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论佛教思想与企业内部和谐关系的建立
 
{返回 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615

论佛教思想与企业内部和谐关系的建立

内容摘要:佛教文化源远流长,蕴藏着丰富的和谐思想。佛陀住世时,就在庞大的僧团内强调“六和敬”纲要,建立起僧团内部和谐相处的治理模式。佛教宣导的“弃恶从善”、“慈悲喜舍”、“自利利他”等和谐思想,充分反映了人与人和谐相处之道,以及自强与自律、自利与利他、合作与竞争等和谐统一的企业经营管理思想,这些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佛教思想 和谐思想 企业内部和谐关系
 
前 言

二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道,以无上的智慧初转*轮,创立佛教以后,广泛流传于东南亚各国,近代又流传到欧美等地,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是爱好和平、宣导平等的宗教,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积淀成博大精深、圆融无碍的佛教文化,其中许多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富有启发、借鉴和共通之处,世界上许多成功的企业从佛教传统文化中汲取了丰富的养分,特别是学习佛教的和谐思想宣导柔性管理,这不仅有利于企业管理的改革,也有利于促进企业和谐发展与繁荣。本文从佛教思想与管理方法的关系出发,如何建立企业内部和谐关系,特别是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做出一些探讨,以期引起进一步讨论的兴趣。

一、“六和敬”增进企业与员工的和谐

佛教僧团发展至今,已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其规模从最初在恒河流域布道的六人,现已发展成为由遍迹全世界几亿信徒组成的无数僧团。“六和敬”是佛教僧团内部保持和谐的重要指导精神,相对于规模庞大,历史悠久的僧团,世界500强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40-42年,一般跨国公司的平均寿命是10-12年,而中国企业平均寿命是7年左右(民营企业是3年),由此可见,许多企业都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幸“夭折”了。因此,学习“六和敬”的思想对于健全企业内部的机制,优化企业文化,建立企业与员工的和谐关系深具启发意义。

佛教僧团和企业同样都是社会上的一种组织形式,其组织的主体都是人,因此,管理僧团和管理企业的落脚点都必然落在管理人的身上。佛陀住世时,领导的僧团“千二百五十人俱”。佛陀为了管理庞大的僧团,教化弟子,使其和乐清净,发挥住持正法,度化众生的集体力量,特别制定了“六和敬”纲要,即:“身和共住、口和无诤、意和同事、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第一条“身和共住”,指身业清净,僧众在行为上不侵犯人,与人相处要互相帮助、尊重、包容,平等共居,和合共住。这要求员工要用一颗快乐的心情面对工作,做好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各尽所能地保证企业的日常顺利运作。由于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冲突和矛盾,这要求员工不能带着对同事的埋怨或生活上的负面情绪去工作,更不能做出冒犯他人的行为,要保持清醒和理智,相互帮助,相互尊重。第二条“口和无诤”,指语业清净,僧众要用亲切诚恳的语言,共同信佛、赞法、敬僧,和平共处。这就是说员工在和他人说话时,要谦和礼貌,和颜悦色,不要因恶口粗声而引人不快,更不能因此而发生激烈的争吵,以至于肢体的冲突。第三条“意和同悦”,指意业清净,即精神和心理上的清净,共同追求佛法真理,志同道合,不比较个人是非得失,心意和悦地生活。全体员工都是企业的主人,员工在认同企业的文化,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和使命感的前提下,都能为了企业的经营目标达成认识上和行动上的一致,大家在思想上用意善良,在行动上光明磊落,不能为了追求个人的利益而不顾大众,更不能把个人的快乐建筑在伤害别人的利益和痛苦之上,和睦相处,平等相待,为完成共同的目标而喜悦。第四条“戒和同修”,佛陀主张在法制上人人平等,僧众共同遵守寺院的规章制度,共同受持戒法,进退有节,仪礼有据,行住坐卧之中,威仪庄严。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一家企业要正常运转,获取利润,必然会制定企业的规章制度。员工应将职业身份和职业操守放在第一位,做到自我约束,自觉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具有合作奉献精神和职业道德。第五条“见和同解”,僧团大众在思想上能达成共识,对于出世圣道能如理通达,能舍去分别执着,达到见解一致,这是共同成就的前提。不论什么组织,都讲究团队合作精神,僧团如此,企业也如此,只有员工在思想上、观念上保持高度的一致,企业内部集体的力量才不会分化,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才能和睦、清净,如果每位员工都各执己见,自以为是,处处为了个人的利益,而不顾集体的利益,企业的稳定和发展就难以保证。第六是“利和同均”,指僧团大众在经济上或知识上的法利,都是平等受用,均衡分配。“利和”又包括“财利”和“法利”,“法利”是指知识、培训实践上的学习机会,必须要有共同分享的意识,上下员工的利益能协调和谐,兼顾领导层与广大员工的正当欲求和利益。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做到上下的意见一致,职工才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心尽责,广大员工的个体目标就与企业的整体目标达到了高度一致。否则,就会使企业内部发生利害冲突,更会因营私肥己的恶习而导致争权夺利的纠纷,最终会影响到企业的根本利益。

