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七 (2)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554

子三、理破(分二科) 丑一、嗢柁南标

今当问彼,汝何所欲?嗢柁南曰:功能无体性,摄不摄相违,有用及无用,为因成过失。

这本是第七科「自在等作者论」是分三科,第一科是「标记」,第二科是「叙因」,第三科是「理破」。现在就是第三科「理破」里面分两科,第一科是嗢柁南的标,把标的大要、要义标出来,这是分四句,其实就是四段了。

「嗢柁南曰:功能无体性,摄不摄相违」。

前面「标记」,「叙因」里面说到大自在天等是作者,就是世间上的祸或者是福,是大自在天创造的,不是人自己做的,他的思想是这样的意思。那么现在这里说「理破」,用佛法的道理来破斥他,怎么说的呢?大意也就是难问他,大自在天有创造世间的功能,这个功能是有因、无因,都是不成就的,所以叫做「功能无体性」。这是第一科。第二科「摄不摄相违」。大自在天,他是属于世间?是不属于世间呢?从道理上去看,都是相违背的,也是不能成立的。第三科「有用及无用」,这是难问大自在天他创造世间,什么原因创造的?他有用吗?是没有用而创造的呢?都是不对的。第四科「为因」,他是以自在天为因、或者是其余的为因,而创造世间,都是有过失的。这是分这么四大科来破他,这是颂的「标」,底下是「长行」的解释。

 

丑二、长行释(分三科)   寅一、别征诘(分四科)

卯一、由功用难(分二科) 辰一、总征

自在天等变化功能,为用业方便为因?为无因耶?

这个自在天前面还有一个「汝何所欲?自在天等变化功能…」,这个金陵刻经处这个本子,缺少这么一句,「汝何所欲」。

前面是「颂」,这底下「长行」解释分三科,第一科是「别征诘」分四科,第一科是「由功用难」,也就是功能的意思,先是总问。

「自在天」或者是梵天等,「变化功能」,他们有变化世间的功能,所以世间的上的一切事,不是有情自己的业力,是天所赐予的,是天造化的。那么天有这种能力,这个能力「为用业方便为因?为无因耶?」这个能力的发动,它的这个能力「为用业」,这个「业」就是行动,开始行动叫做「业」;「方便」,就是方法。是「用业」为方便,用业方便这两种为因由,而这功能发出来才创造世间的吗?「为无因耶?」为不须要有业、有方便,就能有功能创造世间呢?

这是总问,底下就是第二科「别诘」,「别诘」里面,先是「用业为因难」。

 

辰二、别诘(分二科) 巳一、用业为因难

若用业方便为因者,唯此功能,用业方便为因,非余世间,不应道理。

若是你的想法认为自在天的功能是用「业」、用「方便」为因由,而创造世间的话,若是你的主张是这样的话。「唯此功能,用业方便为因」,唯独是自在天他的功能,自在天创造世间的功能是用业、用方便为因,这个不公平。世间上的人也可以用功能、业为方便,怎么就单独自在天他用业方便为因,「非余世间」,其余的世间人就不可以有业功能的方便创造一切,这个不公平,不应、不合道理。是这样意思,不平等因,那么破他。

 

巳二、无因难

若无因者,唯此功能,无因而有,非世间物,不应道理。

这是第二个难问,「无因难」。如果说自在天创造世间的功能,不须要假藉任何的条件,他就创造了。「唯此功能,无因而有」,唯独是自在天的功能是不须要有因,这个不好,不对。其余世间人也可以「无因而有」,为什么单独你是「无因而有」呢?其余的世间非世间物,世间物不能「无因而有」,就是你的功能是「无因而有」,这个不应道理。难他的不平等。

 

卯二、摄不摄难(分二科) 辰一、总征

又汝何所欲?此大自在,为堕世间摄?为不摄耶?

前面颂上的第一句「功能无体性」说完了,这底下是第二句,就是第二科卯二「摄不摄难」,分两科,第一科是「总征」总问。

「又汝何所欲?」你想怎么地,你欢喜什么呢?「此大自在,为堕世间摄」,这是不平等因论者就是自在天等作者论,是人间的人。这个人主张是大自在天创造宇宙万物的,所以现在说话讨论的对象还是人间的人。

「又汝何所欲?此大自在,为堕世间?」这个大自在天,他是落于世间法之内,为世间法所摄呢?「为不摄耶?」或者超越世间,不属于世间呢?

