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湖北高僧本焕长老的参禅与念佛说——《本焕长老法汇集——方便开示》述评
 
{返回 黄夏年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372
湖北高僧本焕长老的参禅与念佛说
  ——《本焕长老法汇集——方便开示》述评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黄夏年
  位于长江中游地区的湖北是我国古文化重要发源地,历史上这片热土曾经出现在了不少重要人物。佛教是湖北的重要历史文化传统,在这里同样曾经出现过禅宗史上著名的四祖道信、五祖弘忍等一代大师。本焕长老则是当代荆楚大地出现的一位有广泛影响的一代高僧。2006年11月,是本焕长老百岁寿庆的吉祥日子,深圳弘法寺出版了《本焕长老法汇集——方便开示》(以下简称《法汇集》)一书,作为向本老百岁寿诞的贺礼。此书由著名的,已有百年历史的江苏扬州刻经处负责制作,采用了线装仿木刻雕版和宣纸印刷,封面用黄绸履裹,再套用金黄色的套函,极具精美,古色古香,恰到好处地体现了当今中国佛门泰斗的百岁高僧的身份,为本老的百岁人生送上了一份带有书香味的厚重贺礼。
  一、缘 起
  本焕长老是当今中国佛教界非常著名的高僧,他的百岁人生与曲折复杂的经历一直在广大佛教徒中流传,甚至于有各种各样的流传版本。又由于他的崇高威望,很多信众都对他的说法渴望了解,希望能够见到他说法留下的文字记录。但是本焕长老是一个非常低调的人,他一直以自己是一个“小和尚”之居,不愿过多宣传自己,所以他的多年讲法一直未能汇编成册,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极为遗憾的事情。此次适逢本老百岁诞日,弟子们抓住这个机会,努力劝说师父出版语录文集,既可为隆重地百岁寿诞献礼,也能满足多年来信众提出的愿望。本老悲心愿大,面对弟子们和信徒的渴望,最后同意出版他的开示与语录,为此他专门在2006年8月14日上午9时召集有关人士召开会议,就编辑工作提出了几点意见。本焕长老说:
  我今年已经100岁了,出家78年。1948年开始当方丈。从1949年至今,我有很多讲话、方便开示、法语、禅堂开示以及法子卷等文稿需要编辑出来,这是弘法的需要,不是宣传我本焕本人。所以,我就编辑《本焕长老文集》一事提出以下要求:
  一,凡是对国家、对人民、对佛教有益的就编辑出来,凡是对国家、对人民、对佛教没有利益的就不要编它。我也是人民中的一员,佛教徒只是信仰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是在政府的领导下,所以,凡是大家看后欢喜的就编辑出来,凡是大家看后不高兴就不要去编它。
  二,我文化水平不高,对我的东西需要认真编辑,要分类整理。整个集子要用一条线贯通起来,使人们看了顺眼,顺心;对那些不够完善的要补充,要注意与原件核对,所有的原件一律交常住存档。编辑中感觉明显不足的要修改,有些过头的话要删除,以臻完善。
  三,印顺法师是当家师,这件事他牵头好,搞好编辑工作需要大量的协调、服务、后勤保障工作,有什么事,你们找他解决。在编辑工作中要形成一个核心,所有的工作都以弘法寺名义出现,不是个人行为,也绝不允许有个人行为。智慧集中起来,团结一致,既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又协同好,这个力量不得了。编辑好《本焕长老集》是对佛教的贡献,我本焕感谢你们!你们是在做一件好事,做积功德的事,相信你们会把这件事搞好的!
  在本老的指示下,编辑工作随即开始进行,第一批著作于当年10月出版,现在已经出版了三本有关本老的开示与语录和法汇之文集,较好地满足了信众的愿望。
  二、《法汇集》的内容
  《法汇集》共5万字,收入文章15篇。全书目录如下:
  印顺总序:弘法·弘道·弘心——写在《弘法文库》发行之际
  一诚会长序
  1995年台湾灵泉寺传法开示..
