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五 (7)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588

寅十、沙门庄严(分三科) 卯一、征

云何名为沙门庄严?

「二道资粮」里面分十一科。现在是第十科「沙门庄严」,分三科,第一科是「征」。

「云何名为沙门庄严?」怎么叫做出家人的庄严?这是「征」。

下面就是「标」,分二科,第一科是「嗢柁南」。

 

卯一、标(分二科)   辰一、嗢柁南

嗢柁南曰:正信而无谄,少病精进慧,具少欲喜足,易养及易满。杜多德端严,知量善士法,具聪慧者相,忍柔和贤善。

这是二个颂,就是十七种庄严,下面是「长行」。

 

辰二、长行

谓如有一、具足正信、无有谄曲、少诸疾病、性勤精进、成就妙慧、少欲、喜足、易养、易满、具足成就杜多功德、端严、知量、具足成就贤善士法、具足成就聪慧者相、堪忍、柔和、为性贤善。

「谓如有一,具足正信」,就是有这么一个出家人,当然这里面是指佛教徒,他具足了佛法中的「正信、没有谄曲、少诸疾病、性勤精进、成就妙慧、少欲、喜足、易养、易满、具足成就杜多功德、端严、知量、具足成就贤善士法、具足成就聪慧者相、堪忍、柔和、为性贤善。」这是长行,就是把颂里面的十七种庄严分别地标出来。

 

卯三、释(分二科) 辰一、别辨其相(分二科) 巳一、辨成就(分十七科) 

午一、具足正信(分四科) 未一、征

云何名为具足正信?

这是第三科解释前面的十七种庄严,分二科,第一科「别辨其相」就是一样一样地说明它的相貌。分二科,第一科是「辨成就」分十七科,第一科是「具足正信」,先是「征」。

怎么叫做「具足正信」呢?这就是问。下面就标出来。

 

未二、标

谓多净信、多正敬顺、多生胜解、多善欲乐。

「谓多净信」,就是说这个出家人,他的心、他的身口意里面「多」有清净的信心。「多正敬顺」,很多地「敬顺」、恭敬随顺。「多生胜解」,他对于佛法,有很多有力量的认识,有强有力的认识;犹豫不决那就没有力量,不能名之为「胜解」。「多善欲乐」,因为有胜解,因为有清净的信心,又有恭敬心,他又学习地很深刻,所以他会也有很多的出离的意愿,就是希望能够成就这样的圣道,叫作「多善欲乐」。

前面这几句话这是「标」。下面第三科就是解释了,分二科,第一科是「举于大师」。

 

未三、释(分二科)     申一、举于大师

于诸善法及大师所、深生净信无惑无疑;于大师所、恭敬尊重承奉供养;既修如是恭敬尊重承奉供养;专心亲附、依止而住。

前面这几句话是标,这下面再正面的解释。有净信,又有敬顺,有胜解,有善欲乐,究意指什么说的呢?

「于诸善法」,就是对于佛所说的这一切的正法,他有净信、有敬顺、有胜解、有欲乐。「及大师所」,「大师」就是佛,对佛有这么多的信、敬、胜解、欲乐。「深生净信无惑无疑」,对于佛、对于法,他有深刻的清净的信心。「无惑无疑」,这个「惑」就是完全不明白,不明白怎么回事情就叫做「惑」;这个「疑」就是明白多少,但是有邪知邪见,所以他就在里面犹豫不决叫做「疑」。现在这一位沙门,对于佛、对于法也没有惑,也没有疑。「于大师所,恭敬尊重」,就是对于佛这里,「恭敬」礼拜,「尊重」赞叹,「承奉供养」,这个「奉」是什么呢?就是他的「禄」、福禄的禄、就是他的财,当然这个财也可以做多种解释。这个「承」就是举,举他的禄供养于佛,是这么意思。

「既修如是恭敬尊重承奉供养」,这位沙门既然「修」,就是肯做这样的恭敬,由这样的尊重,他又能这样地「承奉供养」。所以他就「专心亲附」,专一其心亲近于佛,「依止而住」,就是随顺他的教导而住;把他的身口意随顺佛的教导而住,就是不离开这个范围,叫做「住」。说是你现在在什么地方住?说我在三藩市住,但是你也是在这里各地方走的。所以这表示这个人相信了佛,相信了佛法以后,他的身口意,就在这个范围内里面清净而住,这样意思。

那么这就叫做「多净信」。有清净的信、有敬顺、有胜解、有善欲乐,这样意思。这是对于佛;下面是第二科「例于法等」。

 

申二、例于法等

如于大师,如是于法同梵行者、于诸所学教授教诫、于修供养、于无放逸、于三摩地、当知亦尔。

「如于大师」,像对于佛、对于法是这样子,对于大师是这样子。「如是于法、同梵行者、于诸所学教授教诫」,就是对于法的同梵行者,就是在佛法里共同修学圣道的人。前面是「于诸善法及大师所」,这应该是法和佛;下面这个「法同梵行者」,这个「法」当然也可以包括佛法,可是这个字是表示这个「同梵行者」,是在一个法门同梵行者,同学习这个法门的同梵行者。「于诸所学」,这个人对于他所学习的,这里面当然也包括他的和尚、阿阇黎应该都在内。是和尚、阿阇黎所「教授」的、所「教诫」的这些。「于修供养」,对于这个同梵行者所修的供养。「于无放逸」,对于不放逸这些事情。还对于这个「三摩地」,就是同梵行者这一些修行人他们所成就的圣德。「当知亦尔」,也就像佛那样地恭敬,也是那样地恭敬供养。

