受」,所学习的佛法,「所持」,这个忆持不忘的佛法,这些事情里面,「久作」,长时期这样做的事情,也常常这样讲说的,应该是不会忘的,「或于一时有所忘失」,到这个时候就忘了,想不起来了。

亥三、结

于是三处,有忘失念。

这是第三科结束这段文,在这三个地方,这位胜解行菩萨有忘失念;没有这个修慧的人,也就是有这个问题。

 

申二、所作不定 (分三科)   酉一、或具聪慧

或于一时具足聪慧,于其诸法能受能持;于其义理堪能悟入;或于一时则不如是。

这是第二科,所作不定,前边第一科是狭小有缺,现在第二科所作不定,分三科,第一科或具聪慧,「或于一时具足聪慧」,他这个聪,他的耳朵很聪,他的第六意识很有智慧,怎么知道呢?「于其诸法能受能持」,对于所学习的佛法,或者是世间善法,他能够领受,他心里面也能忆持。「于其义理堪能悟入」,对于那件事的道理,他能够理解,所以就是有聪慧。「或于一时则不如是」,或者一时,这个时候就是不能,就是又笨了。

 

酉二、或具忆念

或于一时具足忆念;或于一时成忘念类。

这是第二科,或具忆念,前面第一科,这是第二科,或者一个时候能具足忆念,他所学习的他能忆念,他不忘失。「或于一时成忘念类」,或者一个时候,就记不住了,和那个记忆不好的人是一类了。

 

酉三、勉为他说

于诸有情未能了知如实调伏善巧方便;于自佛法亦未了知,如实引发善巧方便。为他说法、教授教诫、勉励而转。勉励转故不如实知,或时虚弃、或不虚弃;如闇中射,或中不中。随欲成故。

这第三科,勉为他说,「于诸有情未能了知如实调伏善巧方便」,就是调伏有情的善巧方便,这位菩萨不能知道,是这个众生随自己意说佛法可以,但是你不知道究竟怎么样才能调伏,那他还不是太明白。

「于自佛法亦未了知,如实引发善巧方便」。前面说「未能了知如实调伏善巧方便」是对有情说,教化众生说,「于自佛法」,就是自己这方面,在佛法里面修行的事情,他也是有所不知道,「亦未了知,如实引发善巧方便」,说自己怎么引发自己的圣道,他也不太明白。「如实引发」,很恰当的引发圣道的善巧方便。 

「为他说法、教授教诫、勉励而转」,他有闻所成慧,也有思所成慧,他也为他人讲说佛法,但是这个讲说的程度,就是为人教授他的善法,教诫不要作恶事,对于这样为人说法的时候呢,要勉励而行,要努力的这件事才能做得来,勉励而转,「勉励转故不如实知」,因为他的智慧很勉强,他对于所应该怎么样教授众生,怎么样教化众生,不是真实的明白。「或时虚弃、或不虚弃」,为人说法的时候,就是,或者这个时候就是白说了,对方一点利益不能得到,「或不虚弃」,或者有的时候听众也得到利益的。

「如暗中射,或中不中」,就是像这个黑暗中去向那个目的那地方射,射箭,或者是中上了,或者是没有中上,所以这个事是靠不住的事情。「随欲成故」,因为这个有闻慧、有思慧的这位胜解行菩萨,他的心还不清净,他没得到禅定,还没能离欲,所以「随欲成故」,他心里面有欲,心不清净,所以自己用功修行也马马虎虎的,为众生说法也是靠不住的。

 

《披寻记》一五七○页:

随欲成故者:由彼意乐未清净故,致有斯失应知。

「随欲成故者:由彼意乐未清净故」,他内心那第六识,他的那个意愿还不是很清净的,「致有斯失应知」,所以使令他有这些过失,有这些缺失。

 

申三、所得有退 (分六科)  酉一、退已发心

或于一时于大菩提虽已发心;而复退舍。

这个第一科是狭小有缺,第二科所作不定,现在第三科所得有退,分六科,第一科,退已发心。「或于一时」,或这位胜解行菩萨,一时于大菩提虽然已经发心、发愿,愿得无上菩提,「而复退舍」,有的时候又退了,这个大菩提心又退掉了。

 

酉二、舍先受戒

或于一时弃舍菩萨先所受学净戒律仪,不能受学。

这是第二科舍先受戒,或者这个时候,他懈怠了,就弃舍这个菩萨先所受学的净戒律仪,就弃舍了他的菩萨戒,那前面菩提心退了,当然戒也就是退了。「不能受学」,这个时候,这个道心没有力量了,就不能受学菩萨戒,也就不能行菩萨道了。这第三科厌利有情。

 

酉三、厌利有情

或于一时虽勤修习利有情事;而于中间生厌倦故,复还弃舍利有情事。由意乐故,欲令自乐;由思择故,欲令他乐。

「或于一时虽勤修习利有情事」,或一个时候,他也精勤的去做利益众生的事情,「而于中间生厌倦故」,但是中间,行菩萨道的中间的时候,心里就厌倦了,「哎呀!众生难度。」众生特别的赞叹这位菩萨也受不了,若毁辱这位菩萨,菩萨也受不了,你若不修止观就是这样子。我们说是赞叹应该受得了,赞叹受不了,他若赞叹你,你不修止观的时候,就随他去了;若毁辱更不得了,那就是厌烦这件事,我辛苦了,我不做了,就是这样子。

