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九 (6)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795

卯二十、圣教不共(分二科)  辰一、举颂言

诸恶者莫作,诸善者奉行,自调伏其心,是诸佛圣教。

这是第二十科「圣教」是「不共」于外道的,分二科,第一科是「举颂言」,第二科「长行释」。又分两科,第一科「别释颂」。分三科,第一科「诸恶莫作」,先解释这个第一句。

 

辰二、长行释(分二科)  巳一、别释颂(分三科)  午一、诸恶莫作

此颂所明,谓如有一,于佛所证法毗奈耶获得正信,于一切种、一切因缘、一切处所,所有恶行皆能断灭;

「此颂所明,谓如有一,于佛所证法毗奈耶获得正信」,是如有一个补特伽罗,他对于佛所证悟的法,所证悟的毗奈耶,「获得正信」。「于一切种、一切因缘、一切处所,所有恶行皆能断灭」,对于法与律得到「正信」是什么面貌呢?有什么好处呢?就是得到正信的这个人,对于一切种、一切因缘、一切处所,所有的恶行,他都能断灭,有这种堪能性,这就是有「正信」的相貌。

 

《披寻记》六九三页:

于一切种一切因缘等者:身语意行,名一切种;贪瞋痴惑,名一切因缘;依有情事处,及非有情事处,名一切处所。如前自释(陵本十七卷五页)。

「于一切种一切因缘等者:身语意行,名一切种」,这个身行、语行、意行,这叫做「一切种」,这是一切种类。身的一切行,语、意的一切行,也叫做一切种。「贪瞋痴惑,名一切因缘」,这一切因缘是什么呢?就是一切有漏法成就的因缘,就是贪心瞋痴的迷惑烦恼,它是一切有漏法的因缘。「依有情事处,及非有情事处,名一切处所」,就是在一切境界上面,发动这个贪瞋痴造罪,这个「名一切处所」,分两类:一个是有情事、有情处;非有情的事,非有情的处,这叫做「一切处所」。「如前自释」,前面「十七卷五页」已经解释过了。

 

于善说法毗奈耶中,能善受学尸罗律仪。

这个获得正信的这个相貌,就是他能灭除身口意的恶,这是一个相貌。第二个相貌,就是在佛法里面,法、律里边,他能发心「善受」,善者能也,他能够秉受,学习这个戒律,他肯受持佛法中的戒律,也就是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敢作恶,所以他能够受戒,他不是说我不重视形式,他不说这句话。

 

午二、诸善奉行(分二科)  未一、标

彼由三相奉行诸善。

前边这两节文,就是把这个「诸恶者莫作」,这一句颂解释完了。现在是第二科「诸善奉行」,分二科,第一是「标」。

「彼由三相奉行诸善」,是他能够,这个对于佛法有信心的这个人,他诸善奉行,都是什么善呢?有三相,三个相貌,也就是三类,他能够遵循佛法中所说的善法。这是「标」,下边第二科解「释」。

 

未二、释

谓善住尸罗,守别解脱清净律仪,乃至受学所有学处。依增上戒学,发增上心学;依增上心学,发增上慧学。

「谓善住尸罗」,说这一位对于佛法有信心的人,他的身口意能够安住在戒律上面,这是「守别解脱清净律仪」。这个「善住尸罗」,还能够守护一条一条的这个清净的戒律,还能守护不犯。「乃至受学所有学处」,这中间还有轨则圆满,所行圆满,于微小罪见大怖畏这一些,最后是「受学所有学处」,这一共是六条。这六条在〈声闻地〉解释得非常的详细,说的很多。「依增上戒学,发增上心学」,这位对于佛法有信心的人,他能够安住在清净的戒法上面,所以叫做「依增上戒学」。这个「依」就是安住在这个戒法里边,然后又继续的努力,什么呢?「发增上心学」,他又发心在这个戒的基础上,他又发心修学定,修学这个四禅八定。「依增上心学,发增上慧学」,他成就了这四禅八定之后,就以定为依止处,又发心学习这个「增上慧学」,就是毗钵舍那观,就是修四念处了。

 

《披寻记》六九三页:

彼由三相奉行诸善等者:此中三相,谓即三学。于戒学中总有六相,如〈声闻地〉别释应知。(陵本二十二卷二页)略不具说,故于文中置乃至言。

「彼由三相奉行诸善等者:此中三相,谓即三学」,就是戒、定、慧。「于戒学中总有六相,如〈声闻地〉别释应知。(陵本二十二卷二页)略不具说」,这里简略没有完全说出来,「故于文中置乃至言」,有「乃至」这两个字。

 

