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疑难点解析
庐山东林寺祖庭 释明灯集述
(全文9100字)
一、《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那么如何修持才是多善根福德因缘,才能成就往生呢?
论点:称念万德洪名“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多善根福德因缘。
论据一
佛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之后,佛紧接着告诉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在经文中,佛只是强调了一个持名念佛的修持,不需要再加另外的修持,就能往生。佛是证得一切智者,不会该说出来却忘记说出来。这就推论出,持名念佛就是多善根福德因缘,也只有持名念佛才是多善根福德因缘。
论据二
《阿弥陀经》的另外一个译本就是唐玄奘大师翻译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此译本是这样说的“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在名号之前加了十个字来形容“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这个岂不就是“多善根福德”吗?多到已经不能用数量来形容、来表示了,而是用“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来说明,所以说,名号本身就是多善根福德,是殊胜的,超越于其它种类的善根福德呀!
论据三
《无量寿经》(自古至今的高僧大德,皆以曹魏康僧铠译本作为最佳善本,以后凡是提及《无量寿经》,皆指此译本。)经言: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又说:令诸众生,功德成就。又说:佛告弥勒,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阿弥陀佛在因地,身为法藏菩萨,在世自在王佛前发愿说:
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
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穷苦,誓不成等觉。
我至成佛道,名声超十方,究竟有不闻,誓不成等觉。
宋朝法贤法师的译本《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是这样说:
我今对佛前,而发诚实愿,获佛十力身,威德无等等。
复为大国王,富豪而自在,广以诸财宝,普施于贫苦。
令彼诸群生,长夜无忧恼,出生众善根,成就菩提果。
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
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亦以大悲心,利益诸群品。
愿我智慧光,普照十方刹,除灭诸有情,贪嗔烦恼暗。
地狱鬼畜生,悉舍三途苦,亦生我刹中,修习清净行。
获彼光明身,如佛普照耀,日月珠宝光,其明不可比。
论据四
阿弥陀佛第十八愿言:“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无量寿经》第三段偈颂中间,有第十八愿的成就偈颂: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天亲菩萨所造《往生论》是这样阐释此成就偈颂: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龙树菩萨在《大毗婆沙论》易行品中,根据第十八愿及其成就偈颂的意思,阐述说道:“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诺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常应忆念。”
论据五
《观经》言:“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赞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作是语已,行者即见,化佛光明,遍满其室,见已欢喜,即便命终。乘宝莲花,随化佛后,生宝池中。”
论据六
昙鸾大师著作《往生论注》说“从菩萨清净智慧业起,庄严佛事,依法性,入清净相,是法不颠倒,不虚伪,名为真实功德。云何不颠倒?依法性,顺二谛故;云何不虚伪?摄众生,入毕竟净故。凡夫人天诸善,人天果报,若因若果,皆是颠倒,皆是虚伪,是故名不实功德。”
大师的意思是说:从菩萨清净智慧业起,所作的修行,是随顺法性的,是真实功德,不颠倒,不虚伪,能摄众生归入净土,毕竟成佛。法藏菩萨无央数劫,顺性而修,成就了西方极乐世界清净刹土,也成就了“南无阿弥陀佛”万德洪名,能摄念佛人得生极乐净土,毕竟不退成佛。因此称念六字名号就是在成就真实功德!凡夫靠自力所能修行的,不过是人天善法,不管是因中人天诸善,还是果上的人天福乐,因为做不到三轮体空,皆属无常变灭,没有契入法性的功德。以佛性功德来说,凡夫此类的修行,是有漏有为的生灭法,因此是属于虚伪的、不实的功德。
论据七
善导大师著作《法事赞》说:
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善导大师又著作《般舟赞》说:
“种种思量巧方便,选得弥陀弘誓门,一切善业回生利,不如专念弥陀号。”又说“万行俱回皆得生,念佛一行最为尊,回生杂善恐力弱,无过一日七日念。”又著作《观经四帖疏》说“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
论据八
莲池大师著作《弥陀经疏钞》说;“欲生彼国,须多善多福。今持名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执持名号,愿见弥陀,诚多善根、最胜善根、不可思议善根也。故当以持名为正行,复以持名为发菩提心。”
论据九
藕益大师著作《阿弥陀经要解》说:“声闻、圆觉,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业,福德少,皆不可得生净土。”又说“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以名召德,磬无不尽。”又说“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令信愿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信愿持名,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持佛名者,善根福德,同佛无异。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也。”
论据十
《印光大师文钞》说“不用三祇修福慧,但凭六字出乾坤。”
二、怎样才算“善男子、善女人”?
