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九 (2)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549

地一、列二力(分二科)  玄二、释(分二科)  黄一、唯分别力

唯由分别力生,非境界力者:谓于住时,思惟过去未来境界,而生于彼。

这是第四科,约二增上力辨。分两科,第一科是列二力,列二力又分两科,第一科是标,现在第二科是解释。分两科,第一科唯分别力。

「唯由分别力生,非境界力者」:这个恶不善法,「唯由分别力生」,不是境界上的力量,这是什么意思呢?「谓于住时」:就是这个人在静坐的时候,「思惟过去未来」的「境界,而生于彼」:这个时候引起这些恶不善法的事情。

 

黄二、俱由二力

由思惟力生,亦境界力者:谓于行时,缘现在境界,而生于彼。当于尔时,决定亦有非理分别。

这是第二科,俱由二力。这个恶不善法,由思惟力生起的,也是境界的力量。

「谓于行时,缘现在境界,而生于彼」:这是说这个人没有静坐,他的前五识也在活动的时候,「缘现在境界」:他在攀缘出现在眼前的境界,不是过去、也不是未来,这样子去分别的时候,「而生于彼」恶不善法。「当于尔时,决定亦有非理分别」:前五识接触到前五尘的时候,他内心里边有恶不善法,他是决定有不如理作意的关系。

 

地二、配二名(分二科)  玄一、策励

当知此中恶不善法,唯由分别力生,非境界力者:彼若未生能令不生,生已能断,是名策励。

前面是列二力,现在是配二名。分两科,第一科是策励。

「当知此中恶不善法,唯由分别力生」起,不是所缘境的力量。「彼若未生,能令不生,生已能断,是名策励」。「彼若未生」:彼这个不善法没有生起,或者是「彼若未生」而能够使令它就不生,那当然这个人一定是有正念;他有正念,恶不善法没有生起,就能使令它不生起。「生已能断」:如果是一时失掉了正念,生起了恶不善法,他也有能力断除去这恶不善法。这样的情形,「是名策励」:这就是这个人他内心里面有正念,能够策励自己,所以会有这样的力量。这是配这个策励。

 

玄二、发勤精进

若由分别力生,亦境界力者:彼若未生能令不生,生已能断,是名发勤精进。

这第二段,发勤精进。「若由分别力生,亦境界力」引起,这样的情形,「彼若未生能令不生,生已能断」的话,「是名发勤精进」。那就是这个人他能够策励,同时他还能够发勤精进,他的正念是更有力量了,所以能够这样子。

 

戌二、于一切善法(分二科)  亥一、生欲(分二科)  天一、为令生

于其未生一切善法,为令生故生欲者:谓于未得未现在前所有善法,为欲令得令现在前,发心希愿。发起猛利求获得欲、求现前欲,而现在前。是名于其未生一切善法,为令生故生欲。

前边这一段文,是说对治恶不善法的策励和发勤精进。这以下的文是第二科,于一切善法的用功的情形。这个文说得非常得明白,用功修行的人就是这样的,恶法怎么样、善法怎么样。这一科分两科,第一科是生欲。分两科,第一科为令生。

「于其未生一切善法,为令生故生欲者」:前边曾经说过,没有生起的一切善法是什么呢?就是对治烦恼的这些正念。对治烦恼的一切正念,实在来说还是戒定慧,主要就是戒定慧;但是现在说的是四正勤。前边一开始是说四念住,那里已经说怎么样学习四念住;四念住说完了,就说四正勤。四正勤还是四念住,就是精进地修四念住就叫做四正勤。现在这里是于一切善法,第一科是生欲,现在是为令生。

「于其未生一切善法,为令生故生欲者:谓于未得未现在前所有善法,为欲令得令现在前,发心希愿。」就是这个修行人他自己对于那个没有成就的,叫「未得」;「未现在前」:没有出现在眼前。已经成就了,也可能未现在前。这个「得」和「现在前」还是不一样。「所有善法」:所成就的善法。这是两类,一个是没成就、一个成就而没现在前,这一切的定慧的这一切善法。「为欲令得令现在前,发心希愿」:先要发出来这样的愿力,你要有这样的希望心,我希望我成就清净的定慧、我希望得到禅定、希望得到无漏的智慧、希望得成圣道,先要建立这样的愿,这叫做「发心希愿」。

「发起猛利求获得欲」:在没有成就圣道之前,就是凡夫;凡夫就是有虚妄分别心的这种人。这个虚妄分别心里面有种种烦恼;现在想要修学圣道,就从这个虚妄分别心里面建立「猛利」的,就是强烈、有力量的「求获得欲」,希求得到圣道的这样的欲、这样的愿。「求现前欲」:希望得到圣道、圣道又能现前,这样的欲。

譬如说,这一生这个人修学圣道得到了一些成就,但是这个人死掉了。死掉了,第二生没有堕落三恶道,又再来人间的时候,前生修学的这些功德不现在前,就和一般人一样。一样,但是他若是渐渐长大了,遇见三宝的时候,他以前的善根就逐渐地就会现前。这个现前是前生修成就的,但是你前生修行那个身体,色受想行识坏了,又重新得到一个身体的时候,你成就的善根就隐没了。隐没了,第二生来到三宝这里来的时候,还要有三宝作因缘,前生修成的善根逐渐地现前。这个现前是前生修成就的现前,是这样意思。有的没有成就,你栽培了善根了,但是还没有成就,那就…现在要开始栽培就比较更难一点,你前一生已经栽培的善根现在现前就比较容易。所以这是两件事:一个是没得,就是没成就的希望成就;已成就的希望能现前,这两件事。

现在这个时候,这个没得圣道的人,前生虽然是有多少修行,多数人都有隔阴之迷,前生修行自己不知道,栽培什么善根都不知道。不知道,这个时候,你要发起「猛利」的「求获得欲」,就是没有成就的善根希望成就;「求现前欲」,我以前栽培的善根现在能现前,这是两个欲。「而现在前」:不管是求获得的、求现前的,我都能够现前。「是名于其未生一切善法,为令生故生欲」。这句话是这样的意思。

