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六 (4)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587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真实义品第四

午二、真实义处(即〈真实义品〉)(分二科) 未一、总明安立

云何真实义?谓略有二种。

菩萨地里边第一是〈种性品〉、第二〈发心品〉、第三是〈自他利品〉;现在是第四〈真实义品〉。这个「持瑜伽处」,「持」这个字在〈种性品〉里面曾经讲过,这个「持」是功能义、堪能性,有这样的能力。就是你的内心有佛性,你就堪能发无上菩提心;你能够发无上菩提心,你就有堪能性修六度万行、广度众生;你能够修六波罗密,就有能力证悟真实义,所以叫做「持」,这个「持」有堪能的意思。

「云何真实义?谓略有二种:一者依如所有性诸法真实性。二者依尽所有性诸法一切性。如是诸法真实性一切性,应知总名真实义」,这个「真实义处」这一科从那里来的呢?从「觉分持」;这一科里面有总标、有别广,分三科,第一科是「所学处」。这个「所学处」里面一共有五个所学处,第一个是「自利利他处」已经讲完了;现在是第二「所学处」是真实义处,就是〈真实义品〉。这一科里面分两科,第一科总明安立,就是真实义里面的大意就是分这么两部分。「云何真实义?」怎么叫做真实义呢?「谓略有二种」,就是举其大要来说叫做「略」,就是两种真实义。

 

《披寻记》一一七一页:

云何真实义者:义谓境界;清净所缘境性,名真实义。

「云何真实义者:义谓境界」,这个「义」是指境界说的。「清净所缘境性,名真实义」,这个「清净」是什么呢?就是无漏的、无分别的智慧,它里面没有烦恼,所以叫做清净。这个清净所缘智就是佛的一切种智,佛的智慧所缘的境界叫做真实义,这是最真实而不欺诳;没有虚诳性,所以叫做真实义。我们凡夫这个分别心所缘的,也可以名之为境界;现在这里说「义谓境界」,就是所缘的叫做境界。我们凡夫心所缘的境界不是真实义,就是欺诳,有欺诳性,我们认为是真实的,所以被它欺诳了,受诸苦恼。现在这里面是说佛的智慧所缘的境界没有欺诳性,所以叫做真实义。不过这样解释就只是「如所有性」这一部份的意思,「尽所有性」里面与这里的解释有一点不同。

 

一者依如所有性诸法真实性。

「略有二种」,那两种呢?第一种就是依如所有性所宣说的诸法真实性。

 

《披寻记》一一七一页:

依如所有性诸法真实性者:谓即染法中,所有真如,是名诸法真实性。此复七种:谓流转真如、相真如、了别真如、安立真如、邪行真如、清净真如、正行真如。《解深密经》一一别释应知。(解深密经三卷八页)。

「依如所有性诸法真实性者:谓即染法中,所有真如,是名诸法真实性」,这个「如所有性」,这个「如」就是真如;真如的体性,在真如法上面所有的体性,那就叫做真实性。但是这个「如所有性」是遍于一切法的,所以叫「诸法真实性」。这个「依如所有性,诸法真实性者:谓即染法中,所有真如」,「染法」就是我们凡夫惑业苦的一切境界,都是染污的,不是清净的,因为它是由烦恼所创造出来的一切法,所以一切法都是染污了。「谓即染法中」,染法里面所有的离一切相、不生不灭的那个体性,那种理性,就叫做「真如」。

这个「离一切相」这句话,在我们有烦恼的人,我们的心,举心动念都有烦恼与它相应。我们只能够觉悟到粗重的烦恼的活动,这微细的烦恼的活动我们就不知道了。我们心在动的时候,就有烦恼和它一起活动;那么烦恼在活动的时候,就是取着一切法相,那么这都是虚妄的,都是欺诳的,不真实的。现在说染法中所有真如呢,就是我们若远离了这个执着心之后,执着心所分别的境界也都不可得了,也都无所有了,这个时候这个离一切相的境界,那就是真如。

我们如果直接说「染法中所有真如」,当然也可以这么说;但是就我们的执着心分别,说是一切法都是有生有灭、种种变化的,在那个生灭变化的染污法中有一个不染污、不生灭的体性,我们若这么说,可不可以?这么说就有一点混乱。因为我们用分别心也可以这样去思惟的,思惟在生灭中有一个不生灭,有一个离一切相的,那用这样的分别心去分别实在是不是,不是佛的那个清净所缘的真如性,不是的。所以若说是远离偏计执,这个时候一切法无相,那个才是那个真如性,这么说就没有过失,就是好一点。如果是不这么说呢,就说是在这一切生灭染污法中,有一个离一切相的真如,就这么说也好一点,因为离一切相就不是分别心的境界了。「是名诸法真实性」,这就是在一切染污法里面的真实性。

「此复七种」,这个真实性还是有七种差别的。这个真实性在唯识的经论里面来说,这个真实性是本具的,本来就是有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可以这样讲了。「此复七种:谓流转真如、相真如、了别真如、安立真如、邪行真如、清净真如、正行真如」,这是有这么七种真如。「解深密经一一别释应知」,这在《解深密经》里面一一的别释,每一种真如是什么道理都一样一样的解释了,在「《解深密经》三卷八页」,就是在〈分别瑜伽品〉里面。

这个「流转真如」,这一切有为法都是相续不断地变动,所以叫流转。「流」,水的流动它是相续的流动。我们看世间上一切有为法也都像水流,那么相续的流动,相续的变动,相续的现起。「转」,也可当个变化讲也可以,当个现起讲也可以,就是变化的现起。而相续不断地变化的现起,这一切法里面也就有真如,就叫做流转真如。当然说流转真如就按照凡夫的境界来说。

「相真如」,就在流转真如里面又分成两种:一种是我空,补特伽罗我不可得,还有一切法不可得;就是一个我空,一个法空。这个相真如,「相」这个字实在也可以说是实相,诸法真实相,就是真如;就是我空也是真如,法空也是真如。

「了别真如」,能了别的就是我们的识,这个识能了别一切法,一切法是识所了别的,但是所了别的一切法不离开能了别的心,它们是不相分离的。就是所了别的一切法是能了别的识所变现的影像,若是离开了心,一切法不可得,心也不可得,所以叫做真如。就是一切法以心为自性,所以心若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那么这就叫做真如。

「安立真如」,是指苦集灭道四谛里面的苦谛。苦谛,就是我们的色受想行识、山河大地这都是苦谛,都是苦恼的境界。此苦恼的境界是由集谛安立的,由爱、见烦恼和业力所安立的,所以叫做安立真如。它也和前面说的流转真如道理一样,也是真如。「安立」这个字呢,实在下面的邪行真如、清净真如、正行真如也都可以名之为安立,实在都是假名,都是用名字来安立的。这苦集灭道都是安立的,但是苦谛最在初,它就名为安立了,所以其余的三谛就另取名字。

