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六 (14)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139

玄三、释难(分二科)  黄一、问

问:若如是者,何因缘故,于一切法离言自性而起言说?

离言法性这一科,分三大科:第一科是理成,第二科是教证;现在是第三科释难,解释这个问题,分两科,第一科是问。

「若如是者」,若是像前面所说的,这胜义法性是离言的,是没有言说的。「何因缘故」,什么理由「于一切法离言自性而起言说」呢?它没有言说嘛,为什么又建立很多的言说呢?这是问,这个问就是个「难」,下边就回答解释这个难。

 

黄二、答

答:若不起言说,则不能为他说一切法离言自性,他亦不能闻如是义。若无有闻,则不能知此一切法离言自性。为欲令他闻知诸法离言自性,是故于此离言自性而起言说。

「若不起言说,则不能为他说一切法离言自性」,你说的有道理,离言自性没有言说,就不应该起言说;但是若是不建立这么多的言语,就不能为众生宣说一切法离言自性了,就不能去讲解这件事。「他亦不能闻如是义」,若是不言说,那么众生也就不会听闻这样的胜义自性。「若无有闻,则不能知此一切法离言自性」,佛菩萨没有这样开示,众生也就不会听闻了,不听闻就不会通达一切法离言自性的道理。

「为欲令他闻知诸法离言自性,是故于此离言自性而起言说」众生若不能够通达离言自性,也就不能修学圣道了;不能修学圣道,也就不能够得大涅槃无上菩提了。所以「为欲令他」,佛菩萨的慈悲心,为欲令众生听闻、通达「诸法离言自性」的道理,「是故于此离言自性而起言说」,所以建立了这么多的文句;这是回答这个问题。离言法性这一科,已经讲完了。

 

天二、净障门(分四科)  地一、障因缘(分三科)  玄一、总标

又诸愚夫,由于如是所显真如,不了知故,从是因缘,八分别转能生三事;能起一切有情世间、及器世间。

这是第二科。「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这一大科里边,有略标、有广辨,广辨这一科里边呢,分两大科,第一科是智行门,已经圆满了。现在是第二科净障门,就是清净障碍,把障碍清除,叫做净障门;分四科,第一科是障的因缘,分三科,第一科是总标。前面这个智行这一大科呢,已经说出来什么叫做离言自性、什么叫做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它的大意已经说完了,这以下又提到清净的缘起的事情。

「又诸愚夫」,就是很多的没有智慧的人,「由于如是所显真如」,因为对于前文所说的这个胜义法性,里边所显示的这个真如的道理,就是法无我的道理。「不了知故」,不明白这个真如的体相,真如的道理的原因,就是无明、就是糊涂。「从是因缘,八分别转」,由于不了知真如的道理的关系,就有八种虚妄分别现起来,这八种分别现起来,「能生三事」,能生起三种事情。不了知真如这是无明;由无明生出来八种分别;由八种分别能生三事。「能起一切有情世间及器世间」,就是由无明、八种分别和三事,能现起一切有情世间,能现起有情所居住的世间,就是器世间。这个染污的缘起,就是这样子。

 

《披寻记》一二○六页:

有情世间器世间者:自业所感内分死生,是名有情世间。共业所感外分坏成,名器世间。由此二法,能摄一切诸戏论事,谓能取法及彼所依所取之法,是故建立二种世间。

「有情世间器世间者:自业所感内分死生,是名有情世间」,这个有情世间,就是每一个众生自己的生命体,这个生命体是你自己的业力造成的,你自己所造的,或者是善业,或者是恶业,或者是不动业,你造的这个业力所感,所招集来的,是「内分死生」,就是不是外边,你里边,你自家的生命体里边,是死或者是生,就是果报的开始就是生,果报的结束就是死了,它不是永久的,所以有死生,它是自业所感。「是名有情世间」,就是这里边它有心理作用、有精神作用,所以叫做有情世间。「共业所感外分坏成」,就是,不是一个众生的业力,是很多的众生共同的业力所造成的,这是外分,就是生命体以外的这一部份,这一部份也是无常的,也有坏也有成,这就叫做器世间。

「由此二法」,由于有情世间和器世间这两种法,「能摄一切诸戏论事」,能包括所有这一切的戏论的事情;这个戏论,就表示是没有真实性,只是虚妄分别,它没有真实的体性,叫做戏论。「论」也有表示言说的意思,就是一句虚妄分别的语言,有分别才有语言,有语言也就是有分别。也就是这个假立言说,假名安立的一切法,都叫做戏论事。究竟是什么叫做戏论事呢?「谓能取法及彼所依所取之法」,这个「取」在这里就是执着的意思。能执着的法,能执着的是谁呢?就是我们的心、我们的识,主要是第六识。能执的心法「及彼所依」,及彼心法所依止的,就是六根。能取就是六识,「及彼所依」就是六根,所取就是六尘;这是十八界。说到阿赖耶识,那就包括在第六意识里面。「是故建立二种世间」,所以就建立这两种世间,就包括一切法了。这样说呢,这个能取法是六识,所依就是六根,六根、六识就是我们的内分的生命、这个生命体;所取的六种境界,色声香味触法,那就是器世间了。这是总标,是标出来它的大意,下边再详细解释。

 

玄二、列释(分二科)  黄一、列八分别(分二科) 宇一、征

云何名为八种分别?

这第二科是列释,分两科,第一科是列八分别,这八种分别是什么呢?把它标列出来。分两科,第一科是征。

「云何名为八种分别?」若不明白真如理的关系,就生出来八种分别,什么叫做八种分别呢?这是征,下边第二科就是列出来。

 

宇二、列

一者、自性分别,二者、差别分别,三者、总执分别,四者、我分别,五者、我所分别,六者、爱分别,七者、非爱分别,八者、彼俱相违分别。

这八种分别列出来了,下文有解释。

 

黄二、释生三事(分二科)  宇一、能生差别(分三科)   宙一、征

云何如是八种分别能生三事?