 

未四、结

如是名为具足正信。

这是结束这一段。这「具足正信」就是这样意思。

 

《披寻记》八八○页:

谓多净信等者:谓于三宝生清净信不可引夺,名多净信。及于三宝恭敬尊重承奉供养,是名多正敬顺。于如来等不可思议威德神力,及甚深法唯生信解,无惊无恐无有怖畏,是名多生胜解。于诸善法乐作乐得,是名多善欲乐。

「谓多净信等者,谓于三宝生清净信不可引夺」,就是他的信心非常地坚定,其他的邪知邪见不可以引诱他,不可以转变他的信仰的,这叫做「多净信」。「及于三宝恭敬尊重承奉供养,是名多正敬顺」,这个「敬顺」是这样意思。

「于如来等不可思议的威德神力,及甚深法唯生信解,无惊无恐无有怖畏」,对于佛的法他没有怖畏。我们只是在文字上去这样子思惟分别,不感觉到有什么怖畏的事情;但是你真是深入地思惟观察静坐的时候,那里面有超越凡夫的境界,你也能够生大欢喜吗?那就是有事情的。所以现在这里面,就表示不但是文字上的学习,也深入地修行了,所以才说这句话;他是「唯生信解」,没有惊恐怖畏,没有这件事,「是名」叫做「多生胜解」。这可见这个「胜解」,就是从闻所成慧进步到思、修的境界,才能算是「胜解」。

「于诸善法乐作乐得,是名多善欲乐」,他有这样的意愿:「我想要得圣道」,有这样的意愿的。「乐作」是修因,「得」是说得果,他有这样的意愿,不是祇是学一学,口头上讲一讲而已,不是这个意思。

 

午二、无有谄曲(分三科)     未一、征

云何名为无有谄曲?

前面「具足正信」解释完了,现在解释第二科没有谄曲,分三科,第一科「征」。

怎么叫做没有谄曲呢?「谄」是表面上的态度,表面上是很和气的,但是心里面有「曲」,心里面有很多问题有很多的转折,有很多事情。现在说没有谄曲,怎么叫做没有谄曲呢?下面就解释。

 

未二、释

谓有纯质、为性正直;于其大师及诸有智同梵行所、如实自显。

「谓有纯质」,这个「纯」就是单纯的意思,没有那么多复杂的心理,没有那么多的心机。这个「质」就是真实地,他就是很单纯、很真实地这个人。「为性正直」,他的心性就是很正直、很爽直、很直。「于其大师及诸有智同梵行所,如实自显」,就是真实地介绍自己,我不对的就是不对,不掩饰,不要是说谎话,没有这个事情。

 

未三、结

如是名为无有谄曲。

 

午三、少诸疾病(分三科) 未一、征

云何名为少诸疾病?

这是第三科,先是「征」。怎么叫做是…不是说没有病,但是少。怎么叫做少病呢?这是「征」,下面解释。

 

未二、释

谓性无病、顺时变熟、平等执受、不极温热、不极寒冷、无所损害、随时安乐、由是因缘,所食、所饮、所啖、所尝、易正变熟。

「谓性无病」,就是他这个身、口、意没有病,这个「性」应该说是心,这个「病」通常说是身体有病,身体有病,实在是和心有关系,所以心没有病。其实我们若是从佛法的理论上说,另外哪有身体呢?离开了你的心,另外哪有身体可得呢?你这个身体就是你的心,所以身有病,就是心有病,所以「谓心无病」。

但是要怎么样解释,才明白这件事呢?「顺时变熟」,就是你这个人,这个沙门他随顺世间;我饿了我才吃,不饿不要吃东西。这个「顺」,还有一个随顺佛的教导,不要数数食,你数数食,实在就容易令你有病,随顺佛的教导,按照这个时间饿的时候就吃,不要吃太多,肚子还没有消化就不要吃,不应该吃的东西不要吃;这样子它容易消化,到时候就消化了,吃得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那么它就「变熟」就是消化了。这样容易消化了,营养就分布到你全身的细胞,你就身体健康,有精神、有力量。「平等执受」,遇见一切事情的时候,不要生贪心,不要生瞋心,就是平等的受,这个贪、瞋、痴不要动,叫作「平等执受」。

「不极温热、不极寒冷」,你不要弄得太热,也不要太冷,这样子,你的四大就调和了。「无所损害、随时安乐」,你吃的东西也好,日常心里面的活动也好,都是对你的色、受、想、行识没有损害,随时心情都是自在的。这个地方有一点事情,就是…不要说我希望人家都赞叹我!这不可能的事情,不能这样想。就是你赞叹我也好,轻视我也好,你用那个如刀剑的语言来刺激我也好,我心情自在。「随时安乐」有这个意思,是这样味道。

「由是因缘、所食、所饮、所啖、所尝、易正变熟」,就是容易消化。身体的病,固然是吃东西吃得不对令你有病,你心里上有贪、瞋也能令你身体有病的。现在心理上有佛法的熏习,心里老是能够平等住,所以这样子,你「所食、所饮、所啖、所尝」的,也就容易消化,他就身体健康,所以就会少病。

 

未三、结

如是名为少诸疾病。

这样子。

 

《披寻记》八八○页:

谓性无病等者:若于先世积集造作多疾病业,由彼为因多诸疾病;今此不尔,名性无病。不非量食不食匪宜亦非不消而更重食,由是所食以时消变,是名顺时变熟。贪瞋痴缠不多现行,及四大种无有偏增,由是有执受色无有变异,是名平等执受。