彼由此故,于所知境如实知见。

彼那位佛教的信徒,那位对于佛法有信心的人,「由此故」,由于有戒定慧三学的修行,所以他对于「所知境如实知见」,就是所知的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就是五蕴、六处、十八界这些事情,他能够「如实」,如它的真实相而能知见,而不会自作聪明乱说一通,他不是。他就是从他学习佛所说的法语,从这里知道一些法相,又从这个戒定慧自己修行上,能够知道佛所说的这一切法相,他能「如实知见」,这叫做诸善奉行,「诸善者奉行」。

 

午三、调伏自心(分二科)  未一、标

如是具足诸善法已,复由三相调伏自心。

「如是具足诸善法已」,下边是第三科「调伏自心」,分二科,第一科「标」。是这位修行人,这样子具足了,就是成就了戒定慧的善法以后,「复由三相调伏自心」,他又能有三种相貌调伏他的心。这是「标」,下边解「释」。

 

未二、释

谓如实知故,能起厌患;由厌患故,能得离染;由离染故,能得解脱。

「谓如实知故,能起厌患」,就是他真实的认识了这个色受想行识,这个蕴处界的相貌,这个相貌是苦,是有大的过患的。所以「能起厌患」,所以他心里面能发动厌患心,对于这个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不起爱着心,把它厌患,就是厌恶它的过患。「由厌患故,能得离染」,由于他内心里面厌恶,所以他就能远离了,他不再染着这个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这个十八界,他不染着,不执着它。「由离染故,能得解脱」,由于他能够远离了染污的执着。这个染污,当然你在这些色受想行识上面,你有爱着心,你忿怒,这都是染污心,但是主要染污的根本,就是执着他是真实的,这是一个根本的染污。你执着他是如幻如化的,是不可得的,那就是破除了这个执着真实性的染污了,就「能得解脱」,你就从这苦恼的境界里面解脱出来了,就得自在了,那么这叫做「调伏自心」,这是「自调伏其心」。

 

《披寻记》六九三页:

复由三相调伏自心等者:此中三相,谓即厌患、离染、解脱。〈摄事分〉说:云何厌?谓有对治现前故,起厌逆想,令诸烦恼不复现行。云何离欲?谓由修习厌心故,虽于对治不作意思惟,然于一切染爱事境贪不现行,此由伏断增上力故。云何解脱?谓即于此伏断对治多修习故,永拔随眠。(陵本八十五卷十一页)义应准知。

「复由三相调伏自心等者:此中三相,谓即厌患、离染、解脱」,这三种相。而这个「厌患」,你不是自然就会厌患,他也是有原因的。这个〈摄事分〉上解释说,「云何厌?」怎么叫做厌恶呢?「谓有对治现前故,起厌逆想」,这还是由自己的修行,才发出来这样的心理反应。「有对治现前故」,你修四念处的时候,四念处是能对治,他有力量,能改善他,你这个四念处的法门,在你心里面现前的时候,你不断的这样观察的时候,你才起厌离想,你才起这个厌恶的这种出离作意,才起这种分别。

我以前也常说过,你若常常静坐,你这个心情很明显的会生出来,你常常静坐,你就会有进步,有进步你就感觉这个身体轻松,有若无的样子;你若是一有因缘一懈怠,这个身体就粗重了,它就不是有若无。你就从这里,你就生出来厌恶心了,原来这个身体是这样子,「起厌逆想」,其他的一切事情,也都是这样子。你常常修四念处的时候,你这个厌逆心就生出来。「令诸烦恼不复现行」,一生这个厌逆心的时候,这些贪瞋痴,贪心就不生了,贪心不生了,瞋心也都不生了,这个愚痴心也是随之减少了,「令诸烦恼不复现行」。

「云何离欲」?也就是「离染」,「谓由修习厌心故,虽于对治不作意思惟,然于一切染爱事境贪不现行」。怎么叫做远离欲染呢?「谓由修习厌心故」,谓由于你修习四念处,修习止观,就发出来厌心的缘故,就是「虽于对治不作意思惟」,虽然你这个时候,你这个四念处没有在你心里面作意思惟,没有四念处去活动,「然于一切染爱事境」,这个境界当前的时候,「贪不现行」,这个贪心它就不活动,它就不活动。「此由伏断增上力故」,这是由于你四念处调伏的心,断了这个烦恼力量的关系,你常常这样修,常常这样修,它就会发生作用。说这个时候虽然四念处不现前,但是他就有厌离心,这个烦恼就不现前。

「云何解脱?谓即于此伏断对治多修习故」,就是说你对于这个色受想行识上面,常常的修四念处,伏断这个烦恼的关系,多多的修习缘故。「永拔随眠」,就把这个爱染的种子,就把它拔掉了,就是由修四念处,最后的修无我观,无常观、无我观,无我观就是诸法空观,你能深入的由有文字入于无文字,由有言说入于无言说,入于诸法实相这里了,所以就「永拔随眠」。这一段文是〈摄事分〉说的,是「(陵本八十五卷十一页)义应准知」,这里说的这个厌患、离染、解脱的义,应该准照〈摄事分〉那一段文去阅读,你就会明白这里的意思了。