「邪行真如」,就是我们的爱、见烦恼取着一切法的时候都是搞错了,所以是邪行真如。

「清净真如」,就是灭谛。苦谛、集谛、灭谛;灭谛是修学圣道成功了的人,这个离一切相的无分别智成就了,这个真如就是清净了,这叫清净真如。这样说前面的流转真如就是染污真如,或者苦谛真如、安立真如、邪行真如都是染污的,这个灭谛是清净的真如。

「正行真如」,就是道谛。道谛,就是依据佛陀的法语修学四念处,能够调伏内心的虚妄分别,自己逐渐地成就了佛智慧,再不邪行了,所以叫做正行真如。

这七种真如也就是包括了一切法皆是真如,是这样意思。就是「依如所有性,诸法真实性」,那就是真实义,这是第一种。

 

二者依尽所有性诸法一切性。

这个「依尽所有性」,这个「尽」就是包括了一切法,所以叫做尽;没有遗余的,叫做尽。这样说呢,这个「所有性」就是诸法一切性,就是色受想行识是诸法,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一切法,那么这一切性是有差别的,此性不是彼性,就是有差别了。前面那个「如所有性」,一性一切性,是无差别。

 

《披寻记》一一七一页:

依尽所有性诸法一切性者:谓诸杂染清净法中,所有一切品别边际;如五数蕴、六处内处、六数外处,如是一切,亦如《解深密经》说。 

「依尽所有性诸法一切性者:谓诸杂染清净法中,所有一切品别边际」,我们凡夫这个有漏的惑业苦,这是杂染法里面所有一切的品别边际。这个色法是一类,心法又是一类;那么色法有色法的边际,心法有心法的边际。心是了知性的,那么超越了了知性,那就不是心法了。色法是变碍、有质碍的,超越了质碍,那就不是色法了。每一法有每一法的边际。品别,品类的不同,各有各的边际;这样一切法的差别性,是名诸法一切性。就是包括了一切清净法,无漏的清净法就是圣人,譬如说阿罗汉、辟支佛、大菩萨、佛的境界,他是清净的。

下面举例:「如五数蕴」,一、二、三、四、五,这是个数;色受想行识是蕴。「六数内处」,里边的处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这个六是个数,到此为止,过了六就没有了。「六数外处」,色声香味触法这是外边的境界。「如是一切,亦如《解深密经》」上「说」了。就是「依尽所有性,诸法一切性」,前边的诸法真实性是无为法,这个尽所有性实在就是有为法;那么也可以说这就是世俗谛,前面诸法真实性就是胜义谛了。

 

如是诸法真实性一切性,应知总名真实义。

这是把前面的两种合起来说。前面这两句话:「如是诸法真实性」,就是第一句;和这个「诸法一切性」,就是第二句。「应知总明真实义」,都可以名之为真实义。这样名为真实义呢,这个真如离一切相的是佛智慧境界,没有欺诳性,那么叫做真实性。这个尽所有性因缘所生法,它也是有;虽然是如幻如化,可不是说没有,它还是有,它也有它的性,有它的体性的。那么这都是真实的,真实有这么回事情,不是说谎话,所以叫做真实义。

 

未二、别辨品类(分三科)  申一、标列

此真实义品类差别复有四种,

前面是总明安立:这个真实义就是一个如所有性,一个尽所有性,就是分这么二谛,是包括了一切法了。现在第二科别辨品类,就是再微细的说明它的类别。前面是分成为二,现在分成为四了。分三科,第一科是标列,标列出来这个品类。

「此真实义品类差别复有四种」不同,品就是类,这个类,这一类、那一类,彼此不同,所以有差别。四种,那四种呢?

 

一者世间极成真实,二者道理极成真实,三者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四者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

分这么四种。这个「极成」这句话怎么讲呢?就是彼此都同意的。你也不反对,我也不反对,那么这件事就是成立了。如果说是你赞成,我反对,能不能成立还不一定了。大家都同意,那么这件事就是成立了,所以叫做极成。这是标列出来品类的名称。下面第二科随释,随顺前面所标列的加以解释。分四科,第一科是世间极成真实,分三科,第一科是征。

 

申二、随释(分四科) 酉一、世间极成真实(分三科) 戌一、征

云何世间极成真实?

这「世间极成真实」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这是征。下面第二科解释,分两科,第一科出体性,分两科,第一科是标。

 

戌二、释(分二科) 亥一、出体性(分二科)  天一、标

谓一切世间于彼彼事随顺假立,世俗串习悟入觉慧所见同性。

这就叫做世间极成真实。「谓一切世间」,一切世间就指一切世间的有情,就是众生;众生里面当然是有三恶道、人、天、阿修罗。「于彼彼事」,就是各式各样的事情。「随顺假立」,从久远以来就有世间,那么现在来的人,他来到这个世间,他就得要随顺学习久远以来假立的这一切的事情、假立的这一切名言,你就得随顺着学习。你来到这个世间,或者是你的母亲,或者照顾你的人,这是父亲,这是母亲,你就得随着。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你就得随着这么样的,你不能自己单独去创立一个什么,你得随顺。「随顺假立」,这一切的名言都是假立的,原来没有这件事,那么自古以来的人就是方便的安立名称,说这叫做车,这叫做飞机,这叫做电话,你也就得随顺这样子也是称之为飞机,称之为电话,这叫做随顺假立。这个「假立」,当然世间没有一法不是假立,现在这里只是说名称都是假立的,你要随顺学习,这就是世间极成真实。

「世俗串习」,这些假立的事情是世间上从久远以来,从自有历史以来,或者是从佛法的话说是从无始以来到现在,不断的,这个「串」就是相续下来,从久远以来相续下来的,大家都是这么学习的。不是说你来了才这样的,久远以来就是这样子,这就叫做世间极成真实。

「悟入觉慧」,世间上久远以来就是安立了种种的名言,你随顺学习有所觉慧,你也就是悟入到这一切的名言里面,你有所了知,就是你的智慧有所了知。譬如说这是雪、这是风,你就是这样子明了。「所见同性」,你也这样子看见,他也是这样子看见这件事。这个「见」当然是看见,但是是见地、见解的意思,你也是有这个见解,他也是这样的见解,大家都是共同的见解。所见的一切事情都是相同的,你看说这是雪,我也认为是雪,那么就是相同的;这是房子、这是草、这是花,大家所见同性,这就叫做世间极成真实。

 

《披寻记》一一七二页:

一切世间至所见同性者:此说一切有情世间,于彼彼事,自心忍可,欲乐无异,是名所见同性。此之因缘,略有三别:一、随顺假立;谓想自分别,随顺假名故。二、世俗串习;谓世俗言说,共所成立故。三、悟入觉慧,谓不由思惟筹量观察然后方取,率尔而觉悟入种种所知义故,依自下文,分别配释。

