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五 (6)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397

玄二、掉乱(分二科) 黄一、释(分二科) 宇一、辨相

言掉乱者:谓如有一根不寂静,诸根掉乱,诸根嚣举。

这是说这个「毗钵舍那障」,在奢摩他里面修毗钵舍那观,但是奢摩他没有修成功的时候,这奢摩他有障、毗钵舍那也有障。毗钵舍那的障这里是分二段,第一段是「乐自恃举」,这一段讲完了。现在是第二段「掉乱」,分二科,第一科解释,又分二科,先「辨相」。

「言掉乱者:谓如有一」,就是有这样的一个修行人,「根不寂静」,他的眼耳鼻舌身意「不寂静」,不能寂静住。「诸根掉乱、诸根嚣举」,这两句话就是解释这「根不寂静」,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六根里边现在是「诸根」,应该包括这六根,这个掉动、散乱,就是这样意思。

这里边分两种情形;一个是不静坐的时候这前五根就是「掉乱」,就是在色声香味触上不能收摄自己的心,就是虚妄分别。第二个阶段就是静坐的时候,这个第六意根不能寂静住。所以这里虽然没有明白的这么说,但是这两句话可以分开这二个意思解释。就是「诸根掉乱」主要指前五根接触色声香味触五种境界的时候,他的心里面散乱。「诸根嚣举」就是静坐的时候心里面飘动,在各式各样的境界上虚妄分别,不能寂静住。

 

《披寻记》八七四页:

谓如有一根不寂静等者:如寻思行补特伽罗诸根不住,名不寂静。诸根掉动,诸根散乱,是名掉乱。诸根飘举,是名嚣举。

「谓如有一根不寂静等者:如寻思行补特伽罗诸根不住」,说「寻思行」的人,就是虚妄分别的人,这虚妄分别的心特别强,就是特别的散乱的这种人。「诸根不住」,他不能安住。不静坐的时候当然是散乱不安住,静坐的时候也是困难;你不静坐的时候你特别放纵你的前五根,静坐的时候想要寂静住有困难。它是不静坐的时候的情形影响静坐的时候,你不静坐的时候你能收摄其心、不多散乱,静坐的时候也容易寂静住的。「诸根不住」,名叫「不寂静」。「诸根掉动」就是「诸根散乱」,「是名」叫做「掉乱」。「诸根飘举,是名」叫做「嚣举」,就是这样解。

 

于一切时,恶思所思、恶说所说、恶作所作。不能安住思惟诸法,不能坚固思惟诸法。

「于一切时」,不管是静坐、不静坐,「一切」的时候「恶思所思」,心里面就是些不清净的虚妄分别、有过失的,「恶思所思」。「恶说所说」,这语言,说一些有罪过的语言,这是他所说的话,「恶说所说」。「恶作所作」,就是他的身,身体。「恶思所思」是意,「恶说所说」是口,「恶作所作」是身,就是有罪过的事情,是他所作的事情,他这个三业都是乱的,所以他的诸根不寂静,「诸根乱掉,诸根嚣举」。

「不能安住思惟诸法,不能坚固思惟诸法」,所以他要静坐的时候,他「不能安住思惟诸法」,这个心不寂静住去观察这个色受想行识、无常、无我,他不能这么「安住思惟」。「不能坚固思惟诸法」,前面「安住思惟诸法」是初开始,这个「安住思惟诸法」是初开始的时候;「坚固思惟诸法」就是有了成就的时候,他思惟诸法、思惟地非常坚固,也就是他的奢摩他修得很好,那么在奢摩他里边思惟诸法的时候,因为奢摩他有力量,这毗钵舍那也有力量,能深入的观察诸法实相,所以那个时候叫「坚固」,你外面一切的境界不能动摇他。现在这两种他都不能行,所以「不能安住思惟诸法」,也「不能坚固的思惟诸法」,这就是被障住了。这个思惟诸法是毗钵舍那,不能这样子思惟,就是被障碍住了。

 

宇二、显障

由此因缘,毗钵舍那不能圆满,不得清净。

这是第二科「显障」。「由此因缘」,由于他这个前六根这样子掉乱,思惟诸法思惟不来,所以他的毗钵舍那就是不能圆满的成就。「不得清净」,所以这三业也不得清净了。

 

黄二、结

是名掉乱毗钵舍那障。

这结束这段文。

 

《披寻记》八七四页:

不能安住思惟诸法等者:此中二种思惟,当知说名自性清净。如〈思所成地〉说:(陵本十六卷一页)言安住思惟者:谓此思惟先未知义得正了知得正决了故。言坚固思惟者:谓此思惟数数作意能于其修随顺趣入故。于此二种思惟无有堪能,是故毗钵舍那不得清净。

