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研究录
因为有了佛教,就有千千万万的人们去信仰,因为大众的信仰,于是就有僧俗团体及由此而形成的七众差异与佛化的仪规,所以佛菩萨的形像与教典就更为广泛地流布人间,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因为有了佛学,就有成千上万的人去研究,因为学者的研究,于是就其不同层次的探索与发展,形成了各种学术观点,得出各种结论,更与哲学、科学、文学、社会学等配合,而成立为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与风格各异学派,于是乎佛学就成为一门庞大的学科,学院的研讲便成一时的风尚。
因为有了佛法,于是便有少数的人去寻找,字里行间与次第传承中的内在真理,便不绝如缕。更由于真理的启示,人人本有的解慧之眼——第三只眼便豁开了观照人生、思维真实的契机。法门无量,行愿无尽,即法而学,即觉而照,因着真实的觉照,人们的心灵便有一番彻底的醒悟,如是的真理在如是的心中,灿然开花,
所以佛法就又有了知音者的叩响。
因为有了佛道,佛祖走过的涅槃之路,便有了新的印痕,菩提路遥,道齐三空。如能念念即真,则道在目前。道贯古今,道在厕屎,道在一切处圆显真性之光。佛道平常而难证,唯有极少数人方能履险破难,深入妙域而独契衰中。
二
佛教是佛性覆惑后的群体世界中的一种慰籍,一条指向真实的南针,是佛菩萨广大悲愿的方便施设。善巧的摄受,众生在佛教中熏沐佛光,聆听觉青,生长善根,开发道心,于是佛教在佛性的本明上,形成了涤污除垢。信入佛心的动阶。
佛学乃佛所说教理的学问,关于真理的知识,是在俗的人们在认知的世界里产生了理念之光,假借种种名相言说,宗派教义,各类系统,即此得领言中真机,佛之学说即众生界中所有学说的大同,所有观点的统一,所有学派的归缩,真实理事的圆辨,解透佛学无疑可通一切世学。悟彻佛学,即离文字,般若智发,应用于讲学著作,便是佛性阐微叙妙的手笔。
佛法是立于如何契悟佛性的手法,是关于穷一切事理的绝对实相的直显,是指归万有宗极的行趣。佛法是佛性的门与窗,是圣人垂示一乘三乘的真径,佛法是可思议的——见处立见,佛法又是不可思议的——知见离知。佛法即文字而离文字,即众生而非众生。唯有了彻万有,始会佛法,唯有脱尽分别,方得正眼。佛法者,岂非迈入佛性的通道,行人借用的舟筏?
佛道即佛性的全体,迷佛性而成全体无明,悟佛性而圆显本有功德,即全体真如,佛道者非道,行于非道,即是佛道。佛道者无知,圣不知圣,方是真圣。佛道者不可言,若有言说,皆非实义。佛道者同法界量,超绝对境,离能所,绝是非。其真不可思议者,唯佛道也!
由此可见,研究历史、人物、仪规、戒律、制度、宗派等属于佛教性的研究。
如研究经论的文字,佛祖的思想。宗派中的某些观点,乃至于佛教的人生观、宇宙观、科学观、哲理观、伦理观等等,均属于佛学的研究范畴。
如欲研明佛典中的根本旨趣,究尽理性的幽微,领悟实相的真理,观照般若的理趣,抉择行持的方法,确立次第的方便,修习殊胜的妙法等等,均是佛法的研究法。
如已亲见本来,彻悟自心,智慧朗开,事理圆融,则于道法之中,研磨微细习气,穷尽无始无明,开发妙能,彻显法性圆光,通达诸法缘起,所谓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百八三昧等等是也。直到究竟圆满无上佛道,此乃佛道之研究也。
三、
因为要从一般的信仰到信受佛法——所以要研究。
因为要成为通达佛教的学者——所以要研究。
因为要讲学、领众、开晓诸义——所以要研究。
因为要创立、要组织、要开新布远---所以要研究。
因为要现观、要深悟、要融通——所以要研究。
因为要体达佛祖之道,要印证心源,要出世为人——所以要研究。
然而真正研究者,无非是借镜照心——揽诸教而映现本有之智光,本有开而法理显,法理显、则观照明,观照即真,则本性发光,妙用启矣!
所以当一位学人在掌握佛教的基本原理、历史、名辞、宗派以及道品行法后,应从一师、一经、一观、一宗、一派、一法、一行深入体会;不断地从理观到事行,又从事行到理观,终至理、事不二。事事无碍,彻了人生的一期出世。因而学者应从照文字,到照义理,从义理的领悟中,再去照实际,由实际的返照而消归本性的真源,进而展开悲愿之心的大用——照缘起而度众生。彻法界而融性相。
于是乎依真正智眼而印经论、印宗乘、印祖道、印机用,乃至印一切法而得自在。
再于是乎,便有了发挥的力量,著书立说,l应机妙对、解粘去缚,活泼评唱,种种建立、种种善行、种种弘化、种种方便。于是乎,人世间便有了真正研明佛法而迸发出的智慧之光,便有了如实道妙的最现实的体悟的证明!
l 奉劝诸位研究佛法者,不可以世俗心。名利心。情计心。人我心去进行,应生广大心。菩提心,为了慈悲一切,利乐有情,去深入佛法,以四宏誓愿为先导。在研究中以产生极大的欢喜心,光明的开朗心。寂静的禅定心。离念的清净心为准则。如果在研究中与心不相应,与法不相应,则必南辕北辙,终无成就的可能!
