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七 (4)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722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二持随法瑜伽处增上意乐品第三

在前面我们讲过,「持」是堪能的意思,堪能随法就是随顺第一义谛,是这个意思。「瑜伽处」,瑜伽就是修止观,修止观的境界。「增上意乐品」,这个「意乐」在这里有愿的意思。「增上意乐品」就是很勇猛,「增上」是勇猛的意思,就是这位菩萨他的菩提愿是特别勇猛的,不像我们发了菩提愿,没有力量。下文有解释,这里不多说了。

这一品里面就说菩萨的增上意乐,分两科,第一科是「征」。

 

壬三、增上意乐││即增上意乐品 (分二科)   癸一、征

云何菩萨增上意乐?                                            

这是「征」,下面第二科解释,分两科,第一科是「嗢柁南标」。

 

癸二、释 (分二科)    子一、嗢柁南标

嗢柁南曰:智者于有情,有七相怜愍;十五胜意乐,作十事应知。

这四句颂也就是把这一品的内容全部地标立出来了。

 

子二、长行释 (分二科)   丑一、七相怜愍 (分五科)    寅一、标

谓诸菩萨于诸有情,深心发起七相怜愍。以诸菩萨具怜愍故,名善意乐极善意乐。

这第二科是长行的解释,长行解释分两科,第一科是「七相怜愍」,又分五科,第一科是「标」。

「谓诸菩萨于诸有情,深心发起七相怜愍」,就是很多的菩萨对于具足一切烦恼;见烦恼、爱烦恼都具足的众生,「深心发起七相怜愍」,他发起来七种不同相貌的怜愍心。谁是能发起的呢?是深心,菩萨有深心能发起七相怜愍。「以诸菩萨具怜愍故」,他怎么能够发起来七相怜愍呢?因为诸菩萨他的内心里面有怜愍心,所以他能发动,「名善意乐极善意乐」,这七相怜愍就叫做善意乐,也叫做极善意乐。

 

《披寻记》一五五九页:

名善意乐极善意乐者:此中意乐,通说胜解行地,乃至到究竟地,由是差别,名善极善。

这里边说「意乐」,和一般说「意乐」有不同的地方。什么地方不同呢?这里说「意乐」范围很广,「通说胜解行地」的意乐。「胜解行地」,就是未入圣道的时候,没有得无生法忍的时候,这个时候就是暖、顶、忍、世第一。这个时候他有胜解行。再向前进一步,就是初极喜地了,「乃至到究竟地」,就是到第十地。

「由是差别,名善极善」,由于这个意乐通摄凡位和圣位,由于有这样的差别,所以这正文上就说「善意乐、极善意乐」。「善意乐」,就是胜解行地叫善意乐;入圣位以后,就是「极善意乐」,所以叫做增上意乐。

这是「标」,就是立出来,所要讲说的大意先立出来。下面就是「征」。

 

寅二、征

何等名为七相怜愍?

这是「征」,下面第三科是「列」。

 

寅三、列

一者、无畏怜愍。二者、如理怜愍。三者、无倦怜愍。四者、无求怜愍。五者、无染怜愍。六者、广大怜愍。七者、平等怜愍。

这是列出来七相怜愍,下面第四科就加以解释。分七科,第一科先解释「无畏怜愍」。

 

寅四、释 (分七科)     卯一、无畏怜愍

谓诸菩萨于诸有情,非怖畏故而起怜愍,现行随顺身语意业,适可其心利益安乐:是名菩萨无畏怜愍。

这是先解释「无畏怜愍」。「谓诸菩萨于诸有情」,这些大菩萨也就是前面说的胜解行地的菩萨,乃至入十地菩萨,这是这么多的菩萨。「于诸有情,非怖畏故」,他们对于有烦恼的有情并不是害怕,菩萨对于众生没有怖畏的意思,「而起怜愍」,而发起这个怜愍心,是这样子。「怜」是哀怜的意思,「愍」是悲伤的意思;就是观察众生贪瞋痴的活动,感觉到很可怜。就是我们不要说我们怎么怎么地,我们是为胜解行地菩萨、为十地菩萨所可怜的有情。我们心里面完全不能控制自己,这烦恼随时会动。这些大菩萨对我们起哀愍心,是哀愍我们,来利益我们、安乐我们,不是害怕,不是怕我们。

胜解行地的菩萨就是暖、顶、忍、世第一的菩萨,如果说是外凡位、资粮位的菩萨,也把他算在胜解行,也可以哦!好一点吗?比较尊重一点。那个资粮位的菩萨也称之为胜解行,但实际上暖、顶、忍、世第一的时候称胜解行,就是他对于佛法的理解也很高了,程度很高,他对于佛法的用功修行也有了程度了,和这个资粮位不一样,和那个不修止观的人、放逸的众生不一样。他是修奢摩他的止,也修观,而且在内心里面出现与圣人相似的戒定慧,有这样的境界了。他看见众生那种可怜的境界发出来怜愍心,但是众生会疑惑:「他害怕我!」所以有这种疑惑,现在是否认这件事,这是「无畏怜愍」。

这个怜愍的相貌是怎么样子呢?「现行随顺身语意业」,就是这位菩萨他表现出来的行为,他的身语意业非常地柔和。「随顺」,对于众生说什么话,他都是随顺你的意思,好像他害怕你似的。「适可其心利益安乐」,这个随顺的身语意业是什么情形呢?「适可其心」,就是契合你的心情来利益你、来安乐你,令你心情安乐,令你得到利益,令你出不善处、安立善处,这是「利益」。解除你的忧恼,令你心情得到安慰,这是「安乐利益」。因为菩萨的动机是利益你、安乐你,而表现出来的身语意行也都是随顺的,所以众生容易误会:「他害怕我!」说现在不是,是「无畏怜愍」。「是名菩萨无畏怜愍」,这是第一个怜愍。

 

卯二、如理怜愍

又诸菩萨于诸有情,非不如理怜愍而转。谓终不以非法、非律、非贤善行、及以非处,劝授有情:是名菩萨如理怜愍。

这是第二个「如理怜愍」。「又诸菩萨于诸有情,非不如理怜愍而转」,这些菩萨他对于众生的怜愍是如理的,就是合乎道理的哀怜你。「而转」就是这样地实行这件事,或者「转」是现起,现起的怜愍是如理的。这是「标」,下面解释。

