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九 (8)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754

洪二、名色缘六处等

在母腹中,以因识为缘,相续果识,前后次第而生,乃至羯罗蓝等位差别而转。

这是三杂染里面的最后一个,「生杂染」。「生」就是由烦恼杂染和业杂染,所得的果报。可是在这里面说到果报时候,也同时说到烦恼和业,所以他也不是一个单独性质的。在这一大科的解释里面,分成四科,一个「生差别、生艰辛、生不定」,第四科是「生流转」。「生流转」里面,在长行里面分九科,第一科就是「缘起」的「体」,就是十二缘起。

这个「生杂染」,这一大段文里面,即以「十二缘起」为主加以解释,就是解释十二因缘的事。第一科是「缘起的体性」,这一科的解释里面有略说、有广显。「略说」已说过去了,第二科「广显」就是详细的解释。详细的解释里面分二大科,第一科是「从前际中际生,中际生已复趣流转?」这是第一科。第二科是「从中际后际生及彼不生趣清净究竟」,这第二科还没到,现在还是第一科, 第一科里面的解释先「辨相」,而后「料简」。辨这个流转生死的相貌,由「前际、中际、后际」这流转的相貌,然后再结束了它。这个「辨相」里面分二科,第一科是「受生义」,第二科是「流转义」。

这「受生」,就是由烦恼和业得到了果报,叫做受生。「受生」分二科,第一科是「前际摄」,第二科是「中际摄」。现在是前际,前际讲完了,这个前际就在十二缘起里面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这个是前际,前际说完了就是说到中际。

「中际」,就是「识缘名色」以下,那么这叫做中际,就是一直到「触缘受」。这中际里面分二科,「中际」分二科,第一科解释「生长」,第二科解释「辨业果」。现在是解释生长,「生长」分二科,第一科是「生起位」,第二科是「增长位」。现在是生起位,「生起位」分二科,第一科是「识缘名色」,识缘名色这一科已经讲完了。现在是第二科「名色缘六处等」,现在解释「名色缘六处」这以下。

前面说「于现在世,自体得生」,就是「识缘名色」的意思。「在母腹中」,就是「名色缘六处」了,当然这是约人类胎生的情况加以解释。所以「在母腹中,以因识为缘,相续果识,前后次第而生」。这个「在母腹中」,在前面的那个〈意地〉,〈五识相应地〉是第一,第二是〈意地〉。〈意地〉也有提过这件事,那么就是阿赖耶识和父母的遗体和合在一起,那么这就是「识缘名色」。以后的情形就是「名色缘六处等」等,名色缘六处等等的情形里面真实的情况是怎么样呢?是以「以因识为缘」,「因识」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里面有一切种子,这一切种子为「名色缘六处」的因缘;就是「名色缘六处」要以一切种子为因缘,这一切种子就叫做「因识」,它是果报的因,这有为法的因缘,就是一切种子为因缘的。这「因识」就表示它不是果,它这个时候还在因的时候,在因的时候它有引发将来果的力量,所以叫做「因识」。

「以因识为缘,相续果识,前后次第而生」,这个相续的现起果,现起果现出来什么呢?就是现出来「六处」,现出来,在母腹中就现出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这个前五根,意根这时候也长成了,前五根也成长了。但是「识缘名色」,「名色」也是由一切种子识现出来的。这个「名」就是受、想、行、识;「色」就是父母的遗体。可是阿赖耶识同它和合在一起,也还是由自己的阿赖耶识种子现起的,所以是「以因识为缘,相续果识,前后次第而生」。先是识→名色→六处→触→受,前后次第的现起。在种子的时候大家都是同时存在,可是这个种子发生现行的时候,就是得果的时候,还是有前后次第。不能说是「名色」还没有出现就出现「六处」了,不可能是这样子;说「六处」还没有,就有「触」了也不可能是这样子,一定还是要有「前后次第而生」。

「乃至羯罗蓝等位,差别而转」,就是从「识缘名色」,这个时候就有了「羯罗蓝」了。这在前面的〈意地〉也有提到,有羯罗蓝、遏部昙、闭尸、键南、钵罗赊佉、发毛爪齿、根、形,一共有八个位次。「差别而转」,就是一个期、一个期不同的形相显现出来,所以叫做「差别而转」。