「谓性无病等者:若于先世积集造作多疾病」的业力,「由彼为因多诸疾病」,你以前是没有慈悲心,这个贪心很大、瞋心很大,你就容易有病,就容易多诸疾病。「今此不尔,名性无病」,现在,前世没有造作那么多的罪业。「不非量食」,这前面那个「于食知量」有说到不非量食。「不食匪宜」,不应该吃的不要吃。「亦非不消而更重食」,也不要这样子。「由是所食以时消变」,是名叫做「顺时变熟」。「贪瞋痴缠不多现行」,不是常常地动。「及四大种无有偏增」,这个地水火风不要偏增。「由是有执受色无有变异」,我们这个身体由识在里面执受,你能处理得好,四大就不会有冲突「没变异」,「是名平等执受」。这一段解释「少诸疾病」。

 

午四、性勤精进(分三科) 未一、征

云何名为性勤精进?

这是第四科,第一科是「征」,下面第二科解释。

 

未二、释

谓能安住有势、有勤、有勇、坚猛,于善法中能不舍轭;翘勤、无惰;起发圆满、能有所作;于诸有智同梵行者、躬自承奉。

「谓能安住有势、有勤、有勇、坚猛,于善法中能不舍轭」,就是「有势」,你能安住在「有势」。这个「势」就是力量,什么力量呢?从原则上说,第一个力量就是你的愿力。譬如说;你有出离的愿力,我想要从凡夫的境界里面解脱出来,到圣人的境界去;你有这样的意愿,你这个意愿就是一个很大的力量来推动你的行动,推动你的行为的,这叫「有势」。

这个「有勤」呢?不是有空愿;你采取行动了。那么这个「愿」,在精进波罗蜜来说就是被甲精进,就是以愿为甲。「有勤」就是加行精进,就是采取行动了,就是真实这样做了。「有勇」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想要得无上菩提,我想要得圣道,我想要得无生法忍,我想要得四禅八定,这样的功德。你想要成就这样的功德,你不怯弱!「唉哟,我能行吗?」没有这种想法,「我行!我能得圣道!」这叫做「有勇」,就是这样意思。

这个「坚猛」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这样子采取行动的时候,遇见困难的时候不退下来。譬如说是大寒、大热,或者是蚊虻这一些事情,或者是有其他的什么困难,你不退转,叫做「坚猛」。「于善法中能不舍轭」,就是你这样用功,有困难你不会退下来,继续努力,你一定有成就的。但是初开始成就当然不是很大,而这个时候不要生知足想,要继续向前努力,叫「于善法中能不舍轭」。这个「轭」我们头几天也讲过。

「翘勤无惰,起发圆满」,这前面我们有讲过,就是特别的精进、不懈怠,「起发圆满」,我若发动了这样做,我一定到最后要成功,就叫「圆满」,中间不要停,不会半途而废,不会这样子。「能有所作」,说这个人他能有所作为的,也就是会有成就的。「于诸有智同梵行者,躬自承奉」,这样努力的人一定有成就,成就、他还不高慢,对于有智慧的同梵行者,他心里也很恭敬这些人。

 

未三、结

如是名为性勤精进。

这样意思。

 

午五、成就妙慧(分三科) 未一、征

云何名为成就妙慧?

这是第五科,分三科,第一科「征」。怎么叫做「成就妙慧」呢?

 

未二、释 

谓聪、念、觉皆悉圆满。根不暗钝、根不顽愚、亦不喑哑、非手代言。有力能了善说恶说所有法义;具足成就俱生觉慧,具足成就加行觉慧。

「谓聪、念、觉皆悉圆满」,这三种功德;一个聪、一个念、一个觉,你都能够有成就。「根不暗钝、根不顽愚」,你这个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根不暗钝,就是、不是那么样地迟钝。这个「钝」是慢,不是那么缓慢,就是很敏捷。「根不顽愚」,你六根不是那么愚痴。「亦不喑哑」,也没有这种问题。「非手代言」,不是用手比划来代替说话,不是这种人;若喑哑就有这个问题了。「有力能了善说恶说」,你有这个智慧的力量,能够明白「善说恶说所有法义」,他说的法义说得好,你明白你知道这是说得好;他说得不好,你知道这是说的不好,这也还不容易,这要有这个智慧的。

「具足成就俱生觉慧,具足成就加行觉慧」,这个「俱生觉慧」就是与生俱来的,没有经过学习,就是前生栽培的智慧带到今生来,今生还没有学习就有这种智慧,这就是有栽培的人了。「俱足成就加行觉慧」,前一生有栽培带到今生来,而今生又肯继续努力,从闻思修去学习佛法得到的智慧,就是「加行觉慧」。

 

未三、结

如是名为成就妙慧。

「成就妙慧」是这样意思。

 

《披寻记》八八一页:

谓聪念觉皆悉圆满者:谓与俱生加行二慧相应,是名为聪。于所闻义能无忘失,是名为念。于实有义能正了知,是名为觉。

「谓聪念觉皆悉圆满者:谓与俱生加行二慧相应,是名为聪」,你有俱生的「生得慧」,《大毗婆沙论》上的名字就叫做「生得慧」。你有生得慧,你有加行的智慧,这二种慧你都有,这叫做「聪」,这个「聪」字是表示这个意思。「于所闻义能无忘失」,你所听闻的道理能记得住,那就叫做「念」,这个「念」是忆,就是你的记忆力特别好。

「于实有义能正了知,是名为觉」,这个「觉」是什么意思呢?「于实有义」,就是依他起和圆成实是有,你能明白。「依他起」什么意思?一切因缘生法都是如幻如化的,还有离名言相的不可思议的法性,你能够有所觉悟,这叫做「觉」。当然这也就表示,你也知道偏计执是毕竟空的,这叫做「觉」。那也就是天台宗加起来就是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你都能明白那叫做「觉」。这个「成就妙慧」是这样意思。

 

午六、少欲(分三科) 未一、征

云何少欲?

