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节两大主流的远行 —— 南传佛教与北传佛教
佛教从古印度向外的传播极为广泛,逐渐分成了两大主流,一个是“南传佛教”,一个是“北传佛教”,这是从其源流和地理角度上说的。有的分为“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这是从所依据主要经典的教义上说的,并不存在褒贬。两大主流最大不同处在于,南传佛教的三藏经典以律藏为主,其藏经泛称“声闻藏”;北传佛教的三藏经典以经藏为先,其藏经泛称“菩萨藏”。但就整体而言,南传佛教保存较浓厚的印度原始佛教色彩,也并非仅有小乘教义,北传佛教则多与传承地之固有文化融合,以大乘为主,但也不只限于大乘教义。另外,现存大藏经按照文字的不同,可分为汉文、藏文、蒙文、满文、西夏文、日文、巴利文、傣文及英文九个系统,近代佛学者为了研究整个佛教学说的方便,按照佛教经藏的主要语言体系分为三大系,即汉语系、藏语系、巴利语系。
南传佛教,又称“南方佛教”、“南传上座部”,是指现在盛行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及我国云南省傣族地区等的佛教,是由印度南传到斯里兰卡,以大寺派为传承的上座部佛教而后发展起来的。南传上座部属于巴利语系,因为他们的三藏典籍和许多重要的著作,都是用巴利语写的。巴利语系有一部完整的三藏典籍,即“巴利语系大藏经”,这是南传上座部所传佛教典籍的丛书。佛教传入斯里兰卡后,于公元前二十九年在马塔勒的灰寺举行第四次结集,把历来口传心授的巴利语佛典第一次用僧伽罗文字母音译刻写在铜片和贝叶上。五~九世纪,斯里兰卡多次派遣僧尼到东南亚地区传教,用各种不同文字字母音译巴利语佛典,逐渐形成以泰文、缅甸文、高棉文、老挝文和四种傣文字母音译的巴利语系三藏典籍。这一系的佛学,近代发展较快,世界上已有许多国家的佛教学者用各种文字翻译和研究他们的典籍。
北传佛教,又称为“北方佛教”,是指从北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朝鲜、韩国、日本、越南等国的佛教,以及由尼泊尔、西藏传入蒙古一带的佛教。佛教自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国内地后,从东汉末年佛教典籍陆续译出,佛教教义开始与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相结合,并深入民间。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法又与本土的玄学糅合,对佛教经文的翻译、教义的研究发展、寺院经济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隋唐时期达到了鼎盛,形成了几个大乘宗派,宋代以后,佛教逐渐与儒、道融合。另外,在中国西藏地区,佛教于七世纪传入后,逐渐形成“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后来又传到蒙古及西伯利亚等地区。四世纪后期,中国汉传佛教传入朝鲜,七世纪以后朝鲜僧人来我国求法,导致了朝鲜禅宗曹溪支派的流行。六世纪前半叶,中国与朝鲜的佛教传入日本,并迅速成为日本的主要宗教。北传佛教的主要的经典是“汉译大藏经”和“藏译大藏经”。
第十二节〓东土气象———佛法传入中国
据史书记载,佛法传入中国始于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二年),而实际上在此之前已有佛法传入中国的记载。根据《朱士行经录》载:“秦王四年,西域沙门室利房等十八人,始赍佛经来华,王怪其状,捕之狱,旋放逐于国外。”《魏书·释老志》载:“前汉武帝狩中,霍去病获昆邪王所献金人,长丈余,帝以为大神,列于甘泉宫,焚香礼拜。”等。现代学者普遍认同的是《三国志·魏志》裴松注,即: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二年),大月氏国使伊存为博士弟子景卢口授《浮屠经》为较可信的史实。然而佛教史在诸说中,一直以“汉明感梦,初传其道”的说法最为盛传。
东汉永平七年,汉明帝夜里梦到一位周身金色的人,飞行于殿庭之间,且头顶有圆光,次日清晨,就问众位大臣:这是什么吉祥的征兆?太史傅毅回答说:根据《周书异记》的记载,在周昭王的时候,就有过五色光贯入皇宫的事情,当朝的太史苏由上奏昭王说,有个大圣人已经出生在西方,所以显现这样的瑞相,一千年后,他的言教会传到我们这里,于是昭王当时就下令记载下来。皇上您的梦正是应了这个预言啊!汉明帝听后,就派王遵、蔡愔、秦景等十八人西去求法。他们一行到达月氏国后,遇到了迦叶摩腾、竺法兰这二位尊者,用白马驮着佛经和佛像,他们正想到中国弘法,然后就于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一同来到当时的首都洛阳。皇帝下令增加一个政府办事机构 ———佛寺,这就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白马寺,这也是中国有佛教寺院和佛经翻译的开始。二位尊者在白马寺翻译了中国的第一部佛经《四十二章经》,因全经共有四十二章而得名。经文的说理方式平易简明,每章内容简短扼要,全经大意是说出家、在家应精进离欲,由修布施、持戒、禅定而生智慧,即得证四沙门果。文中包含了佛教基本修道的纲领。
新来的佛法受到朝廷的护持,上至百官宫娥,下至黎民百姓,许多人都要求出家,以期修证圣果。皇帝就下令建造了十座寺院,京城外面七座用来安僧,城内三座用来安尼。从此三宝皆备,佛法在中国开始流行。不过,这则流传最盛的佛教初传说,如以史实的角度来考证,则存在问题,此处从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