  1995年在台湾为居士开示.
  2001年在黄梅四祖寺首届弘法夏令营开示
  2002年深圳信德图书馆开示
  2004年弘法寺传法开示
  2004年北大演讲录
  2006年华严法会前的开示
  1998年弘法寺佛七开示
  2002年弘法寺佛七开示
  2002年佛七结束日过堂开示
  2004年佛七期间上堂斋开示
  这是世界佛教历史的转折——贺世界佛教论坛大会召开
  本焕法师访谈录
  从上可以看出,《法汇集》主要是收集了本老十年来在不同场合所做开示或演讲,所谓“开示”是佛教的特殊用语,指法师讲说的佛法。“开”,即开发,破除众生之无明,开如来藏,见实相之理。“示”,即显示,惑障既除则知见体显,法界万德显示分明。既有开示,必有所得,故在佛教里,开示总是与悟入联系在一起的,所谓“开示悟入”四个字,悟是证悟,障除体显后,则事(现象)、理(本体)融通而有所悟。入是证入,事理既已融通,则可自在无碍,证入智慧海。
  《法汇集》前面两篇序,一篇是弘法监院印顺法师撰写的《弘法文库》的总序。作者用《弘法·弘道·弘心》作为文库的标题,旨在说明“《弘法文库》愿将此心来弘度众生,与众生弘方共勉,弘通菩提彼岸。”“《弘法文库》愿借着古人的激言,在与众生在弘扬弘大之道的弘业中作出自己应有的努力。”“《弘法文库》是由弘法寺倡导,为众生和广大读者提供可以有益资粮的一套丛书。”本焕长老是以修《普贤行愿品》而卓世立名的,普贤行愿的最大特点是要发愿,有了愿力才能精进,才能成就正果。印顺法师发愿编纂《弘法文库》,正是本焕长老愿力的继承与凸显,能把这个愿力坚持下来,弘法寺的文化就会走上蓬蓬勃勃的发展道路,“续写中国传统文化的新篇章,促进和谐社会的早日到来,实现世界和平的大同理想”, 引导众生得到菩提解脱,为佛教界走爱国爱教的道路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另一篇是中国佛教协会长一诚长老专门为《法汇集》撰写的序。一诚长老也是一位当今中国佛教界德高望重的高僧,与本焕长老同为虚云老和尚的法子,他在序中表达了对本焕长老的景仰之情,评价本焕长老是一位“匡正道风,身体力行,为法忘躯,奔走于国内外,助建和谐世界”之人,“实为我辈后学之典范楷模,堪称当今佛门之泰斗。”《法汇集》的出版,“其意义不可思量:一则可使末学之人闻之见道,启迪无尽;二则可使普罗大众闻到佛法,因此得度;三则可供专家学者研究之资,穷理探源。”可见,一诚长老对本焕长老的“开示录”评价甚高。
  《法汇集》最后一篇《本焕法师访谈录》是上海玉佛寺《觉群》编辑部在过去对本焕长老做的一个采访,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本焕长老的为人,编者特地将此文收入其中。
  《法汇集》中所收录的本焕长老的12篇文章,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本焕长老在寺院里的各种场合下所做的开示,有的是为新戒开示,有的是禅七开示,有的是上堂开示。二是本焕长老在一些公共的的场合,如图书馆、大学和夏令营的讲演。三是本老在佛教界大型会议上的发言,如像有影响的世界佛教论坛会议上的报告。所有这些,说明本焕长老是一位活跃的高僧,他的影响不仅是佛教界的,而且也是全社会的。
  三、参禅与念佛
  时下禅宗一直非常流行,不仅在佛教界里,而且社会上也对禅宗给予了更多的关注。特别是近二十多年来学术界与出版界在出版禅宗的著作方面做了不少的工作,让禅宗的影响更加普及,究其根本原因,就是禅宗是中国人自己创立的民族化的佛教宗派,在中国佛教中一直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本焕长老是禅宗大德,临济宗第四十四代传人。禅宗亦称“心宗”,因为它讲心性,其特点是“不立文字,以心传心,见性成佛”。