「不能安住思惟诸法等者:此中二种思惟」,就是这个「安住思惟诸法」、「坚固思惟诸法」这二种,这二种思惟「当知说名自性清净」,就是这个思所成慧本身的清净的相貌,你能遵循佛陀的法语,安住的思惟诸法实相,坚固的思惟诸法,那么你这个思慧就是很清净了,就是自性清净。「如〈思所成地〉说」(陵本十六卷一页)那里说。「言安住思惟者:谓此思惟先未知义,得正了知、得正决了故」,这句话就是这个「先未知义」,在这个思惟之前,你没能通达这个苦集灭道的道理,所以你没能得到「正了知」,没能得到「正决了」。这个「决了」就是比那个「正了知」又进一步,进一步的意思。因为这个人他这个思惟就是不成熟、不及格,这个时候的思惟叫做「安住思惟」。

「言坚固思惟者:谓此思惟数数作意能于其修随顺趣入故」,这个「思惟」,他「数数作意」,这个就是先已知道苦集灭道的义,而又是「数数」的,也就是精进的去作意观察,所以他就有成就了。「能于其修」,能于他所修的法门「能随顺趣入」,能入到那个境界里边,所以这个叫做「坚固思惟」。

「于此二种思惟无有堪能,是故毗钵舍那不得清净」。

 

亥二、总结

如是二法障奢摩他,谓多放逸及住非处。二法能障毗钵舍那,谓乐自恃举及以掉乱。

这是第二科「总结」,结束这一段文。这个「寂静障」它分四科,第一科「征」、第二科「标」、第三科解释。解释里面分两科,第一科是「别显」,别显「奢摩他障」、「毗钵舍那障」这一科讲完了,现在就是「总结」。

「如是二法障奢摩他」,哪两法呢?「谓多放逸」和「住非处」,这前面解释过了。「二法能障毗钵舍那,谓乐自恃举,及以掉乱」,这两法障毗钵舍那,这是总结。

 

戌四、结

如是若奢摩他障,若毗钵舍那障,总名寂静障。

这也是「结」,这个是结束这一段文。这个「寂静障」分四科,第四科就是「结」。

 

申四、结

如是名为障之略义。

这是第四科结束这一段文。

 

午三、总结

即此略义及前广辩,总略为一,说名为障。

这是第三科结束这一段文。

 

巳二、无障(分二科)       午一、违有障

此障相违,当知无障。

前面是说「有障」,这一段解释完了。现在说是「无障」。

「此障相违」,前面说的这两种障,你能够与这两种障相违,没有这两种障。「当知无障」,那就是你的奢摩他很顺利的成功了,你的毗钵舍也很顺利的成功了。

这下面第二科「显无障」。

 

午二、显无障

谓即此障,无性远离不合不会,说名无障。

「谓即此障」,「谓即」这两种障「无性」,就是没有这个障的体性,就是障是没有体性,也就是没有这个障。「远离不合不会」,「远离」放逸及住非处这叫做「不合」,「远离」自恃举及掉乱那叫做「不会」,也就是不现在前,这「说名」叫做「无障」。

 

寅九、惠舍(分二科) 卯一、征

云何惠舍?

前面是第八科,就是「二道资粮」一共分十一科,这个第八科要「无障」。现在是第九科叫做「惠舍」,分二科,第一科是「征」。

怎么叫做「惠舍」呢?这是「征」。

下面第二科解释,解释分二科,第一科是「略标」。

 

卯二、释(分二科) 辰一、略标

谓若布施、其性无罪;为庄严心、为伴助心、为资瑜伽,为得上义而修布施,是名惠舍。

「谓若布施,其性无罪」,说这个修行人他也肯布施,而这布施这件事做的是有意义,没有过失;这布施本身,你做的这个布施本身没有过失的,所以叫「无罪」。「为庄严心,为伴助心」,说这个布施这件事;前面无罪是说没有过失,下面说是有功德;能「庄严」你的心,「为伴助心」,它是做心的助件,能帮助他有成就的。「为资瑜伽」,帮助你修止观的。「为得上义」,能够得到无漏,这个殊胜的境界。「而修布施,是名叫做惠舍」。这前面一共有四种:庄严心、伴助心、为资瑜伽、为得上义,这个「其性无罪」不在内;说「庄严心、伴助心、资瑜伽、得上义」,这四种功德的布施,这叫做「惠舍」。

 

《披寻记》八七五页:

谓若布施其性无罪等者:正行施时身语意业,名施自性。离诸过失,是名无罪。数数惠施制伏悭垢,名庄严心。善思俱行增长广大,名伴助心。能为定地资粮名资瑜伽。能证上妙可爱乐事,名得上义。如是种种为所愿乐而修布施,故名惠舍。

「谓若布施其性无罪等者:正行施时身语意业,名施自性」,你正在做布施的时候,你的身业、语业、意业,就叫做施的自性、施的体性,这是施意。因为你做布施的时候,就是由你的心、你的意业表现在身语上,所以这三业都有布施的相貌,这叫做体性。「离诸过失,叫做无罪」,其实这里边也有很多的事情。「数数惠施制伏悭垢」,你常常的布施,能制伏你内心的悭吝的污染,使令你心清净,叫做「庄严」,这人从无始劫以来都有这种问题,都有这个悭吝心,现在布施能把这悭吝心破除去,所以就心清净了,叫做庄严。

