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圆觉经直讲 第十一章 法*二十五 善用在於人
 
{返回 宋智明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744

第十一章 *轮二十五 善用在於人
  当我们学习二十五*轮时,就应了知*轮的意义在於:辗碎烦恼--奢摩他体真止、空观,能破见思烦恼,运转至真谛理体,成就一切智,而得般若德;三摩钵提方便随缘止、假观,能破尘沙烦恼,运转至俗谛理体,成就道种智,而得解脱德;禅那离二边分别止、中道观,能破无明烦恼,运转中谛理体,成就一切种智,而得法身德。次第而修则次第成就;圆妙而修、一三无异,则一念具足,当下圆成。
  二十五*轮是根本三轮上的方便开演,不同组合的方式,以适合二十五种类型的修行人。
  无论你行於何法,总可以在二十五轮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修持之路,如果你的行持不适合於相应的*轮,那一定会滞在某处而始终难得成就。
   下面我们学习由辩音菩萨提出的*轮之旨。  
  “於是辩音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细辨法音,善转*轮,礼佛得旨,长跪了心。)
  “大悲世尊!如是法门,甚为希有。”
   大悲世尊!您刚才所讲的三种观门,能够使令一切众生成佛,而且分得如此清楚,一层一层的,妙法之轮,运转无碍,如是妙观*轮,亦是对佛门整个修证观行的总的概括,如此微妙,如此殊胜,实在是少有的!
  “世尊!此诸方便,一切菩萨於圆觉门有几修习?愿为大众及末世众生方便开示,令悟实相。”
  世尊啊!您刚才讲三个法门是非常的好,是很圆满了,但菩萨种类很多,所以有很多差别,这个方便对一切菩萨在这圆觉门中有几种修习?细分下去还有几种类型?愿为大众及末世众生再方便开示,使他们悟到真实体相。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初入者为始,圆成者为终,终始*轮,圆转无碍。
  “尔时,世尊告辩音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问於如来如是修习,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能够问到这样的如来修证境界,而且还讲到满足一切菩萨的修行法门,你问得很好。你要仔细谛听,应当为你宣说。
  “时,辩音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以欢喜心受持微妙的教法,以默然之心去契悟本来面目。下面讲整个*轮的观法。
  “善男子!一切如来圆觉清净,本无修习及修习者。”
   先从根本上讲,就是讲一切如来,圆觉本性,本来清净,所以本来没修习亦没修习的人,先破了人与法的执著,方能契合真觉。
  “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於未觉幻力修习。”一切菩萨与众生在未明心见性之前,都处于未觉的迷惑状态,所以都是依理解力去修行,这样的修行,不能离幻,均属幻力。因此,往往佛祖在给你佛法前先要破世俗法,因为佛法很微妙的,如原来的东西还在,用世俗的观念去理解佛法,佛法就学不进去。这好比有精美的东西给你吃,先要饿了才能吃得进去,肚子饱了就吃不进去。所以先破了它,放下後,把俗情世智化空,才能进修真实佛法。“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於未觉幻力修习”。因为还没觉,要依幻力修习,藉妄心用功。
 “尔时便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
  这时候便有二十五种清净禅定的修习*轮。
 “若诸菩萨唯取极静。”
  这是第一轮,别的都不管,专门取个极静的地方去修行,如到深山老林中去,选个清净环境。
  “由静力故,永断烦恼,究竟成就。”
  由静而定,由定而慧,以慧破惑,显於空明,於是永断一切烦恼,且到究竟时亦能成就,进人圣门,灵妙开发,这样也会圆满道业。
  “不起於座,便入涅槃。”
  这样不用来到人间应化,到深山老林中修,常於座中用功,修到一定时候不起於座,即入涅槃境界,这是从奢摩他直接进入涅槃解脱之道。
  “此菩萨者,名单修奢摩他。”
  这样的菩萨叫单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唯观如幻,以佛力故变化世界种种作用,备行菩萨清静妙行,於陀罗尼不失寂念及诸静慧。此菩萨者,名为单修三摩钵提。”
  假使这些菩萨仅仅观修如幻法门,就在事相人际中应用,无须取静为行,因佛力的加持,故能以幻智方便,“变化世界种种作用”。在世界随缘变化出种种应机的作用,完备地去修所有菩萨的清净妙行,在显现陀罗尼总持门的妙用时又不失去寂静念。不是坐在那裏空守死定,而是活泼泼地善持妙化;且是荣辱不动,是非不生,一切境界安心自然,这样的陀罗尼不失,静慧也不失,又能解脱自他烦恼,这样的菩萨叫单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唯灭诸幻,不取作用,独断烦恼;烦恼断尽,便证实相。此菩萨者,名单修禅那。” 