说世间人,我们这世间人是这样,他不是世间人,他是超越的,他究竟怎么回事?这是总问。底下「别诘」,第一个是「摄难」。

 

辰二、别诘(分二科) 巳一、摄难

若言摄者,此大自在,则同世法,而能遍生世间,不应道理。

如果你的思想认为大自在天也是属于世间法的,也都是因缘生法,也都有生有死的这种事情,这样子。若这样的话,这大自在天就同于世间法一样,都是无常变化的。「而能遍生世间,不应道理」,世间上事情,每一样事情的出现都有它各别的因缘的,没有一件事不是一切法生起的因缘,世间上都是这样子。而你现在大自在天既然是同于世间法,「而能遍生世间」是不合道理,这一段完了。

底下「若不摄者…」,这是第二段是「不摄难」。

 

巳二、不摄难

若不摄者,则是解脱,而言能生世间,不应道理。

「若不摄者,则是解脱」。如果说大自在天他不是凡人,不是世间人,他超越世间的,他是没有生死的,他已经大自在了、得解脱了,就是解脱的人,解脱的人就是圣人了。那么圣人是…,「而言能生世间,不应道理」,而说他能生世间,世间上的有漏的、苦恼的境界,由他创造出来,这是不合道理。他应该创造清净的清净法、安乐法,令一切众生得大解脱才对,怎么变化出来很多的苦恼、很多的陷阱让众生受苦,这是不对的。所以「能生世间不应道理」,这是第二段完了。

 

卯三、有用无用难(分二科) 辰一、总征

又汝何所欲?为有用故变生世间?为无用耶?

第三段「有用无用难」,这里分两科,第一科也是「总征」。

「又汝何所欲?为有用故变生世间?」大自在天他创造…世间上的一切是他创造的,世间上的事情通常是这件事有用、有作用,我须要,有这种须要才做这件事。那么大自在天他来创造世界,创造世间上的事情,是不是大自在天有这种须要,他须要这件事才创造。「为有用故变生世间?为无用耶?」是没有用,他就来做这件事,做这个没有用的事吗?

这是总问,这底下「若有用者…」,「别诘」,底下是「有用难」。

 

辰二、别诘(分二科) 巳一、有用难

若有用者,则于彼用无有自在,而于世间有自在者,不应道理。

如果说大自在天创造这个世间,大自在天有这种须要,他有这个须要,那么他就做这个事。「则于彼用,无有自在」,那他就是对于这个用处的事情;有这个用处、有这个须要这件事,他就没有自在力。他叫做大自在应该是自在,他若是有须要做这件事,那他就是不自在。

人到无求品自高,你若有所求,你就要低头了,那就是不自在了。所以你还要有所求,还有所缺,须要做这件事,那你就是不自在了,「则于彼用无有自在」,你就是不自在了。

一切物都是满足的,更无所求,这人才是自在。你还要有所求、还有缺,还须要造一个东西,做这件事来补足一下,那就是不自在,「则于彼用,无有自在」,那怎么能叫做大自在呢?「而于世间有自在者,不应道理」,你原来是不自在,你说你于世间有自在,这是不应道理。这一段。

 

巳二、无用难

若无用者,无有所须,而生世间,不应道理。

说是「若是无用」,大自在天什么都是满足的,不须要再做什么事情。「无有所须」,更无所须了,那你无事生非,而无端的造出很多的事情,那这个人是不是神经病了呢?是不是?不应道理。这是变成了有愚痴狂乱的人了,所以是「而生世间,不应道理」。

 

卯四、为因性难(分二科) 辰一、总征

又汝何所欲?此所出生,为唯大自在为因?为亦取余为因耶?