 

巳二、略辨义(分三科)  午一、标

复次今当略辩上所说义。

这是第二段,先是「标」,下边第二段的解释。

 

午二、释

谓薄伽梵此中略示,三学学果显自圣教不与他共。

这是这样意思。这样说这四句话,「诸恶者莫作 诸善者奉行 自调伏其心」,这三句话是「三学」的「学果」,就是戒定慧,你学习戒定慧,就会成就这样的功德。这个最后一句「是诸佛圣教」,「显自圣教不与他共」,不与外道所共有,是特别有这种功德,外道所无有的。

 

午三、结

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当知是名此中的略义。

 

卯二十一、善调伏心(分二科)  辰一、举颂言

难调伏轻躁,沦坠于诸欲,善调伏其心,心调引安乐。

这是第二十一段「善调伏心」,分二科,第一科「举颂言」,第二科是「长行」的解「释」。分二科,第一科「别释颂」。又分二科,第一科「初半颂」,初二句颂。又分三科,第一科是「释难调伏」,怎么叫做难调伏。

 

辰二、长行释(分二科)  巳一、别释颂(分二科) 

午一、初半颂(分三科)  未一、释难调伏

此颂所明,谓宣说心、若意、若识,长夜爱乐愦闹杂处,于愦闹处难得远离,难可调伏。

「此颂所明,谓宣说心、若意、若识」,这里边是佛开示我们,说我们的心,或者是意,或者是识,就是心、意、识。「长夜爱乐愦闹杂处」,从无始劫以来,在无明里大黑暗里面,我们的心、意、识就是爱乐这个愦闹杂处这些境界,就是这种吵闹的境界,能令人心乱的这个境界,就欢喜,欢喜这个境界。「杂处」,这里边混乱的境界,就欢喜这个境界,若不这样子,心里面不舒服,所以「于愦闹处难得远离」。就算是我们相信佛法了,佛呵斥你不要去到那愦闹处去,在那里活动,但是我们还是不愿意远离这种境界,「于愦闹处难得远离」,还是不愿意,不容易远离这愦闹的地方,不容易。明白一点说,在家人居士这个生活境界,完全名为「愦闹处」。

「难得远离」,就是出家了,出家了就是远离愦闹处了,但是我们出家了以后这个境界,你能够维持它与道相应,那叫做无愦闹处,寂静处;如果你没能,这个出家寺院的境界,还和愦闹处差不多,老是那很繁杂的境界,那与愦闹处有何差别呢?它与你的戒、定、慧有增上缘吗?有没有增上缘?我们若是不学习佛法,你能知道这件事吗?这是解释这个难调伏,「难可调伏」。说是我学习了佛法,我知道这是不对,我需要愿意改造自己,但是不容易,还是「难可调伏」,你不容易把它调转过来,不容易把这种颠倒妄想能调伏,能够降伏住它,不容易!这个《瑜伽师地论》的这个作者,就是老老实实说话,就是从凡夫的境界开始宣扬佛法,这么说这件事。

 

未二、释轻躁

虽强安处无间修习诸善法中,而不一向能住离贪、离瞋、离痴,亦不一向能住策举、无掉、寂静,然复疾疾还生有贪、有瞋、有痴、下劣、掉举及不寂静。

「虽强安处无间修习诸善法中」,这是第二科解释这个「轻躁」,「难调伏轻躁」。这个「轻躁」怎么讲呢?说是我相信佛说的话,好!我就决定远离这个愦闹处,我勉强的将自己安处在「无间修习诸善法中」。这「无间修习诸善法中」,不是在家人能办得到的,你非要出家才可以,不间断的修习善法中,我就这样子把我安排在这个境界里边。若是我们出家人,学习了多少年佛法以后,「在家也能修行」,你这句话说得对不对?是的。「而不一向能住离贪、离瞋、离痴」,说是我勉强的使令我出家修行,但是我的心「不一向」,就是不是完全的能安住在远离贪、远离瞋、远离痴的境界。

「亦不一向能住策举、无掉、寂静」,也不能完全的能安住在「策举」,这个「策」就是鞭策自己,说我不能,不能我就是警策自己,愤就发愤,发愤忘食,努力的,这个「举」就是有这个意思,我把我的道心发动起来。「无掉、寂静」,不要在色声香味触上掉动,不要在那里打妄想,使令我心远离这个贪瞋痴这些愦闹,使令我的心寂静住。我这样「亦不一向能住策举、无掉、寂静」,不能完全这样。