前面第一科是列八分别,这是第二科,解释这八种分别能生三种事。分两科,第一科是能生差别,分三科,第一科是征。怎么叫做如是八种分别能生三事呢?这是征。下边第二科解释,分三科。第一科,先解释八种分别的前三种分别,分两科,第一科,能生依缘。

 

宙二、释(分三科)  洪一、前三分别(分二科)   荒一、能生依缘

谓若自性分别、若差别分别、若总执分别、此三分别能生分别戏论所依、分别戏论所缘事。

「分别所依,分别戏论所缘事」,就是生这个依缘,一个依、一个缘;八种分别里边,前三种分别,就是自性分别、差别分别和总执分别。「此三分别」能引生出来,能建立「分别戏论所依」,这个分别戏论所依,就是六根,分别戏论所缘那就是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境界。「分别戏论所依」六根,这个根和境,六根、六境(尘),这都是因缘生法,都是依他起,所以称之为事。

 

《披寻记》一二○七页:

此三分别至分别戏论所缘事者:不如理思,是名分别。无义言论,是名戏论。如是分别戏论要有依缘方得生起,是名分别戏论所依分别戏论所缘事。此依缘事三分别生, 谓由过去世自性等三分别为因缘故,能生现在分别所依及所缘事。

「此三分别至分别戏论所缘事者:不如理思,是名分别」,就是不合乎道理的分别、不合乎道理的思惟叫做分别;合乎道理的分别是圣人的境界,不合乎道理的思惟就是凡夫的境界,这样就包括三界内所有的心心所法,都包括在内了,那么都叫做分别,就连阿赖耶识也是在内了。「无义言论,是名戏论」,没有道理的言论,那就叫做戏论,或者说这个义是个境界,所分别的境界,所分别的境界是没有境界的,但是我们就认为有境界,加以分别,这就叫做戏论,这个所分别的境界是空无所有的,但是我们就认为是有,作种种分别,那么这就叫做戏论。

「如是分别戏论要有依缘方得生起」,这个不如理思的分别,无义的言论,这个分别戏论「要有依缘」,它也不能凭空就有分别戏论的,它要有依和缘才能现起,依和缘,刚才说「依」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若是眼识,要依眼根、以眼根为依止,耳识要以耳根为依止,乃至第六意识要以意根为依止。若是根坏了呢,这个虚妄分别就不动了,就不能动,比如说,这个眼根坏了,眼识就不起作用了,乃至意根坏了,意识也是不行,要有所依,还要有所缘的境界,也要有色声香味触法的所缘的境界,你这个分别,才能发生作用,才能分别的。那么这个所缘就是所缘缘,根就是增上缘,当然还要因缘、等无间缘,就是要有因缘才能现起,所以是「如是分别戏论要有依缘方得生起,是名分别戏论所依、分别戏论所缘事」。

「此依缘事三分别生」,这个所依、所缘,这件事,从什么地方来的呢?「三分别生」,就是这个自性分别、差别分别、总执分别来的,从这里来的。我们有自性分别、有差别分别、有总执分别呢,我们就熏习了种子;熏习了种子,将来这个种子,我们现在的这个生命体,终究有一天它坏了,它结束了,结束了以后,由这个自性分别、差别分别、总执分别熏习的种子,又现出来一个眼耳鼻舌身意,又现出来一个色声香味触法。

《楞严经》说:「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这个句子非常好,现在这《瑜伽师地论》就回答这个问题,这就是由你内心的虚妄分别生出来的,是这么意思。「此依缘事三分别生,谓由过去世自性等三分别为因缘故,能生现在分别所依及所缘事」,这说的很明白,我们现在有这三种分别,熏习了种子,就会生起将来的所依所缘事;现在的所依所缘事,是由过去的三种分别熏习的种子所生,就是这么回事!这是能生依缘,这是第一科,下面第二科,由依缘生。

 

荒二、由依缘生

谓色等想事,为依缘故,名想言说所摄、名想言说所显分别戏论、即于此事分别计度非一众多品类差别。

前面是说这个依缘是怎么来的,现在有了依缘以后,又会有什么事情?所以这样讲。「谓色等想事,为依缘故」,这个色(等),就是色受想行识,色声香味触法,眼耳鼻舌身意这些事情,这个「想事」,前面我们是解释过,这个想,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想」即是名,就是这个名言的名,因为你若没有想,就不能有名,要有想才有名,可也是有名也就会有想,所以说「想」也就是说名,说名也就是说「想」。这些「色等想事」,深一点讲呢,这个色是想所现的影像,所以叫「色等」就是想事,一切法都是心的分别,所以一切法皆是想事,这一切法都是有名言的事情,都是名言而已。

「为依缘故」,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是依,色声香味触法是缘,这些都是名言的事情,都是想事。眼耳鼻舌身这是色,色声香味触也是色,眼耳鼻舌身意的「意」就是想,是心法了;那么色声香味触法的「法」是包括了一切法,所以这个想事就是「依缘故」,依缘的缘故。「名想言说」,为依缘故,所以也就会又发出来「名想言说」,由于名想,又会发出来言说,又会发出来名想,「名想言说」;这里或者这么解释,由于有名,有各式各样的名句,所以你内心里面可以有思想,有了思想,就会发出来各式各样的言说,你若没有名,你心里面不能思想,你心里面不能思想,就不会说话,「名为先故想,想为先故说」,就是名、想、言说,都是因为有依缘的关系,就会有这件事,也可以这么说。

