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二 (2)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821

丑二、清净静虑等定(分二科) 寅一、征

云何清净静虑等定?

「云何清净静虑等定?谓有中根、或利根性、等烦恼行、或薄尘行,彼从他闻初静虑等爱味过患,及上出离;勇猛精进,入初静虑,或所余定。」

「能入诸定」这一科的第三科「爱味相应等别」,分三科,第一科是「爱味相应静虑等定」,这一科说完了。现在是第二科「清净静虑等定」。

「云何清净静虑等定?」前面呀!是说这爱味相应定。这一科呢,就是「清净静虑等定」,就是不是爱味相应定了,那么他是没有爱相应的定,所以称之为清净的定。这一句话是问,什么叫做「清净静虑等定」?这下面就回答。

 

寅二、释(分二科) 卯一、举种类

谓有中根、或利根性、等烦恼行、或薄尘行,彼从他闻初静虑等爱味过患,及上出离;勇猛精进,入初静虑,或所余定。

「谓有中根、或利根性」,这里是有四句话中根、中根性、利根性、「等烦恼行、或薄尘行」,这是四种人,这四种人啊他能成就这个「清净静虑等定」。这个下根,就是这个钝根没有放在里面,钝根不在内,钝根就是那个信行的人,那个「利根性」就是法行人,这前面说过了。这里面加上一个「中根」,就是钝根和利根之间的一种人,这是两种人。

这个第三种人呢,是等根性、等烦恼行的人,「等烦恼行」怎么讲呢?就是这个贪烦恼、瞋烦恼、愚痴的烦恼、和这个慢的烦恼、和寻伺行的烦恼,没有特别的那么严重,都是平等的,贪和瞋、愚痴呀!这些烦恼都一样,不是特别的强,那么叫做「等烦恼行」。在这个「等烦恼行」在本论后面的文有解释。就是这个人呀!他前一生或者前那一生,他这个人不常起烦恼,贪、瞋、痴、慢都不太活动,但是他也不知道起烦恼是有过患的。这一生呢,他还是有烦恼,但是不感觉到那一种烦恼特别重,所以叫做「等」,平等的烦恼活动。

「薄尘行」,这一种人也是,这个烦恼他前多少生不大起烦恼,而他知道起烦恼是有过患的,有过失的,所以他今生呀!他这一生他的烦恼微薄,就是很轻微。这个「尘」就是烦恼,烦恼是污染的,但是它很微薄。这个「行」就是烦恼的活动,他的烦恼活动很轻微。就是这几种人,这个「烦恼」和「薄尘」都是烦恼。

这个「中根」和「利根」呢,那是指信、进、念、定、慧说的。就是他在佛法里面栽培的善根是「中等」的,或者是「利根」的,这个人特别强,那么这是分这么四种人。

「彼从他闻」这四种人哪!从别的人听闻了「初静虑等爱味过患」,他听说了学习初禅的法门,这个法门有什么什么功德,得到了禅定了怎么怎么好,这个「爱味」,因为里面有强大的轻安乐,有寂静的功德,不像欲界有那么多的苦恼,那么就会容易引起人的爱着心,感觉到这个滋味很可口、很欢喜。如果你这样爱着的话呢,你就会有过患,你就有过患,因为这个爱着不是个好事,爱着就是「过患」。其次呢,你若爱着的话呢,就有两种「过患」,一个爱着了你的寿命会短促,这是一个过患;第二个呢,不能解脱生死,虽然得到禅定还是无常的,时间到了,禅定失掉了,还是流转生死,受种种苦,所以是有过患的。

「及上出离」,他不但是听闻了初禅的功德,初禅的过患。「及」,以及知道「上出离」,在这个上的禅定里面,可以解脱他过患的法门,那就不同了,这就是有佛法才能出离。就是听闻了四念处,能从「初静虑等爱味过患」里面解脱出来的法门。这个人这个善根好,于是乎他就「勇猛精进」修学初禅,他这样努力的修行,修行他成功了。「入出静虑」入在初禅里面了,寻、伺、喜、乐、心一境性。「或所余定」,或者不只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他也得到了。那这是这么一个种类,这个种类的人,修这个是禅定成功了的相貌。

 

卯二、显清净

如是入已,便能思惟诸定过患;于上出离,亦能了知,不生爱味。

「如是入已,便能思惟诸定过患」,这是第二科「显清净」,显示得到的这个禅是清净的!