「一切世间至所见同性者:此说一切有情世间,于彼彼事,自心忍可」,这个世间,这个山河大地也名为世间,现在指有情世间说,不只是器世间;因为有觉知性,也会有知识、有认识。「于彼彼事」,对于这样事这样事,各式各样的事情。「自心忍可」,你自己的知识、你的思想,你同意。他说这是草,我同意;这是水,这是风,同意这个事。「欲乐无异」,大家都在这里,大家欢喜的同意了,没有不同的意见,无异。「是名所见同性」,这叫所见同性,所看见是相同的境界。

「此之因缘,略有三别」,这样的情形,「于彼彼事」,大家所见同性的事情,有三种不同。「一、随顺假立」,这是一类。「谓想自分别,随顺假名故」,「想」就是你的知识;你的知识去了别所了别的境界,就叫做想。你这个「想」接触到这些境界的时候,内心里面就生起来各式各样的分别,那就是随顺假名字故。这个内心里面分别也就是随顺假名故,如果没有名字你是不能分别的。人家告诉你,这个人是「母亲」、这个人是「父亲」,你内心里有这么一个名,就是父、母,这是名言,但是同时也有个「相」。再看见,喔!这个是母亲,不是父亲。这个是父亲,再看见,喔!这是父亲。他就是有名,有名同时也就有相。这个名字,你初来这个世间的时候,就随顺这个假名字,内心就有分别;如果没有名字的时候,你心里不能分别。看见父亲的时候,没有名的时候,你不能分别说这是我父亲,不能分别,没有名字不能分别。所以这个「想自分别,随顺假名故」,随顺那个人告诉你这个名字、那个名字,所以你内心里面就有分别了。是个分别,名是有相的,名依相立,依名而有分别,如是如是名,如是如是分别;如是如是分别,如是如是名,它们是不可以分开的,这是「随顺假立」。

「二、世俗串习」,什么叫做世俗串习呢?「谓世俗言说,共所成立故」,这个社会上广大的人民就是世俗,彼此间的言说是共所成立故,它是共同成立的,大家都用这个名字,这是「父亲」、这是「母亲」,这是「我」、这是「你」、这是「他」,这是「一二三四五」……大家共同地承认这件事,所以叫做世俗串习,「谓世俗言说,共所成立故」,共同成立的。

「三、悟入觉慧」,第三个不同是什么呢?就是悟入这个名言的串习,共同成立的名言的觉慧,你要有分别的识,这个识有这样分别的智慧,你才去认识这是名,如是如是名。「谓不由思惟筹量观察然后方取」,这个悟入觉慧这句话,你不要误会。「谓不由思惟」,不需要假借经由「思惟筹量观察」,然后才决定的,不需要!说这个叫做雪,你不要问什么原因叫做雪,不需要!也不用怎么分别,这就是雪,就好了。所以这就叫做「觉慧」,是这样意思。「不由思惟筹量观察」,这个筹量也是思惟,观察也是思惟,思惟是通于筹量和观察的,但是观察是深刻一点,筹量是肤浅一点,有浅深之别。就不需要有什么高深的观察,也不需要浅薄的去筹量,就是不需要思惟就是了,然后才能决定的,他就起名字叫做父亲,也不需要问什么原因了,这是父亲。这一切假立的名言,不需要去思惟观察。「然后方取」,这个「取」字在这里就是当个决定讲,不需要去分别就可以决定,这是草、这是水、这是树、这是花,这就好了。

「率尔而觉悟入种种所知义故」,「率尔而觉」,就是一下子,就是很短暂的时间内,你就是这样子觉悟了,就可以了,不需要经过一个时间的考虑观察,不用,他说什么就是什么,就好了。就是这样的觉悟,叫做「悟入种种所知义」,「所知义」就是所知境,那么这就叫做「悟入觉慧」。「依自下文,分别配释」,这一共是三种不同,论文上就是这么说的。「云何世间极成真实?谓一切世间于彼彼事随顺假立,世俗串习悟入觉慧」,就是这样配这三种,分成这么三种不同。这是标,下面列出来这件事。

 

天二、列

谓地唯是地非是火等,如地如是,水火风,色声香味触,饮食衣乘,诸庄严具,资产什物,涂香华鬘歌舞伎乐种种光明,男女承事,田园邸店宅舍等事当知亦尔。

「谓地唯是地」,前面把这个「世间极成」标出来,究竟指什么说的呢?「谓地唯是地」,这个地水火风这个地,就是地,这就好了。「非是火等」,它不是水火风,就这样就好了,你不需要再思惟观察。「如地」是这样子,如是水火风也是这样子;水就是水,它不是地,火风也是这样。「色声香味触」,眼见的色,耳闻的声,乃至香味触。前面这个四大种是能造的,色声香味触是所造的。「饮食衣乘诸庄严具」,这是我们生活所需,要有饮食,还要有衣,乘就是车,还有一些庄严具。还有「资产」,就是这些财产。「什物」,就是很多的杂物,各式各样的东西。还有「涂香」,涂抹的香。还有「花」,还有「鬘」,还有「歌舞妓乐」:「妓」就是女人,这些美女;「乐」就是音乐。「歌」是有情发出来有音调的、有音韵的,叫做「歌」。这个「乐」是那些乐器,那些器发出来的声音。还有种种的光明,还有男女承事,田园邸店;种田能生产种种谷类,「园」是花园,或者说是菜园。这个「邸店」,这个邸就是旅店,或者是贵宾所居住的地方。这个「店」就是做生意的地方。还有「宅舍等事」,「当知亦尔」,也就是这样子,店就是店,邸就是邸,就是这样子。

 

《披寻记》一一七二页:

谓地唯是地至当知亦尔者:此说世间诸差别事。于中初能造色,次所造色,次身资具,后摄受事,宅舍等者,等取库藏应知。

「谓地唯是地至当知亦尔者:此说世间诸差别事」,各式各样的事情。于中初开始说的是能造色的地水火风。「次所造色」,是色声香味触。「次身资具」,就是饮食的这些东西。「后摄受事」,就是你积聚很多的财富的事情。「宅舍等者,等取库藏应知」。

 

苦唯是苦非是乐等,乐唯是乐非是苦等,

就是这个众生他接受了色声香味触,接受了饮食这些资具,和这些事情一接触的时候,心里面就有觉受,就有感觉,或者是感觉苦,苦就是苦,就非是乐,不是乐;乐就是乐,非是苦等,这是觉受。

 

《披寻记》一一七二页:

苦唯是苦至非是苦等者:此说有情世间诸受用事。乐等苦等,等取不苦不乐。

就是这些心里上接触到种种境界有所反应的时候,安立种种的名言,就是这样子。

 

亥二、摄要义

以要言之,此即如此非不如此,是即如是非不如是决定胜解所行境事,一切世间从其本际展转传来,想自分别共所成立,不由思惟筹量观察然后方取,是名世间极成真实。

「以要言之,此即如此」,这是「摄要义」。前面是出体性,出世间极成真实的体性就是这样子,现在说要义。「以要言之」,以精要之义来说呢。「此即如此」,这个地就是这样子。「非不如此」,不是不如此。「是即如是非不如是」,若说地,这是有形相的色法,「是即如是非不如是」,就是你心里面认为这是是,那就是是,不是不是,就这个意思。