 

宙二、增长位

于母胎中,相续果识与名色俱,乃至衰老渐渐增长。

这第二科是「增长位」。前面是第一科「生起位」,第二科是「增长位」,「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这是「生起位」。这「增长位」,这里面说到「于母胎中,相续果识与名色俱」,这一生这个生有,或者说是有本有。本有、死有、生有,这里面是从生有开始算,这就是果了。生有之前是死有;死有之前是本有。

现在这里说是「相续果识与名色俱」,称之为果了的时候,就是那个生有。一剎那间投胎了,那一剎那间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就名之为「相续果识」。他这个「果识」和前面那个中有是相续的,中有之前和死有;死有之前就是本有,都是相续的。但是一般的情形,我们在本有到死有以后,人的肉眼不知道了。现在佛法来说还有中有,过来是生有,这个生命是相续下去的,这当然是阿赖耶识的力量,所以名为「相续果识」。「与名色俱」,与受、想、行、识,还有一些地、水、火、风,大家在一起和合叫「名色俱」。

「乃至衰老,渐渐增长」,那么在母胎中是处胎位,然后就出胎,出胎以后有婴孩、童子位、少年位、中年位、老年位,所以「乃至衰退老」。「渐渐增长」,那么这个「名色」,也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都逐渐的新陈代谢的增长,逐渐的变化是这样意思,这是说的「增长位」。生起位、增长位说完了,生起位和增长位,这是合起来就叫做「生长」。

 

宇二、辨业果

尔时感生受业名色与异熟果。

这以下是第二科「辨业果」。前面是「辨生长」,这底下是「辨业果」。这个「辨业果」是说什么呢?「尔时感生受业,与异熟果」。这「名色」这两个字,「尔时感生受业名色」,在金陵刻经处的本子有「名色」两个二字,但是在《披寻记》的本子没有「名色」,在《披寻记》的本子上没有这「名色」这两个字。但是从这文义来看呢,没有这两个字还好讲一点,但是看参考书上,窥基大师的《略纂》上是有「名色」两个字的。现在这个《披寻记》它是依义定文,依文释义;依义释文,没有「名色」两字是容易讲,就是「尔时感生受业与异熟果」,你看很顺。

这个时候这个「感生受业」,这个有生受,「有现受业、有生受业、有后受业」,是分这么三种。这个现受业不提,这个后受业也不提,现在只说一种的「生受业」,就是第二生。这个招感第二生果报的那个业力,令你得到这个「受」,就是你得到。「受」就是得到这句话也很有意思,这佛法它用这字用的也是很妙!怎么叫做得到了?你得到了那个果报了,就是你感觉到就是你得到了。这个「受」是感觉的意思,你感觉到了,是苦、是乐、是不苦不乐,你有感觉了就是你得到果报了,当然这感觉是你自己才知道的,别人不知道。所以「尔时感生」,招感生报的业力。「与异熟果」给你一个果报,你以前费了多少时间精神,你造了什么什么的业力,现在不令你白造业,给你一个果报,酬劳你一下,「与异熟果」,那么就是这样意思。

前面说是「释生长」,这一科里面有「生起位」,有「增长位」,加起来就是你的「异熟果」。你这果报从那来的呢,「感生受业」给的,你自己的生业,所以这是「辨业果」。

 

玄二、流转义(分二科)  黄一、别释其相(分二科)

宇一、名色缘识(分二科)  宙一、标义。

又此异熟识即依名色而转,由必依托六依转故,是故经言名色缘识。

这是第二科「流转义」。前面是「受生义」,受生义里面有「前际摄」、有「中际摄」,这两科都讲完了。现在说「流转义」,说流转的道理,这个我们的生命体继续的惑业苦的流转,说这件事。说这件事分二科,第一科「别释其相」,第二科「结显互缘」,这个各别的解释它的相貌,相貌是解释什么呢?就是第一科先解释「名色缘识」,第二科解释「识缘名色」,就是这个生命体,它能相续不断的原因在那里,那么在这里说就是「名色缘识,识缘名色」,所以人能够流转生死,能流转下去。先解释「名色缘识」的相貌,分二科。先「标义」,标示出来「名色缘识」的义理。