「如是入己」,这四种人哪,他这样努力入初静虑以后,便能「思惟诸定的过患」,他能这么观察,这还不能够解脱生死大患的。所以他就能「于上出离」,他就能够不为禅定所系缚,通通得解脱,那么就能够降伏了这爱、见、慢、疑,各式各样烦恼了。「亦能了知,不生爱味」,他能这样修学佛法,所以他能够通达佛法的道理,他对这个禅虽然有很强大的轻安乐,他不「爱味」,不爱着,那么这就叫做净禅,所以叫做净。

 

丑三、无漏静虑等定(分二科) 寅一、征

云何无漏静虑等定?

这是第三科。前面是第二科,这是第三科,是「无漏静虑等定」。前面「初静虑等」,这里「无漏静虑」有个「等」。这个「初静虑等」,就是「或所余定」的意思,或者初静虑,或者是二、三、四这样。这底下这叫做「无漏静虑等定」。分两科,第一科是问,什么叫做「无漏静虑等定」呢?

 

寅二、释(分二科) 卯一、举种类

谓如有一是随信行、或随法行、薄尘行类。彼或先时于四圣谛已入现观,或复正修现观方便。

「谓如有一是随信行」,这底下解释分两科,第一科「举种类」,还是举这个学习这个「无漏静虑」这个人的相貌。就是说,譬如有一类的人,他是「随信行」,他这个人福报大,遇见了善知识,他对他有信心,他以前熏习的这样的种子,所以后来呢,还是这样的,就是造成这样的根性,就是相信善知识说的话。如果他若遇见一个,遇见一个诈、一个欺诳的补特伽罗,吃了亏呢,这个人就不行了,就不可能是信行人,那么他没有吃过这个亏,他的信心特别强,当然是遇见了善知识,遇见了善知识,那个人是真实是善知识。

「或随法行」这个人有可能是遇见了欺诈的人,养成了对别人没有信心,他就自己努力学习佛法,而他也有这个能力,这是「利根人」。他自己直接从经本上去学习佛法,他能悟入。这个「信行人」他因为依赖心特别大,自己不太努力,所以造成他的根性不是很利,这是这两种人。「薄尘行类」,这个「薄尘行」的烦恼人,这个人烦恼轻微。这三种人。

「彼或先时于四圣谛已入现观」。前面是「举种类」。这底下呢,「显无漏」,说这个无漏。「举种类」就是学习这个无漏禅的这个人。这底下显示说明什么叫做无漏。分二科,第一科「简前相」,就是过去的相貌去挑拣一下,简别一下,有些地方是不是的。【注:此处仍是「举种类」】

「彼或先时于四圣谛已入现观」说这个修无漏禅的这个人,他过去的时候,他以前的时候,「于四圣谛」于苦、集、灭、道四圣谛,「已入现观」,他修四念住成功了,已经见到圣谛了,他见到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了。说四圣谛,这是最圆满的说法,但是若切要的说法,就是见到灭谛了,见到我空,诸法寂灭相,那么得到根本无分别智了,叫「已入现观」。那么这个他已经是圣人了。

「或复正修现观方便」,或者这个人他没得见谛,还没能入圣道,但是他也不是一般的凡夫,他是什么样呢?他是什么样的佛教徒呢?「正修现观方便」,他现在正在努力的修学苦、集、灭、道四圣谛的现观,就是修四念住,观法无我、观心无常、观身不净、观受是苦,他正在这样努力修行的当中,所以叫做方便,现观的行动,「方便」就是实践这个现观的行动,叫做「现观方便」。正在努力修行的时候,那么,这么一种人。前面那三种人,说他以前的根性的情况,但是他实在已经到了这个程度,那就见地了,或者是在暖、顶、忍、世第一这个阶段。「正修现观方便」,这是暖、顶、忍这个程度的时候是内凡位了。

 

卯二、显无漏(分二科) 辰一、简前相

彼先所由诸行状相,入初静虑,或所余定。今于此行此状相,不复思惟。

「彼先所由诸行状相,入初静虑,或所余定」。这底下是…前面是「简前相」,这个「彼或先时于四圣谛」,还是前面那个种类。这底下才是「简前相」,这样子。

「彼先所由诸行状相」,说是这个修行人,「彼先所由」,过去的时候,按照这个次第应该是底下,「然于诸色乃至识法」才是现在,前面这些文都是他过去的时候的事情。过去时候的事情,「彼先所由诸行状相」这个地方,这个地方是说修定。前面「四圣谛入现观」,这是修毗婆舍那观。那么看这个情形啊,应该是「彼先所由」,有可能是有两种情形,就是没有入现观之前,他就修禅定了。

