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韩国佛教的社会福祉理念与实践
 
{返回 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705

韩国佛教的社会福祉理念与实践

内容摘要:在现代社会,宗教的社会功能日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其中教化社会和净化人心的资生公益福祉事业常常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以韩国佛教代表性的曹溪宗和近来增长势头较猛的天台宗的社会福祉事业为例着重考察了韩国佛教的社会福祉理念和所开展的利众的社会福祉实践及其相关问题。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如何创造性地阐发菩萨思想?建立新的慈悲精神?实践新的布施慈善体制,则是当前佛教界所必须认真对待和解决的问题。韩国佛教在这方面的积极的探索实践和经验,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不无借鉴意义。

关键词:韩国佛教 社会福祉曹溪宗 天台宗

因此,在道德沦丧、暴力充斥之际,社会教化和净化人心的公益事业日益重要。

引言

在宗教研究领域内,宗教,特别是传统宗教在现代社会中的境遇和未来走向研究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宗教在韩国社会文化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由中国传入到韩国的佛教,因其理性特征和信仰系统的高度体系化以及特有的精神魅力,在韩国人的信仰世界逐渐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现今已成为韩国的第一大宗教。

韩国佛教的基本理念及信行是在中国佛教的绝对影响下生根、发展起来的。因此,韩国佛教具有很多东亚大乘佛教的一般性特征。然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因佛教在韩国所处社会文化环境不同,其教理阐发和信行也发生了诸多不同变化,不仅催开了一朵极具半岛特色的大乘之花,而且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

韩国佛教在现代社会中的艰难理论探索和改革尝试,应该说,其中不少问题正是目前我国佛教界和佛学界所遇到的极具挑战性的紧迫的现实问题。我国佛教在现代社会转型中也遇到了诸多挑战,而考虑到中韩两国佛教历史渊源和所处现实环境,这更加凸显了研究韩国佛教现状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因为中国佛教的很多宗派的法脉依旧在现代韩国社会得以延续,韩国佛教比中国佛教较早历经现代化进程,特别是韩国佛教在其教团内外的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对我国佛教健康向前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启发意义。在现代社会,宗教的社会功能日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其中教化社会和净化人心的资生公益福祉事业常常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将着重考察韩国佛教的社会福祉理念和所开展的利众的社会福祉实践及其相关问题。

一.宗教与社会福祉

社会福祉中的“福”与“祉”皆意味着幸福,人类社会的社会福祉是以人类的幸福为其前提。作为人,任何人都具有追求幸福的本能和权利。但是在社会生活过程中,有些人可能丧失这一基本能力。特别像今天这样的产业化社会上,丧失这一能力的人不在少数。一个人不具有追求幸福的能力,或社会生活中丧失了追求幸福的能力或其能力不足时,社会或国家有责任帮助、补充其能力。也就是说,人人皆平等,人人皆幸福是社会福祉事业的目标和出发点。

宗教作为人类社会的极为重要的精神和社会现象,很多宗教的思想和主张中,蕴含丰富的社会福祉思想,其中尤以佛教、基督教为其代表。在历史上,佛教和基督教等宗教开了社会福祉事业的先河。以佛教为例,诸如凿井施水?利济行旅?筑桥铺路?设置浴场?建立凉亭?经营碾碨?急难救助?佛图户?成立悲田基金,以及为了救济贫民?灾变所设立的福利制度,包括僧祇户?寺库?无尽藏院等,不胜枚举。

在现代社会,宗教社会福祉事业作为整个社会福祉事业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作用和影响亦不可低估。基督教和佛教中的平等?博爱?慈悲等思想已成为现代社会福祉思想和政策制定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养料,而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实践途径和丰富的方法,为开展现代社会福祉事业打下了良好的方法论基础。时至今日,宗教社会福祉作为各国和社会的重要社会福祉事业的力量依旧发挥重要的作用。很多宗教不仅独自开展丰富多样的社会福祉事业,而且,与社会各界携手承办?经营各类社会的福祉设施。