「然复疾疾还生有贪、有瞋、有痴」,这是头一句,前面那一句「不一向能住离贪、离瞋、离痴」,不完全是这样子。那是什么样子呢?就是安住在离贪、离瞋、离痴一段时间,那么心里面又疾疾的,又生出来这个贪、瞋、痴的活动,内心里面又生出来这种心,这一句话。说「下劣、掉举及不寂静」,就是对那句话「亦不一向能住策举、无掉、寂静」,是对这一句话,不一向这样子,那么就是心里面又「下劣」,前面是策举,就是把这道心发动起来,这叫「策举」;现在这个道心又「下劣」,又沈下去了,又软弱了。这个「劣」就是没有力量,是又「掉举」,又是在这个五欲上活动,在那上虚妄分别,心里边不寂静,不寂静住,这叫做「轻躁」,就是浮动,心里面老是动,你调伏它就是不容易。

 

未三、释沦坠诸欲

虽强安处内寂止中,长夜爱乐色声香味触故,于五欲境驰趣沦没。

这是第三科「释沦坠诸欲」,这是解释那个第二句。第一句「难调伏轻躁」,解释完了;现在解释第二句「沦坠于诸欲」。

「虽强安处」,是因为初开始出家,是还有一点,对圣道还有一点诚心,还是勉强的把自己安处在「内寂止中」,不向外攀缘,把心安住在内心修止观,修这个奢摩他和毗钵舍那,把这个心安住在里边,不向外攀缘「寂止中」。但是「长夜爱乐色声香味触故」,因为无始劫来,一直的是爱乐这个色声香味触故,那个颠倒心力量大,「于五欲境驰趣沦没」,所以你让它安住在内寂止中,它又跑了,它又跑到五欲境界里边,「驰趣沦没」,很快的又跑到,「趣」者往也,又跑到五欲境界里面,「沦没」就陷溺在五欲的境界里边,不能出来。这就叫做第二句「沦坠于诸欲」。这是把这二句颂解释完了,初半颂解释完了。

 

《披寻记》六九四页:

而不一向能住离贪等者:此中略显自心杂染爱乐相,广如〈决择分〉说应知。(陵本五十一卷十二页)

 

午二、后半颂(分二科)  未一、释第三句

诸圣弟子,于如是等乐着杂染能生苦心,终不纵其令自在转,亦不随顺;数数思择成办远离,恒修善法心一境性。彼由如是正定心故,能如实知;如实知故,能起厌患;由厌患故,能得离染;由离染故,能得解脱。

这是第二科解释「后半颂」,就是「善调伏其心 心调引安乐」,解释这个颂。分两科,第一科解「释第三句」,「善调伏其心」这一句。

「诸圣弟子」,很多的这些佛弟子,三宝弟子。「于如是等」初发心的这些圣弟子,对于这么多的「乐着杂染」,就欢喜这些杂染的色声香味触的事情。「能生苦心」,自己调伏自己,把这个心安住在无贪、无瞋、无痴的境界,又跑到贪瞋痴的境界,就是这样子,反复来来回回地。但是你常这么调他,你就会感觉到,就是对于,「于如是等乐着杂染能生苦心」,你乐着杂染,你就会能生很多的苦恼,你就会有这种感觉,「能生苦心」,知道是苦,感觉到苦,「能生苦心」。

「终不纵其令自在转」,这个「终」就是长时期的意思。这位初发心的这位佛教徒,在寺院里面修行,他就是「终」,就是长时期的用圣道来调这个心。「不纵」,不放纵这一念心。「令自在转」,「纵其令自在转」,「不纵其令自在转」。「自在转」,这个放逸的心,就自由地这么样在五欲上虚妄分别,叫「自在转」。现在我一定要把他拉过来,叫他不自在转,用这止观把他拉转回来。

「亦不随顺;数数思择成办远离」,而不随顺他,他就是,他要到贪瞋痴的境界去,把他拉回来,不随顺他。「数数思择」,就是一次又一次地思惟观察,修这四念处,「思择」。「成办远离」,就是对这远离愦闹,这个远离愦闹,说是你到寺院里面住,出家了就是远离了社会上的愦闹,那是外表的;现在你内心里面要远离愦闹,就是要用四念处来调,这个成办了远离,就是内心里面也远离了。「恒修善法」,时时的修学善法,时时的修学四念处。「心一境性」,心安住在一个境界,就安住在念处这里修学止观。