「彼先所由诸行状相」,他们以前啊,这些人以前啊,就是由诸行,这个「诸行」是什么呢?就是修禅定的方法,观欲界是粗敝的境界,这个色界以上的初禅是寂静、微妙的境界,就是用这样的方法去修禅。这样去思惟,也就是修不净观就是了。修不净观,欲界是不净的,那么色界天,初禅、二禅以上是清净微妙的境界。用这样的方法修行的时候,「诸行状相」,这个诸行,这个「状」呢,表示临接近要成就初禅的时候,先现出来一种「状」,什么状呢?

本论后面也有说,比如说是初禅,就是修,从未到地定继续修不净观的时候,他要接近这个初禅要出现的时候,这个头顶上有重的感觉,沉重的重,轻重的重,或者是啊,有动的感觉,动静的动,或者有动的感觉,是八触,各式各样的。那么这个出现这个状的时候呢,这就表示你要得初禅了,这样意思。

就说我们平常静坐的时候,也可能会有动,我们静坐的时候可能感觉到身体在摇动,各式各样的摇动,这个不是。这个摇动多数是有病,而并不是得初禅的相貌,不是这个意思。得初禅的那个状,出现那个状的时候,表面上还是很静,但是他自己的感觉呢,或者有重、或者是有动、或者感觉热、或者是感觉凉,就是一共有多少种感觉,那么这是「状」。

这个「相」呢,就是所缘相,下面也有讲,就是所缘境。这所缘境就是各式各样的所缘境,你若是由初禅去修二禅的时候,那么就以寻伺为所缘境,观察这个寻伺是不对的,那么这就是二禅要进步的到三禅的所缘境,三禅进入到四禅的所缘境,四禅入空无边处定,又不同的所缘境,这个「相」都是不同。「相」不同,「状」也不同,「行」也不同,那么呢,由这些「状相」,由这些「行」,由这个「状」,由这个「相」,「入初静虑」,他初静虑成功了,出现了。

「或所余定」,他不,或者是由初禅入二禅,二禅入三禅、四禅好了,或者余定,这样子。那么这个,我刚才说了,也可能是得见道之前,他就这样修定,或者是先行修一般的五停心,然后修四念处,就得到了「入现观」了,得初果了。得了初果以后,再由「诸行相状,入初静虑」,也可能是这样子,「或所余定」。

「今于此行,此状此相,不复思惟」,到现在这个时候啊,因为以前用那个「形、状、相」,都是属于有漏的禅的修行方法。现在啊,他不修习这个有漏禅了,他要修无漏禅,无漏禅怎么修法呢?「今于此行,此状此相,不复思惟」,不再那样去思惟了,我不那样就改变了,不那样思惟,那么怎么思惟呢?底下就说了。

 

辰二、明今入

然于诸色乃至识法,思惟如病、如痈等行;于有为法,心生厌恶,怖畏制伏;

辰二「明今入」。这个辰一是「简前相」,现在是「明今入」。

「然于诸色乃至识法,思惟如病」。这个时候啊,这个修行人,他在禅定里面他就观,这个就是修四念处。「于诸色乃至识法」,就是色受想行识在这些法上。「思惟如病、如痈等行」,就是修不净观,就是观察这个色受想行识,就像这个病似的,各式各样的病似的,像如痈疮似的,如箭、如刺、无常、苦、空、无我这些行法,这样观察,就是修不净观,这样修行。但是这个时候,修不净观,最初啊于四圣谛已入现观,得初果也是修四念处,现在还是修四念处,但是可不一样。最初入四圣谛、入四圣观,那没有得禅啊,没有得禅,那么现在是得禅了,这个时候还是不一样的。

「于有为法,心生厌恶」,这一个有为法,也就是有漏法,这个自己内心里面也会厌恶的心,不爱乐、不贪着,不要说是下品的、中品的,是上品的境界心里也厌恶,都是不净,这样子观察。「心生厌恶怖畏」生恐怖心。就像这个社会上很多的陷阱,等着你向里面跳,你怕不怕,是这个意思。但是这个啊,就是观世间上都是无常,都是苦啊!这样的心里,在心里面是制伏「怖畏制伏」,就是用这个四念处观来制伏。原来不是你生厌恶也好,你生怖畏也好,不是心外有法,都是你自己内心的分别啊!现在用四念处,用四念处来制伏,制伏内心的执着,那么这个问题解决了。是这么意思。

