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六 (7)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980

戌二、喻如火破(分三科) 亥一、标

若言如火,则徒计于我,不应道理。

这是「破所计」的第二科。「破所计」一共是八科,现在是第二科「由于彼相安立为有故」,这一科里面有两科,第一科「即见者等相难」讲完了。现在是第二科「离于见等假立见者等相难」。这一科里面在「别诘」里头分两科,第一科是「我所成业难」,这个是讲完了。现在是第二科「我所执具难」,在「我所执具难」里面又分二科,第一科「喻如鐮破」也讲完了。现在是第二科「喻如火破」,用「火」做譬喻,来破这个「有我论」。

「若言如火,则徒计于我」,若是说所执着的我像火那样子为我所使用,我用火来烧东西,若这样子执着的话,「则徒计于我」,则你所执着的我是白费心力了,等于是没有我了。所以执着有「我」是不应道理,这是「标」。

 

亥二、征

何以故?

再问,为什么你样说呢?第三科「解释」。

 

亥三、释

如世间火,离能烧者,亦自能烧故。

「如世间火,离能烧者」,就是世间上的火,它离开了能使用火的烧者的人。「亦自能烧故」,这个火也有燃烧的作用,它也能烧各式各样的东西的。那么这样子说呢,譬如说是我,若是如火那样子,那就不须要有我了,这个见闻觉知自然能见闻觉知嘛,不须要由我去使用的,所以你执着的我,若用火做譬喻那就等于否认了你所执着的我了,所以是「徒计于我」,这一科说完了。

 

巳二、离见者等相难

若言离见者等相别有我者,则所计我相,乖一切量,不应道理。

这是巳二「离见者等相难」,前面是「即见者等相难」,现在是「离见者等相难」这一科。

「若言离见者等相」,如果你转变你的想法,是离开见闻觉知这些等相以外,另外有一个我,「则所计我相,乖一切量」,你所执着的我就违背了一切的量。一切的量就是圣言量、现量、比量就是这些量。这圣言量,圣人都是喝斥有我的,赞叹无我的,你执着有我是不对,也违背了现量。现量是有因缘生法才是现量所执着的,这个我没有体性,没有体性就是没有这件事,所以是违背现量,也违背比量,用智慧去观察也是没有我可得,所以「乖违一切量」,你执着有我是不合道理的。

这是巳二「离见者等相难」。

 

卯三、建立杂染及清净故(分二科) 辰一、总征

又我今问汝,随汝意答。汝所计我,为与染净相应而有染净?为不与染净相应而有染净耶?

「又我今问汝,随汝意答」。这底下是一共有八科,里面的第三科「建立杂染及清净故」。这是由我来建立杂染及清净故,是不对的。这底下分两科,第一科是「总征」。

「又我今问汝,随汝意答,汝所计我」,你经过了思考,认为是有我的,这个我「为与染净相应而有染净?为不与染净相应而有染净耶?」这样提出这个问题。

这个我是和这个染法,染污法和清净的善法相应在一起;和染污、清净这种法,这种事情在一起相应合作,而后才有染污法,才有清净法的出现呢?是这样子,为不与染污法清净法在一起合作,而有染污清净法的出现呢?

这样问。底下「别诘」分两科,第一科「举染净相应难」,这又分两科,「举外物」。

 

辰二、别诘(分二科) 巳一、与染净相应难(分二科) 午一、举外物

若与染净相应而有染净者,于诸行中,有疾疫灾横,及彼止息顺益可得。即彼诸行,虽无有我,而说有染净相应。

「若与染净相应而有染净者」,若是这个我与染污法合作,或者和清净善法合作在一起,而后才创造出来染污清净法,若是这样的话。「于诸行中,有疾疫灾横,及彼止息顺益可得,即彼诸行,虽无有我而说有染净相应。如于外物,内身亦尔,虽无有我,染净义成。故汝计我,不应道理」。

「若与染净相应而有染净者」这样的话,「于诸行中」,就是在有漏法里面,有为有漏的这一切法里面,这个「行」就是有漏诸法都是千流变化的行动。这些有漏法里面是「有疾疫灾横」,他们都是有病痛的,有老病死是这种灾难。「横」忽然间就有这件事出现了。「及彼止息顺益」,就是没有这些老病死的灾横,这灾横这件事停下没有了,很健康的、欣欣向荣,这叫做「顺益」。这些有漏法里面都是有这种形相可得。「即彼诸行,虽无有我,而说有染净相应」。这个下面说的「如于外物」,这句话就是「外物」。譬如说这个外面的身边之物,身我们人的生命体是有情,另外无情物,这个其余的植物,譬如说这个树它也有老病死,当然它也有荣茂,春夏的时候开花茂盛,也有这种形相。「于诸行中,有疾疫灾横,及彼止息顺益可得」的,那么这些植物、或者这些矿物…这些身外之物,这些诸行是没有我的。它们没有分别心没有识,它们不执有我,它们也是没有我。