也正是由于禅宗的不立文字特点,很多人都以为禅宗是不讲修行的宗教,因为禅宗的祖师大德曾经说过,行、住、坐、卧皆为修行,劈柴担水皆是妙道,禅宗的解脱注重的是在当下成佛,所以专门的修行并不重要。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作为禅门泰斗本焕长老,他就是一位非常注重修行的僧人,而且就是由于有了高深的修行,才受到禅门内外的尊敬,做了弘法寺的开山祖师。修行是禅宗里面最重要的方法,离开了这一点就谈不上什么禅宗。对此本焕长老做了一个比喻,他说:“比方我们去广州或香港,这一千里路,我们是坐飞机、火车、搭汽车,还是步行?当然我们坐飞机最快了,是不是啊?火车要慢一点,汽车更慢一点,步行就更慢了。但是不管快慢,总是要走;几时不走,几时不能到。所以,我们佛教,最主要的不是讲,讲得再好,那是假的;最主要的是要行。我们一定要行才能到家,不行不能到家。”
  对于修行,本焕长老认为重要的是修心,这也是禅宗最显著的一点。他在《1996年在台湾为居士开示》中指出,禅就是我们思想清净地去来回思虑,可以在这个思想上去来回思维,去修它,也就称为禅。禅宗的特点就是悟,“如我宗门下,大悟十八,小悟无数。” 我们对于一桩事物不明了,最终明白了,这就是一种“悟”,这是一种“小悟”;“大悟”则是彻底明心见性,可见二者完全是不同的。悟是一种过程,是修行的最基本的方法,如何去悟,本焕长老对此做了很好的说明。他说:
  宗门下这一法,最重要的就是要“起疑情”。什么叫“疑情”呢?它是指我们对一桩事情不明了,不明了这桩事情究竟是什么东西,体现在禅宗这一法门里面,就是禅宗历史上诸多的公案。过去祖师也讲:父母未生以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我未生以前,究竟哪一个是我本来面目呢?自己知道不知道?不知道。不知道,这就是一个“疑情”。也有祖师提“狗子无佛性”。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为什么“狗子无佛性”呢?大家就可以从这里入手,去参究它。这就是从那个你不明白的地方去起疑情。
  禅宗修行一门,重在用心,如何用心,就是要去“参”,要了生死,就要参透生死,只有将生死看穿,才能超越生死,这就是禅宗教人如何去认识生死的办法之一。参的过程就是悟的过程,起疑生情才能有悟,本焕长老强调的要“从那个你不明白的地方去起疑情”,恰恰是抓住了禅宗修行的关键,也为修行的人指出了一个用功的重要方向。
  佛教的修习方法很多,号称八万四千法门,但是从禅宗的角度来看,众生之所以有各种挂碍,不得解脱,皆是因为心在起作用,因为有了一颗染污的心,所以心中就有了执著,终日想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将人本具有的那颗原本清净的心给遮蔽了,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去除执著,将原有的那颗明亮本净的心给找回来。本焕长老尤其强调了这一点,他说:“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为了利益众生,成就众生,使众生离苦得乐。不论用那一法门,都是为了降伏其心。降伏什么心呢?就是降伏我们尘劳、烦恼、无明、贡高、嫉妒、人我、是非,这一切一切的心。”
  根据众生现在的根机,本焕长老把它与古人作了比较,认为“禅宗这一法,现在名义上还存在,实际上,在这门下,依此用功办道,开悟的人是越来越少,越来越少了。在过去唐朝、宋朝、明朝,甚至于清朝,还有少数开悟的,像虚云老和尚和来果老和尚都是属于清朝的——这以后,开悟的都没有听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本焕长老指出,这是因为“我们用功的人要达到这种功夫,不是一下能做到的。当然过去古人、祖师,都是一闻就开悟。一闻就开悟,那是在什么时候?那是在唐朝到清朝,那个时候的人善根深厚。