这是第一段生欲,下面第二段为欲令住等,分两科,第一科是释。又分两科,第一科是已生善法。

所以有的人静坐,他静坐的时间不是很久,但是他就成就了。唉呀!我坐了很久也没有成就,这个问题就在这里,就是他前生有栽培。那么我坐了很久还没有成就,我不愿意静坐,那你永久也不成就!这个静坐不相应的人,你一定要有欲,要发生希愿,我决定要成就!要发这个愿,这样子你慢慢地也还是有希望会成就的。如果你若是静坐困难,说我腰疼、我这个脊骨有问题,那我就不静坐;不静坐,永久也不成就!永久也不能成就。这个静坐这件事,不要说是有大的成就,小小地有一点成就,譬如说九心住,前边内住、等住那个是没有力量,是太差了;后边一点,调顺、寂静、最极寂静的时候,这个时候有什么好处呢?就是有烦恼的时候,这个苦恼的境界现前了,但是你这个静坐的…你成就的一点的功夫,你把正念一提起来,因为你每天静坐,这种调顺、寂静、最极寂静的境界一现前了,这个烦恼立刻没有了!立刻没有了,你心里面就比较安乐自在,就会自在。这是常常静坐的人一个很明显的,就是一点小小的可以安慰的事情。说是我不静坐,已经打板了,要止静了,我在那里走来走去,我不去静坐;不静坐,你永久地苦恼!你的苦恼事情来了,你没办法调伏的!你不能调伏的。因为你这个正念你没有养成嘛!你没有经过训练把这个功夫养成,不能养成就是没有办法调伏,没有办法调伏的。

我看见弘一律师的《戒相表记》,当然那是灵芝律师这些大德的法语。就是有了烦恼的时候,我要念经、或者是念佛、或者念陀罗尼,当然这个也是个办法。但是若是成就禅定,那又不一样!那就是不假藉外力,你本身就有这个力量,能抵抗烦恼。这还是小小的境界。若是你能够欲界定的等持成就了,到了未到地定,到了初禅、二禅、三禅、四禅,那个力量是更大了,他就自在。所以不愿意静坐的同学,你要改变、改变你的想法,还是发心静坐。

 

天二、为欲令住等(分二科)  地一、释(分二科)  玄一、已生善法

于其已生一切善法,为欲令住、令不忘失、令修圆满生欲者:谓已获得已现在前所有善法,是名已生善法。

这是第二科,为欲令住等。分两科,第一科释,又分两科,第一科已生善法。

「于其已生一切善法,为欲令住、令不忘失、令修圆满生欲者」:「于其已生一切善法」,这位修行人,对于他自己,不怕辛苦、也不怕腰疼、也不怕腿疼,「已」经「生」起的「善法」,这个善法生起了,「为欲令住」:就是想要这个善法叫它安住。叫它安住,我这一支香坐得不错,第二支香没有了,就是不住!现在是令它成就的善法能安住、安住不动;「令不忘失」:这个正念一提起来就现前,而不会失掉的,「令不忘失」。当然是还没有那么理想,所以要继续努力,「令修圆满」:自己要约束自己,自己勉励自己,自己勉强自己,要继续努力地修,使令你成就的功德叫它圆满。那么这个在定的方面来说,要得到色界四禅才算圆满。所以这个「令住」、「令不忘失」、「令修圆满」,这是三个阶段。「生欲者」:你要有这样的愿,我希望我的善法能住、能不忘失、能够圆满,你要生欲。这句话等于是标的意思,下面这句话等于解释。

「谓已获得已现在前所有善法,是名已生善法。」这下面就是解释前面那句话,「谓已获得」:就是你这位修行人已经成就了,这个善法已经现在前了。已经成就的所有善法,已经现前的所有善法,「是名已生善法」。这已生善法有这么两种,一个是已成就的、一个已经现前,「是名已生善法」。

 

玄二、生欲差别(分三科)  黄一、为欲令住

于此善法,已得不失、已得不退,依是说言为欲令住。

前面是解释已生善法,现在第二科是生欲的差别。分三科,第一科是为欲令住。

「于此善法,已得不失」:你成就的善法已经成就了,而不失掉,不失掉。就是你正念一现前,这善法就出来了,那叫做「不失」。「已得不退」:这个时候成就善法,这个善法不退掉。这也不容易,就是有一点烦恼…你成就了一点功德,随时有了什么烦恼的时候,或者有一场病,这善法没有了、失掉了;你正念现前,它也不现前。你有如理作意,我在想怎么样地安住在那儿静坐,那个善法失掉了,它不成就,那就是退了。现在是说不退,「已得不失、已得不退,依是说言为欲令住」,这个「住」是这样意思。

 

黄二、令不忘失

于此善法,明了现前、无暗钝性,依是说言令不忘失。

这是第二科令不忘失。「于此善法明了现前」:现前的时候,是很分明地现前,不是暗钝的,「无暗钝性」:不是不明了,是现前了吗?自己都迷迷糊糊地,叫做「暗」;这个「钝」,就是太慢,要经过很长的时间,它才现前,就是「钝」。现在这个明了现前,没有这个暗钝性,「依是说言令不忘失」。

 

黄三、令修圆满

于此善法已得现前,数数修习成满究竟,依是说言令修圆满。

下面第三科,令修圆满。

「于此善法已得现前,数数修习成满究竟,依是说言令修圆满。」不要说是欲界定,就是未到地定,就是得了禅的时候,你不常常入定的时候,都容易失掉!初禅、二禅、三禅、四禅,那样的功夫是很高深、很坚固了,但是还有可能会失掉的。现在这里说呢,「于此善法已得」,而又能「现前」。这个时候,你还要努力地、「数数」地「修习」:就是一次又一次地去修习。「成满究竟」:使令这个功夫达到圆满的境界,达到究竟的境界。就是初禅,也是一大段的事情。这个边际定啊,这个边际定,每一个禅都有边际定,就是圆满的意思;你成就初禅,但是没能达到圆满的时候,就是没能到边际,那就是还要继续努力地修习,令它到了究竟的时候,叫「成满究竟」。初禅、二禅、三禅、四禅都是这样子。所以同样是得到初禅,但是不一定是相同的,就是因为你没有「成满究竟」。「依是说言令修圆满」。

 

地二、结

于此善法发心希愿,发起猛利求坚住欲、求不忘欲、求修满欲,而现在前,是名于其已生一切善法,为欲令住、令不忘失、令修圆满生欲。

这是第二科是结,结束这一段文。

「于此善法发心希愿」:你要发出来这样的愿望。这句话是总说,下面别说。「发起猛利」的「求坚住欲」:「猛利」,力量特别强,求你成就的善法能够坚住,也要有这样的欲。「求不忘欲」,不忘失的欲。「求修满的欲」,要有这样的欲。「而现在前」这么多的欲你要令它在你心里面现前,这样的欲。「是名于其已生一切善法,为欲令住、令不忘失、令修圆满生欲」。先要有这样的愿望。

 

亥二、策励发勤精进(分三科)  天一、已得未得辨(分二科)  地一、策励

策励者:为于已得令现前故。

这下面是第二科,策励发勤精进。前面是说生欲,现在是第二科策励发勤精进。又分二科 第一科已得未得辨。分两科,第一科是策励。

「策励者:为于已得令现前故。」这叫做「策励」。「已得令」它「现前」,只要策励一点就能成就。

 