「虽无有我,而说有染净相应」,它们也还是有染净的差别;看上去很好,看上去很坏,或者是有毒的,或者是不毒。像那药草能治病;有的能使人有病,也有的能使人没有病,也有这种染净相应的事情。这是「举外物」,底下「例内身」。

 

午二、例内身

如于外物,内身亦尔,虽无有我,染净义成。故汝计我,不应道理。

「如于外物,内身亦尔」,像外面的东西它们没有我,也有「染净相应」的相貌。那么我们这个内身,活泼的心、意、识的内身也是一样。「虽无有我,染净义成」,不须要有我,不须要有我来建立染净,染净的意义也能成立的。「故汝计我,不应道理」,所以不须要执着有我的。

 

巳二、不与染净相应难

若不与染净相应而有染净者,离染净相,我有染净,不应道理。

「若不与染净相应,而有染净者」,这是第二科,「离染净相,我有染净不应道理」。说是这个我不和染净合作,他是离开了染净独自存在的,若是这样的话,「离染净相」了而又说「我有染净」,这不是自相矛盾?所以「不应道理」,实在有我是不对的。

 

卯四、建立流转及止息故(分二科) 辰一、总征

又我今问汝,随汝意答。汝所计我,为于流转相相应,而有流转?为不与流转相相应,而有流转止息耶?

前面是第三科,一共八科里面的第三科。现在说第四科「建立流转及止息故」。前面说杂染和清净,其实也可以说是「流转及止息」,也可以这么说。或者说杂染是指恶法、清净是指善法说。现在这里「建立流转」就是包括了杂染与清净,「止息」就指涅槃说了。「建立」这个「流转及止息故」,应该有我这个意思。从这一方面来破这个我论。先「总征」。

「又我今问汝,随汝意答,汝所计我」,你执着的我,「为与流转相相应,而有流转?为不与流转相相应,而有流转及止息耶?」及这个流转停下来,也是因我而有的呢?这是「总征」。底下是「别诘」,别诘先「与流转相应难」,先「标列行相」。

 

辰二、别诘(分二科) 巳一、与流转相应难(分二科) 午一、标列行相

若与流转相相应而有流转及止息者,于诸行中,有五种流转相可得。一、有因,二、可生,三、可灭,四、展转相续生起,五、有变异。

「若与流转相相应,而有流转…」若是这样的话,「与流转相应而有流转及止息者,于诸行中,有五种流转」。这底下说这流转的相貌,就是相续不断的活动。「流」是相续的意思,「转」就是活动。有因就有果,有果就有因,因果相续不断的活动,就叫做「流转」。这种流转相灭掉了、清除了,就叫做「止息」。现在说这个流转相,「于诸行中,有五种流转相」,就是「流转」里面「有五种相可得」。

「一、有因」,这个相一定是有因由,才有这个相可得,这是在因说。「二、可生」,这个果有可能生之理,有可生之理。这个因是能生,果就是所生,所生之果这个果是可以生起的。譬如说这个人有爱烦恼,那这个流转生死,这个生死就会现起,它就会生起。「三、可灭」,这个果生了以后,它就是无常的,它还是要灭掉坏的,注定是要灭坏的,因为是因生的,因的力量穷尽了,果就没有了,所以可灭。「四、展转相续生起」,果灭了,不是一灭就永灭,不是,又展转的有因缘会生起了果来。「五、有变异」,生起果不是善果一直的生善果,不是,也会变,变出恶果来,恶因缘,恶果也会变善果,还是有变化的。所以这个诸法不断的流转,有相似相续的流转、有不相似相续的流转,这还是不同的。

譬如这一个人由小孩子一直到老年相似相续的流转,但是若是死掉了以后,第二生也可能再做人,但是和前生不相似。譬如老头子时候死,年纪大了死了的时候,又再做人是个小孩子,小孩子和年老人又不一样了,所以有相似相续、有不相似相续,如果跑到天上更是和人是差很多。总而言之六道时轮回有相似相续,有不相似相续,总而言之是不断的变化,善恶也是变化,那么有变化,这都是流转的相貌,有这五种。

 

午二、释无有我

若诸行中,此流转相可得,如于身、芽、河、灯、乘等,流转作用中,虽无有我,即彼诸行,得有流转及与止息,何须计我?

「若诸行中」有「此流转相可得」,有此流转相可得。前面第一科是「标列」流转相,。这第二科是「释无有我」,解释这个「流转相」是没有我的。

「若诸行中,此流转相」,是可以见闻觉知的。可以见闻觉知这个情形呢,「如于身、芽、河、灯、乘等,流转作用中,虽无有我,即彼诸行,得有流转及与止息,何须计我?」这里举个例子,「如于身」,这个「身」看这前后文的意思,不必指人的身体,不必。譬如这个大树,它也是一个身,也是个身,这个…它也有相似、相续的,这个大树它有…是由种生芽;以后长成大树,也是相似相续的活动,活动了多少年,或者几十年、或者几百年;或者说是这个种子生芽,也是相似相续的,或者说不相似流转。或者这个「河」的水,也是不断的流动、也是相续,像这黄河、长江,也是流了几千年了,或者多少年了,当然也会变化。「灯」,灯的光明,你燃…把它光了以后,它相似相续的光,它也是流转下来。「乘」就是车,车,它一直的在走、一直开动,都有相似、相续的流转作用。而这些身外之物,它有这个流转的作用,它是没有我。这些身外之物它是没有我,没有我的体性。「虽无有我,即彼诸行,得有流转及与止息」,也有停下来这些事情。那么我们这个身体、生命也是嘛!也应该是「得有流转及与止息」,而不须要有我,即然这样子「何须计我?」你何必执着有我?那不是没有用了吗?