这是第四科「为因性难」也是分两科,第一科是「总征」。

「又汝何所欲?此所出生,为唯大自在为因?」说你这个大自在他有这种功能,能出生世界上一切的万物,万事万物都是由大自在出生的,那么他怎么样出生法呢?「为唯大自在为因」,只是唯独是大自在天,他就是出生世间的因呢?「为亦取余为因耶?」为也是大自在天本身还不能,力量还不够,还要取其他的条件做因由,才能出生世间呢?这样问。

这是总问,底下「别诘」,别诘分两科,第一科「唯大自在为因难」。

 

辰二、别诘(分二科) 巳一、唯大自在为因难

若唯大自在为因者,是则若时有大自在,是时则有出生;若时有出生,是时则有大自在;而言出生用大自在为因者,不应道理。

「若唯大自在为因者」,如果说就唯独大自在本身就是出生世间的因由就够了,不须要另外再假藉其他的什么条件,不须要。若是这样的话,「是则若时有大自在,是时则有出生」,若是这样的话,那就要那个时候,若那个时候有大自在的话,「是时则有」世间「出生」了。因为不须要假藉别的因缘,若假藉别的因缘,那个因缘够,那还好,如果不够就得等待了。现在不须要别的因缘,你这因缘是现成的,只要有你就可以出生世间了。

「若时有出生」,若是这个时候有世间万事万物出现,这个时候就是有大自在,一定是这样子。这样子说,大自在和出生的世间,都是本来有的了,大自在天是本来有的,本来就是常有的,那么世间也应该是常有的。

「而言出生用大自在为因者,不应道理」。而你是说世间的出生要用大自在为因,那可见就和原来这个意思就不符合了。「用大自在为因」,世间上出现的事情,古代的时候没有飞机,现在有飞机了,那么就是…可见是古代时候,你这个自在力不够,是后来出现的,这是不对的。这个万事都有变化、都有生灭变化,有时有、有时无,那么这个和原来这个定义就不对了。若是有大自在,「是时则有出生,若时有出生,是时则有大自在」,那么这个万物应该一齐都有了,而后有说又坏了,坏了又再有,那就和这个意思不对了,「而言出生用大自在为因者,不应道理」。

 

巳二、亦取余为因难(分二科) 午一、更征

若言亦取余为因者,此唯取乐欲为因?为除乐欲更取余为因?

这是第二个「亦取余为因难」,前面「唯大自在为因难」,这是亦取余为因难,分二科「更征」。

「若言亦取余为因者」,若是你感觉到单独是大自在为因,对于世间万事万物的生灭变化,有时有、有时无,这个有点困难。那么这个你若说「亦取余」,你须要凭借其余的因素才能出生世间,如果你改变主意,是这样意思的话。「此唯取乐欲为因?为除乐欲更取余为因?」那么这样的话,「取余为因」这个「余」究竟是谁呢?或者是这样子,「此唯取乐欲」,就是大自在天他欢喜,我欢喜,我要这样子,就这个心理就是因?「为除乐欲」,更取其他法为因呢?

这是「更征」,底下「别诘」,「唯取大自在为因难」。

 

午二、别诘(分二科)未一、唯取乐欲为因难(分二科) 申一、更征

若唯取乐欲为因者,此乐欲为唯取大自在为因?为亦取余为因耶?

「若唯取乐欲为因者」,若是你的想法是这样,唯独乐欲为因。「此乐欲为唯取大自在为因?为亦取余为因耶?」这底下再问,就是再问他。「若唯取乐欲为因」,这是取乐欲为因,「此乐欲为唯取大自在为因?为亦取余为因耶?」又追问,你这「乐欲」,唯独是以大自在为「乐欲的因」呢?「为亦取余为因?」你还要取余法为乐欲的因呢?这个是追问这个乐欲以何为因?