「谓终不以非法、非律、非贤善行、及以非处,劝授有情:是名菩萨如理怜愍」,谓这位菩萨他从开始到最后,他不会以「非法、非律、非贤善行、及以非处,劝授有情」,劝导教授有情的。这个「非法、非律」就是以法,以律,以贤善行及是处来教化众生的;不是非法,非律。这个法和律怎么样解释呢?简单的解释或者是这样子,这个「法」就是真理,用佛法的胜义来教导你。「律」就是你学习佛法以后,你实际上要用功修行,灭除你身口意的污染,那就是行了!以真理来教导你,就是令你解,解以后还劝你修行的。所以,「法」是解,「律」就是行。行主要是灭烦恼,就是以解以行,以法以律的解行来教导你。

「不以非法、非律」,与佛法不相应的,那就是外道的法律了。「非贤善行」,终不以非贤善行来教导你。「贤」者,多也,是多的意思,你有很多好的功德的品行。现在说「终不以非贤善行、及以非处」,不合道理的地方,「劝授有情,是名菩萨如理怜愍」。这上面的意思也很明显地表示出来,我们本身若是对于佛法没有深入地学习,一知半解不行,一知半解就容易搞错了!你自己也不用功修行,你的三业也不会清净,自己也是没有解,也没有行,那你若收徒弟,你若做老师也就容易「非法、非律、非贤善行、及以非处,劝授有情」的,容易有这个问题。现在说这里的菩萨,「终不以非法、非律、非贤善行、及以非处,劝授有情」,可见这位菩萨要有高深的程度才可以,「是名菩萨如理怜愍」。

 

《披寻记》一五五九页:

不以非法、非律等者:恶说法毗奈耶,是名非法非律。远离颦蹙,舒颜平视,含笑先言,常为爱语,性多摄受善法朋侣,身心澄净,是名贤善。如《声闻地》说。(陵本二十五卷二十三页)与此相违,是名非贤善行。于彼彼事理有相违,是名非处。

「不以非法、非律等者:恶说法毗奈耶」,毗奈耶就是律,「恶说法毗奈耶,是名非法非律」,那就是不是佛教徒了。不是佛教徒,他若去教导众生的时候,就是「恶说法毗奈耶」了,「是名非法非律」。

「远离颦蹙,舒颜平视」,菩萨以法以律来教导众生。教导众生的时候「远离颦蹙」,就是他的面容不会皱眉头的,就是「远离颦蹙」。「舒颜平视」,舒颜就是开颜,就是非常地开朗;这眉眼,这个面相很开展,所以叫做「舒颜」。「平视」就是平等地,不会向高处看,或者向低处看,「平视」就是正和你的眼睛相对视。「含笑」就是微笑的意思。「先言」,先说话,不会说是我等你说话,我才说话,是先说话。这表示菩萨没有高慢心的意思,这是「远离颦蹙,舒颜平视,含笑先言」,这说话就是非常的尊重你,非常的有礼貌的。

「常为爱语,性多摄受善法朋侣,身心澄净」,「常为爱语」,常常说这个令你欢喜的语言,「爱」这个字是这位菩萨的动机,就是爱护你,是爱心说出来的话,而不是用高慢心同你说话,也不是用瞋心同你说话,是用爱心同你说话的。或者说,说这种语言对你有利益,那也就是「爱语」。

「性多摄受善法朋侣,身心澄净,是名贤善」,「性」就是心,他的心量广大,能够容受,「多」是广大的意思,心性广大,能够容受,不是说有一点儿他的心就过不去了,不是的!「善法朋侣」,就是说菩萨本身有很多的功德,是你的好朋友,他为众生的「善法朋侣」。这个「朋」,「朋」是两个月亮,司马迁他解释这句:「同明相照」,就叫做朋友;你也是光明,我也是光明,我放一段光明给你,你放一段光明给我。如果你用瞋心说话,就是黑暗了,所以是「朋侣」。「侣」就是和你为伴,就是你做功德的时候,我为你作伴,我和你合作来成就一个功德,成就善法。

「身心澄净」,就是身也清净,心也清净;身可以说是表现于外的,以慈悲心和智慧表现在外边,是身清净。心里边也是慈悲,也是智慧,所以「身心澄净」,「是名贤善」,贤善就是这么讲。菩萨自己是这样子,菩萨也劝导你这样子,「是名贤善」,叫贤善行。「如〈声闻地〉说」,这个文是在〈声闻地〉已经有了,说过的,而〈菩萨地〉也这样讲,所以这是通于大小乘的。「(陵本二十五卷二十三页)」,在那里有讲。

「与此相违,是名非贤善行」,所以与这个相违了,「以非法、非律、非贤善行、及以非处,劝授有情」,那就不是菩萨行了,就不是哀愍心了。「于彼彼事理有相违,是名非处」,就是各式各样的事都不合道理,那就叫做「非处」,「非处」就是不合道理的意思。合乎道理呢,就叫做处了。这是说菩萨如理怜愍,菩萨和众生见面的时候,教化众生的时候,他的态度是这样子。这样子呢,所以一定是胜解行地,在是暖顶忍以后的境界,才能做到这样的怜愍。因为你修止观了,你常常调伏你的心,你的烦恼被调伏了,所以会有这些事情。如果你不修止观,你的烦恼随时会动的时候,「终不以非法、非律、非贤善行、及以非处,劝授有情」,你能办得到吗?

 

卯三、无倦怜愍

又诸菩萨于诸有情如是怜愍,随其所宜发起一切饶益事业,曾无厌倦:是名菩萨无倦怜愍。

第三科「无倦怜愍」。「又诸菩萨于诸有情」这样怜愍的时候,就是前面无畏怜愍、如理怜愍的时候,「随其所宜发起一切饶益事业」,随顺面前的那个补特伽罗所适合的,「发起一切饶益事业」,就是发动各式各样的利益众生的事情。「曾无厌倦」,做这件事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也容易疲倦的,但是菩萨从来也没有疲倦。若是在胜解行地,心里面有奢摩他的人,他就是有了疲倦,他一入定就恢复过来了,这个定能令他解除疲劳。若是入圣位的人,境界更高了,智慧更高了,那是更不会有疲倦了,「是名菩萨无倦怜愍」。

 