地二、发勤精进

发勤精进者,为于未得令其得故。

这第二科。发勤精进这句话和策励不一样。「为于未得令其得故」这个是难一点,你要策励、要精进地努力修行,才能够成就的。

这是第一科已得未得辨,下面是第二科住等三欲辨,分两科,第一科是策励。

 

天二、住等三欲辨(分二科)  地一、策励

又策励者,于已生善为欲令住、令不忘故。

这「已生」的「善」,已经成就的善,「为欲令住、令不忘故」,这叫做「策励」。

 

地二、发勤精进

发勤精进者,令修满故。

「发勤精进」是什么意思呢?「令修满故」:使令那个善法,令它更增长、广大、圆满,那叫做发勤精进。这是第二科。

 

天三、下中上品辨(分二科)  地一、策励

又于下品中品善法,未生令生,生已令住、令不忘失,是名策励。

下面第三科,下中上品辨,分两科,第一科是策励。

又这位修行人对于他自己成就的下品的善法、中品的善法,「未生令生」:没有现起的、没有成就的,令它生,「未生令生、生已令住、令不忘失,是名」叫做「策励」。

 

地二、发勤精进

于上品善法,未生令生,生已乃至令修圆满,是名发勤精进。

「于上品」的「善法」,这是第二科,「未生令生,生已乃至令修圆满,是名发勤精进」。这是第二科。

 

酉三、辨策持心(分二科)  戌一、策心(分二科)  亥一、释

言策心者:谓若心于修奢摩他一境性中,精勤方便,于诸未生恶不善法,为令不生。广说乃至于其已生一切善法,为欲令住、令不忘失、令修圆满。由是因缘,其心于内极略下劣、或恐下劣。观见是已,尔时随取一种净妙举相,殷勤策励庆悦其心。

这是第三科,辨这个策心和持心的含义。前面是把生欲、策励、发勤精进解释完了,现在解释这个…辨这个策心和持心的意思。分两科,第一科是策心;又分两科,第一科是解释。

「言策心者」:怎么讲呢?「谓若心于修奢摩他一境性中,精勤方便」:谓这位修行人他的内心对于修奢摩他,什么叫做「奢摩他」呢?就是心住一境,对于这件事,「精勤方便」:就是要一次又一次地去努力地修,要有这样的行动。这个「方便」就是行动。而这个行动是特别精进的,一次又一次地这样用功。「于诸未生恶不善法为令不生」:没生的叫它不生,这个心里面还感觉到清净,没有恶法生起;没有恶不善法的现起,你不要认为,喔,我成功了、我成了圣道了,不是那么回事儿!你这个烦恼的种子没有断,随时有因缘它会有恶不善法现起的。所以现在修奢摩他的时候,你还要继续努力地修行,叫你的心清净,令这个恶不善法,它没有生、叫它永远也不要生起!

「广说乃至于其已生一切善法,为欲令住、令不忘失、令修圆满。由是因缘,其心于内极略下劣、或恐下劣。观见是已,尔时随取一种净妙举相。」这个「广说」,就是前面那个四正勤。「由是因缘」:你这样努力地修的关系,你也就辛苦了。「其心于内极略下劣」:有的时候你的内心「极略」,那个「略」就是对于境界的明了性,就几几乎是没有了,就是没有力量;「下劣」就是没有力量。这个时候,就是惛沈了、或者是睡眠了,这个时候。「或恐下劣」:或者你这个时候并没有惛沈睡眠,但是你感觉到,哎呀,恐怕要惛沈、要睡眠,「或恐下劣」。

「观见是已」:你自己察觉有这件事,有可能会这样子,那时候怎么样办法呢?「尔时随取一种净妙举相,殷勤策励庆悦其心」:这个时候,随你内心的欢喜,你取得一种净妙的形相,用这个净妙的形相来发动你的心,叫你那个心…这个,修止观的时候这个心分二部分:一个是明分、一个是静分。「明」、「静」:光明的明,这个明了性是一部分,寂静又是一分。现在这个「极略下劣」:就是这个明的这一部分太低了,这个度数太低了,几几乎没有了,那么这个时候要用这个静妙相来发动这个心,来加强这个明的这一部分的力量,加强它,加强它就能破除去这惛沈睡眠了。

「殷勤策励」:这个时候要殷勤策励,就是要特别得微细地,来策励自己的心。因为这个时候,「极略下劣」的时候,你不特别加强、你不殷勤策励,很难破除去这个惛沈睡眠,所以用这个净妙相,要特别周遍地(「殷勤」有周遍的意思),策励你的心,使令自己生欢喜心。生欢喜心,惛沈睡眠就驱除了。

 

亥二、结

是名策心。

这个「策」是这样意思。这样意思,就是你修奢摩他的时候,修到疲劳的时候,心就会「下」,「极略下劣」,那么你就得要用「策」的方法,来发动这个明分,叫它加强。这是一个方法。「是名策心」,就是结束这一段。

 

戌二、持心(分三科)  亥一、征

云何持心?

前面这个策心解释完了。这是第二科持心,分三科,第一科是征。怎么叫做持心呢?这个「策」的意思明白了,现在这个持心是什么意思呢?分三科,第一科征。「云何持心?」第二科是解释。

 

亥二、释

谓修举时,其心掉动、或恐掉动。观见是已,尔时还复于内略摄其心,修奢摩他。

「谓修举」的「时」候,就是修这个静妙相来发动这个明分,加强明分的时候,过了头了,这个「心」举得太过了的时候,就变成了「掉动」了。变成掉动的时候,就不符合明静的这个相应的境界了,就是不相应了。「或恐掉动」:或者这个时候没有掉动,但是你心里面感觉到恐怕要掉动。

「观见是已,尔时还复于内略摄其心」:这时候又恢复来,还要「略摄其心」,用这个「略」来「摄」这个心,叫它不要掉动,这样子。「修奢摩他」:就修奢摩他的止了。这个「略」,有的时候也是形容有过失的事情,就是惛沈睡眠叫做「略」。现在这里是说明这个奢摩他的相貌,奢摩他也叫做「略」,「略摄其心」。用这个奢摩他的力量把这个心的掉动的力量改善过来,叫它不掉动。

 

亥三、结

是名持心。

是这样意思。这个策心、持心,彼此是相反的。

 

申二、异名(分二科)  酉一、正胜(分二科)  戌一、标

如是四种,亦名正胜。

这是第二科,异名。前边说这个四正断的体义,四正断是这样意思,它的体相的意义已经说完了;现在第二科说它不同的名称。分两科,第一科是正胜。正胜这是不同的名字。分两科,第一科是标。「如是四种」:前面这个四正断这四种,也名之叫做「正胜」。这是标,下面第二科解释,分两科,第一科是于黑品法。

 