世界上的所有僧团都奉行“六和敬”思想,前三和是身和、口和、意和,表示僧众在日常的修行中须身、口、意三业和敬;后三和是戒和、见和、利和,表示僧众须事事和敬。“和”、“敬”的意义在《法界次第》中记载为:外同他善,称为和;内自谦卑,称为敬。菩萨与物共事,外则同物行善,内则常自谦卑,故称和敬。所以,“六和敬”是从思想、法制、经济、语言、身行、心意树立起大众民主平等相处的原则,增进企业与员工的和谐关系,增强企业的凝聚力。《MBA管理学》一书中提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企业能迅速崛起,其奥秘在于宣导企业精神、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和培育人,上至董事长或总经理,下至普通员工,彼此平等相待,都作为企业的一个主人,因而能极大激发广大员工为企业拼搏的精神,创造辉煌的经济成就。

二、“四无量心”实现领导与员工的和谐

在企业组织机构中,不论组织的大小,领导是帮助职工群体最大限度地运用其能力来实现组织的目标,企业领导不是站在一个群体后面去推动、去督促,而是作为带头人来引导前进,鼓舞人们去实现组织的目标。因此,领导在企业经营管理和企业发展中的作用都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处在每个层次上的领导对于组织或团队和谐关系的建立,都处于重要的位置和主动性的地位,领导的素质、能力、行为、人格魅力以及管理水准,对于和谐关系的建立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佛教的“四无量心”充分体现了对人的人文关怀,是一种以慈悲、赞美、鼓励来代替制度与规矩的“柔性管理”,领导运用“四无量心”于管理中,能起到“滴水可以穿石”、“温火可以融冰”的作用。佛经云:“无量有四,一慈二悲三喜四舍,一慈无量心,能与乐之心也。二悲无量心,能拔苦之心也。三喜无量心,见人离苦得乐生庆悦之心也。四舍无量心,如上三心舍之而心不存着也。又怨亲平等,舍怨舍亲也。此四心普缘无量众生,引无量之福故名无量心。又平等利一切众生,故名等心。”

佛教认为,“慈”即是友爱之心,为众生做好事,给众生利乐,不分亲疏,不论贵贱,不计恩怨,给予一切众生利乐。企业内部的和谐关系建立在友爱、关怀、平等的基础之上,领导要有表率作用和思想引导的作用,在使用权力时,要不分亲疏、贵贱,并抱开私人的恩怨,平等对待,一视同仁。凤凰卫视的行政总裁刘长乐,每天要做的工作之一,就是挖掘员工身上的优点,每天赞美员工三次,在企业内部营造了一个友爱、快乐的工作环境。“悲”,即同情他人的受苦,为众生创造脱离苦难通往喜乐的因缘。在企业管理中,我们经常听到员工埋怨企业福利低、工作环境差、劳动太辛苦的情况,要改善这种关系,领导要有“悲心拔苦”之情,关心和爱护下属员工,了解其疾苦,解决其困难,设身处地为部属着想,与员工同甘共苦,甚至比部属更艰苦,促成自己与部属之间的感情融洽,员工自然会全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喜”,即喜悦他人之享有幸福,为众生离苦得乐真心喜悦,不起嫉妒。日本企业界普遍把本企业看作是由一个个员工组成的大家庭,注重分享每一位员工的喜悦,员工家里有结婚、过生日或生孩子的喜事,领导都会上门拜访、送礼祝贺,领导与员工之间很容易就建立起一种稳定、良好的和谐关系,很多员工都是在同一个企业里工作一辈子。“舍”,即舍弃一切冤亲之差别相,对众生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把自已的一切交给社会,造福众生。佛教认为“舍就是得,得就是舍”,正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舍是根,得是果,小舍有小得,大舍有大得。“舍得”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领导在决策管理中,先要通过满足他人的物质生活需求而从中取得自己的利益,也即是满足他人的欲望同时也满足自己的欲望。这是一种“不舍不得”的大智慧。