卯四、无求怜愍

又诸菩萨于诸有情,不待求请自起怜愍,为作饶益:是名菩萨无求怜愍。

这是第四科「无求怜愍」。「又诸菩萨于诸有情,不待求请」,不等待他来求菩萨,请求菩萨,菩萨自动地就发起怜愍心。「为作饶益」,就采取行动为他做饶益的事情,「是名菩萨无求怜愍」。

 

卯五、无染怜愍

又诸菩萨于诸有情,无爱染心而起怜愍。谓饶益他不祈恩报,亦不希望当来可爱诸果异熟:是名菩萨无染怜愍。亦名菩萨无缘怜愍。

这是第五科「无染怜愍」。「又诸菩萨于诸有情,无爱染心」,没有爱染心,没有这种心而起怜愍,这是标,下面解释。「谓饶益他不祈恩报,亦不希望当来可爱诸果异熟」,怎么叫做「无爱染心而起怜愍」呢?「谓饶益他」,谓这位菩萨不怕辛苦地,做了很多事情利益众生的时候,「不祈恩报」,他心里面并不希望对方要酬谢我,要感谢我!不求这件事。「亦不希望当来可爱诸果异熟」,也不希望,我做了这件事,我将来会得到可爱的果报,也没有这种心情。没有这种心情的原因,他一定是要修空相应的止观了!在毕竟空寂上无有少法可得,所以「不祈恩报」,也不求可爱的果报。若是你不修止观,这是办不到的!「是名菩萨无染怜愍,亦名菩萨无缘怜愍」,这「无染怜愍」也名之为叫做「无缘怜愍」,前面说是可以这样配。「谓饶益他不祈恩报」,那就是「无染怜愍」。「亦不希望当来可爱诸果异熟」,那就是「无缘怜愍」,缘就是不攀缘,无所求的意思。下面第六科「广大怜愍」

 

卯六、广大怜愍

又诸菩萨于诸有情所起怜愍,唯是广大而非狭小。言广大者:谓于一切诸有情所,虽遭一切不饶益事;而不弃舍。菩萨自身宁受非爱;终不以恶欲加于彼:是名菩萨广大怜愍。

「又诸菩萨于诸有情所起怜愍,唯是广大而非狭小」的怜愍,怎么叫做「广大怜愍」呢?「言广大者:谓于一切诸有情所,虽遭一切不饶益事」,谓于一切诸有情的地方,菩萨大慈大悲饶益众生,但是也遭遇到不饶益事,众生还是:「你是害怕我!你做这件事情。」说了很多的坏话来毁辱菩萨,遭遇到一切不饶益的事情。菩萨的慈悲心不退转,「而不弃舍」,你毁谤菩萨,菩萨还是继续地慈悲你,而不弃舍你。「菩萨自身宁受非爱;终不以恶欲加于彼」,菩萨自身饶益众生的时候,宁可是遭受到不可爱的事情,触恼菩萨的事情,但是菩萨本身终不会贪瞋痴的烦恼动了,恶心来了,想要杀害对方来出出气,菩萨不这样,「是名菩萨广大怜愍」。「广大怜愍」就是原谅众生了,不计较这件事,这叫做广大。

菩萨道里面说到菩萨的这种广大的,无障碍的境界,我们正是菩萨所教化的对象,若这样说,我们还要去触恼菩萨吗?

 

卯七、平等怜愍

又诸菩萨如是相状如是功德相应怜愍,普于一切诸有情类,平等平等,于有情界无有分限:是名菩萨平等怜愍。

这是第七科「平等怜愍」。「又诸菩萨如是相状」就是前面说广大怜愍的相状。「如是功德相应怜愍」,还是利益众生、安乐众生,与这样功德相应的怜愍心。「普于一切诸有情类,平等平等」,于一切有智慧的、无智慧的、有罪过的、有功德的、有亲爱的、有怨恨的,都是平等平等地去怜愍众生,「于有情界无有分限」,不会分出来这一部份我利益、饶益他,那一部份不要睬他,没有这件事情,「是名菩萨平等怜愍」。

 

寅五、结

菩萨与此七种行相怜愍相应:名善意乐极善意乐。

这是第五科结束了这一段文。我们可以拜佛的时候,一个怜愍磕一个头,这七相怜愍,一相怜愍磕一个头,把这一段文念一遍就磕一个头,念一遍磕一个头,也很有意思。这样子使令自己烦恼来的时候就可以调伏一下,就可以调伏自己的烦恼。

 

丑二、十五意乐 (分五科)   寅一、标

当知此中净信为先,择法为先,于诸佛法所有胜解,印解决定:是名菩萨增上意乐。如是菩萨增上意乐,当知略说有十五种。

前面是「七相怜愍」,这是第一科。下面是第二科「十五意乐」,分五科,第一科「标」。先解释这个「意乐」,前边只是说有善、极善的差别,就是贤位的,和圣位的差别,叫做增上意乐。下面分出来十五种意乐,第一科是「标」,同时也解释什么叫做增上意乐。

「当知此中净信为先」,就是清净的信心你先要建立起来,你要建立净信。净信就是没有疑惑,对于佛法僧都没有疑惑。对佛法僧都没有疑惑这件事,可能还需要加以解释,不然的话怎么能没有疑惑?我看你这个凡夫,你真是清净吗?心里面有疑惑啊!现在说是圣人的,就是佛,释迦牟尼佛,十方三世一切佛,我们对于「佛是清净的」没有疑问。法,就是涅槃,第一义谛是清净的,我们对它也没有疑惑。僧,就是得了圣道的这些圣僧,小乘佛法得初果以上,大乘佛法得无生法忍以上: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弥勒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是圣僧,我们对他们有疑惑吗?不可能有疑惑的,所以你对于佛法僧也有清净的信心,你先要这样赞叹佛法僧。

「信」这个字,信为欲依,你相信了以后,你心里面就会有所求,就会有希望,我也希望这样子!我赞叹佛的时候,我也希望成佛;我赞叹涅槃的时候,我希望能证悟涅槃;我赞叹僧的时候,我也想要得无生法忍。你若有一个愿,有一个希望,那你这个信就好一点,相信是真实清净、无量功德庄严的,我也希望能成就,所以说「净信为先」。