可是我们现在,越到后来,众生的孽障越深重,善根福德越薄。要知道,那些用功用得好,一闻就开悟的人,已经走了很远的路。”本焕长老的这个结论,并不是没有道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在物质生活方面过得越来越好,享受程度也越来越高。物质的进步,不仅让人们的追求也越来越多,相对来说,对精神的追求则越来越少,于是在这种环境下,能够真正去思考人生的真谛,为了解决生死问题的人当然也就不多了,所以在本焕长老眼里,有善根的人也就越来越少了。善根人虽然比过去少,这就更需要现在的人去更加注重修行,在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磨励,他强调“我们的智慧是修得来的,我们越修,我们的智慧就越大;我们的福德是培得来的,多培多得,少培少得,不培就没得!这是个人的事情。我们佛家讲即心是佛,自己的心就是佛,成佛是求自己的心,是向内去求;而不是讲去求他人的心,不是向外去求,向外求是心外求法,即是外道知见,实际上什么都求不到。”在当代物质条件丰厚的环境下,参禅求悟并不是没有用,因为精神的追求始终是人们的内心诉求,总有一些人在孜孜不倦地探索人生的真谛,佛教是予人解脱的宗教,它的宗旨就是让人求得内心的解脱,所以本焕长老勉励大家:
  不管开悟不开悟,今天大家在这里真真实实地参禅,一心一意地用功,必定是有好处的。为什么?参禅就好比往家走,你今天也走,明天也走,一天到晚不停地走,总有一天会到家的。像过去那些一闻就开悟的祖师,那是因为他原本已经走到家了,或只差很少一点儿,一转过身来,再走一步就到家了。所以我们现在,不论自己是已经走了十里,二十里,一百里,都要打起精神来努力前行。参禅这一法是祖师留下来的,过去有很多人开悟,得到这一法的利益,我们能够依着这一法去走,是一定不错的,或早或晚,我们大家都能到家。用功时有一点要记住,切切不能有执著。宗门下是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一切都要斩得干干净净的,什么也不可得,哪怕有一丝一毫的挂念也不行。如果贪念一个什么东西,这也就是个生死。过去古人讲:“去年穷,不算穷,还有卓锥之地;(卓锥之地,就是过去老太婆纳鞋底用的锥子那么大的地方)今年穷,穷到底,卓锥之地也无。”我们参禅的人,用功就要用到这个地方,才是真实到家。(《2004年北大演讲录》)
  本焕长老对大家的期望,实质上正是反映了当代佛教出现的问题,这就是怎样面对现在的众生来应机说法,社会条件的改善,佛教也要有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怎样去把握,怎样去适应,不光是佛教,乃是整个传统宗教都遇到的问题,所以在现代禅宗里面,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禅法,有现代禅、生活禅等等。本焕长老仍然是坚持了古代传统的参禅模式,为了适应现代人的根机,他不仅劝人参禅,而且还做了较为详细的说明,认为“我们用功的人,首先要从静中,对于我们的功夫有把握。怎么叫‘有把握’呢?静中你一坐下来,把功夫一提,哎,功夫就现前,哪个疑情就现前。但是这个疑情,有时现前,有时不现前。有时提起时间不长,马上又没有了。所以我们用功的人,最主要要有惭愧心。古人讲,我们用功的人要“如丧考妣”,像死了父母一样,有痛切的感受,用一颗真切的心来修行。所以,古人来求法,来用功,他那种思想可不是随便的。”有序渐进与有重点的参禅,虽然不能做到“一闻开悟”,但是对现代众生来说,也不失为一个较好的办法,所以本焕长老的开示,自然也包含了禅宗与当代社会相适应的法门。