这是第六科「少欲」,分三科,第一科是「征」。

怎么叫做「少欲」呢?第二科解释。

 

未二、释

谓虽成就善少欲等所有功德;而不于此,欲求他知。谓他知我具足少欲、成就功德。

「谓虽成就善少欲等所有功德」,这个人他有少欲知足的很多的功德。「而不于此,欲求他知」,但这个人并不想要:「我得告诉别人,要知道我是少欲知足的!」没有这种想法,他没有这件事。「谓他知我具足少欲、成就功德」,就是这个人,他想要别人知道他「具足少欲,成就功德」,他没有这件事。

 

未三、结

是名少欲。

是名叫做「少欲」。

 

午七、喜足(分四科) 未一、征

云何喜足?

这个「喜足」怎么讲呢?分四科,第一科是「征」,第二科就是「标」。

 

未二、标

谓于随一衣服饮食卧具等事,便生欢喜,生正知足。

说这个沙门,就是随顺因缘得到这样的「衣服饮食卧具等事」,心里就欢喜了。「生正知足」,就知足了,这个就好了,不再贪求。这是「标」。

下面第三科解释,分二科,第一科「举于衣服」。

 

未三、释(分二科) 申一、举于衣服

于所未得所有衣服或粗或妙、更无希望,更无思虑;于所已得、不染不爱,如前广说而受用之。

「于所未得所有衣服」,于所没得到的所有的衣服,或者是粗劣地,或者是精妙地。「更无希望」,不再希望,不求再有。「更无思虑」,心里也不再想这件事。「于所已得,不染不爱」,已经得到的,他也不染着,也不是一定是很爱着地,没有这个事情。「如前广说」,前面戒律仪里面有说。「而受用之」。

这是说到衣服,下面「例饮食等」。

 

申二、例饮食等 

如于衣服,于其饮食卧具等事,当知亦尔。

「如于衣服,于其饮食卧具等事」,当知也是这样子,也像衣服这样子。

 

未四、结

是名喜足。

是名叫做「喜足」。这是结束。

下面是第八科是「易养」。

 

午八、易养(分三科) 未一、征

云何易养?

怎么叫做「易养」?分三科,第一科是「征」。

第二科解释,分二科,「自得怡养」。

 

未二、释(分二科) 申一、自得怡养

谓能独一自得怡养;不待于他、或诸僮仆、或余人众。

「谓能独一自得怡养」,说这个人,就他自己一个人,他就能够很快乐地养活自己。「不待于他」,不须要依赖别人的侍奉,还要有待者,没有这个事情。「或诸僮仆」,还要有僮仆照顾自己,没这件事情。「或余人众」,或者还有其他的人来照顾自己,不须要这个事情;那么这就叫做「自得怡养」。

第二科「不求长物」。

 

申二、不求长物

又不追求余长财宝,令他施者施主等类,谓为难养。

「又不追求余长财宝」,这个人他有易养的这样的情形,另外他也不追求其他多余的财富、财宝,这个「长」就是多余的;这已经够了就好了,不再求了。「令他施者施主等类,谓为难养」,你已经够了还要求多,贪求的心很多,那就会使令「施者」和「施主等类」的人,感觉你这个人很难以养活,老是不知足;现在这个人没有这件事,「不追求余长物财宝,不令他施者施主等类谓为难养」。

 

未三、结

是名易养。

是名叫做易养。这是第八科「易养」。

下面第九科「易满」,分三科,第一科「征」。

 

午九、易满(分三科) 未一、征

云何易满?

怎么叫做「易满」呢?

 

未二、释

谓得微少,便自支持;若得麤弊,亦自支持。

「谓得微少,便自支持」,他得到的生活所须的东西,得到的不多,但是这些就能支持他的生活了。「若得粗弊」的东西,也能自己「支持」。

 

未三、结

是名易满。

「是名」叫做「易满」,容易满足。这是「易满」。

下面第十科是「具杜多德」,分三科,第一科是「征」。

这旧的翻译叫「头陀」,新的翻译叫「杜多」。

 

午十、具杜多德(分三科) 未一、征

云何成就杜多功德?

怎么叫做「成就杜多」的功德呢?这是「征」。

下面解释,先「举种类」,第一科列出来这个事。

 

未二、释(分二科) 申一、举种类(分四科) 酉一、列事

谓常期乞食、次第乞食、但一座食、先止后食,但持三衣、但持毳衣、持粪扫衣,住阿练若、常居树下、常居迥露、常住冢间、常期端坐、处如常座。

「谓常期乞食」,这个人有这样的功德。「次第的乞食、但一座食」,这「常期乞食」一个、「次第乞食」一个、「但一座食」这是三个,还一个「先止后食」,这是四个。「但持三衣、但持毳衣、持粪扫衣」,这个衣是三个。「住阿练若」处,这是寂静处,「常居树下、常居迥露、常住冢间、常期端坐、处如常座」,这个座、这个处所这是六个,前面那个加起来是七个,一共是十三个。