这个修行的法门,本来佛安排出家的人(在家居士也在内),你静坐的时候,也可以念佛、念法、念僧、念戒。这个念不像我们今天念阿弥陀佛那么念,只是念名字,这个不断地重复,念名字那么样的念,这个念不是那个念。这个念是忆念,忆念佛菩萨的功德。你忆念佛,你静坐的时候,不要完全是修奢摩他,你要念佛菩萨的功德。你为什么对佛法有清净的信心呢?就是因为念的关系。我念释迦牟尼佛: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士、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你这样念,唉呀!佛有无量无边的功德,你的信心就建立起来了。如果你不这样念佛的话,你对于佛的功德不那么清楚,如果是听人家讲过经,讲过佛的功德,那都未必能记住!如来的十号你能背下来吗?我看还不一定。因为你也不这样修行,静坐的时候你不念佛的功德。不静坐的时候,心里东想西想,那你能记住吗?佛的十号你能记住吗?佛的十号的名字记住了,那个义能记住吗?那不一定,但是你若常常念,静坐的时候念的时候就记住了,因为熟,常常都这样念嘛!它就会记住。你见到佛像的时候,就想起了佛,不是佛像。因为见到佛像就想起了佛,是这么回事。想起了佛的时候,你就念:如来、应供、正遍知、……就这么念。这个念佛要比但念佛的名号,功德无量无边,是不同的!我们今天的佛教徒多数不知道这样念佛,就是「念佛名号」这是念佛。

什么叫做佛法衰微了?这就是衰相。我们常常念佛的功德生欢喜心,再进一步念第一义谛,那就是要得无生法忍了,所以「净信为先」。你为什么有净信?就是因为这样子。我念法,念第一义谛的时候,是这样子,这个心就是破除了有所得的虚妄分别的境界。我们的身口意在什么地方活动?就是在虚妄分别的境界上活动。你为什么不能到第一义谛那儿去?因为你没有注意这件事,你一静坐的时候,你想什么?不静坐的时候,你心里想什么?你没有说:「我要到第一义谛那儿去。」没有这回事。所以你对第一义谛的法你有信心吗?什么叫做第一义谛都不清楚啊!

你念佛、念法、念僧。念法里边,所以我想我们小乘的阿毗达磨论应该读,那里边都很好。它其中有一件事,我也是说过!你现在若能念八正道的时候,你现在就可以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它有这话,有这件事!我们不这样念,可有很多的问题了!你想得初果吗?你想要得无生法忍吗?你有这个意愿吗?说我出家一年,佛在眼前;出家三年,佛在天边了!这话是诃斥我们!事实上的确是这么回事。那怨谁啊?并不怨初出家的人,怨那个收徒弟的师父,「你没告诉我!我不知道嘛!」就是这么回事!但是现在我告诉你了,我就没有过失了!我收你做徒弟,我告诉你了!但是你还没有做,那就你自己负责,你不能再怨我!「我拜你的时候,你没有告诉我,我不知道嘛!」

说一个笑话,有一个土匪被人抓住了,抓住了要枪毙。枪毙的时候,他的母亲爱儿子嘛!就拿一碗什么饭,什么菜,给他儿子。儿子拿到饭的时候,就忿怒了:「你都不告诉我做土匪不好,我不知道啊!」出家也是一样,你出了家以后,我收了徒弟,我就叫你做监院,你就叫你做知客,我不告诉你,讲解佛法的事不管。天天有客人来了,收香油,你搞好你这个事,就光做这个事情!除了说在家人来、明天要拜〝梁皇忏〞、后天要念普佛,就做这个事情,佛法不讲,就光做这个事!但是这些事都不懂,怎么念佛?怎么样念法?念僧?念僧是有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的,他也有无量功德的,不告诉你这些事,不告诉你就不知道嘛!说我自己有高学历,但是一天叫你做这个事,做那个事,没有时间读经书啊!就是偶然地读一点,马上地又忘记了,因为马上要做事嘛!

我讲《法华经》的时候曾经说过,佛法的兴衰由谁负责?就是收你做徒弟的那个师父要负责,第二件事就是寺庙的领导人,寺庙里做住持的这个人要负责。这寺庙你在这儿负责,在寺庙里做住持有什么责任?就是两个责任:你要负责生活费,第二个佛法的教导,做这个事。那当然这事很明白,你不能负责这个寺庙的经费,那你不能做住持。我们现在多数就是这样子,只要能负责寺庙的经济,就可以做住持,实在这是不及格的!你要负责领导大众修学圣道,你要胜任这件事,才可以做住持,就是这两件事。

说我要收徒弟,你要负责这两件事,徒弟来了,你收了他做徒弟,你要负责生活费,负责生活费这件事没有什么了不起,就是你能办到也没有什么了不起,这和在家人一样,在社会上都要吃饭,那不能表示那是出家人。表示出家人,要修学圣道,要做这两件事,你才可以收人做徒弟。说我只是赚钱,我收你做徒弟,大家合作,就是赚钱││天天消灾延寿,打这铛子、打这铪子、敲大磬,会这件事就可以了!

什么叫做佛法衰微?这就是。这样子能栽培出人才吗?所以收了徒弟,徒弟和徒弟打架,徒弟没有罪,徒弟一点儿过失没有,就是当师父的要负责这件事,要负责这件事的!

所以「净信为先」,你要这样的念佛、念法、念僧,你才对佛法僧有净信。这个都是圣人的境界,佛也是圣,涅槃也是圣,僧也是圣,不是凡夫境界。凡夫在那里贪瞋痴活动,那有什么好念呢?这样子,你才有清净信心的。「当知此中净信为先」,就是这个意乐,什么叫做增上意乐?就是你先要念佛、念法、念僧,你对佛菩萨,佛法僧有净信,先要成就这件事。还要做第二件事,「择法为先」,择法就是要学习佛法,要有佛法的智慧。这个「择」是智慧,你智慧能观察、决择,这个也就是学习佛法,要修止观了!你成就了清净无我的智慧,叫「择法为先」。

你这两件事成功了呢,「于诸佛法所有胜解,印解决定」,你就会对于佛法,对于无上菩提,……什么是「佛法」?就是无上菩提,就得无上菩提的方便,就是一个因、一个果。当然也包括阿罗汉所证得的法,证得的涅槃。对于这些佛法,你有了胜解,就是有力量的信解,就是你通达佛法的智慧很有力量,叫做「胜解」。这个有力量的胜解,为什么会有力量?就是你常常修止观的关系。你常常修止观:常常修不净观、常常修无我观。

这无我观常常修它就会有力量。你常常修不净观,不净观有力量。怎么知道有力量呢?它能调伏烦恼。烦恼来了,你这正念一提起来,烦恼就没有了,那就表示你能战胜烦恼,所以这就叫做有力量。已经得圣道的人他就没有烦恼了,我们没有得圣道,心里面有烦恼。但是你的胜解有力量,你对佛法常常修止观,你的不净观有力量,你的无我观有力量,它就能战胜烦恼,不执着这些事。有什么意见不同的事情,心里面没有事情,所以「所有胜解」,你常常地修止观呢,你对于佛法的理解就有力量,所以叫做「胜解」。

什么叫做有力量?能调伏烦恼。说我现在烦恼来了,我不能调伏,你没得胜解!烦恼来了,第一剎那、第二剎那还可以原谅,第三剎那烦恼还在那儿发生作用,不可以原谅了!昨天的事,今天还在烦恼:「我要想办法搞你,叫你倒楣!」这是太不及格了!太不及格了!