  参禅是传统禅宗的一个法门,但是到了明代以后,念佛禅开始流行。据说念佛禅的推行,始自于明初的楚山绍琦禅师,之后广为流行在中国佛教界里,到了现在,参禅与念佛成为现代禅佛教的两大法门。所谓的念佛禅,指于坐禅之际兼行念佛的行法,它是禅与净土思想相结合后的产物。按照禅宗的说法,参禅悟道是要有根机的,所以参学禅宗的人不多,因为没有根机的人占有多数。但是不参禅并不等于不可以学佛学禅,根机不够的人,还可以学习念佛禅,通过口念或观想佛名,同样也可以达到登莲台、获解脱的境界。
  本焕长老对念佛禅也有修习。他解释念佛的原因说:“永明延寿禅师有一个《四料简》:‘有禅有净土,有如带角虎。’就是说我们坐禅的人,如果再念佛修净土,就如本已威猛的老虎又带了角,那岂不是更厉害嘛!我是1930年出家的,算来出家已经六十多年了。这六十年来一直习禅,但我自己的回向,还是要生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呢?因为我现在没有把握说将来一定做什么,所以要念佛,要阿弥陀佛的愿力来摄受,求生西方极乐世界。”(《1996年在台湾为居士开示》)我们所居住的现实世界是“秽土”、“尘世”,佛所居住的地方是“净土”、“佛国”,阿弥陀佛所在的西方极乐世界是净土中之净土。人们只要生前口念阿弥陀佛名号,即可在死后往生西方净土,达到解脱。这么好的一个极乐世界,当然是众生所向往的地方,本焕长老与前贤一样,也主张禅净合一的思想,并把念佛作为身后的唯一归宿。他不仅自己念佛,也劝人念佛,既使在寺院里打佛七,坐禅精进修行的时候,他的开示仍然是劝大家念佛,每天开示的最后一句都是以“赶快念佛”作为结束语。他认为:“大家能在此念佛,实在不容易。这是大家宿世福德因缘深厚,善根具足,才能到这里念佛,不然,深圳几百万人,只有您们来这里念佛,这是不可思议的因缘,大家要珍惜。”(《1998年弥陀圣诞佛七初日过堂开示》他进一步指出,“因为佛在因地,他去忉利天,给他母亲摩耶夫人说法,摩耶夫人看到娑婆世界的众生很苦,就问佛,有没有好的法门,让娑婆世界的众生学佛,离苦得乐。佛告诉摩耶夫人,西方世界有阿弥陀佛,念他的名号,就可以离苦得乐。后来,佛自己说了《阿弥陀经》,救度十方众生。”(同上)念佛也是一个培福的过程,“我们修行,要培福。培福要心量大,要有大心,不能限于小家,要心想天下,要有无量众生,所以说,要发大心,度无量众生,我等都是佛子,要向佛学。所以今天念佛,不可生私心,要心怀众生,一定要生西极乐世界。” 他尤其强调:
  学佛、念佛,最紧要的是信、愿、行。为什么要“信”呢?信是一切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要信,还要有大愿力,日日行终究可以到,于日日中,吃喝拉撒睡都在念佛。一天二十四时,要时时念,心念不断,念念不断,要念成一片,只有一句阿弥陀佛,就能成就。检查自己是否如此,若思想跑了,即为妄想。若知道妄想还好,是在用功,若不知道用功,就没有功夫。人一生几十年经历的事,大都是妄念所成,念佛时间太少,念佛为粗妄想,妄想又翻业识,有佛无妄想,有妄想无佛。要有佛无妄想,才能打成片。信,佛是真语者、实语者,不狂语、不疑语者,一切大愿,一切大行,终能成就,一定能生西方极乐世界,现在大家念佛。(《1998年弥陀圣诞佛七初日过堂开示》)
  本焕长老怀揣大志向,发大心,将大乘佛教的利他精神与念佛精进的修行结合起来,较好地解决了正信与正行的关系,这不仅给了修行者信心,也提升了行者的境界,还将永明延寿提倡的“有禅有净土,有如带角虎”的禅净合一的思想真正发挥出来,这在当今禅门世界,实属希有,令人赞叹。
  将念佛与普贤精神结合起来,也是本焕长老念佛思想的一大特色。在本焕长老看来,普贤菩萨的经典是同登西方最好的经典,“《普贤行愿品》是生西方极乐世界最好的。为什么呢?它的后面有一段话:‘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所以,我觉得诵《普贤行愿品》生西方极乐世界最好。”(《1996年在台湾为居士开示》)他又说:“我现在一切时间所念的经,都是《普贤菩萨行愿品》。《普贤菩萨行愿品》这一本经是成佛的根本,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都是为了我们众生,为了利益众生,教化众生,很了不起。我们临命终时,世界上的事情都不能跟到我们,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到时即见阿弥陀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这些大菩萨,诸上善人,共所围绕。”(2002年深圳信德图书馆开示)