 

酉二、标数

如是依止若食、若衣、若诸敷具杜多功德,或十二种,或十三种。

「如是依止若食、若衣」,这个修行人也要靠衣食住,靠这个衣食,依赖这个衣食,或者说衣服。「若诸敷具」就是处所,这个坐卧的地方。就是食、衣、处所,分这么三类,这就叫做「杜多的功德」。「或十二种、或十三种」,就前面那个食那个地方,把四种合成三种,那就是十二。若是分开一种就是十三种了。这是「标数」。

下面「辨相」,分十二科,第一科是「乞食」,先「标列」。

 

酉三、辨相(分十二科) 戌一、乞食(分三科) 亥一、标列

于乞食中分为二种。一者、随得乞食,二者、次第乞食。

「于乞食中分为二种;一者随得的乞食,二者是次第的乞食」,这么两种。

下边就解释,分两科,第一科解释「随得乞食」。

 

亥二、随释(分二科) 天一、随得乞食

随得乞食者:谓随往还家,随获随得,而便受食。

「随得乞食者」,这个「随得乞食」怎么讲呢?「谓随往还家」,随你常来往的那个居士家。「随获随得,而便受食」,随那个因缘得到了、就是「随获」,「随得」就是满意了、他给什么我都满意了,这样意思。「而便受食」,得到这个就满意了,也就是要「受食」、吃这个饮食。这个「随得乞食」是这样意思。

 

天二、次第乞食

次第乞食者:谓入里巷、巡家而乞,随得随现、而便受食。不高举手越趣余家、愿我当获精妙饮食、乃至期愿多有所得。

这个「次第乞食」怎么讲呢?「谓入于」这个「里巷」,这个「里」就是这个地区,这个「巷」就是这个地区里面那个一条街巷、一条街这样子,那个巷。「巡家而食」,「巡」也就是向前走,也是顺着次第向前走的意思。就是不会越贫乞富,把这贫穷的家越过去,到有钱的那地方去乞食;不是这样子;也不越富乞贫,就是顺着次第这样乞食。「随得随现,而便受食」,随所得到的现前的就是这么多,「而便受食」。「不高举手越趣余家」,这「高举手」,就是拒绝了的意思。「越趣余家」,就是超越了这一家到另一家去了。「愿我当获精妙」的饮食,「乃至期愿多有所得」;没有这种事情,这叫做「次第乞食」。

下边这是「料简」。

 

亥三、料简

当知此中,若依乞食无差别性,唯有十二。若依乞食有差别性,便有十三。

「当知此中,若依乞食无差别性」,前边那个是「常期乞食」、「次第乞食」、「但一座食」、「先止后食」,这是分四科,但那个「常期乞食」和「次第乞食」这个地方有一点事情。「若依乞食无差别性」,「乞食」就是「次第乞食」,另外没有乞食,这样四个就变成三个了,那么总加起来就是十二个。「若依乞食有差别性」,就是多出来一个「常期乞食」这是一个,「次第乞食」是一个,「但一座食」一个,「先止后食」是一个,那这样子就变成十三个了。

 

戌二、但一座食(分三科) 亥一、征

云何名为但一座食?

这个地方讲这个,怎么叫做「但一座食」呢?分三科,第一科「征」。

怎么叫做「但一座食」?

 

亥二、释

谓坐一座,乃至应食,悉皆受食;从此座起,必不重食。

这叫「一座食」;「谓坐一座」,坐在一个座位这里,「乃至」到「应食」的时候。「悉皆受食」,就是这么多的饮食放在这里,你这些东西你能吃到的,就可以都吃了,吃好了。「从此座起」了以后,决定「不再重食」。

 

亥三、结

如是名为但一座食。

 

戌三、先止后食(分三科) 亥一、征

云何名为先止后食?

这是第三科,先是「征」。

怎么叫做「先止后食」呢?

 

亥二、释

谓为食故。坐如应坐,乃至未食,先应具受诸所应食。应正了知:我今唯受尔所饮食,当自支持;又正了知我过于此,定不当食。如是受已,然后方食。

「谓为食故,坐如应坐」,就是说,他为了饮食的原因,就是坐在这里,但是这是应该坐的这个地方;当然、这个座位你不应该坐、你不要坐;「坐如应坐」。「乃至未食」,就是你坐到那里,乃至到还没食的时候,「先应具受诸所应食」,你先应该具足了你所受的食,这么多的食、够了,就是这个意思,你看够你用的了。「应正了知」,你这时候你心里面要有正念,要明白这件事。「我今唯受尔所饮食」,我现在…你心里这么想:「我就接受这么多的饮食」。「当自支持」,用这么多的饮食,这个营养来支持我的生命。「又正了知我过于此,定不当食」,超过这个以后,你给我不管是怎么好,我不再吃了。「如是受己,然后方食」,这样子接受了以后,你再开始再吃东西;先这样作念,然后再吃。

下面第三科「结」。

 

亥三、结

如是名为先止后食。

这「先止后食」是这样意思;再有的我不要了,你再拿来我不要了,叫「止」,然后你再吃,这叫作「先止后食」。

 

戌四、但持三衣(分三科) 亥一、征

云何名为但持三衣?

这个食,解释到这里。现在解这个「但持三衣」,分三科,第一科是「征」。

怎么叫做「但持三衣」呢?

 

亥二、释(分四科) 天一、标

谓但三衣,而自支持。

就是说这个沙门,只有这三个衣来支持他这个身体,来保护这个身体。

这是第一科是「标」,现在第二科「征」。

 

天二、征

何者三衣?