  假使菩萨只把幻执灭掉,绝念无住,不取(起)作用,於是独断一切烦恼,烦恼断尽时,与灵妙真心相应,证到实相,这样的菩萨叫单修禅那。《入佛境界经》中讲:“诸法犹如幻,如幻不可得,离诸幻法故,敬礼无所观。”如幻不可得即是灭幻,无所观即不取。
  以上是根本三轮的单修法。

  “若诸菩萨先取至静,以静慧心照诸幻者,便於是中起菩萨行。”
  这菩萨先以静观开头,再在静中照幻,照幻照得明了以後,这样再在中间起菩萨行,有个过程。因此,如果没有静慧作为起点,就会自居幻化之中,所以先取至静,再起菩萨行,度如幻众生,这样是兼顾两者。
  “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三摩钵提。”
   这样的菩萨叫先修奢摩他,後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静慧故,证至静性便断烦恼,永出生死。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禅那。”
   假使菩萨以静慧故,“证至静性”,静性就是寂性,藉静而兼修寂性,这样以二观综合的功用,就断了烦恼,永出生死。这样的菩萨叫先修奢摩他,後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寂静慧,复现幻力,种种变化度诸众生,後断烦恼而入寂灭。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钵提,後修禅那。”
  这裏讲三个法门次第而入的*轮用心之道。静慧力即是奢摩他,幻力变化即三摩钵提,入寂即禅那。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断烦恼巳,後起菩萨清净妙行,度诸众生。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後修三摩钵提。”
  就是讲菩萨以至静力断烦恼以後,再起菩萨清净妙行,度诸众生,这样的菩萨叫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後修三摩钵提。
  “先修三摩钵提,中修奢摩他,後修禅那。”以变化力做佛事时,又即安住寂静,又能断除烦恼,层层深入,这是由幻即静,即静而寂,次第成就。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无碍作用,断烦恼故,安住至静。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禅那,後修奢摩他。”
  由幻用而达寂性,即寂性而安住至静,这是初幻、中寂、後静。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方便作用,至静寂灭,二俱顺随。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齐修奢摩他、禅那。”
  先用幻法,後齐修静寂二法。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起用,资於至静,後断烦恼。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奢摩他,后修禅那。”
  由幻化而即静空,再修寂观而断烦恼。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资於寂灭,後住清净,无作静虑。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禅那,後修奢摩他。”
  以变化力资於寂灭”,是幻寂齐修,後经清净无作静虑是奢摩他的静空观。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取至静,住於清净。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後修奢摩他。”
   这是後七轮的第一轮,叫“宝明空海观”。《佛顶经》说:“同入如来宝明空海。”所以先以灵心寂灭之力,归於本觉灵明,犹如宝明一样,後入静慧犹如空海。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作用,於一切境,寂用顺随。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後修三摩钵提。”