「名想言说所摄」,这是一句,「名想言说所显」,这是又一句,这两句话意思不一样,但彼此有关系;但还是不一样,就是「名想言说所摄」,是属于这一类的事情,《披寻记》有解释。「名想言说所显」,就是你有了名想言说的时候呢,就会显示你内心的思想,就能显示出来,就是可以和其他的人沟通。这是两句话,「名想言说所摄」、「名想言说所显」。「分别戏论」,就是因为你有名想言说,你内心里面就会有各式各样的分别,也会发出来各式各样的戏论。

「即于此事分别计度」,这个名想言说显示的各式各样的分别,各式各样的戏论,我们这个愚夫,没有智慧的众生,就在这些事上分别计度、执着,各式各样的执着,「非一众多品类差别」,不是很少的,是很多很多的,「品」就是类,各式各样的类别不同,或者是人间的事情、或者是天上的事情、或者是三恶道的事情,过去的事情、未来的事情、现在的事情,或者是善、或者是恶、或者是非善非恶,各式各样的差别的这些戏论、执着,就是因为有了依缘,就会有这么多事情。

 

《披寻记》一二○七页:

谓色等想事至品类差别者:此中更释三种分别因缘道理,谓依缘事,从分别生,分别亦由依缘事生,展转为因而生起故,名为先故想,想为先故说,是名分别戏论生起次第。然有二别:若婴儿等不善名言者所有分别戏论,是名名想言说所摄,谓由言说随眠之所摄故。若诸根成熟,善名言者所有分别戏论,是名名想言说所显,谓由言说随觉所显了故。由彼种种分别戏论,即于此依缘事分别计度,或执自性,或执差别,或总执我及余假法,各有非一众多品类差别,如下自释。

「谓色等想事至品类差别者」,这是把这一段文,重把它标出来。「此中更释三种分别因缘道理」,就解释这三种分别彼此互为因缘的道理、互相有关涉的道理。「谓依缘事,从分别生」,这就是由三种分别生出来这个依缘的事情。「分别亦由依缘事生」,而我们这三种分别呢,也是由依缘的事情生起的,你也生我、我也生你,就是互相生起。「展转为因而生起故」,就是互相的为因缘,我为你作因缘,你生起了;你为我作因缘,我生起了。「展转为因而生起故」,就是过去世的分别为现在世的依缘作因缘,现在的依缘又为分别作因缘,又会生起分别。

「名为先故想,想为先故说,是名分别戏论生起次第」,这句话,在唯识的著作里面常常提到;「名为先故想,想为先故说」这句话「是名分别戏论」生起的次第,生起的次第就是这样子。就是先要有名,而后才有思想,先要有思想而后才能说话,这也是一个次第。前面说呢,有过去世三种分别,才有现在的依缘;现在的依缘现起了,才会有各式各样分别,这都是生起的次第。说什么是最初的那个因缘呢?没有最初这件事,就是你向前推,永久就是这样子。「然有二别」,但是这里边有两种分别。

「若婴儿等不善名言者所有分别戏论,是名名想言说所摄」,这两句话还是各有所指的,这个第一句话是指谁说的呢?是婴儿等,这样的人「不善名言」,他不善于、他不能,善者能也,就是不能够说话,他不知道名,也不知言。「所有分别戏论」,但是不能说没有分别戏论,他还是有分别戏论,但是这个时候,分别戏论是潜藏在那里不动。「是名名想言说所摄」,那个婴儿他没有名言,心里面不知道怎么分别,但是他还是有名言的,所以叫做「名想言说所摄」,还是属于这一类的。

「谓由言说随眠之所摄故」,那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就是他这个小孩子,这个婴儿等,他有言说的随眠,就是内心说话,这个名言的种子,在他的心里面伏藏着,所以还是属于「名想言说所摄」,还属于这一类的,他有这样的种子。「随眠」,随逐不舍叫做随。眠就是在那里不动,就是像人睡着觉了不动,他若睡醒了呢,他就要动了;就是你这个种子,没有活动、不发生作用的时候就像人睡着觉似的,就在那里休息没有动,就是名言种子在那里睡觉、不动,叫做眠。是这样意思,所以叫做「名想言说所摄」。

「若诸根成熟善名言者所有分别戏论,是名名想言说所显」,「若诸根成熟」,若他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成熟了,若经过一个时期的养育、长成,这时候能发生作用了,所以叫做成熟。「善名言者」,他能说话,当然就是要学习,这个婴儿渐渐长大了,他能学习,逐渐学习、逐渐学习,他就会说话了。「所有分别戏论」,他会说话了、内心里面也能分别、能说出种种话,那这就叫作「名想言说所显」,显示出来。「谓由言说随觉所显了故」,什么叫做所显?就是他由各式各样的语言,就是随顺他内心的分别有所觉悟,他因为有名言,有各式各样的名句,他就会觉、会明白,各式各样的…啊!这是青,这是黄、这是赤、白、这是父亲、这是母亲,由名言的学习,他内心里面有所觉悟,所以叫做显了!若不觉你就没有名言,没有名言就不能显了。

「由彼种种分别戏论」,由于这个人学会了文句,学会了名言,他内心里面假借这个名言,就会作种种的分别,种种的戏论。「即于此依缘事分别计度」,这个时候他不只是分别戏论,他内心里面还有执着,「即于此依缘」,就是六根和六境,「分别计度」,在这些因缘事里面分别、执着,就开始有各式各样的烦恼了。这个「烦恼」本来也是有种子,不是今天才有烦恼,久远以来都有烦恼,但是他若懂得名言的时候呢,他烦恼就动起来。有的众生呢,这个生得慧──过去所学习的名言,他没有完全忘掉,带到今生来,那他就随时可以有烦恼,他会有这个分别的。有的人呢,过去的事情完全忘记了,要现在重新学习,有人呢从前一生带过来的,也是不完全一样的,「即于此依缘事分别计度」。