现今,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的资本主义有不少是以建设福祉国家为其目标的。在这样的国家的福祉事业由国家主导的福祉事业和民间主导的福祉事业构成,而民间福祉事业中宗教福祉事业占主导地位。宗教社会福祉与一般社会福祉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如果说,一般社会福祉关注的是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家庭环境中的弱势群体的身体?经济及社会心理需求,那么,宗教社会福祉基于宗教理念,除关注上述领域外,还特别关注人们的精神和灵性等方面的需求。一般的社会福祉事业是在政府社会福祉政策支持下,调动公共资源和社会资源开展福祉活动,那么,宗教社会福祉事业则调动宗教界内的人力?物力资源开展活动。一般来说。宗教社会福祉功能有以下三点。第一,缓解功能(Alleviative function)。这是主要针对因贫困?残疾?老龄?离婚等原因陷于困境而不能正常从事社会生活者提供帮助,减轻其痛苦和负担。第二,治愈功能(Curative function)。这是为阻止社会的一些造成人们不断陷入恶劣环境的恶性循环而发挥的功能,如极端贫困等现象。第三,预防功能(Preventive function)这是为有效地预防贫困、残疾、老龄、离婚等现象引发的痛苦而发挥的功能。

二.佛教社会福祉理念

大乘佛教最初从印度传到中国?韩国?日本等地,之所以能被当地社会普遍接受,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佛教极为注重“资生利他”。佛教讲因缘,认为所有众生都是相依的因缘和合体,并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和‘同体共生’的理念作为推展社会福祉公益事业的依据,不遗余力地开展济困事业。到了现代社会,佛教这一传统依旧发挥著积极的作用。佛教与一般社会福祉理念在“离苦得乐”这一点上是一致的,而其不同之处是,一般的社会福祉事业是通过改善人们生活中的问题或所处环境,帮助实现幸福生活,而佛教则通过这样的福祉活动,帮助人们走出苦海,最终解脱自由为其目标。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慈悲:慈悲观是佛教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佛教慈善事业的理论基础。龙树在《大智度论》中云:“慈名爱念众生,常求安稳乐事以饶益之。悲名湣念众生,受五道中种种身苦心苦。”[1。《大智度论》卷20。《大正藏》第25册,第208页。]又言:“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2。《大智度论》卷20,《大正藏》第25册,第256页。]因而,“慈”是“带给利益与安乐的愿望”,“悲”是“除去不利与苦的欲望”。因此,历史上佛教徒们均深怀大慈大悲之心,积极投身于赈灾济贫、施药治病、扶孤助残、护生戒杀等公益事业之中,使有情众生离苦得乐。佛教认为,苦是人类世界的普遍存在,是一客观原理。慈悲理念在很大程度是佛教对“苦谛”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和发挥,它从自己的视角提出离苦的方法,救度众生于苦海。苦之所以被认为是真理,正是因为它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佛教的终极关怀就是离苦-涅槃。佛教慈悲思想给痛苦中的众生带来希望?并为此希望的实现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诸多方便,成就离苦得乐。

2.菩萨:苦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一切有情众生面对的现实问题,故大乘佛教依据自立利他的理念,要求信佛者或菩萨不但要自己离苦,希望他人离苦,更要帮助他人离苦。大乘佛教要求菩萨行者要发‘上弘下化,饶益众生’的菩提愿,要有‘祈愿众生离苦海’的大悲心,同时还要有广施欢喜法乐的方便行,以及三轮体空的般若智。 这些精神理念,在佛教诸多经典中处处指陈,例如:《大乘起信论》云:‘观一切法,因缘和合,业果不失,起于大悲,修诸福德,摄化众生,不住涅槃。’《宝集经》云:‘贫者给财,病者施药,无护作护,无归作归,无依作依。’这些精神理念,在佛教诸多经典中随处可见。世亲在《十地经论》卷二中说:“慈者同与喜乐因果故,悲者同拔忧苦因果故。”(《大藏经》卷二六,页134上)大乘佛教的慈悲落实于与乐拔苦的行动上,但这种行动并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唯有佛菩萨才有可能。菩萨,往返于生死,不是因为自己,而是为了众生,在此生死中平等利益众生,虽是为了他人,但却能成就自己的无上菩提。这样,利他即是自利,自利就是利他,自他不二。菩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上求即是下化,下化即是上求,二者一体不二。上求不是下化的目的,也不是下化的因,二者同时互为因果。慈悲并不是方法,其本身就是目的,慈悲的圆满就是觉悟的成就。也就是说,菩萨是慈悲的化身,慈悲是菩萨实践的精神动力。