四
晨诵佛经,夜参法理,一心念佛,誓归极乐,此学佛之乐也。
豁开心地,明彻法源,通达万有,善知缘起,此修法之乐也。
布衣粗食,任缘逍遥,来去无为,一任天真,平常自在;此证道之乐也。
得真法者,不以众生之见为见,故不受世俗名利尘缘所累。得真智者,不被种种差别所惑,故入一切境而了无一法可得,心地依然清明透彻,寂照无碍。
佛法研究者,不可以非量得,如思维变态、头脑昏掉、知识支离、心境杂陈,如此人佛者,尽是妄见,发言立论则害人无量。
学佛法者不可以比量得,经与经的比较,论与论的比较,乃至祖师与祖师。法门与法门以及科、哲一切学科间的比较,均堕分别思维,所得者决非真理,唯是名相世迹的陈痕,妄想缘虑的执取,绝无圆融透彻的领悟。
证佛法者,不可以现量得,因虽入真性,悟明本源,如还有个灵知在,仍有现量心机,则不究竟,以不究竟故,则不能平等圆照,此成佛之碍也。
佛教在众缘中,佛学在知识界,佛法在真参里,佛道在平常处,佛性在心的当下。
妙离离妙,玄尽尽玄,大道在人,人即非人,若能通达无性,则性灵自明;若能佛魔不二,则法界圆通。
心安则得一,得一则智明,智明则行真,行真则道显,道显者则世间万法均是佛法矣,何得斤斤计较于文字哉!
若未深入,则须依佛言教,参善知识,领悟真理,参透玄机,返归本性,勤除习气,然后英姿焕发,妙智无穷,则一切文字亦皆实相,一切作为皆游戏道场矣!
研究,研磨你的内心,穷尽法界的真义,一旦解开疑困,了达一切诸法的源头,则庆快平生,无挂无碍,于是在一切作用处,皆自性之所流露,一片天真,无量自在!
多少人竭亏心思,研究文字与假相,不知逐境生心,劳虑辛苦,一生迷在知解里,虽有作为,却枉费精神,妄自菲薄,不知借理明心,即境观心,即心返照,即照而悟,顿断三际之流注,全歇无始之妄习,一念圆真,宛然明镜。智慧照物而分明,慈悲应缘而平等,圆之圆而圆通法界,明之明而明彻万有,于是大愿行于无愿,大度度于非度,灵觉妙应普被一切矣。
五
佛门者即是“无门”,只有“无”尽世间的一切情感,无去外道二乘的偏小,方能发中正道见与大悲大情,其中妙在“悟”,妙在“转”,妙在“用”,妙在归于“平常”。
佛门研究中的人,不是寻迹,而是寻根;不是积累知识,扩充私我,而是消解妄知,转化我执;不是得到外界的承认与肯定,而是内在的清净与完美。只有进入”无”门而悟彻法源的人,方解横竖无碍,应用无亏!
佛教妙在应时代机而弘普同之法,故旗帜鲜明,各树法规,和合一致,以方便而操立,研究时代,推出相应的举措,不但能入社会而利济之,而且发扬信仰之纯正,引导精神归于正道,更能以高度之智慧,指出人类发展的方向,解决社会所遇的难题,消除众生心中的烦恼,如此研究佛教方有真实的价值。
七
佛法研究的真价值,在于传承真理——法界最如实的中道理体;在于修证大道——以证悟的经验垂示世人;在于弘扬道德---以信仰为中心的精神文明及由此而推展的物质文明;在于解粘了惑——使众生摆脱一切烦恼而过清净的生活;在于解决生死问题——使死得自在,死有所归,穷尽生涯,生尽无生。
佛法无量,应机而入,真人佛法者,一切法同圆一法,圆一法故,则悟无法,真得无法者,又能妙施一切法矣!
八
了悟了无我无人,明彻了亦心亦境,圆会了非法而法,一如无二如的真旨趣。一真一切真的妙胜慧,便顿然而发,于是超情离见,即研无研,即究非究,学修一体而本空,一切日用,无非大道。而此道用又非道用,此时不在佛门,不出佛门,不立宗派,不破宗派,不生于心,不立于境,所有语言施为,皆称性而起,妙智所现。从此世俗一切差别人事,皆是道人的道构权施,一切外道。世道皆可任缘行止,如是无为无所不为。其时,心光普照,精神内充,不眠而常惺,常用而恒明,从来不累,由来不迷,天真如同云天,自在流布,新新不已,于是平常的圆心妙化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