「或执自性,或执差别,或总执我及余假法,各有非一众多品类差别,如下自释」,这个执着、分别计度;执着什么呢?或者执着自性、或者执着差别;这个差别,就在自性上,列出来各式各样不同的情况,叫做差别,所以那个自性等于是总说的,差别就是别说的。「或总执我及余假法」,说是这个色受想行识的生命,这个眼耳鼻舌身意这个生命,里边有各式各样的因素,现在总起来是个我,那么叫做总执我。「及余假法」,及其他的各式各样的假名字的事情。「各有非一众多品类」,每一样都有很多的事情,众多的差别,如下边自释。

 

洪二、次二分别

若我分别、若我所分别,此二分别能生一切余见根本;及慢根本萨迦耶见;及能生一切余慢根本所有我慢。

前边这是说「能生依缘」,依缘又生种种分别这两件事,就是由前三种分别:自性分别、差别分别、总执分别;这三种分别能生分别戏论所依、分别戏论所缘的事。现在这底下嘛,解释其次的两种分别,其次两种分别是什么呢?「若我分别、若我所分别」,就是由分别而有我执,由分别而有我所执;就是这个分别,是执着的前方便,有我分别、有我所分别,而才有我执、有我所的执着。

「此二分别」,这两种分别,一个我分别、一个我所分别;这个我所有的,叫做我所。这两种分别呢,「能生一切余见根本及慢根本、萨迦耶见」,萨迦耶见是其余的一切见的根本,也是慢的根本,若是没有我的时候呢,其余的一切见也都没有了,我慢也不会有,所以这个萨迦耶见,就是我见;我见能生一切余见,是一切其他的见的根本,及慢的本根。这个萨迦耶见呢,就是「我分别」所生的。「及能生一切余慢根本、所有我慢」,我慢是其余的高慢的根本,这个有我分别,也就有我所的分别,它们也是不能分开的。这是说到这两种分别,生出来我见、我慢的这件事。

 

《披寻记》一二○七页:

若我分别至所有我慢者:谓我我所二种分别,能生二法,谓萨迦耶见及与我慢,此萨迦耶见能生边执见、邪见、见取、戒禁取、及与我慢,此为根本,余方得生,是故说名能生一切余见根本及慢根本萨迦耶见。又复我慢能生慢、过慢等一切余慢,此为根本余方得生,是故说名能生一切余慢根本所有我慢。

「若我分别至所有我慢者:谓我我所二种分别」,这个我分别、我所的分别,这两种分别能生出来两种事情「谓萨迦耶见及与我慢」,这个萨迦耶,中国话翻成「坏聚见」,就是坏聚;我们的色受想行识是无常的、是败坏的所以叫做坏,但是它是积聚,色也是一大堆,我们这个生理的色法,地水火风、眼耳鼻舌身都是色法,都是物质所积聚成的,所以也是一大堆。受也是各式各样的受;想行识都是一大堆的,眼耳鼻舌身意都是一大堆,所以叫做聚、叫做坏聚。坏聚上不应该执着有我,但是他就是在坏聚上执着有我,所以叫做坏聚见。这上面说「能生二法」,这我的分别、我所的分别,这两种分别能生出两件事,什么呢?「谓萨迦耶见」就是我见,执着有我;「及与我慢」,有了我以后,就感觉我是很优秀的,所以心就高起来,所以叫做我慢。

前面那个论文上说「能生一切余见根本」,我见是其余的一切见的根本;就是其余的一切见呢,都是由我见生出来的,所以叫做根本。但是什么叫做其余的见呢?「见」这个字实在是有智慧的意思,他有这样的见地,那就是表示他有这样的智慧;但是称之为见,有一个特别的意思,就是不容易动摇,他有这样的思想,你想改变他是很难的,所以叫做见。

「此萨迦耶见能生边执见」,边就是两边,是那两边呢?一个常边、一个断边。常住不坏,是常边,还有一边是断,就是不常,中断了就是不常,这叫做边执见,执着两边,执着常见和执着断见。这两个见呢,是由我见生出来的,由萨迦耶见生出来,你执着有我的时候,就会演变成这两种见地,一个是执着「我是常住不坏」,就是常见;一个是「我是中断」人若死了就完了,那么就是断见了,这个常见和断见叫做边见,是由我见生出来的,「能生边执见」。还有一个邪见,邪见呢就是拨无因果,不承认善有善报,恶有恶有报,不承认这件事,所以叫做邪见。

「见取」,这个见取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爱着自己的思想,是最殊胜的,最微妙的,我的思想是最优秀、最优胜,你们都不如我,这叫做见取。或者他有常见,或者他有断见,或者他有我见,他认为他的见解特别的高深。当然这种事情,一般在欲里面生活的人,就去求这个世间上的欲,他心里面不注意这个哲学的思想,他不注意这个事。那么有这种哲学思想的人呢,就是有大智慧,我们姑且这样说,他有大智慧,他不欢喜这个欲,他感觉到欲是苦,他要解脱这个欲,为什么会这样子呢?他说生命体里面有一个我,这个我是常住不坏的,可以解脱世间上一切苦,使令这个我清净、常恒住得大般涅槃,那他有这个思想呢,他就生了高慢心,所以叫做见取。