底下是「别诘」。

 

申二、别诘(分二科) 酉一、唯取大自在为因难

若唯取大自在为因者,若时有大自在,是时则有乐欲;若时有乐欲是时则有大自在,便应无始常有出生,此亦不应道理。

「若唯取大自在为因者」唯大自在为乐欲之因。「若时有大自在,是时则有乐欲;若时有乐欲,是时则有大自在」,他们二个是分不开的。若是这样的话呢,「便应无始常有出生,此亦不应道理」。这就应该从无始…因为大自在天不是因缘所生法,那么大自在天的乐欲也应该从无始以来就有,这样子就应该从无始以来,世间上一切事情都出现了,不应该现在又出现一件事,这是不对的,所以「此亦不应道理」。这是第一科,底下第二科。

 

酉二、亦取余为因难

若言亦取余为因者,此因不可得故,不应道理。

「若言亦取余为因者」,不但是大自在天,「亦取余为因」,若是取余为因,不但是大自在天为因,也不但是乐欲为因,还有其他的法为因,才出生一切世间的。若这样的话,你是这样子,世间万物也应该这样子,世间万物每一个众生他也可以取因,他也可以有乐欲,或者他有其他的条件,也可以创造什么事情,那么单独你是这样子,这是不对,不合道理嘛!

「此因不可得故」,这个因不能成立。这个「此因不可得」,或说是不能成立,或者说你在创造万事万物,万事万物才出现。你在创造之前,准备因缘的时候没有万事万物,那么这就是你的一个乐欲,你「取余为因」还有什么呢?另外没有嘛!「此因是不可得」的,不可得的,那么你就不能创造万物了,你说你能创造出生世间是不应道理,或者这么讲。

 

未二、彼欲无有自在难

又于彼欲无有自在,而言于世间物有自在者,不应道理。

前面是第一科「唯取乐欲为因难」,这是第一段解释完了。现在第二段「彼欲无有自在难」,这一段意思和前面是一样。

「又于彼欲无有自在」,又你说这大自在天有乐欲,他若是有乐欲的话,心里面还有所求。我还欢喜这个、欢喜那个,还有所求,那么就是他不自在,他有所求就是有所少、有所不足,有所不足就是不自在。他若有欲,他就不自在。「而言于世间物有自在者,不应道理」,这就是自相矛盾了,不应道理。

 

寅二、结略义

如是由功用故,摄不摄故,有用无用故,为因性故,皆不应理。

这是第二科,寅一是「别征诘」,现在是寅二「结略义」,就是把这一段的要义啊,把它提出来做一个结束、做一个结论。

「如是由功用故」第一段那个功能,第二个是「摄不摄故」,第三是「有用无用故」,第四是「为因性故」,皆不应理,都是不合道理的。

 

寅三、总斥非

是故此论非如理说。

第三科是「总斥非」,你这自在是万物的作者啊,这个说法是不合道理的。

 

癸八、害为正法论(分四科) 子一、标计

害为正法论者:谓如有一若沙门、若婆罗门,起如是见,立如是论,若于彼祠中,咒术为先,害诸生命,若能祀者,若所害者,若诸助伴,如是一切皆得生天。

这十六大科里面现在是第八科「害为正法论」,「害」、杀害是一种罪恶的事情,是非法,但是这个邪知邪见的人认为「害」是正法,「害为正法论」。这一科是「标计」。这「害为正法论者」,是怎么回事情呢?

「谓如」,就是说有一类的人,或者是沙门、或者是婆罗门,起如是见,立如是论。「若于彼祠中,咒术为先」,若在那个地方,就是供奉天、祭祀天的地方,祭祀天的地方,怎么祭祀法呢?要杀羊或者是杀牛,印度可能不杀牛,那就是杀生物了,或者是杀猪、或者是杀什么…,做这件恶事的时候,先是念咒,有「咒术为先」,先念这个咒术,用这个咒的方法来做这件事。念了咒以后,然后再害诸生命,各式各样的生命要杀死它,杀死它用这个众生的肉来祭祀天。这样做了以后,「若能祀者」,能祭祀的人,若所杀害的众生,「若诸助伴」,大家合作的帮忙的人,这一切的人。「如是一切皆得生天」,就都生到天上去享福去了。能祭祀的人,他所杀害的众生,杀害的众生也生天了,帮忙的人也生天了,这叫「害为正法论」。

这是「标计」,底下第二科是「叙因」,先是「问」。

 

子二、叙因(分二科) 丑一、问

问:何因缘故,彼诸外道起如是见,立如是论?

