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空谷的回音 与苏州居士对话录
 
{返回 宋智明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009

与苏州居士对话录

一、问:我现在有家庭,受各方面的影响,我现在想问,印祖说,生死心切,这种真实的心愿该如何发起?因为自己还是个年轻人,没想到死这么心切。而到死的时候,因为没有真实念佛,结果会不好。

答:其实说,在现代社会里,一个学佛的人,重点在于用自己的智慧,来洞晰人生,了悟万法的真实意义。然后,就如是观照因果缘起,以及人生的价值各方面。导向于一种自觉的行为,就是对人类,对社会有意义的,有作用的一种行为,这对现代人来讲是一种最好的修持。那么,为什么印祖,或者说很多大师们都要提倡生死心切呢?因为人沉沦在世俗的五欲当中,在各种烦恼的拼搏当中,欲望、追求,无明颠倒,充斥着内心世界,因为不了生死的痛苦,不了轮回不息茫茫无际,永无出头解脱之日,所以祖师就要提醒大家,无论在世俗上获得功名的成就,或者欲望的满足,都是过眼云烟,是暂时现象,所以要了生死。把生死贴在额头,就是为了生死大事而修行,这是历代祖师们的提倡。就是通过对三恶道的一种警告,使你对造业堕落的悲惨下场有一种清晰的认识,要积极向上。那么从这个角度讲,它的作用在哪里呢?不要再沉沦下去,不要再迷惑颠倒,要精进用功,努力向上。然而,我们作为现代人,通过对古代祖师的用心良苦的透彻明白,也知道生死轮回的可怕,也知道堕落的危险性,但是我们再一步站在菩萨的角度来看人生、看自己,因为菩萨是觉有情,自觉觉他,利他自利,自度度他的,是无我的一种慈悲愿力的行持。既然这样子的话,我们个人的生死又算什么呢?个人的忧患算什么呢?而现在的存在,我们的所学、所行、所为一切都是为了众生的,既然我们现在这样做,众生觉得不满意,那么,我们换一种做法,使众生不烦恼,使家人、亲戚、朋友、同事觉得对您非常欢喜,您和他们非常契合,使他们觉得非常幸福,那么,这本身体现出的就是菩萨行。这是第二方面。那么,再进一步来讲,当悟性高的时候,用智慧来观照生死、观照人生、观照各种因缘,知道这一切的存在都如化如幻的,生死不可得的,真了生死就在生死中了。因为什么叫生死?这个肉体、四大、五蕴,这个生生灭灭心物万有都是假象。我们的思想念念生灭、来来去去也是虚幻的,都是识心的分别作用。一切境界无常变易,本来就是空花幻影。那么生死在哪里呢?生死存在于人的观念当中,存在于人的执著当中,存在于自己对境界的一种误解、一种实有观。比如说人生病死了,觉得这个人就没有了,死掉了,或者真有个东西堕落了,灵魂啊,什么的,其实,这些都是人在做梦时对梦境中的执著,并不是真实有的。如果你能够悟到我法本空,即生死而了生死,即烦恼而无烦恼;烦恼就是菩提、生死就是涅槃的话,那么您行于世道就是佛道,行于无常就是真常,在痛苦里面就是你的道用。这样修行,就体现了佛与祖师们所悟证的道。那么你所遇到的困难、烦恼,如果你能转变他们,用智慧来观照他们的时候,就成为了你的一种力量。就是人生一旦经历了风浪,经历了魔障,经历了生死的拼搏之后,他从这里闯出来了,他不受惑于他所面对的人生世界的种种问题。那么他是一个经得起风浪的、解脱的自在人,菩萨通过这些解脱自心的束缚之后,反过来解脱众生,那么就是大悲入世的精神。所以我们不必老是把生死问题放在心上,用自己的智慧去观照超越生死、超越烦恼、超越家庭、超越缘份、超越名利、男女种种私利。一切的存在它本身就是平等的,像祖师说,黄金不会说它有多贵重,石头也不会说它有多贱,人对事物的取舍,好恶之心的产生是由分别来的,当领悟到无分别的时候,那么一切事物都是空,都是了不可得,无取无舍。以无取舍的心,安住于你的当下,去体现人生的实相,恰到好处地实现你的人生,实现人的价值,那么这样的人已经和佛道相应了,不要另外去了生死,不要另外去断烦恼。这样的话,在你心中就会安心。所以安心或者欢喜,这本身就是契入道的关键,心不安,没有欢喜,没有如实的智慧与真实的行持,即与道不会相应,违缘逆道。