「决定胜解所行境事,一切世间从其本际展转传来,想自分别」,如是「决定胜解所行境事」,前面这些事情与我们内心一接触了,从久远以来到现在,如是「决定胜解所行境事」。这个「如是」指前面这些事情。「决定胜解」,这个决定就是不犹豫,我对这件事情的认识不犹豫,就是决定,那就叫「胜解」,就是很深刻、有力量的认识。「一切世间从其本际」,这些事情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就是一切世间的有情「从其本际」,从根本的边际,就是向前推,昨天以前还有昨天,昨天以前还有昨天,就是向前推、推……就前为后的本际,就是久远以来。「展转传来」,这些不同的名言,又是辗转的传到现在来。「想自分别」,传到你这儿来,你是有思想的嘛,你在自己的心里面也做这样的分别。「共所成立」,这些事情不是一个人,是大家共同成立的,大家都认为这是雪,这是汉文就是这样,但是英文就是另一回事了。「不由思惟筹量观察然后方取」,这是前面解释了,不需要这样子就决定了。「是名世间极成真实」,这些事情在世间人的立场大家都同意的,是这样子。若是出世间的圣人,那和我们的看法就不同了,那就不在此例。

 

《披寻记》一一七二页:

一切世间至然后方取者:于所缘事,了相而转是名为想。自内心起,名自分别。此以名、句、文身熏习为缘,从阿赖耶识种子所生,无始时来,熏习有故,名从本际展转传来。如是想自分别,随顺他所假立事名,由是前说随顺假立。然此事名,世所共许,名共成立。由是前说世俗串习,又于假立,若随相行,暂尔思惟,未思未量,未推未察,是名思惟。随寻思行,思量推察,是名筹量。随伺察行,复审观察,是名观察。此则不尔,不于共所成立,思惟筹量观察,然后方取所行境事,由是前说悟入觉慧。

「一切世间至然后方取者:于所缘事,了相而转是名为想」,这个「想自分别」这个想字怎么讲呢?「于所缘事」,这个事是所缘虑的,能缘虑的是你的心,你心缘虑所缘的事情的时候。「了相而转」,就是明了那件事情的相貌,这个东西是方的,这个东西是圆的,这个是立体的,这个时候有点冷,这个时候有点热,你明了那个相貌。「而转」,就是你的明了性的心在所明了的相上活动,叫做「了相而转」。「是名为想」,这个想字就是这么讲,就是取相为义。「自内心起,名自分别」,这个想是从你内心里面生起的,另外没有,所以叫做「自分别」。

「此以名句文身熏习为缘」,说这件事是怎么会生起来的呢?那还是有原因的。「以此名句文身」,「名句」,这是房子,这是名;这是树,这是名;这是高山、大海,这是名;这就是名。这个句,用很多的名字组织起来就变成一个句,「大海是深广的」,就是变成一个句,变成一句话。「文」就是文字,这一个字一个字的叫做文。这个「身」,身者体也,这个字它有它的体相,所以叫做文身。句也是有身的,名身,句身,文身,名句文都有它的体相的。「熏习为缘」,我们一接触了很多的名句文,我们内心里面加以分别;你一分别的时候,这个名句文在你心里面就熏习了,它就熏习你的心了,你心里面受到名句文的熏习了。以此「为缘」,这个缘者依也,你查那个字典的时候,这个缘就是依靠的依,当依字讲。就是「因为」,这个因为那个,「因」也是依的意思。

「从阿赖耶识种子所生」,我们以前熏习了名句文,在阿赖耶识里面受了熏;受了熏,就是有一个力量在那里储藏起来,所以「从阿赖耶识种子所生」。那么现在说是有人告诉我:这是地、这是水、是火、是风,你也这么念,是他告诉我,但是也是从你阿赖耶识种子所生,也还是有这个种子的、有所缘缘、有因缘,是同时的,所以「从阿赖耶识种子所生」,外熏是缘,内里面的种子是因。

「无始时来,熏习有故」,这个名句文这件事是无始时来我们心里面就有,就熏习过了,「无始时来,熏习有」,就有。但是最近熏习的就有力量,比前一生熏习的力量就大一点,你前生是个医生,你做医生的,今生对医就是比较熟悉,也还有兴趣愿意学。前生是个出家人,你受到佛法的熏习,今生他就与佛法有缘,又来再熏习。「无始时来,熏习有故」,以前你在阿赖耶识原来就有名句文的熏习。「名从本际展转传来」,「从本际展转」这句话就是这个意思。

「如是想自分别,随顺他所假立事名,由是前说随顺假立」,「如是想自分别」,就是这样子你的日常生活里面,你的一些思想起来这种种的分别,就是名言。「随顺他所」,你来到这个世间嘛,你是随顺他人,或者是你的父母、师长、社会大众,随顺他所假立的种种事名,每一样事都有名字。「由是前说随顺假立」,随顺假立是这个意思。「然此事名,世所共许」,每一样事都有名称,是世间所共许的,大家都同意,都叫这个名字,这就叫做「名共成立」,共成立就是这个意思。

「由是前说世俗串习」,「由是」就是由此,由此原因前面文上说世俗串习就是这个意思。「又于假立若随相行,暂尔思惟」,「又于假立」,这里又解释下面这一段话。又我们对于假立的名称,「若随相行,暂尔思惟」,随着那个相来活动,说是「雪」,它一定有一个相;这个雪就是个名称,就这样子。你随着相而去活动,这个时候呢,是「暂尔思惟」,短时间的思惟,不是长时间的。「未思未量」,这个就是解释这个暂尔思惟,「暂尔思惟」是什么意思?就是「未思未量,未推未察」的关系。你要去思量推察就需要时间了,现在不说时间。就是短时间的思惟,没有长时间的思量,没有长时间的去推察。思就是量,推就是察,是这样意思。「是名思惟」,这就叫做暂尔思惟。

「随寻思行,思量推察,是名筹量」,现在解释这个筹量和观察。「随寻思行」,我们的内心随顺寻思的心所法去活动,是什么的呢?就是思量推察。思量这件事为什么叫做雪?为什么叫地水火风?为什么叫做色声香味触?这样思惟,那么这叫做「筹量」;这样这个寻思就是浅薄的去观察。「随伺察行」,我们的内心随顺伺察心所去活动的话呢,就叫「复审观察」;这就是深刻地去思惟了,这有深浅的不同。是名叫做「观察」。

「此则不尔」,现在这里是率尔,「不由思惟筹量观察,然后方取」,就是不是这样的。「此则不尔」,这里说到的这个思惟观察,不是随寻思行、也不是随伺察行,不是的。「不于共所成立,思惟筹量观察」,说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人,对于大家所成立的这一切事物的名言,不去思惟筹量观察,然后才决定的,「然后方取所行境事」。「由是前说悟入觉慧」,这里说「悟入觉慧」就是这个意思,就是率尔思惟的,而不是经过智慧去思惟观察,不是的。那么这就叫做世间极成真实,世间认为是真实的。

 

酉二、道理极成真实(分三科)  戌一、征

云何道理极成真实?