3.布施:如果说慈悲是大乘佛教利他实践的根本理念,那么,布施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具体实践。佛教的布施是菩萨修行成佛的六度之一,其内容十分丰富,甚至可以包含一切利他行为。具体而言,布施是大乘佛教修行“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中的一个修善法门,它可分为财施、法施和无畏施三种。财施是指将自己所有的衣食财物,甚至包括自己的性命等皆施予众生;法施是指讲法之人自己心性清净,对众生宣讲如来正法,使之滋长善根;无畏施则指有情众生遇到种种灾难怖畏之事时,能安抚救助他们,免去其内心的恐惧。通过布施来对治众生的悭吝,让其不为贪念所累,培养其慈悲心以救苦救难,在救助他人的同时也使自己功德圆满,因此,布施列于“六度”之首,是佛教济世最主要的修行实践之一,佛教布施的物件是一切需要布施的人,不局限于僧团;善于布施者即是菩萨,布施即是在行菩萨道,布施可成就无上菩提。

4.福田:“福田”,即可生福德之田。凡敬待福田(佛、僧、父母、悲苦者等),即可收获福德、功德的“福报”。大乘佛教要求佛教寺院和僧人广种福田,劝导世人多做善事,多从事利他事业。佛教福田学说非常丰富,有二福田、四福田、七福田、八福田之说等等。如,根据《佛说诸德福田经》载:‘佛告天帝:复有七法广施,名曰福田,行者得福,即生梵天。何谓为七?一者、兴立佛图、僧房、堂阁;二者、园果、浴池、树木清凉;三者、常施医药,疗就众病;四者、作坚牢船,济度人民;五者、安设桥梁,过度羸弱;六者、近道作井,渴乏得饮;七者、造作圊厕,施便利处;是为七事得梵天福。’所谓“三福田”即为:孝顺父母为恩田,供养僧尼为敬田,救助贫病为悲田。七福田则是,根据《佛说诸德福田经》载:‘佛告天帝:复有七法广施,名曰福田,行者得福,即生梵天。何谓为七?一者、兴立佛图、僧房、堂阁;二者、园果、浴池、树木清凉;三者、常施医药,疗就众病;四者、作坚牢船,济度人民;五者、安设桥梁,过度羸弱;六者、近道作井,渴乏得饮;七者、造作圊厕,施便利处;是为七事得梵天福。’从北魏创“僧袛户”始,至唐朝建“悲田养病坊”、“无尽藏院”,宋朝设“福田院”,乃至近代各种佛教慈善团体的兴起,无一不是佛教悲田思想在各个不同时代社会生活中的体现。佛教的福田思想实乃发展公益福祉事业的启蒙。

除此之外,生命尊重思想、平等思想、报恩思想等与佛教社会福祉密切相关的思想要素,在从经典所载,证明佛教重视公益福利,这种思想在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时代推动得更为积极,举凡设置药品仓库、施药、植树、凿井等,无不本着佛陀示教利喜的精神,由全国百姓共同推动参与。大乘佛教的经典中随处都可以发现。佛教的这些思想和主张已构筑了庞大的佛教社会福祉思想体系。

三、韩国佛教社会福祉事业简史(略)

四、韩国佛教社会福祉事业现状与课题

佛教作为韩国社会的第一大宗教,其社会地位和影响是有目共睹的。历史上韩国佛教所有的宗派、教团、寺刹都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开展社会公益事业。然而,佛教界积极从事现代意义的社会福祉事业则起步较晚。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曹溪宗为代表的佛教诸教团才开始积极投身社会福祉事业,与韩国社会天主教和基督教相比其劣势较明显。经近20多年的努力,目前佛教福祉事业,无论设施,还是经营规模皆不逊色于其他宗教。仅2000年以后增加的规模较大的佛教社会福祉设施就多达70余处。目前佛教福祉设施从业者达2,700多人,并能够不断培养社会福祉士的教育机构有东国大学、中央僧伽大学、尉德大学等三所高等院校。据2004年的统计正式注册的佛教福祉法人就有50家,专门福祉设施有500多处,此外还有100多个活跃于佛教福祉领域的各类佛教相关的民间团体。佛教社会福祉设施总体分布来看,曹溪宗占117个,真觉宗占10个,天台宗占4个,总持宗占3个。本文以韩国佛教代表性的曹溪宗和近来增长势头较猛的天台宗的社会福祉事业为例作一介绍。