「善思俱行增长广大,名伴助心」,你用这个好心肠去做这件事,这个「善思俱行」,这个「善思」和你的心在一起活动去做这个布施的功德,而这件行动逐渐地「增长广大」,那就叫做「伴助心」,它这个功德能帮助你心向于圣道,就是这样意思。「能为定地资粮,名资瑜伽」,这个功德能为你得「定」、就是得三摩地,其实就是得圣道的因缘,资粮就是因;能为定地的因缘,所以叫做「资瑜伽」。「能证上妙可爱乐事,名得上义」,就是成就无漏的圣道了。「如是种种为所愿乐而修布施」,叫做「惠舍」。

 

辰二、广辨(分三科) 巳一、问

问:谁能施?谁所施?用何施?何相施?云何施?何故施?由此因缘,施性无罪。

这下面是第二科「广辨」。前面是「略标」,下面广说前面「略标」的意义。这广辨里面第一科是「问」。

「谁能施?谁所施?用何施?何相施?云何施?何故施?」一共是六个问题。「由此因缘,施性无罪」,这先解释这个「无罪」,这叫做「无罪」。

这下面回答这个问题,分六科,第一科是「谁能施」,先「标」。

 

巳二、答(分六科) 午一、谁能施(分二科)  未一、标

答谁能施者:谓施者、施主,是名能施。

谁能够做这个布施?实在是两个人。这两个人;一个是「施者」,一个是「施主」,这两个人是能布施者,能布施的。这是「标」。

下面是「辨」,就是说明,分二科,第一科是「总征」。

 

未二、辨(分二科) 申一、总征

云何施者?云何施主?

这是问,就是征。

下面第二科「别答」,分二科,第一科回答这个「施者」。

 

申二、别答(分二科) 酉一、施者

谓若自手施,名为施者。

就是说你自己用你的手去布施,这就是「施者」,就是这施的人,来执行这件事的那个人叫做「施者」。

 

酉二、施者

若自物施、若欲乐施、非不乐施,名为施主。

这什么叫做「施主」呢?「若自物施」,若是你自己的,这东西是你所有权,你的所有权,说你是个主人,你是施主。「若欲乐施」,若是你欢喜,你欢喜施,你这个主人心里面欢喜施。「非不乐施」,不是不愿意施,这就叫做「施主」。如果是,你是所有权,这个物是你的所有权,而你自己亲自去做这件事,那么你又是「施者」,你又是「施主」。若是你自己没有做这件事,你委托别的人做,那么你是「施主」,而不是「施者」,那就是分两个人了。

 

午二、谁所施(分三科) 未一、标

谁所施者:谓四种所施。

第二科,分三科,第一科是「标」。

谁是「所施」的呢?这个「所施」也就是接受你的布施那个人,是你所施的,这样子。这是第一科是「标」。「谓四种所施」,有四种人是你所施给的,是标数。

下面「列」出来。

 

未二、列

一有苦者,二有恩者,三亲爱者,四尊胜者。

这四种人。

下面第三科解释这四种人,先解释「有苦者」。

 

未三、释(分四科)   申一、有苦者(分三科)   酉一、征

云何有苦者?

这是「征」,下面列出来。

 

酉二、列

谓贫穷者、或乞丐者、或行路者、或希求者、或盲瞽者、或聋騃者、或无依者、或无趣者、匮乏种种资生具者。

「谓贫穷」的人,生活困难。「或乞丐者」,这「乞丐者」就是乞求生活的人。前面说这「贫穷者」,或者就是指乞丐说,或者是他虽然是贫穷还不致于乞丐。「或行路」的人,他不是说一定是乞丐,也不是说是贫穷,但是他是离开了家到外边去行路的人,那么这也是…一行路离开了家,什么事情都不方便、困难,所以他也是「有苦者」。「或希求者」,或是这个人他是希求这件事,希求这个东西的。「或盲瞽者」,就是眼睛不对了。「或聋騃者」,这个耳朵不对,「騃」是无所知,这个人很笨的。「或无依者」,没有依靠的人。「或无趣者」,「无趣者」就是无家可归的人,这种人。「匮乏种种资生具者」,缺少这个各式各样的「资生具」,生活所需的东西他都没有。

 

酉三、结

复有所余如是等类,名有苦者。

这第三科是结束。「复有所余如是等类,名有苦者」,这前面举出这几个例子,还有其他的那些,这都叫做「有苦者」。

 

申二、有恩者(分三科) 酉一、征

云何有恩者?

