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五 (1)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136

《瑜伽师地论》卷十五.本地分中闻所成地第十之三

  子八、八种(分二科) 丑一、结前正显

已说七种佛教所应知处,次说八种。

这个佛教所应知处,前面是第七科讲完了。现在这底下是第八科,第八科有八种,就是以八法组成的一个法门来介绍佛教。分两科,第一科「结前正显」,第二科是「别广宣说」。分九科,第一科是「三种修摄圣道差别」,先是「标列」。

 

丑二、别广宣说(分九科)  寅一、三种修摄圣道差别(分二科) 卯一、标列

谓有八支圣道所摄,令诸苾刍究竟断结,三种修法,谓修戒、修定、修慧。

这是「谓有八支圣道」,就是八正道,有八支就是八个部份,而这八支法是属于圣道,不是凡夫,就是已经成为圣人了所修的法门。「令诸苾刍究竟断结」,你若继承了,得到了圣道之后,又去修学这八种法门的话,就是「令诸苾刍究竟断结」,使令你以前没有断的烦恼,现在可以究竟的断除去了,就是得无学道了,小乘佛法就是得阿汉果了,「究竟断结」。「三种修法」,这八支圣道可以会合成三种修行的法门,那三种呢?「谓修戒、修定、修慧」,这上面「八支圣道所摄,令诸苾刍究竟断结」,「究竟」这个字,就表示八圣道前面有个七觉支,七觉支是得初果的,就是已经断了见惑了,但是还有惑没断,所以这里说「究竟」。这里说有三种修行的方法,「谓修戒、修定、修慧」,就是这三种方法。这是「标列」,这底下「配属」,第二科是「配属」,就是把八正道配属戒定慧。

 

卯二、配属

正语、正业、正命,名为修戒;正念、正定,名为修定;正见、正思惟、正精进,名为修慧。

「正语、正业、正命,名为修戒」,就是得了圣道的人,他还是要正语、正业、正命的,这三样就是表示他是修学圣所爱戒,圣人所欢喜的戒,他还是要持戒清净的。「正念、正定,名为修定」,这八正道里边还有正念和正定,这两法是属于「定」。前面的文,这个「正念」,也属于慧,也属于定,这个念是通于定慧的;但是在这里,就是属于正定,把它划为正定这一个部份。这个「念」于所缘境不忘失,不忘失所缘境,就叫做念,就是佛所说的这个法门,你修学这个法门的时候,你不要忘了你这个法门。不要忘了法门,一个是修学法门的方法,你不能忘掉,这是一个不忘;第二个是所缘境是不可以忘,一忘了所缘境就乱了,你若不忘所缘境,你才能修这个定,一忘了就不行了。所以把「正念」摄归「正定」,摄归定的里面。这个「正定」,这圣人他修四念处已得圣道了,他所安住的定,是与法性理相应的,就是无漏的定了,不是有漏定,所以叫做「正定」。

「正见、正思惟、正精进,名为修慧」,「正见」我们前面是讲过多少次,就是与法性理相应了,无分别的智慧。这个「正思惟」可以分两方面来解释:一方面思惟正见法性善巧方便的安立名言,安立些名句文为众生开示,这是要依靠正思惟;第二自己修毗钵舍那观,也是正思惟,观察无我的道理,观察无常、苦、空、无我的道理,那也是正思惟。「正精进」,就是这「正思惟」还有剩余的烦恼没有断,你还要精进的修毗钵舍那观的,你才能够成功,所以还需要有个「正精进」。所以「正见、正思惟、正精进」,都叫做修慧。这个「正精进」,其实也是通于修定,修奢摩他的止,也需要正精进,但是现在把它归入到慧的这一面,修慧的这一面去。

这是从八正道会归于戒定慧,这样分。但是你若要修行的时候,就是以戒为依止,以正语、正业、正命为依止处,而修学正念、正定、正见、正思惟、正精进,就是这样意思。不断的这样修,就把剩余的烦恼都断尽了,断尽了就得无学道了,这样意思。

 

《披寻记》五三五页:

谓有八支圣道所摄等者:由八支圣道故,建立八种。为显三增上学所摄,是故说为三种修法。由此能令苾刍证无学果,是故说言究竟断结,五上分结,皆永断故。

所以修学三学究竟断结。

 

寅二、补特伽罗道果差别

又由正方便及果增上力故,建立清净品八种补特伽罗,谓行四向、住四果者。

这是第二科,前面一共是分九科,第一科说过了。这是说第二科,「补特伽罗道果差别」。

「又由正方便及果增上力故」,又由于这位修行人,他能够有正方便,就是有佛陀所开示的法门,就是四念处、三十七道品,由这个与法性相应的这个「正方便」,也就是道谛;「及果增上力故」,「及果」,正方便这样修行这是因,后来得了道果了,就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都是果,或者是得涅槃也是果。由于有「正方便」的力量,和得「果」的力量,这两种力量都是「增上力」故,「建立清净品八种补特伽罗」,就是建立了「清净品」,它们能断烦恼,所以叫做清净,能够没有烦恼的污染,他的身口意是清净的。在这个范围内有八个人,「八种补特伽罗」,有八个人,「谓行四向、住四果者」,这个「行」就是还要继续努力修行;这个「住」就是安住在那不动,叫做住。「行」有四种,就是「四向」,初果向、二果向、三果向、四果向;「住四果」,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四向和四果加起来就是八种,所以八种补特加罗,这八种人通通都是圣人。初果向也是圣人,就把暖、顶、忍、世第一不算在内,一共有八种圣人。

 

寅三、有失无失施相差别(分二科)  卯一、标列

又有二种施,八相差别。一、有过失施,二、无过失施。

这是第三科「有失无失施相差别」,分两科,第一科是「标列」。

「又有二种施」,这二种施有「八」个相貌的不同。那二种施呢?一是有过失的布施,第二是没有过失的布施,就是这两种施,这两种施加起来就是八种施。这底下是「随释」,分两科,第一科「标配」。

 

卯二、随释(分二科) 辰一、标配

前七种施,名有过失;最后一种,名无过失。

「前七种施,名有过失」,这八种布施里边,前七种施都是有过失的布施;「最后一种,名无过失」的布施。这是「标配」,底下辰二「辩相」,「辩相」第一科说有过失的。

 

辰二、辨相(分二科) 巳一、有失

谓有布施懈怠所损,故有过失。

「谓有布施懈怠所损,故有过失」,我是布施,是想要布施,但是有点懈怠,执行这件事的时候,执行的不圆满,有懈怠的问题。所以这个布施就受到伤害,是有过失的。

 

《披寻记》五三五页:

谓有布施懈怠所损者:谓由懈怠见来求者正现在前,不能速疾而行布施,是名懈怠所损。

「谓有布施懈怠所损者:谓由懈怠见来求者」,看见有人来向他求,「正现在前」的时候,「不能速疾而行布施,是名懈怠所损。」就是使令对方不是太满意,所以这个功德做的不圆满。

 

或有布施不随所欲,故有过失。谓有染心者,怖畏贫穷,希求富乐,而行布施。

「或有布施不随所欲」,所以也有过失。「不随所欲」,心里面有欲,但是不能满所欲,所以就叫做「不随所欲」,这样的布施也有过失。这是标,底下解释。「谓有染心者,怖畏贫穷,希求富乐,而行布施」:「谓有染心者」,就是这个人有染污心,他也是想要布施,但是他为什么布施呢?「怖畏贫穷」,他害怕自己贫苦。这个「不随所欲」,就是「怖畏贫穷」的意思,自己贫穷,就是不能随所欲,有贫穷、有所不足,想要这样子,做不来;那么我这样贫穷不好,我想要我富贵,所以去行布施。这样的意思,我不是为了利益你,我布施;我是利益我自己,我希望我将来能够富乐,所以我去布施。这是一个利益自己、利益他人的目的有不同,这样的布施,就是有过失。但是《披寻记》解释的不一样。

 

《披寻记》五三五页:

或有布施不随所欲等者:谓有染心于行布施不能圆满,是名不随所欲。此有二别:谓由财物少阙,怖畏贫穷,故不欲施;或由施物悦意上妙,希求富乐,故不欲施。

「或有布施不随所欲等者:谓有染心于布施」时,「不能圆满,是名」叫做「不随所欲。此有二别:谓由财物少阙,怖畏贫穷,故不欲施」,心里不愿意施,而又布施;「或由施物悦意上妙」,所施的物特别令人欢喜的、贵重的东西,「希求富乐,故不欲施」,我若这个施物,我不施,我就能富乐;我若施给人家,我有点舍不得。这样子的布施,就是有过失,这么讲。

 

或有布施顾恋过去,故有过失。

 

《披寻记》五三六页:

或有布施顾恋过去者:谓施已生悔故。

「或有布施顾恋过去者:谓施已生悔故」,布施完了又后悔了,后悔了,这个布施的功德也受到伤害,也是有过失的。

 

或有布施希望未来,故有过失。

这「希望未来」是什么意思呢?

 

《披寻记》五三六页:

或有布施希望未来者:谓希他还报故。

希望他受布施的人,将来还酬谢我。这样子,这个布施也是有过失。

 

或有布施有轻慢过,故有过失。或有布施希求富乐,故有过失。或有布施求他知闻,故有过失。

「或有布施有轻慢过,故有过失」,「轻慢」就是你布施给他,你对他有轻慢心,那使令你的布施也有过失。这是不恭敬受布施的人,你对他轻慢心,这样的布施有过失。「或有布施希求富乐,故有过失」,这个没有不随所欲,所以他的目的,希望我将来能够富乐,有大财富,富裕的快乐,这样子希求富乐,也有过失。总而言之,不是以慈悲心来布施的。「或有布施求他知闻」,这也是一种过失。前面是七种过失,这底下第八种布施是无过失。

 

巳二、无失

无过失施者:谓回向涅槃故,为彼资粮故,无染污心为往善趣故,为得大财故,而行布施。

这是无过失的布施。「谓回向涅槃」,回向涅槃这个话,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我做布施的功德,成就的功德,希望我能够修学圣道,能得涅槃,帮助我得涅槃,那么这么叫做「回向涅槃」。「涅槃」者不生不灭也,「回向涅槃」,就是回向不生不灭,这个布施三轮体空了,不生不灭,「回向涅槃故」。「为彼资粮故」,这个地方还是这样解释好,这个布施怎么样叫做「回向涅槃故」?「为彼资粮故」,以此功德做得涅槃的一个因缘,是得涅槃的一个因,以此因缘能得涅槃,所以叫做「资粮」。

「无染污心为往善趣故,为得大财故,而行布施」:「无染污心」,这是这个人有慈悲心,不是为了自己得什么果报,完全是利益他人。这样子,也自然会能够往生善趣,也自然是能得大财富的,用慈悲心,完全是为了利益对方,解决对方的困难,你用慈悲心做,将来自然也会往生善趣,自然也能得大财富,这样的行布施,就是无过失。「无过失」这样说,第一个是慈悲心利益众生而行布施,第二个是大智慧回向涅槃而行布施,这两个动机是无过失的。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四 (21)
下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五 (2)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四 (1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一 (17)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八 (1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八 (7)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六 (13)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五 (9)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九 (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 (1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八 (2)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一 (5)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把佛书推广到社会[栏目:明日的佛教]
 部派分裂的动因观[栏目:部派佛教理论]
 为什么要受戒?[栏目:在家居士律仪五百答]
 96.问曰:般若波罗蜜是何等法?[栏目:大智度论·四百问答]
 “极端”思想从来不是正信宗教的合理内核[栏目:宗舜法师]
 修行人应断绝嗔恨心[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
 《定解宝灯论》讲记(七)[栏目:定解宝灯论讲记·达真堪布]
 南传《大念住经》巴利文.汉语对照翻译(明法尊者 Bhikkhu Metta)[栏目:大念住经]
 阿罗汉、辟支佛[栏目:香港佛教联合会·佛学课本]
 相应81经 无争论经[栏目:相应部 1.诸天相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