「又此异熟识,即依名色而转」,「又此异熟识」,也就是这果报体,我们这色、受、想、行、识的果报,那个主体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同因果的,现在是说果识,果上的。这个阿赖耶识,这果识它怎么样能够存在呢?「即依名色而转」,它也要有所依止,它才能继续的活动。它依止什么呢?依止名,依止色,它才能活动。

「由必依托,六依转故」,这底下说出个理由来,「即依名色而转,由必依托」,由于这个「识」,它决定要依托「六依」才能活动的。「六依」在这里看是什么呢?就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就是六根,六根是六识所依托的,眼识要依眼根,乃至意识要依意根,是这样意思。这样说那么这个「异熟识」,就应该是指六识说的。所以「又此异熟识:由必依托,六依转故」,所以就包括六识在里面了,不单独指阿赖耶识,也指六识说了。这底下就是,不是单独指阿赖耶识说,这「异熟识」也包括前六识在内,所以要「依托六依转故」。

「六依转」实在来说呢,在后面也有解释。前五根是「色法」,就是色法,前五根是色法;那么第六意根,第六意根是识,是「心法」。那么也还是,识就在「名」里面,地、水、火、风的组织那就是「色」。所以「即依名色而转」,也就是等于说依六根而转,意思也是相通。可是若说「由必依托,六依转」,这话那就是指「前六识」说的,那么这用「异熟识」和「前六识」,统一起来有这样的味道。

「是故经言:名色缘识」,这就引经上的话,所以经上说,这是在小乘《阿含经》里面也有,在大乘经论也是有这个话。「名色缘识」,名色为识作缘,为识作缘。这个为识作缘这句话有两个意思:为识作所观察的境界也叫做「名色缘识」;为识作依托的境界,也叫缘。就是你要依赖它,你才能生起活动;你活动起来呢,还要来缘虑它,所以叫做「名色缘识」。那么用这句话来证实前面这个说法是对的,这样意思。

这底下就加以解释,就是第二科是「释依」,前面是「标义」,这底下解释「名色缘识」,的这个理由。

 

  宙二、释依

俱有依根曰色,等无间灭依根曰名,随其所应为六识所依。依止彼故,乃至命终,诸识流转。

「俱有依根曰色」,俱有依根呢,那个「根」是「识」之所依,识以根为所依。眼识以眼根为所依,耳识以耳根为所依,乃至身根,身识以身根为所依。这个能依的「识」,和所依的「根」,是同时有的所以叫「俱有」。这个「根」是同时的,彼此同时存在,但是此依于彼;彼为此所依,那么叫做「俱有依根」,那么这就是「色法」。这样「色法」当然就指这前五根说的。

「等无间灭意根曰名」,「等无间灭意」不是同时的,是前后的,而这前后是指「心法」说。「俱有依根」是指「色法」说,所以叫「俱有依根曰色」。「等无间灭意根」是指前一剎那识灭了,为后一剎那识生起的缘,那么就叫做「等无间灭意」,那么这也是根,那这就是第六意根了,这第六意根是「心法」说的,所以叫作「名」,是这样子。这叫做一个「名」,譬如说:「名色缘识」,什么叫做「名」?什么叫做「色」?现在这里解释「俱有依根曰色,等无间灭意根曰名」,这样解释了。

「随其所应,为六识所依」,这是一个俱有依根、等无间灭意根,「随其所应」为六个识的依止处。这样说呢,前五识所依止的根就是「俱有依根」;那么这个第六识就依「等无间灭依根」。但是前五识也同样有「等无间灭意根」,也是有的。

「依止彼故,乃至命终,诸识流转」,这个「识」若依「名色」为依,有了所依,依彼为依止故,「乃至到命终」,这一期生命到最后结束,这一切识才能相续的活动,就是这样意思。这样看出来这个「流转」,就是需要有「俱有依根」,同时还要有「等无间灭意根」这样子。这上面没有提「染污意」,没提,只提「等无间灭意根」和「俱有依根」,只提这二个根。