戌二、释(分二科)  亥一、于黑品法

谓于黑品诸法,其未生者为令不生,其已生者为令断灭;生欲、策励、发勤精进、策心、持心,是二正胜。

二正胜是这样的意思。解释里面先说于黑品法。

「谓于黑品诸法」:就是这个恶不善法,就叫做黑品诸法。其「未生者为令不生,其已生者」就要把它断灭了它。「生欲、策励」:你要发出这样的愿,还要策励自己、勉励自己。「发勤精进、策心、持心,是二正胜」:这是两种正胜;没生的为令不生,已生的为令断灭,这二方面你都是很有力量,有策、有持,是名正胜。这是于黑品法,下面第二科于白品法。

 

亥二、于白品法

于白品诸法,其未生者为欲令生。

于「白品」,就是善法,就是对治恶法的正念;正念实在也就是止观,也就是策心、持心、止、举、舍这些事情,就是不惛沈、也不散乱,这些事情。「于白品诸法,其未生者为欲令生」。看《披寻记》。

 

《披寻记》九七○页:

其未生者为欲令生等者:此下疑有脱文。应言其已生者,为欲令住、令不忘失、令修圆满、令倍修习、令其增长、令其广大,于此一切,生欲、策励、发勤精进、策心、持心,是即如前黑品广说应知。

「其未生者为欲令生等者:此下疑有脱文。」这是这个《披寻记》的作者疑惑这以下有失掉了的文句。「应言其已生者,为欲令住、令不忘失、令修圆满、令倍修习、令其增长、令其广大,于此一切,生欲、策励、发勤精进、策心、持心」,应该有这么一段文。「是即如前黑品广说应知」,就是「如前黑品广说,应知」是二正胜。这是白品的正胜,加起来就是四正胜,就是特别有力量的意思,叫做正胜。

 

酉二、正断(分二科)  戌一、标

如是四种,亦名正断。

前面说正胜,这是说正断。分两科,第一科是标。

「如是四种」,四正胜也名为四正断。这是标出来,下面第二科是解释,分两科,第一科于恶不善法。又分两科,第一科是配名。分两科,第一科是律仪断。

 

戌二、释(分二科) 亥一、于恶不善法(分二科) 天一、配名(分二科) 地一、律仪断

一名律仪断:谓于已生恶不善法,为令断故,生欲、策励,乃至广说。

就是四正胜,四正断。这个四种断,第一种就是「律仪断」。律仪断,就是安住净戒,持戒清净,由清净的戒,断除去恶不善法,那么就是身口的恶不善法;这个心里面也有一部份的恶不善法,也是由律仪断,但是不能全断。「谓于已生恶不善法,为令断故,生欲、策励,乃至广说。」这就叫做律仪断,律仪断是指已生恶不善法。

 

地二、断断

二名断断:谓于未生恶不善法,为不生故,生欲、策励乃至广说。

「二名断断」,这是第二种,第二是断断;「谓于未生恶不善法,为不生故,生欲、策励乃至广说」。这恶不善法分二种:一个是已生的、一个是未生的。断已生恶不善法是律仪断;断未生恶不善法,令它永久也不生起,这属于断断。这二个断都是对治恶法说的。前边是配名,下边第二是释义;分两科,第一科是解释律仪断。

 

天二、释义(分二科)  地一、律仪断

由于已生恶不善事,应修律仪,令其断灭,不应忍受。由是因缘,名律仪断。

由于久远以来,大家都是这样子,你也这样子,我也这样子,不感觉有什么不对。但是来到佛教里面来的时候,感觉到,喔,这是不对的事情,那么就应该把它停下来。所以「已生恶不善事,应修律仪」:就是由戒律,不可以杀盗淫妄,就把这件事停下来;「应修律仪,令其断灭,不应忍受」:不应该…这种错误…,我还是,我不要受戒,受戒多不自由!那你就是忍受这恶不善法;现在接受佛所教导的戒,就把这恶不善法不忍受、要驱逐出去,从我的身口意上驱逐这恶不善法,「不忍受」。「由是因缘,名律仪断。」这一部份的恶不善法,就是由戒律,这个增上戒,就把这恶不善法断掉了。

 

地二、断断

于其未生恶不善事,为欲令彼不现行断,为欲令彼不现前断。为断故断,故名断断。

现在解释断断。断断是什么呢?「于其未生」起的「恶不善事,为欲令彼不现行断」:不要现行、不要有恶不善法的现行,就是断除这个现行,这是一个断。「为欲令彼不现前断」:那就是断种子。叫它不现前,若没有种子就不现前了。你若有种子,有因缘的时候它会现前。所以这是二个断。「为断故断」:为了断现行的恶不善法,所以要断除去种子,为断现行,故断种子。所以是两个断,「故名断断」。

 

亥二、于一切善法(分二科)  天一、修断(分二科)  地一、配

三名修断:谓于未生一切善法,为令生故,广说乃至策心、持心。

下面是第二科,于一切善法。前面是于恶不善法,于恶不善法是二个断:一个是律仪断、一个是断断。现在第二科于一切善法,分两科,第一科是修断,分两科,第一科是配。「三名修断」,一共四个断,现在第三个名字叫做修断,修断什么意思呢?「谓于未生一切善法,为令生故,广说乃至策心、持心。」像前面说的这个。这是配。未生的一切善法令生,这叫做修断,这是配这个名字。下面第二科解释。

 

地二、释

由于善法数修数习,先所未得能令现前,能有所断,故名修断。

「由于善法数修数习」:就是没生的一切善法,你想要生起呢,你要数修数习,一次又一次地这样去修习,就是修止观,也就是修四念住。当然这里是〈声闻地〉,这是小乘佛教。「先所未得能令现前」:以前没有成就的,现在能令它成就、现前了。「能有所断,故名修断」:当然这个善法没有生起,能令它生起,那就是要有所断;就是把这一切障碍都断掉了,断除去了,那么这个善法就现起了,这叫做「修断」,因修而断。因为是断除去了一切障碍,这个没生的善法就现前了,像定慧的这一些善法。

 

天二、防护断(分二科)  地一、配

四名防护断:谓于已生一切善法,为欲令住,广说乃至策心、持心。

三是修断,现在是第二、防护断。防护断里面分两科,第一科是配。什么叫做防护断呢?「谓于已生一切善法,为欲令住,广说乃至策心、持心」,像前面说的。

 