1.曹溪宗社会福祉事业现状

曹溪宗作为韩国佛教代表性宗派在社会福祉方面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其整体规模占佛教社会福祉事业的90℅以上。1995年2月,曹溪宗总务院为进一步积极开展社会福祉事业,成立了曹溪宗社会福祉财团,以这一财团为中心曹溪宗各个寺刹、僧侣、信徒们更加积极开展了社会福祉活动。到2004年为止,曹溪宗在国家社会保健部注册的社会福祉法人数达50个。正在有效经营的社会福祉机关和设施达500个。其中有关儿童福利设施有150个,青少年福祉设施30个,残障人设施15个,老人福祉设施50个,女性福祉设施1个,地方福祉设施30个,医疗设施5个,勤劳福祉设施7个,不良改造设施3个,葬仪福祉设施5个,咨询设施5个,自愿者设施5个,社会体育设施3个,学术领域设施3个,相关其他设施20个。此外,有100多个团体专门从事社会福祉相关的活动。另,还有为生活困难的青少年提供奖学基金的30多个奖学会。以上组织和设施都是得到政府相关部门认可后经营的佛教社会福祉团体。此外还有为数不少的没有正式注册的规模不等的各类团体活跃于这一领域。

2.曹溪宗社会福祉事业的类型与特色

曹溪宗社会福祉事业几乎覆盖韩国社会所有社会福祉事业的领域。为进一步了解曹溪宗社会福祉事业的基本方针、规模和经营范围,下面对其所开展的事业类型作简单的介绍。

(1)社会福祉设施的受托经营事业

这是曹溪宗内各类团体受各级地方政府之托,经营青少年之家、青少年修炼院、老人福祉院、残障人设施、综合社会福祉馆等设施的社会福祉事业。曹溪宗总务院对这样的设施进行定期的业务指导,进行严格的财务、人事等方面的行政指导,并进行全方位的人力、物力支持。

(2)济贫救济事业

这是主要以遭遇不幸家庭的儿童、露宿者、外籍打工族等为对象,向他们定期或不定期提供现金或物资支持,帮助他们摆脱困境的福祉事业。这一活动除各类团体独自开展外,经常由总务院发起,曹溪宗所辖各类相关团体共同实施。

(3)社会福祉调查研究事业

为有效的开展佛教社会福祉事业,曹溪宗总务院组织宗团内和学界的相关人士积极开展有关社会福祉事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相关的调查研究活动。及时发现问题,探讨对策,开发高品质的福祉专案,并将其推广、普及。

(4)社会福祉宣传事业

这是将佛教社会福祉的理念和实践,向教内和一般社会广为宣传,以此弘扬佛教根本精神,号召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社会福祉事业,尽最大可能挖掘宗教和社会资源,以建设健康和谐的社会为目标的事业。为此,广泛调动和利用社会各类宣传媒体,积极运用网路等现代资讯传播手段。

(5)对外交流与国际合作

在韩国国内,积极与其他宗教的社会福祉团体或社会福祉团体开展对话和合作,加强连带关系,以共同推进社会福祉事业。国际上,积极宣传曹溪宗的社会福祉理念与实践,表明开展社会福祉事业的强烈意志,与相关国际组织和团体交流经验和资讯,探讨各种合作的可能性。

(6)佛教社会福祉教育事业

若有效开展佛教社会福祉事业需要一大批这一领域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为此,必须有计划地培养这一领域的专业人才,同时,对已从业者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和再教育。为此,在东国大学等教育机构设置了佛教社会福祉教养大学(大学的系一级学科),开设了为期一年的佛教社会福祉专业课程,作为短期课程开设有看护自愿者教育、中医民间疗法教育等课程,并对已从业人员每年根据所从事领域,分批实施一次再教育,以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7)佛教社会福祉自愿者活动