我们中国佛教,很久以来对这个《大智度论》、《瑜伽师地论》这两部分的佛法不大学习,很久以来就不大学习,就是学《起信论》和《楞严经》,很久以来就是这样子,对于「什么叫做我见?」不大明白!我们通常看这注解也看出来,说是这个色受想行识是我、这个身体是我,就是简单这么一说就过去了,但是在《阿毗达磨论》、《瑜伽师地论》、《大智度论》,它就把这个我的相貌详细说出来;这些就是印度的外道,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呢,一般的苦行的外道,他是那样的修行方法,但是他内心里面有一个思想的,就是有个我,他修苦行干什么?就是要把这个我解脱出来,从众多的苦恼里边把这个我解脱出来,他有这样的思想。

我们若是这么讲呢,现在这个《瑜伽师地论》里面,我们前边已经学过了,那个不如理作意那个地方说到这个我、说到无我论,无我论和有我论的辩论,那里有一大段。《大智度论》里面也有提到,还有其他的《阿毗达磨论》也有提到这件事情,就不像我们一般的这个…。南无观世音菩萨!就是一般的这个…我都不好意思说…。把那个我说的不那么明白,为什么不能说那么明白呢?因为他也感觉到这和《楞严经》的思想,有那么一点冲突,其实呢还是有分别的,这们现在学《瑜伽师地论》呢,就把那个冲突的问题解决了;这外道的「有我论」和佛教说的「如来藏」是有分别的,但是你若不去学这个唯识的道理和《大智度论》这些佛法,你自己不能辨别这个问题。不能辨别了呢就说的不清楚了,这个我是怎么回事就说的不清楚;说的不清楚,也就表示我们佛教徒对于佛法的认识不够,也就有问题!

现在《瑜伽师地论》可不是,就是明明白白的说清楚了。我刚才说,执着这个生命体里面有一个常住不变的我,这个我到天上去了、到地狱去了;这个我是常住不变的,只是身体有变化,这样子。我们这样讲的时候就是和外道讲的一样了;但是我们不知道这件事,你若不深入的学习,你不知道这件事。这上面说,「此萨迦耶见能生边执见」,能生「邪见」,能生「见取」,就是爱着这个见,这个见很高尚,「见取」。

「戒禁取」就是持戒,你想要把这个真常的我解脱出来,你需要持戒;这件事不可以做、这件事不可以做、这件事不可以做,所以叫做戒禁取。戒禁取,就是外道的这些仪轨,都属于这个。它与禅定还有关系,因为你若想得禅定非要持戒不可,外道也有这种思想的,这叫戒禁取。「及与我慢」,就是生高慢心;就是执着有我时候,自然的总感觉自己很好,所以叫做我慢。「此为根本余方得生」,就是此我见为根本,其余的见才能够生起。「是故说名能生一切余见根本及慢根本萨迦耶见」所以这么讲,萨迦耶见是一切见的根本;也是慢的根本。

「又复我慢能生慢过慢等一切余慢」,你有了我、我所的慢,执着有我、我所就会有慢,也能生出来慢、过慢等的一切余慢。前面也讲过这个慢、过慢、慢过慢。慢就是与相等的人认为是相等的,你不如我我就说我比你强,这都是叫做慢。过慢就是他比你强,你认为是相等,那就是过了一点。慢过慢是他比你强,你认为你比他还强,就是太过、过的太多了。「一切余慢」,那里一共有七种慢。「此为根本」,就是以我慢为根本,「余方得生」其余的慢才会生起。「是故说名能生一切余慢根本所有我慢」这个我慢是其余的慢的根本。

 

洪三、后三分别

若爱分别、若非爱分别、若彼俱相违分别,如其所应能生贪欲瞋恚愚痴。

这是第三科,后三分别,一共八种分别,后边这三个分别,就是若爱分别、若非爱的分别、若彼俱相违的分别。「如其所应能生贪欲瞋恚愚痴」,就是爱的分别能令人生贪欲心;若非爱的分别呢,能生瞋恚心;若彼俱相违的分别,与爱也相违,与非爱也相违,就是非爱非不爱的分别,那就生出来愚痴的分别。其实贪欲、瞋恚也是愚痴,这是说后三分别,下面就是结。

 

宙三、结

是名八种分别、能生如是三事。谓分别戏论所依缘事、见我慢事、贪瞋痴事。

这三种事情由八种分别生出来,这样解释了。「谓分别戏论所依缘事、见我慢事、贪瞋痴事」,这三种事,是那三种事呢?就是「分别戏论所依、分别戏论所缘」的事,也就是六根和六境这些事。「见我慢事」,就是前面说我见、我慢的这个事情,这是第二种;还有「贪瞋痴事」,由八种分别生出来这三种事。下面第二科,总显流转。

 

宇二、总显流转

当知此中,分别戏论所依缘事为所依止,生萨迦耶见及以我慢;萨迦耶见我慢为依、生贪瞋痴。由此三事、普能显现一切世间流转品法。

「当知此中分别戏论所依缘事为所依止」,这三种事彼此间的关系是怎么样呢?这个分别戏论所依所缘的事情「为所依止」,就是为萨迦耶见的所依止。当然,说这分别,也是萨迦耶见的依止,但是同时呢这个所依所缘,也是所依止,比如说六根是我,那么六境就是我所了,会有这样的分别。「生萨迦耶见及以我慢」,这所依、所缘能生萨迦耶见、能生我慢,有这样关系。

「萨迦耶见我慢为依,生贪瞋痴」,这两种烦恼为依止,会生出来贪瞋痴,要保护这个我就会有贪心;有违背了这个意愿的,那就是瞋了;有贪、瞋也就有愚痴。「由此三事、普能显现一切世间流转品法」,由这三种事情,所依缘事、见我慢事、贪瞋痴事,这三种事,普遍能显示出来,一切世间流转生死的各式各样的品类的事情,都包括在这三种事情里面的。