这是「问」,底下回答。

 

丑二、答(分二科) 寅一、明所由

答:此违理论,谄诳所起,不由观察道理建立。

「此违理论」,这答里面先「明所由」,这缘由是什么?「此违背」真理的言论,是谄诳所起啊!「谄」就是不正直,他的心里面有弯曲欺诳,心里面有个想法,可是嘴里面用别的理由来掩饰,就是用来欺骗人,是这样的因由而生起这件事的。「谄诳所起」,也就是骗人的事情。「不由观察道理建立」,不是说这人很正直,讲究真理,有大智慧,观察过了,观察一种道理来安立这件事情的,不是这样子,不是一种大智慧的境界,是一种烦恼欺骗人的事情。

 

寅二、出所为

然于诤竞恶劫起时,诸婆罗门,违越古昔婆罗门法,为欲食肉,妄起此计。

「然于诤竞恶劫起时」,这是第二科「出所为」,他内心是欺骗人,那么究竟他内心是什么意思呢?目的是什么?

「然于诤竞恶劫起时」,就是在恶劫起时,就是这个时代的人,恶人太多了,这个斗诤的事情也是特别多,「诤竞恶劫起时」。

「诸婆罗门,违越古昔婆罗门法」,这恶劫起的时候,这个新的时代就是现在的人认为是进步的时代,古代是落后的,现代是进步的。那么这个时代的婆罗门,他们这些人都不忠厚了,没有道德了,违背了古时代的婆罗门的那种法律,违背了古代的婆罗门的法律,不遵守古代的婆罗门的规定。那么他们怎么办呢?「为欲食肉,妄起此计」,就是想要吃肉,吃这个羊的肉、马的肉、或者是什么的肉,那么虚妄的…就是想出来这么个办法来骗人;可以祭天,杀了众生,可以祭天,就可以生天,这是骗人的话,原来是这么回事。

 

子三、理破(分三科)   丑一、别征诘(分五科)

寅一、由因难(分二科) 卯一、总征

又应问彼,汝何所欲?此咒术方,为是法自体?为是非法自体?

「又应问彼,汝何所欲」,这第三科是「理破」,「理破」分三科,第一科是「别征诘」分五段,第一段是「由因难」,先「总征」。

「又应问彼,汝何所欲,此咒术方,为是法自体?为是非法自体?」咒术为先,害诸生命,就都生天了,所以主要就是这个咒,提出这个问题。你这个咒术的方法、方式,它本身是合法的体性吗?以合法为这咒术的体性的,也就是说这个咒术是个良善的吗?「为是非法自体?」它是一个不道德的恶法为咒的体性呢?这是一个善、一个恶来问。

 

卯二、别诘 (分二科) 辰一、是法自体难

若是法自体者,离彼杀生,不能感得自所爱果,而能转彼非法以为正法,不应道理。

「若是法自体」,这底下第二个「别诘」。「若是法自体者」,要是这个咒本身是合法的,是道德的,对人有利益的一种力量。若是这样的话,「离彼杀生,不能感得自所爱果,而能转彼非法以为正法,不应道理」,如果这个咒是个好的咒,它应该不用杀生,不须要杀害生命,就能够使令人得到可爱的果报,就可以生到天上享福;念这个咒不用杀生就能生到天上去。

如果说是「离彼杀生」,没有杀生是「不能感得自所爱果」,这个咒的力量不能够使令人生天,要杀害了生命才能令这个死的众生生到天上去,念这个咒,那你这个咒究竟是好咒、是恶咒、是个善咒?若是好的咒,不用杀生,就叫这个羊生天。说是「离彼杀生」就不能够叫这羊生天的话,「而能转彼非法,以为正法,不应道理」,那你念这个咒的时候能转彼杀生的非法,就能够成为正法,能够招感生天的果报,这是不合道理的,这是不合道理的。你不杀生,你念这个咒使令他生天,这表示你的咒有好的力量,如果你不能,就是没有这个力量。没有这个力量,你能够转杀生的罪变成生天之因,这怎么合道理呢?以恶因去得善果,你这个咒实在是骗人的了,这不合道理。

 