经中讲“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依照通途教理,能做到五戒十善的才可称为善男子、善女人。依照净土宗的标准,你能够信愿念佛,就是善男子、善女人。
论据一
《观经》中,佛把“作众恶业”的念佛人,称赞为“善男子、善女人”。
“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赞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最后四句当中,“以汝称佛名故”是关键。这四句话的意思是说:称佛名故,名善男子;称佛名故,诸罪消灭;称佛名故,我来迎汝。
论据二
藕益大师在《阿弥陀经要解》中说“善男女者,不论出家在家,贵贱老少,六趣四生;但闻佛名,即多劫善根成熟,五逆十恶皆名善也。”
论据三
善导大师著述《观念法门》,说“《弥陀经》云:若佛在世,若佛灭后,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弥陀佛愿生净土,上尽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声、三声、一声等,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即得往生。”
三、怎样理解“若一日。。。若七日”?
论点:在此段经文里,它的意思并不是限定在一日至七日之内,而是“一辈子坚持念佛”的意思。
论据一
善导大师著述《观念法门》里边说“上尽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声、三声、一声等”这个意思同于第十八愿所说的“乃至十念”。“乃至”就是多到一辈子的念佛,下至十声一声的念佛。故此,善导大师为这个疑问作了一个总结性的说明:“一发心以后,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
论据二
《阿弥陀经》讲“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我们地球上的大森林有七十重、七百重、或者七千重,也止不住哇,那么极乐世界怎么可能只有七重行树呢?原来在印度的语言习惯里边,由一到七表达一个循环,有循环往复、重重无尽的意思。又如西方国家,以七天为一个礼拜,工作、学习、购物乃至于发工资,都以七天为一个循环。不是七天以后一切结束,一切还要继续地循环着做下去。同样道理,信佛念佛也是如此。
四、辨析“一心不乱”的真实义,以及怎样保证临命终时“心不颠倒”。
《阿弥陀经》说“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有些人认为“一心不乱”的意思是:必须念到一个妄念都没有了,才能往生极乐。这让很多人望而生畏,甚至使得许多人最终放弃念佛求生净土。这是障碍众生的法身慧命,也是障碍十方诸佛对众生的慈悲救度!此经是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此念佛往生一法,也是一切诸佛所赞叹的法门,岂能仅凭一己凡夫知见,而横加障碍呢?
在通途教理上,特别是依照天台教理,有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的法相名词。藕益大师是依照天台教理著作《阿弥陀经要解》,就必须依照天台教理解释“事一心不乱”和“理一心不乱”。可是他也明确指出“得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要搞清楚,事一心不乱是证得阿罗汉果的才能证到,理一心不乱是登地菩萨才能修证到的境界。善导大师著作的《观经四帖疏》是请佛给作了证明的,是楷定古今的著作;他判定九品往生的行者都是凡夫的身份啊!只有证果的罗汉才不打妄想啊!