「复还弃舍利有情事」,又弃舍这件事。「由意乐故,欲令自乐;由思择故,欲令他乐」,这是结束前面这段文。「由意乐故」,因为他内心里面,终究是发过菩提心,他心里面还想要得圣道嘛,所以「欲令自乐」,还想到自己,我不要度众生,那么辛苦,我自己安乐住,修学圣道好了,叫做「由意乐故,欲令自乐」。「由思择故,欲令他乐」,有的时候感觉众生难度,众生也是很苦恼,想一想还是度众生,所以「欲令他乐」,又发心度众生了。

 

酉四、数犯净戒

于诸菩萨所有违犯,多分遍知;非数遍知,无余永断。由于毁犯数现行故。

这第四科数犯净戒,「于诸菩萨所有违犯」,菩萨行菩萨道的时候,自己修学圣道,去教化众生这些事情,有的时候有所违犯,犯了菩萨戒。「多分遍知」,多数是明知道,这件事是做错了,是知道的,因为他学习过,所以做错了知道。「非数遍知,无余永断」,但不是说每一次都遍知,都是明白的,有的时候也就迷迷糊糊也就犯了菩萨戒。

「非数遍知,无余永断」,就是全部的,知道这件事,这样做不对,那就不做,不做嘛叫「无余永断」,但他不是「数遍知,无余永断」的。「由于毁犯数现行故」,怎么知道「非数遍知,无余永断」呢?由于他毁犯,他不是毁犯一次,他犯戒不是犯一次,数数的犯戒,所以有时候他心里就不想这件事了,所以「非数遍知,无余永断」。

 

酉五、退怖大乘

或于一时于菩萨藏法毗奈耶,他所引夺。或于一时闻说甚深广大法教而生惊怖,其心摇动犹豫疑惑。

这是第五科,退怖大乘,或者一个时候「于菩萨藏」就是大乘佛法的法与律「法毗奈耶」。「他所引夺」,就为烦恼作主了,他的智慧不能作主,那他就不学习了。

「或于一时闻说甚深广大法教而生惊怖」,或者一个时候,这个「闻说」,闻这个善知识讲说,甚深的广大法教,这个教,也就是语言文字的这个甚深广大的佛法,他听闻这个佛法以后,「而生惊怖」,他心里还有点害怕,这就是他佛法的通达也不太及格,他又不修止观呢,烦恼又是重,所以心里面有点感觉,这件事我办不到,「而生惊怖」。「其心摇动」,其心就是听见这个法心里不安了、摇动。「犹豫疑惑」,心里面「哎呀!是这样子吗?我能办得到吗?」对自己也没有信心,对于世间的尘劳又不能无所得,所以「犹豫疑惑」。

 

酉六、远离大悲

于诸有情,远离一切现行大悲。于诸有情少分现前利益安乐未能广大,未能无量。

这是第六科远离大悲。「于诸有情」,在生死里流转,受种种苦的有情,而这位菩萨面对这个苦恼的有情,「远离一切现行大悲」,不能在一切时处现出来大悲心,不能的。「于诸有情少分现前利益安乐」,少分的有情,他的大悲心、他的同情心才能显现出来,利益安乐众生。「未能广大,未能无量」,他的心不能够广大,也不能无量,譬如说没有这个冤亲的差别,也没有贫富的差别,他就是不能广大,他没能够与第一义相应,就是「未能无量」了。

 

未二、辨学等 (分二科)   申一、指上说

于如上说一切圆满菩萨学中,未能普学。于如上说一切圆满菩萨诸相,未皆成就。于如上说一切圆满二分菩萨正加行中,未等显现。于如上说菩萨意乐,犹未清净。

这是第二科,辨学等,前边是显修得,这位胜解行菩萨是这样境界,现在再说明他对佛法的学习,是怎么情形,分两科,第一科指上说,于如上面说的一切圆满的菩萨学中,「未能普学」,就是上面如是学那一大科,他也未能普遍的学习。「于如上说一切圆满菩萨诸相,未皆成就」,就是前面说到那个菩萨要哀愍、要爱语、要勇猛、要舒手惠施、要能解甚深义理的密意,这些事情他都不圆满,「于如上说一切圆满菩萨诸相」,都没能够成就。「于如上说一切圆满二分菩萨正加行中,未等显现」,前面说的那个菩萨有善修事业,在家菩萨出家菩萨那一段文,有四件事要做,就是:善修事业,和这个方便善巧,和饶益于他,和无倒的回向,这就是正加行中,「未等显现」,他没能够全面的显现出来,都是办不到。「于如上说菩萨意乐,犹未清净」,像上面说的那十五种意乐,七种怜愍那个,这位菩萨也没能清净。

 