 

巳二、不与流转相应难

若不与彼相相应,而有流转及止息者,则所计我,无流转相而有流转止息,不应道理。

前面是「流转相应难」。这第二科是「不与流转相应难」。

若是所计着的我,「不与彼」流转相相应,而就有「流转与止息」的事情出现,你若是这样执着的话,那我们可以讨论一下。「则所计我无流转相」,你不与流转相相应,那么我是一个单独、单独存在的一个东西,它本身是没有流转相,「不与流转相相应」嘛!当然是我是没有流转相。没有流转相而会有流转事情出现,把流转的事情又停下来,那有这种事情,「不应道理」,这是不合道理。

 

卯五、假立受者、作者解脱者故(分二科) 辰一、总征

又我今问汝,随汝意答。汝所计我,为由境界所生,若苦、若乐,及由思业人由烦恼、随烦恼等之所变异,说为受者、作者及解脱者?为不由彼变异,说为受者等耶?

这底下是第五科了,第四科是「建立流转及止息故」。现在第五科「假立受者、作者、解脱者故」。这个其实还是流转与止息的事情,但是说的详细了一点,「假立受者、作者、解脱者故」。

「又我今问汝,随汝意答」,这是「总征」。「汝所计我,为由境界所生,若苦、若乐,及由思业,人由烦恼,随烦恼等之所变异,说为受者,作者及解脱者?」这是「总征」里面的一段。你所执着的我,「为由境界所生,若苦、若乐」,这个境界,有不如意的境界来了这个我就感觉到苦恼;如意的境界来了就是感觉到快乐,所以这个我就可以说之为「受者」,其实就是果报。什么叫做果报?就是你感觉到的,就是果报,就是「受」。这个受到苦,受到乐,就是你的果报,这是「受者」。

「及由思业人由烦恼、随烦等,之所变异」。前面是「受者」,就是有苦乐的变异。这个及「作者」呢?就是「由思业」,就是这个人、你这个我要采取了行动,由这个思心所,有目的的采取行动,这叫做「思业」。这个思业里面当然不是一个单独的思心所,它一定还要有烦恼,就和这个烦恼、根本烦恼、或者随烦恼和这个思去合作,合作那么就去…或者做善、或者作恶,这个时候呢?这个我就名为「作者」。这个作者就是造因了;那个「受」就是果。那么这个「造因」,你这个心一动,由采取行动,有烦恼同它合作,你这个我就有变异,或者是善、或者是恶、或者是根本烦恼、或者是随烦恼,就有变异。由苦、乐来影响它,它也有变异,就是果报上有变异,这个「作者」也是有这样的变异,因此就说为「受者」、说为「作者」的。

「及解脱者」,感觉到苦、感觉到乐,实在乐也有苦,那么还有去造作的时候,也还是苦。如果真是感觉到苦的时候,就修梵行,修梵行就解脱了这个惑业苦,解脱了惑业苦。这个「烦恼、随烦恼」是惑;「思业」是业;「受苦受乐」是苦,「惑、业、苦」。就灭除惑业苦,这个我就是独自存在了,单独的存在,湛然独立,那时候就不名为「受者」,也不名所「作者」,而名为「解脱者」了。这句话是这样意思。所以我们念一遍。

「汝所计我,为由境界所生」的,「若苦、若乐」,而名为受者。「及由思业人由烦恼随烦恼等,之所变异」,名为「作者」。灭除惑业苦我就名为「解脱者」,是这样子吗?你所执着的我,是这样子吗?

「为不由彼变异,说为受者等耶?」这是说不须要由苦、乐的变异,或者是作者的变异,或者解脱者的变异,不须要有这些的变异,而就说我是受者、作者、解脱者呢?是这样意思。

 

辰二、别诘(分二科) 巳一、由彼变异难

若由彼变异者,是即诸行,是受者、作者及解脱者,何须计我?设是我者,我应无常,不应道理。

前面是总问,这底下是「别诘」,就是别问,第一科是「由彼变异难」。

「若由彼变异者」,假设你的想法是属于前一个问题,你的「我」是受到「苦、乐」的变异、受到「作者」的变异、「解脱者」的变异,若是这样的话,你这个我就是属于诸行之内的一法,而不是常恒住不变异的,就是诸行、即是有变化的诸行,是「受者」、是「作者」、是「解脱者」了啊。「何须计我?」那又何必另外离开了诸行,去执着有一个常恒住不变异的我呢?这就不须要了嘛!你所执着的我原来是变异的,变异的就不是不变异的常了,又何必计着有个常我呢?