二、请问婚姻、家庭、孩子以及婚姻内在的行为,这些东西在修行的过程中,是否要故意的拒绝。请老师开示一下。

答:众生为什么有众生,就是因为无始以来,有无明的执著,有种种的贪爱,产生了内外的分别。人与人的差异,互相之间又有了一种利用。或者说一种执著、染污等等的关系,形成了一种对立面。任何一个对立面都是从人的分别和执著派生出来的,通过矛盾的转化派生出来的,但它的本身是性空的,是因为缘起,是一种不好的烦恼、执著的缘起。在大道理上讲,既然有了这样一种烦恼,执著的缘起,人因为有欲望,就需要对方。人饿了,需要吃东西,人生理的需要,需要男女的性。一个人需要阳光和空气,还需要房子和衣服等等,这些都是人的需要。那么,人为什么有需要呢?因为他内在有一种不满足,有渴望,这是人性的弱点。人是有弱点的,人没有名与势力,他可能被人欺负,因而,他要追求名与势力。没有金钱,可能会很穷,难以过日子,他要追求金钱。这些是人性中的弱点。为什么有这些弱点,因为众生从无始以来,由于无明、贪执的关系造业,受了这个报,有共业和别业,就有正报和依报。受了报,在这个报当中,他不得自由,他受自身因素的制约和客观环境的制约,他摆脱不了这种制约。摆脱不了的时候,一方面他受制于环境、受制于自身的条件,自身智力、他的福报、他们的不平衡性,他的自心欲望的扩张、或者一种烦恼性向外的作用。等等方面构成自身的制约、环境又不断地制约他,引诱他,所以他内在产生了一种变化,产生了欲望、追求,向外的东西,就是外面引起内在不平衡性,内在的不平衡又需要得到外在事物的补充,这就形成了人类社会几万年以来的一直发展。人类社会就是以这个发展来推动的,不断的需要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
我们又回到人的男女的问题上来,因为人在最初的无明的关系,彼此之间的安慰。象《楼碳经》所讲的,原来都是无性的,因为某个人生了病,一个朋友对他特别关心,给他烧饭,抚摸他,结果呢,时间一长,那个被爱的人,就变成了女的,她要感受到温暖,她渐渐地变成了异性。这样就有了男女。这说明男女是烦恼性的,执著性的,所以在佛教里,在这层次上讲是要“破”的。经中说男女性欲是堕落的,男的看女的是毒蛇,是猛虎,是妖惑人心的,使人无法修行的。其中的真义是使你把欲望这种向外追求的心转移到道上来,不然有这个在,就是颠倒不安,是不可能修道的。《圆觉经》上讲众生有爱欲,所以众生要造业,系缚于三界轮回当中,如果世界上还有第二种,象男女的爱一样重的话,那就没有一个人可以超越的。人的子子孙孙的延续下去,就是因为爱欲的关系。爱欲是以贪为本的,没有贪就没有爱,贪身体的柔软、贪声音的好听,所以说从一开始来就要破的。要做一些观,观男女的染污性、危险性、堕落性、它是众苦之因,使你清醒过来,这是第一层次。
第二层次,从人的角度讲,是正常的,人的家庭、夫妻是维系社会安定,人类发展的基本要素。没有男女,没有家庭,社会不可能成为社会,人类社会不可能发展,没有子子孙孙。一个没有父母的孩子,不可能成为有教养的孩子,通过夫妻的恩爱,对家庭的责任,社会才能成为社会,才能向美好的、幸福的方向发展。家庭、夫妻是社会的基本要素,这是非常正常的,符合道德、伦理的,非常好的事情,没有这件事情不可能有子孙,没有子孙,怎么有出家人,就没有人可以修道了。活佛也是人生的,佛祖也有母亲啊!所以在这个层次上讲,佛教是肯定夫妻关系的,性生活是美好的,是要立的,是社会必然的东西。
第一层次的破和第二层次的立是同时成立,在修道的本质上讲是要破的,在人乘上讲是要立的。
第三层次,同时存在破和立,有一种修行的居士,他们已经懂得欲望的危害性,这是烦恼的根本,但同时他们不可能离开家庭、夫妻、社会、工作、人际关系,所以他们用智慧,以清净的心,行于世道。在工作中干好工作,在家庭中照顾好家人,在朋友中照顾好朋友。在社会上不妨有地位,不妨有金钱,只要用好你的地位,用好你的钱。将两者结合好,自己是清净的,夫妻生活也照旧,不贪著,满足对方的要求。使对方慢慢地明白,渐渐地超越出来。
自己超越需要,他不是以欲望来的,不是以执著心而行事,在需要的当中不执著于这个需要,不是以需要为最终目标,心里是清净的,这个转变过程有的人快,有的人慢。
如果是出家僧人,则完全离欲清净,把所有的身心都投入到修证佛道与弘法事业中去,则以自心的解脱无碍中去摄受一切有情。如是独身的居士则身居红尘其行清净,就与出家无异了。
第四个层次,通过他的修证、他完全超越了男女、超越了世俗、通达了世俗、通达了众生的生理、心理、社会现象。对一切的存在都以道的智慧去显现。他非常明白你是怎么一个人,有怎样的需求。他自己成为一片空、一片明朗、一片观照、一片慈悲,他内在的需要没有了,所以到这时他可以超越生理的,可以超越睡眠、饮食的执著。这些境界他都可以超越,但是他可以在这世上做游戏,来应化众生。这是第四阶段,道的阶段。道的阶段,讲到男女都是妙用,他就是度众生的方式,一般人是到不了的,象密宗讲的双修,就是这个阶段的产物,这不是可以随便提倡的境界。
以上四个层次,既可以分开,也可以融和,四个就是一个,这取决于你的智慧,最终这四层次都要超越的,要在波浪中还能清净的那才是真正的清净。


三、问:当这种感情出来特别强烈的时候,怎样转变?