所以是「于诸佛法所有胜解,印解决定」,印就是决定,就是可信的意思。就是你通达了佛法僧、通达了佛法的胜义、通达了苦集灭道、通达了一切缘起的真理,你这通达的智慧是决定的,决定无疑,不会是疑惑这件事的!「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你这样常思惟缘起义,我心里面有烦恼,很容易消灭,因为它是缘起的。没有这个因缘的时候,所生法就没有,这个道理是决定无疑了!这个时候,如果你还没能够得无生法忍,你最低限度是胜解行地了!若是进一步,你继续努力,一定是得无生法忍了!一定是初地、二地、三地、四地就过去了。所以这个地方应该说是也通于胜解行地,也通于净胜意乐地,也就是通于十地菩萨,「是名菩萨增上意乐」。什么叫做「增上意乐」?就是这个意思,就是这样增上意乐。

 

《披寻记》一五六○页:

于诸佛法所有胜解等者:此中佛法,谓即无上菩提及与菩提方便。信他诸佛菩萨而行,是名印解。自内了知真实,是名决定。

「于诸佛法所有胜解等者:此中佛法,谓即无上菩提」,这里说「佛法」就是无上菩提,「无上菩提」就是一切种智,「及与菩提方便」,就是证得菩提的前方便,就是由因而得果,因是得无上菩提的前方便。

「信他诸佛菩萨而行,是名印解」,「印解决定」的「印解」是什么呢?就是你对于佛菩萨的法语,你十足的相信,按照佛说的法语去奉行,依教奉行,「信他诸佛菩萨」的法语而去修行,这是毫无疑问的,「是名印解」。

「自内了知真实,是名决定」,就是你继续这么修行的时候,你进步了,断除烦恼了,断除疑惑了,你就得无生法忍了,就不退转了,所以「自内了知真实」,了知第一义谛了,这叫做「决定」。这是解释这个「增上意乐」,是这样解释。

「如是菩萨增上意乐,当知略说有十五种」,这是「标」,略说有十五种增上意乐。

 

寅二、征

何等十五?

   这是征,下面第三科是列。

 

寅三、列

一、最上意乐。二、遮止意乐。三、波罗密多意乐。四、真实义意乐。五、威力意乐。六、利益意乐。七、安乐意乐。八、解脱意乐。九、坚固意乐。十、无虚妄意乐。十一、不清净意乐。十二、清净意乐。十三、善清净意乐。十四、应调伏意乐。十五、俱生意乐。

   这十五种意乐,列出来。下边第四科来解释这十五种意乐。

 

寅四、释 (分三科)   卯一、辨十五相 (分十五科)  辰一、最上意乐

谓诸菩萨于佛法僧最上真实,起胜意乐:是名菩萨最上意乐。

  分三科;第一科是辨十五种意乐,就是解释这十五种意乐。分十五科,第一科先解释最上意乐。先解释第一种,最上意乐。

  「谓诸菩萨于佛法僧最上真实,起胜意乐」对于佛、释迦牟尼佛和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就是佛为众生说的缘起法,有缘起甚深、有空性甚深,这都是法;但是这样的法要假借语言文字才能表达出来,所以还有一个教法。教法和缘起甚深,这里包括行法;空性甚深是理。教、行、理,如果再加个果,法就是分这四种。这四种法,对我们来说呢,语言文字的佛法还是很重要的,当然,它比行、理和果是浅薄的佛法,虽然浅对我们很重要。

我们不能超越文字的佛法,直接跑到第一义谛,我们没有这个本事,我们一定假借语言文字的教法去学习,就是闻、思、修,然后才能到缘起甚深、到空性甚深那儿去,才能到那儿去。我们不可以离文字相,你没有这个程度啊!不是说离文字不对,是你没有这个程度。若是一开始,我们就不学习经律论,就离文字相,这是邪知邪见!

佛、法和僧,最上真实;这个僧就是已经出家了,随佛修学圣道,已经得了圣道的这些出家人。这个出家人,对我们非常重要;我们投入到这个大环境里面,都是圣人,是我们的同梵行者,那有多吉祥啊!不是凡夫僧啊。所以「于佛法僧,最上真实」在真实中它是最殊胜的。于佛法僧最上的真实,这是不虚伪的呀;不是表面上,他心里面有无漏的戒定慧啊,这个真实就在这里。圣人他出家的时候也是凡夫,但是后来得了圣道了,他的身口意清净,有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有八正道、八胜处、十遍处,有灭尽定、四禅八定,有种种无漏的戒定慧。

「起胜意乐」就是这个人,他也初出家、也发无上菩提心、他也是菩萨。他对于佛法僧,最上真实是赞叹佛法僧;这么多的菩萨,对于最上真实的佛法僧,「起胜意乐」心里面非常欢喜,百千万劫难遭遇啊,起胜欢喜,这样子他也可以修学圣道,也可以发无上菩提心,广度众生,都叫做胜意乐;「是名菩萨最上意乐」。

但是我们今天,佛││只能看见像佛,看见真实佛了吗?我们看见谁是得阿罗汉、谁得无生法忍了?看不见了啊!就是佛法衰了;这叫做佛法衰。不是我们自己成立一个文宣组,天天自己赞叹自己好,那叫做佛法兴盛,不是的!「是名菩萨最上意乐」,最上意乐就是这么回事,我们要念佛法僧的殊胜,生大欢喜啊!