因此净土宗解释“一心不乱”就是“专心念佛不杂乱”。“一心”就是专心,“不乱”就是不杂乱,这是任何一个凡夫都有能力做到的。如果死执“一个妄念都不能生”就会与阿弥陀佛普度众生的本怀相违背,与第十八愿相违背,与《观经》的九品往生章相违背,也造成了《阿弥陀经》的前后矛盾。
论据一
《印光大师文钞》阐述的观点
民国时代濮大凡居士怀疑藕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中的定论:“得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他自己认为“一心不乱”的意思是“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地念佛,除了佛念之外不能夹杂任何他念,就连信愿念佛求往生的念头都是夹杂,都要排除掉。在《印光大师文钞。复濮大凡居士书》中,印光大师阐述道“经云一心不乱,远承前文依正功德,即是教令生信。近承上文‘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即是教令发愿。又况下文劝信劝愿,不一而足。阁下截断前文,止执一句,故有不贵发愿之疑。又以无信愿之一心,与有心愿之一心,敌体同观,故有刀砍不入,岂非纯一,何以无愿不得往生之疑。又念佛之外,第二念夹杂,难以枚举。举其正者,如求大彻大悟,得大总持等。非指发愿为第二念,为夹杂也。须知净土一法,以信愿行三法为宗。行如车牛,愿如御者,信如前导。导与御者,正成就车牛之进趣耳。是以朝暮必须向佛发愿。又不念佛时,亦不可泥。纵令一念万年,不妨日有起止。若谓有不念时,有发愿时,便成间断夹杂,便难成办。试问此一心念者,亦曾见色闻声,著衣吃饭,举手动足与否?若有,彼既不间断夹杂,此何独间断夹杂。若无,除非法身大士。然法身大士,独居一处,而现身尘刹。其间断夹杂,将不胜其多矣!”可见印光大师否定“一心不乱”是“除了念佛的念头不能有其他杂念”。大师认为:不能截断上下文,止执此一句经文,断章取义地生硬理解“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是贯彻在此句前和此句后的上下文的,是通指前边后边讲到的信愿行都要“一心不乱”的,要一心一意,不动乱,不动摇地去信、去发愿,去念佛。所以大师才反复叮咛“老实念佛,莫换题目!”
论据二
唐玄奘大师翻译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唐玄奘大师是按照直译风格翻译的此经,称为《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更容易使得末法时期根基已经变得漏劣的、为五浊所害的众生,也能够理解佛经的真实义。关于此段经文,把“一心不乱”翻译成“系念不乱”,把“心不颠倒”翻译成“慈悲加佑,令心不乱”。这段经文是这样翻译的:“又舍利子,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闻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乱。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既舍命已,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
细心阅读此段经文,我们就会明白,是要系念无量寿佛即是阿弥陀佛的功德名号,还要系念极乐世界功德庄严。尤其要知道,极乐世界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啊,大体上可分三类,一是阿弥陀佛的庄严,二是清净菩萨海众的庄严,三是极乐国土的种种庄严。我们知道,要想修定,证得“心一境性”,证入三摩地,必须系念一个唯一的所缘境,长时间观修,才可以达到一个妄念不生。现在佛教导众生用心系念这样多的所缘境,众生怎么可能证得“心一境性”呢?
那么佛陀的真正用意是什么呢?我们知道佛陀在《阿弥陀经》里是着重劝生信、劝发愿、劝修持名念佛行,即是劝修净土信愿行三资粮的。当我们的心去一心系念极乐世界黄金为地、七宝池、八功德水,天雨宝华,如兜罗棉,没足四指,流布万种温雅德香,种种奇妙杂色之鸟,宣妙法音等等,如此高妙的庄严萦绕在心中,我们自然的就会先感兴趣,而后生信心,而后被吸引,乃至心驰神往,生起深切之愿,愿求往生,也就自然会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了。这个“系念不乱”意思是指所系念的对象不杂乱,就符合“系念不乱”了。只要系念的范围是在佛所指定的圈子里就行了,就自然会引发我们生信心、发愿心、产生念佛动力和念佛行动了。在佛所指定要系念的范围之内,我们可以任选自己所好乐的去系念,因为这样作是随顺佛陀的教诲啊。志向高洁的人就会依照《无量寿经》中讲极乐世界清净海众的境界和受用的一段经文去系念,也就是讲五恶五痛五烧前边的一段经文。
我们更需要留意,只要我们对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和阿弥陀佛的功德名号,能够“上尽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地“系念不乱”,也就是不杂乱修行,就会自然地、必然地形成这样一个结果:“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既舍命已,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要特别注意,是佛及圣众“慈悲加佑,令心不乱。”使得我们临终时“心不颠倒”,随佛众会,往生极乐。如果要求我们自己念到“一个妄念都不能有”的那种“一心不乱”,那佛为甚麽在紧接下来要“慈悲加佑,令心不乱。”呢?难道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佛还会多此一举、没事找事吗?还会如此颠倒吗?佛绝对不会颠倒的,是五浊恶世的众生疑惑心重,妄自分别猜疑,多行颠倒啊!
