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陀教法的现代价值
 
{返回 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506

佛陀教法的现代价值

绍根

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在江苏无锡隆重开幕,并且举办“佛教与现代性”的主题探讨,意义重大,因缘殊胜,我谨代表香港佛教僧伽会同人表示热烈的祝贺。

  本论坛探讨“佛教与现代性”这一专题,我认为依然离不开以现实佛教人间化、人性化、现代化为重要主旨的人间佛教。因为只有把佛教与现代性融汇起来,才能真正体现佛教关怀社会,关怀人类,关怀现实人生,因此,佛陀的慈悲精神不论任何时代都适用於任何社会。
  佛教的现代性,应首先是佛教的人间性。《阿含经》云:“诸佛世尊,皆出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也。”可见佛陀是由人而成佛,是人间的修行者,由修行而启悟,是在人间得道,人间成佛。这说明佛与一切虚无缥缈,所谓万能的神有所区别。
  佛教从佛陀?生之日起,应该说是面向人间,关怀人间,启廸人类的智慧。佛陀启道之后,最初到鹿野苑中演说四谛法、八启道、五蕴、十二因缘、一切一切都是从人间出发。
  佛在菩提树下,启道之后,即说:“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未能启得。”众生因被无明妄想盖覆,执幻有而为实有,因此起惑作业,由业感果,故有生死轮回之苦果,生死轮回是说人生的因缘果报,生死相续,这正是人类的全部生命真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显示诸佛教法,无一不是对人类的教化与关怀。《华严经》中指出:“一切贤圣道果,皆依於人而能修启。”也是说明诸佛世尊,皆由人间而修成。
  佛教的现代性,佛教是适应任何一个时代,所以世人称之为人间佛教,既是人间佛教,也必然是关怀人类,辅导人心,令其改恶向善,纳人类於人生正轨。太虚大师著名的偈句:

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既佛成,是名真现实。

  佛是觉悟的人,具足智慧的人。这人生的觉悟,人生的智慧,正是一种最高境界的理想人格。从成人到成佛,这是人格的养成过程。印顺导师在《学佛之要》一书中,有一名句:“学佛是道德的实践”,这说明了学佛是人人应学,不论男女老幼,信佛的,纵使到寺裡来进香礼佛,持名诵咒,这是对佛菩萨的崇敬,或求佛菩萨加持等。真正信佛,不但是信仰,不但是遵行佛教的礼仪,而要信智并重。学佛也不单是尊重教理,研究一番便算,最重要是解行相应。学佛的主题不外乎三学:戒、定、慧,或推广为六度,这都是实践德行。其中戒是一般的德行,重在止恶防非。然而不单是止恶,如应作而不作,也是违犯的。能够持戒,身体的行为,就会合乎法度,不过外表的行为虽矜持不犯,而还不能将心内的妄念息下。散乱、失念、不正知,这都是使心地蒙昧不明,使我们走向罪过的动力。所以进一步,应当集中精神,专心一境,使内心进入安定而纯洁的境地,这就是定。得了定,部份的烦恼就降伏了,但若要断除烦恼,非引发无漏慧不可。般若智慧,是廓清我见和妄执的利器,如炽烈的猛火一样,烧尽一切烦恼,内心经过慧火的锻炼,毕竟清净,这才能内心外身所行都能合法。慈悲心净化而增长了,能捨己为人,显发为圆满的德行。这种圆满的德行的养成,就是人格的养成。可见学佛的过程,即是养成圆满德行的人格。
  我们环顾现实世界各地,关注一下现实人生,世界各地不是战争,互相杀戮,便是恐袭、爆炸、贩毒、天灾人祸……等,就以香港地区来看,每天新闻媒体报导的斗殴、谋杀、自杀、黄赌毒、青少年犯罪,几乎无日无之,这是甚麼人生?我们谈到佛教的人生现代性,也就不能不谈到社会的人生现实性。
  概括起来说,我们最普遍的现实,就是社会不安。这不安,无不由心所作祟。《八大人觉经》云:“心是恶源,形同罪藪。”迷尘遂影,心不可测,业由妄起,妄由心生,由是而知,心是众恶之源。我们常讲贪、瞋、痴、慢。贪从何来?瞋从何来?痴从何来?慢又从何而来?一切一切都是从心所起。由於人类与生俱来的贪瞋痴三毒,皆由妄心所起,若不治心,则无由解决。所以我们必须从心上解决问题。
  2006年在杭州举行第一届世界佛教论坛,主题正是“和谐世界 从心开始”。这一主题,我十分讚赏,也十分讚嘆,由衷的敬佩。这主题是概括了佛法中的根本的真理。佛经有云:“诸法所生 唯心所现。”人生的一切,无不由心而妄造,因此讲佛教的人生性,必须回归心的本源,才是真正的佛教人生,佛教的现代性。
  佛教是慈悲的宗教,慈是与乐,谓把快乐带给别人;悲是拔苦,谓拔除众生的苦难,把求助者,帮他能出离苦难。这两者都是对人的关怀,对众生的关怀,对一切生命的关怀,简言之就是关怀众生。
  佛教的慈悲,有“无缘大慈 同体大悲”。这是更高的思想境界。在《湼槃经》中,提出了“三缘慈悲”。一.“众生缘慈悲”,是指慈悲一切众生,出自人的善良本性。二.“法缘慈悲”,是指听闻佛法,修学佛法,行持佛法,悟后缘起性空,是出自悟性,出自智慧,出自对人生,对宇宙的真理了知一切。三.“无缘慈悲”,这是佛心慈悲,是一种最崇高的道德境界,只有无所著,无所缘,无差别,无四相,才能达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境界。”
  佛教讲慈悲,这不仅是一个认识论的问题,而且更是一个心灵质素问题。慈悲,是对他人,对其他生物,对一切生命的关怀和爱护,只有懂得众生平等,而又坚持、信守这平等思想的人,才能做到慈悲和爱护。
  佛教既是以慈悲为本,当然首要戒杀,不但不杀生,还要爱护一切众生,令其离苦得乐,这善行是佛弟子应有的修为,也是培植慈悲心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素。在帮助别人减轻苦难时,使他从受惠得益中,也感染了行善助人的美德,由於我们给予受苦的慈悲关怀、爱护济拔,施予援手,受惠者感恩的同时,日后自然也会把慈悲之心再转施予别人身上,这无形中化导世人,良性的因果相续。
  慈悲是佛教的基本精神、大乘教佛教的骨髓,离开慈悲,根本就没有佛教存在,佛教的慈悲,是寃亲平等观,大地众生犹如己子。如《梵网经》所讲:“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而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若杀而成食之,即杀我父母……”。这都是关怀众生的道德情怀,由是而知、佛教的教义乃亘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常新。所以任何一个时代,都适合每一个国家和社会。
  正因为我们佛教徒,有了这种毫不动摇的慈悲理念。慈悲本怀,才能法化世人,由家庭,交朋友开始,互让互谅,互相关怀与爱护,既切合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创建,尤其切合现代人生。所以若把佛教的慈悲精神,弘扬开去,感化世人,个个走向理想的人生正途,社会自然和谐,秽土便成乐土。

作者简介:绍根,香港佛教僧伽会会长


{返回 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现代社会的众缘和合
下一篇:关于经济危机中的佛教作用
 中国近代科学家对佛教的科学分析及比较研究
 弘法 出家人永恒的使命
 心净则国土净
 中国佛教与中华性格
 理论和实践是佛教延续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汉传佛教修学次第的构建
 金融海啸中反思:假如佛陀是个CEO
 福慧圆满之慈济世界
 和谐世界,尊重众生
 佛教思想与企业和谐发展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睡觉的勇猛精进——如何降伏睡魔[栏目:常善法师]
 带业往生[栏目:普陀遗珍·印光大师开示精编]
 为什么要静坐[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生命最后的请求[栏目:淡定的人生从舍得开始]
 第二篇 实修 2.3.1 此修法与四圣谛的关系[栏目:阿姜念·身念处禅观修法]
 物由心生,相随业转[栏目:心念与命运·第1册]
 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在家居士修梵行的基础[栏目:大寂尼师]
 第九章 藏密的特别法器 (五佛冠)[栏目:佛教的法器]
 洗涤尘心[栏目:人生的阶梯·星云大师]
 皆大欢喜 六根互用[栏目:往事百语]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