答: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以转过来:
1,用理智,知道这种感情最终会导致造业,会堕落,将其转出来。
2,了知心念本身是空的,是自己作意引起的,不能执著在这上面。
3,通过对治,将女的(异性)观成毒蛇。
4,转移这个念头,比如散步,看书,听音乐,诵经等。
5,把女的观成菩萨,因而不能这样的。
6,持咒,持楞严咒效果很好。
7,加强身体的锻炼,精神内向的人容易产生这种念头。
总之,要将集中的这一点分散开来,分散开来以后,就超越了。

四、问:当打坐觉得有个“空”之后,该如何修行?

答:当你打坐,慢慢地契入“空”的时候,你不要注意这个空,这个时候,你的注意在空的背后,“觉”的地方,是谁知道空?或者讲谁知道这个地方。不在身体的任何部位,也不在虚空中,不要加以任何有为的作意。这样去体会,深入地观照,直到以后,那个空会突然地消失,“空”空以后,还有个灵明湛然的“知”,知也不要,方到法身正位。
打坐的时候,先到空,然后再按上面讲的做,如果没到“空”,那样做是没有用的。

五、问:平时工作很忙,是念佛,还是怎样修比较好?

答:在工作中要以修心养性的方式去工作,用意不要太重,用智慧才能去体现,要将工作分段,工作中间要有休息,不能连续工作十多个小时,用一个一个的小段来将工作分开,小段分得越多,你的精神越好,再以不动之心去应付一切事缘,方能轻松自如。如果你能在事上修行出来的话,你的力量很大。还可以在工作中间补充一些营养(包括一些食物的营养)

六、问:何为“一把擒来”?

答:没有如理观照,依法行持的人获得一个当下无念的觉知,是不可能的。所谓真正“一把擒来”的人,他在平时修行中已经将本性上的执著等方面破了,到时不擒而擒,所以平时的修行很重要。当然,刚开始的时候,有机缘性的呈现,而且,他也不以为是“一把擒来”,只是如是。有过“一把擒来”之后,他时时都是,时时都在,不用再去擒来。所以平时的修行很重要。

七、问:运动员“出神入化”的表现是不是本性的出现?

答:不是,这是习惯,是妄念太集中,太熟练,而到达身心一致与技巧的自然化。

八、问:妄想是否海印放光?

答:不是,当你把妄念当做妄念,把妄念当做一个对象,然后用一觉察去觉察它的时候,这个觉察也是妄的。不是海印放光。当你妄念和真心都消融的时候,没有妄和真的时候,那个时候,才是海印放光,离真也离妄,即妄即真,才是海印放光。

九、问:请老师关于“对照”作一下开示。

答:当你与不同的事物做对照的时候,看你的心动不动,如果你的心随着你的对照动心的话,那就是凡夫的烦恼的执著。能够照一切而明明白白,而且这里面没有彼此的区分、对立的感受,那么,这个就是我们的智慧。

十、问:对境心数起,和妄念有什么区别?

答:对境心数起,就是镜子,时时照物,不是妄念。妄念是上面的灰尘,镜子上的灰尘,你要去掉,说明你还没有见到镜子。如果你见到镜子,那么,也就没有灰尘,镜子是不动、透明、灵活的,它要起照,所以对境心数起。

十一、问:心起和妄念的区别?

答:心起是起而无起,是妙用。它的起是全体起,它的灭是全体灭。它的起是针对灭来讲的,如果你不要灭妄念,那么,起也不要起了。起是本来起,灭是来本灭。所以,菩提那来长不长。