是那「三衣」呢?下边列出来。

 

天三、列

一僧伽胝,二嗢怛罗僧伽,三安怛婆参。

「一、僧伽胝」,就是这个大衣,就是九条衣、十一条、…乃至二十五条这是大衣。「大衣」也叫上衣,就是最上面,在七条衣以上再搭它,所以叫做「上衣」;前面有说过,入王宫聚落的时候才搭这个衣。第二种是「嗢怛罗僧伽」,这个就是入众衣,就是七条衣,就是在大众僧集会的时候搭这个衣。「三、安怛婆参」,「婆参」中国话是个「衣」,这个叫作务衣,你做什么事情,或者扫地,为大众僧做些杂事的时候,搭这个衣,这个也叫内衣,它贴身的衣服。

 

天四、释

除此三衣,终不贮畜过此长衣。

这是第四科解释。「除」掉了前面所列出来的这三种衣之外,始终是到最后,也「不贮畜」超过了这三衣之外的「长衣」,多余的衣服不要了,这样子。

 

亥三、结

如是名为但持三衣。

 

戌五、但持毳衣(分三科)   亥一、征

云何名为但持毳衣?

这句话怎么讲?这是第五科,下边第一科是「征」,第二科解释。

 

亥二、释

谓所持衣或三衣数、或是长衣,一切皆用毛毳而作;终不贮蓄余所作衣。

「谓所持衣或三衣数、或是长衣」,你所受持这个衣,或是「三衣数」之内的,或者是三衣数之外的「长衣」。「一切皆用毛毳而作」,都是用这个「毛」,用这个羊的毛、或者骆驼毛、或者什么毛而作的。「终不贮蓄余所作衣」,用其他的东西作的衣不要。

 

亥三、结

如是名为但持毳衣。

这是结束这一段。

 

戌六、持粪扫衣(分三科) 亥一、征

云何名为持粪扫衣?

这是第六科,这个粪扫衣。

 

亥二、释

谓所有衣,他舍弃掷、或街或巷、或市或廛、或道非道,或杂便秽,或为便秽脓血洟唾之所涂染。取如是等不净衣物,除去粗秽,坚执洗浣,缝染受持。

先是第一科是「征」。怎么叫做持粪扫衣呢?现在第二科解释。

「谓所有」的衣服,这个出家人他所有的衣服,是别的人不要了,「舍」他不要了,「弃掷」就丢出来。丢在什么地方?丢在那个「街」、或者大街;或者是「巷」、就是小巷,小的胡同里头;或者是「市」、就是很多人居住的地方;「或廛」,这「廛」是一个人住的地方叫「廛」;「或道非道」或者是在道路上,或者不是在道路上。「或杂便秽」,这弃舍的不要的这个布,或这衣服上有便秽。或者是「为便秽脓血洟唾之所涂染」,所染污了,这样子。「取如是等不净」的衣物,「除去粗秽,坚执洗浣,缝染受持」,把它洗干净了,然后把它缝成衣服,缝成你的割截衣。

 

亥三、结

如是名为持粪扫衣。

 

戌七、住阿练若(分三科) 亥一、征

云何名为住阿练若?

这是第七科,分三科,第一科「征」。第二科解释。

 

亥二、释   

谓住空闲山林垧野,受用边际所有卧具;远离一切村邑聚落。

「谓住空闲山林垧野」,就是说这位沙门,他不是在聚落里边城市里边,他是在空闲的山林里边,「垧野」或者山林之外更远的那旷野里边,在那儿住。「受用边际所有卧具」,他所受用的这个卧具,是最不好的了,到了边际了,不能比那个再坏了,受用这样的边际卧具。「远离一切村邑聚落」,这个「村邑聚落」同他远远地,远离这些地方。

 

亥三、结

如是名为住阿练若。

就是寂静处。这是第三科。

 

戌八、常居树下(分三科) 亥一、征

云何名为常居树下?

这是第八科,又分三科,第一科「征」。

怎么叫做「常居树下」呢?

 

亥二、释    

谓常期愿住于树下,依止树根。

「谓常期愿住于树下」,就是这个人,这个沙门他心里面有这样的「期」,「期」就是愿;他常常愿意这样子,住在树的下边。「依止树根」,这个树根是他的住处,在这儿住。

 

亥三、结

如是名为常居树下。

 

戌九、常居迥露(分三科) 亥一、征

云何名为常居迥露?

第九科「常居迥路」分三科,第一科「征」。

「云何名为常居迥露」呢?

 

亥二、释

谓常期愿住于迥露,无覆障处。

就是他这位沙门,他常是希望他住在「迥露」。这个「迥」就是远的地方,当然还是远离聚落;但是那地方「无覆障」,所以是「露」;你在树下,这个树叶婆娑还有个覆盖的意思。但是他这个地方周围都是空旷的,上面也没有盖。

 

亥三、结

如是名为常居迥露。

 

戌十、常住冢间(分三科) 亥一、征

云何名为常住冢间?

这是第十科「常住冢间」,分三科,第一科「征」。

怎么叫做「常住在冢间」呢?下面第二科解释。

 

亥二、释

谓常期愿住冢墓间,诸有命过送尸骸处。

「谓常期愿住冢墓间」,常希望住在这个地方。怎么叫做「冢墓」呢?「诸有命过送尸骸处」,就是有人他的命过去了,死掉了变成尸体,这个尸体就送到这个地方在这里,这个地方叫「冢墓」。

 

亥三、结

如是名为常住冢间。

住在这里。

 

戌十一、常期端坐(分三科) 亥一、征

云何名为常期端坐?