但是我们也不静坐、就是静坐也不这样修止观,你这个最胜意乐,怎么能生起来呢?我也和各位法师说过,因为学习《摄大乘论》知道一件事,就是在暖、顶、忍、世第一的时候,也能见到佛菩萨,我们若修止观的时候,你能拿出时间努力的修止观,能达到暖顶忍世第一的时候,你能见到佛菩萨,这是《摄大乘论》上讲的。就是你最低限度,要得到未到地定,最好是得到初禅,在初禅里面修四念住的时候,你能见到佛菩萨。见到那佛菩萨,他会说话,不是见到像佛,它不说话。见到弥勒菩萨,他会说话;也可以见到文殊菩萨、普贤菩萨,都能见到;也可以看见观世音菩萨。

  我第一次学习《摄大乘论》,这个文也都看见嘛,但是过去就忘记了,没有印像。等到第二次、第三次讲的时候,哦!是这样子啊!所以那时候生欢喜心。我们能见到佛菩萨,这件事非常吉祥啊。你一入定,念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就出现,你和他说话。我们说拿《瑜伽师地论.真实义品》哪地方不懂可以请问。你看这多吉祥啊!我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也现前,你也可以和阿弥陀佛说话,这件事有多好啊!你若能到这个程度,对佛菩萨没有净信吗?一定是信心很殊胜嘛!有殊胜的信心。这世界上虚妄的事情,我们都看不懂,你也可以问问佛菩萨嘛;通通都会明白的。不过佛菩萨大智慧,他若和你说话的时候,不一定完全如你意;但是佛菩萨说话都是说爱语,也不会触动你的烦恼。不像我们凡夫,说话像刀似的,「给你一刀,我才快乐」;佛菩萨不是这样说话,他说爱语,说得非常有意义,对你有利益,但是那个话也非常温和,不会引起你烦恼的。

所以「于佛法僧最上真实起胜意乐」,这是真实不虚呀!但是你静坐的时候,不肯这么做,你这最胜意乐能起来吗?我看没有这回事情。

 

《披寻记》一五六○页:

于佛法僧最上真实者:谓佛法僧真实功德,映蔽一切世间外道,说名最上。

「于佛法僧最上真实者」这句话怎么讲呢?「谓佛法僧真实功德,映蔽一切世间外道」它的光明广大,境界一现前了的时候,映蔽就是隐蔽。就是把一切世间、外道那些愚蠢的境界都显现不出来了;唯有佛菩萨的功德广大,显现出来啊。「说名最上」是超过一切外道。

这用功修行、修止观的这个事儿,你自己如理作意,勉励自己。不要说「他今天不来静坐,他不来我也不来」,你这样子就是没有智慧了,还有人来嘛,你跟那个来的人学,那个人没来,你不要跟他学,应该这样子嘛!

 

辰二、遮止意乐

又诸菩萨于所受持净戒律仪,起胜意乐:是名菩萨遮止意乐。

「又诸菩萨于所受持净戒律仪」就是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对于所受持的清净戒法、清净律仪,净戒是在心上说的,律仪是心里面的境界表现于外的境界。「起胜意乐」你发起特别的欢喜心,「是名菩萨遮止意乐」遮止你做种种的错误、犯种种的错误。戒能增上定,因为你想要得定,你要持戒清净,它就能帮助你得定;你随便犯戒,你想得定││困难!你这欢喜心生不起来啊。你静坐的时候,止也止不来、观也观不来,你心欢喜吗?但是你若持戒清净呢,修止观就容易,所以生欢喜心啊。

 

辰三、波罗密多意乐

又诸菩萨于所修证施忍精进静虑般若,起胜意乐:是名菩萨波罗密多意乐。

「又诸菩萨于所修证施忍精进静虑般若」这是第三科,波罗蜜多的意乐。这地方把戒单独立一条,其余布施、忍辱、精进、静虑、智慧这五波罗蜜,「起胜意乐」你要发起殊胜的意乐,你若常常思惟这件事呢,你就生欢喜心。

起欢喜心,我们举一个例子,譬如说我们同学里面,有的人声音非常的美,我感觉我们同学里面好多位,声音好!这声音好从那儿来的呢?就是前生栽培的,前生栽培什么呢?你赞叹佛法僧了!你前生在佛法里面修学的时候,你赞佛、赞法、赞僧,你今生的喉咙就好。你这样子思惟,要感念善法恩。说是那个人财富很多,为什么他财富多?他前生修过布施。说那个人的相貌非常好,他前生修行过忍辱,他不发脾气。他这好的果报,是由好的施、戒、忍、精进、静虑、般若来的,这般若是善法,对你有恩!你常常这样念呢,哦!我现在得到有什么功德,你心里欢喜;但是我还有很多功德不圆满啊,再继续做,功德更好,你发欢喜心了。所以我们学习佛法,使令我们有希望,对于前途有希望。佛法说一切法是缘起的,只要肯努力就会成功!所以我若念法的时候,心里会欢喜;你会欢喜善法,你也就愿意这样做,所以能够起胜意乐,当然你若是念般若波罗蜜,那是非常殊胜的境界。「是名菩萨波罗密多意乐」。

 

辰四、真实义意乐

又诸菩萨于法无我,补特伽罗无我,甚深胜义诸法真如,起胜意乐:是名菩萨真实义意乐。

「又诸菩萨于法无我,补特伽罗无我」这是第四个真实义的意乐。真实义是什么呢?就是法无我、补特伽罗无我;一个法无我,一个众生无我。观这个补特伽罗我││观这个色受想行识里面,没有个常恒住、生死的流转者,将来它会得涅槃,没有这一个,不可得;色受想行识也不可得!