这是第二种。先是「征」,下边就列出来。

 

酉二、列

谓或父母、或乳饮者、或养育者、或成长者、或于旷野沙碛等中能济度者,或饥俭时能赈恤者、或怖怨敌而救援者,或被执缚而能解者、或遭疾病而救疗者,教利益者教安乐者,引利益者引安乐者,随所生起诸事务中为助伴者,同欢喜者同忧愁者,遭厄难时不相弃者。

「谓或」父亲、母亲,这是于你有恩的。「乳饮者」,就是用乳给你饮的这个人,也是有恩的。或者是「养育者」,养育你的人,也可能就是父母,有可能不是,是另外的人,是养育你的生命的人。「或成长者」,或者是成长你的知识的人。「或于旷野沙碛等中能济度者」,或者你在旷野里面、在沙碛中有困难,那个人能来救济你,这也是有恩者。「或饥俭时能赈恤者」,就是「饥俭」的时候,这荒年的时候,生活所需的这些衣食都是很少、很少,很多人都很困难,而这个人「能赈恤者」,能够帮助你解除这些困难的人。

「或怖怨敌而救援者」,或者你有怨敌的恐怖,那个人能够救护你,这也是有恩者。「或被执缚而能解者」,或者你被…或者是政府的警察,或者是土匪把你「执缚」了,而那个人能解除你这个问题的,也是有恩者。「或遭疾病而救疗者」,有病,那个人能够给你治这个病,把病治好了。「教利益者教安乐者」,他能够开示你这个生财之道,这个现世的生活的问题,能够教你得到这个利益的人,这是有恩者。「教安乐者」,他能开示你「诸恶其作众善奉行」,令你得到安乐的人,这是有恩者。「引利益者引安乐者」,这个「引」就是扩大的意思,把你的利益给你扩大,你的安乐令你扩大,那个人。

「随所生起诸事务中为助伴者」,随你自己的智慧所计划、发动的事情,有意义的事情,他能够同你合作,帮助你的事情成功,这个也是有恩者。「同欢喜者」,你事业成功了,他不嫉妒、不破坏你,帮助你,和你一样的欢喜,这个人也很难得,也是难得的,「同欢喜者」。「同忧愁者」,你若是失败了,有很多不如意的事情,他心里也不欢喜,这个人也是你的有恩的人。「遭厄难时不相弃者」,你在如意的时候和你做朋友,现在你倒霉的时候他不离开你,这种人也是难得,这也是有恩者。

这前面第二科,现在下面第三科。

 

酉三、结

复有所余如是等类,名有恩者。

 

申三、亲爱者(分三科) 酉一、征

云何亲爱者?

这是第三种。这是「征」,下面第二科是列。

 

酉二、列

谓诸亲友,或于其处有爱有敬、或信顺语、或数语言谈论交往,或有亲昵。

「谓诸亲友」,「亲」就是「友」,就是有亲爱的人。「或于其处有爱有敬」,这里就列出来这个「亲友」;或在这个地方他和你「有爱」还「有敬」,有感情它就是「有爱」,这个「敬」那就是有恭敬心,你一定是要有品德好,他就会有恭敬心。「或信顺语」,或者你说话、或者他说话,彼此能够信得及,这也是一个亲爱者。「或数语言谈论交往」,常常的在一起,欢喜在一起谈话,有来往,这也是亲爱者。「或有亲昵」,就是常常亲近的人。

 

酉三、结

复有所余如是等类,说名亲爱。

下面是第四个「尊胜者」。

 

申四、尊胜者(分三科) 酉一、征

云何尊胜?

 

酉二、列

谓若沙门若婆罗门,世间同许为贤善者,离损害者极离害者,离贪欲者,为调伏贪而修行者,离瞋恚者,为调伏瞋而修行者,离愚痴者,为调伏痴而修行者。

「谓若沙门、若婆罗门」,就是他有一个崇高的理想,能放下尘劳的事情,向于理想那里去努力修行的人,这是叫做沙门、婆罗门。「沙门」,所有的出家修行的人,都名为「沙门」。婆罗门只是这一类的,这一种性的人,叫「婆罗门」。「世间同许为贤善者」,这也是尊胜的一种人;就是世间上的人,大家都同意这个人是有德行的人,那么这就是尊胜者。

「离损害者,极离害者」,这个「损害」就是杀生,实在这个杀盗淫都是「损害」,都不是好事。现在单独说杀生的话,不杀生就是「离损害者」。「极离害者」,这个「害」就是杀害人、杀的这个手段特别残忍;而不做这种事,叫做「极离害者」。那么这是有慈悲心的人,所以也是叫做尊胜。「离贪欲者」,前面这是杀生,下面是「离贪欲」的人,这个人也是尊胜。「为调伏贪而修行者」,说这个人还没能离贪,但是他想要离贪,而肯这样用功修行,这也是尊胜者。「离瞋恚」的人,他不忿怒,你怎么样伤害他,他不忿怒。「为调伏瞋而修行」的人,也是尊胜者。「离愚痴者」,这个「愚痴」在佛法里面讲:不知道世间、出世间的缘起,这个人就是「愚痴」;这个人没有这种愚痴,这是尊胜者。「为调伏痴而修行者」也是尊胜者。

 

酉三、结

复有所余如是等类,名尊胜者。

这是「谁所施」,这是第二科,说完了。

现在下面第三科「用何施」,分二科,第一科「标」。

 

午三、用何施(分二科) 未一、标

用何施者:谓若略说,或用有情数物而行惠施,或用无情数物而行惠施。

「用何施者」,你用什么东西来布施呢?「谓若略说,或用有情数物而行惠施」,或者是「有情」这一类的各式各样的东西,这一类的东西,你去布施去。「或用无情数物而行惠施」,「无情」这一类的东西,能布施。这是「标」。

下面解释分二科,第一科解释这「有情数物」,先是「征」。

 

未二、释(分二科) 申一、有情数物(分二科)   酉一、征

云何有情数物持用惠施?