申二、随难释

于其无上正等菩提,自谓为远。未于涅槃增上意乐,安立深固。如于生死长时流转,于其炽然无动妙善菩提分法,未能成就。

这是第二科随难释,前面第一科指上说,现在这里面随难释,随顺其中有不容易明白的加以解释。「于其无上正等菩提,自谓为远」,这位胜解行菩萨,就是闻、思智慧,他对于无上正等菩提,他自己认为,要很遥远的才能够得成就的。

「未于涅槃增上意乐,安立深固」,这无上菩提主要是指智慧说,现在涅槃呢,是指断除烦恼那个第一义谛,「未于涅槃」的增上的意乐,就是那个强大的意愿想要得涅槃,「安立深固」,安立这就是栽培,没能栽培到很深固的程度,对于涅槃的增上意乐栽培的也不理想。这个「安立深固」,这个深固是什么意思?「如于生死长时流转」,就像这个众生,在生死里流转,无量劫来就生死流转,那可见你的惑、业、苦,你的烦恼和业力是很坚固的、很深固的,若是我们现在反过来,想要得大涅槃呢,你也要有深固的意愿才可以。「于其炽然无动妙善菩提分法,未能成就」,这位胜解行地菩萨,对于那个「炽然无动妙善菩提分法」,都没能够成就。

 

午三、结

如是等类,当知是名胜解行住菩萨转时诸行状相。

这是结束这一段文,是前面说的各式各样的这位菩萨的相貌,行类相状,「当知是名」这就叫做胜解行住菩萨,「转时诸行状相」,这个转就是活动,就是他这么一个程度的活动,诸行的状相,这个诸行状相前面有解释过。

 

《披寻记》一五七一页:

如于生死长时流转等者:由彼菩萨犹往恶趣,是故说言长时流转。如是炽然无动极善清净觉品善法,当知一切皆未相应。如〈成熟品〉说。(陵本三十七卷二十六页)此应准知。

「如于生死长时流转等者:由彼菩萨犹往恶趣,是故说言长时流转」,这个作者这么解释这句话。「由彼菩萨犹往恶趣」这位菩萨他还没到暖、顶、忍、世第一,他还没有修慧,只是有闻慧、思慧,所以他还可能到三恶道去的呀,「是故说言长时流转」,这么解释,「如是炽然无动极善清净觉品善法,当知一切皆未相应」,这句话如〈成熟品〉的解释。(陵本三十七卷二十六页)此应准知。」

 

巳二、辨其差别 (分二科)  午一、于自三品

是诸菩萨胜解行住下忍转时,如上所说诸行状相,当知上品;中忍转时,如上所说诸行状相,当知中品;上忍转时,如上所说当知下品,其性微薄。

这是第二科辨其差别,前面是举行状相,这一科说完了,现在辨别它的不同,它的不同分两科,第一科于自三品,就是胜解行地菩萨,他自己有分三品,就是差别,这是第一科。

「是诸菩萨胜解行住下忍转时」,这个「下忍转时」是什么呢?应该就是还没到暖位以前,若是从大乘佛法不共于小乘佛法的名相来说,就是十信位,十信是外凡,十住、十行、十回向是内凡,这是「是诸菩萨胜解行住下忍转时」,在下忍这个时候,就是十信位,或者说是,就是在暖位之前,他还没到暖位以前的时候,「如上所说诸行状相」,前文所说的这个胜解行菩萨的相貌,「当知上品」的,那就是这些不庄严的事情他是及格了。

「中忍转时,如上所说诸行状相,当知中品」,中忍按小乘的名字说呢,就是暖、顶位,这个时候如上所说的诸行状相,当知是中品的。「上忍转时」,上忍转时,按小乘来说呢,就是忍位和世第一位了,这个时候「当知下品,其性微薄」,前面说那个诸行状相是下品的,「其性微薄」,他心里面,那些不理想的境界,「微薄」的,小小的,不是那么多。

 

午二、于极喜住 (分三科)   未一、无间入心别

即于如是上忍转时,于上所说诸行状相,渐次能令无余永断;从此无间,当知菩萨入极喜住。  

这下面是第二科,前面是在胜解行位菩萨,自己有三品的差别,这第二科呢,于极喜住,就是初欢喜地了,那么,再论它的差别,分三科,第一科无间入心别。「无间入心」,心就是初欢喜地就是了,或者是就是第一义谛,无间入第一义谛,它就不同于胜解行住了。

「即于如是上忍转时」,就是这位菩萨,他在上忍这个时候修行的时候,「于上所说诸行状相」,上面说的这些不及格的事情,「渐次能令无余永断」,他继续的修止观呢,所以渐渐的就能令那些不及格的事情,就完全的灭除了,没有剩余的,消除了以后,而是永久的消除,不会再有了。「从此无间」,就是从这个,「渐次能令无余永断」这个基础上,「从此无间」,从这里,不间断,中间没有间隔,「当知菩萨入极喜住」,是一剎那间就到了初欢喜地了,到了极喜地就是得入圣道了,就是忍和世第一,再向前一剎那,就是到了初欢喜地了。

 