论据三
《无量寿经》第十八愿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我们还要读懂《无量寿经》下卷的开始,有一段经文是讲第十八愿的成就文,非常重要!“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这里都是强调“至心信乐”“信心欢喜”是一种心理态度,“一心不乱”也就是无量寿经三辈往生强调的“一向专念”的态度,这是任何一个凡夫都能做到的!
在此我们需要思惟,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万德洪名的功德有多么大?原来是有不可思议地大,“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这样才会使得“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我们一定要理解为什么阿弥陀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地大,才好使我们断疑生信哪!这就有必要多读诵体会无量寿经中四十八愿后边紧接着的一段经文,就会懂了!其中最明显处是“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无央数劫,积功累德”。如此长久地、三轮体空地积功累德,才使得他成就的极乐世界最美好,成就这个万德洪名的威神功德最为不可思议地大!
论据四
《观经》下品下生,“五逆十恶,具诸不善”的行人,具足十念即得往生。“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
在《观经》中,佛恒顺众生,先顺应韦提希夫人的祈请“教我思维,教我正受”,佛就讲了修行定善的十三观。韦提希夫人对于修定表现出畏难情绪“面色愁忧”,佛陀当然知道众生的种种根基、种种欲性,知道她这类“为种种烦恼贼之所害”的烦恼众生,是不堪胜任修行定观的,佛就自宣了易修的散善三福。最后又以无尽大悲心,在第十六观宣讲了最为方便易行疾至的称名念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大家一定要留心,在《观经》最后的流通分,佛不付嘱要修行十三定观,也不付嘱散善三福,而是顺着《观经》层层开显的次序,付嘱最后一观,也就是在讲下品下生时才宣讲出来的称名念佛,到最后所说出来的才是佛陀的本怀呀!“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对下品下生的行人,念佛求往生,是这样要求的:“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这和《阿弥陀经》“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和《无量寿经》第十八愿“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其实都是同一个含义呀!因为同是释迦摩尼佛所说,同是净土三经,同是说的持念阿弥陀佛功德名号,大觉世尊说法,不可能前后左右相互矛盾啊,相互之间必定相一致。
听闻经教之后,需要作如理思惟呀!
把三经对照来学习,就会发现,《无量寿经》第十八愿“十念”的“念”,《观经》下品下生“称南无阿弥陀佛”的“称”,《阿弥陀经》“执持名号”的“执持”,都是指的持名念佛,即指口称佛名,不是指观想、观相、参究、实相等念佛方式。第十八愿“至心、信乐、欲生”,《观经》下品下生“至心”,《阿弥陀经》的“一心”,都是指念佛的心理,是信愿求生之心,不是断除妄想心、禅定心、清净心。请大家思考下品下生五逆十恶的根基,仅凭十声念佛,他怎么可能得到禅定心、清净心呢?你们念佛十年二十年的人得到禅定心了吗?在此时,他就是一心归命阿弥陀佛,一心投靠、一心求救,是仰望佛来救度之心。第十八愿“乃至”,《观经》下品下生“令声不绝”,《阿弥陀经》“不乱”,都是指念佛的相状,也就是专一不杂,相续不断。第十八愿“乃至十念”《观经》“具足十念”,《阿弥陀经》“若一日。。。若七日”,都是指念佛的时节,也就是一辈子尽行寿地念佛,并不局限在十念、一天、七天。三经所说的形式不同,意思相同不相违,因为众生遇到念佛时间不一样,寿命长短不一样,所以表达方式不一样。于是善导大师就把它总归起来解释为“上尽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声、三声、一声等”,把三经所说的念佛时节,通通涵盖在内了,实质所指,都是一辈子坚持念佛不动摇、不改变,所谓“一发心以后,誓毕此生,无有退转,为以净土为期”。也正如印光大师书法题字所说“老实念佛,莫换题目”。