对已接受佛教社会福祉课程教育的自愿者,曹溪宗总务院将其组织为曹溪宗自愿奉仕团,有计划地参与社会上大规模的社会福祉活动,如突发事件救助、抗灾救灾,或定期派往各个福祉设施集中开展活动。

(8)佛教社会福祉资讯支持中心

曹溪宗佛教社会福祉资讯支持中心开设有自己的网页,广泛收集佛教各教团开展的社会福祉活动相关资讯,及时收集和发布社会的相关需求。该中心已构筑庞大的社会福祉资讯库,为佛教社会福祉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及时可靠的资讯。

3.韩国天台宗的社会福祉事业

韩国天台宗作为韩国佛教中较为年轻的宗派,宣导爱国佛教、生活佛教、大众佛教,并以此为三大指标开展信行与日常生活相一致的佛教运动。目前,在韩国佛教和社会的各个领域都非常活跃,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1999年底,韩国天台宗设立了大韩佛教天台宗社会福祉财团,正式注册为社会福祉法人。天台宗的社会福祉活动在此之前通常在总务院社会部领导下,以各寺刹为单位开展地域社会的社会福祉活动。社会福祉财团成立以后,在社会福祉财团法人的领导下,天台宗的社会福祉活动开始趋于一元化的方向。

天台宗在韩国社会开展了较为丰富的社会福祉活动。因其规模所限,不能像曹溪宗那样开展全方位的社会福祉活动,但天台宗从设施到经营不乏其特点。

1)春川老人福祉馆

该设施是为保障该地区老年人业余活动而设立的专为老年人开设的休闲场所。有10位专职人员为300余位老年人提供安全舒适的业余文化生活服务。在此可以享用的活动项目有书法、象棋、围棋、健身、舞蹈、台球、羽毛球、门球等。此外,还开设有针灸、摄影、外语、韩文、汉文、诗词等40多个项目的学习班。还随时可以利用图书室、物理治疗室、桑拿设施、牙齿美容室等服务设施。春川老人福祉馆还以馆内老人们自办专为老年人为对象的报纸“泉乡”而知名。该报纸专门登载有关老年人生活相关的各种社会福利资讯,并以老年人的视角观察老年人问题,并探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该报纸经常讨论的话题有,老年人健康问题、老年人交通事故问题、老年人肥胖问题(女性老人)、财产继承问题、养老金问题、老年人心理咨询等等。

2)久米残疾人综合福祉馆

天台宗所办“久米残疾人综合福祉馆”也极具天台宗社会福祉事业的特色。2001年天台宗在久米市开设了专门为残疾人和智障人服务的社会福祉馆,26名专业人员为设施中的各类有身心障碍的入住人提供优质的服务。该福祉馆设有健身室、物理治疗室、牙齿美容室、心理咨询室、电脑室、练歌室、职业适应训练室、护理作业室、语言治疗室、盲人图书室、个别特殊教育室等,此外还有室外各种体育设施。

主要服务内容有,首先对残障人员本人及家庭环境作详尽的了解,以此为基础对每一个人进一步探讨和制定各种治疗方案,共同摸索重新走向社会和工作岗位的途径和办法。具体而言,具有针对性地开展对残疾人的身体机能恢复训练、心理障碍者的身心功能恢复训练、低能儿的早期教育和生活技能教育等。也就是说,通过医疗复活事业、社会体育振兴事业、职业复活服务、后援结缘服务,使每一位元在福祉馆生活的人重新找回生活的信心,重返家庭和社会,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4.韩国佛教社会福祉事业所面临的课题

韩国佛教社会福祉事业的开展得到了韩国政府和社会的高度评价和好评。随着产业化的发展,社会的各种矛盾日益显现,社会的福祉需求不断增长,对其提出的要求也日益提高,需要解决的问题也越发突出。下面介绍一下韩国佛教福祉事业需要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