「彼由如是正定心故,能如实知」,这一位发心的这位修行人,初发心这时候最难,他终究有一天心里面调伏了。「正定」,心里面安下来了,再不回去了,不回到贪瞋痴的境界去了。「正定心故,能如实知」,能如实地知道这个色受想行识是苦,是有大患的。「如实知故,能起厌患」,就能发起厌离心。「由厌患故,能得离染」,就不执着了,就远离贪瞋痴了。「由离染故,能得解脱」,就得圣道了。这是「善调伏其心」这一句。

 

未二、释第四句

彼既如是善调伏心尽苦因故,于现法中得安乐住,当来众苦亦得永尽。

「彼既如是善调伏心尽苦因故」,这下面第二科解「释第四句」,就是「心调引安乐」,就是这一句。「彼」那位修行人,既然这样地,他能善巧方便地调伏自己的心,「尽苦因故」,灭除色受想行识生起的因缘,就是执着心,执着真实有这个心。「于现法中得安乐住」,就是在现在,不是将来,他就能够得安乐住,心能离一切相了,就得安乐住,心能离一切相了,就是不与万法为伴侣了。「当来众苦亦得永尽」,他现法中心里面能离一切相,就是能离众苦,将来也是离众苦的,他不会再像以前那么流转生死了。这是「心调引安乐」,这一句解释完了。

 

巳二、略辨义(分三科)  午一、标

复次今当略辩上所说义。

这是第二科,先「标」。

 

午二、释

谓薄伽梵此中略示,能不随顺长夜流转左道之心,及不随顺所得胜利。

「谓薄伽梵此中略示,能不随顺长夜流转左道之心」,这个颂表示说这一位佛教徒,他不随顺长夜流转生死的违背圣道的这个心。「左道」,「左」就是违背,违反圣道的心,他不随顺违反圣道的心,他随顺圣道的心,不随顺违反圣道的心,这样子就是不颠倒了。「及不随顺所得胜利」,不随顺违背圣道的颠倒,有什么好处呢?能得到「胜利」,就是那最后一句,「心调引安乐」。前三句,就是「不随顺长夜流转左道之心」;最后一句,就是「不随顺所得胜利」。

 

午三、结

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卯二十二、善知心相(分二科)  辰一、举颂言

于心相善知,能餐远离味,静虑常委念,受无染喜乐。

这是第二十二科「善知心相」,分两科,第一科是「举颂言」。下面第二科是「长行」解「释」,分两科,第一科「别释颂」。分两科,第一科解释第一句,「于心相善知」。

 

辰二、长行释(分二科)  巳一、别释颂(分二科)  午一、释初句

此颂所明,谓如有一有学见迹,能善了知止、举、舍相。

「此颂所明,谓如有一」,有一个补特伽罗,这位补特伽罗是什么样的人呢?「有学见迹」,他不是凡夫了,是有学,就是见迹,就是初果圣人了,他见到圣道了。这个「迹」就是痕迹,在路上走,在道路上现出一步一步的痕迹,从这痕迹就能找到,你到什么地方住,你在什么地方住。这等于是个譬喻,譬喻这个佛说的法语,这语言文字里面有义,语言文字是能诠显的,诠显这些道理。这个「见迹」,就是见语言文字所诠显的义,就是见道了,这样意思,这位是已经得圣道的初果圣人。

「能善了知止、举、舍相」,这个「于心相善知」,心的相貌他能知道,什么是心的相貌?就是他能够了知心的止相,心的举、舍的相貌,能了知这件事。能了知「止」相,就是心里面,由这个内住、等住、安住、近住,那个九心住,就是止相,心里面原来在这个境界上流动的、颠倒的这种相停下来了,这叫做「止」相。

这个「举」刚才也讲过,你修止的时候,修、修、修的时候,心就沈没了,心虽然没有颠倒妄想,但是所缘境不分明,心就陷没了,心里面的所缘境没有了,就叫做没,沈没。沈没这时候,没有所缘境的时候,就不是奢摩他了,所以这时候怎么办?要「举」,要把你这明了性发动出来,就是这个所缘境要现前,明明了了地安住在所缘境上。或者修毗钵舍那观,修、修的时候不能修,心里不修了,那也不行,你要发动起来,这个「举」就是发动,发动你的止和观,发动起来。

这个「舍」是什么呢?就是若是心里面有掉举,应该修「止」;心里面若沈没,应该「举」,发动起来修观。你这样子止而后观,观而后止,终究有一天,心里面明静而住成功了,这时候,你就再不要「举」,也不要再「止」,就听其自然的明静而住,那就叫做「舍」。这个「舍」是心平等性,心正直性,无功用住性,叫做「舍」。后边有解释。

这位得须陀洹的圣人,他能了知,从佛的法语上也了知,从他自己用功修行上他也了知,心的止相、举相、舍相,知道这件事;什么时候应该修止,什么时候应该修举,什么时候应该修舍,要知道这个心相。

 