一共分四大科,现在第二科,道理极成真实。分三科,第一科征,怎么叫做道理极成真实呢?下面第二科解释,分两科,第一科是有道理义。

 

戌二、释(分二科) 亥一、有道理义

谓诸智者有道理义,

就是世间上这些有智慧的人,有智慧的人他们是在世间极成真实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思惟观察了,他们说出来的道理,那叫做「道理极成真实」。这是解释,第一科是有道理义,下面第二科是证成道理义。我看这个文也可以这样说:「谓诸智者有道理义」,这是总标;下边就是别释,别释分两科,先解释什么叫做智者?那么这个总标上有两句话,「谓诸智者有道理义」,这是两句话。下面就解释这个「谓诸智者有道理义」,先解释这个「谓诸智者」,先解释。什么叫做「诸智者」呢?

 

亥二、证成道理 

诸聪睿者、诸黠慧者、能寻思者、能伺察者、住寻伺地者、具自辩才者、居异生位者、随观察行者

「诸聪睿者,诸黠慧者」,「聪睿者」就是这个人的耳目,他的耳特别灵,眼睛特别灵;由第六意识表现到前五根来,就是特别的聪敏,这个人,「聪睿者」。「诸黠慧者」,就是由外边的耳目的聪明知道第六意识是有智慧的,「黠慧」是第六意识有黠慧的。这样讲呢,「聪睿者」是前五识,「黠慧者」是第六意识。

「能寻思者」,就是把前面这个五识和六识合起来,他这六个识能寻思,对于世界上一切的事情能够思量推察,「能寻思者」。「能伺察者」,能寻思是粗略地观察,能伺察者就是微细的观察,这有粗细的差别。

「住寻伺地者」这个话呢,我们欲界的人心里面有欲的寻伺,就叫做住寻伺地者。那么得到了未到地定,进一步地到了初禅,色界初禅还是有寻伺,当然那个寻伺比我们欲界的人清净了一点,但是他也是有寻伺。那么这两个地方都叫做寻伺地;那么就是我们欲界的人,再加上色界初禅,这都是属于寻伺地的。

「具自辩才者」,这个有智慧的人,「谓诸智者」,这个有智慧的人他有辩才,他能够把他内心的思想能善巧方便的表达出来,他有这个智慧。你对他所立的理论,成立的理论,你所安立的理论,人家有辩难,或者提出问题,你也能够回答,那叫「具自辩才者」。「居异生位者」,前边这个说的「聪睿者、黠慧者、能寻思者、能伺察者、住寻伺地者;具自辩才者」,都不是圣人,都是居住在异生位,都是在凡夫的位子。在凡夫的位子,这个话是什么意思?这个道理极成真实还是凡夫的境界,凡夫若有所知的时候,就要发表,发表我的智慧、我的著作,就是同人家容易辩论,会有这个事情。圣人心寂静,多数不愿意同人家多辩论,是有点差别的。但是这个「住寻伺地」这句话也表示初禅以下的人都还有这些事情。若二禅以上就不是寻伺地了,二禅以上的人他的心也多寂静,也不愿同人多辩论,这看出来有这个意思。

「随观察行者」,这个居异生位的人,「随观察行者」,就是读书多,这个人虽然是凡夫,愿意多读书,书里面也有在凡夫里面有大智慧的人的著作,也有圣人的法语,他也去随顺学习、加以观察,就是有种种的辩论,有种种的道理的发明,那么这叫做「谓诸智者」,诸智者是指这样的人说的。

 

《披寻记》一一七三页:

诸聪睿者乃至随观察行者者:俱生引发二慧相应,是名聪睿。了知分别自体,是名黠慧。性善寻思,名能寻思。于意言境,不甚遽务,而随究察,是伺相故。由能寻伺发起语言,未离寻伺欲故,名住寻思地者。虽起语言,要由辩才,随所问难,皆善酬答,方能成办,自所立论,是名具自辩才者。此前所说诸相,唯说住异生地,非无漏圣,要有所依,方立论故,是名居异生位者。于所听闻所受持法,如所安立,能审观察,是名随观察行者。

「诸聪睿者乃至随观察行者者:俱生引发二慧相应,是名聪睿」,这是《披寻记》的作者这么解释:「俱生引发二慧相应」,这个俱生即是与生俱来的智慧,就是生得慧;没有经过学习,他就有这种智慧,这就是生得慧。「引发二慧」,你的生得慧为基础,又引发出来闻慧、思慧,这样的人。这个每个人都是这样子,你前生带来多少智慧,那都是你的生得慧,有的人笨一点,有的人高明一点,还不同的。然后你能够有闻慧、有思慧,就是二慧相应,那么这是名叫做聪睿。

「了知分别自体,是名黠慧」,「了知分别自体」,了知分别的自体就是了别的心,分别的自体就是你的心、你的思想,你能够反省你的思想,各式各样的差别,那就叫做黠慧者。「性善寻思,名能寻思」,这个人的心就是善于寻思,你有什么事情,他要发动这件事的时候,他会做各方面很周密的去思惟,去思惟这件事,那叫能寻思者,这是有智慧的人的相貌。在《大毗婆沙论》上说,在古代的时候,在转轮圣王出现世间的时候,他告诉老百姓,告诉人民,说是要作什么事情的时候,不要马上做,你先思惟这件事是怎么回事,思惟好了然后再开始行动,《大毗婆沙论》说这件事。这件事也的确是一个方法,我看现代人做事就是这样子,先计划得很周密,乃至到那个地方是两毛钱都计算清清楚楚的,然后就开始行动,都是这样子。「俱生引发二慧相应,是名聪睿。了知分别自体,是名黠慧。性善寻思,名」叫做「能寻思」。

「于意言境,不甚遽务,而随究察,是伺相故」,「于意言境」,意言是什么?就是名句,就是名字,名句文都叫做意言。这个「意」就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会说话,叫做「意言」。第六意识会说话呢,一定要有种种的名句,这读书人就是名句特别多,名言特别多。所以「于意言境」,什么叫做「意言境」?实在就是知识,就是他知识特别的丰富。「不甚遽务」,就是不甚匆忙。前边那个能寻思者就比较匆忙,就是概略的认识那件事,不够微细,在时间上说就是用的时间少。现在不甚遽务不是很匆忙,就是时间稍多一点去观察思惟。「而随究察」,不是很忙,那么心静下来,微细的去观察,就是而随究察。「是伺相故」,这是伺的相貌。这个伺察的相貌是这个意思,和那个寻思不一样。

「由能寻伺发起语言,未离寻伺欲故」,由于你内心能够寻伺的关系,你就会发动语言,就会说话了;你不寻伺是不能说话的,所以「由能寻伺发起语言」。「未离寻伺欲故」,这个是什么样的人呢?这地面上的人都有欲,都是有欲的,「未离寻伺欲故」,也就是没有离欲,对色声香味触有欲;因为有欲,所以对欲去寻伺,就各式各样的思惟观察。「名住寻思地者」,这个住寻思地就是这么样意思,就是有欲的关系。初禅是离欲了,但是他还是要观察这个欲是不净,还是有这个出离思、无恚思、无害思,有这样的寻伺。