「甚深胜义诸法真如」法无我、补特伽罗无我,这个是甚深的胜义。超过凡夫的境界,唯独圣人他那清净无分别的智慧的境界,这叫做胜义。这是分成两个无我,一个法无我、一个补特伽罗无我。「诸法真如」呢,就是把这两个无我统一了,无我也是真如,法无我也是真如,补特伽罗无我也是真如。「起胜意乐」你要发起殊胜的意乐;如果你若这样观察、思惟成功了,你就是圣人。这个就是前面说的般若,你能观察色受想行识里面,我不可得;色受想行识本身也不可得。

我们是由语言文字的增上缘,做如是思惟,当然是在奢摩他里做如是思惟,这还是一种言说相,假借第六意识的分别、观察,这样的观察、思惟,是属于「观」。但是你也可以修止,修止是两种止:一个是有所缘境,有一个有相的法做所缘境;如果你观察补特伽罗无我、观察一切法无我,真如的境界就是所缘境,你就在那里寂静住、无分别,你这样修止、也这样修观,等到成功那一天,离一切名言相的时候,得无生法忍了,就是离文字相了。你看这不是得圣道的方法?不是很好吗?你就是圣人,就是断烦恼了。先断分别烦恼,要继续地修行,断这俱生的烦恼,那么就是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乃至第十地;你就成功了。就是这样思惟,就成功了,为什么不用这个方法,偏要去参话头呢?我现在明白说这句话,为什么要参话头呢?就用这个方法思惟就对了嘛。

「是名菩萨真实义意乐」你对于这个生欢喜意乐,这样修直接就到涅槃那儿去了嘛,你是圣人了嘛!这不是很好吗?你不快乐吗?你不欢喜吗?所以静坐的时候,做如是观,要思惟。《金刚经》上说:「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那就是这个意思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语言文字的佛法就是「是经」;信心清净就是无我的真如、离名言相的真如现前了。那么这第一义谛就现前了嘛!小乘就是初果、大乘就是初欢喜地,得无生法忍了。不是很好吗?所以你对于佛法的理解越深,你读《金刚经》越欢喜,生欢喜心的。你若能把《金刚经》背下来更好,但是不要背快,慢慢地,一句一句背。

若是我们学习经论以后,我们能够建立得圣道的意愿:「我想要得圣道」,你若有这个意愿的时候,你常常地修法无我、补特伽罗无我的止观,它就和正道相接近,渐渐地接近,就是暖顶忍世第一,一剎那就见道了,你不欢喜吗?所以你这样思惟观察,你就会有菩萨真实义的意乐、生这欢喜心。

  

辰五、威力意乐

又诸菩萨于佛菩萨不可思议神通威力,或俱生威力,起胜意乐:是名菩萨威力意乐。

「又诸菩萨于佛菩萨不可思议神通威力」又诸菩萨对于佛菩萨的不可思议神通威力,就是佛菩萨六种神通的威力。「或俱生威力」俱生威力就是果报了。譬如说你今生这样修行,原来是个凡夫,但是修止、修观成就了,你就是得无生法忍了,也就是在禅定里面得到六种神通,这是修得的神通;俱生的威力就是果报上的神通,在十地菩萨来看││第八地得到这种果报。

我们现在是凡夫,一无所有,什么功德都没成就,感觉到苦恼,佛菩萨无量无边功德都成就了。我们在思惟的时候,如果你己经见到真实义,见到法无我、补特迦罗无我││得初欢喜地、得无生法忍了,那你若是念佛菩萨的威力的时候,你也很容易会成就,你不欢喜吗?这样子呢,你对于佛菩萨的俱生威力的意乐,就非常欢喜!欢喜就是想要成就啊!这一个威力意乐里面,「是名菩萨威力意乐」。

 

辰六、利益意乐

又诸菩萨于诸有情,欲以善法而授与之:是名菩萨利益意乐。

这是第六科。前面有自己用功修行的意味在里面,也有包括利益众生的意思;但是这第六科呢,「又诸菩萨于诸有情,欲以善法而授与之」就是教导他、开示他「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让他受八关斋戒、受三归五戒,这样开导他,「是名菩萨利益意乐」你这样教导众生,众生因此而相信佛法,渐渐修行也可以得圣道,你不是很快乐吗?

 

辰七、安乐意乐

又诸菩萨于诸有情,欲以饶益而授与之:是名菩萨安乐意乐

「又诸菩萨于诸有情,欲以饶益而授与之」于诸有情,欲以安乐饶益,各式各样的功德,使令得到安乐的意乐,就是各式各样的饶益。或是在家菩萨,给他造个房子,令他生活美满,那也是欲以饶益而授与之。「是名菩萨安乐意乐」。

 

辰八、解脱意乐

又诸菩萨即于如是诸有情所无爱染心,又于当来可爱异熟其心无系:是名菩萨解脱意乐。

「又诸菩萨即于如是诸有情所无爱染心」这是第八解脱意乐,菩萨对于有情所,没有染着心,就是你要修止观。他做一些损恼的事情来伤害你,你也不介意,那你这就是无爱染心。或者他给你什么什么供养,你也不爱着,那也叫做无爱染心。

「又于当来可爱异熟其心无系」你这样子行菩萨道,将来会得到很多的可爱的果报,但你心里面也无所得,不执着这个事,「是名菩萨解脱意乐」。

 

《披寻记》一五六一页:

即于如是诸有情所无爱染心者:谓于有情欲与利益安乐,非由心有爱染故。

「即于如是诸有情所无爱染心者:谓于有情欲与利益安乐,非由心有爱染故。」你做利益众生的事情,心里并不爱着众生,当然你要修止观的,就会这样子。

 

辰九、坚固意乐

又诸菩萨于其无上正等菩提,其心专注曾无变易:是名菩萨坚固意乐。

「又诸菩萨于其无上正等菩提,其心专注曾无变易」这是第九科,又诸菩萨对于自己将来会得无上菩提,对于这件事专注,其心专注第一义谛;诸法如就是无上菩提,专注诸法如,心里不变易,不会有退大取小这些事情。「是名菩萨坚固意乐」心不变易。

 

辰十、无虚妄意乐

又诸菩萨于诸有情饶益方便,于大菩提趣证方便,无颠倒智俱行胜解:是名菩萨无虚妄意乐。

这是第十科,无虚妄意乐。「又诸菩萨于诸有情」于可怜的众生,「饶益方便」利益众生的法门,方便就是法门啊。「于大菩提趣证方便」于无上菩提,能证悟无上菩提的法门,「无颠倒智俱行胜解」你能成就没有过失的智慧,通达了饶益众生的方便、通达了大菩提的趣证方便。你这个智慧在这个地方用功修行,有胜解、有决定的胜解,而不犹豫的。「是名菩萨无虚妄意乐」就是你真实能利益众生,你就会得无上菩提!你不会白辛苦的;所以无虚妄意乐。

 

辰十一、不清净意乐

又诸菩萨胜解行地,所有一切增上意乐:是名菩萨不清净意乐。

这是第十一科,不清净意乐。「又诸菩萨胜解行地」就是暖顶忍世第一的时候。「所有一切增上意乐:是名菩萨不清净意乐」那个时候还没断烦恼嘛,所以心里面还有烦恼的种子,所以那还是不清净的意乐;虽然是意乐,但是不清净。