 

宇二、识缘名色(分二科)  宙一、释色等名

又五色根,若根所依大种、若根处所、若彼能生大种,曰色。所余,曰名。

这第二科「识缘名色」,前面是「名色缘识」。名色为识作缘,现在说识又为名色作缘,调过来说,你为我作缘,同时我也为你作缘,是这样的意思。先「释色等名」,分两科,「释色等名」。

「又五色根」,前面「俱有依根」,其实就是「五色根」,五净色根,就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这五色根。「若根所依大种」,这物质成就的这个根,也就是所依的那个,坚、湿、暖、动的四大种,这四大种它就是所依的根。那么前面说「五色根」也是,还是前五识所依的,物质成就的五根。「根所依大种」,也还是这五根,不过说明了这「五根」是什么东西成就的?是「四大种」成就的,是这样意思。

「若根处所,若彼能生大种」,「若根处所」,根所在的地方,当然是「大种」已经成就所造的,这个造设大种。照理说这「根处所」,就应该是扶根尘,根所在的处所,那当然就是扶根尘,来保护这个净色根,应该这么说。「若彼能生大种」,就是「若彼」,它能生出来造色的「大种」,大种是能造;地、水、火、风是所造。若论色法本身呢,就是一个四大种,一个四大种所造。若为眼所依止,就是一个「净五色根」,一个「五根处所」;那就是一个净色根,加一个扶根尘,应该就是这么多。这么多合起来曰「色」,这就叫做色。「识缘名色」这个色,这个「色」是什么东西呢?就是这个。

「所余曰名」,所剩余的,前面是「色法」,剩余的就是受、想、行、识了;受、想、行、识名之为「名」这样子。另外还有一个「识」,受、想、行、识里面也有个「识」,受、想、行、识的「识」是在「名」里面,另外的识是「由识执受」。另外的识就是,这个不是受、想、行、识的那个识,这是另外的阿赖耶识。前面这个名和色,它们怎么能够存在呢?「由识执受」,要由阿赖耶识来执持它、来持守它、来领取。「受」者取也,由阿赖耶识取,把它们拿过来加以组合,那么这时候在执受呢,就是由阿赖耶识来执受。

这第二科「显识执受」。前面是解释什么叫做「名」?什么叫做「色」?这底下就说明,它所以能够「流转」的道理,这是因为有「识」的执受。

 

宙二、显识执受

由识执受诸根,堕相续法,方得流转。故此二种,依止于识相续不断。

「由识执受诸根,堕相续法,方得流转」,如果没有阿赖耶识执受,只是「名色」是不能流转生死的,那就不能存在了,所以由阿赖耶识的「执受诸根」,执受这个「五净色根」,乃至「所依大种,若根处所」,都是要由阿赖耶识执受。若阿赖耶识执受时候,「堕相续法」,「堕」者属也,就属于因果相续不断的事情了。「堕相续法」,或者这么样说,这相续是什么?就是色、受、想、行、识生命体,由阿赖耶识执受它,它就属于有情了,若没有阿赖耶识执受,这件事是不成就的。所以叫做「由识执受诸根,堕相续法」。

这个前五根、五净色根,由阿赖耶识执受它就不坏,它能活泼的相续存在下去。这个色法,若是「等无间灭意根」色法是不能执受的,色法是不能执受。但这里面也有这个意思,「由识执受诸根」,一个「等无间灭意根」也执受了,加上「俱有依根」也执受。这里面有什么意思呢?你这个「识」,若有阿赖耶识的种子它才能现起,所以也有由阿赖耶识控制的味道,所以才能够属于生命体的这一法。这个生命体受到阿赖耶识的执受「方得流转」。它这个因果,果又有因;因又有果,这样相续流转下去,「方得流转」。

「故此二种,依止于识,相续不断」,所以这两种:一个「名」、一个「色」它要依「识」为依止处,它才能够相续不断下去,是这样意思。所以「显识执受」,是这个的意思。

 