「虽起语言,要由辩才,随所问难,皆善酬答,方能成办,自所立论」,这是解释这个「具自辩才者」。「虽起语言」,说这个人发动了很多的语言,能说出来很多的话。「要由辩才」,但是还是要再加上一些智慧的,就是有辩才。什么叫做辩才呢?「随所问难」,你自己发出来很多的语言,表达你内心的思想,那么对方听到了你的语言之后,提出来很多的问题,提出来问题来难问你。「皆善酬答」,而你这位具自辩才这个人,能回答他的问题,能把他的问题解答了。「方能成办,自所立论」,这样子你才做好一件事,什么事呢?你自己成立了你的思想,你的思想可以立得住了,这件事做好了,「自所立论」。「是名具自辩才者」,就是这样意思。

「此前所说诸相,唯说住异生地」,前面是说「聪睿者、黠慧者、寻思者……」这些事,这都是「住异生地,非无漏圣」,不是断除一切烦恼的圣人,所以就是住异生地者,「非无漏圣」。「要有所依,方立论故,是名居异生位者」,这个圣人他能够直接见到真理,他是有这个能力的,凡夫没有这个能力。「要有所依」,要有一个所凭据的,才能够建立一种理论。「是名居异生位者」,就是这样意思。

「于所听闻所受持法,如所安立,能审观察,是名随观察行者」,这上面说「要有所依」,怎么叫做要有所依?「于所听闻所受持法」,就是你所学习的,你要读过很多书,听别人的讲解;听别人讲解,你可能有的地方你不同意,就弃舍了;有的同意的就受持,放在心里,「喔!这样的道理,这样的道理」。「如所安立,能审观察」,那么如那个你所同意的、你所受持的,也就是那个大智慧人所安立的这个理论,你能审观察,能够微细的、深刻地去观察这件事。「是名随观察行者」,这随观察行者是这样的意思,也还就是前面这些人:「诸聪睿者、诸黠慧者、能寻思者、能伺察者、住寻伺地者,具自辩才者、居异生位者」,也就是随观察行者,这些人。那么这是把这个「谓诸智者」这句话讲完了,下面就是解释这个「有道理义」,什么叫做有道理呢?

 

依止现比及至教量极善思择决定智所行所知事,由证成道理所建立所施设义,

「依止」,就是要凭据,有所依凭,有所根据,什么呢?「现比及至教量」,现量、比量、至教量,从这三方面有所根据。「极善思择」,是极思择、善思择,你经过这样的思惟观察的话呢?你内心里面有决定智,就成就了一个决定智,就是一点也不犹豫了。「所行所知事」,决定智所行,决定智所知,所认识的。这个「所行」,这个智慧所行就是智慧所缘的境界,你的智慧在这件事来回地去观察,所以叫作行。最后你的认识是决定了,就叫作决定智所行,决定智所知道的事情、所认识的事情。「由证成道理所建立所施设义」,而这件事由现、比及至教量,就是「由证成道理」,这个证就是真实地觉悟了,叫做「证」。由证成,由真实的智慧觉知了,就成立了这样道理。由这样的道理所建立、所施设义;「所建立,所施设」。原来没有这件事,你现在把它发明这件事,叫做「施设」;这件事原来没成立,现在成立了,叫做「建立」。建立和施设有相同的意思。

 

戌三、结 

是名道理极成真实。

第三科是结束这段文。这叫作有道理义,什么叫有道理义?这就是有道理。这个道理,第一个你这个人要有智慧,第二你要现量、比量、至教量的依据,还要经过极善思择决定智所行所知事,才成立这件事的,那么这件事就叫作道理极成真实。这个不是一般人能同意的,一般人不同意的,就是有智慧的人彼此才同意的。

 

《披寻记》一一七四页:

依止现比及至教量至所施设义者:非不现见等,是名现量。与思择俱,已思应思,所有境界,是名比量。一切智者,所说言教,或从彼闻,或随彼法,名至教量。如〈闻所成地〉释(陵本十五卷八页)。三量为依,于诸圣者无漏境界,能极思择如所有性,能善思择尽所有性,是名极善思择决定智所行所知事。由此极善思择,证验诸圣所说有道理义,如一切蕴,皆是无常,众缘所生,苦空无我,心正执受,安置成立。如〈声闻地〉说(陵本二十五卷九页)是名由证成道理所建立所施设义。言建立者,即成立之异名,依能立因,成所立义故。言施设者,谓由语及,欲次第编列名句文身故。

「依止现比及至教量至教量至所施设义者:非不现见等,是名现量」,什么叫作现量呢?「非不现见」,就是不是不现见,就是现见。说我现在看见那儿有条牛,这我不是听别人说的,现在看得清清楚楚的有二个角,在它那里,那么这叫作「现见」。所以我说「这里有条牛」,这就是有现见的根据,这是没有错误的事情,这叫作现见。「非不现见,是名现量」,这个量是个标准,也就是知道的意思,由现见而知叫现量。

「与思择俱,已思应思,所有境界,是名比量」,「与思择俱」,这是不现见,不现见那件事,但是经过微细的思惟观察。「已思」,已经经过思惟观察了。「应思」,这件事你要思惟的,不思惟不行的。应思就是或者还有没思惟的,或者现在要思惟。「所有境界」,思择俱、已思的所有境界、应思的所有境界,是名叫作比量。比度而知的,说我以前看见烧火的时候有烟,现在我看见这地方有烟,但是没看见火;因为看见烟了,所以知道是有火,是这样意思。我以前看见牛的时候有一个头、有角、有四个足、有一条尾,现在我只看见两个角,但没看见其它的身体,「哦!那可能是有条牛」,是这样子,比而知之。经过已思应思,我以前见过的事情我思惟过,现在看见也还可以这样思惟,已思应思所有境界是名叫作比量。

「一切智者,所说言教」,这底下解释至教量;就是一切的有智慧的人,他所说出来的话,他当着大众有所讲解,所有言教。「或从彼闻」,你或者从那个有智慧的人直接听见他讲的话。「或随彼法」,我没有听见,但是写出来了,写一本书,这样子这样子,那么他说这个道理呢,我随顺他所说的道理,「或随彼法」。「名至教量」,这叫做至教量,就是自己有智慧的人所说的话,有大智慧人所说的话叫至教量。

「如〈闻所成地〉释」,前面这一段文我们已经学过了,在〈闻所成地〉有解释,「(陵本十五卷八页)」那上面。「三量为依」,就是这个现量、比量、至教量为根据。「于诸圣者无漏境界」,这一切智者就是圣人,他那个无漏境界,就是没有无明覆盖的境界。「能极思择如所有性」,圣人说的不出这两部分,一个是如所有性,一个尽所有性;你现在根据圣人的无漏境界能极思择如所有性,就是尽其所能深入地去思惟这个真如的道理。「能善思择尽所有性」,能善巧地去思惟这个世俗的道理。「是名极善思择决定智所行所知事」,把这句话讲完了。