未二、染净相违别

由得方便极喜住中,胜解行住所说诸法,皆无所有;与彼相违所有一切白品诸法,皆悉显现。由诸菩萨成就此故,转得名为净胜意乐。

这是第二科,是染净相违别,染与净是相违的差别,「由得方便极喜住中」,由这位世第一的胜解行菩萨,他得到止观的方便,他就到了极喜住了,就得无生法忍了,见第一义了。见第一义谛的时候,也就是极喜住中的时候,「胜解行住所说」的「诸法」,「皆无所有」,前面胜解行住所说的那些不及格的事情呢,这时候都没有了。「与彼相违」,这个极喜住的这位菩萨呢,与彼胜解行地也是相违的,「所有一切白品诸法,皆悉显现」,就是他的戒定慧,就是无漏的戒定慧,这一部份都是白品的,都显现,都出现了。「由诸菩萨成就此故,转得名为净胜意乐」,由这么多的菩萨努力的精进,就是成就了极喜住了,这时候「转得名为净胜意乐」,这以前叫胜解行,现在那个名字不是了,现在是得了一个新的名称了,叫做「净胜意乐」,内心清净,见第一义了,所以内心清净。这是染净相违别。下边第三科,净胜意乐别。分两科,第一科标简。

未三、净胜意乐别 (分二科)  申一、标简

胜解行住菩萨转时,虽有少分软中上品方便展转清净胜解,而未得名净胜意乐。

「胜解行住菩萨转时」就是前面,没得无生法忍的时候,没得无生法忍,他就是胜解行住的菩萨,「转时」,就是在努力的时候。「虽有少分软中上品方便展转清净胜解」,他也不是完全都是不及格的,也有清净的胜解的,但是那个清净胜解是少分,不是很多,分三个阶段,这个软品的清净胜解,和中品的,和上品的清净胜解,分这么三品,这三品都名之为少分。「方便展转清净胜解」,他就是所学习的佛法中,常常的努力的用功修行,就叫做「方便展转」,那个清净胜解,它还有清净的智慧的。「而未得名净胜意乐」,虽然有清净胜解,但是不可以称之为净胜意乐,是这样子,他还没有能断惑证真。这是标简,这一科是标出来,加以简别。这下面第二科,释因。

 

申二、释因

何以故?由此胜解,为彼多种诸随烦恼染污而转;极欢喜住菩萨住时,一切胜解诸随烦恼皆悉永断,离随烦恼,净胜解转。

「何以故?」什么原因呢?「由此胜解,为彼多种诸随烦恼染污而转」,「由此胜解」,由于这位胜解行菩萨,他有少分的,清净胜解。这个胜解,「为彼多种」,不是一种,就是多种的诸随烦恼,这个随烦恼,这个随这个字,在这里或者说是缠缚他,这个烦恼随逐他,不舍离,缠缚他,「染污而转」,他那个清净胜解,为烦恼所染污,所以就不名为「净胜意乐」了。

 

《披寻记》一五七一页:

为彼多种诸随烦恼染污而转者:〈种性品〉说:有四随烦恼与白法相违。是名多种诸随烦恼。若具不具为所染污,名染污转。四随烦恼如彼条列应知。(陵本三十五卷七页)

「为彼多种诸随烦恼染污而转者」,这句话怎么讲呢?「〈种性品〉说」,有四种随烦恼与白法相违,有四种随烦恼和他的那个闻、思的智慧,和修止观的事情,是相违反的,「是名多种诸随烦恼」。「若具不具为所染污,名染污转」,这四种烦恼,也可能完全都有,也可能不具足,总而言之他是染污的烦恼,他本身的闻思的止观的智慧,被这个烦恼所染污了,叫做「染污转」。「四随烦恼如彼条列」,这四种随烦恼,是那四种呢?

在〈种性品〉里有说,如彼〈种性品〉,条列出来的应知,他那四种烦恼是:「放逸者,由先串习诸烦恼故,性成猛利,常时烦恼,是名第一随烦恼性」,这个放逸的随烦恼,就是从无始劫来一直的有烦恼的出现,所以这个烦恼就变成猛利的烦恼,还是长时的烦恼,这个猛利和长时还不同,有的时候,偶然的有猛利的烦恼出来,那叫猛利烦恼。长时,就是时时有猛利烦恼,那就厉害了,第一个随烦恼。

第二个是愚痴,就是「不善巧者,依附恶友,是名第二随烦恼性」,就是这个人愚痴糊涂,他没有善巧的智慧,他和恶人作朋友,他常和恶人在一起活动,那这也是个烦恼。

「又为尊长,夫主、王贼及怨敌等所拘逼者,不得自在,其心迷乱,是名第三随烦恼性。」就是这个人性格软弱一点,他为他的尊长,困住他,他不能自由的活动;他为他夫主,丈夫来苦恼住他,困住他,他也不能够随意的学习佛法;或者是为他的太太困住了;或者是为王、为贼、怨敌所拘逼,所逼迫,所拘束,他不得自在,他的心很苦恼,是名叫第三随烦恼。

「又资生具有匮乏者、顾恋身命,是名第四随烦恼性」,「又资生具有匮乏者」或这个人的福报缺少一点,生活困难,生活困难就是常常的注意生活的事情,没有时间去学习佛法了,第四随烦恼。这是说这位胜解行住菩萨,他有少分的上、中、下品的方便辗转的清净胜解,这个胜解为这么多的烦恼所染污,所以不能称之为净胜意乐,这个意思。(陵本三十五卷七页)」。