「于甘露界,系念思惟,如是方能入无漏定」,这个地方呢,这句话有一点分别,前面这个《披寻记》念一念:

 

《披寻记》四○四页:

思惟如病如痈等行者:此中等言,等取无常、苦、空、无我及与苦、集、灭、道、真如、法性、实际,是名出世静虑所思惟行。如显扬说。(显扬二卷三页)。

「思惟如病如痈等行者:此中等言,等取无常、苦、空、无我」,那个「等」那个字就是指无常、苦、空、无我说的。「及与苦、集、灭、道、真如、法性、实际,是名出世静虑所思惟行」,出世间的静虑,是这样修行的。如《显扬圣教论》说的是(二卷三页)上这么讲,那里也解释这个四禅的。

 

于甘露界,系念思惟,如是方能入无漏定。

这几句话就包括,底下这句话就包括在内了。「于甘露界,系念思惟」,那么都包括在内了。这个地方应该有两个意思。这个「甘露界」,甘露界啊!「甘露」,是诸天的不死之药,名之为「甘露界」。

那么在这个譬喻,譬喻这个涅槃,若成就了涅槃呢,就是得到甘露了。而这个涅槃呢,就是诸法实相,就是法性实际的境界,于法性实际「系念思惟」,思惟一切法都是寂灭相。这个可以…如以无常为门,就是前面说如病、如痈、苦、空、无常这个为门,就能入于「甘露界」。

这个我们也常讲,比如说是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有灭则生灭是什么境界?就是一切相都不可得了。我们现在有这么一大块的这个身体,里面有妄想,加起来就是色受想行识。但是如果是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的时候,色不可得,受想行识都不可得,那么就是入于寂灭相,入于诸法寂灭相。

这样讲呢,这是从阿含经里面的四念处可以入于第一义谛。若是由《般若经》,由《大般若经》、《大品般若经》,像《金刚经》来说呢,那就是也是一样,你也可以如病、如痈这么样的去思惟,但是修诸法无我的时候,直接去观察色自性空,受想行识自性空,自性空就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就照见五蕴皆空了,那就叫做「甘露界」。

你这样子系念思惟,这个「系念思惟甘露界」,不能够直接去系念甘露界,一定通过有为,通过色受想行识的五蕴,思惟这五蕴,它是因缘所有,它是如病、如痈,它是苦、是无常的、是无我的、是寂灭相的,就入于第一义谛了。是这样的意思。

所以「于甘露界,系念思惟」这个地方,可以用无常为门,像《阿含经》所讲的,也可以直接以般若经的法门无相法门,观一切法寂灭相。「如是方能入无漏定」,这样子你才能够契入这无漏的三昧,无漏的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就是你已经得到了。你由世间的方法,你成就了初禅、二禅、二禅、三禅乃至非非想定,但是你若是在禅定里面修四念处这样观察呢,那么四禅八定就变成无漏定了。因为这样子深入法性,才能断烦恼,断烦恼就是无漏的了。这样意思,这是说到这个…。

 

子四、顺退分等别(分四科) 丑一、顺退分定(分二科) 寅一、征

复次云何顺退分定?

「复次云何顺退分定?谓有钝根下劣欲解,勤精进故,入初静虑,或所余定。于喜于乐、于胜功德,不堪忍故,从静虑退。」

这里面说到第四科。前面是第三科,就是「爱等」,现在是说这个第四科,第四科是「顺退分定」,这后面有定,这退、住、胜进等,这么多的不同,分四科,第一科「顺退分定」,分二科,第一科是问。

「复次云何顺退分定?」这个「顺于退分定」是什么样子呢?问,底下「解释」,先「举种类」。

 

寅二、释(分二科) 卯一、举种类

谓有钝根下劣欲解,勤精进故,入初静虑,或所余定。于喜于乐,于胜功德,不堪忍故,从静虑退。

「谓有钝根下劣欲解」,这是说这个修禅定这个人是钝根人,钝根人就是他…那个钝根是个什么样子呢?「下劣欲解」,他这个「欲」,也不是那么殊胜,「解」也不胜殊。「欲」是希望,不是有特别高尚的希望,也不是,但是遇见善知识了,也愿意得禅定。那么「解」,他的智慧也是很低的。

