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环境保护
魏文星
佛国净土是佛教徒共同追求的理想境界,保护生态环境是佛教界的当务之急,我们认为“保护好国土环境,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是最具体的爱国。佛教界会借鉴世界环保思想的实践经验,一如既往地庄严自身,自净其心,内外同步进行,成为“善待地球,保护环境”的积极力量!
“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是佛教最早的环保理念,它起源于释迦牟尼佛对“缘起”的觉悟。它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维宝藏,每一个事物都存在于世间并建立于缘起依存的相互关系之中。
“教育和环保”是最能影响我国未来的两件大事。教育将决定国民的素质,而环保将决定人类未来的生存状况,可以说环境问题是关乎全民的大事。
所谓“环境保护”,不仅从居住环境到自然生态再到整个地球都属于环保范围。广义而言,更包含了人们的理念、语言、身体等心灵环保。因为地球不加以保护,会生态失衡;身心不注重保护,会四大不调。
每年4月22日,总见全球各地广泛开展 “地球日”的各种宣传活动。环保团体高呼“善待地球,保护环境”;科学界疾呼“人类破坏了自然,自然将给人类以报复”;世界自然基金会曾发出警告:“人类每年所消耗的自然资源已超出地球承载能力的20%”;有人在环保会议报告中说:“如果全球都达到北美的生活水平,地球的自然资源将很快被耗尽”等等,所有这些,并非危言耸众。铁一样的事实,触目惊心的数据令人震惊。全球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造成的危机,已经开始威胁着生态的平衡、人类的生存。
理想的人间净土,须靠人类自己去创造。创造的关键唯在于心。果能如此,则有利于心灵深处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则对落实科学发展观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最大课题之一。人类对自然的利用,无论是善意还是恶意,大自然在地球这颗行星上都会对人类作出相应的规律报应,这是大自然为求生态平衡而导致的因果效应。
人类的乱砍滥伐,使大自然生态失衡遭到破坏,沙丘吞噬了万顷良田,洪水、泥石流冲毁了可爱的家园……大自然的报复让人类尴尬哑然;战争的爆发,使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满目疮痍。炮火对植被的破坏,核辐射对生命的摧残令人发指,尽管广岛、长崎上空的蘑菇云已经散去半个多世纪,可那里依然还是不毛之地。由此可见,和平、和谐是全人类绿色环保的重要前提。人类不可以只顾自己发展而无视大自然的受伤,当人与自然和谐不再,也就是灾难的来临。佛教所提倡的“庄严国土”是对自然景观而言的,保护环境就是最具体的“庄严”。“利乐有情”,是对生命而言的,是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心存慈悲的理念。人与自然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人离不开自然,因而也绝对不能破坏自然。佛教要求学佛的人要心存善念,平等看待一切众生,因此,佛教戒律首戒杀生,爱护动植物。佛教不仅主张多种树木,并要求僧俗二众对树木应善加维护,切勿任意砍伐。佛教由对生命的慈悲而产生的利他主义精神,引导佛子们走向关怀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道德实践上。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是佛教环保传统文化的主流。一直以来,佛教界的大德先贤们为关怀生命、保护环境作出过不懈的努力,僧人们深深懂得保护自然、美化环境不仅可以 “庄严国土”,更可以“利乐有情”。禅宗“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尽是法身”,就是把大自然看作是般若的本体、法身的示现,无时无刻不在向人们宣说无常的妙谛。在我国众多名山古刹的优美环境,就是中国历代佛教徒注重保护生态的生动例证。它们或建在依山临水处,或建在深山幽谷间,这些原本人迹罕至的荒山野岭,经不畏艰辛、励志修道的僧人们披荆斩棘,努力开拓,修起了寺庙庵院,并凿井引水、开路造桥、建亭筑台、砌塔立幢,还在寺院内外植树造林、栽花种草,使一处处道场成为庄严刹土,人间净域。一些大的寺院往往都是殿宇巍峨、古木参天、景色怡人、环境清幽的好去处。确切地说,全国各地寺院的名木古树都是佛教徒用身用心保护的结果。
如四大名山之一的五台山僧众,他们不辞劳苦,农禅并重、植树造林,修桥补路,毕生都在实践环保的工作,为庄严道场、美化环境,社会和谐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五台山留下了无数宝贵遗产和精神财富。他们亲手栽种的名花异草,名贵药材多达数百种,栽植管护的林地数十万亩。现在五台山的优美环境与他们的辛勤努力是分不开的。如能成法师就因在植树造林、绿化五台山的劳动中贡献突出,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
佛教历来就非常重视环保,听老和尚所讲:在上游河流寺院僧众,不得在河中洗涤衣服等物,必须挑水洗物而后浇地,以免污染河水波及下游百姓;出家人要“惜福”,所谓“衣单二斤半,洗脸两把半,吃饭四句偈,过堂五观想”,就是学佛者的一种传统美德!