  佛教的根本目的是解脱问题,对每一个人来说,都要思考我从哪来,我到哪去的问题,特别是对已经处于垂暮晚年的老人来说,我到哪去会引起更多人的思考。佛教的净土理想就是给我到哪去提出一个解决的办法,因此老年人尤其信仰净土,试图把离世以后的灵魂送至一个更好的世界。本焕长老对这个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并且身体力行地在从事这项修行的活动。他指出“围绕你这个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见到自己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在七宝池的莲华之中,华开见佛,得到阿弥陀佛摩顶授记。你们想想,这个多难得!多高兴!多庆幸!为什么?我们从无量劫,生了死,死了生,滚来滚去,滚到现在。现在能够闻到佛法,这样能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不要说是生到上品上生,马上得到阿弥陀佛摩顶授记,就是下品下生,也再不用流转生死,已超出轮回,一生成佛。”(《2002年深圳信德图书馆开示》)按佛教的说法,现在众生都生活在末法期,在这个时期的人,由于根机浅薄,因此对佛法的薰习尤其重要。能够得到佛法的人毕竟不容易,因此佛教要说佛法难闻,人生难得。本焕长老是有大根机和大悟性的人,几十年来的不间断修行,已经把他薰染成随心所欲的大成就者了,他的修行经验和体会,一直是众生所要学习与追求的。佛法并不是难闻,也不是难修,关键是你去如何体会和参,本焕长老特意指出,缘是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它不可思议,又不能不有,“要知道结缘很紧要!很紧要!为什么很紧要?缘比什么东西都好,比金钱都好。为什么?金钱是世间上的,是有漏的。我们结下的缘是无穷无尽的,今生结了缘,直到尽未来劫,直到将来去成佛。要知道,我们有缘才能来相会,没有缘就不能相会。释迦老子也不能度无缘的众生,成了佛尚不能度无缘的众生。我们在因地中要多培福多结缘,将来成佛的时候才有众生可度。”(《2002年斋堂过堂讲话暨佛七结束日开示》)缘是互为因果的一个基本条件,佛渡有缘人,欲要解决身后的问题,只有与佛结缘,才能共渡,最后往生西方。
  《普贤行愿品》最重要的是要人发愿,发愿也是发心,本焕长老修习普贤,愿力甚大,果报亦大,因此对佛教的贡献尤大。大乘佛教不是自了汉,要求不仅自己成佛,而且还要让别人成佛,众生渡尽,方成正果。本焕长老非常重视这一点,他一再告诫弟子们,“所以我们讲成佛,都是为了利益众生,成就众生,教化众生,救度一切众生。令我们一切苦恼众生,早早的脱离这个苦恼,早早成佛就好啦!所以讲来讲去,最主要还希望大家要发心,大家发心呢?我讲说生西方极乐世界。当然那你们有没有这个愿呢?那是你们各人的思想不同,各人的愿力不同。因为既然各人的愿力不同,各人有各人的自由,不能强勉哪个人非这样不可。没有!为什么?佛说的八万四千法门,都是对治我们众生的这个病,有无量的众生,所以就有对凡夫宣说的八万四千法门。要知道,每一个法门,都是为了利益众生,成就众生,救度一切众生。”