 

「极欢喜住菩萨住时,一切胜解诸随烦恼。皆悉永断,离随烦恼,净胜解转。」前面说是这个胜解行住菩萨的境界,现在又提到极欢喜住菩萨,这个菩萨他用功修行,达到极欢喜住的时候。「一切胜解诸随烦恼」,这一切的胜解,诸随烦恼「皆悉永断」,染污胜解的随烦恼完全的消灭了,「离随烦恼,净胜解转」,他远离了那个随烦恼的苦恼,他的净胜解清净的现行活动,所以就名为净胜意乐了。

 

辰二、极欢喜住 (分二科)   巳一、问

问:极欢喜住菩萨转时,应知何行何状何相?

前面是胜解行住,这一段文说完了,现在是第二段,极欢喜住,这分两科,第一科是问。这个极欢喜住菩萨,「转时」就是现前的时候,前面胜解行住说的很详细了,我们应该是知道了,这个极欢喜住,这个初得无生法忍的菩萨,这个境界现前的时候,是「何行何状何相呢?」,这样讲,这个行、状、相,前面是解释过,现在我再重复一下也好。「行」就是发趣的意思,就是他这样努力的修行向前进,这个胜解行住菩萨我们也看出来,他有时候自己用功修行,成就自己的道业,有的时候也弘扬佛法度化众生的;现在极欢喜住菩萨也是,他也自己修行证道,也去弘扬佛法度众生的,他若努力这样用功,这叫做行。「状」呢,就是做这件事做的很成功,或者是做失败都叫状,表现出来的相貌,现在这个圣人呢,当然是做的是成功的。这个「相」呢,就是相续的这样做,叫做相。现在问:「极欢喜住菩萨转的时候,应知何行何状何相呢?」,这是问,下面第二科是回答。回答呢,又分两科,第一科是略说,略说又分两科,第一科是别辨相,又分八科,第一科善决定愿;又分三科,第一科是简前住。

 

巳二、答 (分二科)  午一、略说 (分二科)  未一、别辨相 (分八科)

申一、善决定愿 (分三科)  酉一、简前住

答:若诸菩萨从胜解行住入极欢喜住,先于无上正等菩提菩萨弘愿,未善通达菩提自性,未善通达菩提方便,多分随顺他缘而转,不善决定。

「答:若诸菩萨从胜解行住入极欢喜住」,若是这位菩萨从胜解行住,精进的用功向前进,就是证入到极欢喜住的时候,「先于无上正等菩提菩萨弘愿,未善通达菩提自性」,这个入欢喜住,但是回头讲,就是在极欢喜住以前,这位菩萨对于无上菩提是发弘愿了,就是弘大的意愿,「我要得无上菩提」。那个时候,还不是极欢喜住,他是胜解行住。

胜解行住,「未善通达菩提自性」,他还没断烦恼,他这个分别的烦恼蒙蔽他,所以他不能够,「未善」就是不能够,不能够通达无上菩提的自性,无上菩提的自性就是断烦恼障,断除去所知障,得了根本智和后得智,这就是无上菩提的自性,他「未通达菩提自性」。「未善通达菩提方便」,也没能够通达无上菩提的前方便,就是六波罗蜜,他也不是太明白,「多分随顺他缘而转」,说这个胜解行地的菩萨,他多数随顺佛菩萨善知识的教导去活动,「不善决定」,他自己没得到清净无漏的大智慧,他不能决定,就是没有真实见第一义谛,这个智慧没力量,不善决定,这是简前住。

 

酉二、显六相 (分三科)   戌一、初三相摄

除舍彼故,发起六相,新善决定内证修性菩萨大愿。

这是第二科显六相,前面第一科简前住。显六相里边分三科,第一科初三相摄,六相中现在第一科先说三相,属于前三相的。「除舍彼故,发起六相」,说这个胜解行地有这么多的不圆满,那么他就继续努力,要除舍这个不圆满,弃舍这个「未善通达菩提自性,未善通达菩提方便,多分随顺他缘而转不善决定」,他要除舍这三种的不圆满,「除舍彼故」,这件事做成功了呢,就发起六相,现出六种功德相,「新善决定内证修性菩萨大愿」,这个新,以前没有,现在得无生法忍,入极喜住的时候才出现,所以是新的,新的善决定,就是这个「善通达菩提自性,善通达菩提方便,多分随顺自意转能善决定」。「内证修性」,他内里边用功修行,当然是有修慧了,他见到第一义谛叫内证,见第一义谛的时候,在第一义谛里边,不但是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也有修所成慧,在这个时候,他这时候的境界,进了一步,进了一步发了菩萨大愿,发了无上菩提愿了。

前面,在胜解行住的时候是世俗发心,就是现前的分别心发无上菩提心的,现在这个见到第一义谛了,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叫内证修性菩萨大愿,这就和它不同了,就是度众生而无众生可度,是这么个境界。

 

《披寻记》一五七二页:

发起六相,新善决定内证修性菩萨大愿者:于此住中,由证法性发菩提心,是名内证修性。菩萨大愿初无漏生真实智摄,是名新善决定。齐此名为已入初地,非胜解行地摄故。《十地经论》说:此善决定有六种:一者、观相善决定。真如观一味相故,如经无杂故。二者、真实善决定。非一切世间境界出世间故,如经不可见故。三者、胜善决定。大法界故,一切佛根本故,如经广大如法界故。四者、因善决定。有二种:一、成无常爱果因善决定。是因如虚空,依是生诸色,色不尽故,如经究竟如虚空故。二、常果因善决定。得涅槃道,如经尽未来际故。五者、大善决定。随顺作利益他行,如经覆护一切众生界故。六者、不怯弱善决定。入一切诸佛智地不怯弱故。如经佛子是诸菩萨乃至入现在诸佛智地故。此说六相,如彼应释。又复此中新善决定,当知即彼观相善决定摄。内证修性,当知即彼真实善决定摄。菩萨大愿当知即彼胜善决定摄。如所说义配释可了。

「发起六相,新善决定内证修性菩萨大愿者」,这句话怎么讲呢?什么意思呢?「于此住中,由证法性发菩提心」,是在这个极欢喜住里边,「由证法性发菩提心」,由于他断除了分别烦恼,分别我执、分别法执,他得到了无分别智慧,证入第一义谛了,证入第一义谛,这时候发大菩提心要广度众生,那叫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呢,这个欲得无上菩提,这叫发菩提心,但是也愿广度众生,就是慈悲心了。菩提心、慈悲心,但是欲度众生而又无众生可度呢,这是无我的智慧,就是通达言说安立的一切法是毕竟空的,无众生可度,这是无我的智慧,这样说呢,这有三心,菩提心、大悲心、无我的智慧,这三心统一起来,名之为发菩提心,叫「内证法性发菩提心」。这样子「是名内证修性」,内证修性菩萨大愿,这句话就是这么讲。

「初无漏生真实智摄,是名新善决定」,「初无漏生」,这个无漏的智慧,无漏的大悲愿,是初开始出现的,就是「初无漏生」,这个是属于真实智慧摄的,不属于世俗智慧,是属于真实的智慧,能见第一义谛的智慧是真实的智慧,属于这一方面的。是名叫做「新善决定」,这样子呢,就是不是一定要多分随顺他缘而转了,这叫做「新善决定」。

「齐此名为已入初地」,就是到此为止,就可以名之为证入初地了,「非胜解行地摄故」,这就不属于前面那个凡位的胜解行地了。《十地经论》上说,这个《十地经》是经,这个论就是世亲菩萨着的,解释这个十地经,所以叫《十地经论》,「此善决定有六种」,这个《十地经论》这么说,这里说这个新善决定,在《十地经论》上说有六种不同。

「一者、观相善决定。真如观一味相故,如经无杂故」,这个新善决定有六种,那六种呢?第一个是观相善决定,这观相善决定,什么意思呢?「真如观一味相故」,就观察这个色、受、想、行、识是不可得的,就是真如,真如观;真如观是无差别的,所以叫做「一味」,不是有差别的味道,这叫做,「如经无杂故」,《十地经》上说无杂,若杂就是多了,多味了,现在真如观是一味相,所以叫做无杂,这就叫做「观相善决定」,观这个相是无差别相,那么这是真如观,这是一个决定。

「二者、真实善决定。非一切世间境界出世间故,如经不可见故」,第二是真实善决定,这个善是真实善,不是世间有所得的善,是出世间无所得的智慧,是「真实善决定」。这个「决定」有个不退转的意思,若是我们停留在闻、思的智慧的阶段,所成就的功德都靠不住,你若努力还可能保持,你一懈怠就没有了,那都是不决定,若是得了无生法忍以后,你成就的功德是决定的,它不失掉,所以叫做决定。这上面,第二种是「真实善决定」,真实善,还有一个不真实善,就是有所得的善法,这「真实善」就是无所得的智慧的善法。「非一切世间境界」,这个善法,不是世间的那个有所得的境界,它是「出世间故」,它超越世间了,你心里若有所得,你就不能超越世间,你要无所得才能超越世间的,「非一切世间境界出世间故」真实善,「如经」叫做「不可见故」,不可见就是无所得了。这是第二。

「三者、胜善决定。大法界故,一切佛根本故,如经广大如法界故」。这个殊胜的善法,成就了以后不失掉,「大法界故,一切佛根本故」,这个「大法界」就是真如嘛。这个善法现前了,就是一切佛的根本,一切佛能够成佛,就是见到这个大法界才成佛的,所以叫做根本,「如经广大如法界故」,这是第三种,胜善决定。