黄二、结显互缘

由此道理,于现在世,识缘名色、名色缘识,犹如束芦,乃至命终,相依而转。

这是第二科「结显互缘」,前面是「别释其相」,各别的解释「识缘名色、名色缘识」的相貌。这底下结束,结束的时候表示它们互相缘虑的。

「由此道理」,由前面说的阿赖耶识执受的道理,于现在世的时候,「识缘名色,名色缘识」,就是现在,这个生命体里面是有这样的事情。识为名色作缘;名色也为识作缘,互相为因缘,互相支持。

「犹如束芦,乃至命终,相依而转」,就像「束芦」,这芦草把它绑成一大捆就可以立在那里,你若一支芦草把它立在那里立不住的,若是多的草捆在一起,就可以立得起来。「阿赖耶识」和「名色」也是这样子,阿赖耶识以名色为缘;名色以阿赖耶识为缘,所以「识缘名色,名色缘识」,就可以成立,就成立一个活泼的生命体。「乃至命终相依而转」,一从开始受生乃至到生命的结束,都是「识缘名色、名色缘识」,互相的依赖才能相续的活动下去,所以「乃至命终,相依而转」,这样意思。

 

地二、结

如是名为从前际,中际诸行缘起生,中际生已流转不绝。

这是第二科「结」,前面是「辨相」,前面是辨,这时候把这段文结束它。这个「从前际中际中生,中际生已复趣流转」,这一段文先是「辨相」,现在辨完了,第二科是结束这段文。

「如是名为」,前面这一大段文就是说众生在生死里,「从前际、中际诸行缘起生」,从「无明缘行、行缘识」是「前际」;然后「识缘名色、名色缘识」,是「中际」才生起。「中际生已,流转不绝」,继续的流转生死而不断绝。这是结束这段文。

 

天二、料简(分二科)  地一、四生差别(分三科)  玄一、指依胎生

当知此中依胎生者,说流转次第。

这第二科是「料简」,再重新的观察、简别,再解释、解释。解释里面分二科,第一科是「四生差别」,第二科是「三业差别」。这第一科「四生差别」,胎卵湿化、胎卵湿化是四生,分三科,第一科「指依胎生」。

「当知此中依胎生者说」,前面这一大段文是指在母胎,处胎而生的众生说的,说出来流转相续不断的次第,是约这个说的。

 

玄二、简卵湿生

若卵生、湿生者,除处母胎,余如前说。

这是第二科「简卵湿生」,把这个卵生、湿生挑出去不算在内。若是众生是卵,因卵而生、因湿而生的这二类众生呢,「除处母胎」,就是除掉他在母胎的这个情形下,其余的情形如前面说,像前面以一切种子识为因,相续果识才生起的,这是卵生也是有,湿生也是有,胎卵湿化四生都是有的。但是在母胎中卵生和胎生、湿生不一样,卵生、湿生的胎生,在母胎中和我们人的胎生是不一样,情形不同。

 

玄三、别辨化生(分二科)  黄一、欲色界

若于有色有情聚中,谓欲、色界受化生者,诸根决定圆满而生,与前差别。

这是第三科「别辨化生」,前面说是卵生、湿生,一部份是同于胎生,一部份不同。现在特别的说一说化生的情形,先说欲界、色界。

「若于有色有情聚中」,假设这个众生是在有色界,欲界也是有色界;色界天也是有色界,在有色的世界的众生里面。「有情聚」,就是很多很多的众生里面。「谓欲、色界受化生者」,这「有色有情聚中」,那就是说欲界、色界他们是得化生果报的人,这个就和卵生、湿生不同。什么不同呢?

「诸根决定圆满而生」,这一类的众生,他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决定是很圆满没有缺少的就现前了,不像我们欲界这个胎生的众生不决定,有时会缺一部份。「与前差别」,这个欲界、色界这二个世界里面这化生的众生,那和卵生、湿生是有差别的。这个「化生」的众生有什么不同呢?「诸根决定圆满而生」,他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决定是圆满的,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都是具足的,都是圆满的。欲界是除了化生以外,这个胎生,卵生、湿生那不一定,那是不一定的,不一定就是圆满的,而这个生多数是渐次而生的。「化生」是一下子就诸根具足地现前,所以和胎生不同。

 