 

《披寻记》一二○八页:

由此三事普能显现一切世间流转品法者:谓八分别是流转因,微隐难了;所生三事是流转果,显现易知。果能酬因,名能显现。展转相续,是名流转。如是诸法,能摄一切有情世间及器世间因果性故,名为一切世间流转品法。

「由此三事普能显现一切世间流转品法者:谓八分别是流转因」,这八种分别是流转生死的因;为什么流转生死?有这八种分别的关系。「微隐难了」,这八种分别比较微细,比较含蓄、隐藏,不是那么容易明白。「所生三事是流转果」,八种分别生出来的三种事呢,是流转生死的一个果,就是由那八种分别生出来的果「显现易知」,为什么称之为果呢?就是它的相貌显现出来以后,很容易明了,譬如六根、六境,这很容易明白有这么一回事;内心里有见、慢、我慢的事情,也很明了;有贪瞋痴的烦恼,也很明了;「由此三事普能显现一切世间流转品法」。

「果能酬因」,这个果是来酬谢那个因的,八种分别的因,不是白分别的,结果就有这三种事情出现,来酬谢它;「名能显现」,这个显现就是这个意思。「展转相续,是名流转」,这八种分别生出来三种事;三种事也能生出来八种分别,有因就有果、有果有因,这样子展转的相续下去,叫做流转。「如是诸法,能摄一切有情世间及器世间因果性故」,这八种分别和三事,就能够包括一切有情世间及器世间的因果的体性,都包括在内了,「名为一切世间流转品法」,是这样意思。这八种分别生三种事,在一般流行的佛法里边,很少讲到的、很少讲到这里。

 

玄三、广显(分二科)  黄一、释八分别(分七科) 宇一、自性分别

云何名为自性分别?谓于一切色等想事、分别色等种种自性所有寻思。如是名为自性分别。

这是第三科广显;广显前面所说的这件事,这八种分别。分两科,第一科释八种分别,分七科,第一科,解释自性分别。「云何名为自性分别」,八种分别的第一种分别叫做自性分别,自性分别是什么意思呢?这是征。「谓于一切色等想事」,就是说我们凡夫,对于一切色等想事的这些色声香味触法、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这一切法。「分别色等种种自性所有寻思」,分别这是色、这是受、这是想、这是行、这是识,这是眼、这是耳鼻舌身意,各式各样的体性的寻思,你寻思各式各样的事情,那么这就叫做自性分别,「如是名为自性分别」。这个自性分别,或者说是概略的分别,不是那么微细的分别,但是它有个定义,就只限于此法有这种事情,就叫做自性,它不同于其他的法。比如说色法,就限于色法有这想的相貌,声音就不是了,声音就是另一法,声音和色就不一样,香、味、触、法都不同,各有它本身的相貌,叫做自性;本身概略的相貌,叫做自性。比如说:色法以变碍为性,它有质碍,但是它也有变化,那这是色法的变碍性。受以领纳为性,那就和色法也不同;想以取相为性;行以造作为性;识以了别为性,就是各有各的差别的相貌。只限于它本身有这样的相貌,所以叫做「自」,这个自是这样意思。

 

宇二、差别分别

云何名为差别分别?谓即于彼色等想事、谓此有色、谓此无色。谓此有见、谓此无见。谓此有对、谓此无对,谓此有漏、谓此无漏,谓此有为,谓此无为,谓此是善、谓此不善、谓此无记,谓此过去、谓此未来、谓此现在。由如是等无量品类差别道理、即于自性分别依处、分别种种彼差别义。如是名为差别分别。

「云何名为差别分别?」,第二个分别叫做差别,就是不一样,有种种不同的相貌,这是问。「谓即于彼色等想事、谓此有色、谓此无色」,这讲差别的分别。「谓即于彼色等想事」,就是说你在那么多的色等法的那些事情上面「谓此有色、谓此无色」,这件事是有色,那件事是无色的,比如说有色,若拿我们人来说呢,我们的眼耳鼻舌身,这都是有色。

但是这个色呢,比如说我们的眼根,我们所看见所看见的眼叫做扶根尘,扶根尘是什么呢?就是保护根的一个物质,这个物质是保护根的。我们看不见的那个眼根是清净、精微的四大组织成的,我们所看见的这个不是根,根有发识的作用;扶根尘这个物质,它没有发识的作用,但是它有保护能发识的根的作用,所以叫做扶根尘。有的人把「根」念在后边,「扶尘根」,这样念,那就是它也变成根了。眼根也好、耳鼻舌身,这五根都是清净四大组成的;清净四大组成呢,那清净的色,都是地、水、火、风四大种所造。那么有四大种、四大种所造,就变成了我们的五根,那么这个清净色就是它的一个自相、它的自性,但是若有各式各样的分别,就不同了。

「谓此有色」,这个色本身,刚才说过,它有质碍,它不能容受其他的物质在这里来往、它就障碍,所以叫做有质碍,那么这就是有色。「谓此无色」,比如说这个声音,声音就和前面的不同,这是另一个情形,或者我们这个心法,这个了别性,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个识就是没有四大,这就是无色了,和色不同。它没有质碍性,这是无色。

也曾经提到:三摩地所行色。比如说得到色界定,得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那个大威德的禅定里边,能变现出来各式各样的色,能变现出来,而这个色呢,没有障碍,其他的色法可以在那里来往,不障碍!你虽然从那里来往,你不能破坏它的,所以它不像我们的这个果报体上,所有的色可以破坏,有这些问题;但是那种三摩地所行境色呢,我们看不见,除非有那样的禅定的人才可以,不然你看不见。「谓此无色」,那就是心法、是没有色的。