「勤精进故,入初静虑」,他因为遇见善知识的教导,他也能精进用功修行,他就成功了,那么「入于初静虑」。这个根性特别钝的人,他在佛法里面还是他修行能够有成就,多数没有什么业障,多数是没有什么业障,就是根性钝。因为没有业障,虽然是钝,他还能有成就,如果他若有业障就糟糕,那就很困难,很困难,所以是「入于下劣欲解,勤精进故,入于初静虑」。

所以你从这些事情上看,这个我们在佛法里面,要注意二件事:一个是时时的栽培善根,栽培这个信、进、念、定、慧的善根。时时要栽培这个,要栽培这个『信』,要精进,信、进、念、定、慧,对于佛法那个信要坚定。信、『进』就是精进,我有的时候要懈怠,这就马上的振作,我不可以懈怠,一定要精进,要发奋图强,要精进。如果说哎呀!休息休息,休息再说吧!你随顺这个懈怠呢?你的进的善根就没有栽培,你时时的不要令自己懈怠,这个进的善根就强一点。

信、进、念,这个『念』力也是由训练、训练有的。如果记忆力不好,但是你常常的训练你的念,念就会强起来,记忆力会强,记忆力怎么会强呢?有多少种办法可使令记忆力强。如果有的人记忆力很好,读一篇文章念一遍就背下来,我记忆力不好,那么我念十遍背下来,我十遍十次的阅读,我这个念也成就了,数数的念,这个念就会增长,一次又一次的念,念就会增长;这是一个,一个增长念的方法。还有一个方法呢?多静坐,多静坐这个忆念,记忆力也会强。

还有些地方是念咒,咒能令你记忆力强,有虚空藏菩萨咒,虚空菩萨咒,我是我没有去正式学过密,但是我有一天一翻那个本子,虚空藏菩萨咒,说这个咒的功德,哎哟好!我就念,我一天好像不知怎么的来个劲头念,连续念它一百○八遍,我念完了的时候,那个时候有人邀请我去讲开示,我就稍稍准备以后我就去讲,我感觉别人听得怎么样我不知道?我自己感觉满意,我一想是什么原因?就是念这个咒。所以这个…说我的记忆力不好,不要紧,不要紧,佛法真是宝,不管你有什么是不圆满的地方,总是有办法令你圆满,佛菩萨的慈悲。

所以这个要栽培善根,栽培信、进、念、定。『定』当然是常常的要多静坐,不要散乱,时常的照顾自己的念头,正念正知就能得定。栽培『慧』,栽培慧这个慧呢,不是一般的慧是佛法中的慧,思惟诸法苦空、无常、无我,读这般若经就增长智慧。

佛法的道理我们应该是掌握到多少,一切是靠自己努力而成就的,是自依止,你靠谁?你靠自己多努力,自依止才可以。你自己不努力不行。所以这是我们学习佛法注意二件事,这是第一件事,要栽培善根。如果你自己栽培善根,又能帮助别人栽培善根也是很好,也是很重要的,你若障碍人栽培善根这就糟糕了,就是不好了,这是栽培善根一件事。

第二件事,不可以做错误,事情不可以做错了,不可以做错误事情,不可以做有罪过的事情,不可以做。有罪过的事情你造了就是业障,业障就是刚才说:「下劣欲解的人,勤精进故,入初静虑」,这就是因为他没有障,他没有做那些坏事,他没有,有罪过的事情他没有做,他就是没有那个业障。或者说有罪过,但是罪过不发生作用,那也还好;若发生作用,他想要得禅定,我看是很难,很不容易。

所以若是我们努力的栽培善根,善根很利,又没有业障很容易得圣道,不难。所以我们若用功,看这些…说这些事情,这个人他是一个薄尘行的、他是钝根人、他是利根人、他是等烦恼行者,各式各样的人怎么得圣道,我们从这些事情就看出来,我们要努力的栽培善根,不要造罪才可以。所以这个人他是钝根,「下劣欲解勤精进故,入初静虑,或所余定」。

「于喜于乐,于胜功德,不堪忍故」。「入初静虑」,他得到初静虑,「或所余定」或者二禅、三禅、四禅得到了,他得到了以后,他又怎么样呢?「于喜于乐,于胜功德,不堪忍故」。譬如说初禅、二禅都有喜、都有乐,「于胜功德」,这个若说是第三禅是特别乐,喜或者就是初禅、二禅,三禅是最殊胜的喜、殊胜的乐,那么「于胜功德」,就可以说是第四禅,四禅的寂静那又高过前三禅了。「不堪忍故」,这个钝根人他努力的成就了这个四禅,但是受不了,他的这个色受想行识里面,不能够承受这个禅定的功德,「不堪忍故」。「从静虑退」就是从这个四禅退下来了,没有了,这禅定没有了。