  这是第二“虚空妙用观”,灵心之体,犹如虚空生起一切变化,所以先以寂灭灵心,广大如虚空,再以如幻变化而起妙用。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自性,安於静虑,而起变化。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奢摩他,後修三摩钵提。”
  这是第三“舜若呈禅观”。“舜若”即虚空神,此神有显色而无形体,所以遇日光映照时,暂时显现色相。说明这个*轮,是先寂灭为虚空,次静想照空,再後起一切幻化作用。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无作自性,起於作用,清净境界,归於静虑。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三摩钵提,後修奢摩他。” 这是第四“饮光归定观”。饮光就是大迦叶,他的修证就是本*轮的以禅那先证体,次起如幻神通,後才归於静空之定。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清净,而住静虑,起於变化。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
  这是第五“多宝呈通观”。多宝佛先成道,证真如性体,後在塔中发起法华,犹如静中起幻化而无碍。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於至静,而起变化。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奢摩他,後修三摩钵提。”
  这是第六“下方腾化观”。藉《法华经》中六万恒河菩萨从下方腾化而现,说明此法先是齐修寂与静,後以其大力而忽呈如幻变化。”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於变化,而起至静,清明境慧。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三摩钵提,後修奢摩他。”
  这是第七“帝心含变观”。藉帝心之宝能含一切物像,“对即应变,应而还空”。说明灵心妙观如果成就,就能包含一切德用,应一切缘而起幻化,後又入於安静空明。
  
  下面还有一轮圆修妙观,叫做“如意圆修观”,犹如“如意宝珠,四方俱照”,譬喻大智慧人顿觉心性,三观一时齐修而圆融。
  “若诸菩萨以圆觉慧,圆合一切。”
   一切事理、性相、真妄、色空等等种类,举体相应,所以圆人修法无法不圆,偏邪皆是中正。所以以圆觉之智合於理体,理即非理,全体是事。又以圆觉合事,事即非事,所以全事即理。一切性相等二边之法,全即不二,能圆悟这个宗旨,中道的第一义谛,立即显现於心中,非理非事是以双遮来显中,即理即事是以双照来显中,遮照同时,就是圆觉。
  “於诸性相,无离觉性。”
  性即静观之修,相即如幻之观,“无离觉性”,即性即相而不离灵觉妙心的寂灭真观。也即:即空、即假、即中,三即一,一即三。又以圆觉圆合一切,是从体起用;如性相无异觉性,是会用归体,体用无碍,寂照同时,就是圆满无上妙觉。
 “此菩萨者,是为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
  这样圆修的菩萨,因为同时体现了自性的三个方面--法身、般若、解脱,所以获得清净随顺。
  “善男子!是名菩萨二十五轮,一切菩萨修行如是。”
  这是结成了一切菩萨在因地中修习所应用的方便妙轮,是成佛的正因。
“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轮者,当持梵行,寂静思惟,求哀忏悔,经三七日,於二十五轮各安标记,至心求哀,随手结取,依结开示,便知顿渐。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这是世尊告诉我们怎样选择符合自己根性的*轮的办法。佛说:凡是修大乘道,发心成佛的菩萨与末世一切众生,如果想依这二十五轮的方便修习时,应当先采用事相中的威仪法式以及用心的方便,身、口、意三业清净,戒、定、慧三学具足,事相圆融。第一、当持梵行,清净的菩萨戒的行仪,摄律仪,摄善法,饶益有情的三聚净戒应当具足。第二、应当以寂静心而修于定,其心不乱,方便趣入正道。第三、应该在正定中,以无分别的净觉心而照了法义,悟入妙道,化转妄惑。
  这样三学合於一心,妙观显於一念,方能成佛。然後在佛前求哀忏悔,消除多生的业累,打破无始的障碍,恢复清净的心体。这样要经过三七二十一日,因为发露先罪的日子假使太短了,顾虑到罪业消不尽,只怕精诚不够,难以感佛来应,所以应当在三七日中求哀忏悔,忏悔之後,可以把标有二十五轮标记的纸笺放在佛前(表见次页),跪下顶礼佛後,随手拈取一张,不可在此时乱心分别,或简择选取,应一心求佛,诚心求取。打开後,依结中所开示*轮,就知道自己根机的顿与渐,知道自己应修的*轮,不能再贪求其他修法。