地二、释

由于已得已现在前诸善法中,远离放逸,修不放逸,能令善法住不忘失,修习圆满,防护已生所有善法,能有所断,故名防护断。

第二科解释,「由于已得」的善法,「已」经「现」「前」的一切「善法」中,「远离放逸」,前面修断里面这一节文上,只是说「数修数习,先所未得,能令现前、能有所断」。「能令现前」,就是因修而现前;但是「能有所断」,断什么没有提。现在这个防护断里面说,「于已得已现在前诸善法中,远离放逸」,那这就是「断」。「修」这个「不放逸」:就是你这个心不要在恶不善法上活动,那就是不放逸;你若在恶不善法上活动,那就是放逸了。「能令善法住不忘失,修习圆满,防护已生所有善法」:「防护」:其实就是保护,保护已经现起的所有善法,这时候「能有所断」。「故名防护断」。这就是第四个断。

 

未二、略义(分三科)  申一、结前生后

如是广辩四正断已,复云何知此中略义。

前面是广说,广辨四正断,下面第二科是略义。分三科,第一科是结前生后。

「如是广辩四正断已」:像前面这一大段文是广,很广博地说明了四正断的相貌,说完了。「复云何知此中略义」,前面那一句话是结前;「复云何知此中略义」是生后。怎么知道四正断的简要的道理呢?能知道它的要义呢?前面说得很多,现在来提要,来说一说。

 

申二、总显所作(分二科)  酉一、标二圆满

谓为显示于黑白品舍取事中,增上意乐圆满,及加行圆满,是故宣说四种正断。

第二科总显所作,分两科,第一科是标二圆满。此中的要义是这样子,「谓为显示于黑白品」:这个四正断就表示、显示出来对于黑品的弃舍,白品的取得,这个「舍取」「黑白品」的「事中,增上意乐圆满」:就是强烈的意愿,很圆满的这样的意愿,这是一样事。这个愿非常重要,你没有这个愿,就不会有这件事,依愿导行,没有愿就不可能会去这样修行,所以这上面非常强调这个增上意乐的圆满。「及加行」的「圆满」:一个愿、一个行,这两个圆满,是标二圆满。「是故宣说四种正断」。这是标二圆满。

 

酉二、配应作事(分二科)  戌一、标

当知此中,由生欲故,增上意乐圆满。由自策励、发勤精进、策心、持心故,加行圆满。修瑜伽师,唯有尔所正应作事。

下面第二科配应作事,分两科,第一科是标。

「当知此中由生欲故,增上意乐圆满」:这前面已经解释过,就是,在我们这个污染的心里面,忽然间生出一枝莲花来,就是生欲。那么生出这样的清净的愿望,这个生欲就表示你增上意乐圆满了。

「由自策励、发勤精进、策心、持心故,加行圆满」。这是解释第二个。由于你自己能够警策自己,能够鼓励自己,鼓励自己干什么呢?「发勤精进」:发动你的精进,就是采取行动了。「策心、持心」的方法,这样「加行」就「圆满」了,就是你用功修行这件事能够成功了。

「修瑜伽师,唯有尔所正应作事」:这修止观的人、修禅定的人,就是这么多,正应该作的事就是这么多,一个是增上意乐圆满、一个是加行圆满,就是这两件事。

 

戌二、释

谓为断灭所应断事、及为获得所应得事,先当生起希愿乐欲,为断诸缠,复应时时正勤修习止举舍相。

第二科是解释。「为应断灭所应断」的「事」情,「及为获得所应得」的「事」情。所应断的事情:就是一个已生恶法、一个未生恶法;所应得的事情:一个已生善、一个未生善,所应得的事情。

「先当生起希愿乐欲,为断诸缠」:先要发起希愿的乐欲,为断诸缠的烦恼。「复应时时正勤修习止举舍相」:那么这就是加行了。在用功修行止观的时候,要用止举舍这三件事来调这个止观,是这样子。看《披寻记》。

 

《披寻记》九七一页:

为断诸缠者:此说盖缠应知。

这个五盖是障道因缘,你修学圣道先要断这五种障碍,这里面说为断诸缠就指五盖说的,当然也还就是修止观。

 

为断诸缠及随眠故,更应修习对治善法。

「为断诸缠及随眠故,更应修习对治善法」:把五盖断掉了还没得圣道,你心里还是有烦恼,当然烦恼是比较微弱了。就是为了断灭诸缠烦恼及烦恼的种子(就是随眠)故,更应修习对治善法,你还要继续…前边修止举舍相断除五盖,那就得到未到地定了。得到未到地定并不是所作已办,你要继续努力修止观。「更应修习对治善法」:对治诸缠的善法,那还就是止观,当然这个是比前面更深刻、更有力量了。看《披寻记》。

 

《披寻记》九七一页:

为断诸缠及随眠故者:此说一切烦恼应知。

这是说一切的烦恼。就是除掉了五盖以后,还是有爱见烦恼的。这就是在四禅里面…从未到地定进步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最低限度要成就四禅。当然有可能成就四禅以后,要修无色界的四空定也不难了;那么在四禅八定里面继续修四念住,断除去爱烦恼、断除去见烦恼,那么就是所作已办了。

 

申三、结摄一切

为显如是一切所作,说四正胜及四正断,是名略义。

这是第三科。「为显如是一切所作,说四正胜及四正断,是名略义。」这是此中的略义。我们学习了《菩提道次第略论》、《菩提道次第广论》,感觉到很好!是好,我也同意这个是好。但是我认为《瑜伽师地论》是更好!我说这话,我不知道你们同意不同意,我的确是这样想法,《瑜伽师地论》是更好。

 

巳三、四神足(分二科)  午一、释成就(分二科)  未一、别辨(分二科) 

申一、四三摩地(分三科)  酉一、标

从此复修四三摩地。

这是第三科四神足,前边四念住,四正断就是四正勤;前面这两科说完了,现在说四神足,三四二五,这三个四的最后一个四。「从此复修四三摩地」。这分两科,第一科释成就。分两科,第一科别辨;又分两科,第一科是四三摩地;分三科,第一科是标。「从此复修四三摩地」:从四正断这里以后,还要再修四种三摩地。四「三摩地」就是翻个等持。这是标,下面第二科是列出来。

 

酉二、列

谓欲三摩地、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观三摩地。

「谓欲三摩地」:四种三摩地,那四种呢?第一种欲三摩地、第二是勤三摩地、第三是心三摩地、第四是观三摩地。这是列,下面第三科是解释。

 

酉三、释(分二科)  戌一、略

当知由欲增上力所得三摩地,名欲三摩地。

解释分两科,第一科是略,略略地解释。「当知由欲增上力所得三摩地,名欲三摩地」:就是你要有强烈的愿望,这个愿望力量强了,你就会成功。因为你急须要、想要成就嘛,你的愿望强,你就不会懈怠,因此就得到了三摩地,「名欲三摩地」。

 

由勤增上力所得三摩地,名勤三摩地。

「勤」:就是精进,就是不懈怠;早晨起来也修、吃完早餐以后还是修、吃完午饭也还是修、晚上还是修、初夜后夜也还是修,只有中夜要休息,精进地修行,「勤增上力故所得三摩地」,「名」字就叫做「勤三摩地」。