我们说一件我们自己有的经过,我们譬如说是到了禅堂,维那敲止静的三下木鱼,然后就止静。止静的时候很不容易使令心静下来,容易有妄想,但是也还很好,有明静而住的境界的出现了,但是很快就失掉了,你受不了,心里面又明而不惛,静而不动,没有这个动乱的境界,心里面寂静住的时候,你受不了,心非要乱才可以,心若乱了就受得了,心若寂静就受不了,就是有这种事情,受不了,这就是这是一个问题。说这个钝根的人,他就是成就了四禅的功德,受不了,受不了呢,就退下来,就失掉了,四禅也没有了,三禅、二禅、初禅这个境界都失掉,都消失了,有这种事情。

 

卯二、明退相

如如暂入诸定差别,如是如是还复退失,乃至未善调练诸根。

「如如暂入诸定差别,如是如是还复退失」。我们还可以有一样事,我想到这里就说,看是不是合适。譬如说是有人是一个穷苦的人,他做生意或者是一次,或者是多少次,发了大财了。发了大财了,但是那个人心情没有什么,虽然是发了很多的财富,心里还是很平静的、很正常的没事。但是有的人发了大财受不了,他就想这个主意、那个主意,总是到最后把所有财富都失掉了,这时候心才静下来。就是人都不一样,就是现在这里也有这个意思;就是这个钝根人栽培的不够,他得到了四禅,还是失掉了,就是很可惜,真是遗憾。这是「举种类」,底下「明退相」。

「如如暂入」,这个「如如」就是如是如是,就是这个钝根下劣的人,他「暂入诸定」,暂时入了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有这不同的情况。如是如是还复退失,就是这样的这样的所成就的禅,又失掉了,他受不了。

「乃至未善调练诸根」,这又有这个意思。这底下看怎么讲。《披寻记》:

 

《披寻记》四○四页:

乃至未善调练诸根者:调练钝根转成中根或复利根是名调练诸根未至彼位于诸静虑暂入还退。

「乃至未善调练诸根者:调练钝根转成中根或复利根,是名调练诸根」。所以佛菩萨是大智慧,看到了你,你的根性不对,可以调,可以调你,栽培你,使令你这个钝根,把它训练它,转变成中等的根性,由中等根性的训练,就成为利根,不断的训练叫它去进步,是名「调练诸根」。

像刚才讲的,我这个念根不好,我也可以训练,训练、训练,慢慢的念根很强,我记忆力不好,现在记忆力好了。我的定不对,但是我常常的努力,常常努力,常常努力慢慢也得定了,信、进、念、定、慧,很多很多的功德都是一样,慢慢都可以创造出来的,那么就可以由钝根而中根,由中根而利根。现在说「乃至未善调练诸根」,这个人这一件事没做成功,他没能够「调练诸根」使令他进步,所以就退掉了,退失了。

 

丑二、顺住分定(分二科) 寅一、征

云何顺住分定?

「云何顺住分定」?前面是「顺退分定」,他是顺于退的,这个人。现在是第二科「顺住分定」了,第一科是「征」,什么叫做「顺住分定」呢?

 

寅二、释(分二科) 卯一、举种类

谓有中根,或利根性,彼唯得闻诸定功德,广说如前爱味相应。

「谓有中根,或利根性」,前面是钝根,是下劣欲解,现在不是,现在是中根,比那个下劣钝根强了,或者是利根性。「彼唯得闻诸定功德,广说如前爱味相应」那一段,像前面那一段说过了。

 

卯二、明住相

于所得定,唯生爱味,不能上进,亦不退下。

这是第二科是明住的相貌。「于所得定」,对于他所成就的初禅,乃至四禅,「唯生爱味」,他也是爱味,爱味前面解释了,不是在定里面,出定以后对个定生爱味、生爱着。这样子呢?他会有什么现象?「不能上进」,他不能使令他向上进步,他不能,不能说是由初禅得到二禅、三禅、四禅,他就不能向上进,他也不退下边来,他也不下边来,这就叫「住」,这住是这样子。

 

丑三、顺胜分定(分二科) 寅一、征

云何顺胜分定?