黄二、无色界

若于无色界,以名为依,及色种子为依,识得生起;以识为依,名及色种子转;从此种子色虽断绝,后更得生,与前差别。

这是第二科「无色界」,前面说这个「欲色界」,这底下说「无色界」。

若这个有情他投生到无色界天去的话,他的情形是怎么样呢?那和前面不同,「以名为依,及色种子为依」,那么他的阿赖耶识就「以名为依」。就是以名为依,那个受想行识就是「名」,以受想行识为「依」。「及色种子为依」,色的种子,这话什么意思呢?欲界、色界天,欲界的众生,色界天的众生,他们身体的果报是有现行的色法,有现行的地、水、火、风组织的这个五根,是这样子的,他有现行的色法。「若于无色界」就没有,无色界里没有现行的色法,这是不同的。

所以「若于无色界」的众生「以名为依」,不过这个不是名色吗?前面以名色为依,现在没有色,只「以名为依」,就是以受想行识为依,阿赖耶识要以受、想、行、识为依止。「及色种子为依」,他不能够用色法现行,作阿赖耶识的依止处,不能,他没有现行的色法。但是有色法的种子存在,阿赖耶识里面有色法的种子,及色法的种子为依止处。「识得生起」,这阿赖耶识可以现起来,那么阿赖耶识就是「以名为依,以色种子为依」,阿赖耶识能现起来。

「以识为依,名及色种子转」,前面是说阿赖耶识「以名为依,以色种子为依」止处。这底下掉过来,是「以识为依」,阿赖耶识是依,谁是能依止的呢?受、想、行、识的「名及色种子」,这二种法以阿赖耶识为依,它才能够继续地存在的,这是掉过来的意思,互相依止。

「从此种子色虽断绝,后更得生,与前差别」,「从此种子色虽断绝」,这个生到无色界天以后是没有色了,色断了。断了,那么以后,怎么又能再生起来呢?譬如说:他生到色界天,假设他得到非想非非想定八万大劫,八万大劫到圆满的时候,他就离开无色界了,那么他就要到有色的世界来。到有色的世界来,他这个色法怎么办法呢?他没有色法,这地方说「从此种子」,就从彼阿赖耶识的种子。色虽然断绝了,「后更得生」,因为阿赖耶识里有种子,还可以从种子里生出色法来的。「色虽断绝,后更得生,与前差别」,前面阿赖耶识是以现行的「色法」为依,这里以「色种子」为依,所以还是不同,不一样的。「后更得生」,但是与前面不一样。

 

地二、三业差别

又由福业,生欲界人天;由非福业,生诸恶趣;由不动业,生色无色界。云何不生?由不生故,趣清净究竟。

第二科「三业差别」。三种业,那三种业呢?一个「福业、非福业,不动业」,这三业。三业不同,它属的果报也不同,这底下。

又「由福业,生欲界人天」,在欲的世界,或者是人、或者是天上,都是由褔业才能得到的果报。「由非福业」,这种业不是可爱的,它是能害人的一种罪业。若是这样的业力得果,若是发生作用的时候,那么有这个业的这个人就「生诸恶趣」,生到地狱、饿鬼、畜生的恶世界去了。「由不动业」,这是色界天的业,无色界天的不动业,由这个业发生作用的时候,「生色、无色界」去了,到那个世界去了。

「云何不生?」前面你有福业你也要有生,有非福业也要生、不动业也要生,那么怎么样才能不生呢?「由不生故,趣清净究竟」,那么你不要造那个福业,也不造非福业,也不造不动业,那么你就可以到涅槃那去了,是这样意思。

前面也提到过,后面也是有。这个「非福业」是由异熟果愚发动的,这个异熟果愚就是不相信有因果的道理,不相信因果他就造恶事,造恶事所以就是「非福业生诸恶趣」。若是「由真实义愚」,不明白真实义,那他就会发动这个「福业和不动业」,得人天的果报和得不动业的果报。若是到三恶道的「非褔业」由异熟果愚,就是不相信善恶果报。若是发动褔业和这不动业的,能修褔业和修不动业的人,这个人有真实义愚。就是你修了福业在人间、天上得了果报,这件事也不是高明的事情。你原来可能还没有这种生死,现在制造了福业,这福业来支援你到生死里去流转去,那么叫做「褔业」,当然这是单独指欲界的人天说的。