 

由心增上力所得三摩地,名心三摩地。

「由心增上力所得三摩地」。这个勤是精进的意思,这个精进的内容是什么?就是止观这两个法;心三摩地这个「心」,下面解释,意思也是很广,其实主要就是止,就是增上心的心。「心增上力」:你能努力地制心一处,你就成就禅定了。所得三摩地,「名心三摩地」。

 

由观增上力所得三摩地,名观三摩地。

「由观增上力所得三摩地」:就是增上慧,这个慧,你特别强的话呢,你也就能得三摩地,「名」叫做「观三摩地」。

这个四神足,他本身是禅定,现在说「欲、勤、心、观」是得定的因,定是所得果;现在是说因,取它的因做名字,所以叫做「四神足」。什么叫做神足?下面解释。这是略解释,下边是广。分四科,第一科是解释欲三摩地。分两科,第一科是释;又分两科,第一科是因缘。

 

戌二、广(分四科)  亥一、欲三摩地(分二科)  天一、释(分二科)  地一、因缘

若于是时,纯生乐欲,生乐欲已,于诸所有恶不善法自性、因缘、过患、对治,正审思察住一境念。

「若于是时」:假设这位修行人这个时候,「纯生乐欲」,其他的事情都放下了,我就欢喜静坐,这叫「纯生乐欲」。「生乐欲已」:这种欢喜心生起来以后,「于诸所有恶不善法」的「自性」,所有恶不善法的「因缘」,所有恶不善法的「过患」,和「对治」,对治恶不善法,这些事情;「正审思察」:你能够很认真地去思惟观察,观察恶不善法的自性,观察恶不善法的因缘、过患,对治的方法。这样子,「住一境念」,能住一境性,那么就成就了。看《披寻记》。

 

《披寻记》九七二页:

恶不善法自性因缘等者:如前已说。欲缠染污身语意业及能起彼所有烦恼,是名恶不善法自性。若未生、若已生,名彼因缘。能为自害、能为他害、能为俱害,生现法罪、生后法罪、生现法后法罪,受彼所生身心忧苦。又若烦恼起时,先恼乱其心,次于所缘发起颠倒,令诸随眠皆得坚固、令等流行相续而转,如是一切名彼过患。若彼对治,若盖对治,若结对治,是名对治。于此一境界事系念思惟,不令流散,由是说言住一境念。

「恶不善法自性因缘等者:如前已说」,前面已经说过的,这里再重说。「欲缠」的「染污身语意业」:其实,这个欲界的烦恼,主要就是欲,其他的烦恼都是因欲而成就的。欲缠染污了你的身、染污了你的语、染污了你的意,染污了你的三业。「及能起彼所有烦恼」:及能发起三业的烦恼,这都叫做欲缠。「是名恶不善法自性」:恶不善法的体相就是十不善业。

「若未生、若已生,名彼因缘」:它的因缘和合了就会现前,如果因缘没有和合它就不现起。当然就是,这些烦恼业、惑业苦的种子在心里面,加上外边的不如理作意的增上缘,就现起了。

「能为自害,能为他害」:这恶不善法能害你自己、能害他人、「能为俱害」自他都受到伤害。「生现法罪」:这恶不善业,你要造作这种恶不善业,现在会现起,有些罪过会被法律制裁。「后法罪」:现在法律没有制裁你,你的威德很大,法律不敢制裁你,但是后法罪,将来要到三恶道去的。生现法罪、生后法罪。「生现法后法罪」:有的人现在就受到法律的制裁,将来还要到三恶道去。「受彼所生身心忧苦」:你会遭遇到彼恶不善法所生起的身忧苦、心忧苦。

「又若烦恼起时,先恼乱其心,次于所缘发起颠倒」:又若烦恼现前的时候,先恼乱你自己,使令你自己就是不安,心里不安,恼乱其心。「次于所缘发起颠倒」:就是对于所缘的境界就迷惑了;实在所缘的境界都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因为执着真实,就是叫做颠倒;它不真实,你执着真实,就是错误了,「发起颠倒」。「令诸随眠皆得坚固」:你烦恼一现起一活动,使令烦恼种子有了力量,一熏习了烦恼种子就强了,「令诸随眠皆得坚固」。「令等流行相续而转」:这个烦恼种子是贪烦恼,贪烦恼种子就生起贪烦恼,是等流的;瞋烦恼的种子,生起瞋烦恼。「相续而转」:相续地现起,而不会间断的,相续而起,「相续而转」。「如是一切名彼过患」:这是恶不善法的过患。

「若彼对治,若盖对治,若结对治」:「若盖对治、若结对治」都是止观;「若彼对治」那就是戒。你修律仪的时候,灭除去一部分的恶不善法,然后要修止观对治盖、对治结。对治盖就是达到未到地定;对治结就是在四禅里面修四念住,破除一切烦恼,就得解脱,「是名」叫做「对治」。「于此一境界事系念思惟,不令流散,由是说言住一境念」:于此一境界事,这个,有的人愿意修禅定,就先是我就是摄心不乱就是修禅定,其实不是那么简单的!你需要有戒定慧,由戒定慧,灭除一切恶不善法,修学善法;这个时候这个一境界事,「系念思惟不令流散」,才能得到禅定的,是这么回事儿。

 

于诸善法自性、因缘、功德、出离,正审思察住一境念。

前边是说这个恶不善法,现在这是说于诸善法。这个「诸善法」就是对治恶法的这些戒、定、慧的善法。善法的「自性」:就是戒、定、慧。善法生起的「因缘」:那当然就是要有三宝在世间流行,加上你能自己肯努力,这就是善法的因缘。「功德」:善法有它的功德,就是灭除前面那么多的,能自害、能他害、能俱害,灭除那些过失的功德。「出离,正审思察住一境念」。看《披寻记》。

 

《披寻记》九七二页:

于诸善法自性因缘等者:谓若贪毗奈耶、瞋毗奈耶、痴毗奈耶,及余白品净品诸所有法,是名善法自性。未生已生名彼因缘。能治过失是名功德。能令离欲是名出离。

「于诸善法自性因缘等者:谓若贪毗奈耶、瞋毗奈耶、痴毗奈耶,及余白品净品诸所有法,是名善法」的「自性。未生已生名彼因缘,能治过失是名」叫做「功德,能令离欲是名出离」,从欲里面出来,那叫做出离。

 

即由如是多修习故,触一境性。

这一位修行人,就是,前面说灭除恶法、修行善法,你能「多修习故」,就「触心一境性」:其实就是成就了定了。这是第一说因缘,欲三摩地的因缘,下面是对治。

 