比较《阿弥陀经》与《观经》,“执持名号”就是“称南无阿弥陀佛”,“一心不乱”就是“至心不绝”,就是一心归命阿弥陀佛,仰望救度,相续地称念佛号,这是任何一个凡夫都能做到的。唯有这样,才能称为三根普被的圆顿之法,龙树菩萨称之为“安乐易行之道”。虽然是人人能够做得到,但是信愿不足、了脱生死之心不迫切的人,依他目前的状态来看,就还没有做到。所以在《观经四帖疏》里,善导大师谆谆教导我们必须达到两个深信:“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经过以上的辨析,就很容易使我们理解《阿弥陀经》的本来意思是说,若一日、若七日,乃至尽行寿,只要能够坚持信愿念佛求往生,等我们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无量声闻弟子及大菩萨众就会来住其前,把此人前后左右、八方上下围绕得严严实实、水泄不通,这样怨家债主及鬼神众,就不会有机会恼害念佛人往生极乐,他自然就会“心不颠倒”,能够“既舍命已,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这个“心不颠倒”是佛菩萨“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所自然产生的结果,不是需要念佛人自己修行到保证自己能在临命终时“心不颠倒”。我们把《阿弥陀经》与《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对照来看,鸠摩罗什翻译的“是人终时,心不颠倒”正是对应唐玄奘翻译的“慈悲加佑,令心不乱”。
结论:
净土宗这几个重要的疑难问题,讲过来讲过去,辩过来辩过去,是为了使得大家最终明白一个最为重要的道理:往生极乐是没有条件的!阿弥陀佛从因地发愿直到果地成佛度众生,都是无条件地救度众生,是不设门槛的,一设门槛,就会有人不合格,被淘汰出局,他就不能平等实施救度十方世界一切众生之类了,他的誓言“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就不能实现了。正如藕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所说“得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阿弥陀佛是用了长达五大劫的时间精心构思极乐世界和接引摄受一切众生的往生方案的,他必定是已经深刻详细地了知十方世界一切众生的种种死亡形式,我们应该相信他一切都为我们考虑好了,只要我们愿去!
阿弥陀佛无央数劫积功累德勤苦修行,也只是为了完成接引一切众生到达极乐安稳处的大愿,所以是为了一切众生而修的无量功德,已便使得众生有多善根福德能够安住极乐高妙报土啊!我们应该相信他一切都为我们准备好了,只要我们愿去!具足真信切愿的人,愿生则生,无疑无虑!
《无量寿经》下卷,佛嘱咐说“弥勒当知,其有菩萨,生疑惑者,为失大利。是故应当明信诸佛无上智慧。”佛又嘱咐说“佛告弥勒,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是故弥勒,设有大火,充满三千大千世界,要当过此,闻是经法,欢喜信乐,受持读诵,如说修行。所以者何,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能得。若有众生,闻此经者,于无上道,终不退转。是故应当专心信受,持诵说行。”
奉劝大家要经常读诵《阿弥陀经》后边,佛劝生信、劝发愿的一段,“舍利弗,于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户念经》?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诺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诺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根据此文,彻悟大师说:“已今当愿,已今当生,发愿即得往生!”
印光大师说:“应当发愿愿往生,客路溪山任彼恋;自是不归归便得,故乡风月有谁争?”
在此奉劝大家,快快听经闻法、思惟经义,体会佛心、佛愿、佛德、佛力的伟大,闻而生信,由信发愿,由愿导行,要断尽疑惑!要打好深信切愿的心理基础。每天克定佛号,至心称念,每日十声、百声、千声、万声,乃至十万声,自可随自身情况选定。毕此一生,信愿念佛,必生极乐,无疑无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