( 《2002年斋堂过堂讲话暨佛七结束日开示》发愿或者发心的基础是要有正信,这就是说要有正确的信仰,不能相信邪说,要按佛所说去做,“我们今天,主要是要有信,但是这个信要有正信,不要邪知邪见,形成了邪知邪见,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但是我们有了信以后,还要我们有愿力,愿力是什么?刚才我讲了,各人可以有不同的愿力,我现在是希望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你们不一定都跟我一样。你们各人有各人的愿力,但是有了信有了愿,那就还要行。那不行就不能到家。讲个比喻,比如我们到北京,一千里路。如果坐飞机去很快就到了,如果坐火车要慢一点,如果坐汽车要更慢一点,如果火车、汽车都没有,那就步行喽。但是步行虽然慢一点,他还是可以到家,最怕的还是说到家到家,还是坐在那里不动,不知何时能到家。所以一定要行,希望大家好好地行,讲来讲去,最要紧还希望大家好好地发菩提心。早早好好地行,那将来我们都可以到自己希望的家。”佛教讲三学,信徒既要有闻思修,也要有信行果。闻听佛法,思考佛理,修习禅定,是佛教徒的三件大事。生起正信,从事正行,而得正果,是佛教徒的实践观,本焕长老的大智慧已经较好地解决了佛教的信行果的关系,为后来修学佛法的人,指明了如何去做的问题。
  四、结 语
  湖北人杰地灵,法脉传人不断。从四祖道信到现在,已经走过了一千多年的时间。本焕长老是当代佛教的泰斗,禅门宗匠,他的说法,积聚了一生的修行,展现了他的愿力与果报。翻阅《法汇集》一书,我们无不为他的高懿深行而叹服,为他的博学谈吐而感染,为他的愿力弘大而折服,为他的果报深厚而感动。深奥的佛学,在他哪里变得非常通俗与明白,拗口的名相,在他的嘴里变得如此通俗易懂,这不能不说他已经将佛法融入到生命之中,变成了他自己的思想与话语,就像蚕吐丝,像蜜蜂酿蜜一样那么简单,没有大智慧的人是做不到的。他的娓娓道来,佛法在他这里成为家常话,闻听者在不经意之间,就会生起正信,更加坚定了信仰。佛是什么,佛就在心中。法是什么,法就是你去按照佛的意思去行。我不能说每个人都会成佛,但是我们按本焕长老的开示去做,你可以受益,而且终生得益!

{返回 黄夏年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桂仑法师与七塔寺
下一篇:惟贤法师与可祥法师的忘年交
 伏牛山云岩寺初探
 学者的学与修
 朱谦之先生与日本净土教研究
 湖北高僧本焕长老的参禅与念佛说——《本焕长老法汇集——方便开示》述评..
 20世纪意大利的佛教
 谛闻法师的教育人才观
 20世纪天台佛教研究
 2001年中国大陆佛教会议综述
 20世纪法国的佛教
 圆瑛大师与七塔寺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持准提咒感应记[栏目:准提菩萨感应篇·救度]
 漫说《杂阿含》(卷十七)~E 第464经(同法经):本经阿难诣诸上座以及佛所请教问题,均得到同一答复..[栏目:界定法师]
 李向平:假僧人兄弟的信仰刺激[栏目:佛教视野与观察]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六十三天[栏目: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孙浩秽像遭现报[栏目:圣像灵异篇]
 如法念经·健康·治病[栏目:传喜法师·信众问答]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四)~A 940经以草木为喻,941经为土丸粒为喻,以此来说明我们生死以来的父..[栏目:界定法师]
 法之初—四不共加行[栏目:噶玛天津仁波切]
 四十华严 第三卷 第41讲[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四十华严]
 紫柏老人集卷之二十四[栏目:紫柏大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