  “ 一念疑悔,即不成就”,因为佛力加持,使你得到自己的*轮。所以一者仗佛力而顺达,二者合根性而易趣,所以千万不可生怀疑之心,以及後悔之意。因为心生疑阻,失去以前的功德,纵使再修,稍难成就,所以不应轻於事相,应根据所开示的*轮一心用功,必能成就。接下去是偈文: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辨音汝当知,一切诸菩萨,无碍清静慧,皆以禅定生。所谓奢摩他,三摩提禅那,三法顿渐修,有二十五种。十方诸如来,三世修行者,无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唯除顿觉人,并法不随顺。一切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常当持此轮,随顺勤修习,依佛大悲力,不久证涅槃。”
  佛方便演绎了二十五*轮之后,为使行者明了而入,所以再以偈言宣示:[辩音汝当知],善辩法音的人应当了之:[一切诸菩萨,无碍清静慧,皆以禅定生。]解脱依于慧照,慧照源于禅定,禅定在于*轮:[所谓奢摩他,三摩提禅那。]三中观修之法,都是以圆觉清静心,离能所对待而修心观。然而法有顿渐,根有利钝,所以形成:[三法顿渐修,有二十五种],二十五种*轮已包括一切法的修习关键。因为三谛摄一切理,三观融一切行故。所以因果不二:[十方诸如来,三世修行者,无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如来已成,行者而趋,无不因此*轮而得道。
  [唯除顿觉人,并法不随顺],前一偈说明菩萨应修而为之,这里指菩萨无所为。其中有两层意思:
  一、上根之人得圆顿悟解,对於一切定相之法也不随顺,所以不必依二十五轮以及道场探结的方法来决定自己的根性。这里的不随顺於法,也就是不取於相。不随相转,即随顺於真觉妙体。这是顿入圆明,触目合道,不可再以著相法加以绳索,伤了无疮的身体。也是前面所讲的“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等的直接拂离妙照,所以不必随顺於法。
  二、这二句作没有信心的下根人解说,就是说都没有信心的人,听到如此大法,内心也不能生起随顺。合起来亦即“上智与下愚不移”之义。第一层是不随倒用之法,第二层是不随正修之法。
  “一切诸菩萨,及未世众生,常当持此轮”,常常地修持符合自己根机的*轮,并且“随顺勤修习”,顺入妙觉,加上“依佛大悲力”的大光明加持,自然破除一切烦恼障碍,顺利到达宝所,所以“不久证涅槃”,并非遥远而是不久当得涅槃大道。
  我们回顾以上讲到的二品,这两品都是讲做工夫,这个工夫是佛的特殊方便,因为有些大心众生对圆觉的理虽然已明白,但他们不能够单刀直人,只因不能直接体现佛的智慧,就是讲一举一动都是佛性的直接显现。只因做不到,所以佛用这样门:
  第一是奢摩他:奢摩他是体真止,体现真性空的一面,放下万缘,取静为行,所以是泯相,一切相都把它歇下来,一切的心念把它歇下来,达到一种寂静轻安,还仅仅是寂静,还不是寂灭。也就是讲这个阶段是伏的阶段,妄想一切烦恼尽伏,得到很深的定,再由定显觉,由觉显现法界中佛的心,达到轻安境界,烦恼不会缘起。
  第二是三摩钵提:在天台宗来说是方便随缘止,就是能够随一切众生的缘,做些方便的事业,并以幻智对一切所有的事业行於如幻如化之中,知一切境界本来空寂时,又以如幻如化的空寂来做如幻如化的事业,这中间没来没去,这裹与第一点不同的是:前面的奢摩他是绝对的静、绝对地归於寂静,放下一切世界事业不干,来到清净的地方去;
  第二点是绝对的动,愈动愈好,在动的事业当中来体现佛的智慧,动而不动,不动而动,逐渐开显本具的妙用。因为如幻如化,所以这在《华严经》来讲是“如幻销尘观”,起一切幻,用幻来销一切尘。因为我们知道所有缘起的一切身心世界本来都是幻化不实,好比是梦中的境界,又如镜中的像,亦如电视中的镜头一样,全部是幻化,以幻来除幻,知幻不被幻所迷,所以不用到深山老林中去,而在社会上做一切利生的事业,这样的一种观,是绝对不动而动,以动制动,成就大悲轻安,在幻化中获证大悲心行的轻安妙乐。
  第三是禅那:禅那是息两边分别知,把所有的分别都歇下来,不是动也不是静,不是真也不是俗,不是内也不是外,没有两边,它不可以讲是佛或是众生,是悟非悟,是没概念没名称,在华严宗讲是“绝对灵心观”,纯粹灵知妙心的体现、直接的体现,不是概念,不落两边的境界,这是达到寂灭轻安。第二点的大悲轻安,是在大悲当中弘法利生,禅定不动,这裹的寂灭是一切烦恼、一切两边境界全部歇尽时,就达到寂灭轻安。
  佛回答了三种根本*轮後,这裏辩音菩萨又提出问题:“因众生有无量,是否还有更多的方便?”所以接下来在三根本轮中化起最圆满二十五轮。因为再化开成二十六轮是不可能的了,二十四轮亦不可以,我们可以算一下三轮的最极变化,正是二十五轮。因根本三个轮,最後一个圆融观的一个轮,就是三个法门同时显现的一个轮,这中间有初七、中七、後七,三七二十一个轮,正好是二十五个轮,这二十五轮是非常完整的一种*轮,不可能多,不可能少,这是讲第一点*轮的圆满其次讲的是佛教中念佛持咒,或者数息等,凡是有所依赖、有些规则等的一切法门都是方便,这个方便是凡夫的方便,就是讲凡夫是依赖一种对像,根据一种形式来做工夫的,无论我们所依的是甚么东西,依佛的相来观想,依佛的声音来听,或者依极乐世界的庄严来观相,或者依人的呼吸与气脉,或者观光明相,无论何种依赖的东西,都是凡夫的方便。圣人就是二乘罗汉,也不依这个方便,也不需要这个方便,都是凡夫的方便,为甚么?凡夫业障太重,就是说心太散乱,悟性太差,没有办法用凡夫的心悟到佛的真实心,那么我们可以看出这二十五轮中没有凡夫著相的方便,只有从三谛真实体中显现的*轮,这叫圣轮方便。