这是第十一科,先是「征」。怎么叫做「常期端坐」呢?这是征。

下面第二科解释。

 

亥二、释    

谓于大床、或小绳床、或草叶座、端身而坐,推度时日。终不以背、或以其胁、依倚大床、或小绳床、或壁或树、草叶座等。

「谓于大床、或小绳床、或草叶座、端身而坐」,说这个人或者在稍大一点的床,或者用小绳编起来的床,或者是草叶垫起来一个座位。「端身而坐」,就在这上面端正其身坐在那里。「推度时日」,他的时间、他的光阴就是这样过去的,就是常是坐在那里。这个时间的逐渐逐渐过去了,光阴荏苒,就是「推度时日」。「终不以背、或以其胁,依倚大床、或小绳床」,他不会用他的背靠在那个床上面,也不会用他的胁依倚在大床或者小绳床,或者是「壁」,或者是「树」、「叶座等」,就是不卧下来。

 

亥三、结

如是名为常期端坐。

 

戌十二、处如常座(分三科) 亥一、征

云何名为处如常座?

这是第十二科「处如常座」,分三科,第一科「征」。

怎么叫做「处如常座」呢?下面解释。

 

亥二、释

谓所坐卧或诸草座、或诸叶座,如旧敷设草座叶座、而常坐卧。一敷设后,终不数数翻举修理。

「谓所坐卧或诸草座」,这个「端坐」当然他不会卧,这上面有一个「卧」字,这个「卧」也就是休息的意思,他不是在那修止观了,这时候坐着休息,也可以说是「卧」。或者是「坐卧」在草座上,或者是叶所做的座。「如旧敷设草座叶座,而常坐卧」,就是原来你所安排的,所设备的草座,或者是叶座,就在那上,常是在那上坐卧。「一敷设」以后,「终不数数」地「翻举、修理」,不再这样做了。这叫做「处如常座」。

 

亥三、结

如是名为处如常座。

 

酉四、释名(分三科) 戌一、问

问何故名为杜多功德?

这是第四科解释名字,分三科,第一科是「问」。

第二科「回答」,先举譬喻。

 

戌二、答(分二科)   亥一、举喻

答:譬如世间或毛或颡、未鞭未弹未纷未擘,尔时相着不软不轻,不任造作缕线毡蓐。若鞭若弹若纷若擘;尔时分散柔软轻妙,堪任造作缕线毡蓐。

何故名为杜多功德?「答:譬如世间或毛」,譬如世间上的事情,或者是「毛」、或者是「颡」就是这毛是细毛所织的布,毛布。「或未鞭未弹」,这些毛、这些颡没有「鞭」打,没有「弹」、没有用手指来弹。没有「纷」,没有纷烂、或是怎么样。「未擘」,或是这里面须要擘,但是他没擘。「尔时相着」这时候这个毛颡着在一起,着在一起是「不软」、它不柔软,也不是「轻」,它是很重的。「不任造作缕线」,这时候这个毛不能够,不堪任,就是不能「造作缕线」;「缕」就是线,不能把它做成毡子,也不能做成席子、「蓐」。

「若鞭若弹若纷若擘」呢「尔时分散柔软」,如果这种毛经过了鞭,经过了弹,经过了纷,经过了擘,这个时候毛分散了,它是柔软的,是轻妙的,「堪任造作缕线毡蓐」。

 

亥二、合法

如是行者,由饮食贪、于诸饮食令心染着,由衣服贪、于诸衣服令心染着,由敷具贪、于诸敷具令心染着。彼由如是杜多功德、能净修治,令其纯直柔软轻妙、有所堪任;随顺依止、能修梵行。

「如是行者」,这底下「合法」。这前面这是说的譬喻,下边就是「合法」。

这样就是说这位修行人,「由饮食贪」,修行人原来也是生死凡夫,不是已经得圣道而后出家,不是这个意思;原来他对于饮食也有贪爱心,「于诸饮食令心染着」,心里面执着这件事。「于诸饮食令心染着」,就解释那个「饮食贪」的意思。「由衣服贪」,就是「于诸衣服令心染着」,欢喜穿好衣服。「由敷具贪,于诸敷具令心染着」,这有这个事情。

「彼由如是杜多的功德、能净修治」,由前面十二头陀行,十三个头陀行,你能这样做,有这样的功德,就「能净修治」,就把你这个「于饮食贪、衣服贪、敷具贪」,就能够「修治」、对治了。「令其纯直柔软轻妙、有所堪任」,就使令你那个心,你这一念心纯直了、柔软了、轻妙了,就「有所堪任」了;「有所堪任」就有堪能性修学圣道了。如果你饮食也是贪,衣服也贪,敷具也贪,贪着心很大,就障碍你修行,就不行了。「随顺依止,能修梵行」,随顺圣道,你这个身体你就能修学圣道;就是这个贪心它是不随顺圣道的,你就不能修行圣道。

 

戌三、结

是故名为杜多功德。

 

《披寻记》八八三页:

随顺依止能修梵行者:随顺寿命得存所依止身,能令得所未得、触所未触、证所未证故。

「随顺依止能修梵行者:随顺寿命得存所依止身」,寿命得存所依止身。「能令得所未得、触所未触、证所未证」就是能得圣道了。

这是结束这一段,这是解释这个名字,解释完了。

下边第二科「明所为」。前边是「举种类」,现在第二科「明所为」,为什么要这样做?分三科,第一科是「于饮食贪」,先「总显能障」。

 