「云何顺胜分定」,这是第三「顺胜分定」,分二科,第一科是「征」。第二科就是解释,「解释」里面也是「举种类」。

 

寅二、释(分二科) 卯一、举种类

谓有亦闻出离方便,于所得定不生喜足。

「谓有亦闻出离方便」,「谓有」谓这个根性的人呀!当然应该是利根人。他「亦闻出离方便」,他不但是听闻了得到禅定的功德,他也听闻了出离爱味的方便,爱味的方法。「于所得定不生喜足」,他知道若爱味的话,这定也不是圆满清净的,所以他就不生喜足,不认为得少为足了,他还不知足要向前进,他有这种想法。

这是第一科是「举种类」。下面第二科「显胜进」。

 

卯二、显胜进

是故于彼不生爱味,更求胜位,由此因缘,便得胜进。

「是故于彼不生爱味」,他成功了以后,他对这个定不爱味、不爱着。「更求胜位」,他又努力希求成就更高的禅定。「由此因缘,便得胜进」,所以他又继续努力,他不但不退、也不住,而又能向前进步,这是不同了。

 

丑四、顺决择分定(分二科) 寅一、征

云何顺决择分定?

「云何顺决择分定?」这是第四科「顺决择分定」,分二科,第一科是「征」,第二科是「解释」。也是先「出因相」,因为什么是能得到「顺决择分」的定呢?「顺决择分」其实是无漏定。

 

寅二、释(分二科) 卯一、出因相

谓于一切萨迦耶中,深见过患。由此因缘,能入无漏。

「谓于一切萨迦耶中」,说是说这个人啊!他在「一切萨迦耶中,深见过患」,深深的感觉到是有过患的,不是一个好事情。「由此因缘,能入无漏」。看「一切萨迦耶」这句话「深见」怎么讲呢?

 

《披寻记》四○五页:

谓于一切萨迦耶中深见过患者:萨迦耶欲一切处如说若于一处有染欲,即一切处有染欲,由此能为一切烦恼根本依处。我慢我见恒与俱转,是名一切萨迦耶中过患。

「谓于一切萨迦耶中深见过患者:萨迦耶欲遍一切处」啊!这个萨迦耶欲遍在一切处都是有的,这个萨迦耶欲,可以作二个解释。萨迦耶就是我见,翻作坏聚见,这坏聚就是是色受想行识是无常败坏的,在这里面执有我,那么叫「萨迦耶见」。这个萨迦耶见的欲是什么呢?就是有我见,也有我爱,一共有四个烦恼,我痴、我见、我爱、我慢这四个烦恼,四个烦恼,这里面说的萨迦耶欲就是爱,执着有我,同时也爱这个我。

若这样讲啊!我是所爱,这个能爱当然还是你自己的心。这个爱呢,假设我们在人间有我爱,你到天上也是有我爱,你到地狱、到饿鬼道、到畜生道乃至到地狱还是有我爱,还爱我的。是遍一切处的,于一切处都有我爱。这是「萨迦耶欲遍一切处」可以这样讲法。

第二个讲法呢,有我就有我所,不会只是有我而没有我所的,所以这个我爱就是对我所说的,我所就是我所爱的,只要是我所有的我都爱,这也是遍一切处的,一切处都是都是这样子。

「如说若于一处有染欲,即一切处有染欲,由此能为一切烦恼根本依处」。所以这个我见啊!能为一切烦恼的「根本依处」,一切的烦恼都从这里来的。所以「我慢我见恒与俱转」,这就是我慢、我见、我爱恒与俱转,长时期与这个我痴在一起活动。这四个烦恼都在一起活动,若有一个就有其他这三个,不会就只有一个「恒俱转」,是名「一切萨迦耶中过患」。因此而不得解脱,不能解脱生死的。

而这个人呢?这个「顺决择分定」的这个人,成就这个定的人,他于「一切萨迦耶中深见过患」,他能看出来一切的过患都从这里来的,这个我见。执着有我就有很多、很多的过患,它是大患之本。这样子,他若认识到这里了,「由此因缘能入无漏」,所以因为他有这样的智慧啊!他就要断除我见,这大患之本消灭了,他就能得圣道了,所以能入无漏;无漏就是没有烦恼的圣人境界,契入了圣人的境界了,所以叫「能入无漏」。