「设是我者,我应无常,不应道理」。说是…是我,不是变异诸行,实在就假说给它个名字叫做我,而这个我既然是受到苦、乐,作者、解脱者的变异啊,那它就是「无常法」了,你又何必执着有常我呢?执着常我是不应道理。

 

巳二、不由彼变异难

若不由彼变异者,我无变异而是受者、作者及解脱者,不应道理。

这是第二个问题,说是你改变了主意,是「不由彼变异者」,这个我不受到惑业苦的影响,「我」是「无变异」。若是我是没有变异的,「而是受者、作者及解脱者」,这是不合道理。因为若是「受者、作者、解脱者」那就是变异。你若说变异,那就是有为法。你说不变异,不变异而还说是受者、作者,还是变异呀!还是变异,那就是不应该执着有个常我。

 

卯六、施设有作者故(分二科) 辰一、总征

又汝今应说自所欲,为唯于我说为作者?为亦于余法说为作者?

这底下是第六科「施设有作者故」,第六科,第一个是「总征」。

「又汝今应说自所欲」,你要说一说,究竟你想怎么地?「为唯于我说为作者?为亦于余法说为作者?」这是总论。你究竟想怎么地?唯独是在我上说「为它是作者」,只有我是创造一切法的,我是万法之主、宇宙间我是主,是主者、是作者。「为亦于余法?」,为也是在其他法上,「说为作者」呢?这二个问。

这是「总征」。底下「别诘」分二科,「唯于我难」。

 

辰二、别诘(分二科) 巳一、唯于我难

若唯于我,世间不应说火为烧者,光为照者。

「若唯于我」,若唯独是在我的自体上,若唯独是说我是作者,而不说其他的法是作者。若这样的说、执着的话,「世间不应说火为烧者」,应该说人是烧者,应该是这样子。本来这件事呢?是人用火去烧一切法,烧一切物。烧一切物,人就说:这火很有力量、很有本事,它能烧东西,就不应该说火能烧,说人能烧才对。

「光为照者」,人用灯去照明、去照耀,那也就是说人是照者才对,说光是照者就不对了。但是世间上偏要说火是烧者、光明能照耀,这可见执着有我还是不对的。

 

巳二、亦于余法难

若亦于余法,即于见等诸根说为作者,徒分别我,不应道理。

前面说「唯于我」称为「作者」,那么用说「火为烧者,光为照者」来破掉了。现在第二科「若亦于余法」,也是在其他的法上,安立为作者的名字的话,那「即于见等诸根说为作者」,那就说是见者、闻者、嗅者、尝者、嚼者、知者,应该就是这些都是作者了,这手会拿东西,脚会走路,心是会思惟的,就是这些都是作者嘛!你另外去分别我,那是徒然的了,那是没有用的事情,所以你执着有我,是不应道理的。

 

卯七、施设言说故(分二科) 辰一、总征

又汝应说自意所欲,为唯于我建立于我?为亦于余法建立于我?

这是第七科,第七科这是「施设言说故」,证明是有我,是不对的,这是「总征」。

「又汝应说」你「自意所欲」的,「为唯于我建立于我?」前面说是「唯于我说为作者」,现在说是这个名字。唯独在我的体性上,建立我的名字;为唯于余法上建立我的名字呢?是这样子。建立我的名字,就是言说嘛!建立就是言说,唯于我说为我?为于其他法上也说为我呢?这是「总征」。底下「别诘」。「唯于我难」。

 

辰二、别诘(分二科) 巳一、唯于我难

若唯于我者,世闻不应于彼假说士夫身,呼为德友、佛授等。

若唯独是在我的体性上,称之为我;不于余法,称之为我,若这样说,世间上很多的人,所有的人,都「不应」该在「彼假说士夫」的身体上,「呼为德友、佛授等」。

这「德友、佛授」,就是人的名字。这个人的名字叫「德友」;那个人的名字叫「佛授」;或者是什么、什么的,各别的名字。而这个名字怎么样称呼呢?按照那个人的身体,「假说」的「士夫」,说这个人安立个名字叫人,就在这人的身体,这个身体有这么大一块,他过来了,就称呼说你是佛友,佛友先生就这么称呼,是这样子。世间上就不应该这么说了。因为你说唯于我称之为我啊!你这个我是常恒住不变异的,就不是色受想行识了,色受想行识是变异的,是另外离开了色受想行识之外,另外有个常恒住的我。唯于我名之为我?就不应该称色受想行识叫某某人,就是另外称之为我。而社会上一般人的称呼不是这样子,而是在全部的五蕴、在五蕴身上,称呼为某某人的呀!你这个离开了五蕴,另外有个我,那么就说这五蕴是我的住处,或者五蕴是我所有的工具,不是我,不是我的本体。我的本体是离开五蕴另外有个本体的,那么这个我叫做德友、叫做佛授,这是计我论者这么说,但是你这么说,那是你的一个怪…一个奇异的想法,不合道理的想法,社会上不是这样的使用的。社会上使用是指五蕴说的,指这五蕴名之为佛授,名之为德友的,那么这个与你说的不合适、是不对的。你这个闭门造车,是不合道理的。

 

巳二、亦于余法难(分三科) 午一、标

若亦于余法者,是则唯于诸行假说名我,何须更执别有我耶?