 

   辰十二、清净意乐

又诸菩萨从净胜意乐地乃至决定行地,所有一切增上意乐:是名菩萨清净意乐。

这是第十二科。「又诸菩萨从净胜意乐地」这净胜意乐地和胜解行地可不同了,净胜意乐地就是初极喜地,他己经开始断烦恼了,所以给它一个名字叫做净!「乃至决定行地」决定行地就是第九地。所有一切殊胜意乐,「是名菩萨清净意乐」这时候能断烦恼了,所以叫做清净意乐。

 

辰十三、善清净意乐

又诸菩萨到究竟地,所有一切增上意乐:是名菩萨善清净意乐。

第八地是决定地、第九地是决定行地;现在「又诸菩萨到究竟地」就是到第十地。「所有一切增上意乐:是名菩萨善清净意乐」这个第十地菩萨,他断的烦恼是更多了,所以又名为善清净意乐。前面只是说清净意乐;这个地方又加个善字,第十地是这样子!

 

辰十四、应调伏意乐

又诸菩萨不清净意乐:是则名为应调伏意乐。由此意乐应思择故。

「又诸菩萨不清净意乐:是则名为应调伏意乐」就是胜解行地的修行,还不是那么好,所以你要努力地调伏你的烦恼,有这样的意愿。「由此意乐应思择故」由于你的不清净意乐,你心里面还有所得啊;有我执的有所得、法执的有所得,所以你应该继续努力地修观察、思惟,破除去有所得的染污。这叫「由此意乐应思择故」。

 

辰十五、俱生意乐

又诸菩萨清净意乐、善清净意乐:是则名为俱生意乐。由此意乐性成就故:于所依中善安立故。

「又诸菩萨清净意乐、善清净意乐」那就是由初地以后,叫清净意乐。「是则名为俱生意乐」你修四念住的时候,就会得果报,那是由初地到第七地,那是第二阿僧祇劫;第八地以上是第三阿僧祇劫,这是得果报,所以叫做俱生。这上面说是「又诸菩萨清净意乐」清净意乐,我们已经在前面解释了,就是从初欢喜地的时候,名为清净意乐。清净意乐这个时候,见到诸法如,得到法身了;善清净意乐,就是第十地是善清净意乐,是名俱生意乐。我们就说小乘的初果吧,他死掉的第二生,前生得到的清净无我智慧不失掉,与生俱来的;得无生法忍的菩萨也是这样子,所以都是俱生意乐。

「由此意乐性成就故」这为什么叫做俱生意乐呢?由此意乐性成就故,在你心里面成就、不失掉了。「于所依中善安立故」在你的色受想行识里边,那无漏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善者能也,能安立而不退转了,所以叫善安立故。叫「俱生意乐」。

这个地方再解释一下,就是有人常误会一件事:初果还有隔阴之迷。实在这话是个错误,是《俱舍论》那段文你看错了,初果没有隔阴之迷,而说有隔阴之迷,是得初果那一生有隔阴之迷。我以前是讲过,我现在再说一遍:就是你这一生能得初果,可是你现在还没得初果,你这一生有可能有隔阴之迷,前一生的事情你不知道了。若是这一生你会得初果,你一定会遇见佛法,你会去修四念住,得初果了,就算你没得二果,寿命到死掉了。死掉了呢,第二生有可能是到天上,也可能是在人间,但是前生的事情知道,你不会迷惑的!所以这上面说「由此意乐性成就故」,在你心里面成就、不失掉了。「于所依中善安立故」你的色受想行识是所依,就是你的成就的功德,以色受想行识为依止,善安立故││能在那里安立、不退,而不会退转的。凡夫不行,你没得圣道,我前生《法华经》都背下来了,第二生你再背,你不能背!但是可能会容易,第二生再念一念,容易背。如果不念,就不能背,所以不能说是安立了!

 

《披寻记》一五六一页:

由此意乐性成就故等者:不由思择习所成性,名性成就。云何习所成性?谓由数习诸善法故,于自所依异熟识中,积集诸善坚住不忘成满究竟,即由此义,名善安立。

「由此意乐性成就故等者:不由思择习所成性,名性成就」不需要再去思惟、决择,不需要观察、不需要去修习。不由思择习所成故,思择就是习,不需要思择、修习去成就的,本来就成就了,所以叫做性成就!就是不退了、不失掉。你前生修学的功德你这一生能现前;当然现前可能也有点差别。譬如说:你前生是初果、或者是二果,今生再来这个世界的时候,前生成就的功德,你可能到三岁才现前、或者四岁、或者五岁,也可能很早就现前。不需要思择、修习,就能现前,所以叫做「性成就」。

「云何习所成性?」云何叫做习所成性呢?「谓由数习诸善法故」数习就是你精进地一次又一次的这样修止观,诸善法就是修四念处。「于自所依异熟识中」以你自己的依止,就是你的阿赖耶识。你的阿赖耶识是你的所依止处,他人的阿赖耶识不是你的依止处啊。于自所依的异熟识中,「积集诸善,坚住不忘」不断地重复,修四念住,积集很多的善法;善法修得很坚住不忘,很坚定安住在那里,不忘失。「成满究竟」那个力量,成就圆满了,达到究竟的程度。「即由此义,名善安立」善安立,是这个意思,就是你自己栽培的,安立就是栽培的意思。

你若是不学习圣道,总感觉世间的荣华富贵很好;荣华富贵不行!就算是你栽培了很多的善法,将来你能做国王,但是做国王做那么长的时间,做完了就没有了,它就失掉了。但是你若修学圣道呢,不!修学圣道,证到无我的智慧的这些功德,在你的心里面成就了,成就就不退了。它就不失掉,不失掉呢,你就不退转,初果以后也不退转!得无生法忍以后,也是不退转!但是功德并没有圆满,还要继续地栽培的。所以修学圣道成就的功德和有漏法的栽培不一样,不一样的。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七 (3)
下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七 (5)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二 (5)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七 (3)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四 (18)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五 (3)
 瑜伽师地论讲记 初发论端 7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 (2)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五 (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六 (1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九 (1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一 (1)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佛教真面目 第五章 解题 第三节 世界问题[栏目:冯达庵居士]
 一切境中把握住心态[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2年]
 过失补救的方法[栏目:慈成加参仁波切]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