「由此极善思择,证验诸圣所说有道理义」,由于你极思择、善思择,证验了,就是觉悟了诸圣所说的有道理义,你明白了!「如一切蕴,皆是无常」,这底下举个例子,譬如说色受想行识这五蕴,五蕴都是无常的,色蕴是无常、受想行识都是无常的,都是有生灭变化的。「众缘所生」,色受想行识都是众多因缘而成就的,所以是无常的。是无常,所以是苦;苦,所以是空;空,所以是无我。「心正执受」,对于这样的道理,所建立所施设义,你能够「心正执受」,你这个有智慧的心能这样地承认这件事,肯定这件事。「安置成立」,把这个道理将它安置在这里,成立了,也就是施设出来。「如〈声闻地〉说,(陵本二十五卷九页)是名由证成道理所建立所施设义。」

「言建立者,即成立之异名」,建立就是成立,不同的名称,意义是相同的。「依能立因,成所立义故」,有能立的因,能成立所建立的道理,是这样的意思。譬如说色是无常,这是所成立的,什么是能成立的呢?众缘所生,众缘所生是能成立的;众缘所生,所以是无常的,是这样的意思。「言施设者,谓由语及欲次第编列名句文身故」,这个施设怎么讲呢?「谓由语」言,「及欲」,就是你内心的希求,你内心有个希望,成立这样的道理,然后用语言表达出来。这个语言是什么呢?次第编列出来名句文,就是语言,那么这就叫作「施设」。

 

酉三、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分二科) 戌一、征

云何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

这是第三科。道理极成真实也讲完了,世间极成真实也讲完了,现在第三科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分两科,第一科是征。怎么叫作「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呢?这个断除了烦恼障,你就成就了一种清净的智慧,这个智慧所看见的真理是真实的,那这是圣人的事情。前面「道理极成真实」,还是异生位,根据圣人说的话,然后去成立这种理论。现在这个地方说的不是凡夫,是圣人了,这个圣人就是指声闻、缘觉的圣人,佛、菩萨大智圣人是另外的。

 

戌二、释(分二科) 亥一、略标(分二科)  天一、体

谓一切声闻独觉,若无漏智,若能引无漏智,若无漏后得世间智所行境界,是名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

前面是征,下面解释分两科,第一科略标,又分两科,第一科是体。「谓一切声闻、独觉」,「声闻」,就是听闻佛的法语而成就圣道的人;「独觉」,他没有听闻佛说法,他自己就觉悟了,这两种圣人。「若无漏智」,这个声闻、独觉他的无漏的智慧,漏就是烦恼;没有烦恼了,智慧得清净,成就了这个智慧,这是一种。「若能引无漏智」,它不是无漏智,但是能引发出来无漏智,那就是暖、顶、忍、世第一,这个时候的智慧是能引无漏智。「若无漏后得世间智」,就是你成就了无漏智以后,又成就了一种世间智,就是后得智。前面的无漏智是根本智,「若无漏后得世间智」这就是后得智,后得的智慧。「所行境界」,这三个智慧,就是无漏智所行境界、能引无漏智所行境界、若无漏后得世间智所行境界,这是三种智慧所行境界,是名「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是这样意思。

 

《披寻记》一一七四页:

谓一切声闻独觉至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者:此中唯说声闻独觉有烦恼障净智,略无菩萨,当知菩萨非不烦恼障净,由下文说,所知障净,兼摄此义,故此不说。由无所知障,烦恼障定无,若无烦恼障;所知障可有故。今此偏说烦恼障净,是故唯说声闻独觉。智有三种:谓无漏智,能引无漏智,及无漏后得智。初智唯出世摄,后二皆世间摄,故说后二名世间智。由初无漏智正断见惑,由能引无漏智能伏粗惑,由无漏后得智顺断修惑。今此总名烦恼障净智,彼所行境界,名所行真实。

「谓一切声闻独觉至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者,此中唯说声闻独觉有烦恼障净智」,这两种圣人有这种智慧。「略无菩萨」,把菩萨简略去没有说。「当知菩萨非不烦恼障净」,这地方没有说是没有说,但是你要知道菩萨不是没有烦恼障净智的,菩萨也有这个智慧的,那么为什么不说呢?「由下文说,所知障净兼摄此义」,下面说所知障净也就包括了这个意思。「兼摄此义,故此不说」,所以这里面就不说了。

「由无所知障,烦恼障定无」,因为什么下面的文会包括这个意思呢?下面那一段文是说没有所知障,没有所知障的时候,那个人烦恼障决定是没有了。就是佛菩萨是灭除去烦恼障,然后又灭除去所知障;灭除去所知障,烦恼障已经灭了,所以这个菩萨也是有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的,所以是「无所知障,烦恼障定无」。

「若无烦恼障,所知障可有故」,如果这位佛教徒的修行,他把烦恼障消灭了,他的所知障可能还是有,就是声闻、独觉他还有所知障的,这是一个事情。「今此偏说烦恼障净」,现在这一段文,在两种障里面偏说烦恼障净一种,所知障这里不说。「是故唯说声闻独觉」,所以声闻、独觉在这里说,菩萨在这不说了。

「智有三种:谓无漏智,能引无漏智及无漏后得智」,这三种智慧。「初智唯出世摄」,这个无漏智唯独是出世间的圣人的境界,因为他是能见胜义谛,是离一切名言相的,所以是唯出世间摄。「后二皆世间摄」,后二种智:「能引无漏智」,还没有得圣道之前,他还有名言,有名言相。这个后得智也还是有名言相,能够去分别演说佛法、教化众生的,「皆世间摄,故说后二名世间智」。

「由初无漏智正断见惑」,这个初开始成就无漏智的时候,是「正断见惑」,他主要的是断除去我见这个烦恼,执着有我的这个烦恼,能断掉它。「由能引无漏智能伏粗惑」,这个「正断见惑」,那这是圣人的境界;「由能引无漏智」,就是见道之前,就是暖、顶、忍、世第一的时候。那时候的智慧「能引无漏智、能伏粗惑」,能调伏「我」的烦恼,能调伏这个「我」。因为常修无我观,「我」的烦恼就被降伏了。

所以我们静坐的时候,你不要就只是修奢摩他的止,你也兼修一点无我观,修无我观有很多好处,能够减轻内心的烦恼。因为我们这个地方不是一个人在这儿住,有这么多人同住的时候,有的时候就互相会碰到,碰到这个「我」。碰到「我」,就会感觉痛,你就会感觉痛,就是不舒服了。你若修无我观,就是没有我可碰到了,就是没有碰到。我见到,对你没有什么礼貌,「怎么可以瞧不起我?」这就是碰到「我」了。你若修无我观,这个时候无我的智慧会现出来;无我的智慧一出现了呢,心里没有烦恼,心里面很自在。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这个意思,要修无我观正断见惑,这样子。「由能引无漏智能伏粗惑」,已经得圣道的人他没有「我」的烦恼;修学圣道,没得圣道的时候,他也是调伏这个「我」,时常地观察我不可得。这样子呢,「能伏粗惑」,虽然没有断这个「我」的烦恼,这个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没断,但是能调伏,使令它不动。