(1)佛教社会福祉设施分布不均,主要设施集中于大中城市及其周边,偏远农村,特别是山区和岛屿等地上很少设有这一类设施。依据佛教的社会福祉理念,佛教应更多地关注政府和社会其他福祉团体所疏漏和不能企及的艰苦地区和弱势群体。

(2)佛教界所经营的福祉设施中70℅为受各级政府委托经营。委托经营是政府提供福祉设施和资金,由各类宗教团体应招派人经营。这种福祉设施的经营是政府指导下的经营。这一方面说明,佛教界对福祉设施的投入尚不足,另一方面,这样的设施较难体现佛教社会福祉的特色。如何将佛教界的资源充分调动起来,开展更加有特色的社会福祉活动成为新的研究课题。如将寺刹等宗教场所的很多闲置空间活用于社会福祉事业等。

(3)社会福祉设施中用于“利用空间”的较多,而用于“生活空间”的设施不够多。如,佛教相关的青少年社会福祉设施(全国202个)中,利用设施占87℅(176个),而生活设施则仅有26个,仅占13℅。有关老年人相关设施(98个)中,利用设施和生活设施各占一半。现实需求而言,福祉设施中的“生活空间”才是加护社会弱势阶层的最为紧要的需求和根本保障。

(4)与社会福祉设施增加的速度相比,具有专业素养的从业人员严重短缺。首先,培养社会福祉专业人员的教育机构严重不足。就目前能够培养专业人员的东国大学等三家教育机构,一年最多培养100余人,这根本满足不了福祉设施正常的经营需求。其次,因对社会福祉事业的认识偏颇和财政投入之不足,从业人员的劳动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因此,提高从业人员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5)目前为止,佛教各教团在社会福祉领域所关注内容皆有所不同,曹溪宗外,各教团因其各方面能力所限,仅在力所能及的社会福祉的部分领域开展活动,其局限显而易见。其结果,有些领域福祉设施建设重复,而有些领域则无人问津。因此,各教团分头出击的同时,佛教界如何整合力量,全方位应对社会需求成为现实问题。

结语

进入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现今大部份的公益事业大多偏重于治标不治本,以救济性质为主的社会服务。随着科技进步,物质日益丰盛,然并没有从根本上减轻人类的痛苦,社会文化和人类精神生活却越见低落,社会上道德沦丧,贫富差距日益显著,各种天灾人祸不断。如何面对和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种种痛苦?这是当代宗教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大乘佛教曾在历史上创造性地诠释了菩萨思想和慈悲的实践,这对当前佛教的新的发展和慈善事业的展开有着深远的启发意义。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如何创造性地阐发菩萨思想?建立新的慈悲精神?实践新的布施慈善体制,则是当前佛教界所必须认真对待和解决的问题。相信韩国佛教在这方面的积极的探索实践和经验,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不无借鉴意义。

 


{返回 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教与中华文化的和谐观
下一篇:弘扬佛教优良传统 共创和谐新世界
 慈悲,智慧,在哪里?
 科学、信息科技与佛教传播
 多重视野中的佛教与科学
 佛教慈善与公益事业
 佛教生态意识的价值取向及其现代意义
 浅谈艺术与宗教的和谐一致
 佛典电子化探索
 论云南南传上座部佛教音乐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解脱道与菩萨道的关系(释大航)
 刍论佛教公益事业的当代意义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自知时至--免子[栏目:哼哈一如说]
 庄圆法师讲金刚经 第八章 认假为真的痛苦世界与返璞归真的空性世界 般若之五[栏目:庄圆法师讲金刚经]
 学佛随笔[栏目:徐恒志居士]
 遨游自性海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 - 十 主城神—不要被惯性带到错误的地方去[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
 中国佛教的由来[栏目:传喜法师]
 文殊化身—寒山大士[栏目:文殊菩萨的故事]
 指挥脑[栏目:世界上最快乐的人·又名根道果]
 五六 所应作天宫[栏目:天宫事经 五 大车品]
 玖伍 本自具足,何曾缺少[栏目:老和尚的禅机之饮水思源]
 唯识史观及其哲学 下篇 第七章 理性的唯识论[栏目:法舫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