十二、问:分别和无分别
是二种吗?
答:信心铭不是讲么,“二种”要去掉。“一种”也不立。明白二种已经不了义了,但是明白二种之后一种也要去掉,才是实相妙明真心。

十三、问:在《金刚经》上说无四相,在《涅槃经》上又说常乐我净。这种无我和我怎么区别?
答:众生执著于世俗的常乐我净,产生了颠倒,所以《金刚经》通过智慧的观照,来破四相,在这之后内在的世界变得清净了。不再随着无常而无常,也不再随着常见而落常见,超越两头的。超越两头之后,它的常才是真常。离开了有我和无我之后,这个我才是真我。超越清净和染污之后,达到的净才是真净。离开了苦和乐之后,才是真乐。究竟的乐不以感知为乐。真实的我不以分别为我。真正的净不以比量为净。
究竟的常乐我净是对无常或者说无四相来讲的。因为落在智慧的空的方面,会形成佛果上功德的缺陷。认为没有四相就行了,悟得没有四相之后,还要行一切善法,还要具足佛的一切庄严。在离四相、具庄严的当下,就是常乐我净的境界。常乐我净的境界上本来是不可说的,因为有无常所以要讲常,因为有无我所以要讲这个我。

十四、问:修行一段时间后,发现大家觉得我与他们不一样。存在一种“不同”,能否请老师开示一下?

答:因为你是在世俗角度去修行的,你没有摆脱它来追求佛法,所以众生觉得你和他们不同。而且就本身而言,众生界也是不同的,但是因为共业的关系,他们模糊了这种不同。但是,你学佛法以后,你依据他们的共同又出现了不同,而这种不同,在他们来讲,你想摆脱他们的不同、他们的一致,在他们认为你就不同了。当你不用摆脱的时候,在你内心里既超越了它,又融和了它,你不表现为特别的时候,同和不同都消失了,离开了同和不同。这个同和不同都是你造成的,不是众生造成的。因为你想不同,所以你就成为了不同。
当你超越了这些之后,你就没有不同,但又有不同,这种不同非常地亲切,你既和他一致又不一致,个中的味道要细细地品味,和你处得越久越觉得欢喜。但这是不自觉的,他会觉得你有一个修养性的东西,但又找不到,这才成为你的道行。不然的话,你以一种标新立异,一种不同的东西来影响他的话,他会找一个东西来和你对立,他要接近你有点困难。如果你一切同,而你的心不同,他的心接近你的时候被你融化了。这种同和不同才成立微妙的境界。

十五、问: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别人接受你的帮助,觉得有点开心,别人不接受你的帮助,就觉得不太开心?
答:其实不是帮助别人,也不是别人帮助你,这是因缘,在因缘中没有能帮助和所帮助。现在你问我答,不是我帮助你,也不是你帮助我,你的问是空谷的响音。空谷的响音,它会回应,这种回应成为自然。
如果菩萨有我帮助你在,就有我在,就有我相、人相、众生相与寿者相。因缘法是空,既然空的就没有这个在。没有能帮助和所帮助。不建立这个东西。不建立这个东西,就没有功勋、就没有功利思想,没有地位、没有高高在上等习气,没有我慢,没有任何个人的东西存在,那就形成自然的道。

十六、问:我们所见到的相,都是自性中流露出来的,既然是自性中流露出来的,为什么还要修行佛道呢,还要回归这个自性?
答:因为自性被你所作用的妄心、被你烦恼的感知、你的无明的执取所覆盖了,产生了分离,所以你要认一个自性,然后来开发它,或者说来显现它的功德和作用,所以说这里有一个无明在,因此需要修行来消融一切覆盖。