「四者、因善决定。有二种:一、成无常爱果因善决定」,「成无常爱果」,这个可爱的果报是无常的,这个果报的因你成就了。「是因如虚空,依是生诸色,色不尽故」,你有这样因,其实就是六波罗蜜了,你行布施波罗蜜,布施波罗蜜无所得,乃至般若波罗蜜无所得,所以说是如虚空。「依是生诸色」,你依这个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就生出来色,其实就是大果报的境界,「生诸色」。「色不尽故」,色是无穷无尽的,「如经究竟如虚空故」,这是这个圣人做诸功德的时候,他是回向第一义谛,所以如虚空,是这样意思,不像我们凡夫做一点功德的时候有执着,就是我、我所了,那么这个就是行六波罗蜜,能够得的殊胜的福报的境界,大福德的境界,这是无常爱果因善决定。「二、常果因善决定」,这个可爱果是常,不是无常,它也是由因得来的,也是决定。「得涅槃道,如经尽未来际故」,这是得涅槃道,这是三三昧了,这样无漏的境界,他是得涅槃的道,涅槃是灭谛,这个三三昧属于道谛,由道谛得涅槃。「如经尽未来际故」,得了涅槃以后,永久不可破坏的。这是「如经尽未来际故」。

 

 

「五者、大善决定。随顺作利益他行,如经覆护一切众生界故」,第五个是大善决定,这是一个广大的善法,是什么呢?「随顺作利益他行」随顺第一义谛做利益众生的事情,「如经覆护一切众生界故」,这个「覆护」就是慈悲,慈悲一切众生界故,利益众生的善法。

「六者、不怯弱善决定」,这个善,不怯弱,没有这个怯弱的事情,什么呢?「入一切诸佛智地不怯弱故」,就是这位菩萨所成就的智慧,契入了一切诸佛的智地,一切诸佛的智慧,见第一义叫做谛,这个能见第一义的智慧,这是圆满的智慧,这位菩萨成就的智慧,契入到一切诸佛智,与诸佛智是无差别的,所以是不怯弱故,这样子就没有怯弱的这个分别了。「如经佛子是诸菩萨乃至入现在诸佛智地故」,乃至入现在,十方现在诸佛的智地。

「此说六相,如彼应释」,这是说这个六种相,如彼《十地经论》解释。「又复此中新善决定,当知即彼观相善决定摄。这个「新善决定」这句话呢,就是那六种相里面的「观相善决定摄」。「内证修性」,这句话呢,「当知即彼真实善决定摄」。「菩萨大愿,当知即彼胜善决定摄,如所说义配释可了」,用它那个义来配释这三句话。现在这上面说,这一科叫做初三相摄,就是这三相,就是新善决定,这是一相。内证修性是一相。菩萨大愿是一相。在那六种相里面配三种,这是初说这三种相摄。下面第二科次二相摄。

 

戌二、次二相摄

超过一切余白净愿,无等、不共。果是世间,超过一切世间境界;随救一切有情苦故,不共一切声闻独觉。虽一剎那生起此愿,法性自尔能得菩萨无量白法可爱之果。

前面是初三相摄,这里说是次二相摄,加起来是五相,一共是六相,现在又说第二科,又二相摄,「超过一切余白净愿,无等不共」就是初极喜住这个菩萨,他有很多的大愿,这个愿是「超过一切余白净愿」,超过其他的那个清净的意愿,这个愿是无等,其他的愿不能和它相等,他是不共的,是特殊的一种愿,这个究竟是什么呢?「果是世间」,这个超过余白净愿的这个愿,所得的果是属于世间的,就是六波罗蜜所得果,「超过一切世间境界」,它还是世间,但是它超过一切世间境界,这个六波罗蜜所得果,也就是因为他的愿,六波罗得如是果,这个是超过一切世间境界,一切世间,表示是有所得的,它是无所得,所以超过一切世间境界,但是也还是世间,就是这个大富贵的境界,大福德的境界,大智慧的境界,这也是世间法。

「随救一切有情苦故」,这些白净愿,超过一切余白净愿所得的无等不共的这个世间的微妙的境界,是随顺菩萨的大悲心,来救护一切有情苦故,这样子有这样的作用呢,「不共一切声闻独觉」声闻独觉他没有这个大悲愿,所以菩萨这个愿所得的果,超过一切声闻独觉,「虽一剎那生起此愿」,这个生起此愿,在菩萨的那个无分别住的心里面,建立这个愿的时候,就是一剎那间就生起此愿了,「法性自尔能得菩萨无量白法可爱之果」,这个法性自然是,你修布施波罗蜜多,就能得大财富,自然是这样子;你能有无所得智慧,你能持戒清净,那自然是这个戒波罗蜜,就会得到高贵的身相,高贵的身体,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无所得的智慧来修这么多的功德,虽然是一剎那间此愿,「法性自尔」,这六波罗蜜的法性,自然是「能得菩萨无量白法可爱之果」。

我们凡夫众生,也可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也可以这么修,但是你修这个功德的时候,有有所得的无明和它在一起,所以虽然也得到一些功德,你布施也能得大财富,但是你不能和菩萨相比,所以菩萨能得特别殊胜。得无生法忍的菩萨呢,他用无所得智慧,做种种功德,也自然得到很多的果报,虽然是观一切法空,但是也还能得果报,所以法性自尔,就是你若作善得善报,作恶得恶报,这个法性自然是这样子,那么菩萨修这种功德,也自然有这种作用,也自然「能得菩萨无量白法可爱之果」。那初得无生法忍的菩萨,他多数做转轮圣王,等到二地、三地、四地乃至第十地,辗转殊胜,得到的果报。