辰二、是非法自体难

若是非法自体者,自是不爱果法,而能转舍余不爱果法者,不应道理。

这是第二科「是非法自体难」。若是你这个咒不是道德为体性的,是个恶咒,或者就是个骗人的一种词句而已,没有什么力量。「自是不爱果法」,但是你若是杀了众生,杀了众生的话,这是不可爱的,能得不可爱果的一种因。你若杀害众生,这个杀是得不可爱果法的一种力量。而你现在说能转舍,「而能转舍余不爱果法者,不应道理」,因为念了咒就把这个罪过消除了,所以生到天上去,这是骗人的话,那有这么回事,所以不应道理。

这是第一段,一共是分五科,第一科讲完了。

 

寅二、由譬喻难(分二科) 卯一、举救

如是记已,复有救言,如世间毒,咒术所摄,不能为害,当知此咒术方,亦复如是。

「如是记已,复有救言」,这底下第二科,「由譬喻难」,用比喻来难问他的非法,先是「举救」。

「如是记已」,就是前面这一段的话说完了,「复有救言」,说完了的话,「害为正法论者」感觉到不能自圆其说了,于是乎另外说出一个比喻来,来挽救自己。他就说了,如世间上有毒,这个蛇是有毒的,「咒术所摄,不能为害」,念了制伏毒蛇的咒,毒蛇的毒就不能害你。「当知此咒术方,亦复如是」,现在在这个供天的庙上杀猪宰羊,「亦复如是」,也是这样子,由咒的力量使令转此恶因为生天之因了。这是「举救」,底下「申难」,再提出来一个难问。

 

卯二、申难(分二科) 辰一、总征

今应问彼,汝何所欲?如咒术方,能息外毒,亦能息内贪瞋痴毒?为不尔耶?

这是增加上这件事,你举这个能制伏毒的咒为例,所以你现在念这个咒,也有这种力量,若是这样的话,「如咒术方,能息外毒」,能息灭身外的毒素,他有没有力量能停止内心里面的贪瞋痴的毒素呢?「为不尔耶?」为是不能息灭呢?只能息外毒而不能息内毒呢?

这是「总征」,底下「别诘」分二科,第一科「能息内毒难」。

 

辰二、别诘(分二科) 巳一、能息内毒难

若能息者,无处无时,无有一人贪瞋痴等静息可得,故不中理。

「若能息者」,念这个咒不但是息外毒,也能息内毒,能把毒消除出去。「无处无时,无有一人贪瞋痴等静息可得」,你这个话说的是空话,实在遍一切世界、遍一切处,遍去来今的时间,是…一切世间、出世间的众生都是要修学四念处、修学八正道、修学梵行,才能灭除贪瞋痴毒的。没有一个…一切处、一切时,没有一个人念了这个咒,能够把内心的贪瞋痴等静息下来可得,没有这件事。没有这件事,你现在说这种话实在是骗人的话,「故不中理」,是不对的。

 

巳二、不能息内毒难

若不能息者,汝先所说,如咒术方能息外毒,亦能息除非法业者,不应道理。

「若不能息者」,前面说能息内毒难,这里说不能息内毒难。「若不能息者,汝先所说,如咒术方能息外毒,亦能息除非法业者,不应道理」。不能息内毒,那么你先前所说的,如咒术方能息外毒,亦能息除非法恶业的毒,那么这句话就是不合道理了。这是第二科讲完了,底下第三科。

 

寅三、由不决定难(分二科) 卯一、总征

又汝何所欲?此咒术方,为遍行耶?不遍行耶?

第三科「由不决定难」,说这个道理还是不决定的,第一科「总征」。

「又汝何所欲?此咒术方」,这个咒术方啊,念了这个咒、杀这个羊的时候能令羊生天,你这个咒术方、这个方法,是不是这个力量能普遍的推行,能普遍的使用呢?为是不普遍的用?比如说是羊,我是不爱的,我不爱那羊的,那么我念这个咒就能令羊生到天上去,这是不可爱的。若是可爱的亲人,你自己可亲爱的亲人,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做?若是可以做,那就是「遍行」。可爱的、不可爱的对象都能够念咒,然后杀死他,令他生天,那就叫「遍行」。如果「不遍行」,只是不可爱的杀了他就可以生天,若是这样子,「为不遍行耶?」这是这么问。

 

卯二、别诘(分二科) 辰一、遍行难

若遍行者,自所爱亲,不先用祠,不应道理。

 

