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十番显见——《楞严经》的核心
 
{返回 妙心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796

十番显见——《楞严经》的核心

    我们应该知道,楞严大定是性定,是如来禅的根本。这个自性之定的修行有两种途径。一是据因望果,二是依果行因,区别在于见不见性。
    因此,七处征心、十番显见是最关键的,也是《楞严经》的正宗分。七处征心,意在破心。十番显见,必欲亲见楞严之性。这里通过了,显见的目的就达到了。先见楞严之性,这样就会让后面的修法有了依止。
    先见楞严之性,是一真,一真现,百妄自伏。修定易见工夫。若不见楞严之性,虽观潮来潮往,心却随着声尘荡漾。这只能是据因望果,按住葫芦瓢又起,效果不好。关键问题是无依修定,就象拿着个橛子不知往哪儿钉一样。
    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老实按照经上,释尊的开示过程,象脱衣服剥玉米一样,一层一层地剥开。释尊为什么要反复显见呢?甚至用得上十番之多。可见其重要性。
    楞严大定是理定,是性定。普门,十番显见,就是为了让大家见“性”。见性之后修圆通,是有依止的。如果不见性呢?修楞严定是没根的。
    我说的带果行因,就是指老实参悟“十番显见”的部分,这是如来密藏、凡圣都是一样的。一旦亲见这个见闻觉知之性,就不要再退转,老实观炼熏修,观想纯熟。这个就是“带果行因”中所指的那个“果”。让它作主修定。
    凡夫知见,我执法执,就象是“薪”,而大道就象是“火”。你又想保住身心知见这个“薪”,不舍得烧掉,又想让火焰不灭,可能吗?十番显见,顾名思义。为什么要“显”?因为不显不行,这个“见性”已经被东西层层包裹住了。
    因此,应该按经上所说,显一番就烧一层包衣,再显一番再烧一层包衣,直到十番观想纯熟,就可以“见性”了。
    开悟的《楞严》,学《楞严》却不能见性,岂不可惜啊?要做带果行因的,不要做据因望果的事,这是我给你的建议。
    三渐次之说,是方便之方便。除五辛,断淫杀,违现业,这都不是根本。外面大雨,当备雨具。但当你进入室内之后,还用得着雨具吗?楞严大定是自性之室,若能登堂入室,又何须这些雨具啊?进不了屋的时候,雨具才重要。明白了吗?
    体真止是根本,做不到才需要系缘止。一真断百妄。目标从来锁定的都是一真法界。万众归一,万法归一,万圣归一。不要把目光停留在两岸的风光上。


{返回 妙心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当邪念不止的时候
下一篇:欲界话离欲
 《莲宗宝鉴》译注 卷二之三
 转心与转境
 关于净土五经
 关于冤魂索债的解释
 《莲宗宝鉴》译注 卷二之七
 见性就是成佛吗?
 关于“权实”的初步认识
 论“化仪四教”中渐教的现实意义
 《莲宗宝鉴》译注 卷一之五
 悟佛性 通人性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普巴金刚灌顶开示(三) 宁玛派听列诺布仁波切[栏目:密乘之门·灌顶开示选]
 四念处开示[栏目:圣法长老]
 楞伽经白话解卷一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 第二章 如幻众生自心生之一[栏目:楞伽经白话解]
 佛教丛林观 第三章 丛林法会佛事 第二节 丛林日常佛事 二、上供[栏目:佛教丛林观]
 禅宗 伍、禅林规范的与典故[栏目:禅宗简介]
 禅与生命的认知 初讲 第一日[栏目:南怀瑾居士]
 禅坐时出现酥麻感,将如何如理作意,才能提高禅坐效果?[栏目:玛欣德尊者答疑]
 天台先驱者的止观实践(潘桂明)[栏目:天台宗文集]
 律宗的中兴:宋代的律宗(王建光)[栏目:律宗文集]
 希求正法的心[栏目:佛法是种活法]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