 「若亦于余法者,是则唯于诸行,假说名我」,若是你的主意有改变了,不只是在我,是在余法,色受想行识也可以名之为我的,这样的话。「是则唯于诸行」,和社会上一般人使用的情况是相合的,就是在这些有漏、有为的色受想行识上,假说名我,是这样说。「何须更执别有我耶?」不须要另外再执着有我的,你另外执着有我是不对的。这底下「亦于余法难」。先「标」。底下「征」。

 

午二、征 

何以故?

 

午三、释

诸世间人,唯于假设士夫之身,起有情想,立有情名,及说自他有差别故。

这底下解释这个道理。「诸世间人」,不只一个人大多数,所有的人都是这样子。唯独在假设士夫的身体上,「士夫」用白话说就是人,假设的一个称呼,称之为人,在这个人的身体上,「起有情想」,发起这是一个有情,「有情想」,而他安立一个有情的名称,人都是这样子。「及说自他有差别故」,在这上说是自己与他人相对的就是有差别,从这上说它的差别。习惯上都是这样子,你说这个我,实在不是大家都可以遵行的,所以那是你特别的一种谬论。

 

卯八、施设见故(分三科) 辰一、计我之见善不善难(分二科) 巳一、总征

又汝何所欲?计我之见,为善为不善耶?

这是第八「施设见故」,安立这个见,这里分三科,这一科是「计我之见,善不善难」,先「总征」。

「又汝何所欲,计我之见,为善不善耶?」我执着有我。执着有我的这种想法,这种见解,这个思想是好呢?是不好呢?出来这个问题。底下「别诘」,「是善难」。

 

巳二、别诘(分二科) 午一、是善难

若是善者,何为极愚痴人,深起我见,不由方便,率尔而起;能令众生布畏解脱;又能增长诸恶过失,不应道理。

「若是善者」,若说执着有我这样的思想,是善良的、是良善的、是好的。「何为极愚痴人,深起我见,不由方便,率尔而起」那为什么那特别愚痴的人,特别愚痴的人不能说是善,这愚痴的人,他深深的生起了我的执着,他的执着,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这下愚,特别愚痴的人,他是很错误、很错误的事情,你不可以改变他的,他是执着的很厉害。蚂蚁从那里走过去,挡住它,那是不可以的。你用水挡住它,过一会儿,还是从那过去了,不能挡住它的。这是「极愚痴人,深起我见,不由方便率尔而起?」不须要假藉什么理由、说明什么理由的,不须要,他就自然的升起,我、我是对的,执着的很牢固的。

「能令众生,布畏解脱」,执着有我,还有一种过失,不能称之为善,就是「能令众生、布畏解脱」,害怕无我的这种解脱境界,解脱的时候没有我了,这是很恐怖的事情。这个解脱是一切圣人安乐的地方,但是这个执着有我的人就害怕,就害怕这个解脱境界。所以这是一个…这是善吗?实在这是一个黑暗、是一个恶法了。

「又能增长诸恶过失」,执着有我,这私心非常大,这智慧高的人执我,执着的更厉害、更厉害,不管别人死活,这件利益要归于我,执着有我的人会这样子。别人都死掉了,来保护自己。牺牲了多少人的生命,要保护自己的权利,保护自己的权,这个高位要保护,执着有我都是这样的,做种种的恶事,会这样。若是无我的人不会这样子。所以这个执着有我,还有这种过失,「能增长诸恶过失」。

你说这个执着有我是善,不应道理,不合道理。这举出三个理由说,说若执着有我是善,是不对的。第一个理由:「何处极愚痴人深起我见,不由方便,率尔而起」,这是一个恶。第二个:「还能令众生怖畏解脱」。第三个恶:「又能增长诸恶过失」,执着有我有很多的…会做出来很多的罪过。所以你说执着有我是善,不应道理,不合道理。

 

午二、不善难

若不善者,不应说正,及非颠倒,若是邪倒,所计之我,体是实有,不应道理。

「若不善者」,若说执着有我,不是善,这是第二科「不善难」,执着有我是错误的,不是善的,不是一个良善的事情。「不应说正,及非颠倒」,那你就不应该说执着有我是正,执着有我是非颠倒,就不应该这么说,因为执着有我是不善的。

「若是邪倒,所计之我,体是实有,不应道理」,你若是…你知道执着有我,是不善,就是邪倒,是错误的、颠倒的,如果你承认是这样子,那「所计之我,体是实有」,就不对了,假名我还是可以的,你说有真实体性,有我,那是不合道理,因为这是错误,是不善。这是破得很好。

 

辰二、无我之见善不善难(分二科) 巳一、总征

又汝何所欲,无我之见,为善为不善耶?