那么「造不动业」,他认为得色界四禅、无色界四空定那是最微妙,最殊胜的地方了。但是在佛法来呢,是真实义愚,你不明白第一义谛,所以你会造那个业,去受那个果报。那么这三种业去得三种果报:由「褔业」生欲界的人间受福;由「非福业」就生诸恶趣去受苦;由「不动业」生色界、无色界天去得禅定的快乐。这三种业有三种生处,各有各的不同的世界。

「云何不生?」怎么样才能够不生呢?造「非福业」生到三恶道去,这是很苦恼。由「福业、不动业」生到欲界人天,生到色界、无色界天去享福,享那禅定三昧之乐,其实那个乐也还是生死境界,不是一个真实的乐。那就得要不生才可以,怎么样才不生呢?「由不生故,趣清净究竟」。如果你能修四念处,以观一切法无我,于一切法不取相故,那一切法就究竟清净,不流转生死了,就到达究竟的清净涅槃去了,就没有这苦恼的事情了。

 

戌二、从中际后际生及彼不生趣清净究竟(分二科)  亥一、总征

云何从中际、后际诸行缘起生?

前面是第一科,第一科就是刚才念过,「从前际中际生,中际生已趣复流转」,这一科讲完了。现在第二科「从中际、后际生」,「中际」就是现在,「后际」就是未来。将来的生命怎么会现起呢,就是你现在造业了,现在造的业能使令你的生命相续下去,「从中际、后际生」。「及彼不生」,及彼后际不现起,就是得涅槃了,「趣清净究竟」的境界。那么「从中际、后际生」就是流转生死的境界。「及彼不生趣清净究竟」,这就是还灭涅槃的境界了,就是二条道路,二条不同的道路。

现在分二科,第一科是「总征」,第二科「别释」,别释里面先解释「从中际后际生」这一段,先是「别辨」,先是「中际摄」,然后先说明这两个果。

「云何从中际、后际诸行缘起生?」从现在,「中际」是现在,由现在的或者是「异熟果愚」,或者「真实义愚」的发业,或者发「福业、非福业、不动业」,那么「后际诸行缘起生」,就是将来你的色、受、想、行、识,就有因缘现起了。这件事情是怎么回事情呢?这是问。当然这里面是说从「中际摄」,「从中际、后际诸行缘起生」,是属于中际的,先说明两种果。

 

亥二、别释(分二科)  天一、从中际后际生(分二科)

地一、别辨(分二科)  玄一、中际摄(分二科)      黄一、明二果

谓中际已生补特伽罗,受二种先业果:谓受内异熟果,及境界所生受增上果。

「中际」,就是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就是这是「中际」的生死现起。「谓中际」已经现起了他的生命的这个人,「补特伽罗」就这个人。这是「明二果」,说那二果呢,「受二种先业果」,他会感受到二种果报,这二种果报是先业所引的果报,过去造的业,给你一个果报,那二种果呢?

第一、「谓受内异熟果」,就是这个生命体,生命体这个阿赖耶识,它是你得到的,你成就的果报,这是内里面的。你感受到内异熟果报的这个味道,你自己感觉怎么样那就是你的「内异熟果」。「及境界所生受增上果」,是二种果:就是内异熟果,外增上果这两种果。这增上果是什么呢?「及境界所生受」,就是我们的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对外面的境界所生起的感受,那就叫做增上果,「所生受增上果」。就是同一个业力,你造这个业力,他能招感你的「内异熟果」,他又能招感你的「境界所生受增上果」,你能得到这个果报,先说这两种果。

 

黄二、辨二因(分二科)   宇一、引因(分二科)  宙一、辨相(分二科)

洪一、能引(分二科)     荒一、明缘起(分二科) 