《披寻记》六九五页:

能善了知止举舍相者:谓奢摩他品所缘相及因缘相,是名止相;若由净妙所缘境界策励其心,及彼随顺发勤精进,是名举相;若由所缘令心上舍,及于所缘不发所有太过精进,是名舍相。如〈声闻地〉说应知。(陵本三十一卷八页)有学见迹,觉分俱行,于此诸相,知无颠倒,名善了知。

「能善了知止举舍相者:谓奢摩他品所缘相及因缘相」,这后边有解释,但是这个地方说几句也好。这个奢摩他品,什么叫「止相」呢?就是由奢摩他来说,它有「所缘相」,一定要有所缘境,你没有所缘境,这个奢摩他就是不能修了。这个「因缘相」是什么呢?这个因缘相,就是毗钵舍那是奢摩他的因缘,下边〈声闻地〉是这么解释,为了这个奢摩他,学习奢摩他能够成功,能够清净,得到清净奢摩他的关系,奢摩他所熏习的心去修毗钵舍那观,你这样修,就能令奢摩他得清净,所以毗钵舍那是奢摩他的因缘,后面有这么解释。

毗钵舍那也是一样,他也有所缘相,他也有因缘相。所缘相也是他的所观境,这因缘相呢?就是奢摩他是毗钵舍那的因缘相,就是为求毗钵舍那能够成功,你需要在所缘境上修奢摩他,这样修,用奢摩他作毗钵舍那的因缘,用毗钵舍那作奢摩他的因缘,这就是又修止,然后要修观,修观然后要修止,就是互相有成就,那么就成功了,这样意思。不是就是一味地修止,不是这个意思;也不是一味地修观,不是的。他们两个互相增上,那叫做「因缘相」,「是名」叫做「止相」。

「若由净妙所缘境界策励其心,及彼随顺发勤精进,是名举相。」心里沈没了,就是要昏沈了,沈没和昏沈有轻重的不同,不感觉到昏沈,但是所缘境不分明了,这叫做沈没;完全失掉了所缘境,心里面这个了知性都没有了,那就是昏沈了。这个时候,你应该修「举」,怎么样修举呢?就是缘一种「净妙所缘境界」,清净微妙的境界,要观察光明,观察佛的光明相,这些事情。这样境界「策励其心」,这样子就把你这沈没的心发动起来了,叫「策励其心」。「及彼随顺发勤精进」,随顺此意,随顺止,或者随顺观,你精进努力地这样用功,「是名」叫做「举相」。

「若由所缘令心上舍,及于所缘不发所有太过精进,是名舍相。」这个「上舍」,不是说我们不苦不乐叫做舍,不是这个;是你用功修行的时候,修止、修观,修观又修止,这个时候使令心里面清净、无着,也不昏沈,也不掉举,明静而住的时候,那叫做「上舍」。「及于所缘不发所有太过精进」,太过精进就又偏了,就偏于容易掉举。「是名」叫做「舍相」。「如〈声闻地〉说应知。(陵本三十一卷八页)」。

「有学见迹,觉分俱行」,你这个心和这个「觉」,就是无我、无我所的智慧同时活动。「于此诸相,知无颠倒,名善了知」,「能善了知止、举、舍相」,是这样子。

 

午二、释后三句(分二科)  未一、标四功德

由此因缘,得四功德。

这下面第二科,解释后边的三句,「能餐远离味 静虑常委念 受无染喜乐」,这是后边的三句。分两科,第一科「标四功德」。

「由此因缘」,由于这位圣者知道止、举、舍、相的因缘,他就得到四种功德。这是标,「标四功德」。第二科「配释其相」,分四科,第一科「餐远离味」。

 

未二、配释其相(分四科)  申一、餐远离味

谓心住一缘,远离粗重,能善受用身心安乐,是初功德。

「谓心住一缘」,这是说这位圣者,他的心安住在一个所缘境上的时候,他这个止成就了,最低限度有未到地定了。他「远离粗重」,他这个时候,他的身心就是远离了粗重的身心,身也不粗重,心也不粗重了,就是身体到了未到地定有轻安乐,所以远离了粗重,那种粗劣、沉重的感觉没有了,身体轻微,有若无的样子。「能善受用身心安乐」,他这个时候能够善巧的,能够很好的受用这个身心的安乐,有轻安乐了,身安乐、心安乐,能有这样享受了。「是初功德」,这是有四个功德,是第一个功德。

 