十七、问:我们本身都具有佛性的,为什么有无明烦恼及一切轮回的众生?
答:这是无始的,这不可以理论来探究的。
所以在大乘的经论中有这样的意思,虽然自性本有具足一切功德,但是它是空明无相的灵知。只能说它具,不能说它已经曾经拥有。当消融了无明以后,才能显现为真实的功德。这个消融的过程,就是修行的过程。必须消融它,因为无明也是无始的,无明和自性不相分离。从理上来讲,无明就是自性,自性就是无明,因为你被无明覆盖。从究竟的佛的功德上来讲,佛的功德就是自性,自性就是功德,就是光明,就是智慧。看你处在那个角度。作用在那里就在那里。
当你认为你有一个本性,外面有种种法相的时候,你已经分离了。因为相就是本性,不能在相以外再找一个源头来显现它。至于禅宗为什么要脱落根尘,见到本性,也只是一时的方便,而他见到的当下是空的,空的灵知并不究竟,并不能完全包容道,只是道的一个阶段或者说一个成份,一个显现的阶梯,才认识了它不再认相。但是认识到它不再认相还是有距离的,还不是大彻大悟的境界。如果你见到任何相,当然我们讲的见,也是分别说,其实见无所见,相无所相。没有一个整体,但是又没有一个没整体,成为一种不可思议。所以,禅宗到这里无法开口,不可说。当你的智慧,到了这个地步的时候,一切时候都在修行。一切时候都没有障碍,虽然肉体还有障碍。肉体是你的一个报,可能肚子饿了还要吃饭,佛还有头痛的时候,这仅仅示现了报。在本性、智慧上已经没有了障碍。虽然任何东西都能破坏,但是般若智慧不可破坏。唯有智慧常在,这才是真实的道。所以有些人讲我有什么境界,讲境界都不真实,象清净,光明,也不要落在这上面。只是在那个时候,因为某种触动,产生了某种智慧,我明白了,这是最重要的。这种对境界的超越是最重要的,当然这种超越必须要通过智慧,而没有定力就没有智慧,没有智慧不能破惑。人为什么不能显现为本性,就是因为有迷惑,有迷惑在,佛道、佛性就不会显现。佛性是本然自性,但是始终被那些迷惑覆盖着。所以境界都是本然的,不是追求的。一旦追求,就失去了它的真实性,就成为了外道。
在真实道里面它不建立,也不否定,它始终处于一种原本-真实的地方。但这种原本-真实的地方是通过观照、破除迷惑之后自然回归的,不是有意追求的,有意是求不到的。
所以问题越多困惑越多,而且很多问题都是来自于书本。最好是直接涉及自已的心灵,自已心灵上所现起的烦恼、障碍、无知,把它化掉,回到真实的地方来。以这个真实来显现智慧,显现观照,才能透彻一切。这样是一条直接的路。不用拐弯。有很多问题的研究、很多的学习都是节外生枝。
空是法体,一切法以空来显现,但这个空不是分别的空,是离分别的空,不以空为空的空。那么,一个见到这个法体之后,他就自然消融对世界的执著。对世界相对的概念。消融对自身存在的分别、负担。他突然之间会觉得脱开了这种任何的沉重任何的影响。生活在当下的空里面。这种解脱、清醒的感觉是没法形容的。只有内在的明白,当然这里面有欢喜,但又不执著于这种欢喜。在这个明白之后,他要在缘起上起明了的觉照。朗照一切,明明白白的说话,清清爽爽啊,就是这样,但,这是实有的吗,不是。由缘而生,是明分,就是明体所现,象镜子照物一样啊,来来去去。空分里面得根本智,明分里面显现为差别智。如果这个空分和这个世界相对的话,那么,这个空分是有分别的。这要注意,如果你感觉我的空很净,但是看到这个世界很烦,这个世界不清净,这个空分是不正确的。这个不是真的见到空性,这个空是感觉的空,觉受的空,不是真空。如果不真空的话,他对世界会产生一种厌恶,会退到自己这个圈子里面来,一直保着它。很多修行人见到的空是这个空。这个空没有用,这个空会产生另一种烦恼,甚至不愿意起悲心,利益众生,这个空执的障碍非常大。甚至入魔,因为不具备正法、不具备现量、不具备菩提心的功德。所以说一定见闻到离空之空,无分别的空,灵知活泼的,而且和万物融和的,没有彼此之分的,不是里面好象是空,外面好象是有的。不建立这个对待。这个空是真空。然后,因为有真空之故,它肯定要起照。朗照万物,它是圆周的,不是说我看你只有你,执著在这里,不是的,看到你,看而没有看,这一切也是朗照的。所以说在一切法上,一切缘上都是圆觉的,一切皆圆,一切皆觉。时时刻刻都是如此,那就是明分。有了明分的时候,就能产生智慧、方便、慈悲、大用。都在这里面显现。
这里所讲的明分不是当时见到体性的明分,是起照的明分。不再是修行的问题,是启用的问题。所以一旦见到空性,他的明分就会出来。如果真的明白这个,不用执著于法。岗波巴大师也讲,一个真正见到本性的人,不能斤斤于计较修行的精进或者不精进,精进和不精进是一致的。开悟不在闻思上作功夫。不在这上面努力,意思说你真的明白就是了。但是修和不修都是无碍的,而不要另外有所修,有所求。求一个法,或者求一个什么东西,其实不需要再去求。就这样子保任,这样子觉照,这样子下去。因为所有的修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这个,而你已经达到这个了,还要再去修个什么?不需要修,但你,也没有离开修,行住坐卧,念念即空又明,即明又空,空明不二就是真修。无为真修就是大道。它是趋向于真实的菩提大道的。不求更好,很多人修行不成就是因为被法所障。其实,一丝不挂,什么都没有,但是也不妨打坐,不妨念佛。行住坐卧都是如此,更容易成就,更真实。
有些人世俗的东西能超越,佛法没有超越,总是要修一个法,总是要得到什么,总是要努力,其实越努力,离道越远。它是要你息下来,要你回到原来的地方,原来的地方什么都不是。
法身就是我们的灵知,但我们初见到的灵知,由空来现,离知解、离分别、离感受的当下,了了分明,这个灵知的本身就是法身。但是这个法身在没有透脱万物之前。没有超越我们微细的烦恼之前,这个法身不是广大圆明的,它是一点灵光。而法身的圆满它要借助智慧,通过智慧了达一切之后,法身才能圆满。而在了达一切的时候,必须借助解脱,解脱一切束缚,解脱一切微细的烦恼,之后般若才能清净,所以三个是一体的。法身是体性,般若是观照,解脱是事用。没有法身你观照什么,你观照的是有为的;你有观照,但你不去解脱,而观照又起什么用呢?观照的目的就是为了解脱。解脱烦恼,解脱执著,解脱习气。解脱任何对你的影响的方面,只有解脱法身才能圆满。不解脱法身怎么圆满呢?所以不要小看这一点灵光,而且这一点灵光没有什么非常奇特,没有什么神通,但把握这一点灵光,而且这一点灵光非常正确,它是真实性的,离分别的,本然性的,这一点一旦明白,禅宗来讲,就是明心见性了。道上已经开始了,是真实的菩提心。就是胜义菩提心从这时开发了。然后依这个来起照,而不是另外有一个法,有一个什么东西来起照。依这法身体性起观照。依这法身体性的观照来了一切。而不了而了,知道什么都是自性的显现,都是空化幻影。以不了的心来了一切法的执著,然后以这个了的功德来庄严这个法身,而法身才能圆满。修道没有离开这三点。明白这三点佛法都在里面了。
十八、问:有一只蚊子飞过,我把它拍死了,这是第一念。第二念,我怎么杀生呢?第三念,别管它,不要住在这上面。