这是第二科。第一科是「计我之见,善不善难」,现在第二科是「无我之见」是善?是不善呢?用这个来难问。第一科「总征」。

「又汝何所欲,无我之见,为善为不善耶?」也可以这样来论一论。

这是「总征」,后「别诘」,先是「善难」。

 

巳二、别诘(分二科) 午一、是善难

若言是善,于彼常住实有我上见无有我,而是善性,非颠倒计,不应道理。

「若言是善」,说是我们观察这个缘起的道理,是没有常恒住不变异的我的,这样子顺于真理,所以这无我是善、是对的,这个思想是好的、是良善的。若是这样的话,「于彼常住实有我上见无有我,而是善性」,怎么叫做无我呢?就是在那个我们凡夫,执着有一个常恒住不变异、有实体性的这个我的上面「见无有我」。我们能够很深刻的、很坚定的看见,没有常恒住、真实有体性的我,这叫「无我」,没有这个我。而认为这个无我是善性、是善性的,那么就不会颠倒的执着有我了。而还执着有我,那就是不应道理,不合道理了,就不对了。那么你信解了无我是善,这不是颠倒,不是那个颠倒的我见,和那个是不同,而还执着有我,就不应道理。

 

午二、不善难

若言不善,而一切智者之所宣说,精勤方便之所生起,令诸众生不布解脱,能速证得白净之果,诸恶过失,如实对治,不应道理。

「若言不善,而一切智者之所宣说」,这是第二科「不善难」,若言不善,若是说信解了无我的真理,这样的思想是不善、是恶,这样说法是不对的,怎么知道呢?这个无我的道理,是「一切智者之所宣说」,是所有的大智慧人,乃至到佛、有一切种智的人,所宣说的真理,都说是无我的,这是一个善。「精勤方便之所生起」,这个「无我」这个真理,不是口说就是能够无我的,要不懈怠、要精进的、长时期的,修闻思修三慧,加上禅定的力量,加上六波罗的功德,要采取这样的方便行动,才能够把这「无我」的智慧现前的,这也是个善。「令诸众生不怖解脱」,你若有了无我的智慧,这个众生不恐怖解脱,对于解脱的境界生欢喜心,而没有恐怖。

「能速证得白净之果」,你若能够成就了无我的智慧,能很迅速的,能够证得白净之果,能成就无量无边清净的,「白」就是清净,这清净的果报,就可成就一切无漏的,「白净」就是无漏的,没有烦恼相应的,三乘圣道都能成就,这是一个善。

「诸恶过失,如实对治」,有执着我的一切过失,一切贪心痴的烦恼,由无我的智慧能对治,能消灭这一切恶的过失,这又是个善法。你若说无我是不善,「而一切智者之宣说无我,精勤方便之所生起,令诸众生不怖解脱,能速证得白净之果,诸恶过失,如实对治」,那就不合道理了。若是不善,这些事情都错了。一切智者宣说是不对的、精勤方便之所生起也不须要、令诸众生不怖解脱也是不对的,能速证得白净之果、诸恶过失如实对治也都是不合道理的,是吗?其实不是的。这是最好,最好的事情,不能说是不善。这两段说出来,若执着有我有这么多的过失;若能信解无我有这么多的功德。从这个过失、功德上看,无我是对的,有我是错的。执着有我,有种种的过患。这是从这一方面,来证明无我是对的;有我是错误的。

这是第二科「施设见故」,一共分三科,第一科「计我之见,善不善难」。第二科「无我之见善不善难」。现在第三科「我性我见难」。

 

辰三、我性我见难(分二科) 巳一、总征

又汝意云何?为即我性,自计有我?为由我见耶?

「又汝意云何」,你的意思怎么样?「为即我性,自计有我?为由我见耶?」这个地方来推论,这执着有我,是由谁来执着的?由谁来执着有我的。「为即我性,自计有我?」是这样子?是我的体性它自己执着有我?由我的体性自己来执着有我?「为由我见耶?」说不是我性自已有我,是另外有一个我的思想,另外有一个我见,来执着有我呢?这提出两个问。

 

巳二、别诘(分二科) 午一、即我性难

若即我性自计有我者,应一切时无无我觉。

那是没有办法了,一切时都不会有无我的觉悟的,他一直的是执着有我的。若这样话没有希望能够得圣道了。为什么有人成佛、有人得阿罗汉果、得辟支佛道、得无上苦提,都是主张无我嘛!所以「应一切时无无我觉」也是不对的。

 

午二、申我见难

若由我见者,虽无实我,由我见力故,于诸行中,妄谓有我,是故汝计定实有我,不应道理。

「若由我见者」,若是说不是我的自体上执着有我,是另外有个分别心,这个分别心,这个心就是他去执者有我,那叫做「我见」。「虽无实我,由我见力故,于诸行中,妄谓有我」,这是解释,什么叫做我见呢?本来没有真实的我的体性,但是你有个愚痴的想法,「于诸行中,妄谓有我」,错误的就认为有我。若是这样的话,你若同意这样的看法…。「是故汝计定实有我,不应道理」。所以你若是决定执着实在是有个我的体性,就不合道理了。因为那是个错误的我见所执着的。「于诸行中」没有我,「妄谓有我」,这叫做「我见」,所以这是不合道理。这一科说完了。底下:

 

丑二、结略义

如是不觉为先,而起彼觉故。思觉为先,见有所作故。于诸蕴中,假施设故。由于彼相安立为有故。建立杂染及清净故。建立流转及止息故。假立受者、作者、解脱者故。施设有作者故。施设言说故。施设见故。计有实我,皆不应理。

「如是不觉为先,而起彼觉故」,这第二科是「结略义」。这个「结略义」是前面这个「破所计」,这八科说完了。「计我论者」一共有四科。第一科是「标计」,第二科是「叙因」,第三科是「理破」,第四科是「显正」。这里面这个「结略义」就是在第三科,「计有我论」的第三科「理破」。「理破」里面第一科是「别征诘」,现在这「别征诘」这一科讲完了,这一大科很长。第二科是「结略义」,就是把这个要义结显出来,最后以要义来结束前面这一大段,这就是略说,前面是广说。

「如是不觉为先」前面这一大段,第一科「不觉为先,而起彼觉故」,这是第一段,第二科「思觉为先,见有所作故」,这是「诘二因」里面的两科。「于诸蕴中,假施设故」底下就是「破所计」中的八科,八科里面第一科就是「诸蕴中假施设故」,这一科也很重要。「由于彼相安立为有故」,那么这是一科,若加上前面两科就是第四。「建立杂染及清净故」这是第五,「建立流转及止息故」这是第六,「假立受者、作者、解脱者故」这是第七,「施设有作者故」是第八,「施设言说故」是第九,「施设见故」是第十。

可见这韩清净居士,就用这几句话,作科的名字。前面加起来就是十大科,就用它做科的名字。「计有实我,皆不应理」,像前面这么说了这十大段,就可能以知道,你执着有我是不合道理的,是不应该的。

 

子四、显正(分三科) 丑一、标说

又我今当说第一义我相。

这是第四科「显正」。「计有我论」分四科,最后一科是「显正」,「显正」,分三科,丑一是「标说」。

「又我今」,本论的作者说,我现在「当说第一义我相」,佛法中所说的我的真实相,我究竟怎么回事呢?说一说「标说」,下面…。

 

丑二、释义(分二科) 寅一、明假有相(分二科) 卯一、遮实

所言我者,唯于诸法假立为有,非实有我。然此假我,不可说言与彼诸法异、不异性。勿谓此我是实有体,或彼诸法即我性相。

「所言我者」是第二科「释义」,解释这个第一义我、我的相貌,分两科,第一科是「明假有相」。「假有相」分两科,第一科「遮实」。

「所言我者」,我们佛法里面也有这样的名称,也称之为「我」,这个我是怎么回事呢?「唯于诸法假立为我」,唯独是在受想行识的法上,假名字称之为我的,假立名字「名之为我」,名之为「有我」,就有个假名字,名之为有我。「非实有」,不是有实在我的体性,没有真实的体性的,只有一个名字叫做「我」这样子。

「然此假我,不可说言与彼诸法异、不异性」,那么这个我呢?是假我,你不可以说这个假我,于彼五蕴诸法、于彼色受想行识的一切法,是异;是不异。不可说异,不可以说不异的。

怎么叫做「异、不异」呢?「勿谓此我是实有体」,你不要说这我是实有体性的。若是实有体性,那就是异,就是离开了色受想行识,有我的体性。色受想行识有色受想行识的体性;我有我的体性,彼此不一样,那叫做异,现在不可以这么说,所以叫「不异」。

「或彼诸法,即我性相」,「即我性相」就是「不异」了,它与五蕴是相即的,即五蕴是我、即五蕴诸法是我的体性相貌,这样讲,就是不异了。现在说「勿谓此我是实有体,勿谓彼诸法即我性相」,所以不可说彼诸法异不异。不可说与彼诸法异不异,若说是异,那就等于说我有实体了;若说是不异,也是不对,困为那个色受想行识是依他起,依他起性,依他起性非实有全无,是有,是有体性的,但是这我是没有体性的,你不能说「即」,就是五蕴诸法,是不对的。这个我但有名字,那五蕴诸法还是有体性的,所以不能相即。可是又是依五蕴假立为我,所以又不能是离的,不能说是别异。也不能说别异,也不能说不别异,是这么一个情形的。这是「遮实」。

 