申二、能获静虑

又净定心尽所修故,如所修故,能正审虑诸法道理,获得内法毗钵舍那,是第二功德。

这第一个功德「远离粗重」,实在就是止的功德,他得到奢摩他的止了,欲界定还不算,还不及格,要成就未到地定以上,这才有止的分,才算是止,成就了一分了,是第一个功德。

「又净定心尽所修故」,又你在奢摩他里边,这个清净的定,心里边能够「尽所修」,能够「如所修」,这就是毗钵舍那,这尽所有性、如所有性。这如所有性,就观察无常、无我、毕竟空寂、无我所,这就是「如所有性」;这「尽所有性」,就是其他的缘起观,其余一切的缘起观,那叫做「尽所有性」,这就是修毗钵舍那观。「净定心」,你这个清净的,当然这时候,在未到地定里面,你这正念现前的时候,这贪瞋痴是不现前的,所以你这个定,你这个止里面是清净的。用这样的清净心,去做「尽所有性」的观察,做「如所有性」的观察,你能这样观察的「故」。「能正审虑诸法道理」,你这个时候,你有能力了,你有这个堪能性了,「能正审虑」,能正确地,没有错误地,没有颠倒地,「审虑」也就是观察诸法的道理,观察色无常、无我、无我所,受想行识无常、无我、无我所,能观察他是毕竟空寂的。因为你有这样的能力了,「获得内法毗钵舍那」,那你就是在奢摩他上成就了毗钵舍那的智慧了,这就叫「是第二功德」,一共有四个功德,现在是第二功德。

 

《披寻记》六九五页:

获得内法毗钵舍那者:谓依内心奢摩他故,于诸法中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遍寻思,周遍伺察,是名内法毗钵舍那。

「获得内法毗钵舍那者:谓依内心奢摩他故,于诸法中能正思择,最极思择」,这个「能正思择」,就是观察诸法的如义,「能正思择」,观察诸法的缘起相;「最极思择」,观察诸法的真如义。「周遍寻思,周遍伺察」,这个「正思择」也具足这个周遍寻思、周遍伺察;「最极思择」也具足周遍寻思、周遍伺察。这个「寻」和「伺」有粗细的不同,周遍地、概略地去思惟观察,「周遍伺察」,就是深微地去观察,详细地去观察了。不管是观缘起法也好,观缘起毕竟空也好,都有这种差别。这样观察,「是名内法毗钵舍那」,这个「获得内法毗钵舍那」,这句话是这样意思。

 

申三、能常委修

彼由如是清净止观为依止故,于所修习菩提分法,勇猛无间,能常修习,能委修习,无懈无惮,是第三功德。

这下面第三科「能常委修」。「彼由如是」,说是这位修行人,他能这样地清净的「止」,清净的「观」,他成就了止和观,以此「为依止故」。「于所修习菩提分法,勇猛无间,能常修习」,他所修习的三十七菩提分,也就是四念处,当然这时候和凡夫的四念处可是不同了,他这时候已经得圣道了。「勇猛无间」,他那个力量很勇猛地。是不间断地,这就是「常」,就是「能常修习」,能够不间断地修习,没有事情能挡住他的。

我们若是…,我们现在就是,那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没有到那个时候,一有点儿事情,就要写个告假条,不能常修习圣道,就是说我有病了,不能不看医生,就是这样子,还是有事情,要出去走走。但是你若得了圣道以后,得了初果以后,不是这样子的,他这个忍力特别强。我们没得圣道的人,忍力不够。得了圣道以后,他这忍力特别强,你有什么问题,他这正念一起来的时候,没有这件事。所以那洞山禅师,看那洞山禅师语录上,他的母亲给他来信,叫他回家看看母亲,他就是不回去。我当时看,哎呀!怎么不回去看看母亲,但是我看这洞山禅师语录上,这洞山禅师了不起,那个法语说得了不起。现在这里说这个圣人,他能「勇猛无间,能常修习」圣道,能常修习圣道的。

「能委修习」,这「常」、「委」这两个字,「常」是不间断精进的意思,这个「委」是微细的、周遍的、微细的去修习,而不是粗略的。「无懈无惮」,他不懈怠,也没有恐怖,也不害怕。这是观察色不可得,受想行识不可得,我们没有真实修这种观的时候,在文字上这样分别,也可能不感觉什么;但是你真实这样观的时候,「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这时候是什么境界?你怕不怕?但是这个圣人,他没这个意思,「无懈无惮」,能够到这个境界。「是第三功德」,这是这句。

 

《披寻记》六九五页:

能常修习能委修习等者:谓由无间方便,名常修习;若由殷重方便,名委修习。如次说名无懈无惮。

这样意思。

 