辰二、不遍行难

若不遍者,此咒功能,便非决定,不应道理。

「若不遍者」,若是不能够遍行,「此咒功能,便非决定」,那么你这咒的功能,这个功能就是杀了一个羊,或者杀了一个亲人,不能使令他生天的话,那就是这个咒的功能是不决定的,不决定就是不灵了。「不应道理」,那就是不合道理了。这样子说很明显的就是欺骗人了,这是第三段完了,第四段「由于果无能难」。

 

寅四、由于果无能难(分二科) 卯一、总征

又汝何所欲?此咒功能,为唯能转因?亦转果耶?

你这个咒有这样的功能,这功能可以分两方面说,一方面是「为唯能转因」,就是假设是杀羊,这是一种罪过,可是念了咒就把这罪过的因,转变成生天之因了,这就是转因。你这个咒「唯能转因?亦转果耶?」能够在果上发生力量,就是这个羊不用杀,一念这个咒就使令羊就变成生天了,是不是这样子呢?有没有这个力量。

 

卯二、别诘(分二科) 辰一、若唯转因难

若唯转因者,于果无能,不应道理

「若唯转因者」,只是转因,「于果无能,不应道理」,那就是不合道理了。

 

辰二、亦转果难

若亦转果者,应如转变,即令羊等成可爱妙色,然舍羊等身已,方取天身,不应道理。

「若亦转果者」,若是说这个咒的力量能够在果上有所转变,「应如转变,即令羊等成可爱妙色」,若是能有转果的力量,那也就像转变因那样子。转果像转因那样子,「即令羊等成可爱妙色」,那就不要杀这个羊,就是一念咒,就把羊的这种果报的身体,就变成可爱天的身体了,它就变成天了,是不是?这就是转果。「然舍羊等身已,方取天身,不应道理」,然而你现在事实上不是,你是要「舍羊」的,杀死了羊以后,才令牠生到天上去,「方取」,才得到天身,这是不合道理的。这是又一个难。

 

寅五、由咒术者难(分二科) 卯一、总征

又汝何所欲?造咒术者,为有力能及悲愍不?

「又汝何所欲」,这底下最后一科「由咒术者难」。「又汝何所欲?造咒术者,为有力能及悲愍不?」这第一科是「总征」。

「又汝何所欲,造咒术者」,就是说咒的这个人,他能够造出一个咒来,也就是他能说出一个咒出来。我们现在学习这个《瑜伽师地论》后面有提到这件事,就是最低限度你要得到禅,你才能说咒。你说这个咒,你要赋予它的功能,说是天不下雨,你念这个咒赋予它力量叫它下雨,念这个咒就能下雨。或者说是,人丢东西了,来问你东西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那么你念一个咒,就是赋予咒的力量,你一念这个咒就知道失掉的东西在那里。你说这个咒就赋予这个咒的能力,这个咒才有灵验。

但是得禅定的人有这个力量,但是不决定灵验的。得禅定的人,有时候是有灵验,但是若是圣人有禅定而又得圣道的人,那就灵验得更多了。如果到佛的境界,那都是有灵验。但是我们看经论上的咒,还是有条件的,有条件才能有灵验,不是无条件。

这上面说,就问「汝何所欲?」这个造咒术的这个人,「为有力能及悲愍?」他有这个能力没有?他能使令羊生到天上去,他有这个能力没有?「及悲愍」,有没有慈悲心?有这个「愍」,有这个哀愍心没有?这是问这件事。

 

卯二、别诘(分二科) 辰一、有力能等难

若言有者,离杀彼命,不能将彼往生天上,不应道理。

「若言有者」,这底下是「别诘」,第一科「有力能等难」。

「若言有者」,若是说有能力,有这种超越一般人的这种能力,也有悲愍心。「离杀彼命,不能将彼往生天上,不应道理」,那么他不要杀死这个羊,他就能使令这个羊升到天上去,这是他有这个能力,还要有悲心,就是他肯做这件事,说是「离杀彼命,而不能将彼往生天上」,那就是不合道理,那就是没有这个能力。

 