  圣轮方便进去的全部是以净圆觉心做因地修行,因净觉心,所以不是建立所缘,我们要建立所缘,建立所有的境界。南怀瑾先生讲修行最初要建立所缘,建立不净观或建立念咒等都是建立所缘,既有所缘就被相对的条件所缚,而很难打破相对。这是对凡夫不得已的方便,但所缘的法多了就会杂乱,所以所缘不可以多,同时所缘不可以执,多会杂,执会落,固执了就没办法走到佛性中去。执就是凡夫的执著与习惯,这亦不可行,亦不可贪,在自己的法门中贪自己的利益、贪自己的福报、贪自己的神通,这就是外道,所以放下这个是相当不容易。
 
  那么这二十五轮其所有的搭配与建立是大心众生入圣的方便,是他们的最初的基础,就是要悟净圆觉,对圆觉要悟入、要理解,後再在二十五轮中建立,所以大家看上面的这个表,表中前面的本三轮,本三轮的单修就是最基本最基本的,只修其中一种,好比「O」表示奢摩他;「●」表三摩钵提,「⑧」表禅那,这仅仅是为表述的方便。
  第一、“澄浑息用观”,就是把心念澄清,归於纯朴;息用,一切的作用都息下来,不起分别作用,一切人生世界中弘法利生等所有的都把它歇下来。
  第二、“庖丁恣刃观”。“庖丁”就是一位屠牛者,相传庖丁解牛,不用眼看,手到时刀锋不会伤著手,且把牛解得清清楚楚,此譬喻菩萨人世,做如幻三昧度众生时,不会伤著智慧,亦不会伤著众生;刀锋表示智慧,牛的骨头、牛的经脉等表示众生,菩萨要解剖众生,把众生的心思研究透,世界的缘起要研究透,知道如幻,且要通达如幻,通达如幻的境界来度如幻的众生,这就像“庖丁恣刃”一样。
  第三个本轮是禅那,禅那是无碍境界,是“呈音出碍观”,好比钟敲起,透过声音传播无碍。至於下面的字都是解释,大家可以去体会:
  第一种是初七轮从奢摩他到三摩钵提;即先从奢摩他修起,後归入三摩钵提,即力量比较弱,度众生没力量,所以先要归於至静,在极静中产生力量、智慧,如此产生如幻智慧之後,来方便运用。
  第二种是先修奢摩他後直接归禅那,就是讲在至静中不经过如幻,即晓得在这裹没度生的缘份,直接把自己的烦恼灭掉,直接归到寂灭境界。
  第三种是从奢摩他开始到三摩钵提,最後再归到禅那,这种的表达是一种类型,这类型表示修行人真实进到圣道的所有的方便,这不用多作解释的,要自己去体会,发现自己是那一种人。
  然而有些人是相当混乱的,连最初奢摩他也做不到,做不到极静的觉心显现,三摩钵提亦做不到,世界如幻还看不破,还有许多执著。说到禅那,还有粗心在,烦恼者未伏,何来断惑证真?所以没达到寂灭,两边还有取著。现代的人是这种的类型比较多,那怎么办?应在早晚坚持打坐,做工夫--做奢摩他工夫,归入至静。因白天有工作,有家务,做事时做三摩钵提--做如幻观,在做事当中锻炼,
  还不能说做到了,只能说在做锻炼,做如幻的工夫,不能把庸俗的事当一回事,不执著,一心去体悟空有不二的真性。如到一定时候,突然相应时,会体会到禅那,不是说立刻就来的,这是刹那相应,这是偶然之间身心脱落进入到禅那真实的地方。现代的人只能这样修,绝对的奢摩他和绝对的三摩钵提对有工作的人来说是很难很难的,或者说短期来修可以,长期就困难,除非是过来人或者是根基相当好的人,才能做到,这个表只是做个简明的解释,大家去看是会看懂的。


 


{返回 宋智明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圆觉经直讲 第十二章 除障显理 了相非相
下一篇:圆觉经直讲 第十章 修行无二 方便多门
 禅观入门 二、禅的正见研习与参学 浅谈真正见解
 禅观入门 九、禅的诗偈与要诀 开悟要诀二十颂
 香风谷禅语 上编
 空谷的回音 短文七篇 三、雪域归记
 禅观入门 三、禅的修持方法与体究 金刚禅修持法要
 维摩禅说(下)
 禅观入门 五、禅的障碍与消除方法 如何排除禅悟之障
 佛法与生活的融合
 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世界就是你自己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附:极乐愿文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四[栏目:净界法师]
 四重缘起深般若 第三章 弥勒瑜伽行 4 《三自性判定》略释[栏目:谈锡永居士]
 佛法对钱财的看法[栏目:惟觉法师]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第十八卷)[栏目:净空法师]
 九住心[栏目:慈诚罗珠堪布·微教言]
 07-053菩萨圆满般若波罗蜜[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7年]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