答:第一念,可以说是无心,也可以说是无记,第二念,是过去听经,或者看书看来的。第三念,是一种破的智慧。这在三个念头,其实都有落处的。应该不作意,在大悲的作用下,虽然把蚊子拍死了,不要作意想,但是不是不知道。正在知道的时候,充满大悲,但是不作大悲想。这可以是一种修养,在平时养成一种大悲的心。你所有的心都是清净的。那么,在你作用的时候,就是放光。
如果没有到这里,千万不要轻易杀生!
十九、问:请开示一心。

答:很多人对待一心并不是很明白,不是你的思想“一心”,这个所谓的一心遍法界都是一心,一切众生,一切万物都是用一心来显现的。都是同一个心,同一个源。所以这个心不是唯心的心,不是和唯物相对的心。不是你的精神和感觉的心,这个心要通过你的修行才能知道。虽然你不知道,但是你还是没有离开这个一心。任何一众生,无论是天上众生,还是地下的众生都没有离开这个一心。

二十、问:修行人怎样不受世俗业气的影响?
答:修行人入定,降服烦恼之后,他的身体、生理现象得到相对的净化的时候,就会发现一些敏感性的现象,别人的病气会到他的身上来,那么怎样处理呢?
第一个阶段,应该回避,因为它的力量不够要保护,保护自已的定,自己的清净,使自已的定和力量更加深化,使自己的觉受更加空,更加明了。养到一定的时候,以一定的方式,以悲愿转化众生。这时他有一种不再受染污的力量产生。因为力量悬殊很大,现在的清净是弱清净,不是强清净。而凡夫的力量是强力,凡夫的欲望,他的业力,凡夫的力量比修行人的力量大得多,我们把世俗的力量去掉了,我们新的力量刚刚产生,还很弱。这个弱正好受到他的侵袭,所以修行人有时觉得他消融了世俗的东西,他反而没有了力量。其实这是正常的,你要养这一点清净,养这一点轻安,养护到一定的时候,整天都是这么清净,都是这么轻安,后来慢慢地力量才会增长。这个养出来的才是接近于道的东西,有这个在还不是道,接近于正定的东西。真正的好的能量,开始产生了。修道的人的气是清净的,因为他发心清净,不生烦恼。如果他在定中就养成了这种气,这些在成道不成道两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个时候不能随便地给人治病,有个祖师说,你随便给人治病,就好比把家中的无价宝,拿出去换钱用了。得不偿失了。这就是定气,会由此产生智慧气,产生空。没有这股气,是空不掉的,空也是无记空。

二十一、问:怎么样“观想”,我不是太清楚,能否请老师作个开示。

答:这有一个阶段的。
第一步,你看这个杯子,不要有意去想,让它自然呈现,就是看,不要想着看,然后,把眼睛闭上,有没有,如果没有,再看,如果有的话,不用再看。
第二步,如果不用想它也出现,但那个空不在脑里面,它在空里面。你不能放得太近,要在虚空里面,虚空里面是原物。你就定在上面,不再注意身体,不再注意妄想,不再注意其它东西。
第三步,你不用想,它自然会出现。出现的很自然,而且很长时间能保持住,再起变,这个茶杯,不再是这么小,茶杯变得很大,或者你观的是水,遍虚空都是水,你也是水,任何东西都是水,如果你观的是佛,那么,任何东西都是佛,你融化了,这是第三步。
第四步,当这个虚拟之象出现的时候,你就入定了。定到极处的时候,突然之间就没有了,这个虚象就没有了。一片清朗,也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也没有你,也没有我,不可言表,就进入根本道了。
第五步,根本智就来了。进去之后,有时这样,有时不这样,平时也这样,平时是一种因缘的这样。后来慢慢地不是那么地清晰。但是它的利用,越来越大,不是停留在这里。这是第五步。它和你的行为构成一体,但是没有动心处。当你有动心时候,把它拿掉就是了,这是悟后真修。
第六步,悟后真修到一定的时候,能够成片,二十四小时都是这样,然后起神通妙用了,从小到大,开始从他心通开始,别人起念就知道,别人的念头都明白。知道别人的根性怎么样,怎样对别人说法,对别人说法都是自然流露,这是第六步。
第七步,起变化,身体可以一个变二个,二个变三个,身体可以到纸里面去,可以到花里面去。宇宙的能量可以产生变化了。
第八步,即心能转物,智入无间,百八三昧,开始契证。到后来,变化自在,神变自在,入一切三昧自在,有无量自在,无量成就,无量方便,到后来,有圆满自在。第八步,成佛。
每一种修行,都是这样的,但是有的方便只能走到几步为止,有的能走到究竟。