辰二、无力能等难

若言无者,彼所造咒,能有所办,不应道理。

「若言无者」,若是说咒的人没有这个力量。「彼所造咒,能有所办,不应道理」,他造的那个咒能有这种能力,「能有所办」,有所成就。念这个咒能使令死了的羊生到天上去,是不应道理。这可见这个问难,也很有意思。你说你造个咒有力量,你要那个咒有力量,就是你这个人也应该有这个力量。人没有这个力量,你这个咒有力量,没有这回事,这上面有这样的道理。

 

丑二、结略义

如是由因故,譬喻故,不决定故,于果无能故,咒术者故,不应道理。

这底下「结略义」,这是第二科,前面是「别诘」,这是「结略义」,先「总斥非」,先是「结略义」。

「如是由因故」是第一科,「譬喻故」是第二科,「不决定故」是第三科,「于果平等故」是第四科,「咒术者故」是第五科。从这五方面的讨论,你这个「害为正法论」是不合道理的,实在是欺骗人的事情。

 

丑三、总斥非

是故此论,非如理说。

所以这个「害为正法论」是不合道理的。

 

子四、显正(分三科) 丑一、标说

我今当说非法之相。

这是第四科「显正」,显示正义。

「我今当说非法之相」,我现在应该开示你,你说的「害为正法」实在是非法的,不是善法,是恶法的相貌。

 

丑二、显义

若业,损他而不治现过,是名非法。

这底下是…,前面是「标说」,第二科「显义」,显示这个道理。

「若业」,若是这个行动,你做这件事。「损他」,能损害其他的有情、其他的众生。「而不治现过」,这件事、你这个行为,只有害、只有损害他人,而不能够对治现在发生出来的过失。比如我有贪瞋痴烦恼的过失,我这个行动能把我的贪瞋痴烦恼能够灭除了,这叫做「治现过」,能消灭现在的过失,现法的过失。现在不是,不能对治人的过失,而只有伤害人,「是名非法」,这就不是善法,这就是恶法。

 

丑三、明体

又若业,诸修道者,共知此业感不爱果。又若业,一切智者,决定说为不善。又若业,自所不欲。又若业,染心所起。又若业,待邪咒术方备功验。又若业,自性无记。诸如是等,皆是非法。

「又若业,诸修道者,共知此业感不爱果」。第三科「明体」,明体性。「又若」你这种行动,「诸修道」的人,修学圣道的人,「共知此业感不爱果」,大家都知道这个行动,只能招感不可爱的果报,令人受苦的果报,那当然这件事就是恶法。

「又若业,一切智者,决定说为不善」,又假设这个行动,这个一切智者,有正知正见,有圣道的这个大智慧人,他们很肯定的说这件事不是善法,是恶法。

「又若业,自所不欲」,又若这种业去伤害别人,可以。若是在伤害自己上,若是用这个业、同样的行为,在自己所亲爱的境界上来用一用就不欢喜了,那足见这个业就不是好事,就是恶事了。

「又若业,染心所起」,又若这种行动是烦恼贪心、瞋心、愚痴心、高慢、疑惑…各式各样的烦恼发动出来的,那也不是个好的,一定是个染污的,不清净的。

「又若业,待邪咒术方备功验」,又若这种业它本身的能力不够,要「待」就是要凭借邪咒,它的能力才能够发出来,才有功验,这个也不是好业,也不是善法。

「又若业,自性无记」,又若发出来行动,它的体性是无记的,也不是善,也不是恶的。那它就不能得可爱的果报。

「诸如是等,皆是非法」,这么多的东西都不是善法,都是恶法。

这是「显正」,前面是「破我、理破」,这科是「显正」,把他们都破掉了。这些「害为正法论」,大自在天是作者论。若是我们去破这种论,我们都不知道怎么去破,你看这上面说的理由是非常充足,令你不得不信服,真是大智慧的人,所以会能说出来智慧的语言,所以我们应该好好的学习《瑜伽师地论》,我们在别的地方也很难看见这种佛法,这里是详细的说了。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七 (1)
下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七 (3)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八 (10)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八 (6)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 (3)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七 (7)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八 (10)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三 (1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六 (8)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九 (5)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七 (2)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五十 (1)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