「云何有情数物」,怎么叫做「有情数物持用惠施」呢?这是「征」。

下面第二科解释,先列出来这个有情数,先「正明声闻」。

 

酉二、释(分二科) 戌一、列有情数(分二科) 亥一、正明声闻

谓或妻子奴婢作使,或象马猪牛羊鸡鸭驼骡等类,或有诸余大男大女小男小女,或复所余如是等类所用施物。

「谓或妻子奴婢」,或者是他把他的「妻子」舍了、布施出去,或者他的「奴婢」,或者「作使」、有事情使用这个人去做事。「或者象马猪牛羊鸡鸭驼骡等类」,这些东西他能布施。「或有诸余的大男大女、小男小女」,这可能是他的儿和女。「或复所余如是等类所用的施物」。

这是说「声闻」,这个科上说这是声闻根性的人,这样说这个人出家了嘛!他就把这些东西都弃舍了,或若是这样意思。或者是把这些送给别人,这是一个意思。

现在第二科是「兼显菩萨」,分二科,第一科「标」。

 

亥二、兼显菩萨(分二科) 天一、标

或复内身头目手足血肉骨髓、随愿施与,此亦名为有情数物持用布施。

「或复内身头目手足血肉骨髓、随愿施与」,这不是外物,是内身体,能这样布施。「此亦名为有情数物持用布施」。

下面第二科「简」。

 

天二、简

是诸菩萨所现行事,非此义中意所许施。

说是「内身头目手足」等这些物的布施,这是「菩萨所现行事」,他所能做到的事情。「非此义中意所许施」,现在是声闻地不是讲菩萨;不是这个声闻地里面所说的这种布施。

 

《披寻记》八七七页:

或复内身头目手足等者:〈菩萨地〉说:又诸菩萨略由二相以自内身施来求者:一、总求身者,以身施彼,随所欲为,系属于彼,随顺于彼;二、别求手足头目支节血肉筋骨乃至髓者,随其所欲,一切施与。(陵本三十九卷二页)此唯菩萨所现行事,不共声闻,是故宣说非此义中意所许施。

「或复内身头目手足等者:〈菩萨地〉说:又诸菩萨略由二相以自内身施来求者」。一是「总求身者」,这来求索的人,我就要你菩萨本身,全身我都要,这是「总求身」。「以身施彼」,菩萨以自己的身体,就是布施他,布施他「随所欲为,系属于彼」,你随那个人所要做什么,你都要听招呼不可违抗的,就是属于那个人的一个物了,「随顺于彼」这是一种。「二、别求手足头目支节血肉筋骨乃至髓者,随其所欲,一切施与」,这是在(陵本三十九卷二页)说的,这是〈菩萨地〉里面说的。「此唯菩萨所现行」的事情,不共于声闻的,「是故宣说非此义中意所许施」。

 

戌二、名无罪施

若有于彼诸有情类,或得自在,或有势力,或能制伏。

前面列出来这个有情数,分二科,一个声闻,一个菩萨。现在这下面第二科,「名无罪施」,这个施这件事不是那么简单,还有道理须要说明。

「若有于彼诸有情类」,说是把这个妻子、奴婢,作使这些有情数要布施,你须要「于彼诸有情类」,或者得到「自在力」,你对于这些人,你有自在力;你要怎么地就能随顺你的意思做,那叫「得自在」。「或有势力」,或者你有力量,这个「力量」,或者是你有大智慧的力量,或者是你有大威德力,或者你彼此间的关系,总是你有一种力量,你能够自在处理这件事。「或能制伏」,他不同意,你能制伏,能制伏他。

 

《披寻记》八七七页:

若有于彼诸有情类或得自在等者:谓于自所摄受妻子奴婢作使说得自在,于余大男大女小男小女说有势力,或能制伏。

「若有于彼诸有情类或得自在等者:谓于自所摄受妻子奴婢」,你所摄受,这个「摄受」,或者是你所受护的妻子、奴婢、作使,「说得自在」你有自在力。「于余大男大女小男小女说有势力」,把这几个字这样分开来解释,有力量,或者「能制伏」。

 

若应持彼惠施于他,若惠施时自无有罪;若不由彼惠施因缘、他心嫌恨;若施于他、知彼有情不为损恼。是名无罪有情数物、持用惠施。

「若应持彼惠施于他」,你有这个力量,有自在力有势力能制伏,你「持彼」就能惠施别的人。「若惠施」的时候,「自无有罪」,你自己用你的智慧观察,自己这样做没有罪过,这是一个条件,你须要有这样才可以布施的。「若不由彼惠施因缘,他心嫌恨」,若是「由彼惠施因缘他心嫌恨」,那这是不可以布施;你把他布施了,他心里不嫌恨,这样才可以,这又是一个条件。「若施于他,知彼有情不为损害」,你把你的妻子、奴婢这些人布施给对方了,你知道对方不会对他有损害,这也是个条件,前面这是一共三个条件。「是名无罪有情数物,持用惠施」,是这样的意思。

 

申二、无情数物(分五科) 酉一、征 

云何无情数物持用惠施?