地二、对治

于诸所有恶不善法现行诸缠,能令远离,而未永害烦恼随眠。

这是说对治。「于诸所有」的「恶不善法」,像前面说的「恶不善法」的「现行」的「诸缠」,烦恼。「能令远离」:你修学戒定慧,能够使令恶不善法远离了你的身口意,从你的身口意上远离一切恶不善法。「而未永害烦恼随眠」:但是这个力量并没能够把烦恼随眠也消除去。

 

天二、结

是名欲增上力所得三摩地。

这是天二、结,这是解释这个名字。

 

亥二、勤三摩地(分二科)  天一、释(分二科)  地一、因缘

若于过去、未来、现在所缘境界,能顺所有恶不善法。能顺所有下中上品烦恼缠中。其未生者为令不生,其已生者为令断灭,自策、自励、发勤精进。于彼所缘、于彼境界,自性、因缘、过患、对治,正审思察住一境念。

前面是欲三摩地,这是第二科勤三摩地。分两科,第一科是释;又分两科,第一科是因缘。

「若于过去、未来、现在」:这是三世所缘的境界,这个所缘里面的境界都是什么境界呢?「能顺所有恶不善法」的境界,过去、现在、未来都有,能随顺恶不善法的生起。「能顺所有下中上品烦恼缠中」:这恶不善法里面有业,现在「能顺所有下中上品烦恼缠」,单独说烦恼,烦恼有下品、有中品、有上品。这过去、现在所缘境里边,能随顺所有的下品烦恼、中品烦恼、上品烦恼的这些恶不善法里面。「其未生者为令不生,其已生者为令断灭」,再解释喔,「自策、自励、发勤精进」:你能够自己警策自己、自己勉励自己,能够发出行动来,发勤精进地修行。

「于彼所缘、于彼境界,自性、因缘、过患、对治,正审思察住一境念」。「于彼所缘、于彼境界」:境界就是所缘,所缘的也就是境界。但是这是分两句说了,那么把它分开说,就是过去的事情、未来的事情是所缘;境界指现在。现在是境界显现在前;过去的、未来的不显现在前,没有境界,那是你内心里可以妄想,所以可以这样分别,这就是三世:过去、现在、未来的所缘境界。所缘境界的「自性、因缘、过患、对治,正审思察住一境念」。看《披寻记》。

 

《披寻记》九七二页:

自策自励发勤精进者:自策自励,谓于过去未来所缘境界;发勤精进,谓于现在所缘境界。如是别配,义如前说。

「自策自励发勤精进者:自策自励,谓于过去未来所缘境界」,那叫自策自励;「发勤精进,谓于现在」的「所缘境界」,这些恶法的灭除,需要发勤精进;「如是别配,义如前说」,像前面已经说过。

 

即由如是多安住故,能正生起心一境性。

「即由如是多安住故」:你能这样子正审思察住一境念,由于是「多安住故」:不是少的安住;「能正生起心一境性」:你这个禅定就现前了。

 

地二、对治

于诸所有恶不善法现行诸缠,能令远离,而未永害烦恼随眠。

这是第二科对治。「于诸所有恶不善法现行」的「诸缠,能令远离」:由于你的戒定慧的修行,能令它远离;「而未永害烦恼」的「随眠」:烦恼随眠还是没有断掉,这是说对治。

 

天二、结

是名勤增上力所得三摩地。

第二科,结束这一段文。

 

亥三、心三摩地

若复策发诸下劣心,或复制持诸掉举心,又时时间修增上舍。

这是第三科心三摩地。欲三摩地、勤增上力所得三摩地这两科说完了,现在说心三摩地。

「若复策发诸下劣心」:因为你若精进地用功,难免就会疲劳;或者不是疲劳,但是也有些不守根门的这些事情,不修根律仪这些事情,不正知而住,你就会惛沈睡眠了,那就会有「下劣心」,惛沈睡眠。「策发诸下劣心」:就是举,策发是举。就是发动下劣心教它不下劣;「或复制持诸掉举心」:你策发诸下劣心过头了,就变成掉举了。变成掉举的时候要制伏它、要控制它,「制持诸掉举心」。「又时时间修增上舍」:修这个增上舍。「或复制持诸掉举心」是「止」,「若复策发诸下劣心」是「举」,「又时时间修增上舍」是止、举、舍这三个方法。这个「舍」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这个止、举两个方法用得很适当了,心里面明而不沈没,寂静而不动乱,这个时候明静平衡了,你就任运地叫它保持明静,这时候叫做舍。看《披寻记》。

 

《披寻记》九七三页:

若复策发诸下劣心等者:于时时间为治惛沈,修习举相,是名策发诸下劣心。于时时间为治掉举,修习止相,是名制持诸掉举心。于时时间为得正定,修习舍相,是名修增上舍。

「若复策发诸下劣心等者:于时时间为治惛沈,修习举相」,惛沈就是下劣,修习举相就是策发,「是名策发诸下劣心」。「于时时间为治掉举,修习止相,是名」叫做「制持诸掉举心。于时时间为得正定,修习舍相,是名修增上舍」。这样子。

 

由是因缘,于诸所有恶不善法,若能随顺恶不善法及诸善法,若能随顺所有善法自性、因缘、过患、功德、对治、出离,正审思察住一境念。

「由是因缘,于诸所有恶不善法,若能随顺恶不善法及诸善法」:「由是因缘」,由于前面这个止举舍的因缘,由止举舍的力量为因缘,于诸所有恶不善法,过去、现在所有的恶不善法。「若能随顺恶不善法」:过去、现在、未来的这些境界,有的境界它是能随顺恶不善法的,有的境界能随顺诸善法的。把那个「若能随顺」这四个字贯下来,「若能随顺恶不善法」,若能随顺「诸善法」这些事情。若能随顺所有善法的自性、因缘,若是随顺恶法的自性、因缘的过患,随顺所有善法的自性、因缘的功德,随顺恶法的应该加以对治,那么就能出离了恶法,「正审思察住一境念」。看《披寻记》。

 

《披寻记》九七三页:

自性因缘过患功德等者:此中差别随应配属恶不善法及诸善法,准前应知。

要互相配一下,刚才已经说过了。

 

即由如是多安住故,能正生起心一境性,乃至广说。

你能这样子常常地这样安住,你的禅定就现起了,「乃至」像前面「广说」。看《披寻记》。

 

《披寻记》九七三页:

乃至广说者:谓如前说,于诸所有恶不善法现行诸缠,能令远离,而不永害烦恼随眠,是名广说应知。

这样意思。

 

是名心增上力所得三摩地。

这上面说这个心增上力是指止举舍,用止举舍的方法来调心,叫「心增上力所得三摩地」。

 