日一、别显二支(分二科) 月一、无明缘行

此补特伽罗或闻非正法故,或先串习故,于二果愚。由愚内异熟果故,于后有生苦不如实知。由迷后有后际无明增上力故,如前于诸行若作若增长。

这第二科「辨二因」,前面说是明两种果,这两种果从那来的呢?说出这两个果的因。两个果的因分二科,第一科是「引因」,那么当然第二科就是「所引」。这个先「辨相」,辨这个能引之相,又分二科,第一科是「能引」,先「明缘起」,先明是因缘所起, 就是十二因缘。先「别显二支」,明缘起中先说「无明缘行,行缘识」这二支,无明、 行这二支。

由「此补特伽罗或闻非正法故」,说这个人,这个人或者是他听闻到非正法,不是佛法,但是也能说出来很多的道理来,说出道理来,不符合佛法的正知正见的,那么你听闻了这样非正法,你按着这样事情去做去呢,那也是「无明缘行」了,是这个意思。「或闻非正法」,是指你现在这样子。

「或先串习故」,就是过去,过去你时常的这样做这种事,或做十善法,或者是受八关齐戒,或五百生出家做比丘过了,五百生做过比丘尼了,就是以前修行过,长时的修行过。或者修行的有出家人去做社会的福利事业也是好,你做这种事。「或闻非正法故,于二果愚;或先串习故,于二果愚」,就是对「内异熟果、外增上果」不明白道理,不明白它的真实相,不明白这是因缘所生。认为这是上帝造的,或无因而有的,就是各式各样的邪知邪见,或者执着有我,是我所创造的什么什么地。「于二果愚」,不明白这二果是业力所造,唯心所现,不明白这个道理。

「由愚内异熟果故,于后有生苦不如实知」,这是说你对这果不明白、糊涂,这个糊涂它不能停留在那里,它一定要向前冲,所以就是「无明缘行」了。「于二果愚」就是无明。「由愚内异熟果故」,由于你糊涂,这「内异熟果」的道理不明白,不明白内异熟果是怎么因缘成就的,不明白。「于后有生苦不如实知」,你现在不知道,你不知道你现在的异熟果,所以你将来的异熟果你也不明白。从这句话说,孔夫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和这句话有点相合,有这个意思。「于后有苦」,现在这个异熟果你都不知道这个异熟果是苦恼境界,不知道它是苦,那么将来后有的异熟果,那个苦恼你也是不知道,还是不明白,不明白它是苦恼境界。

「由迷后有后际无明增上力故,如前于诸行若作若增长」,由于我们不明白将来的生命,就这个生命结束以后那个生命叫「后有」,对那个生命的情况我们不明白就是叫做「无明」。「由迷后有后际无明」,对于后际的生命体怎么回事情也是不明白,不明白道理,不明白这个「无明」还是有力量的,有强大的力量故。「如前于诸行若作若增长」,就像过去世的事,「于诸行」不明白所以又造了种种的业,而这个业没有忏悔过,没有修学对治,所以这个业力是增长的,是这样子。

这以下的文说得到很详细,说得很详细。不明白「内异熟果」,不明白现在的内异熟果,对将来的生命也是一样,还是不明白。「由迷后有后际无明增上力故,如前于诸行若作若增长」,和前面,是过去际,对于或者褔行、或者非福行、或者不动行,就去创造、增长。那么现在也是一样不明白道理,还是要「于诸行若作若增长」。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九 (7)
下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九 (9)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八 (3)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一 (5)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一 (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八 (5)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六 (3)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 (5)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一 (6)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八 (1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 (5)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九 (3)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拾遗卷第十[栏目:智谕法师]
 愿众离苦名大乘[栏目:传喜法师]
 116 感悟人生[栏目:智海浪花·历程]
 有些修行人夫妻关系处理不好,过不下去还离不了,怎么办?[栏目:达真堪布]
 藏传因明学 因明学名义略集[栏目:汉土论著]
 见性成佛 第二十三天[栏目:如本法师]
 从我们做起[栏目:如瑞法师]
 给初学佛法人士的一些提示(梁国雄)[栏目:其它]
 发心帮寺院做事要注意哪些问题?[栏目:在家居士律仪五百答]
 佛化婚礼与佛化家庭 三、婚礼不应仅是习俗[栏目:佛化婚姻与佛化家庭]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