「由无漏后得智顺断修惑」,说是我已经得了初果须陀洹,是圣人了,但是你还有很多烦恼没有断,你成就了无我的智慧还要继续再修,继续修。再修的时候,修的时候还是止和观,还有分别的,所以是后得智。这个根本智的无漏智是无分别的,是无分别的境界。当然那个时候这个无分别智,可以在奢摩他里面有无分别智,在毗钵舍那婆舍那的是有分别,观色受想行识是无常、无我的。「无漏后得智顺断修惑」,因为这个无漏的后得智,重虑缘真,还是观察色受想行识无我、无我所,色受想行识是不净的、是苦、空、无常、无我。这样子若止若观呢,就能断除去修惑,就是这个爱烦恼,断除这个欲界的欲烦恼,其中也有这个俱生的我执,乃至到色界定、无色界定,继续地后得智这个修学圣道,能断修惑。

「今此总名烦恼障净净,彼所行境界,名所行真实」,现在在这里就是把这三种智慧所行的境界,总起来名之为「烦恼障净智所行境界」,是这个意思。本来是「能引无漏智」,这个时候不是圣人,他还是有烦恼的;有烦恼,但是能够被他的无我的智慧所调伏了,也还是属于清净的,是这样意思。这前面是出体,下面说义,就是体里面的道理。

 

天二、义

由缘此为境,从烦恼障智得清净,于当来世无障碍住,是故说名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

「由缘此为境」,这个无漏智所行境界究竟是怎么回事情呢?「由缘此为境」,由于是观察苦集灭道为所缘境,由于观察真如理为所缘境,就是观察我空为所缘境,观察苦集灭道四谛为所缘境,你能这样观察的原因,「从烦恼障智得清净」,你的心,你的明了性的心就从烦恼障里解脱出来。没有烦恼的染污了,你那个无我的智慧就清净了,无常、无我的智慧就清净了。「于当来世无障碍住」,你现在才得初果嘛,才是见道啊,你还有爱烦恼。得初果的时候,只是分别我执断掉了,俱生我执还在,还有些烦恼在,还没有究竟清净,还是有障碍。你若继续用功修行,将来你得到阿罗道了,「无障碍住」,就没有烦恼的障碍了,你就得大自在了,所以「于当来世无障碍住,是故说名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

 

《披寻记》一一七四页: 

由缘此为境至无障碍住者:此释三智所行,名真实义。谓能引无漏智如理作意,思惟真如,缘真如相为境界故,说名真实。即此中说,缘此为境。此谓此法,意说四谛十六行真如为所缘故,简彼外法,故得此称。初无漏智正断烦恼,不为烦恼之所障故,证实真如,为所行境,故名真实。即此中说,从烦恼障智得清净。无漏后得智能于当来进断一切烦恼,证阿罗汉,住最后有,究竟真实解脱,故名真实。即此中说,于当来世无障碍住。又复此中烦恼障言,谓诸烦恼缠及随眠,若行不行,皆有势力,障生圣道,障得涅槃,乱身心故,名烦恼障。

「由缘此境至无障碍住者:此释三智所行,名真实义」,解释这三种智慧所行境是真实义的道理。「谓能引无漏智如理作意,思惟真如」,「能引无漏智」就是在初果之前,就是暖、顶、忍、世第一的时候。「如理作意」,这个如,如理就是随顺无我的道理去观察思惟,叫如理作意。「思惟真如」,这个如理作意是思惟什么呢?思惟我空的真如道理,思惟我不可得,这个不可得的境界是离一切相的,所以是真如。

「缘真如相为境界故,说名真实」,这个能引无漏智,这个时候它是以真如相为境界;就是我不可得,是离一切相,是没有相,里边也没有贪瞋痴的相也没有,没有我相,也没有贪瞋痴相,这些相没有;那里面也没有色受想行识的相、眼耳鼻舌身意的相,也是离一切相的。思惟这个相「为境界故,说名真实」,所以那个能引无漏智的智慧所行的境界也是真实。

「即此中说,缘此为境」,这上面说「由缘此为境」,那个「此,谓此法」,就是这个真如法说的。「意说四谛十六行真如为所缘故」,就是苦集灭道四谛,四谛每一谛有四行,四四十六行,就是十六行都是指真如说的。「真如为所缘故,简彼外法,故得此称」,就是检查这个范围以外的那都不算在内,不算,所以叫做「故得此称」,所以叫做「此」为境。

「初无漏智正断烦恼」,由能引无漏智进一步就到了初果了,初果这个时候这无漏智现前了,就是正式断除去这个我的烦恼。「不为烦恼之所障故,证实真如」,他这时候真实的觉悟了这个真如了,是离名言相的、是离一切思惟分别的。「为所行境」,这个实真如是离名言的真如,叫实真如。我们用名言来表达真如是什么什么什么,不是真实的真如,是这个意思。所以「实真如为所行境,故名真实」,这是这个无漏智所行真实。

「即此中说,从烦恼障净智得清净」,这里面说的这个无漏智所行真实,「即此中说,从烦恼障净智得清净」,这就是无漏智所行真实。「无漏后得智能于当来进断一切烦恼」,就是初果这个后得智,他若继续修行呢,他将来能进一步的断出去欲界的九品烦恼,断除色界、无色界的烦恼,就「证阿罗汉」了。「住最后有」,这个时候他的身体就是有余涅槃,这在这个生死之有,这是最后,这个若灭掉以后就没有了,就是涅槃的境界了。「究竟真实解脱,故名真实,即此中说于当来世无障碍住」。

「又复此中烦恼障言:谓诸烦恼缠及随眠」,这个烦恼障这句话指什么说的呢?就是「诸烦恼缠」,就是见烦恼、爱烦恼;它在开始活动的时候叫做「缠」,把你的心缠住了,就像一条大毒蛇把你缠住了似的。「及随眠」,说是它没有活动,但是心里面还有爱烦恼、见烦恼在那里隐藏住,就像人睡觉了,睡觉的时候它不动,所以叫做「眠」。「若行不行,皆有势力」,说这个烦恼它活动出来就是行,或者它不活动,都是有力量「障生圣道」,障碍你成就圣道的。「障得涅槃」,障碍你得涅槃,使令你得涅槃有困难。为什么会有障碍呢?「乱身心故」,这个烦恼的行不行,它能够混乱、扰乱你的身心不得安静,所以叫做「烦恼障」。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六 (3)
下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六 (5)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四 (7)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八 (8)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二 (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六 (8)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六 (3)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 (5)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四 (1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 (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五 (5)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九 (1)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