亥四、观三摩地(分二科) 天一、释(分二科) 地一、因缘(分二科) 玄一、由作意

若于能顺恶不善法,作意思惟为不如理;复于能顺所有善法,作意思惟以为如理。如是远离彼诸缠故,及能生起诸缠对治,定为上首诸善法故,能令所有恶不善法,皆不现行。

这下边是第四科,观三摩地。分两科,第一科是释;又分两科,第一科因缘;又分两科,第一科由作意。

「若于能顺恶不善法,作意思惟」:所缘的境界或者你的内心失掉了正念,那就能随顺恶不善法,你正意现起了,「作意思惟为不如理」:作意的「作」,有警觉的意思,警觉自己的心,警觉应起的心所,去思惟这件事,能顺恶不善法是不合道理。「复于能顺所有善法,作意思惟以为如理」:这是合道理的,随顺戒定慧去修学是合理的。

「如是远离彼诸缠故」:你若能这样作意思惟,就能远离了一切的烦恼。「及能生起诸缠对治」:生起善法来对治恶不善法。「定为上首」,「如是远离彼诸缠故,及能生起诸缠对治,定为上首诸善法故」:这么多的善法里边,定是最重要的,「定为上首」的这一切善法故,「能令所有恶不善法,皆不现行」。因为这个散乱心的善法力量不够,若心里面有定的时候,这个善法是有力量的,能令所有的恶不善法都不现起了,都不活动了。这是由作意。

 

玄二、由观察

便自思惟:我今为有现有恶不善法,不觉知耶?为无现无恶不善法,不觉知耶?我今应当遍审观察。彼由观察作意增上力故,自正观察断与未断,正审思察住一境念。

这第二段,由观察。

「我今为有现有恶不善法,不觉知耶?」这样思惟。怎么思惟?就这样思惟。我现在的身口意上现有恶不善法,我不知道吗?这样子反问自己、反省自己。「为无现无恶不善法不觉知耶?」我的身口意上没有现行的这一切恶不善法,但是我还不知道吗?这样子。「我今应当遍审观察」:就是内心里面这样子思惟,我应该普遍地、深刻地来反省我的身口意、观察自己。

「彼由观察作意增上力故」:由于这个思惟就是观察,作意也是观察。由这样的强大的力量故,「自正观察断与未断,正审思察住一境念」:就这样的观察的力量,自正观察断与未断。「自正观察」,也就是前边,你展转地这样观察,你观察的力量就会强大起来,由强大的观察力观察自己,有的烦恼是断了、有的烦恼没有断,这样观察。「正审思察住一境念」:你这样子安住于所缘境。「念」,就是明静而住的境界显现在前,叫做「念」。看《披寻记》。

 

《披寻记》九七三页:

便自思惟等者:为于现有恶不善法如实知有,及于现无恶不善法如实知无,是故作是二种思惟,正起观察。

「便自思惟等者:为于现有恶不善法如实知有」:我的身口意上有什么什么善法,你能真实地知道是有。「及于现无恶不善法如实知无,是故作是二种思惟,正起观察」。

 

即由如是多安住故,能正触证心一境性。

就会得到禅定了。

 

地二、对治

由是因缘,离增上慢,如实自知,我唯于缠,心得解脱。未于一切一切随眠,心得解脱。我唯获得及已修习诸缠对治定为上首所有善法,而未获得及未修习随眠对治。

「由是因缘,离增上慢,如实自知,我唯于缠,心得解脱。」这是第二科对治。由于前面正审观察的力量「离」了「增上慢」,我现在还有什么过失、有什么样功德,要真实地反省自己,这样就远离了增上慢。不会…我没得圣道认为得圣道、我没得禅定认为得禅定,不是的。有的时候在未到地定里面,会有一种错误的感觉,在欲界定也有这种错误的感觉。坐在那里打了瞌睡了,认为是得定了。这个轻微的、隐没的境界,自己不知道自己是沈没,而认为是心里面无分别住了,认为得禅定了。有的时候心粗,认为自己没有呼吸了;没有呼吸,因为色界第四禅才没有呼吸,哎呀,我现在得了四禅了,得了四禅八定了。其实我也看见过有人写文章,他得四禅八定了,这就是没有这样的自己反省自己的力量。现在因为有多安住、正审观察断与未断的力量,就远离了增上慢。「如实自知,我唯于缠,心得解脱」:这样反省的结果,就能真实地、不是虚妄地,自己知道自己唯独对于「缠」,现行的烦恼,得解脱而已。

「未于一切一切随眠,心得解脱」:没有对于这一切烦恼、一切业障的种子得解脱。「我唯获得及已修习诸缠对治定为上首所有善法,而未获得及未修习随眠对治」:我现在成就的功德,只是得到了,「我唯获得及已修习」:你唯获得的就是你已经修习的诸缠的对治,当然就是止观、四念住这个对治。

「定为上首」:有多少定的功夫所有的善法而已。「而未获得及未修习随眠对治」:随眠的对治,一定要修无我观。要修无我观啊!你这无我观还没有修,当然不能得到无我智慧;没得到无我智慧,你就不能对治烦恼的种子。因为你由无常观、苦观、无我观,到无我观的时候,心能离一切相,就能够接触到诸法实相,就是能接触到诸法寂灭相,这个时候能断烦恼的种子。现在因为没有修习无我观,你就没能断除随眠。看《披寻记》。

 

《披寻记》九七四页:

未于一切一切随眠心得解脱者:此中随眠说二一切,当知约彼烦恼品类说初一切,约彼烦恼自性说后一切。或复翻此。

「未于一切一切随眠心得解脱者:此中随眠说二一切,当知约彼烦恼品类说初一切,约彼烦恼自性说后一切」:烦恼的自性包括惑、业,烦恼的品类有下、中、上,二种一切。「或复翻此」:或者是调过来说也可以。

 

天二、结

是名观增上力所得三摩地。

这是结束这一段。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九 (1)
下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九 (3)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 (12)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六 (3)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 (5)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 (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九 (6)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六 (1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六 (8)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九 (3)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八 (7)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九 (3)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前行讲记 第一百三十一讲 普贤上师言教-因果不虚-所断之不善业-身恶业-邪淫-语恶业-妄语[栏目:大圆满龙钦宁提前行引导讲记]
 如何运用皈依、业果实践善行[栏目:日常法师]
 不缺供品,而缺供养的心[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1年]
 慈悲的能量[栏目:万行法语]
 云乡禅师 法语一百则 之九[栏目:法师法语格言]
 清净佛子[栏目:梦参法师]
 如何判断真假[栏目: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二)~B 906经名叫“法相坏经”,所谓昔日制戒多,比丘却很愿意学习;如今制戒..[栏目:界定法师]
 虚云大师的“保任”修行观(赖功欧)[栏目:虚云禅师思想研究与纪念文]
 如何研读《阿含经》?[栏目:空海(惟传)法师·答疑录]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