这是「出因相」,为什么能得到「顺决择分定」呢?原因就在这里。他能知道、认识到,执着我是大患,执着有我,执着这个色受想行识是我,或者离色受想行识有我,能这样执着呢,这是一个大患。我们若细心的观察,细心的观察自己行、住、坐、卧,遇见什么事情的时候,这心、这内心的思想怎么样活动;就会发觉到都是我,发觉到以我为出发点来看一切事情,而这样子呢,就会引发很多的很多的过失。我们要细心的去观察。

 

卯二、释得名(分三科) 辰一、举法

又诸无漏,名决择分极究竟故

「又诸无漏,名决择分」,这是第二科「释得名」,解释得顺决择分的名称。为什么有这个名字呢?第一科「举法」。

「又诸无漏名决择分」,「诸无漏」,就是没有烦恼的境界,就是这些阿罗汉、辟支弗、或者大菩萨,乃至到佛的境界,都是断了烦恼,成就无漏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无量的神通道力,都是无漏。这个无漏呢,名「决择分」。这个「决」是决、是决断的意思;「择」是简择,就是智慧去观察,叫简择。观察的结果呢,就是决断了,断除去一切的疑惑,断除去一切的烦恼,就没有烦恼了,叫做「决择」。

而这个呢!前面叫做「顺决择」。这个「顺决择」是什么意思?就是你现在还没到「决择」的程度,你现在的程度只是「顺决择」而已,就是能入于决择的境界,所以叫「顺决择」。这样说决择是圣、圣人。「顺决择」就是内凡位。你到达了内凡位的时候,继续向前进,就能顺入圣位,这叫「顺决择」,这样意思。

这个「分」这个字,有二个解释:一个是因的意思,因果的因的意思。这顺决择,「顺」就是因,「决择」就是果,由因而果。另外一个意思,这个「分」是支分的意思,一分一分的,像这个大树,它这个躯干似的,另外有很多支条,叫做「分」。若这样讲这个「分」,就是「决择」是断了烦恼,这清净无漏的功德,无量无边的「分」。「分」就表示多的意思,无量无边的。

那么这样说呢,「诸无漏名决择分」啊,是「极究竟故」。这是他们在修行的时候,般若的观察就是「决择」,已经到究竟圆满的程度了,决择到究竟圆满的程度了,「极究竟故」,这一切圣人。「又诸无漏名决择分」,这是在果上说是极圆满的境界。这是在正面,在决择的无量功德法上说,这底下说一个譬喻。

 

辰二、引喻

犹如世间珠瓶等物,已善简者,名为决择。自此以后,无可择故。

「犹如世间珠瓶等物」,像世间上有宝珠,有很多类的宝珠,这是一个珠那是一个,都是宝,还有瓶,也是宝瓶,各式各样的瓶,这些物。「已善简者,名为决择」,那些人他有那种鉴赏的能力,他能去拣别。这个宝珠虽然也是宝,还不如那个好,那个还不如那个好,最后捡一个最好的宝珠;瓶也是,捡一个最好的。「已善简者,名为决择」。从「自此以后,无可择故」,以后不用再拣择,好的都拿走了,「无可择故」。这是譬喻,第三是用这个喻合前面的那个法。

 

辰三、合结

此亦如是,过此更无可简择故,名决择分。

「此亦如是」,说是这三乘圣人啊,修学「顺决择分定」成功了,所成就的功德也是样子。「过此更无可简择故」,超过了这个境界以后,不需要再简择了,那都是究竟圆满的境界,所以叫做「决择分」这样意思。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二 (1)
下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二 (3)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 (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五 (7)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 (17)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五 (2)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二 (15)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七 (3)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四 (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 (6)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九 (1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三 (2)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俱舍论释[栏目:五部大论专集·俱舍论·释论]
 福德日记3月4日─参加佛七[栏目:福德日记]
 A Short Note[栏目:Khenpo Sodargye Rinpoche]
 大日经疏讲解 第2集[栏目:大日经疏讲解·成观法师]
 修念佛法门,为了临终不被鬼神障碍,每天念地藏名号,每日念千声,念满一千日,请问可以吗?是否杂修?[栏目:临终助念问答·净空法师]
 相应部 非我相经 (坦尼沙罗尊者英译 良稹中译)[栏目:南传经典]
 天台小止观 净莲法师注疏 原序 「校订本」刊行序[栏目:天台小止观·净莲法师注疏]
 九届:也谈生活禅(冯学成)[栏目: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
 《瑜伽菩萨戒本》讲记 第十四卷[栏目:瑜伽菩萨戒本讲记]
 性缘问题之申论 三、与念佛的关系[栏目:智谕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