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傅大士的一段开示
 
{返回 超然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724

傅大士的一段开示

 傅大士曾云:“众生但为业障深重,与佛有殊。若能回光返照,一刀两断,即便见自性也。若不因佛经教,一切众生无因自悟,凭何修行,得至佛地?”

  略解:傅大士相传是弥勒化身,南北朝时期,南朝梁武帝时代人,在生就证得了无生法忍,被梁武帝所尊崇。

  众生之所以与佛不同,只是因为业障深重。业障是什么?是过去所做的那些事情吗?是,也不是。过去所做的一切都已经过去,早已如梦而逝,早已是空,怎么会变成了业障呢?因为习气,思维念头的习惯性。这个念头的习惯性,才是真正的业障,它随着心中相续不断的念头,而保持了业种,成熟了业,最终招来了业报。要想转变它,非常困难,所以修行解脱很不容易。

  可是,这个念头的习惯性,是本来就有的吗?并非如此,它一点都不真实,没有任何实体。所谓习气,完全是虚假的,相续不断的念头是它的载体。于是,就好办了。只要让自己的心不要随便起念头,习气就无机可乘了。所谓的业障,就将会被降服,甚至消融于无形。

  如何才能做到不起相续念呢?首先要明了自性。因为自性当中本来就没有念头,所以,一旦明了自性,妄念的根就被斩断了。如何明了自性?所谓“回光返照,一刀两断”。回光就是心不攀缘外面的境界;返照就是心中放下一切牵挂,而发现自心本来的那个自然明了。正如《金刚经》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刀两断呢?就是在每一个当下,都不要让心和境界纠缠在一起,也不要让心和各种想法纠缠在一起。让心回到它自己本来的赤裸状态。那个赤裸裸的,没有任何包装的,不需要任何依靠的,不曾生也不会死的,本来的明明了了,就是自性,也叫做心性。

  如果能够完全明了心性,就叫做佛陀。即使是初步的明了,就是人们常说的开悟,也很了不起,也会显现出初步的解脱功德。粗重的习气烦恼将会被迅速降伏,粗分别心会越来越少,执着会逐渐变得微弱而没有力量。这时,即使业障现前,由于修行人的执着心已经很少,所以,苦就变得很少了。差不多可以随遇而安了。

  然而见自性谈何容易,一般人在分别妄想当中习惯了,根本停不下来。所以必须要有个办法,让自己的心逐渐平静下来,逐渐放弃那些虚妄的执着攀缘才行。或者找个老师,一步步地教自己才行。

  对于多数人来说,这个办法最好莫过于念经;这个老师,就是佛经。因为一个人在安静的地方,老老实实地念经,就会接受佛经的引导,差不多就是在接受释迦牟尼佛的引导。而佛陀所有的引导,都是在帮助我们放下攀缘执着,回归自性。所以,念经闻思修,是学佛的基本方法,历代高僧大德都是这样走过来的。否则的话,佛陀已经涅槃,我们能够依靠谁呢?谁值得我们依靠呢?所以,傅大士才会感慨地说:“若不因佛经教,一切众生无因自悟,凭何修行,得至佛地?”

  有智慧的人,应当在这里多留心,长期老实地坚持独自念经闻思修,终究会有柳暗花明的光景。

 


{返回 超然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虚云老和尚关于参禅的一段开示
下一篇:米拉日巴的一首偈语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白话 第六章 清净慧菩萨所问章
 俺不是谁的粉丝
 闲聊每无益,抿茶自诵经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白话 第九章 净诸业障菩萨所问章
 《金刚经》白话(下)
 修行贵在细水长流
 在不知不觉间,潸然泪下
 趣品《圆觉经》之五
 第四十五个秋天
 苦瓜连根苦,甜瓜彻蒂甜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浅谈戒律与法律(释悟性)[栏目:戒律学研究]
 兄弟分产,树木顿枯[栏目:心念与命运·第3册]
 华雨集第五册 五、泛评周继武居士『起信论正谬』[栏目:印顺法师]
 《入行论讲记》第八册 第八品 静虑 第一百四十四节课[栏目:入行论学习]
 法华经的妙旨是什么?[栏目:张秉全居士]
 突破修道上的唯物 六道[栏目:创巴仁波切]
 美味促寿[栏目:纪文达公笔记摘要·纪晓岚写的因果故事]
 关于持戒的开示[栏目:根松成林曲杰嘉才仁波切]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三节 无来无去之生灭如幻[栏目:厚观法师]
 佛有利益众生的念头吗?[栏目:达真堪布]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