申二、明所为(分三科) 酉一、于饮食贪(分二科) 戌一、总显能障

于饮食中,有美食贪及多食贪、能障修善。

「于饮食中有美食贪」,就是愿意吃好东西,美好的东西。「及多食贪」,还想要多吃,吃得多。这样有什么不对?「能障修善」,能障碍你修学圣道,这是「能障」。

 

戌二、别明断除(分二科)  亥一、美食贪

为欲断除美食贪故;常期乞食、次第乞食。

这第二科「别明断除」,断除这个贪心,先说这个「美食贪」。

「为欲」,这个修行人他自己观察自己,自己检查自己有什么毛病;哦!我有「美食贪」,这样怎么办呢?「常期乞食、次第乞食」,这样子,我常是希望,就是自己约定自己我乞求去,这个饮食向人求;「次第」的「乞食」,不要是越过了一家,再向有钱的人去乞食。这样乞食,人家给你什么你就吃什么,你不能说:「你给我做个好的」,不可以这样子。

 

亥二、多食贪

为断除多食贪故;但一座食,先止后食。

「为欲断除多食贪故」;这下面第二科。前面是「美食贪」,现在第二科「多食贪」。「但一座食」,就这一座吃了就好了,还有「先止后食」,这样子呢,就能断除这个「多食贪」,是这样意思。

 

酉二、于衣服贪(分二科) 戌一、总显能障(分二科) 亥一、标

于衣服中,有三种贪,能障修善。

这下边第二科「于衣服贪」,分两科,第一科是「总显能障」,先标出来。

「于衣服中,有三种贪」,「能障碍」你修学善法,那三种呢?

 

亥二、列

一多衣贪,二软触贪,三上妙贪。

一是「多衣贪」,这衣服要多多的。二是「软触贪」,衣服都是很柔软的,穿上去很舒服。三是「上妙贪」,还要是特别好的衣服;这是三种。

 

戌二、别名断除(分三科) 亥一、多衣贪

为欲断除多衣贪故;但持三衣。

这下面第二科「别名断除」,分三科,第一科「多衣贪」。

「为欲断除」这个多衣服的贪、贪着,「但持三衣」,就是不要有长衣。

 

亥二、软触贪

为欲断除于诸衣服软触贪故;但持毳衣。

这个「毳衣」原来是这样意思,就是,不是那么柔软。

 

亥三、上妙贪

为欲断除于诸衣服上妙贪故;持粪扫衣。

「粪扫衣」是这样意思。

 

酉三、于敷具贪(分二科) 戌一、总显能障(分二科) 亥一、标 

于诸敷具有四种贪,能障修善。

下面第三科「于敷具贪」,分二科,第一科「总显能障」,先「标」。

「于诸敷具」,你住处所须的这些卧具境界,有四种的贪着,「能障修善」,什么呢?

 

亥二、列

一喧杂贪,二屋宇贪,三倚乐卧乐贪,四敷具贪。

第一个是「喧杂贪」,就是这个地方很多人在那里说话,人就是欢喜凑热闹到那里去听一听,自己也发表言论,欢喜这件事。二是「屋宇贪」,想要有个房子、好房子住,「屋宇贪」。三是「倚乐卧乐贪」,欢喜靠在那里,或者欢喜卧在那里,有这种贪。四是「敷具贪」,铺的地方有卧具,卧在那里有如意的设置。

 

戌二、别明断除(分四科) 亥一、喧杂贪

为欲断除喧杂贪故;住阿练若。

「为欲断除喧杂贪故」,住在「阿练若」处,这是没有人的地方,没有喧杂的事情,就把「喧杂贪」断除去了。

 

亥二、屋宇贪

为欲断除屋宇贪故;常居树下、迥露、冢间。又为断除淫泆贪故,常住冢间。

「为欲断除屋宇贪故」,「常居树下」、或者「迥露」的「冢间」,这里面没有房子。「又为断除淫泆贪故,常住冢间」,就是,心里面还有这些分别,要断除这种淫泆的虚妄分别贪,就是常住在「冢间」,都是臭秽不净,就使令这个淫泆的心没有了。

 

亥三、倚乐卧乐贪

为欲断除倚乐卧乐贪故;常期端坐。

「为欲所除倚乐卧乐」的贪着故,「常期端坐」,我就是不卧下来,端身而坐。

 

亥四、敷具贪

为欲断除敷具贪故;处如常座。

就是常是这样的,一般普通的这种座位,不要贪着好的。

 

未三、结

是名成就杜多功德。

这是结束这一段。

 

我们在经论上看见,这个舍利弗尊者补衣服的事情,这看出来那个大阿罗汉都还是那么样的俭省,所以…真是…。以前我所亲近的定西老法师,他的衣服也是常常补的,是那样子。我们现在都是穿得很好很好,这当然是多谢居士的护持啊!阿弥陀佛!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五 (6)
下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五 (8)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 (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五 (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六 (12)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三 (6)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一 (12)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八 (2)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七 (9)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九 (1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六 (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三 (9)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07-087戒律乃修行之基[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7年]
 人生匆匆莫问前生[栏目:延参法师文集]
 心中的一道坎[栏目:佛子禅心·种德禅寺佛学苑学僧文选]
 普贤行愿品 AVATAMSAKA SUTRA, chapter 40 Translated by t..[栏目:英文佛典]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