另外,“四无量心”能提高个人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树立良好的形象。综观历史上所有著名的领导,都具有一种极其明显的共同点,那就是良好的形象。恩威集团的总裁薛永新认为“四无量心”能营造美好心灵,是人生经营理念的最高层次,为人生经营之本。管理者通过提高自身的影响力来管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使企业的员工都能够在和睦的氛围中,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克服与组织行为不相符的习气,积极向上。

三、“弃恶从善”实现员工与员工的和谐

佛教中最重要的道德要求是“弃恶从善”,认为修善能破恶,念善则罪消;积善致福,积恶遭祸;祸福有根,善恶有报。《涅槃经》上云:“若能远离一切恶业,则得善果;若远善业,则得恶果。”《僧枷吒经》云:“若造善业者,则有乐果报;若造不善业,则受于苦报。”《那先比立经》云:“信作善得善,信作恶得恶。”这就要求人们扬善抑恶、团结互助、舍己为人、服务民众。每一位员工都是企业的人力资本,员工与员工之间有着很多共同的利益关系,但由于人的思想状况十分复杂,如果各种利益关系不能协调平衡,很容易地会出现各种矛盾,甚至纷争,这既严重伤害员工之间的感情,也不利于员工的身心健康,更有悖于和谐企业的生成。因此,在企业内部宣扬“弃恶从善”的思想,积极引导员工立定向善之心,唯善是从,发扬互助互爱的精神,在工作中建立起一种平等、互助、友爱的精神,尽力去做有利于企业、有利于员工的事,就能共同努力去完成企业的目标任务。双星集团运用“弃恶从善”的思想对员工进行教育感化,对于企业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佛教的“弃恶从善”思想,不仅能建立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和谐关系,同时有利于建立人自身的和谐。佛教认为果由心造,境由业感,创造清净、庄严的人际关系,必须从能创造的主体--自身的心灵这根本上着手,力行众善,不能作污染心灵的恶业,以净化、庄严心灵为本,“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弃恶从善”能净化人心,祛除蒙蔽自性的“贪、嗔、痴”三毒,达到以如实知见的智慧自净其心,建立身心的和谐关系。员工是企业形成最基本的因素,单个的人在精神上做到祥和无诤,“心净则国土净”,则整个企业将变得和谐融洽,这样,构建和谐企业的愿望就会实现。

结 论

企业和谐是“和谐企业”中最重要和最基础的部分,是企业繁荣和发展的基石。佛教文化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所蕴含的对构建“和谐企业”的启示比比皆是,关健是企业管理者、商界精英要积极探索佛教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将其智慧与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相结合,运用在企业经营管理之中,以发挥以人为本,治心调心,达到规范人的思想、行为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借助佛教智慧把人的需求与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有机结合起来,建立起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构建和谐企业,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和谐稳定、繁荣与发展,打造长青企业奠定深厚的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释氏要览》。

2、《涅槃经》。

3、《僧枷吒经》。

4、《那先比立经》。

5、《佛学大辞典》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06。

6、宋跃华着《佛教与管理学初探》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01。

7、慧曼着《佛门管理:有效解决企业九大难题》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09。

8、杨述奎《和谐力:打造和谐型企业》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01。

9、陈鸿桥着《16节科学管理课》,人民出版社,2007.02。

10、韩岫岚主编《MBA管理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02。

11、宫恩东:“对构建和谐企业的几点思考”,《商场现代化》2008年12期。

明生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广东省佛教协会会长    


{返回 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略论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与和谐企业建构
下一篇:面对全球性金融危机,中国的十字路口
 景印重编乾隆大藏经
 社会的和合:世界是共生的?
 佛法本身最有科学精神
 当代大型佛教组织的管理挑战
 和谐世界 众缘和合
 我的判教观
 佛指舍利莅台与两岸文化融和
 汉传佛教修学次第的构建
 白马寺和佛教在我国的弘扬与传播
 现代佛教僧团的组织发展与管理 —以佛光山教团为例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义 14[栏目:大乘百法明门论讲义·济群法师]
 学习《十善业道经》之十三[栏目:智海法师]
 怎样能让人恢复精进的心?[栏目:传喜法师·信众问答]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四十八集[栏目:阿弥陀经疏钞讲记·净空法师]
 大智度论阅读笔记 第四十四卷[栏目:大智度论阅读笔记·学诚法师]
 有人为了改善经济条件、家庭环境、身体状况而学佛...是不是还没有离开贪嗔痴?[栏目:佛海启航·达真堪布]
 止:必要的基础及方向[栏目:越尘居士]
 格鲁派的教义[栏目:格鲁]
 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十六卷[栏目:净空法师]
 漫漫人生路[栏目:延参法师文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