卯二、显相(分二科) 辰一、别列

又此假我,是无常相,是非恒相,非安保相,是变坏相,生起法相,老病死相,唯诸法相,唯苦恼相。

「又此假我,是无常相」,这是第二科「显相」,前面是「遮实」,不可以说它是有实体性的。这底下显出来这个假有相,是什么样?第一科「别列」,列出来。

「又此假我,是无常相,是非恒相,非安保相,是变坏相,生起法相,老病死相,唯诸法相,唯苦恼相」,所以「假我」是这么相貌。

这个我是依于五蕴,假立名字,名之为我的。而这个色受想行识的五蕴是无常相,就是剎那剎那变异的,所以是「无常相」。

「是非恒相」,这《披寻记》上还是引这个〈抉择分〉解释,就是「自体系属,有限住寿」,就是五蕴的体性,它是为因缘所系属、所限制,就是这么长的寿命,或者活到两岁多、或者到一百岁、或者一百二十岁,或者…最多活二百岁,总而言之,有一个时间的,到时候就结束了,所以是「非恒相」,不是永久存在的。

「非安保相」呢?这个寿量没有穷尽的时候,还在的时候、还生存的时候,这五蕴生存的时候,容或被意外的因缘所破坏,非时而死,所以叫「非安保相」,不能保证你决定要活那么大的岁数的呀!

「是变坏相」,就算是你能活了很久,活了多少年,但是也不决定都是快乐的,很多的烦恼,来冲击你,使令你不快乐,所以「是变坏相」。

「生起法相」,这五蕴身它是因缘所生起的,本来是没有的,后来有因缘出现,这是「生起法相」。

「老病死相」,生起了以后,他又是…又衰老又来了、或者是病痛又来了、最后还一个死也来了,为老病死所随逐。这个五蕴身是这个样子。

「唯诸法相」,这五蕴身就是色、受、想、行识,辗转的变异、相续的流转,就是只此而已,始终是没有实体我的。

「唯苦恼相」,它就是众多的烦恼,众多的烦恼的业力所得的果报,是个苦恼的果报而已,就是这么个东西。

现在这个我是依五蕴而假立的名字,五蕴既然「是无常相」乃至到「唯苦恼相」。所以我也「是无常相,是非恒相,非安保相。是变坏相生起法相,是老病死相,唯诸法相唯苦恼相」。我就是这样子,这有什么的好爱的呢?

 

辰二、引证

故薄伽梵说:苾刍当知!于诸法中,假立有我。此我无常无恒,不可安保,是变坏法,如是广说。

「故薄伽梵说」,底下「引证」。所以佛说「苾刍当知!于诸法中,假立有我」而已,「此我无常无恒,不可安保,是变坏法,如是广说」。这么执着有我,作什么呢?这我有什么好执着的呢?

 

寅二、释假说因(分二科) 卯一、标

由四因故,于诸行中,假设有我。

这是第二科释假说相,前面是明假有相,底下又解释假说相,为什么说有我呢?假立名字名之为我,这叫说,「假说」。「假说」的因由,分二科,先「标」。

「由四因故」,由四个理由,「于诸行中」假设有我,在这个色受想行识、在这一切法上,假立名字,名之为我。这是「标」。底下「列」,那四个呢?

 

卯二、列 

一、为令世间言说易故,二、为欲随顺诸世间故,三、为欲断除谓定无我诸布畏故,四、为宣说自他成就功德,成就过失,令起决定信解心故。

「一、为令世间言说易故」,佛法中本来是没有我,为什么还说个「我」呢?因为我们在世间上生存,佛法在世间上流行,彼此间思想的沟通,若这样有个我,在语言上方便一点,所以还是要有这个名字。

「二、为欲随顺诸世间故」,世间上人说话常是有这个我字。我们佛法也随顺,不必执着我是特别清净的,我不能用你的名字,不是,没有这种意思,「为欲随顺诸世间故」。

「三、为欲断除谓定无我诸布畏故」,决定没有我,这个执着我的人害怕了,所以断除他的怖畏,说有我、说有我的名字,但不是有实体的我。

「四、为宣说自他成就功德,成就过失,令起决定信解心故」,第四个理由呢?是为了宣说自他成就功德,成就过失。或者我自己,或者是他人,成就了无漏的功德了。某某人得阿罗汉果了、某某人得无生法忍了、某某人得到三明、六通、八解脱了,「成就功德」。某某人很多的贪烦恼、很多的瞋烦恼、很多的业障,很多的过失了。若是这样宣说「令起决定信解心故」,使令那个人发起「决定信解」无我,有种种功德,所以安立我的名字,这样意思,还是没有真实我的。

 

丑三、结非

是故执有我论,非如理说。

「是故执有我论,非如理说」,所以若执着有真实我的体性的这种言论思想,这个是不合道理的,不应该这么说。「计有我论」这一大段就是「无我论」,到这里圆满了。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六 (6)
下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六 (8)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二 (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九 (9)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五十 (3)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九 (7)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六 (5)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一 (5)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五 (7)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四 (5)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 (5)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四 (7)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从此不养猪[栏目:禅门一念·传灯法师]
 佛说梵网经 四十八轻戒 第三十八乖尊卑次序戒[栏目:佛说梵网经·白话文]
 常行杀戮,子孙不祥[栏目:心念与命运·第3册]
 可以给许多佛友的冤亲债主回向吗?[栏目:传喜法师·信众问答]
 现证庄严论显明义疏清凉记 第十八讲[栏目: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证庄严论显明义疏清凉记]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