这是第二科,先是「征」,后面「标」。

 

酉二、标

谓若略说,有三种物。

 

酉三、列

一者财物,二者谷物,三者处物。

这是三种。这是标、列,下面解释,先解释这个「财物」。

 

酉四、释(分三科) 戌一、财物(分二科) 亥一、释

言财物者:谓末尼真珠、琉璃螺贝、璧玉珊瑚、玛瑙彩石、生色可染、赤珠右旋。复有所余如是等类,或诸珍宝、或金或银、或诸衣服、或诸什物、或香或鬘。

「言财物者」:「谓摩尼」摩尼珠,「真珠」,还有「琉璃、螺贝」,还有「璧玉、珊瑚」,还有「玛瑙彩石」,这个「彩石」就是玛瑙,是玛瑙彩石。「生色可染」,这个「生色可染」在菩萨戒里面有,「生色」就是生来就是这样的颜色,那么就是黄金,本来就是这种颜色,不可变异的。「可染」就是白银,它是白色,它可以染,染成别的色,可以变化的,那么就是金银了。还有「赤珠右旋」,赤珠上面有右旋的纹。「复有所余如是等类,或诸珍宝、或金或银、或诸衣服、或诸什物、或香或鬘」。

 

亥二、结

是名财物。

是名叫做财物。

 

《披寻记》八七七页:

生色可染者:谓彼末尼真珠琉璃等宝,成就妙色清净光莹可令爱染,是名生色可染。

「生色可染者:谓彼末尼真珠琉璃等宝,成就妙色清净光莹可令爱染,是名生色可染。」这么讲呢也是有道理,这就是没有重复的过失了。

 

戌二、谷物(分二科) 亥一、释

云何谷物?谓诸所有可食可饮、大麦小麦、稻谷粟谷、糜黍胡麻、大小豆等、甘蔗葡萄、乳酪果汁,种种浆饮。

这前面是这个财物说完了;这个财物里边说这么多,我们通常说这个钞票是财物,但是这地方,或有所余如是等类,可能包括这里面。

「云何谷物」呢?「谓诸所有可食可饮、大麦小麦」,还有这个「稻谷」,还有这个「粟谷」,还有这个字很少见叫「糜」,这个字念(ㄇˊㄟ)「糜黍」,糜黍这一种谷,还有「胡麻」还有「大豆、小豆等、甘蔗葡萄、乳酪果汁、种种浆饮」,那么这是谷物,这个谷物这么讲。

 

亥二、结

复有所余如是等类,是名谷物。

「复有所余」,这下面结束,「如是等类,是名谷物」。

 

戌三、处物(分二科) 亥一、释

云何处物?谓诸田宅、邸店廛肆、建立福舍、及寺馆等。

这是第三科,先是解释。「云何处物?谓诸田宅」,这个「处物」就是不动产。这个「田」,有田、有土地。「宅」,就是这些建筑物、房子。这个「邸店」,就是旅店客舍。这个「廛肆」,就是做生意的房子。「建立福舍」,这个「福舍」就是免费的为别人所用的,那么这就是你这样子来生福,来修福的一种。「及寺馆等」,这个「寺」,是政府的官舍的房子,这个「馆」也是旅店等。

 

亥二、结

复有所余如是等类,是名处物。

「复有所余如是等类」,是名叫作「处物」。

 

酉五、结

是名无罪无情数物,持用惠施。

这是第五科结束这段文。

 

未三、结

当知此中有情数物、无情数物、一切总说名所用施。

此所用物的「物」,用这些物来布施的。

 

午四、何相施(分二科)    未一、释

何相施者:谓无贪俱行思造作心意业,及此所起身业、语业、舍所施物;或自相续,或他相续。

第四科,一共是六科,这个第四科「何相施」,先是解释。

「谓无贪俱行思造作心意业,及此所起身业、语业、舍所施物;或自相续、或他相续,是名施相」。这个施的相貌,表现于的相貌。实在外边没有相貌,是由你心里面有了相貌表现出来的,所以还是相貌。这是什么为相貌呢?就是你内心里面没有贪心,你对这个物,能舍,就是没有贪着心。「俱行思造作心意业」,就是这个「思」,就是你布施的这个意愿,这个行动的意愿,这个行动的决定者,就思心所,就是在造作这件事的时候,那个决定者,那个行动者,就是你的心。这个心呢,这是心所法,这个思心所是个心所法,和那个心王同时活动,叫做「俱行」。这个无贪的,这个思心所和心王同时活动,这就是意业。「及此所起身业、语业」,由这个意业表现在身业上,表现在语业上,表现在身语业上,还就是「舍所施物」这样子。「或自相续」,或者是你自己的身体,你的自己的这个生命体,「相续」就是你自己的身体做这件事。「或他相续」,或者是委托别人做这件事,说施主、施者的意思。