「谓此有见、谓此无见」,其实这个前面也是讲过,这个有见呢,就是,比如说我们的眼根或者眼识,它对于色法就有见。比如说耳根、耳识,就没有见,它不能见色法。那么眼根、眼识,它不能去听声音,各有各的一个范围。现在从眼根这一方面来说呢,眼根有见,眼识也有见,它有这个作用。「谓此无见」,其他的耳鼻舌身就不行了,就是没有见了,就没有这个作用。「谓此有对、谓此无对」,这个对就是有障碍,有障碍叫做对;没有障碍,就是无对。

「谓此有漏、谓此无漏」,这个漏实在是烦恼,就是我们心里面有烦恼。烦恼有两种:一个是烦恼的种子,也叫随眠、也叫做粗重;一个是烦恼的现行。说是有烦恼,烦恼还没有动,但是你是有烦恼,表面上烦恼没有动,但是内心里面有烦恼种子,那还叫做有漏。说我烦恼动了,随着心去攀缘一切法的时候,这也叫做有漏。烦恼现行的时候叫做有漏;烦恼不现行,还有烦恼种子也叫做有漏。这里面有一点分别,就是烦恼和心相应的时候,那也叫做有漏;烦恼和心相应,攀缘一切法的时候,也叫做有漏;一共有五种的不同(参:《瑜伽》卷六五)。那当然你断除去烦恼的现行、断除烦恼的种子,你内心清净,没有烦恼的污染一切法,就是无漏了。

「谓此有为、谓此无为」,这个有为,就是有生有灭,有生也有灭,那么就叫做有为,无生无灭就是无为了。有生有灭,一切有为法都是有生有灭的;无为呢,就是没有一切有为法的时候,那是无为的境界,叫做无为。

「谓此是善、谓此不善」,这个善就是现在对你有利益,将来还对你有利益,那就叫做善。现在有利益,将来会有大患,那是恶法,而不是善了。「谓此无记」,就是它也不是善,也不是不善,记者说也;就是不能说它是善,也不能说它是不善,那么就叫做无记。

「谓此过去」就是这件事出现过,但是现在已经没有了,已生已灭;就是你已经受用过,现实已经不在了,那么就叫做过去。「谓此未来」,未来的事情就是将来的事情,这件事已经有因,但是还没有出现果,那么就叫未来,你还没有享受这件事,那么就叫做未来。「谓此现在」,就是它现在已经出现了,你正在受用它,它或者是污染的,或者是清净的,已经出现、还没有灭,那么就叫做现在。

「由如是等无量品类差别道理、即于自性分别依处、分别种种彼差别义。如是名为差别分别」,这是总结前面这一段。「由如是等无量品类差别道理」,由于前面所说的如是等无量的品类的差别,就是各式各样的不同的事情「差别道理」。「即于自性分别依处」,前面有如是等无量品类差别道理,所以就叫做差别的分别,而这件事呢「即于自性分别依处」,你这个差别的分别,在什么地方分别?就在自性那个地方;在自性分别那个地方作你的依止处,你就是分别那个自性,分别每一法的体性。「分别种种彼差别义」,分别出来各式各样的不同的事情「如是名为差别分别」。

 

《披寻记》一二○八页:

谓此有色至谓此现在者:如是众多品类差别,〈决择分〉中广释其相。(陵本六十五卷七页)

在那里有解释,解释的很详细。

 

宇三、总执分别

云何名为总执分别?谓即于彼色等想事、我及有情命者生者等假想施设所引分别。于总多法总执为因、分别而转。于舍军林饮食衣乘等假想施设、所引分别,如是名为总执分别。

「云何名为总执分别」,现在是解释这个总执分别,什么叫做总执分别呢?「谓即于彼色等想事,我及有情」,这是在内身这一方面说,不是外边的山河大地,「我」就是执着这个色受想行识里面有一个我,就是有体性;色受想行识我,它有一个体性的,那个体性就名之为我,它是常恒住不变异的、有主宰的意义的,这样执着,那么就叫做「我」。「有情」,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都是有情执的,我是有情执的,还是我,但是加上一个情字。

「命者」,就是我和这个色受想行识在一起,能继续的生存下去,那么就叫做命者。「生者」就是这个我在色受想行识里边,能够发生出来很多的事情,能创造很多事情,那叫做生者。「我及有情命者生者等假想施设」,就是在色受想行识里边,就是方便安立的,不称实体的,实在是没有,只是假立一个名字、叫做我、叫做有情、叫做命者、叫做生者等施设。

「所引分别」,引出来这是我、这是有情,这些分别;那这样子一般的情形,那就是有执着了。不认为它是假想,是真实的,那就是我们的凡夫的我见了。「于总多法总执为因,分别而转」,这个我及有情命者生者等假想施设所引的分别,是怎么回事呢?「于总多法」,比如说我们的生命体,有色受想行识这么多法,现在总起来执着有一个我,所以叫做总执;比如说我们现在生命体,有眼耳鼻舌身意,总起来是有一个我,所以叫做总执。就是和合多法执着有一个体性的,能包括全体的,「总执为因」,有这样的分别而现出来的这种我想,及有情想、命者想等。

「于舍军林饮食衣乘等」,前面这是约这生命体来作总执想的解释。这下边呢,约身外的一切事情,就是这个房舍,也是有各式各样的不同的情形,总名为舍。「军」,军队也是各式各样的事情的,总合起来名之为军。「林」,是有很多树,各式各样的树,总名为林;还有这个饮食、衣服,这个乘就是车等。「假想施设」,也是假立名字,由于你内心的假立名字,称之为车、称之为衣、称之为舍林等「所引分别」,你立出来这些名字呢,就会引起来种种分别,「如是名为总执分别」。