二十二、问:宗教与佛法

答:在你了解宗教之后,才能肯定宗教的积极意义,但是,进一步讲,一个真正修行的人,真正有智慧的人,通过他的学习,他的观照,他就超越了宗教的本身。宗教是一种形式或者说是一种存在,或者是某种人生的理论,但是它本身是超越宗教的。宗教有社会的利益,社会存在的条件。有几方面构成的,象教主,教典,教法、仪规等等因素来构成。这里面包含了真理,包含了宗教的美德。但,你见到的是外在的,没有见到内在的。因而你也许会产生误解。当你见到外在的东西的同时,如果你见到了内在的美德,真实的精华,你会觉得原来这一切是这么的好啊!你改变了你的自身,同时,你见到人间也是天堂。人间也是净土,是人把自己搞糟的了,把自己困住了。你会有这个体会,原来一切都是好的。那么原来为什么觉得不好呢?哦,原来不明白,没有智慧,我原来没有这样的修养。通过宗教的说理,通过不断的熏陶,经过一种方法的锻炼,我提升了,我心里有天堂,心里面有净土,我再看人间都是天堂,都是净土。没有宗教,你得不到这个,在社会上怎么样的教育,在这方面来讲都是没有用的。因为你是作意的,有影响的,人与人之间都有功利。你有这个在,你去不了这个。而宗教开始时要远离人间那种追求的,它首先要追求一个解脱,追求清净、智慧,追求一种非常美妙的境界。先把你的烦恼、迷执、困惑放下来,当你丢掉了这些之后,你内在就庄严了,就清净了,解脱了。那你的心透明了,不再戴着有色眼镜,不再愤世嫉俗地看问题了,不去斗争。当你学法后的心,再次进入这世界,然后你发现这些都非常美。一切都是很美的,一切都是很真,然后你以大悲心来做人,来利益众生,这个世界改变了。改变不是因宗教,是因为通过宗教而改变,是人通过宗教而改变了自己。改变了自己,就是改变了一切,因为一切都是你自己构成的。你看到好,看到坏,都是你自己。没有你自己,你怎么会知道好和坏呢!因为你庄严,所以世界庄严,你不庄严,世界一塌糊涂。因为你有好口味,所以吃东西才有滋味,你口味不好,吃再好的东西也不好吃。宗教就是使你有好口味、好心情,这就是真正的意义,哈哈!
在你修行的道路上,你要借一副眼镜给自己戴。佛经,善知识的指导就是眼镜,你眼镜近视看得不远,通过佛法,佛经,通过善知识的指导,这就是眼镜。先借一副眼镜来看看。
我们不探索与我们无关的东西,探索你的现在。你有什么烦恼,我不知道你有什么烦恼,但你知道自己有什么烦恼。烦恼是从那里来的,当然你问你自己和问别人不一样。问自己是明智的,问别人是无知的,没有智慧的。你希望别人有一种神通或者有一种恩惠,或者有一种特殊的大法,解决你的烦恼,如果别人能解决你现在的这些烦恼,但也解决不了你这一生的烦恼。要用你智慧去认识烦恼的源头是什么,用自己的智慧,方便去解决它,他才可以有自己的功德和修行。你要明白就真受用不尽了。
在修行上要找到自己的方向和所归,这样你才会不断地进步。这个找不到,几年很快就会过去。

二十三、问:请老师给我一些开示,是否不用急于学完一个宗派。

答:其实对一个宗派,一本佛经的学习,不可能一次到位的,一次到位的概念是虚假的概念,虚假的认识。当你成熟的时候,你的契入虽然不多,但是很深很广,很真实。这是最重要的。所以不急于要学完一个宗派。关键是你在这个宗派里你获得了什么,或者说你会有什么体会。或者说一种机缘使我们进步了,这是最重要。有的人学了很多,几年来没有进步,那么这个法对你而言就没有价值。所以,关键是不要错过目前,错过目前就错过了永远。