申四、获正念等及受用乐

彼由如是无懈惮心,获得第一正念正知心善解脱,又能受用解脱喜乐,及无染乐,于现法中得安乐住,是第四功德。

这个人成功了,这是第四科,前面那第三个功德说完了,现在说第四个功德。这个颂的第四句「受无染喜乐」,解释这一句。

「彼由如是」,彼那个修行人,像这样的「无懈」无「惮」,得到这样清净心了。「获得第一」,他成就了最殊胜的,「正念正知心善解脱」,心里面明明了了地正知,这个反省的力量也非常大,这个「正知」是反省的力量,检查自己对不对,如果有错误,赶快地调整过来,那叫做正知。这个「正念」就是你修行的法门,明了的显现在心里面,叫做「正念」。现在这位修行人,他成就了最殊胜的「正念正知心善解脱」,这爱烦恼、见烦恼都没有了。「又能受用解脱喜乐」,解脱了爱、见烦恼,这个时候的喜乐。「及无染乐,于现法中得安乐住」,不是将来。「是第四功德」。

 

《披寻记》六九六页:

获得第一正念正知等者:阿罗汉果具足成就六恒住法:谓眼见色已乃至意了法已,无喜无忧,安住上舍,正念正知。彼于尔时领受贪欲、瞋恚、愚痴,无余永尽,是名第一正念正知心善解脱。受用第三静虑离善乐故,是名解脱喜乐。受用第四静虑舍念清净寂静无动乐故,名无染乐。如是于现法中领受安乐,亦即名为现法乐住。

「获得第一正念正知等者:阿罗汉果具足成就六恒住法」,「六恒住法」是什么呢?「谓眼见色已乃至意了法已,无喜无忧,安住上舍,正念正知」,这就叫六恒住法。这是《杂阿含经》说的,就是眼见色以后,耳闻声以后,乃至到你的第六意根,第六意识了法已,「无喜无忧」,满意的心里也不喜,不满意的心里也无忧。「安住上舍」,他的心安住在无执着的境界,无着的境界,外面一切一切冷暖的境界,对他完全是等于零了,不能影响他,没有压力了,安住在上舍,就是最殊胜的,无所执着的境界。「正念正知」,他的心里面有正念、有正知的功德。「彼于尔时领受贪欲、瞋恚、愚痴,无余永尽」,就是全部地,没有剩余地,完全地消除了,「是名」叫「第一正念正知心善解脱」,这是这阿罗汉的境界。

「受用第三静虑离喜乐故,是名解脱喜乐」,他受用了第三静虑,初禅、二禅、第三禅的静虑,「离喜乐故」,远离了初禅、二禅里面的喜,但有乐,离喜之乐。这个乐,就是三界里面乐是最殊胜的境界了。「是名解脱喜乐」,这个「解脱喜乐」,「又能受用解脱喜乐」是这么讲法。「受用第四静虑舍念清净寂静无动乐故,名无染乐」,这「无染乐」这么讲,是指第四禅说。受用这个第四静虑是「舍念清净」,这个「舍」就是舍掉了三禅的乐,心里面无所执着,他这个念明明了了的清净,没有这些染污了,没有这些苦、乐、忧、喜这些事情,这时候也没有出入息了,这是清净的。「寂静无动」,苦、乐、忧、喜、出入息都是动,没有这些动,没有这些动的清净乐,「名无染乐」。「及无染乐」,是指四禅说,前面「解脱喜乐」指三禅说,「无染乐」指四禅说。

「如是于现法中领受安乐,亦即名为现法乐住」,「现法乐住」就是四禅,这是第四个功德。这样解释这四句话,「于心相善知 能餐远离味 静虑常委念 受无染喜乐」,这是圣人的境界。

 

巳二、略辨义(分三科)  午一、标

复次今当略辩上所说义。

这是第二科「略辨义」,先是「标」。

 

午二、释(分二科)  未一、标

谓薄伽梵此中略示,于相善巧四种功德。

这第二科解「释」,分两科,第一科「标」。「于相善巧」,就是「于心相善知」的善巧之后有四种功德。这是「标」,第二科是「列」。

 

未二、列

谓奢摩他所作,毗钵舍那所作,无懈惮所作,到究竟所作。

 

午三、结

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此中略义」是这样意思。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九 (5)
下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九 (7)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 (8)
 瑜伽师地论讲记 初发论端 5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二 (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九 (1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三 (1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四 (1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三 (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 (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六 (15)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二 (9)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80.终南山大茅蓬 Staying in the large thatched hut on Chu..[栏目:虚云老和尚传]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之六[栏目: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
 相应16经 睡眠与懒惰经[栏目:相应部 1.诸天相应]
 竹窗随笔[栏目:莲池大师]
 面对灾难瘟疫应有的态度[栏目:净空法师]
 II. 劝修,争取心成就 Exhortation to Practise and Strive fo..[栏目:安那般那手册]
 请问知见立知与作观有何差异?如何区分?[栏目:答疑解惑·净空法师问答]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九0二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二十集]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八0八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九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