 

《披寻记》一二○九页:

我及有情命者生者等至总执分别者:于五取蕴我、我所见,现前行故,是名为我。由诸贤圣,如实了知,唯有此法,更无余故。又复于彼有爱着故,是名有情。由寿和合现存活故,是名命者。由具生等,所有法故,是名生者。复有差别:谓意生、摩纳缚迦、养育、补特伽罗,故置等言。如〈摄异门分〉解释。(陵本八十三卷十六页)此名于内色等建立种种我等言论。又于外色等事和合差别建立舍宅、军、林、衣、乘、瓶、盆种种言论,如是皆为众法聚集言论所摄。于总多法总执为因,分别而转,是故名为总执分别。

「我及有情命者生者等至总执分别者:于五取蕴我我所见现前行故,是名为我」,这个我字怎么讲呢?就是于五取蕴,于这个色受想行识这是五蕴;五蕴加一个取字是什么意思呢?因为我们这个色受想行识,它能生出烦恼来,所以叫做取;我们的色受想行识是由烦恼生出来的,所以也叫做取蕴。由取生出来五蕴,由五蕴又生出来取,所以叫做取蕴。「于五取蕴我我所见」,我们的无明烦恼,认为五蕴里边有我、有我所,你有这样的见地,「现前行故」,你这个见地出现了,一直的是这样活动,所以叫做「是名为我」。

「由诸贤圣,如实了知,唯有此法,更无余故」,什么叫做有情呢?它解释这个。「由诸贤圣」,由一些佛教里面的贤圣「如实了知」,就是真实的明白「唯有此法」,唯有这色受想行识、唯有眼耳鼻舌身意「更无余故」,这里面更没有其他的东西的,本来若是真实的执着有我呢,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我,那就是七个;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根,再加个我,那就是七个。说是色受想行识是五个,再加个我就是六个,应该是这样子。现在佛教的思想呢,只有眼耳鼻舌身意,只有色受想行识,另外没有别的东西,所以「更无余故」。

「又复于彼有爱着故」我们这个凡夫,对于眼耳鼻舌身意,对于色受想行识有爱着心,所以叫做有情,就是这样意思。不过这是按佛法来说是这样子,但在众生这方面不是,众生就是认为这里面有个我,我是有情,「是名有情」,所以叫做有情。

「由寿和合,现存活故,是名命者」,由于寿的和合,就是色法与心法,这生理的组织和你这个精神和合在一起,继续的存在下去,现在就存在,没有死掉,那么叫做命者,「我」现在是这样子,所以叫做命者,也是我见的意思。「由具生等,所有法故,是名生者」,由于我们这个生命体,有生者的各式各样的事情,他会贪瞋痴、会生烦恼,也可能会做善事,也可能会做恶事,有这些事情,所以叫做生者,能生出来很多事。

「复有差别」,前面列出来这几个名字,其实还有不同的名字的,是什么呢?「谓意生」,意就是心,这个心能生出来很多很多事情,所以叫做意生,其实也就是我。「摩纳缚迦」,我看这个大辞典上的解释,玄奘法师翻作:儒童、年少、净行;但是那上面说不空三藏、一行禅师在《大日经疏》(唐.善无畏讲解、一行禅师笔录。不空三藏译:《大日经略摄念诵随行法》等)上,这个地方有个不同解释:说这个「摩纳缚迦」应该翻译作「胜我」,就是执着色受想行识里面,有一个殊胜的我,这个我是最微妙的,所以叫做「摩纳缚迦」。

「养育」,养育就是能造后有业故。这个后有对今有,我们现在的生命体叫做今有、现在有,我们这个生命体终究有一天要死掉;死掉了以后还有一个生命,所以叫做后有;那个后有的出现,是由现在这个有造的业力,这个业力能招感那个后有,所以叫做后有的业。这个养育是什么?养育后有的业,所以叫做养育。

「补特伽罗」,翻作数取趣。就是很频繁的、数数的去取得一个生命,取得以后,这个生命又死掉了,再取一个;死掉了再取一个、一直的不知厌足,所以叫做数取趣。那么这个数趣取的体性是谁?是我!就是这样子,执着这个我。「故置等言」,所以这文上说有个等,就是等…这么多的名字,「如〈摄异门分〉」有解释。(陵本八十三卷十六页)

「此名于内色等建立种种我等言论」,就是在我们这个生命体,建立各式各样的我的名字等言论。「又于外色等事和合差别建立舍宅军林衣乘瓶盆种种言论。如是皆为众法聚集言论所摄」,就是各式各样的法和合了以后,给它起不同的名字,「于总多法总执为因分别而转,是故名为总执分别」。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六 (13)
下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六 (15)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一 (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四 (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五 (5)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六 (2)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 (10)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八 (1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六 (9)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 (6)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四 (1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一 (14)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关于“人间佛教”的几点思考(何劲松)[栏目:人间佛教]
 五百罗汉 020、难陀多化尊者[栏目:五百罗汉]
 「广学」与「多闻」(六)[栏目:宽运法师]
 因辽沪事件为中日策安危[栏目:太虚法师]
 爱情属于欲,并不神圣(黄念祖)[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人的心量与肚量[栏目:仁焕法师]
 法会有关要求[栏目:仁焕法师]
 一一 征胜经[栏目:经集 一 蛇品]
 月灯·住行心要·第十四章 显现微笑[栏目:创古仁波切]
 烦恼[栏目:世界上最快乐的人·又名根道果]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