二十四、问:修学的计划与不求而求。

答:不以计划为计划,不执著于计划,不是说不要计划,零乱的修行是不可取的。在自己的心灵上不落于求,不执著追求。所以《华严经》上讲“善法爱者,诸菩萨求”。但是这个求不是一种执著地求,是自然地向这个方向前进地求,有这个如理的方向,我走向这个方向就是求。

二十五、问:有为和无为。

答:你念佛,念而无念,即不作意,不造作,不执取,如是心无所住,无念而念,那么念佛就是无为。有的人说我什么事都不做,什么愿都不发,这不是无为。这是你故意去这样做,这更有为。有意这样做,还是有为法。所以不能在事上去论,要看你的心是有为还是无为。事上是讲不清楚的。

二十六、问:理论和智慧?

答:任何一种理论,一种道理,当你看到它的真实意义的时候,才是智慧。你明白了,你的明白就是智慧,然而能够解决问题,增加你的修养、增加你的品味,理论不再存在,理论是讲给别人听的,别人听了你的理论觉得是理论那就是理论,如果别人明白了,那就是智慧,如果别人记住了你的话,啊!你的讲法很好,这就是理论。

二十七、问:我们看理论的时候,不一定马上变成智慧。

答:那这就是理论,不是你所需要的。这种理论是别人需要的,是另一类人的需要,或者说不是你目前的需要。这个世界其实并不存在理论,因为要说明一个问题,解释一个问题,但是解释的人是用智慧来解释这个问题的,那么,听的人同样也应该以智慧去听,去明白它,那么就超越了理论。

二十八、问:理论的对与错?

答:对和错是比较的,如果没有比较就没有对错,所以没有绝对的对和绝对的错。任何的理论都是为了宣扬一种自己的观点或者解释一个问题,所以理论在一个时期可能是对的,另一个时期可能是错的。

二十九、问:是否一种理论对不同人也会有对有错?

答:对的。对某些人,这种理论可能是对的,对另一些人可能就不适合了,因此对与错存在着主客的相对关系。但是,作用如何,还要来看这个人实现之后,才可以说,实现这个理论之后得到什么,得到进步,得到了一种美好的东西,这说明了你运用这个理论是对的,医学中的很多理论,如:温热派……等等,能把病治好了的,那么就是对的,不对症,就是错的。这个理论可以是相互关联,但,也存在相互攻击、相互容纳,那都是人在这里起作用的。有地位的人,有自己高见的人,在理论与理论之间起了一些调和或者排斥的作用。
理论是死的,人是活的,看你是怎样用好这个理论。而当你有智慧的时候,不但佛经是佛法,世法也是佛法。你超越了理论的时候,用你的智慧来看一切问题的时候,一切万法,都是真理的如实呈现。

三十、问:悟?

答:所谓的悟,是在他的实践过程中超越了他内在的困惑和束缚,超越了他对外部世界的困惑和束缚。你获得了一种悟,你获得了矛盾的统一,获得了内外的统一,获得了一切实践中的统一,用你悟境的真实的智慧,再观照在你的认知当中,你就超越了理论概念、烦恼执著的束缚,以“无”的心智自自然然地能够体现你的那种作用,是自然的。因为你的悟不是作意来的,不是空白的,悟是在实践当中的,在你忽然而悟,顿然而超,脱落了根尘与对立之后。
你站在高空中看下界看得很清楚。下界的问题、下界的现象你用高空上的智慧面对它来显现它,你怎么能看不清楚呢!!!

 


{返回 宋智明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空谷的回音 与无锡居士对话
下一篇:空谷的回音 空谷的回音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附:决定往生净土颇哇教授摄要
 佛教净土法要 第二卷 净土持念法要 净土九级教学次第论
 禅修与本性
 垟山禅悟录 为《指月录》指月
 维摩禅说(上)
 维摩禅说(下)
 禅修的开发过程
 香风谷禅语 序
 禅观入门 一、禅的基本原理舆性质 漫谈禅人与坐禅
 禅观入门 六、禅的关隘与透脱 有佛与无佛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十一届:净慧老和尚开示禅修(净慧法师)[栏目: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
 理解“无常”[栏目:实修教言]
 原始念佛法门(一)[栏目:空海(惟传)法师]
 如何忏悔业障? 三 什么叫忏悔[栏目:明一法师]
 「止心一处」是修行的秘诀[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四]
 鱼和表蛙 Fish and Frog[栏目:森林里的一棵树 A Tree in a Forest]
 贤愚经白话 七瓶金施缘品第三十六[栏目:贤愚因缘经白话]
 宣化上人开示:去欲除贪,一切法空[栏目:戒邪淫文集]
 寿命无常之 三 命灭无助[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
 打破全身的机关 Breaking through Blockages throughout the ..[栏目:初步参禅的方法 Basic of Chan]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