 

未二、结

是名施相。

是名叫作施相。

 

午五、云何施(分二科) 未一、释(分三科) 申一、辨施相

云何施者?谓由净信,而行惠施;由正教见,而行惠施;由有果见,而行惠施。

下边是「云何施」,这第五科。一共六科,现在第五科,分二科,第一科是解释,分三科,第一科是「辨施相」。

「云何施者?」怎么会施呢?这个就是解释那个思心所能这样布施的原因,究竟怎么回事情?「谓由净信,而行惠施」,就是他对佛法有清净的信心,而后才行布施的,这个清净的信心从那里来的呢?「由正教见,而行惠施」,这个「正教」就是佛法,你从佛法里边得到「见」,得到智慧,这个智慧,这个「见」就是有力量的。一般的说法,如果你有一点见地,你不坚固,那还不能名之为见,这个「见」就表示很坚定的意思。你从佛法的学习上得到了智慧,其实就是正见,由这个智慧,它发出来这个行动,有清净信的布施,这样子「而行惠施」。

「由有果见,而行惠施」,前面是说「由正教见,而行惠施」就叫做「净信而行惠施」。这下面还有第二个意思,「由有果的见,而行惠施」。

 

《披寻记》八七八页:

由有果见而行惠施者:谓施饮食能感大力,施诸衣服能感妙色。施诸车乘能感快乐,施诸灯明能感净眼,于如是等深生信解,不由他缘非他所引而行布施,是名由有果见而行惠施。

「由有果见而行惠施者:谓施饮食能感大力」,能令你身体有力量,力量大一点。「施诸衣服能感妙色」,你用衣服来布施,能令你的身体有妙色,有最好的形色。「施诸车乘能感快乐」,你若是用车来布施,将来得神足通,车子布施。「施诸灯明能感净眼」,就是使令这个眼睛清净庄严,有威、有威力。「于如是等深生信解,不由他缘非他所引而行布施」,你对这样子的因果的道理深生的有信解,你就自动的发心做这个功德,不是由别人来劝你去布施,不是。非由他缘「非他所引」,不是别人引导你去做,不是的。「而行布施,是名由有果见而行惠施」。

 

由极殷重、而行惠施;由恭敬心、自手行施、而不轻慢;应时而施、济他要用;不损恼他、而行惠施。

「由极殷重而行惠施」,「极殷重」就是极诚恳,极周到,很周到,想得很周到,这样子行布施。「由恭敬心」,自手的行布施,「而不轻慢」,不轻慢对方,对受施者,虽然是个乞丐,或者是个有苦的人;但是你对他布施,态度非常好,你对他表示恭敬,不轻慢,其实这件事还是很重要的。「应时而施」,正是他需要的时候,你布施。「济他要用」,而施者那个东西是正他所需要的;你布施是布施,那不是他需要的,那就不是这个意思,「济他要用」。「不损恼他而行布施」,你布施的时候,不要另外还要是说几句刻薄的话,令人家苦恼,这就不对了,「不损恼他而行惠施」。

 

申二、显施物

如法平等,不以凶暴积集财物而行惠施,以鲜洁物而行惠施,以精妙物而行惠施,以清净物而行惠施。

这是第二科「显施物」。「如法平等」,「如法」就是合法的行为,很公平的得到的财富,你不是非法来的财富。「不以凶暴积集财物」,不是凶暴的那种行为得到的财物,「而行惠施」。「以鲜洁物而行惠施」,这惠施的东西你把它弄得好好的,像供佛,我们供养这生果,你把它洗洗干干净净的供佛;不要随随便便就供佛,不要那样子,供鲜花都是一样,「鲜洁」新鲜、清洁的东西,而行惠施。「以精妙物而行惠施」,好的,最好的去布施。「以清净物而行惠施」,这个东西是个清净物,这是另有一个意思。

 

《披寻记》八七八页:

以清净物而行惠施者:谓若施物如法所引,非诳诈得非侵他得,当知是则名清净物。

「以清净物而行惠施者:谓若施物如法所引,非诳诈得非侵他得,当知是则名清净物」。这样叫做「清净物」。这个如是因,如是果,这是因果是相称的。

 