当代佛教徒继承前辈大德们的光荣传统,以“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创造性地将环保事业融入信徒的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实行垃圾分类,提倡“无污染饮食”,还组织动员大众参加资源回收、植树、净山、护林、节水等活动,为世人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近年来,我国佛教界人士,通过讲经说法、出版书籍等形式,大力弘扬佛教的生态理念,为保护环境和促进生态平衡发挥了重要作用。如2002年10月在汉城举行的中日韩三国佛教友好交流会上,三国佛教界共同举办了佛教与环保摄影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再如台湾佛教界的高僧圣严法师,提出了四种环保:一是心灵环保(保护自已的心不受困扰及污染),二是生活环保(简朴整洁少制造垃圾),三是自然环保(不浪费资源而感恩大地),四是礼仪环保(净化行为促进社会祥和)。这四种提法为佛教的健康发展注入了现代环保意识,是学佛者的行动指南。 “佛国净土”是佛教徒共同追求的理想境界,“心净则国土净,心染则国土染”,现在全社会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整个社会的当务之急,也是佛教界的当务之急,这的确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这种“庄严国土”的良好环境,正是我们弘扬佛法,利乐有情的大好时机。佛教会借鉴世界环保思想的实践经验,一如既往地庄严自身,自净其心,内外同步进行,成为“善待地球,保护环境”的积极力量!
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提出“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人满足需要的资源”,追求可持续性的发展,而不是昙花一现的发展。环境问题的切实改观,不能只是外在的治理,而是要从改变人的思想观念入手,在加强管理上下功夫,这样才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环境保护的前提还应该有前瞻性、整体性、统一和谐性等科学规划,才能驱除一方的陋习,营造出健康和谐的社会人文环境。
对于保护环境,需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太多,“环保”就是善业,做善事就是利国利民,何乐不为?环境保护从心开始。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先从净化自己的心灵开始,克服内心的贪嗔痴,发“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才会加强环境保护,才谈得上共建美好家园,报答地球母亲。我们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善待地球,感谢她给我们的一切。滴水之恩尚要涌泉相报,我们从自然中得到的,又岂止是滴水之恩?
每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人人都去做炼石补天的女娲、治水的大禹,但我们可以从点滴做起。如响应国家提出的“混制为垃圾、分制为资源”的环保理念,多保护野生动物、多参与植树造林,捡起一节废旧电池,捡起地上一片纸屑,购物时少用一只塑料袋,多节约一滴水……所有这一切都是佛法,都是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保护好国土环境是最具体的爱国,是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做出的新贡献,都是一份实实在在的功德!
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坚持“保护自然就是在庄严国土”的理念,发扬佛教六和的团队精神,与大众一道“庄严国土”,“集中优势,综合治理环境,造福人类。”告别“从资源到产品,从产品到垃圾”的循环;告别使“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的陋习;告别“用完就扔”的行为,若能如是,则“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我们这一代人就能俯仰无愧,前不负古人,后无愧来者,在资源共享、环境保护方面真正体现出科学的发展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