 

《披寻记》一五七二页:

超过一切余白净愿等者:为利他故,不舍生死,不染生死,修行六种波罗密多正行,是名一切余白净愿。望证法性发心,名为余故。余白净愿感可爱果,虽是世间而非一切世间境界,由无染污一切世间不可见故;即依此义,释名无等。常处生死随救一切有情苦故、不共一切声闻独觉;即依此义。释名不共。今此证法性发心、虽一剎那生起法尔能得无量可爱之果,以此发心,普能摄受余白净愿;即依此义,释名超过。由此义显,因善决定中成无常爱果因善决定及大善决定应知。

「超过一切余白净愿等者:为利他故,不舍生死,不染生死」,这个菩萨他有大悲心,要利益一切众生故,他就不能弃舍这个生死,也就是不能弃舍这个色、受、想、行、识的这个身体的果报,不能弃舍;弃舍,你就无色、受、想、行、识了,这个时候你和众生没有办法连系,众生想要见你很困难,想要听你说话也很困难,就不能联络了。所以「为利他故,不舍生死」,不能弃舍这个色、受、想、行、识的。「不染生死」,若有了色、受、想、行、识就和众生在一起住,在众生的世界,在众生的世界;众生的这些色、声、香、触、法的境界是染污的,你和众生在一起,你受染污了吧?「不染生死」,那么菩萨有大般若的智慧,生死不能染污他,不舍生死,还不染着生死,不舍生死是大慈悲,不染生死是大智慧。

「修行六种波罗蜜多正行,是名一切余白净愿」,修行六种波罗蜜多是名一切余白净愿,但是超过一切余白净愿,就是你有无所得智慧,大家都是行布施,但是他有无所得的智慧,和你的有所得执着,就不同了,「是名一切余白净愿」。「望证法性发心,名为余故」,这个为什么叫余白净愿呢?「望证法性发心」,就是对比那个证法性的发菩提心,所以就叫做余了,他是证到第一义谛了,有般若的智慧了,他发这个菩提心,他修六波罗蜜的时候,都与证法性相应,所以超过余白净愿。

「余白净愿感可爱果,虽是世间而非一切世间境界」,「余白净愿感可爱果」,这个白净愿,你去做六波罗蜜,会得到一个可爱的果报的。「虽是世间」,这个菩萨他有无所得智慧修六波罗蜜的时候,这个六波罗蜜也是世间,「而非一切世间境界」,而不是那有所得的那种境界,和那个境界不同。「由无染污一切世间不可见故」,由于这个证法性发心,有般若的智慧,他就没有世间法的染污,「由无染污一切世间」,那个无所得的智慧,证法性发心,是不可见的,无所得的智慧,也是不能见闻觉知的事,离文字相的,也是离分别相的,「即依此义,释名无等」,依这个望证法性发心的意来解释,叫做无等,超过一切余白净愿,无等,这叫做无等。

「常处生死随救一切有情苦故」,这个菩萨,常居住在生死的境界里面,这样子才能够救护一切有情,「苦故、不共一切声闻独觉;即依此义。释名不共」,不共就这么讲。「今此证法性发心、虽一剎那生起法尔能得无量可爱之果」,这个极喜住这位菩萨,他是证法性发心,见第一义谛了,「虽一剎那生起」,它就是一剎那间现起的嘛,虽然时间很短促,但是现起它就不失掉了,「法尔能得无量可爱之果」,这样子这个心去行菩萨道,行六波罗蜜,「能得可爱之果」,当然这个证法性发心见第一义谛,也就是可爱之果。

「以此发心,普能摄受余白净愿」,用这个证法性发心,他本身普遍的,能摄受其余的白净愿,就是我愿意行六波罗蜜,行布施波罗蜜教化众生,行戒波罗蜜、忍波罗蜜来利益众生,都算余白净愿。「即依此义,释名」叫做「超过」。「由此义显,因善决定中,成无常爱果因善决定及大善决定应知。」就是你修六波罗蜜的时候,用无所得智慧,就是证法性发心修六波罗蜜的时候,就是显示出来因善决定中,成无常爱果因善决定,那么他若做国王,那么到时候,国王也就没有了,做天上的王,时间到了也就结束了,也都是无常的。所以「因善决定中,成无常爱果因善决定及大善决定应知。」这在一件事上,就是两件事,你常常修无所得智慧,那就是涅槃的善法,那就是大善决定了。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七 (6)
下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七 (8)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八 (9)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三 (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 (10)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一 (8)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六 (17)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三 (1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一 (8)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三 (12)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三 (10)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九 (4)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二十三祖 鹤勒那尊者[栏目:佛祖道影白话解·宣化老和尚讲述]
 18、外三乘[栏目:光明之旅·慈成加参仁波切]
 佛教养生学[栏目:道坚法师]
 学习释迦佛,祈请善知识为胜为导,不退菩提心(2005释迦佛圣诞开示)[栏目:傅味琴居士]
 心不是落在过去就是妄想未来,如何才能活在当下?[栏目:玛欣德尊者答疑]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