申三、明弃舍

由此自他俱无有罪,数数惠施制伏悭垢,积集势力而行惠施,先心欢喜而行惠施,于正施时其心清净,施已无悔。

下面第三科「明弃舍」。「由此自他」,由于你这样的布施,你自己和对方彼此两方面都没有罪过。「数数惠施」,一次又一次的惠施。「制伏悭垢」,当然都有悭吝心,悭吝心就是垢,但是你能制伏自己的悭垢。「积集势力而行惠施」,「积集势力」这个「势力」实在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你这个财物,你所布施的物就是势力,就是力量。另外就是你一次又一次的布施,使令你这个布施,这个布施这个心情,这个清净的这个布施的力量,一天一天的增长,这也叫「积集势力而行惠施」。这个「积集势力」,就是能布施的心也是势力,你常常的布施,你这布施的心就有力量,「而行惠施」。「先心欢喜而行惠施」,这布施之先,你心里面就欢喜了,「而行布施」,要这样布施。「于正施」的时候,「其心清净」,像前面说的这样,「施已」而不后悔。

 

未二、结

如是而施。

这是结束这一段文。

 

《披寻记》八七九页:

数数惠施制伏悭垢等者:谓有种种可施财物,虽见求者正现在前,而于惠施心不趣入,是名悭垢。当知此由先未串习所作过失。对治此故,力励思择而行惠施,能不随逐先未串习所作过失自在而行,是名制伏悭垢。如是数数思择为先串习施已,于行惠施心乐趣入,是名积集势力而行惠施。

「数数惠施制伏悭垢等者:谓有种种可施财物,虽见求者正现在前」,现在面前的求者。「而于惠施心不趣入」,心里面不想布施,「是名」叫做「悭垢」。「当知此由先未串习所作过失」,因为从来也没有布施过;这个「串习」,常常的布施叫「串习」。从来没有这样做过,有这样的过失,所以这个第一次的布施是最难了。

「对治此故,力励思择而行惠施」,对治自己的悭垢这个悭吝的过失,要努力的「思择」,用智慧来观察,就能够破除自己的悭垢,就能行惠施了。「能不随逐先未串习所作过失,自在而行」,不随自己的悭吝能很自在的行布施,「是名制伏悭垢」。「如是数数思择为先串习施已,于行惠施心乐趣入,是名积集势力而行惠施」。这是解释这一段。

下面第六科「何故施」,分二科,第一科是解释。

 

午六、何故施(分二科) 未一、释

何故施者:或慈悲故而行惠施,谓于有苦。或知恩故而行惠施,谓于有恩。或爱或敬或信顺故而行惠施,谓于亲爱。或为希求世出世间殊胜功德而行惠施,谓于尊胜。

「何故施者?或慈悲故而行惠施,谓于有苦」,这有苦的人,你布施他是用慈悲的,你这个动机是慈悲心,解除他的苦难,给他安乐。「或知恩故而行惠施」,这是第二种不同,知道恩而行惠施,那就是「谓于有恩」的人。或者是「爱」,或者是「敬」,或者「信顺故而行惠施,谓于亲爱」,「谓于亲爱」的人而行惠施,这前面这个。「或为希求世出世间殊胜的功德,而行惠施」,那就是「谓于尊胜」。你对于尊胜有道德的人,你布施他呢,你就可以希求世出世间殊胜功德,而行惠施。

 

未二、结

由是因缘,故修惠施。

 

巳三、结

由是行相,或在家者、或出家者、修行布施。为庄严心、为伴助心、为资瑜伽、为得上义、而行布施。由此因缘,施性无罪。是名惠舍。

这是第三科结束这段文。「由是行相」,由这样的布施的相貌,或者是个在家的佛教徒,或者是出家的佛教徒,他能够修行布施。修行布施,「为庄严心」,令心清净,「为伴助心」。其实在呢,我们心里面有愿,愿得圣道,我有圣道的愿望,但是力量不够,须要做功德,由功德的力量,帮助我的这个愿去得圣道,所以叫做「为伴助心」。「为资瑜伽」,其实这个就是解释前面这个「伴助心」的意思;我修这个止观的时候,总是不那么顺利,不那么顺利怎么办呢?你就用布施办法,或者是布施,或者是忏悔,或者是读经,各式各样的方法帮助你的止观,是这样子。「为得上义,而行布施」,为得无漏圣道,而行布施。「由是因缘,施性无罪,是名叫做惠舍」。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五 (5)
下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五 (7)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四 (8)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四 (3)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八 (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七 (5)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一 (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八 (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六 (9)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四 (2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二 (10)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五 (3)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生活中的佛法 第五堂课 由心里呼喊出[栏目:狮吼音·开示集]
 紫柏老人集卷之四[栏目:紫柏大师]
 Straight from the Heart - Postscript[栏目:Maha Boowa]
 谈因说果[栏目:星云法师]
 029 法华经大成(释普门品)(清,大义)[栏目:02 疏论]
 妄心一萌,异形踵至[栏目:心念与命运·第1册]
 中观宗 第二节 诸法实相[栏目:中观宗简介]
 在家如何修行,吃植物破戒吗,能吃鸡蛋吗?[栏目:海涛法师·佛学问答]
 不听是非 不传是非(慧律法师)[栏目:善护口业]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三二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四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